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教法思考
新课标教学实践思考语文(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其教学实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标教学实践进行思考。
一、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目标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速度和深度。
3. 表达交流能力:通过口语交际、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4. 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优秀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5. 文化传承能力: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策略1. 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网络、社会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游戏、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强化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新课标强调阅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阅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具体措施如下:(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定时阅读、广泛阅读等。
(2)教授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跳读等。
(3)开展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竞赛等。
4. 加强写作指导,提高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新课标强调写作训练。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方式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方式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下面是几种适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方式。
一、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以情境为基础,在真实或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人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二、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相互交流、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或项目,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问题导学法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引导,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阅读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文本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声音、图像、动画等手段对知识进行讲解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和教材,让学生以视听的方式感受语文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乐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语文游戏,比如词语接龙游戏、成语接龙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语文的魅力和价值。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三法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三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作为我国目前最新的教学指导文件,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要求。
下面我将介绍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三法。
一、立德树人的教学法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地发展自己。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经典文学作品,讲述其中的道德故事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启发发展的教学法新课标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启发式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全面评价的教学法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平时表现、作业评价、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特长和创造力。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三法是立德树人的教学法、启发发展的教学法和全面评价的教学法。
这三法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下教学的需要。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把握好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跟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要求,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
2.重视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以学生的兴趣为重点,丰富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3.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应用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注重从知识的学习走向能力的培养。
4.从根源上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真实性,注重传统文化精髓的体味感受,面向时代实际,加强不同期波段、内容环节间的衔接点。
5.以创新思考、日常实践为基础,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置于学习活动中,将讲授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再思考
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再思考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沿用了多年的教学大纲已退出历史舞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篇)》(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并被实施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语言是民族的根系,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从这一点讲,作为语文教师,既感到自豪,又感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因此,在语文教研和教学实践中,不得不几多思考。
一、对语文性质与地位的思考“语文”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使用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对“语文”进行解释:“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张志公先生进一步强调“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此言触及了语文教育的本质。
语文教育曾经是20世纪讨论最热烈、争辩最多的学术领域之一。
有人甚至把它称为“世纪性难题”。
解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步伐从未停止,上世纪末期,“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曾涌现出不少的教改成果,让教育工作者耳目一新。
“创新”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又在理论上和客观实践上推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
“教改”、“创新”、“发展”成为教育界热议和思考的话题。
新一轮教改和《课程标准》的颁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作为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如果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不高,不仅影响到其继续学习的质量;影响其工作和生活,更影响到其思维发展和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养成。
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阐释的语文的奠基作用的体现。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新课标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之一,其实施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不仅涉及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更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和改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呢?一、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美、感知美、认知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情感导入、情感吟诵、情感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操。
在课文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结构,更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感受课文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欣赏诗歌、朗诵文学作品时,从情感上获得满足和愉悦,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美感和快乐。
二、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叙述、游戏活动、图画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绘画、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新课标倡导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在阅读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外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水平。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们需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和改进。
新课标要求注重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口头表达、阅读文本、写作作文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放下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生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教材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生活。
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和创新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只有综合评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指导。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如开展综合作业、小组评价、自主评价等,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素养培养、学习兴趣和实际生活的结合、思维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评价和个性化学习指导等方面的改进。
只有在教学中注重这些方面,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方式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方式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从教师角度提出以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采用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设计以儿童生活经验为背景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运用,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
通过情景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真实的提升。
运用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例如合作阅读一篇文章、共同撰写一篇作文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小学生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使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比如播放动画、演示古诗词配以音乐等,以丰富的形式展示语文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更加直观和感性,有利于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和探究性的任务,例如调查报告、实验项目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去,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若干问题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摘要】新课程改革使语文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往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
但与此同时,笔者看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思考目前,发轫于新世纪之初的,自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顺利推进。
新课程改革使语文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往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
但与此同时,笔者看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越来越不明白该上什么、怎么上”,这是新课改以后大家面临的最大困惑。
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往往会流于形式,重视“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忽视了文本的解读。
新课改的课程教学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此时显得处境维艰,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社会、科学或其他学科的知识补充,而语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感的培养等方面却成了语文课的边角余料。
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对课标的误解。
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方面,不能搞“形式主义”。
语文课应重视并突出“语文味”,语文课堂应凸显语文魅力。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倡导启发式教学,其中,提问点拨一节成了标志。
但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或仓促回答,或保持沉默。
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往往又抛出另外一个问题,学生回味咀嚼的余地近乎于零。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随着新课标的推出,小学语文教学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对教师的思考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功底和教学能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生需要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语言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需要从课堂教学中找到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讨论。
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注重积累词汇和语言知识。
学生需要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善于归纳总结,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科特色和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传授语文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与家长合作,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家长需要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配合学校完成学生的作业和课外阅读。
家长需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家长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考论文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怀来县新保安中学河北张家口075400)现在,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许多的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各个地方也进行很多改革试验,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在笔者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谈谈我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浅薄看法:一、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一堂好语文课,学生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与教师、文本等构成的交流平台,获得主动生成与发展而不是被迫消极地接受,这恰恰符合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的价值,。
具体说来,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1、注重文本,体现语文特色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文本的解读,感受古今中外名人名篇的语言魅力及文章中传达出的人性美,让学生陶醉其中,从而主动参与,提高语文素养。
2、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应既有针对性又应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
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刘兰芝被婆婆遣归,临行前着意修饰”严妆”,作者用了铺排的手法来描绘兰之的美貌,梳妆是女子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为何作者要着意渲染呢?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我提出了这一系列的问题,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问题一经抛出,便”激起千层浪”,学生阅读兴致高昂。
学生讨论后回答:它照应开头,说明她的心灵手巧;也传达出她此时内心悲愤难当,但外在却如此从容镇定。
她嫁到焦家,是严妆而来,现在被驱遣回家,也要严妆而去,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眼泪,显示了她不卑不亢的性格。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完善。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文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展开呢?在此,笔者就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再只是注重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基本语法知识,更加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用正确地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如朗读、默写、讨论、写作等。
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修辞能力,让学生在表达时更加生动、形象和具有感染力。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既能理解课文,又能拓展阅读,开阔眼界、提高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读懂课文,更要求学生能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体会不同的人生百态和人类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进行读书活动,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读后笔记等形式。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拓展阅读资源,让学生能够在不同载体上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章写作,并能够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章写作,提倡写作的真实性和个性化。
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写作结构、表达方法、修辞技巧等,写作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艺术欣赏能力,即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语言的美,学会品味语言的韵味,体味语言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艺术欣赏,让学生通过欣赏课文、名篇、韵文等,感受语言的美丽,听懂语言的音乐。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解读与思考:语文教学理论及其实践的探索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解读与思考:语文教学理论及其实践的探索摘要我对语文教学理论的探索,是从文本解读切入的,力图解决文本教学迫切需要的问题。
随后,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致力于语文教学理论的研讨,包括解读理论、文化理论、本体理论、陶冶理论、语用理论等,逐步开拓了语文思想的天地、语文智慧的原野、语文建构的场域,以新的思维方式与认识视角去发现语文教学活动内在的尚未发现的真义。
关键词解读、文化、本体、陶冶、语用我是从七十年代初做民办教师教语文的,后来上大学留校又到山东师大附中教语文课数年。
那个时候,我最深切的教学感受,就是沒有什么教学方面的书读,很缺乏教学理论读物引领教学实践,陷入“教什么,怎么教”的困惑之中。
给本科生讲“教材教法”这门课,就是讲教材课文和什么教学步骤和环节,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因为“没什么用”。
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很“瞧不起”,大都不重视这个学科。
特别是有学生说山大的毕业生当语文老师上语文课可好了,可并沒学过什么“教材教法”,我们还上这个课吗?这种说法深深刺痛了我。
始于八十年代中期,我就下决心要改变学科的这种“尴尬”处境,打破“教材教法”的教学局限,开拓教学的新路径,要建构象其他学科一样的理论体系。
或许这是对学科建设的教学期望吧。
为此,我怀抱着一种对语文学科的期望冲动,逐步开拓了教学研究的一条路,这就是从文本解读切入,探索文本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即,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展开语文教学理论的研讨,包括解读理论、文化理论、本体理论、陶冶理论、语用理论等,逐步开拓了语文思想的天地、语文智慧的原野、语文建构的场域。
这里不再以原有的僵化教学模式作为施教的起点,而强调的是语文课改取向和教学新思想,强调新的思维方式与认识视角去发现语文教学活动内在的尚未发现的真义,重新审识和调整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诸多方面的关系,并力图作出更为简洁和合理的概括描述,强调在创新探索中实现语文教学切有成效的理论与方法、理念与智慧、思路与秩序的新建构。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1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尤其是它的极端现象——“满堂灌”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是算得上真正的新课改呢?笔者听过不少课,总是隐隐觉得有些不妥。
很多教师课上得似乎井井有条,学生学得似乎是津津有味,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双边活动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个定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掌握了文本的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总有一种牵强造作的感觉,让人心里别扭。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乡土情结》时,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想念自己家中的小狗小猫,这叫做什么?”学生答道:“乡思。
”“可能是我问得不太好,也可能是你理解上有些偏差,好,我再换个角度问:这个人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
“月是故乡明。
”学生很干脆地回答道。
“不能这样回答。
”教师有些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回答得有些不自信了,甚至还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笑声。
“我只要求你用四个字回答,实际上就是一种思念家乡的感情啊。
”教师继续启发道。
“思念故乡。
”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有聪明的学生已知教师要讲什么内容,接口“乡土情结”,教师才如释重负。
然后该教师依照教案一步步地提出问题并请学生一一回答,直至课堂结束。
这样的教学存在极大的弊端。
第一,教师有必要这样刨根问底吗?一定要答出“乡土情结”这四个字吗?只是由老师发问,学生回答,地位明显不平等,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第二,为什么一定要一步步按照程序操作?问题是教师设置的,答案也是预设的、唯一的和定型的。
第三,提问的对象只是少部分的学生,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
第四,所谓的评价体系只是一句空话,如何评价,怎么评价,在这样的课堂上根本没有得到任何的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该如何将这种问答式的语文教学进一步改进呢?倪文锦先生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由“授受”转向“对话”。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课标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展开讨论。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资源支持。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教学软件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和趣味性。
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强化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书法、诗词、散文等文学艺术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五、加强评价方式的改革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评价方式的改革,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为他们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和学业帮助。
新课标语文教学定位与走向的思考
新课标语文教学定位与走向的思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而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新课标语文教学定位与走向是当前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语文教学的定位与走向,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语文教学的定位语文教学的定位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是传承和表达文化的重要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只有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领会语文的精髓,才能培养出“语言达意、思维敏捷、文化涵养、审美情趣”等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定位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审美、人格等各个方面的素养,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提升。
只有综合发展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走向应该是多元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语文教学必须朝着多元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方向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语文学习体验。
要注重多元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但是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元发展,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情感体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要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单一的学科能力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需要具备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跨学科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综合素养。
新课标下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பைடு நூலகம்
按照 一 这 理念, 课标下的 新 语文课不 仅要教 学生 给 语文知
识,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灵
82
供了途径和方法。所以, 语文老师要积极研究教学, 精心设 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实践中创新。不迷信 书本 , 不迷信老师, 不迷信权威, 敢于向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比如, 在讲《 坐井观天》 一课时, 该文本意是说小青蛙所 见有限、 目光短浅。 而学生说“ 小青蛙是个诚实的孩子。 小青 蛙看见天有多大就说多大, 它没有撒谎。” 学生从另一个角 度对小青蛙作出评价, 这样的问题在课上老师应该给出肯 定。 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用一个所谓的标 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要求教师在课上不要死守教 条, 要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四、 创造性地活用教材 对于教学来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它只是规定了学生 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 机械地死扣教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应该根据学情 , 以教 材为依据 ,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改造。 如适当引进有关 的语文课程教育资源,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 设计开 展相关的教学活动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根据 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紧紧 围绕着学生的“ 来进行, 学” 教师的“ 是为了学生的“ , 教” 学” 而不是为机械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如果学生的“ 不 学” 1 畅不通达,即使强行地完成了教师预先所确定的教学任 顶 务, 也不能称为一节好课。 假如讲课之中, 教师发现有很多学生不能完成上一环 节的学习, 以致于无法顺利地进行新的学习。 这时教师应及 时调整教学 案, 真正体现“ 是为了“ 的教学宗旨。 教” 学” 这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全景式阅读教学思考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全景式阅读教学思考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和策略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全景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全景式阅读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一、全景式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点全景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将阅读材料置于广阔的背景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感悟文本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开放性和体验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
1、整体性全景式阅读教学不再将文本割裂成孤立的片段,而是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结构和情感脉络。
它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涵。
2、开放性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封闭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思考文本。
它不仅关注文本本身,还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相联系,拓展阅读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3、体验性全景式阅读教学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亲身感受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所营造的世界中,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二、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体要求包括:1、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学生应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并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2、丰富阅读积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强调阅读的个性化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和观点。
4、注重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阅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全景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1、创设丰富的阅读情境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教法思考摘要:随着应试教育地销声匿迹,素质教育相应而来。
面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如何突破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走近柳暗花明的素质教育下的新课改语文教学,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
新”“旧”交替的若干问题。
下面是笔者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些总结,做了一些大胆的问题的思考,并结合课文文章具体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教改活动。
但是,究竟改什么,怎么改,许多教师并没有弄明白,于是就出现了越教越糊涂、越改越糊涂的局面。
钱梦龙老师把这种现象称为语文教师“失魂落魄”,于是,他发表了一篇文章:《为语文教学招魂》。
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有哪些注重呢?以下我谈三点:
一、了解背景,明确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相关的历史背景必须介绍,或者说作者处在的时代环境要明确,只有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写作意图。
其实,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写作背景把握。
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例如学习《离骚》要了解楚国的现状和屈原的爱国
情怀,《季氏将伐颛臾》要明确孔子的思想是“仁”和“礼”,《寡人之于国也》要明确孟子的思想核心是推行“仁政”,《虞美人》中李煜的亡国之恨,《声声慢》中李清照的亡国丧夫之痛,《蜀道难》中李白政治的失意,《雷雨》中人性的真与假。
甚至要补充很多与人物相关的历史资料才能准确深刻的把握主题和人物形象。
例如《鸿门宴》要结合刘邦项羽的起兵与最后的结局的重大事件来丰富人物形象,来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二、分析题目,猜想求证。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
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学探究能力的水平,因此,探索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
意义。
语文教学中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全文内容。
我经常根据不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
让学生去假设,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想,在读完文章后再和自己假设的去验证。
例如老舍的《想北平》,提示学生,题目就是一个表达情感的“想”字,想哪里?北平。
那么,想北平的什么呢?学生兴趣极高,在种种假设之后再读文章才真正的领会了作者想的内容。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提醒学生写文章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入手多观察生活,才能写出有真挚的感情的文章。
然后结合最后一段:“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
作者为什么想念?要学会分析作者情感,照应题目。
再如:《最后的常春藤叶》思考“最后”的含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假如”,可以引申为“假如我失去三天光明”你会怎样?《一个人的遭遇》这个人是谁?他遭遇了什么?《祖国山川颂》赞美祖国的山川,祖国的山川美在哪里?怎么表达这种赞美?《烛之武退秦师》抓住一个“退”字,一个人怎么退了强大的秦国军队呢?通过假设猜想的题目的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又便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2002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是这样说的:“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新课程标准的说法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这个说法比较笼统,新课标的要求范围缩小了,只是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而言,作为整体感知(把握)的标准,新课标的提法更加明确具体了。
只有把文章的思路理清才能整体感知课文才能从范文中交给学生写作思路。
这样就把读写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理清思路我常用的方法是抓关键词句。
例如:我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除了朗读感知外,在理清思路时抓住上片的末尾一句:“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和下片的“恰同学少年”“浪遏飞舟”两句。
分上下两行,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再经过简单的解释,学生就明白了词上下两片结构的关系。
上篇是描写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即景抒情,抒发问天问地的感慨,提出一个宏大疑问,表现出青年诗人的抱负和雄伟壮志。
下片是通过回忆青年时期和同学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壮举,回答了上片的问题。
词的上下两片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同时,对于篇幅较长较难理解的古文,不要仅仅侧重于字词句的翻译,理清思路同样重要,用这个方法也同样凑效。
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我从全文的五段中,让学生从每段中划出一句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一句。
第一段划出:“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点名什么人在干什么,由“游于赤壁之下”自然明白本段重点是写赤壁的景色。
第二段划出的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重点强调表达心情的一个“乐”字用红色笔标出来。
再画出表述客人表情的一句“其声呜呜然。
”明白客人在我欢乐的时候却是悲伤的,也自然引出诗人的疑惑。
在第三段中,“苏子愀然”问客人:“何为其然也。
”客人回悲伤的原因。
第四段就是“苏子曰”,苏轼为客人解答疑问。
最后一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表明客人心胸开阔了也和我一样高兴起来。
这样就整体把握住了全文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还可以提炼几个词即“乐”“愀然”“喜而笑”这几个表达人物感情色彩的词,就抓住了本文的情感变化线索,也就领会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再例如《始
得西山宴游记》中抓住第一段最后一句:“未知西山之特怪”,再抓“特怪”一词就明白下文就是具体写西山是如何“特怪”的了。
[参考文献]
[1]《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怎么教?》张代琪
[2]《天津教育》杂志2007.7期文章
[3]《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索》《教育论文网》2006.10.
[4]《2002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