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最新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制作和测试小船,了解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制作小船的材料和方法,以及测试小船稳定性的实验,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浮力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浮力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进一步深化对浮力原理的理解。

同时,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制作和测试小船,让学生掌握浮力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实验结果的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小船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浮力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船在水中的浮力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浮力原理。

3.制作小船:学生根据浮力原理,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动手制作小船。

4.测试小船稳定性:学生将制作好的小船放入水中,观察和记录小船的稳定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如何提高小船的稳定性。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制作和实验心得。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浮力原理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浮沉条件:1.上浮:F浮 > G2.下沉:F浮 < G3.悬浮:F浮 = G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2.液体的密度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下册2-6《设计我们的小船》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下册2-6《设计我们的小船》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下册2-6《设计我们的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设计我们的小船》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下册第2-6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设计、制作和测试小船,让学生了解浮力和船的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以及船的稳定性与船体形状的关系。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简单的物理和力学知识,对于浮力和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浮力和船的稳定性的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基本原理,知道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船的稳定性与船体形状的关系。

3.通过设计、制作和测试小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2.船的稳定性与船体形状的关系。

3.如何设计、制作和测试小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来解决问题。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浮力和稳定性的原理。

3.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船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船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浮力的基本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3.探究船的稳定性: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船的稳定性与船体形状的关系。

4.设计小船: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属于自己的小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船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小船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小船的浮沉原因,进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浮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浮沉原理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船的制作过程,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浮沉原理,知道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小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船的浮沉原理,知道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船,并理解小船的浮沉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小船的浮沉原理。

2.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小船的制作。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船只,引发学生对船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小船的浮沉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船的浮沉原因。

3.制作: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浮沉原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船。

4.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船,并讲解小船的浮沉原理。

5.总结: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船的浮沉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船的浮沉原理1.船的形状和结构2.船的浮力3.船的重力4.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制作过程、作品质量和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制作过程主要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作品质量主要评价学生对浮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团队协作能力主要评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7节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制作小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浮力原理也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科学知识。

但同时,学生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浮力原理,学会制作小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测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浮力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制作小船的过程中。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浮力原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浮力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船制作材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小船,引发学生对小船制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浮力原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讲解浮力原理,让学生理解并记住相关概念。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制作小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测试小船:学生自行设计测试方案,进行小船的测试,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浮力原理、小船制作步骤和测试方法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图示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

《造一艘小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认识浮力与船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学会制作小船。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并运用到小船的制作中。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类型的船模型、泡沫板、塑料瓶、竹签、细线等。

2.学具:每组泡沫板、剪刀、胶水、直尺、圆规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类型的船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船有哪些部分组成吗?2.学习浮力知识(1)讲解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举例说明浮力的作用:如轮船、木筏等。

(3)讨论:如何让小船浮在水面上?3.制作小船(1)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艘小船,并说明设计理念。

(2)发放材料:每组泡沫板、剪刀、胶水、直尺、圆规等。

(3)指导学生制作小船:a.画出船体轮廓,用剪刀剪出船体。

b.用胶水将船体与船舱连接。

c.添加船帆,用细线固定。

d.调整小船的重量,使其能浮在水面上。

4.测试小船(2)讨论:如何改进小船的设计,使其浮力更好?(1)引导学生分享制作小船的过程和感受。

(2)讨论:通过制作小船,我们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五、作业布置1.画出一艘自己设计的船,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家长监督下,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小船,并记录制作过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小船,让学生了解了船的基本结构和浮力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浮力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吗?”学生:“因为它很轻。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浮力原理,并且能够运用这个原理来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船。

教材以实验和实践为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浮力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这一课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动手操作来巩固和拓展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制作小船这样的实践活动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浮力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个原理来设计和制作小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和测试小船,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浮力原理来设计和制作小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小船浮沉的原因,并能够提出改进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自主学习和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小船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小船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浮力原理: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原理,理解小船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3.设计小船:学生根据浮力原理,设计自己的小船,并讨论交流设计思路。

4.制作小船:学生动手制作小船,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测试小船:学生将制作好的小船放入水中进行测试,观察和记录小船的浮沉情况。

6.分析与改进:学生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小船浮沉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7.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设计和小船的制作过程。

教科版科学五下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科学五下造一艘小船

选择合适的推进方式, 如帆、桨、喷水等,提
高航行速度。
确保船体结构牢固,能 够承受航行中的风浪和
冲击。
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 下,尽量减轻船体重量,
提高航行性能。
创新设计思维
利用新型材料
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轻质高 强度材料,提高船只性能。
引入新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降低能耗和排放。
智能化设计
跨学科整合
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 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船的构造、原理和设 计要素,掌握基本的造船 技术。
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并建造一艘小船,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造船的兴趣和 热爱,感受科学与技术的 结合,培养跨学科解决问 题的意识。
教科版科学五下造一艘小 船
• 引言 • 船只设计理念 • 制作材料与工具 • 制作步骤与方法 • 调试与改进 • 总结与反思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02
03
造船技术
了解造船的基本原理和技 术,包括船体设计、材料 选择、建造工艺等。
动手实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 身体验造船的过程,培养 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是否平稳,无明显摇晃。
检查船底密封性
确保船底密封良好,无渗漏现象, 以保证船只在航行过程中的安全。
测试船只动力系统
检查船只发动机、螺旋桨等动力系 统工作是否正常,确保船只能够顺 利启动和航行。
问题分析与解决
分析问题原因
实施解决方案
对试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问 题提供依据。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制作小船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如何测试小船的浮力。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使小船更稳定等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浮力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动手操作方面有较强的兴趣,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但同时,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知道如何制作一艘稳定的小船。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小船的制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浮力原理。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小船的制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师用书。

2.制作小船所需的材料:如塑料瓶、木棍、绳子等。

3.测试浮力的工具:如称、水等。

4.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浮力原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制作好的小船,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船的结构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开始制作小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使小船更稳定等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小船的制作后,教师学生进行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如何使小船更稳定?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造一艘小船》说课稿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造一艘小船》。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对于船,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历,有折纸船的经验。

他们知道船的作用,也乐意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的规律。

鉴于此,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船的展览会,船的发展史)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从而增大装载量。

2、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橡皮泥制造的小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究橡皮泥小船如何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教材的处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造橡皮泥小船,找到橡皮泥小船能装载更多货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我对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船的发展史”放在课堂导入部分,将“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和“船的展览会”放在最后,可以作机动地处理。

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船的原理,学习制作一艘小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原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原理有一定的理解。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船的原理,学会制作一艘小船,并能解释其浮力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船的原理,制作小船的方法。

2.教学难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创新设计小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实验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协助者的身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步骤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船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制作小船的步骤,讲解浮力原理。

3.学生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小船,教师巡回指导。

4.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小船的改进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总结升华: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船的原理浮力原理制作小船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环保意识兴趣、热情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实验操作、团队协作、创新设计等方面进行。

教科版五年级下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五年级下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五年级下造一艘小船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反思与总结目录01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会运用材料和工具进行船的制作;掌握船的基本结构与原理;教学内容:本课以“造一艘小船”为主题,通过设计、制作、测试等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材料和工具自主设计、制作小船,并能够进行简单测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船的浮沉原理,并尝试改进小船的设计。

教学难点教学重难点本课涉及到船的浮沉原理,与科学学科中的浮力、重力等知识密切相关。

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本课需要学生运用数学中的图形知识进行船的设计、制作。

与数学学科的联系本课需要学生运用技术中的工具和材料进行船的制作。

与技术学科的联系02学情分析学生年龄五年级学生年龄在9-11岁之间,处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阶段,认知能力逐渐增强。

学习风格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通过实践、探索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

学生学习特点船只类型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船只有一定的了解,如轮船、帆船等,但对于船只的结构和设计原理缺乏深入了解。

船只制作材料学生对制作船只的材料有一定的了解,如木头、塑料等,但对于不同材料的性质和适用范围缺乏深入了解。

学生对船的认识程度学生倾向于选择易于获取且易于操作的制作材料,如木头、塑料等。

材料类型学生倾向于选择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学校实验室的材料,对于一些特殊材料和工具,需要提前准备。

材料来源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倾向03教学目标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能够使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学习使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目标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增强探究意识。

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2023春新课标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2023春新课标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这一课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制作和测试小船,了解浮力原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小船测试的方法,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浮力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但对于一些复杂的制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提醒。

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制作和测试小船,让学生深入了解浮力原理,并能够运用浮力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会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制作和测试小船的动手操作。

2.教学难点:浮力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制作步骤的安全注意事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材等资源,以直观演示和动手实践为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浮力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浮力原理,并总结出浮力的影响因素。

3.制作小船:为学生提供制作小船的材料和工具,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制作,同时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4.测试小船:学生进行小船测试,测量小船的载重能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5.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制作和测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反思自己在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方面的表现。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设计我们的小船》说课稿(新版)2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设计我们的小船》说课稿(新版)2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设计我们的小船》说课稿(新版)2一. 教材分析《设计我们的小船》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并通过设计、制作和测试小船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从而设计出适合的小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浮力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浮力原理,解决设计小船的问题,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实践和思考来掌握。

此外,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浮力原理,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能够运用浮力原理设计、制作和测试小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学会合作、交流、倾听、表达等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小船的设计与制作。

2.教学难点: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创新设计小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小船大世界”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对小船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浮力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浮力原理。

3.设计小船:引导学生运用浮力原理,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合适的小船。

4.制作小船: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小船,教师巡回指导。

5.测试小船:学生将制作的小船放入水中进行测试,观察小船的浮力情况,分析小船设计的合理性。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7《制作与调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7《制作与调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7《制作与调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制作与调试我们的小船》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7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制作一艘小船,并学会调试小船,使其能够在水面上顺利行驶。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制作和调试小船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细节处理不够精细,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提醒。

此外,学生在问题解决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制作小船的基本步骤,学会调试小船使其在水面上顺利行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和调试小船,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到团队协作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制作和调试小船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小船的制作,并在水面上顺利行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分组合作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制作和调试小船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小船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示范:老师讲解制作和调试小船的基本步骤,并现场演示。

3.学生分组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和调试小船的实践活动。

4.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和调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提升: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制作和调试小船的要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制作小船的步骤:1.准备材料和工具2.设计小船的形状和结构3.制作小船4.调试小船调试小船的方法:1.调整船体平衡2.调整船帆角度3.调整船舵位置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从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进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各种船的结构特点,学习设计船的图纸,并动手制作一艘小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船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船的设计和制作方面,学生的经验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船的结构特点,知道船的设计原理。

2.学会设计船的图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动手制作一艘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船的结构特点,学会设计船的图纸,制作一艘小船。

2.难点:船的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船的图片和视频、制作小船的材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小船制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船的设计原理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船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船的图纸,并动手制作一艘小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我国古代的船舶文化,分享自己的收获。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船的结构特点和设计原理。

7.家庭作业(2分钟)学生课后完成一幅关于船的手抄报,展示自己对船舶文化的了解。

教科小学科学下《造一艘小船》word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小学科学下《造一艘小船》word教案教学设计
试才能达成,因此对学生技能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还引导学生用其他的材料造船,设计出更多的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学
生能够按照设计的计划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最后
举办船的展览会和回忆船的发展史是活动的延续,希望学生保持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通过回忆船的发展历史,了解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激发心中的创造欲望。
重难增大。
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水槽一个,橡皮泥收集船的发展史资不同颜色橡皮泥叠放时最好用纸隔
若干,垫片或玻璃料和各种船的模型,开,实验后易分开,可再利用。
造个性船需要的各
种材料。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
也知道了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这是学生造一艘小船的知识基础。
三、教学设计: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词汇:排水量、装载量、稳定性、平衡性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




/
年度:
仅供参考,内容可修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4.造一艘小船
一、教材简析: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制造一艘橡皮泥小船,研究相同重量下,怎样增加船排开的水量,从
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怎样保持船身的稳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6《设计我们的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6《设计我们的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6《设计我们的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设计我们的小船》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6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设计、制作小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浮力原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浮力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精确测量、调整船的形状和重量等技能掌握得不够好,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知道船的浮力与船的自重、形状和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小船设计和制作过程的指导。

2.教学难点:浮力原理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小船设计的创新和精确调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浮力原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浮力原理的实验和实例。

3.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老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浮力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浮力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浮力原理,讨论浮力与船的自重、形状和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

3.小船设计:老师展示小船设计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艘符合要求的小船。

4.动手制作:学生分组进行小船制作,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小船,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总结提升: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浮力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浮力原理、小船设计要求和制作步骤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教学重点。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6(新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6(新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说课稿6(新版)一. 教材分析《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这一课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物体的浮沉”,而这一课则是通过制作和测试小船来让学生们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小船的浮沉原理,旨在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他们对浮力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浮力的计算和原理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解释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此外,学生们可能对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制作和测试小船的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制作和测试小船,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小船的制作技巧和测试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浮力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浮力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能在水中浮起来?”2.理论知识讲解:使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浮力的基本原理。

3.制作小船:为学生提供制作小船的材料和工具,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制作小船。

在制作过程中,强调团队合作和安全性。

4.测试小船:学生进行小船的测试,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船的浮沉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分析和理解浮力的作用。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经验和观察结果,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他们对浮力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想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最新教育文档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想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最新教育文档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想-造一艘小船教科版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初次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延伸和拓展。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一课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1、问题的提出在这节课的导课设计中,首先教师出示铝片放在水面上,让学生预测在铝片上能放几颗玻璃珠,接着教师演示,最后教师提出:有什么方法能让铝片上放更多的弹珠。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设置的情境进行假设,产生多种不同的意见,从而引起矛盾,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2、初次体验,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想办法,用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铝片设计制作一艘小船,比一比谁的船装运的玻璃球多,学生发现装了玻璃球的小船会发生倾斜,而且容易漏水。

3、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装了玻璃球的小船为什么会发生倾斜?怎样才能保持船的平稳?还有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更多的玻璃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用同样大小的卡纸1张,回形针、胶带纸、胶水、剪刀、玻璃球、吸管等材料设计改进小船的方法,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通过实验研究,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课本插图提示: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试试。

这是一种方法,让学生动脑一定还能想出更多的办法,“堵漏洞”“加高船舷”“加大浮力”……改进小船后,让学生第二次进行装运玻璃球珠的比赛。

4、问题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欣赏各种船的图片,了解更多的船的作用和特点及船的发展史,可以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以及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让学生了解船的发展史,体会到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萌发要设计一艘未来的船的美好愿望。

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造一艘小船》。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对于船,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历,有折纸船的经验。

他们知道船的作用,也乐意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的规律。

鉴于此,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船的展览会,船的发展史)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从而增大装载量。

2、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橡皮泥制造的小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究橡皮泥小船如何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教材的处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造橡皮泥小船,找到橡皮泥小船能装载更多货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我对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船的发展史”放在课堂导入部分,将“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和“船的展览会”放在最后,可以作机动地处理。

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一开始,我由“共鼓造船”的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过“共鼓造船”的故事吗?想看看更多的生活中的船吗?请看大屏幕!——听了这个故事,了解了船的发展史,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想到前人对船的科学探究及其成果;或想到船有各种不同的形状与用途;或也想自己动手造一艘小船等等)。

【这样,学生通过情景导入感知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感受人类的发明创造精神,从而激发自己心中的创造欲望;产生探求新知的心理需求。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兴趣、态度和获取关于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

而创设丰富的、现实的、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处于愉悦的氛围之中,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进行科学探究。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假设猜想,设计实验
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

本环节,我首先出示一定量的橡皮泥,问道:“我们用这块橡皮泥怎样才能造出一艘装载量比较大的船呢?”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设想做一只怎样的船,才能装更多的玻璃球。

各小组按自己的设想提出设计方案。

我同时提醒学生:在船做好后,进行试装玻璃球时,要仔细观察,有了问题要及时讨论,想办法解决。

两个问题,两个层次。

前者是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在活动中进行综合的运用,是个“设计与制作”的问题,目的是要学生初步了解怎样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思维过程;后者是个“观察与发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在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把两个性质不同问题放在一起,一是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二是少了一个制作指导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时间;而更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的思维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便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实验观察,收集事实学生动手制作、试验、改进。

在试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船装了较多的玻璃珠,有的船装的较少,有的甚至没装就沉了?……学生通过试验会想到很多解决办法:为了防止船下沉,要把船底造宽薄一点;为了防止船倾斜,需要做船舱来固定弹珠;为了保持船的平衡,玻璃球要一个一个对应地放进去;为了防止进水,可以把船舷造高一点……让学生在反思中探究,不断改进小船以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要求学生对自己制作的小船做改进,既是课堂探究活动的延续,也是对探究活动的修正与再认识,还是对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应用而得到巩固。

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反思、修正过程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

这样,我就顺利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载重竞赛,整理事实
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

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橡皮泥小船载重竞赛:同样还是同等大小的橡皮泥,能造出一艘装载更多玻璃球的船吗?收集实验数据,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根据实验结果,评出装载玻璃球最多的船为“冠军船”。

4 船形实验项目实验结果我们的发现装东西是否平稳能装多少个玻璃球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而竞赛活动又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参与面也广,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互助协调、合作交往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四)表达交流,研究事实
我让获得冠军小组的学生介绍成功经验,各小组分析一下自己的小船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改进。

这样能促使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回顾。

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对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活动中做出说明,这不但是对本节课的学习结果做出总结,更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充分的科学表达、倾听与交流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在科学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发展过程,充分的表达、倾听与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强化新知,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设计未来的船:假如同学们长大后成为一名船舶设计师,你想怎样去设计一艘未来的船呢?
(引导学生用其它材料设计、制作出更多的船,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兴趣,进一步强化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创造力的培养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

因而科学课堂教学应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创造的活动。

在科学课中仅仅让学生学会观察是不够的,更重
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借助观察、实验等科研方法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教学过程、科学过程、认知过程“三统一”和“第一性材料”的科学课程原则,
教学过程:实践操作—表达交流—归纳概括
(探究活动)(获取新知)(得出结论)
科学过程: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认知过程:感觉认识—知觉认识—慧觉认识
(全面感知)(前期概念)(科学概念)
此外,我借助多媒体互助教学手段,利用创设情景、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谢谢各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