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热起来了_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热起来了教科版
衣服能否发热实验记录表
方法一
测量室内空气的 将温度计插入毛巾内测量温度
温度
1分钟后温度
2分钟后温度
4分钟后温度
方法二
将温度计插入毛巾内测量温度 1层毛巾时的温度 2层毛巾时的温度 4层毛巾时的温度 8层毛巾时的温度
2019/12/26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我们通过质疑提问——思维论证——实验探究,得出
来衣服本身不能发热的结论。 你们还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想法、新的问题
吗? 五、拓展应用:
炎热的夏天,停电了,商店的冰柜为什么要铺上厚厚的棉被?
2019/12/26
1、热起来了
• 使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 ①、外界物质供热 :烤火、取暖器等 • ②、吃食物产生热 • ③、运动产生热 • ④、加衣服等 • 衣服不能产生热量,衣服的作用是保温。
2019/12/26
2019/12/26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搓搓手、跺跺脚感知身体温度的变化。
2019/12/26
二、讨论交流,质疑提问: 1、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使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学生踊跃发 言,方法各种各样) 2、利用课件,归纳总结:
①、外界物质供热 :烤火、取暖器等 ②、吃食物产生热 ③、运动产生热 ④、加衣服等
2019/12/26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具备了
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 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他们心里有想表现的欲望.另外,学生对“冷热现象” 非常熟悉,但是没有深入去研究,对于其中的科学道 理也不明白。
2019/12/26
2019/12/26
教学反思及评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热起来了》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热起来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起来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等基本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热量的传递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温度和热量的知识,对于热量的传递和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热量的概念和热传递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概念,能够用科学语言描述热量的传递和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合作和交流,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概念,掌握热量的传递和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语言描述热量的传递和变化,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热量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热量是物体内部粒子运动的能量。
3.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热量的传递和变化。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热量传递的原理,让学生理解热量的传递是通过分子间的碰撞实现的。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关系。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热量传递和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热起来了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热起来了_教科版方思思老师的这堂课有专门多优点也有一些缺点,刚才前面的老师差不多讲了专门多,比如语言优美、器材预备充分,第二个实验的设计成效专门好,实验中的计时不准等,这些方面我就不再重复。
这堂课像方思思老师讲的是一堂起始课。
那个单元2—5节是讲热胀冷缩,6、7节讲热传递,第8节是应用讲保温。
那么那个单元的内容在起始课里如何表达呢?能够通过第一部分,多种方法产生热,这些方法是如何使我们热起来的,比如晒太阳是一种热传递等如此的方式来表达。
而方老师在这部分第二问“如何热起来的”落掉了,在这部分的用时也专门少,一笔带过。
方老师刚才讲自己时刻把握不行,我反倒觉得她时刻把握的专门好,没拖堂,问题在时刻分配,“衣服不产热”部分花了35分钟,而那个部分太快了,溜过去了。
第二点要讲的是我们的科学精神——实验的严谨性。
方老师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个实验中将衣服换成毛巾,本来用学生脱下来的衣服做,因为有余热会有误差,换成毛巾后成效专门好。
只是那个实验记录单上缺少“初始温度”,既然研究的是衣服会可不能产生热量,应该跟初始温度比,才更科学。
第二个实验设计,个人认为改进专门棒,实验现象专门明显。
第三点是关于学生的思维参与和课堂生成。
事实上这两点是相互阻碍的,把它们放在一起讲。
比如导入中“有什么方法让手快速热起来”,学生说“热水袋”,你说“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学生说“黑色手套”,你又说“有没有更快的方法”,等小孩说“搓手”,你才终于说好。
事实上那些方法好不行?也是专门棒的idea。
感受你一直在为答案而答案。
学生说搓手后问有什么科学原理,小孩说“搓手摩擦力更大了”,你本意是想问摩擦生热,然而摩擦“产生热量”,却是你自己讲出来的。
第一个实验中提问“衣服能否产生热量”,学生说“衣服专门粗糙,把热量抓住了一样”,“衣服是房子”,“运动躯体产生摩擦,与衣服摩擦产生热量”,你直截了当说“衣服产生不产生热量”呢,我们来做实验研究一下。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起来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第二单元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热”,主要让学生探究和了解热的现象和原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热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热的现象,对热有直观的感受。
但学生对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2.难点:学生对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手段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发学生对热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概念。
3.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概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应用与拓展: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热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热量、温度、热传递实验现象–> 概念解释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
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合集5篇)
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交流研究方法。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热起来了评课稿范文
热起来了评课稿范文本课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感受“热量”容易“跑来跑去”(会传递),从中理解热量传递的特点(从温度高的传递到温度低的)。
本节课以“衣服能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作为研究问题来展开对热量传递的初步认识,并非只为了得出“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外表结论,而要从核心概念的角度去考虑与引导。
在本课中,王老师用接近人体温度的温水来代替身体,它的温度要高于周围温度,这样的选择与设计,正是基于核心概念(热量传递的特点)下的考虑与理论的结果。
本课的问题聚焦于: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要帮助学生确立“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和“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两种观点,并且引导学生开展思维论辩,要让学生知道,只有用事实来说话,用证据来解释,这样别人才能认同你的观点。
“事实在哪里?”需要学生设计实验来观察;“证据在哪里?”需要学生从实验中观察数据进展分析与推理。
本课中,老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记录观察到的数据,另一方面全面呈现各组的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与比照数据,使用数据来推理与论证,用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使学生的汇报交流不单是数据的呈现与简单结果的得出;而成为学生推理论证的契机,成为学生对谈的平台,从个体到集体的论证中,思维得到开展,概念得以完善与提升。
在此理念下,用温水来代替身体,也就有了其中的教学价值。
假设实验中用的是冷水,理想状态下,想必每个小组学生四次测得的温度的数据都会是一样的,学生很容易得出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
看似目的达成,却未必如此。
这样的数据,一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维,二也解决不了学生自然而然冒出的衣服能保温的问题。
而采用温水后,学生的数据就丰富了,不单发现没有一个小组温度上升,解决了衣服不能增加热量的问题,还发现有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小组数据下降的现象,这是在学生的意料之外,更进一步促使学生去分析原因,去联想生活实际来考虑,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与交流,既是验证衣服不能增加热量的过程,又是生发新问题的过程。
《2.1热起来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热”单元的起始课,从关注身边的热源开始,了解人类获得热能的一般途径,了解一些影响热产生的因素。
其中“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的研究,让学生对热源和热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教学背景:
我们生活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热现象是人们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
小学生对冷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也是经常和普遍的。
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就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
关注和推荐梅语文,获取更多免费好资源您的支持,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起来了》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五下第2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温度与热量”,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以及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热量的传递和变化,从而深入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温度和热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2.帮助学生建立温度和热量之间的概念联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2.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实验记录表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热量传递的例子,如热水倒入冷水中,观察热水逐渐冷却的过程,引发学生对热量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将要进行的活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每组选择一种温度的水,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记录初始温度,然后将热水加入,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记录最终温度。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量会使物体温度升高?热量和温度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
推荐精品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优质课教案1 (1)
《热起来了》教案一、教材分析教材从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目的是引发还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这一问题。
教材选择“加穿衣服让我们感觉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
可能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衣服可以给我们增加热量,即衣服能生热,但更多的学生会认为衣服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它所能起到的是保温的作用,即可以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教材的第二部分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论证及实验论证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师通过“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发热?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学生在假设衣服能生热是正确的前提下,推理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果,从而证明衣服是不会生热的。
光进行思维论证还不够,教材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
在众多的方案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
当然,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验证后,学生又会产生许多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吃食物提供的能量、太阳的光照、运动等方法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外界给人体带来热量能使人体热起来,但人体感觉到热并不都是外界给人体带来了热量。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讨论使人体热起来的方法以及分析原因的过程。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能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设计——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思辨、验证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三)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温度计、毛衣、空罐子等。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热起来了_教科版-word文档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热起来了教科版一、教材简介《热起来了》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启示课。
本单元是以“热现象”的观察、发现、解释和假说为主线展开的,所以在本课的引入部分,要以现象的发现和体验为主要途径。
让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这样的一个探究过程。
二、教学背景冷热现象是人们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小学生对冷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也是经常和普遍的。
所以本节课既是对他们前概念的一种全面展现,更是新知识的有效补充。
怎么让自己感觉热起来,学生有很多的体验:运动、晒太阳、用电暖器取暖……也包括加穿衣服。
但如果反问一句: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学生或许会不置可否。
这是一个学生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但也是可以去探究的问题。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就让学生重点开展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加穿衣服、多盖被子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热量。
2.过程与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被子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实验实事求是。
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衣服不能直接给身体增加热量。
五、教学难点通过做对比实验,明白衣服、被子不能直接给身体加热。
六、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卡纸、厚毛巾、温度计、记录表教师:温度计、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新课很高兴能到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从大家一进教室,我就发现了我们班同学们的几个优点……【设计目的: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激情,通过适当的肯定,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有意识的在上课过程中更好的展示他们的优点。
】1.今天气温比较低,我的手有点冷,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我的手现在热起来?【设计目的:让学生回忆各种能让手热起来的各种生活体验。
】预设:把手放在口袋、对手吹气、搓一搓……2.师:我们就选择用搓手的这个方法一起来体验一下,请大家跟我一起用力搓一搓手。
科学评课1
科学评课稿
评王老师“热起来了”一课
本节课是由王红雪老师主讲的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热起来了》,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通过学生亲自试验,得到解决。
王老师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王老师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学生参与活动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
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教科小学科学下《2.1、热起来了》word教案(3)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毛线衣物、棉织衣物;一瓶可加盖密封的热水;温度计。
为全班准备:各类热源图片或演示课件1套。
教学活动:(1)引入。
●我们的手很冷,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让我们的手变暖和?并说说其中的道理。
●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你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呢?(2)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运动——血液循环加快空调、取暖机、太阳、温泉——外界物质给予热量盖被子、穿衣服——?(3)研究衣服能否生热的问题。
●学生提出推测。
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思考:早上起床及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这说明什么?●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否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交流研究方法。
●实验操作:将衣服叠好里面放人一支温度计,一段时间后看温度计上的读数是不是上升了,等等。
(4)交流新发现。
●通过实验,有什么新发现?你现在是怎么认为的?●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有什么新发现吗?●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有什么新的问题吗?。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热起来了》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热起来了》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热起来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中的第一课,本课用一个令人遐想的课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点明了本课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教材从日常生活引入,设计了“怎样可以产生热”这个话题。
在“怎样可以产生热”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去认识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并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加穿衣服只是起保温的作用”的认识。
2.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们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并且要尊重客观事实,认识衣服并不能为身体增加热量,而是起保温的作用。
,
学情分析
关于热,学生已在四年级对其有所认识,知道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是身体热起来。
对于“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这个话题,很多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大多是一些无意观察。
活动开始就让学生预测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应引导学生提取原有的经验,明确活动探究的方向,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取证的过程中,涉及观察现象等多项
任务,但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物质的认知和分辩能力稍差,所以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要多加引导。
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主设计验证“衣服能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的活动。
1/ 1。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热起来了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热起来了_教科版一、我对课标及教材明白得《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
本单元要紧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关于冷热现象,学生差不多有了许多体会,如依照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水加一些凉水等。
这节课是热单元的起始课,从“如何样给躯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躯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躯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爱好。
本课围绕“衣服能给躯体增加热量吗”设计了二个对比实验,二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书和衣服对比,衣服能否产生热量?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毛衣和书一样不能产生热量。
第二个实验探究被衣服包住的书和被衣服包住的躯体对比,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热,只是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发”。
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说明,构建起加穿衣服会使躯体感受到热,但并不是衣服会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让学生经历了“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说明问题”如此一个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如何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我对学生基础及特点的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把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差不多观看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状变化的关系以及五年级上册的“光”单元学生差不多把握了一些有关热的知识。
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内心有想表现的欲望,然而可能不行意思,但同时又期望能被确信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另外,“冷热现象”尽管学生专门熟悉,然而不一定会去研究,更可不能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教科小学科学下《2.1、热起来了》word教案(2)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热起来了》是五年级第二单元的开篇课,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确衣服是不能够自己产生热的。
我认为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作为五年级学生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理解。
教师用书也明确提出本课的一个以往不曾进行指导的环节,即:思维论证。
授课后进行反思,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一、创设了“蓝猫”这一被学生广为熟知,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
让蓝猫贯穿于整洁课,增加童趣,活跃课堂,融洽师生关系。
二、增加思维论证环节。
以往科学课中也时常遇到一些类似的实验课,在教学时仅仅是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想或猜测,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让蓝猫说出“衣服能自己产生热”这样不真实的结论。
再让学生对此说法进行反驳。
在学生举例进行反驳的过程中,其实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完成思维的论证,他们能从事物的另一角度进行逆向思维。
从对学生思维训练角度来说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是本课值得深究的一个亮点。
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了实验时所需要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做是为了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依据,同时又不限制学生所采取了办法。
学生经过讨论设计,介绍方案,互评修改,在反复交流、质疑中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实验方案,使方案变得切实可行具有说服力。
四、通过为蓝猫解决如何在冰箱坏了的情况下保存雪糕,给予一个良好的启示,让学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出发,探究生活中的科学、讨论与探究生活问题,并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离开教室,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本课也有几个不足:1.当学生通过实验对自己的实验假设进行验证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表达,以通过大量事实来说明道理,不能急于求成。
2.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出了许多老师没有想到的方法,教师要充分肯定这部分同学并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才更有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热起来了教科版方思思老师的这堂课有很多优点也有一些缺点,刚才前面的老师已经讲了很多,比如语言优美、器材准备充分,第二个实验的设计效果很好,实验中的计时不准等,这些方面我就不再重复。
这堂课像方思思老师讲的是一堂起始课。
这个单元2—5节是讲热胀冷缩,6、7节讲热传递,第8节是应用讲保温。
那么这个单元的内容在起始课里怎么体现呢?可以通过第一部分,多种方法产生热,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热起来的,比如晒太阳是一种热传递等这样的方式来体现。
而方老师在这部分第二问“怎么热起来的”落掉了,在这部分的用时也非常少,一笔带过。
方老师刚才讲自己时间把握不好,我反倒觉得她时间把握的很好,没拖堂,问题在时间分配,“衣服不产热”部分花了35分钟,而这个部分太快了,溜过去了。
第二点要讲的是我们的科学精神——实验的严谨性。
方老师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个实验中将衣服换成毛巾,本来用学生脱下来的衣服做,因为有余热会有误差,换成毛巾后效果非常好。
不过这个实验记录单上缺少“初始温度”,既然研究的是衣服会不会产生热量,应该跟初始温度比,才更科学。
第二个实验设计,个人认为改进很棒,实验现象很明显。
第三点是关于学生的思维参与和课堂生成。
其实这两点是相互影响的,把它们放在一起讲。
比如导入中“有什么办法让手快速热起来”,学生说“热水袋”,你说“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学生说“黑色手套”,你又说“有没有更快的方法”,等孩子说“搓手”,你才终于说好。
其实那些方法好不好?也是非常棒的idea。
感觉你一直在为答案而答案。
学生说搓手后问有什么科学原理,孩子说“搓手摩擦力更大了”,你本意是想问摩擦生热,但是摩擦“产生热量”,却是你自己讲出来的。
第一个实验中提问“衣服能否产生热量”,学生说“衣服很粗糙,把热量抓住了一样”,“衣服是房子”,“运动身体产生摩擦,与衣服摩擦产生热量”,你直接说“衣服产生不产生热量”呢,我们来做实验研究一下。
如果我是学生的话,我就会非常困惑,你这个问题是哪里冒出来的,我们实验要研究的究竟是什么,指向什么。
要基于学生的基础,而不该去急着走一个又一个流程。
第二个实验时,我们都觉得实验设计得非常好,可是我绕了一圈,“我的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写起来。
为什么?这说明学生在实验时只是按照老师设计的实验流程在机械的做,根本没有思维的参与。
这是一个警示。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