邯郸移民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民史可分为四个时期:1、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2、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3、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4、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就是这四个时期依次展开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前后,伴随着解放军的南下,国民政府的垮台,大批军政人员、家属和富豪逃离大陆。国内饱受战乱,百废待兴。建国后,有几次大的迁徙活动。

一是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左右,建国后中央为了巩固边防,发展经济,安置人员的目的中国陆续出现过12个兵团,3个农建师,目前中国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继续存在。国家制定支边政策大批人口迁往西北西南等地累计迁移约3000万。二是文革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下放和三线建设等。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区投入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自发性迁移增多,各路劳动大军和农民工进城奔往沿海发达地区和。如深圳,1000多万人,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还有10万大军下海南等;上亿的农民工往返、流动于城乡间,现在有多少已经定居,还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恐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运动了。四是出国潮,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人出国求学、务工、经商,现如今世界所有的国家基本上都有华人社区。

安史之乱后我国人口的大量南迁而使人口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古代中原的汉族人一大半已经南迁,今天的中原人三分之一是晋南移民的后裔。明王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今天河南、河北、山东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人们的代代口口相传,洪洞移民高潮持续近五十年。邯郸方言所属晋语片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座城市与那段移民故事的关系。

新中国后关于邯郸人口迁徙当然离不开煤都、钢城与棉海的建设

上世纪末曾有一句话很流行,‚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如果给它前面加一句,那就是‚七十年代看邯邢‛。‚邯邢‛即邯邢基地,最早提出邯邢基地建设的是邓小平同志,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的,一个以邯郸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化工、机械、建材等综合基地。副总理李先念(后当选国家主席)当年称:‚邯邢基地完全可以建成‘中国的鲁尔’李先念当场拍板:‚调,从全国各地抽调。超过十万技术工人、三十万人移民邯郸,涌入了邯邢矿山局、华北矿建、中煤一建、中煤建安、煤炭设计院、水文地质局、第一勘探局等一大批中直单位。于是数万技术工人移民邯邢基地,深刻影响了现代邯郸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更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73年,中煤一建的前身‚邯邢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局‛成立,次年更名为‚邯邢基地煤炭建设指挥部‛(简称‚煤指‛)。中煤一建的职工来自贵州六盘水矿区(六十三处)、四川攀枝花(十处)、江西乐平(三十一处)、广东梅县(四十九处)。卫庆前回忆说,‚那时候我们每个处都有几千人。全公司近两万人,算上家属,7万多人,全都在邯郸安家落户。‛

参加邯邢基地建设的有多少人?据不完全记载,中煤一建17790人;中煤建安13807人,华北矿建14902人,邯邢矿山局19779人……还有中煤建安公司、煤炭设计院、中煤水文地质局、第一勘探局等。几年间,超过十万技术工人、三十万人移民邯郸。这其中有多少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年代久远、部门更迭,我们已无从查找。抛开建设的功绩,在人才匮乏的时代,单从人口迁移的角度考虑,邯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借助邯邢基地建设,没有任何成本就完成了十几万人的技术移民,这笔财富至今享用不尽。‚邯邢基地领导小组办

公室对外称作‘505工程指挥部’,总部位置就在现在的中华大街和丛台路交叉口西北角,现丛台区政府的拐角楼即是其一部分。现在那儿不是还有一个505家属院就是从那时候叫下来的。

‚505工程指挥部‛下设铁矿和煤矿两大部分。铁矿又包括负责采矿的邯邢矿山局和负责矿山建设的‚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后者后来改叫‚中国冶金部华北矿山建设集团(华北矿建)‛,后更名为中国华北冶金建设集团(中国华冶)。1974年8月,邯邢矿山局和‚华北矿建‛正式分开办公。

但由于种种原因,邯邢基地最终没有成为‚中国的鲁尔‛,甚至没有达到规划中的规模。1979年,邯邢基地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下马,邯邢两地的一大批中直单位从此走上了开创性实践和探索企业生存发展的道路。邯邢基地失之桑榆,而邯郸却得之东隅,邯邢基地依然给邯郸留下了很多很多:它奠定了邯邢的工业基础改变了邯郸、邢台的产业结构。邯郸,从此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钢铁、煤炭产区。

邯郸素有‚冀南棉海‛之称,雪白的棉花造就了纺织历史的辉煌。依托资源优势,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邯郸兴起纺织工业,邯郸纺织印染联合厂、印染厂、织染厂等棉纺企业相继建成。在联纺路上,自西至东从建设大街段到光明大街段分布着邯郸第二纺织机械厂、邯郸市织染厂、邯郸国棉二厂、邯郸国棉三厂、邯郸国棉四厂、邯郸市丝绸厂、邯郸印染厂。联纺路这条风雨纺织路,位于城区北部,因路上分布着多家棉纺织企业而得名。它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更是缠绵在众多市民心中的一个温暖情结。联纺路始建于1956年,当时为一条石渣路,路面宽7米,长3公里。那一年,邯郸的棉纺织企业在这一区域集中建设,这条路也因此得名。1972年,联纺路成为沥青混凝土道路,1974年从中华大街向东延伸至光明大街,1984年拓宽光明大街至南苏曹滏

阳河桥段,1987年改造中华大街以西路段,至此联纺路成为邯郸一条东西方向的主干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后期,邯郸纺织工业达到鼎盛时期。邯郸棉纺织业从业人员最多占到了当时市内人口总数的近20%,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当时的纺织业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1950年,中纺部确定在滏阳河西岸(现棉纺一厂厂址)动工兴建一座由我国自己设计、施工、装备的现代化纺织厂。1956年,国家确定在邯郸市建立纺织印染联合厂,并成立了纺织印染联合厂筹建处,在筹建处的指挥下,二分厂、三分厂、四分厂年内陆续动工。一时间,大批人口迁移城区北部变得热闹起来,各条战线的建设大军聚集在此,掀起了建设高潮。1965年,河北印染厂(今邯郸印染厂)在涉县建成,1985年,该厂正式入驻联纺路。

岁月沧桑,如今的邯郸纺织业已今非昔比,在联纺路上,邯郸纺织业留下了从兴起到辉煌,从辉煌到低谷,再由低谷到崛起的漫漫征程。

工业革命的步伐不仅让邯郸主城区增加了一倍的人口,而且大大提升了邯郸的人口素质。资料记载,1973———1977年,邯郸主城区增加了13万多人。这些人中,工程技术人员就有几万人。邯郸,也从此成为全国水文地质、勘探、矿山建设、设计等专业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邯邢基地超过三十万的移民,再加上计划经济年代天津援建邯郸大型棉纺织厂超过五万人的移民,也极大提升了邯郸市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全国五个纺织基地和70年代国家大力建设的邯邢基地,数十万人移民邯郸市,当时的邯郸市成为普通话普及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口迁徙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且在短时间内让邯郸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