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成语典故

合集下载

邯郸成语典故及其景点

邯郸成语典故及其景点

邯郸成语典故及其景点
邯郸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成语典故。

以下是一些邯郸成语典故及其相关景点:
1. 邯郸之梦:
典故出自《汉书·循吏传》,故事中有个叫范增的官员作梦说“请将邯郸故城築,取河阳南鼠籠。

” 后来梦境成真,范增果
然被任命为汉武帝的循吏,修葺邯郸故城。

邯郸市目前设有
范增纪念馆。

2. 失马塞翁:
典故出自《后汉书·苏武传》,故事中苏武放牧时遇到野马,
将之驯服后,他的朝廷的父老为他筹备了一匹良马,但后来这匹马却被狼群所杀。

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命运的反复无常。

邯郸市有失马塞翁故居和明清古建筑群,是一个旅游景点和历史遗迹。

3. 守株待兔: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五》,故事中有个叫东郭牧的农夫,
他在地里耕田时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一棵树桩上,从此他每天都守株待兔,希望有兔子撞死在他的树桩上。

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盲目地等待幸运降临。

据说在邯郸市内有东郭牧的坟墓和纪念碑。

邯郸市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历代皇陵、丛台公园、石门桥等。

这些景点可以让游客感受到邯郸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风景之美。

邯郸成语典故大全

邯郸成语典故大全

邯郸成语典故大全1.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缺乏自信心,经常感到事事不如人,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走路的姿势太丑。

一天,他在路上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

于是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去学走路。

在邯郸,他无论是看到小孩,老人还是看到妇女走路他都觉得好看,都学。

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2.围魏救赵: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

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而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4.完璧归赵: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典故有点长)“和氏之璧”落到赵惠文王手里不久,消息便传到秦昭襄王耳朵里。

秦昭襄王依仗秦国强大,想要得到和氏璧,佯称愿以15城来换。

接到秦王的信后,难坏了赵王君臣。

若是答应,怕上秦王的当,如不答应,又怕秦国攻打。

正在久议不决之时,宦官缪贤说:“我家门客蔺相如,有智谋,善言辩,而且一身是胆,可以与他商议。

”于是,赵王把蔺相如召来,问他有什么办法,蔺相如说:“秦国说用城换璧,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秦国璧,秦国不给赵国城,秦国理亏。

邯郸成语故事

邯郸成语故事

邯郸成语故事邯郸成语故事精华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邯郸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

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

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

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

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

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

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

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

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

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

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看起来,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没学到别人的,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给丢了,真是大可不必。

【成语解析】《庄子.秋水》篇里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有关邯郸的成语典故

有关邯郸的成语典故

有关邯郸的成语典故邯郸,自古有“半个京城半个雄”之称,邯郸历史悠久,充满着丰富的传说和故事。

邯郸也是汉语成语源远流长的落脚点,有20多个传说故事都是以邯郸为背景,经常被用来形容某些状态和情景。

下面就一一介绍这20多个邯郸典故和成语的由来吧!《邯郸学步》邯郸学步,即“一步一个脚印,脚下留下长长的印迹”,源自《列仙传》中的一段故事。

故事讲述:古代一位有名的天才少年葛和,曾经行走邯郸的桥头上,每走一步,脚底就留下一个脚印,引人惊叹。

《洛阳纸贵》洛阳纸贵,即“洛阳纸贵,宁可把金子剪”,也是单调乏味发言被人尊重的文字比喻,意思是把言论定死,不可随便更改。

其典故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讲的是屈原的夫人铰在洛阳闹市门口挂出一幅字画:“爱平可以坚守,伤害人害?何以今贺伊尹,更我买洛阳纸?”意思是宁可把金子剪子花在买洛阳纸上,也不愿伤害任何人。

《反咬一口》反咬一口,即“吃了苦头,反咬一口”,是指在遭受到折磨或挫折后,人们一定要奋起反击,不要心服口服,并在心中坚持着取得胜利的信念。

其典故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讲的是春秋时期,军队从邯郸出发,在路上敌军突然出兵攻击,士兵们竟以“咬”代替“反击”,从此反咬一口成为人们坚持不懈的象征。

《狗咬吕布不及格》狗咬吕布不及格,即“狗咬吕布,也不及格”,是比喻努力什么都不如标准,什么都不及格。

其典故出自《三国演义》,是当年曹操在魏国推广锦衣玉食、锦帐绣楼,以及百官惟勤继父之重政,受到皇帝和百官的敬仰。

其后,曹操为了提醒大家要勤政爱民,就说了一句铁杆的话:“狗咬吕布,也不及格”。

最后,邯郸这个古老的城市,在这20多个故事里激发起了我们的抒情想象,这些。

邯郸成语故事典故

邯郸成语故事典故

邯郸成语故事典故以下是 7 条关于邯郸成语故事典故:1. 你们知道“胡服骑射”吗?想当年赵武灵王那可是下了狠心要改革呀!他力排众议,让赵国的士兵穿上胡人的服装,练习骑马射箭。

这就好比是原本走路慢悠悠的人突然骑上了快马,那速度蹭蹭就上去了,一下子让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

就像现在有些企业,大胆创新变革,才能取得飞跃式的发展,不是吗?2.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可有意思啦!据说有个燕国人,到了邯郸,看到人家走路姿势优美就去学,结果学来学去,自己原来咋走路都忘了,最后只能爬着回去。

这多逗啊!咱可不能像他似的,盲目去模仿别人,丢了自己的特色呀!不然那不就成笑话了。

3. “完璧归赵”的蔺相如,那可真是个大英雄啊!面对秦王的刁难,他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

这就像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蔺相如就像那个在险象环生中突出重围的勇士,太厉害了!这件事告诉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不能退缩,要勇敢地去争取自己的利益。

4. “负荆请罪”,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多让人感动啊!廉颇刚开始不服气蔺相如,后来知道错了,就背着荆条去请罪,多真诚啊!这就如同生活中我们和朋友闹矛盾了,有人能主动认错,那友谊才能更长久啊。

这样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5. “纸上谈兵”的赵括,光知道在书本上夸夸其谈,真正上了战场却不行了。

这好比一个人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可没实践过,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这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不能只说不做啊,得真刀真枪去干才行。

6. “毛遂自荐”,毛遂那可是相当有勇气啊!在关键时刻,自己主动站出来推荐自己。

这不就像是一个有潜力的人,抓住机会展示自己,从而获得成功吗?我们也要有这种勇气,不要总是等待机会,要学会自己去争取。

7. “围魏救赵”真是妙计啊!齐国不直接救赵国,而是去攻打魏国,让魏国不得不回援,从而解了赵国的围。

这就像下围棋一样,不直接去碰难题,而是绕个弯子来解决,多巧妙啊!这计谋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邯郸成语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去琢磨和学习。

邯郸成语故事

邯郸成语故事

邯郸成语故事邯郸成语故事[必备30个]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你知道经典的成语有哪些吗?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邯郸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邯郸学步故事: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

他到了邯郸后,在街上仔细观察行人的走路姿势,然后跟着模仿。

但是学了很久,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到燕国。

寓意: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自己原有的技能。

2、胡服骑射故事:战国时期的赵国,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决定学习胡人的服饰和骑射技术。

他不顾贵族们的反对,亲自带头穿胡服、练习骑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

经过改革,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

寓意:体现了勇于学习他人长处、进行改革创新的精神。

3、负荆请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都是国家的重臣。

廉颇因为蔺相如的官职比自己高而心生不满,多次为难蔺相如。

但是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计较。

后来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蔺相如原谅了廉颇,两人从此成为了好朋友,共同为赵国效力。

寓意: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倡导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的精神。

4、毛遂自荐故事:长平之战后,秦军又一次围困了赵都邯郸。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想联合楚国共同抗秦,打算从数千名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人一同前往楚国。

挑来挑去只挑选出十九个符合条件的人,还差一人怎么也选不出来。

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愿意随平原君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后,毛遂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口才,成功说服楚王出兵解救赵国。

寓意:用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5、纸上谈兵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

邯郸成语典故景点

邯郸成语典故景点

邯郸成语典故景点
邯郸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城市,历史悠久,有许多成语、典故和著名景点与之相关。

1. 成语:邯郸学步
典故:相传战国时期,邯郸有一位婆婆教孙子学步,教了七天,孙子仍然不会走路,而且婴儿也没见到地步忘记了牙牙学语。

后来,婆婆去世,为了不让孙子亲人伤心,儿媳妇抱着孙子哭的时候,孙子居然站了起来。

因此,邯郸学步就成了指别人学一些没有用的事情。

2. 景点:黑石山
典故:黑石山位于邯郸市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

相传商纣王梦见黑石山上有神仙求学,于是下令修建道观,供奉神仙。

后来,历代皇帝和文人墨客纷纷前往此地膜拜像山鬼神之事,因此形成了黑石山的道教文化。

3. 成语:邯郸之梦
典故:相传宋代庞洪和都、邯郸人,他病地民居被偷去,医
生为之劝解,庞洪却说:“邯郸一梦空忙,虚度了别人的一天,运作落到了邯郸太白旅社,能不能握住,还要吃到炖猴脑,有小人不干,也有些大人亲自上阵找机会实行坏小人,这个人是一种使命撒错线的人。

”这句话后来成了成语“邯郸之梦”,形
容空费心机,枉费心思。

4. 景点:尚义县
典故:尚义县位于邯郸市的北部,是中国古代名将尉迟恭的
故乡。

尉迟恭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将领,他曾在位于今尚义县的缴藏岭打败了侵略北魏的东魏军队。

尉迟恭在历史上英勇善战,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尚义县被视为他的故乡。

以上是邯郸的部分成语、典故和著名景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邯郸成语典故及其景点

邯郸成语典故及其景点

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与邯郸相关的成语典故及其相关景点:1.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相传在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

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相关景点: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区北关街,原为木桥结构,因常遭水冲,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改建为拱券型石桥。

古桥旁边坐落着一个年轻小伙子在一对步履优雅的男女后面爬行的石雕,它逼真地描绘了“邯郸学步”这一典故,是邯郸市内的一大著名景点。

2. 黄粱美梦: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从前有个卢生,在邯郸旅店中遇见一个道士,道士送他一个枕头,说可以在梦中实现自己的任何愿望。

卢生非常高兴,就开始在枕头上睡觉。

他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时发现只是一场梦,他感到非常失望。

相关景点:黄粱梦吕仙祠位于邯郸市丛台区黄粱梦镇,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庙宇之一。

景区内有八仙阁、钟离殿、吕祖殿等景点,其中的卢生殿是为了纪念卢生在梦中的经历而建造的。

3. 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却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相关景点:回车巷位于邯郸市区丛台区串城街南段,相传战国时赵国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回车巷。

回车巷呈东西走向,巷宽 2.3 米,全长约75 米,回车巷口有一座纪念碑,碑上刻有蔺相如为廉颇回车让路的历史故事。

邯郸的成语故事

邯郸的成语故事

邯郸的成语故事邯郸,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城市,也是许多成语故事的发源地。

这些成语故事,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和哲理,让人们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获得人生的启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邯郸的成语故事吧。

成语一,邯郸学步。

相传,在邯郸城里有一个叫做赵简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剑客。

赵简从小就喜欢模仿父亲挥舞剑术,但是他的剑术却总是不够纯熟,常常摔倒在地。

有一天,赵简的父亲带着他到了一座桥边,对他说,“你看桥上的小孩,他们学步时是怎么走的?”赵简抬头一看,只见桥上的小孩们摇摇晃晃地走着,有的跌倒了还爬起来继续走,有的则稳稳地走着。

父亲告诉他,“他们都是在学步,没有人一开始就能稳稳当当地走路的,你也一样,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去尝试,不断地摔倒、爬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剑客。

”赵简听了父亲的话,从此不再害怕摔倒,勇敢地练习剑术。

最终,他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剑客,也成就了“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比喻初学者摸索学习的过程。

成语二,邯郸之梦。

相传,邯郸城里有一位叫做李白的年轻人,他是一位富家公子,却对诗词和文学充满了向往。

有一天,他听说邯郸城里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于是便前去拜访。

当他来到诗人的家门口,却发现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诗人已逝”。

李白心生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邯郸城里游历,寻找诗歌的灵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庙,闭目沉思之际,竟然进入了一场奇幻的梦境。

在梦中,他遇到了那位已故的诗人,从他口中得知了许多诗歌创作的秘诀和哲理。

当李白醒来时,他急忙拿起笔墨,写下了一首又一首动人的诗篇。

他的诗歌因此而闻名于世,也成就了“邯郸之梦”这个成语,比喻在梦中得到启发,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成语三,邯郸负荆请罪。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邯郸城里有一位叫做管仲的贤臣。

有一次,他因犯了错误,被贬为囚徒。

在囚车上,他抱着荆棘向国君请罪,希望能够得到宽恕。

国君见状,心生怜悯,最终放他回到了邯郸城。

管仲回到邯郸后,发誓要努力工作,弥补自己的过失。

邯郸成语故事

邯郸成语故事

邯郸成语故事邯郸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邯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邯郸学步含义: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典故: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

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

(二)负荆请罪含义: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

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

典故: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

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

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

(三)黄粱美梦含义:比喻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梦想。

典故: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满堂,终老而死。

梦到了死,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四)胡服骑射含义: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对处在社会变革当中的我们,还是具有比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邯郸成语典故

邯郸成语典故

9月特色课程邯郸成语典故1、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

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2、纸上谈兵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邯郸经典成语典故(正反面)

邯郸经典成语典故(正反面)

邯郸经典成语典故(正反面)邯郸成语典故邯郸作为我国古代五大名都之一,不仅在历史上占据着辉煌地一页,而且,在文化方面也留下了丰富地遗产.在人们日常所用地成语当中,相当一部分产生于以邯郸为中心地赵国.据不完全统计,同赵国及邯郸历史相联系地成语典故多达百余条.因此,邯郸有“成语之乡”地美称.1、胡服骑射典自《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是赵国地一位奋发有为地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地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地军事改革.改革地中心内容是穿胡人地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地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地长处,勇于改革.相传,邯郸市2、“.赵惠赵王说:“3、邯郸学步典自《庄子·4、黄梁美梦5、负荆请罪见于《史记.廉.这个成”遗址.现在,人们用“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邯郸成语典故6、破釜沉舟典自《史记·项羽本记》.敌军围赵王于巨鹿,项羽前峰初战少荆.项羽率大军渡过漳河后,沉船破釜.持三日粮进军,义无反顾,以示一往直前,决不后退地决心.7、奇货可居典自《史记·吕不韦列传》.投机商吕不韦于赵孝成王时在邯郸遇到在赵国做人质地秦公子异人,认为他可以作为自己搞政治投机地资本,便说“奇货可居”.于是他先在经济上支持异人,并把与自己早已暗中同居、身怀有孕地赵姬让给异人为妻.接着又买通秦昭王地太子安国君宠爱地华阳夫人,使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儿子,后又帮助异人回国.秦昭王死后,安国君继位,不久国君又逝世,立异人为秦庄襄王,赵姬所生之子政为太子,即后来地秦始皇,吕不韦也因此当了秦国地丞相.这个成语比喻挟持某种独特地技能或成就作为资本,以博取名利地位.8、毛遂自荐典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地门客.当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到楚国求救时,毛遂以囊锥自喻,说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了,并自荐同往. 后来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没有结果,毛遂上前展露才华,陈述利害,威言并加,使楚王答应派兵救赵.9、纸上谈兵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地儿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中秦王反间计,让他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书作战,不知灵活处理,后被秦军射死,部下40万人全部被俘.以后人们用纸上谈兵比喻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本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10.由国实力最强..我还敢人们常用“。

有关邯郸的成语故事

有关邯郸的成语故事

有关邯郸的成语故事咱来说说邯郸的成语故事。

一、邯郸学步话说在古代的邯郸啊,那可是赵国的都城,可繁华啦。

有个燕国的少年,他就觉得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那叫一个帅,特别好看。

于是呢,他就大老远地跑到邯郸去,想要学习邯郸人走路。

这小伙子啊,一到邯郸就开始观察。

他看到这个人走路姿势很优雅,就跟着学;看到那个人走路很有气魄,也跟着学。

结果呢,他学来学去,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都给忘光光了。

最后啊,他不仅没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反而连路都不会走了,只能爬着回家去,那场面可滑稽了。

这就告诉咱们啊,可不能盲目地模仿别人,不然连自己的本事都弄丢了。

二、黄粱一梦在邯郸有个小旅店,有一天来了个叫卢生的书生。

这个卢生啊,碰到了一个道士吕翁。

卢生就跟吕翁抱怨自己的命不好,说自己空有一身才华,但是没有机会施展。

吕翁呢,就拿出一个瓷枕头给他,说:“你枕着这个睡一觉吧。

”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躺下了。

这一躺下可不得了,他就进入了梦乡。

在梦里啊,他娶了一个特别漂亮的老婆,还考中了进士,当了大官。

他一路高升,经历了各种荣华富贵,子孙满堂。

可是呢,后来他遇到了一些麻烦事,被人陷害啥的。

不过最后还是化险为夷,安享晚年。

等他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发现店主人煮的黄粱米饭还没熟呢。

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经历的那一场荣华富贵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虚幻不实的事,就像做了一场美梦,醒来啥都没有了。

三、负荆请罪这赵国啊,有两位很厉害的大臣,一个是蔺相如,一个是廉颇。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件大事,立了大功,赵王就封他做了上卿,地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可就不服气了,他觉得自己带兵打仗,出生入死,蔺相如就靠耍嘴皮子,怎么能比自己地位还高呢?于是他就到处说,要是碰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啊,就故意躲着廉颇,不让他们俩起冲突。

蔺相如的手下就不理解了,说:“您为啥要怕他呢?”蔺相如就说:“我不是怕他,要是我们俩打起来了,赵国就危险了,我是以大局为重啊。

邯郸成语故事

邯郸成语故事

邯郸成语故事邯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城市,它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中国的文化中。

在中国成语中,有不少和邯郸相关的成语,这些成语都源自于邯郸的历史和故事,它们不仅富有故事性,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些关于邯郸的成语故事吧。

首先,我们来说说“邯郸学步”。

相传在古代,邯郸有个小孩学步时摔了一跤,他的父亲就责备他说,“你连邯郸学步都不会,还想学别的本领?”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了成语“邯郸学步”,用来形容学习某种本领或技能非常不入门,连最基本的都不会。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学习任何事情都要从基础开始,打好基础很重要。

接下来,我们说说“邯郸之梦”。

相传楚国有个人到邯郸旅游,他在邯郸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国王,醒来后非常高兴。

但他的朋友告诉他,“邯郸之梦”,意思是说邯郸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做的梦都是空想。

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空想不切实际的梦想或幻想。

再来说说“邯郸先震”。

相传秦国的军队攻打邯郸,邯郸的守军听到了远处的炮声,就以为敌军已经攻破城池,于是慌乱逃跑。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远处的山崩了,发出了巨大的声响。

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了成语“邯郸先震”,用来比喻先入为主,因为片面的、不完全的消息而感到恐慌或惊慌。

最后,我们来说说“邯郸无人问”。

相传邯郸有个人在路上遇到了一只狗,他就问狗,“你知道我去那里吗?”狗当然不会回答。

后来他到了邯郸,发现邯郸的人都很冷漠,没有人主动来问他是谁,也没有人关心他。

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了成语“邯郸无人问”,用来比喻处境孤立,没有人来关心或者问津。

通过这些关于邯郸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这些成语的来源,而且也学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这些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要空想,更要慎重对待信息,不要因为一时的恐慌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运用这些成语的智慧,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100个

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100个

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100个邯郸,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中国文化中,邯郸也有着丰富的成语典故。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100个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

1.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求真正理解和掌握。

2. 邯郸之梦:比喻虚幻的幻想。

3. 邯郸一梦:比喻一夜之间的变故。

4. 邯郸重步:比喻重复劳动,没有进展。

5. 邯郸之会:比喻虚假的会议。

6. 邯郸之病:比喻难以治愈的疾病。

7. 邯郸之音:比喻虚假的消息。

8. 邯郸之约:比喻虚假的承诺。

9. 邯郸之辞:比喻虚假的言辞。

10. 邯郸之谋:比喻虚假的计划。

11. 邯郸之饭:比喻虚假的食物。

12. 邯郸之酒:比喻虚假的酒。

13. 邯郸之舞:比喻虚假的舞蹈。

14. 邯郸之歌:比喻虚假的歌曲。

16. 邯郸之泪:比喻虚假的眼泪。

17. 邯郸之忧:比喻虚假的忧愁。

18. 邯郸之喜:比喻虚假的喜悦。

19. 邯郸之怒:比喻虚假的愤怒。

20. 邯郸之悲:比喻虚假的悲伤。

21. 邯郸之乐:比喻虚假的乐趣。

22. 邯郸之疑:比喻虚假的怀疑。

23. 邯郸之信:比喻虚假的信任。

24. 邯郸之爱:比喻虚假的爱情。

25. 邯郸之友:比喻虚假的友谊。

26. 邯郸之家:比喻虚假的家庭。

27. 邯郸之国:比喻虚假的国家。

28. 邯郸之城:比喻虚假的城市。

29. 邯郸之山:比喻虚假的山脉。

30. 邯郸之水:比喻虚假的河流。

31. 邯郸之云:比喻虚假的云彩。

33. 邯郸之风:比喻虚假的风。

34. 邯郸之日:比喻虚假的白天。

35. 邯郸之夜:比喻虚假的黑夜。

36. 邯郸之星:比喻虚假的星星。

37. 邯郸之月:比喻虚假的月亮。

38. 邯郸之天:比喻虚假的天空。

39. 邯郸之地:比喻虚假的地面。

40. 邯郸之墙:比喻虚假的墙壁。

41. 邯郸之门:比喻虚假的门。

42. 邯郸之窗:比喻虚假的窗户。

43. 邯郸之屋:比喻虚假的房屋。

44. 邯郸之桌:比喻虚假的桌子。

45. 邯郸之椅:比喻虚假的椅子。

邯郸的成语故事

邯郸的成语故事

邯郸的成语故事邯郸,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地方。

在邯郸,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邯郸的成语故事吧!成语一,邯郸学步。

相传,在邯郸城里有一个小孩,他学步的时候特别慢,总是摇摇摆摆地走路,看起来非常笨拙。

有一天,他的父母带他去学步,结果他学了很久也没学会。

后来,他的父母带他去了邯郸城外的一片田野上,放开他自己走。

没想到,小孩在田野上竟然学会了走路,而且走得非常稳健。

这个故事就是“邯郸学步”的典故。

成语二,邯郸一梦。

相传,邯郸城里有一个年轻人,他非常贪图享乐,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沉迷于酒色之中。

有一天,他在酒醉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了许多贫苦的人们。

他在梦中受到了一些教育和启发,醒来后,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努力工作,帮助他人。

从此以后,他过上了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是“邯郸一梦”的典故。

成语三,邯郸之梦。

相传,邯郸城里有一位年轻人,他非常聪明,却总是自命不凡,看不起他人。

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看到了许多智慧的长者。

在梦中,他受到了长者们的教诲和启发,醒来后,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无知和傲慢,开始虚心向他人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这个故事就是“邯郸之梦”的典故。

成语四,邯郸之石。

相传,邯郸城外有一块奇特的石头,它形状奇特,又有一些神秘的故事。

传说这块石头有着神奇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愿望。

有一位年轻人听说了这个传说,便前去寻找这块石头,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神奇的力量。

经过了一番困难的寻找,他终于找到了这块石头,但是却发现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后来,他明白了,原来真正的力量在于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而不是依赖于外界的神秘力量。

这个故事就是“邯郸之石”的典故。

成语五,邯郸失马。

相传,有一位邯郸城里的年轻人,他非常喜欢骑马,有一天,他骑着马出外游玩,却不慎迷路,最终迷失在了茫茫的草原上。

邯郸经典成语典故(正反面)

邯郸经典成语典故(正反面)

邯郸作为我国古代五大名都之一,不仅在历史上占据着辉煌的一页,而且,在文化方面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在人们日常所用的成语当中,相当一部分产生于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国。

据不完全统计,同赵国及邯郸历史相联系的成语典故多达百余条。

因此,邯郸有“成语之乡”的美称。

1、胡服骑射典自《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2、“完壁归赵典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代,秦昭王欺骗赵国说,愿用15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不敢拒绝,但又怕上秦国的当,这是赵国大臣蔺相如自愿请命带保玉到秦国完成换城任务。

临行时他对赵王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完壁归赵”。

随后蔺相如到秦国献了璧,但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要回,派人送往赵国,并入宫指责秦王不讲信义,秦王知璧已经回赵,便无可奈何,只好送蔺相如回国。

现在,人们用“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3、邯郸学步典自《庄子·秋水》。

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的故事。

这个成语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4、黄梁美梦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

该书写的是有位叫卢生的秀才进京赶考途径邯郸,在附近一个村庄住店,遇见道人吕翁。

卢生自叹穷困,吕翁就给一个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梦到自己娶了一位高贵美丽的妻子,并进京考中了进士,当了宰相,儿子也成了名门贵族,真是子孙满堂,福禄双全,一直活到80多岁才寿终正寝,可是一梦醒来,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黄梁美梦”这个成语便由此而生,卢生经过的村从此得名黄梁梦村。

邯郸成语故事知识

邯郸成语故事知识

邯郸——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徇邯郸,终身不言际。

”)《后汉书·光武记》注:邯,山名,郸,尽也。

邯山至此而尽。

邯郸是赵国的国都,有三千年的历史,不仅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大量的成语典故便是其中一支奇葩。

邯郸学步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

学步,学习走路的姿势。

此成语比喻生搬硬套,一味机械地摹仿,不仅学无成就,而且失掉了固有技能。

出处《庄子·秋水》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比喻避实就虚,借打击此处而解救另一处的危机,迫使敌人退兵的战术和计策。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胡服骑射胡服骑射:胡,中国古代指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

服,服装。

骑射,骑马射箭。

战国时,赵武灵王进行了一场军事改革,采用胡人的服装来代替中原传统的宽袖长袍的行军服装。

以骑马射箭来代替中原乘车持戈的作战方式。

“胡服骑射”也就被称作军事改革。

如今已在为改革的同义语。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负荆请罪负荆请罪:荆:荆条,落叶丛生灌木,古时可做刑杖。

负荆,背着荆条,是请罪受罚的意思。

此成语比喻主动向人认错赔礼,自请责罚。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刎颈之交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

交,交情,友谊。

比喻深挚的友谊,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奉公守法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法纪,指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不违法徇私。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辩不过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导致惨败。

后用此成语比喻不联系实际,只凭书本知识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胶柱鼓瑟胶柱鼓瑟:瑟,古代拔弦乐器,形似筝。

柱,瑟上调弦的短木。

柱被粘住,音调就不能变换。

比喻固执拘泥,不知灵活变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成语典故(一)邯郸学步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

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

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

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邯郸成语典故在今天的启示意义。

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这是大家在谈到这个成语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只有结合自己的长处发展才是根本。

(二)负荆请罪在邯郸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

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邯郸成语典故。

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

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

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认识到自己心胸太狭隘。

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

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

这个成语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有蔺相如和廉颇的这种胸怀,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今人还有什么不能想开的呢?(三)完璧归赵这则邯郸成语典故也是我们小学课本里学过的。

我给大家再简单说一说。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有一块叫做「楚和氏璧」的宝玉,被秦国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赵国来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们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池,和赵国换取这块「楚和氏璧」的宝玉。

惠文王一听:“这该如何是好呀?秦国这么强大,如果把宝玉交给秦昭王,他要是耍赖,不把十五个城池给我们;如果不给,秦昭王会不会一气之下派兵来打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大家议论纷纷,一时也没有个好主意。

有人提议:“我们去请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来,他一定会想到好办法的。

”蔺相如来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话就问他:「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来交换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应不应该答应他呢?」蔺相如毫不迟疑的说:「秦国强,赵国弱,我认为您不答应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国拿了我的璧玉,却不把城池给我,那我该怎么办?」惠文王忧心地问。

蔺相如马上接口说:「秦国要拿十五个城池来交换赵国的楚和氏璧,假如赵国不答应,那当然是赵国的错;反过来,若秦国得到了璧玉,却不把城池给赵国,那错就在于秦国了。

因此,照我的看法,还是派人将璧玉送到秦国去比较好。

」赵惠文王觉得蔺相如说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好呢?」蔺相如自告奋勇的说:「假如大王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臣倒愿意前往一试。

秦国如果守信把城给我们赵国,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食言,不把城给赵国,我一定负责将原璧归还赵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见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

秦昭王一见到璧玉后,高兴地不得了。

不断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细欣赏,又把它传给左右的侍臣和嫔妃们看,却都不提起十五个城池交换的事。

蔺相如一看情形不对,马上向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玉虽然是稀世珍宝,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请让我指引给大王看看!」秦王一听:「有瑕玭?快指给我看!」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把璧玉接过来以后,马上向后退了好几步,背靠着大柱子,瞪着秦王大声说:「这块璧玉根本没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宝玉以后,根本就没有把十五个城池给赵国的意思。

所以我说了个谎话把璧玉骗回来,如果大王要强迫我交出璧玉的话,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头,一起去撞柱子,砸个粉碎。

」蔺相如说完,就摆出一付要撞墙的样子。

秦昭王害怕蔺相如真的会把璧玉撞破,连忙笑着说:「你先别生气,来人呀!去把地图拿过来,划出十五个城市给赵国。

现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给我了吧!」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骗秦王说:「这块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宝,赵王在交给我送到秦国来之前,曾经香汤沐浴,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大礼,以示慎重呀!」。

秦王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蔺相如所说的去做。

蔺相如趁着秦王斋戒沐浴的这五天内,叫人将那块璧玉从小路送回赵国。

五天过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礼节接待蔺相如。

蔺相如一见秦王便说:「大王,秦国自秦缪公以来,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约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骗,已差人将璧玉送回赵国!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来交换楚和氏璧,就请先割让十五个城池给赵国,赵王一当遵守誓约将玉璧奉上。

现在,就请大王处置我吧!」秦昭王一听璧玉已经被送回赵国,心里虽然很生气,却也佩服蔺相如的英勇,不但没有杀他,还以礼相待,送他回赵国。

后来,大家就用“完璧归赵”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归还给别人的意思。

这则成语充分表现了蔺相如机智果敢,不畏强暴的品格,不愧为战国有名的儒相。

(四)胡服骑射春秋至战国前期,华夏传统服装是长袍宽袖,不便于骑马射箭。

为此,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易服令,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

这一举措对重服饰礼义的传统观念形成了重大冲击,众多臣属惊呼这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

赵武灵王却从作战需要出发,反对法古不变,以强有力的行政命令推广服饰改革。

他还亲自骑马弯弓并露宿草原,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推广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很快培训出1万名装备精良且射术高超的骑兵,其他列国的步、车兵和北方零散部落在其狂飙般的攻击下,一时均非对手。

经过短短十几年,便由一个小小中山国都敢侵犯的弱邦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相抗衡的强国。

“胡服骑射”虽然是一场军服改革,但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勇于革新的思想得到树立,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

这则邯郸成语典故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是服饰上的。

首行它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强化了其实用功能。

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五)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这则邯郸成语典故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六)刎颈之交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

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壁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

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

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

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

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这就是另一则有名的邯郸成语典故“负荆请罪”。

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七)毛遂自荐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没有先生什么才能的缘故。

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

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