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广州市香江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一)
第一单元:1-----2课
1.朱元璋读《孟子》时说,此老如活到今日,也应该杀头。
他下令将《孟子》大量删减。
下列句子,被删掉的应该是:
A.“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D.“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3.黄宗羲在《孟子师说》中评论:“周之制度,当以《孟子》为主,以正周礼之失”;“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故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舍仁义更无他道”。
由此可知,黄宗羲推崇孟子的:①以礼治国主张②性善论③仁政学说④兼爱思想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2009年9月23 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
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5.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共同推崇殷商周礼B.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C.法家异地而同心,社会辐射面更广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7.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8.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以下记载中强调教育民众的是:
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
B.“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
”
C.“富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
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
”
D.“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
9.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中说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只是在学术思想界很有名,而法家却是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上独步天下。
”法家能够“独步天下”是因为:
A.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B.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C.迎合了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D.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10.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
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
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
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
”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A.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B.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C.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D.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11.下图是韩非子“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D.“法、术、势”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
12.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这一描述,反映出:
A.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C.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D.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13.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14.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
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
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
这反映了: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15.荀子说:“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B.主张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16.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17.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8.在“荀子思想现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荀子思想的地位、作用及其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探讨的内容不包括:
A.“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B.“学不可以已”的教育思想C.“礼为民生”的民本思想D.“万物皆生于两”的哲学思想19.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
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20.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21.孟子的名言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
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22.《史记》载:“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孟子发扬孔子思想提出的主张是:
A.民贵君轻B.人定胜天C.克已复礼D.仁者爱人2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2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25.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这位思想家是:A.墨子B.韩非子C.孟子D.庄子26.《中国社会史》一书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紧扣帝国建立前两百年整个政治生活所关心的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富国’(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二是‘强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或主权)”。
掀起“这一思潮”的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7.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28.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生已多至三万人。
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29.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B.两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两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D.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30.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31.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也,古者州有序,国有学,私有塾。
文翁石室和白鹿洞书院作为不同时期地方办学的典型被载入中国史册。
结合下图对其理解最恰当的是:
①两幅图体现了私学的兴起和发展②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主要内容③都作为当时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④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③
32.《董学特性新论》一书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D.周桂钿先生说法的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33.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吸收道家思想宣扬无为而治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34.《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35.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
”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A.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B.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C.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D.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36.《春秋决事比》中有一个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37.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
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专制迷信,没有多大价值
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民本思想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38.有学者指出,除秦律外,历史上的法典都出自于儒者的手笔,这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
学者是想说明:
A.儒学的正统地位B.儒学的包容性C.儒学的积极作用D.儒学的局限性39.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B.统治集团的斗争C.杜会环境的变化D.其他学说的衰落40.《汉书·夏侯胜传》中写道:“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B.儒学在政治上确立统治地位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41.梁任公曰:“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
”秦汉以后,“行民本之精神”主要得益于:
A.“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B.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C.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42.部分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
“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
由此可知:
A.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D.汉代儒学重视考据、训诂4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
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里强调的“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44.《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45.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董仲舒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
这引起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治其死罪,但武帝赦免了他。
这段材料说明:A.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B.上天要惩罚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C.董仲舒的文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D.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46.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但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中废为中大夫”,后又因推算阴阳灾变,“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最后“去位归居……以修学著书为事”。
他的命运说明在汉武帝时期: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十分突出B.皇权与儒学之间存在隔阂C.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崇高D.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空前加强47.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4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49.“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50.《史记》中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上述记载:①与董仲舒的观念相符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
④记载荒诞不经,缺乏科学精神
A.①③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广东省广州市香江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专题训练(一)
第一单元:1---2课
答题卡
班级:姓名:分数:
答案解析
1.【答案】A【解析】朱元璋主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孟子主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不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故选A项。
2.【答案】B【解析】题中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
3.【答案】B【解析】第一句古文干扰比较大,意思是周朝的制度,以《孟子》为主,来修正周礼的缺失,说明孟子的主张不是“礼”,故①错误;第二句古文“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可知②正确;最后一句古文“舍仁义更无他道”可见③正确;兼爱是墨子的思想,故④错误,选项B符合题意。
4.【答案】C【解析】材料中孔子像表现出来的是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找到选项涵义相符者即可。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意思是要选贤任能,故A项错误;“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是要用权威而不是厚德来统治天下,故B项错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是指一个人必须要了解自己方能自信,要懂得礼数才能立足于社会,故C项正确;“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要统治者不尚贤,不追求难得之物,与材料中孔子形象不符,故D项错误。
5.【答案】C【解析】墨家不推崇殷商周礼,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受儒家影响巨大的内容,故A项错误;儒家产生环境与诸子百家一样,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法家的变法涉及六国,措施接近,实践影响大,故C项正确;楚国是颛顼后代的封地,而不是“商朝旧贵族”,故D项错误。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认识和理解。
甲生强调穿衣要顺乎自然,与道家主张相符;乙生强调穿衣要讲求身份、地位,与孔子所追求的“礼”相吻合;丙生反对浪费,与墨家主张相符;丁生主张遵从规定和制度,符合法家主张。
7.【答案】C【解析】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满足了战国时代统治阶级的需要。
8.【答案】D【解析】D项的大意是: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
材料强调礼乐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因此D项正确。
A、B、C项体现了重视百姓的民本思想,没有强调教育民众,因此不选。
9.【答案】C【解析】法家迎合了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并非符合人民的意愿,而是主张用严刑酷法来统治人民,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兴起,法家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故B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法家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10.【答案】B【解析】A项在题干中有所体现,但归纳题干可知不是该认识的主旨,故A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作者观点是法家思想把国家和社会利益始终看作是一致的,并采取专制政策加以维护,这与国家和社会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冲突的现象相违背,故可见作者是反对法家的做法的,故B项正确;C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不符,故D项错误。
11.【答案】D【解析】韩非子认为法术势都是君主统治的手段,即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
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可知韩非子认为君臣之间不是单纯的像父子那样的亲属关系,而是从计算利害出发的,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与其他诸子思想主张无关,故B项错误;秦国商鞅明确主张军功授爵制,激励百姓建功立业,早于韩非子生活的时期,故C项错误;专制集权理论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13.【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是中国历朝历代推崇的主流文化,与材料中“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不符,故A项错误;法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和严刑峻法,与“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不符,故B项错误;墨家思想在战国后即消失,与材料中“在中国长期存在”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在汉朝初期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存在,之后虽然不占据主流,但也是儒道互补的华夏文化内涵,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
14.【答案】D【解析】由材料“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可知荀子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故A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统治者一直都重视伦理道德,而不是从宋朝开始重视,故B 项错误;宋朝时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由材料“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可知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故D项正确。
15.【答案】B【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取了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
题干中的言论是糅合了儒法思想而提出的,故B能体现出材料的本质内涵。
16.【答案】B【解析】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中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故A项错误;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礼治”思想,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C项错误;荀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D项错误。
17.【答案】B【解析】材料意思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材料强调的是积善成德。
A项强调的是统治者实行仁政,C项强调的是人的齐心协力,D项强调的是民本,以上几项都不符合题意。
B项的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就去做,强调的是做人讲道德,符合题意。
18.【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属于荀子的主张,D项“万物皆生于两”是李贽的思想,故选择D。
19.【答案】D【解析】依据“战国某思想家”“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可知该思想家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且主张人性本恶,由此可判断应是荀子。
结合选项,D项是荀子的思想主张。
A项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B项属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C项属于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
20.【答案】B【解析】材料意思是:统治者要用“礼”“义”“信”的手段对人民进行治理,以使人民对统治者恭敬、服从,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是以民为本、关注民生,这显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21.【答案】A【解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了人要注重自己的气节,因此A项为正确选项。
22.【答案】A【解析】A项“民贵君轻”是孟子思想,B项“人定胜天”是荀子思想,C项“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D项“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
只有A项符合题意。
23.【答案】A【解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按照这一标准衡量四个选项,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24.【答案】B【解析】儒家主张“仁政”,提出了民本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的主张都力劝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过分侵害人民。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故选B。
25.【答案】B【解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执政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与题干信息相符,故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