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指中国各民族的歌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国各民族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的发展也经历了许多变化,而如今的中国民歌发展现状如何呢?中国民歌发展现状在音乐形式上呈现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民歌的音乐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中国民歌多以民间乐器为伴奏,采用古老的音乐形式,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

而现在,中国民歌的音乐形式已经多元化,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例如流行、摇滚、爵士等,使民歌更具有时尚感和包容性。

中国民歌也不再局限于唯美的旋律和主题,还增加了许多关于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使得中国民歌更具有时代感和社会价值。

中国民歌发展现状在演出形式上呈现多样化。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民歌的演出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演出形式多以民间文艺团体为主,进行田野演出或者在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展示。

而现在,随着现代演出市场的形成,中国民歌的演出形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民歌音乐会、音乐节等形式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和参与者。

民歌艺术也在多种演出形式的创新上进行了尝试,例如融合舞蹈、戏剧、影像等元素,使得民歌艺术更加多姿多彩,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中国民歌发展现状在传承保护上呈现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民歌的传承保护也成为了重要议题。

传统的中国民歌多以口头传承为主,通过各地的民间文艺团体、师徒传授等方式传承下来。

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生活的冲击,传统的传承方式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歌,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纷纷加大了对民歌传承的扶持力度,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歌传承项目,例如设立了民歌学校、编纂了民歌谱集、举办了传统音乐大赛等。

在此基础上,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音乐库、网络传播平台等,使得传统的中国民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1. 引言1.1 介绍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意义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音乐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研究民族音乐可以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民族音乐也是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民族音乐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意义重大且深远,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发展。

1.2 概述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视,中国民族音乐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民族音乐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很多著名学者如杨芙清、徐悲鸿、余传璘等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们在民族音乐的采集整理、民族音乐的分类研究、民族音乐的理论探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积累。

随着社会变革和学科交叉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今天,中国民族音乐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开展学术研究的也需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吸引更多年轻学者的研究参与,推动学科的深化和发展。

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学正处在一个转型发展的阶段,各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破解难题,推动学科前行,是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亟需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2. 正文2.1 现存问题一:学科边界不清晰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不清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交叉的增多,许多学者在研究民族音乐时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领域,比如民族学、社会学、音乐学、人类学等。

这导致了学科边界的模糊不清,难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学科边界不清晰会给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带来一系列问题。

民歌的未来发展趋势

民歌的未来发展趋势

民歌的未来发展趋势
民歌作为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音乐形式,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传统的创新:民歌一直以来都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通过加入不同的音乐风格、节奏和编曲来使民歌更具现代感。

2. 图文并茂的创作方式:随着社交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民歌可能更注重图文并茂的创作方式,通过音乐视频、MV和歌词深度融合的形式来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和意义。

3. 文化交流和融合:民歌有着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潜力。

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通过跨文化的合作和创作,使民歌更具有地域特色和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4. 社会意义和关注:由于民歌通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关怀弱势群体,用音乐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和社会意义。

5. 多元化的表达形式:除了传统的演唱形式,未来的民歌可能会采用更多形式,如合唱、独唱、伴奏等,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为观众创造更多多样化的音乐体验。

总的来说,未来民歌的发展趋势将着重于创新与保留传统的平衡,更加注重图文并茂的创作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关注社会问题和表达多元化的形式,以及更加注重音乐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一、学科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出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在学科研究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单一化。

目前,许多学者在进行民族音乐研究时,过于偏重于传统的音乐学方法,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这就导致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单一,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和外延。

出路之一是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民族音乐学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以拓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内容,使民族音乐学更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

也可以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如音乐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来深入研究民族音乐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学方面,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传统与现代教学内容的融合问题。

传统民族音乐学注重考据、传统音乐的教学,而现代音乐学注重创新、实践性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与现代需要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出路之一是注重实践教学。

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比如开设民族乐器演奏课程、民族音乐创作课程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的方式深入了解民族音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体验。

传承方面,要加强对民族音乐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开展民族音乐比赛、音乐节、音乐会等活动,激发全民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要加强对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资源保护方面,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民族音乐资源面临着丧失和消失的风险,这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出路之一是通过学术机构、政府部门等建立起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机制,对一些濒临消失的民族音乐进行记录、整理和保护。

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些民族音乐进行数字化保护,建立起民族音乐资源数据库,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提供便利。

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目前,虽然学科交叉趋势明显,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老的民歌在人们中传唱,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历代皆有文艺创作。

民间音乐以其多样性、活力和生动性,一直丰富着中国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路径与对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从新石器时代的“鼓笛”,到夏商周的“大鼓击楔”,到春秋战国的“磬鼓”,到汉朝的“柳琴”,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随着各民族的混杂,民族民间音乐也得以发展成多元化,各地文化交融,汇集成丰碑富庶的民间音乐园地。

清朝时期有着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古典民族音乐发展迅速,令各种文化日趋多元化。

二、现状及对策1、受政策支持: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较为平稳,民族音乐的畅谈、流传和表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得到了政府各种政策的一定支持。

2、学术研究:此外,学术研究也为发展民间音乐提供了动力。

伴随着社会的新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普及到世界各地,学术研究也越来越多,比如对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间艺术越来越全面。

3、媒体利用:此外,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也应运而生,为发展民族民间音乐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既可以让新的民族民间音乐更加容易到达更多的听众,也可以让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再次焕发灵动。

三、未来发展路径1、学术研究:未来,学术研究将是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前提与保障,基于合作伙伴关系、文化艺术研究与交流以及中外学术机构间的科研合作,以研究者为主体,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以实现新旧文化共同交流。

2、开发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提出一些新的技术,使民族民间音乐更新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发展势头,以避免民族音乐过时。

3、传播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民族音乐,对其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民族文化热情,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民族音乐。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情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民歌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来浅析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

一、历史渊源中国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歌谣和古乐。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歌谣和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感。

而古乐则是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宫廷赴宴和农耕生产中被广泛使用。

这些古老的歌谣和古乐为后来中国民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唐宋时期,民歌成了有声响的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民歌在明清时期又经历了一次新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民歌与文人诗词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民歌艺术。

这些历史渊源为中国民歌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民歌的现状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民歌的题材越来越广泛。

传统的农耕、爱情、战争等题材依然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题材也被引入到民歌创作中,例如环境保护、儿童教育、社会关怀等。

这些新题材的引入,使得中国民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中国民歌的演唱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民歌演唱形式主要是单人或者群体合唱,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歌作品以独唱、二重唱、重唱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形式的创新使得中国民歌的演唱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歌传承方式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些传统的民歌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原唱者年龄的增长、后继者不足等问题导致失传。

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新的方式来加强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例如音乐学校、社会组织等。

中国民歌应该更加注重传承。

传承是中国民歌发展的基石,传承需要通过学校、社会组织等渠道进行,特别是要注重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和传承。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音乐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也逐渐活跃。

然而,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

一、现存问题1.概念界定的混淆中国民族音乐学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和分类体系,学者对于民族音乐的概念和范畴的理解和认识也存在不一致。

由于缺乏明确的定义,不同学者或流派过多地从各自的理论出发而面向不同的对象,结果概念界定的混淆更加加剧了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混乱局面。

2. 历史与现实的问题中国民族音乐学在历史与现实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境,即如何准确表述和解释现代与传统中国民族音乐的联系和区别。

传统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但所面临的现实却是日新月异的。

现代社会的开放与多元化,音乐市场的浮躁和商业化,以及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与变革,都使得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3. 学科和流派的乱象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存在着多个学科和流派的并存和批判,文献相对较少。

在流派问题中,学者分别与中国音乐学派、音乐民族学派、文化人类学派、民族艺术学派等,各用不同的交叉研究方法聚焦于不同的议题,而研究成果相对独立、互相补充。

因此,构思一个统一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体系显然尤为重要。

二、出路1. 概念理顺对于民族音乐的概念界定,应该结合当代社会背景和民族音乐发展的现实需求,定期进行概念辨析和理论碰撞。

在学术界应该形成全面、一致的定义和分类系统。

2. 翻新传统与创新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应该力求在传承与发展中寻找平衡,既要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又要对民族音乐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

这意味着创新精神在民族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重要性。

3. 建立综合性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体系要有整体的研究思路,不同学科和流派之间的学术交流需要加强。

在研究方法上,多维度交叉进行研究,如针对民族音乐制度,音乐表演,音乐文化,音乐市场等不同的领域进行全面研究。

民歌民谣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民歌民谣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民歌民谣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音乐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和年轻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民歌民谣逐渐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音乐类型。

本文将对民歌民谣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民歌民谣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几年里,民歌民谣在全球范围内都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和发展。

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亚洲各国,民歌民谣艺术家纷纷涌现,推出了许多备受赞誉的作品。

民歌民谣的发展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交媒体和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兴起,为艺术家提供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渠道。

艺术家可以通过YouTube、Spotify等平台直接与观众进行互动,快速积累粉丝和忠实听众。

其次,年轻人对原汁原味音乐的追求和对真实情感表达的渴望也助推了民歌民谣的发展。

相较于主流流行音乐,民歌民谣通常更注重歌词和情感表达,更具深度和内涵。

年轻人倾向于追求真实、质朴的音乐风格,而民歌民谣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此外,一些音乐节和演唱会也为民歌民谣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例如,美国的Newport Folk Festiva和欧洲的Folk Alliance International等音乐节,为民歌民谣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和投资者。

然而,尽管民歌民谣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民歌民谣艺术家需要更加努力地推广自己的音乐。

在流行音乐的主导下,民歌民谣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其次,由于民歌民谣的音乐风格较为传统,它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年轻人对潮流音乐的追求和快速变化的文化趋势,可能导致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忽视。

因此,民歌民谣需要更好地与年轻听众进行连接,并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关注。

未来,民歌民谣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随着音乐产业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民歌民谣在推广和传播方面将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例如,通过在线音乐教育平台,民歌民谣可以更加便捷地教授给更多的学生和爱好者,从而推动其传统和技艺的传承。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早期的民歌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其中富有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底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民歌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然而,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如市场需求、音乐风格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动中国民歌的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代音乐市场,成为我们所要思考的要点。

首先,中国民歌需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民歌是源自中国农村的民间音乐,其艺术风格和表达手法质朴自然、饱含感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为了让民歌能够融合现代音乐,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民歌,通过宣传和推广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其次,中国民歌需要创新。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来源之一。

中国民歌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在音乐风格、歌词内容上不断创新,体现更多的代表当代音乐时代的元素,使得民歌更加具有现代感和前卫性。

通过创新,让民歌具有更多的元素,使得民歌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年轻人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把握好度和尺度,以免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和娱乐性而失去本质特征。

第三,中国民歌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

现代音乐市场的龙头地位主要由流行音乐所占据,往往难以为中国民歌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但是随着文化消费的升级和多元化的趋势,现代音乐市场也需要有多元化的音乐形式,中国民歌也有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政府应该出台政策支持中国民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中国民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优质的音乐体验。

总之,中国民歌在当代音乐市场中面临着一些困境,但也存在着发展的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继承、创新、市场三位一体的理念,注重保持其传统风格的同时,也需要在音乐风格、歌词内容上不断创新。

只有这样,中国民歌才能更好地融入当代音乐市场,成为一种更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的音乐形式。

民歌创作现状研究报告

民歌创作现状研究报告

民歌创作现状研究报告民歌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音乐形式,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民歌创作的现状正在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研究报告将对当前民歌创作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民歌创作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大多数民歌创作者都依靠亲身经历和口口相传的方式创作歌曲。

然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歌曲创作的灵感和素材都来自于网络上的信息和社交媒体平台。

这种方式的出现使得民歌创作更为多样化,并且更加贴近当下社会的现象和问题。

其次,民歌创作的风格和主题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

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民歌创作的主力军,他们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例如环境保护、社会不公等。

与此同时,许多民歌创作者也在尝试将不同的音乐元素和风格融入到民歌创作当中,如摇滚、流行和嘻哈等。

这种多元化的创作方式使得民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和风格,更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

然而,尽管民歌创作面临着各种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音乐产业的商业化趋势使得许多歌曲的内容和风格趋同化,缺乏独特性和个性化。

其次,许多民歌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创作者的权益产生影响,也限制了他们的创作动力和创作空间。

对于当前民歌创作现状的研究,还需要关注一些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应该重视对年轻民歌创作者的培养和培训,鼓励他们发掘和创造新的歌曲形式和风格。

其次,应该加强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创作者的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

最后,应该积极推动民歌创作与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结合,使得歌曲创作能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关注焦点。

总之,当前民歌创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其创作方式、风格和主题都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研究和关注民歌创作的现状不仅有助于推动歌曲创作的创新和多样化,也有助于保护创作者的权益和提高他们的创作动力。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出了独特的演变路径:融合、复兴、多元化。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最初的歌舞表演和声乐曲调,随着历史的推移,到汉代文化的融合、到明清以来的声乐唱法的发展,再到现代形成的流行音乐,都展示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长久以来的演变历程。

①合进程从古至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融合变革。

古代文人把民间音乐融入文艺表演中,形成了极具华夏文化特色的民间音乐。

汉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混合,民族音乐中吸收了外来文化,古代曲调不断演变出新的曲风和乐曲,能反映出当时时代的风格和地域特色。

②复兴进程清末以后,中国民间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一些古典曲调重新流行起来,把当时人们的思想内涵融入其中,使民间音乐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另一方面,以群众为主的公益演出,把经典曲调演绎出美妙的音乐,让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③多元化进程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结合了流行音乐、现代音乐和电子音乐等元素,表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文化特点,丰富了中国民歌的音乐表现形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二、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获得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受到了新的影响。

一方面,一些古老的民族音乐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中,中国民族文化得以在广大民众中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一些原有曲调也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形成了新的民族风格音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尽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某些曲调的传播较少,缺乏新的创作和发展,使得部分民间音乐的传播比较有限;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出渠道有限,对民间音乐的流传和唱响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三是部分传统民族曲调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可能丧失原有曲调的特色。

浅析当代民歌艺术面临的现状及对发展的思考

浅析当代民歌艺术面临的现状及对发展的思考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取各种娱乐资源,民歌在娱乐市场中 的地位受到挑战。
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轻松、快节奏的娱乐方式,民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 。
传播渠道的有限性
传统民歌的传播方式多为口传 心授,这种方式的传播范围有 限,难以扩大影响力。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民歌 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性,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
一些民歌艺术表演者缺乏对新 媒体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03
当代民歌艺术的发展策略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
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
通过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保护其多样性和完整性,为传承和发 展奠定基础。
建立民间音乐数据库
建立民间音乐数据库,实现数字化保存,方便学术研究和公众欣 赏。
加强民间音乐教育
民歌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合作
• 国际音乐节:通过国际音乐节等平台,促进各国民歌艺 术的交流与合作,展示民歌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跨国合作项目:鼓励跨国合作项目,将不同国家的民歌 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具国际特色的民歌作品。
民歌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 传统元素的创新:挖掘传统民歌中的元素,结合现代音乐 风格,进行创新性的编排和演绎。- 民歌与流行音乐的融 合:将民歌元素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感 和流行性的音乐作品。
02
当代民歌艺术面临的挑战
文化差异的冲击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文 化差异较大,导致民歌的传承
和发展面临困难。
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影 响使得一些传统民歌文化难以
保持独立性和原生态。
新的音乐元素和风格的冲击, 使传统民歌的受众群体逐渐减
少。
娱乐方式的多元化
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如流行音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等,与民歌的表演形式 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民歌艺术受到冷落。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及出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在探索传统音乐的基础上,面临着不少现存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也制约了学科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有必要对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出路,以推动学科的健康发展。

一、现存问题1. 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不足在当代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碰撞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依然沿袭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缺乏对当代音乐发展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这导致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不足的现象,使得民族音乐在当代音乐领域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2. 缺乏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依然停留在对传统音乐的整理、分类和保护上,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民族音乐现象缺乏深入的研究。

缺乏前沿性的研究课题使得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内容变得相对单一和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3. 教育体系不完善当前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和研究不够重视、不够全面。

学校课程设置中,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授和学习内容有限,导致了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不高,限制了民族音乐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传承。

二、出路2. 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前沿性研究为了推动民族音乐学的发展,需要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民族音乐现象的研究。

可以借助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民族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科的前沿性研究。

3. 完善音乐教育体系,提升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应当完善对民族音乐的教学和研究内容,提升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能力。

可以丰富学校课程设置,增加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民族音乐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引进,提升民族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学校与社会各界合作,举办各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演出和活动,促进民族音乐在社会中的传播和传承。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各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之后,中国民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

本文将就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中国民歌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民歌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早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中国各地就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文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民歌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地区的民歌风格各具特色,如黄土高原上的陕北民歌、草原上的草原民歌、渔船上的渔民歌曲等,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中国民歌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不仅反映了人民的乐观豁达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也传递了对家国情怀和对亲情友情的深情厚意。

中国民歌以其朴实、真挚、朴素的歌词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民歌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现状。

一方面,受到文化政策的重视和支持,中国民歌在学术研究和演出表演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发展。

各级文化机构和音乐学院纷纷成立了民歌研究中心和传统音乐团队,围绕中国民歌的古老传统和现代创新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传承。

在演出表演方面,各种民歌音乐会、民歌比赛等活动层出不穷,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观众的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民歌也不断向现代文化领域渗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在大众传媒和社交网络的影响下,中国民歌开始走向大众化,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少民歌歌手以其独特的歌声和精彩的表演走红网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歌手”,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三、中国民歌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中国民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多样音乐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

这种音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音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目前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现状是多样的。

一方面,一些民族音乐已经被广泛传承并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例如,传统的京剧、评剧和琵琶等音乐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传承和传统。

孔庙、地方戏曲团体、国家音乐学院等机构也开设了相关课程和专业,以培养年轻一代的音乐人才。

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音乐仍然面临着困境。

由于各地域和民族之间的差异,一些音乐形式在特定地区受限,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的机会。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只在小范围内流传,并且往往只在特定的场合演奏,缺少更广泛的传播和接触。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年轻人更喜欢追求流行音乐而不是传统民族音乐。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产生影响。

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欠发达,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对民族音乐传承的支持。

他们可以提供资金支持,设立专门的机构和研究中心来推动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学校应该在教育课程中增加对民族音乐的教育,让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有更深厚的了解和认同。

此外,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推广和传承民族音乐。

例如,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将传统音乐推广到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传统音乐的影响力,还可以为音乐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收入来源。

同时,合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搭建起音乐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和共享平台,进一步促进音乐传承。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跨代传承,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以及对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视。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尽管受到了来自流行音乐等其他音乐形式的冲击,但中国民歌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美学价值。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发展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当代音乐市场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民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国民歌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起源于古代社会,曾经在农村和民间流传广泛。

其音乐风格和歌词内容多样化,涵盖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和社会生活场景。

在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民歌,如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它们以其特有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为传统民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中国民歌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社会记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歌一直被视为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弘扬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当代社会,中国民歌依然拥有着强大的文化传承和影响力。

二、中国民歌在当代音乐市场中的地位在当代音乐市场中,中国民歌虽然受到了来自流行音乐等其他音乐形式的竞争,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使其依然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和受众群体。

在中国各大音乐平台上,民歌音乐的播放量和下载量始终居高不下,表明了民歌在当代音乐市场中的持续受欢迎和亲睐。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和艺术家开始将中国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现代民歌作品,为传统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尚元素。

这些现代民歌作品大受欢迎,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市场的多样性,也有力推动了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三、中国民歌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民歌虽然在当代音乐市场中表现出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和影响力,但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民歌形式和演唱方式受到了一些新兴音乐形式的冲击,尤其是在娱乐产业中,一些商业化的音乐作品和综艺节目成为了主流,导致了传统民歌的边缘化和忽视。

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我国民歌研究由来已久,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创造新音乐为目的的民歌研究运动”到五六十年代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七十年代的民歌普查和搜集工作,再到八十年代至今的学术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大讨论,期间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折,学术成果非常之多。

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学术界民歌研究的相关成果,来阐释目前民歌研究的现状,以期借此探析民歌研究未来发展之一二。

一、国内民歌研究成果概况(1994~2009 年间)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近十五年来民歌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为九类。

中国民歌研究民歌的定义及版权问题民歌变化的原因民歌的美学研究和比较研究民歌教育民歌书评民歌史音乐家研究民歌本体、形态研究整体观视野下的民歌研究民歌与文化、民俗的关系研究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民歌实地调查报告原生态民歌研究二、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如何?通过对十五年来民歌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对目前民歌研究的共性做出以下归纳:(一)学科特性决定了研究取向上的偏好(二)音乐文本分析多于实地个案描述(三)调查区域的相对集中现象个人看法:首先,从第一点说起,学科特性决定了研究取向上的偏好,但同时也使得综合艺术类文章、民俗学类文章和音乐类期刊的文章之间缺乏了相互的联系。

只注重部分的微观分析而忽略了总体上的联系。

使得学科虽然有很强的独立性,但却容易遇到研究的瓶颈。

第二点分析后得出的结论,理论研究缺乏实践。

具体的体现就是音乐本体研究占据主流、音乐文本分析多于实地个案描述。

第三点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民歌研究的成果呈现出一种研究对象相对集中的现象,绝大部分研究对象都是内地和沿海的民歌。

沿海地区本身经济发达,所以大部分人才向此地靠拢,但是难免得造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人少的内地地区,使得研究后力不足。

按今天的民歌的研究发展,其实对于中国来说只是一个起步,在前面20世纪30年达到80年代这时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实民歌研究的发展还是很困难的。

浅析当代民歌艺术面临的现状及对发展的思考

浅析当代民歌艺术面临的现状及对发展的思考

浅析当代民歌艺术面临的现状及对发展的思考当代民歌艺术是指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民歌表演形式。

它以其真实、朴实、贴近群众的特点,传递着人民的情感和心声,成为了当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代民歌艺术在面临着一些现状和挑战的同时,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推动其发展。

首先,当代民歌艺术面临着市场需求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许多人更倾向于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音乐,而非传统的民歌表演。

传统的大众群体观众数量下降,音乐市场逐渐被商业化的音乐占据,导致当代民歌艺术的市场规模较小。

其次,当代民歌艺术面临着形式创新与时代更新的压力。

当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快餐文化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于艺术形式的要求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民歌表演形式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更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此外,当代民歌艺术也面临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问题。

传统的民歌艺术需要艺人具备深厚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而现代音乐市场更加注重商业化,对于演唱能力和形象的要求较高。

因此,培养一批既具备民歌传统文化素养又具备现代音乐演唱能力的人才,成为了当代民歌艺术发展的难题。

面对这些现状和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思考和解决。

首先,要加强对当代民歌艺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大众对其的认知和接受度,增加市场需求。

其次,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当代社会的主题和群众的需求融入到民歌艺术中,提供更具现代感和个性化的表演形式。

再次,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提高艺人的专业素养和表演能力。

总之,当代民歌艺术面临着市场需求、形式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现状和挑战。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推动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当代民歌艺术,使其成为当代音乐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部分。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传承着古老的民族情感和智慧,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民族的命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的多元化,中国民歌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

一、中国民歌发展的历史渊源如今,中国民歌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正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发展方面,一方面,中国民歌的传统表现形式正在得到重新认可和重视,传统的民歌作品得到了新一代艺术家的重新演绎和创新,使得古老的民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音乐的兴起,中国民歌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变革,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得中国民歌走向了国际舞台。

与此中国民歌也为许多新的音乐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创作素材。

中国民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些传统民歌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

中国民歌在艺术创作上也存在一些单一和模式化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进,以面对现代音乐市场的挑战。

三、中国民歌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民歌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和方式。

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重视对传统民歌的挖掘和整理,保存和传承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民歌作品。

需要加强创新和突破,鼓励更多的音乐人进行创新与探索,为中国民歌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歌作品。

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扩大中国民歌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音乐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民歌需要更加注重内涵和品质的提升,不断提高艺术家的创作水平和演出水平,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民歌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民歌将会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民歌也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
,
,



,



。”
。 ,

、 》; 。 ,、
, ,



。 ;



」コ
111


4.
; 《 ——









(九)整体观视野下的民歌研究
,

“ ”,


“ ”。

,“
”“
”“ ”





、、


”,







。[3]
89 ,
30%。 “
”,



1.




?“





,,



(编辑 朱默涵)
[3]王秀明. 民歌的浮与沉〔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3)
[4]樊祖荫、赵晓楠. 20 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一〔) J〕.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
[5] 杨沐. 从花儿研究现状思考中国民歌研究中的问题〔J〕. 音乐研究,2004(4)
[6]蒲亨强.民歌地方色彩辨析〔J〕.中国音乐,2003(2) [7] 臧艺兵. 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建构——一种音乐民 族志的考察和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 [8]乔建中“. 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1) [9] 杨沐. 当代人类学中有关音乐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 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 [10] 伍国栋. 20 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 转型(下)〔J〕.音乐研究,200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罗梅(1971~)女,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生,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作者简介:罗梅我国民歌研究由来已久,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创造新音乐为目的的民歌研究运动”到五六十年代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七十年代的民歌普查和搜集工作,再到八十年代至今的学术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大讨论,期间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折,学术成果非常之多。

随着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音乐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众多的传统音乐品类中,民歌不仅地位重要,所占比重也相当之大。

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大了挖掘本地民歌资源的力度,民歌再度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不单是音乐学者对民歌情有独钟,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都将其纳入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学术界民歌研究的相关成果,来阐释目前民歌研究的现状,以期借此探析民歌研究未来发展之一二。

十五年来,很多反映民歌研究新方法和新视野的文章大量出现在国内各大核心期刊中,据笔者对这些期刊的不完全统计,[1]1994~2009年间共有296篇论文涉及到民歌,[2]研究范围涉及民歌的诸多方面,下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细致的归纳和分析。

一、国内民歌研究成果概况(1994~2009年间)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近十五年来民歌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为九类。

(一)民歌的定义及版权问题此类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民歌的定义、民歌与创作民歌的纷争、民歌版权的归属等。

其中余咏宇在《给中国民歌下个定义》一文中,比较了中西方学界对“民歌”的定义,从词源和各学派的不同观点出发,详尽分析了各种定义,于中西差异中得出了各自存在的局限,探讨了目前国内民歌研究在方法和视野上的变化,重点强调了在民歌研究中“局内人”和“局外人”视野划分的意义;同时在对民歌、艺术类歌曲和通俗歌曲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民歌定义时应遵循的原则。

其余大部分文章充分体现了民歌版权问题在音乐界和学术界引起的反响。

1994年音乐学界有关王洛宾作品版权的讨论、近年来关于《乌苏里江船歌》署名的争论,包括《茉莉花》的归属问题,表面看都是由于著作权引起的纷争,实际上都是由于民歌定义不同、不同人之间产生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差异导致的,故而将这部分论文放在了该类别中。

这些文章讨论了民歌、新民歌和创作民歌间的异同,焦点集中于集体创作、曲调改编和个人创作对“民歌”定义和类属的影响。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所检索到的文章中,很大一部分谈及“原生态民歌”,其源起实质上也是有关民歌的定义问题,但由于这部分文章所占比重较大,同时也体现出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和思路,尤其能清晰地体现音乐学界研究取向的转变,于是将这部分文章整体放入了另外一个类别。

(二)民歌变化的原因以历史考据居多,主要从政治、历史、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等各方面考证了民歌产生变化和异文的原因,如《赣南客家民歌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传承关系研究》;另外也有文章论及旅游业对民歌的影响,如《广西文化旅游之兴起对当地壮族民歌的影响》,从表演形式、传播途径、传承方式、社会功能和歌手社会角色的变化等方面肯定了现代旅游业对传统民歌的正面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处于旅游浪潮中传统民歌之前景的乐观态度。

(三)民歌的美学研究和比较研究其中7篇论述了民歌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态和意境,主要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了民歌主题、歌词内容和表现情感的美学特征,这与民歌的形态研究有所不同。

其余13篇都属于比较研究的范畴,涉及不同民族民歌间的比较、同支民歌的[内容提要]我国民歌研究有着深厚的成果积累,随着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民歌成为各学术领域的关注话题。

近十五年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民歌研究从乐理到学理的追求历程,反映了民族音乐学理论对我国传统音乐研究实践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其他人文学科对民歌的不同关注角度。

笔者统计了国内十三种核心期刊15年(1994~2009)来民歌研究的论文,借此进行了归类统计和分析。

说明了民歌研究的现实情况,并以个人之见论述了民歌研究的未来趋向。

[关键词]民歌研究/民族音乐学/形态学研究/整体观[内容类别词]民族音乐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怒江傈僳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C0130。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10异文比较以及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的比较,如蓝雪霏的《台湾福佬系民歌的初步研究——台湾福佬系民歌与闽南民歌的比较研究》,从民歌的本体特征和承袭传播的角度对两地民歌进行了比较分析。

这些比较研究的成果也涉及对民歌所依存社会文化的比较,但重点在于对音乐本体形态特征的比较,集中体现了比较音乐学的旨趣。

(四)民歌教育基本上都是高校民歌教学研究和民歌素材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如《高等音乐院校民歌教学探析》、《传统音乐元素在当代声乐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以陕北民歌的演唱与教学为例》。

这类研究充分体现了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发音技巧、创作实践等方面的交流和借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往声乐教育注重西式理念的定势有了改变,中国音乐学界承认传统音乐与美声之间的各异之处,并对传统音乐的技巧给予了肯定,这种观念范式的改变体现在教学中就出现了这个类别的一系列文章。

其中有部分文章谈及民歌表现场域的重要性,注意到了民歌与语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和文化联系,李祖胜和匡君在《民歌“本文”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初探——对高等艺术院校民歌教学改革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应该于客观存在的音乐文化事象中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变传统“文本”教学到“本文”的多媒体教学,这种观点体现了民族音乐学在音乐教学领域的影响和实践。

遗憾的是这类文章数量并不多,尤其在音乐学的专业教学领域。

(五)民歌书评约占总数的4.4%,主要是音乐类著作的序言、后记和书评,此处恕不累述。

(六)民歌史主要是民歌发展史和民歌研究史的研究文章13篇,这些文章从艺术史的角度讨论民歌本体的发展,如王秀明的《民歌的浮与沉》认为宗周的礼乐文化使民歌受到空前的重视,秦汉以后民歌的作用和地位呈下降趋势,隋唐及以后民歌基本是从主流社会生活中消失;樊祖荫、赵晓楠在《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系列文章中首先以1949年为界将百年研究史分为两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学理性”论证。

其次,根据这一纵向时间轴线,又对每一阶段民歌研究的特点、参与人物、主要方法、研究目的以及主要成果展开横向的叙述和分析,以综述的形式勾勒出百年民歌研究史的宏观面貌。

该系列文章虽然是以汉族民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其中涉及到很多少数民族的民歌,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例如在谈及“王洛宾事件”时不可避免地就要提到新疆民歌,在说到20世纪后期20年的学术成果时,可以看出很多论著多选取少数民族民歌作为研究对象,比如王建和发表于2000年的《宁化客家民间音乐》。

乌尔沁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四期的文章《刘半农与中国现代的民歌研究》在回顾刘半农学术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在中国民歌研究史中所作贡献做出了新的评价。

(七)音乐家研究这个类别的文章占到总数的2%,主要是对著名音乐家改编民歌的艺术成就、民歌教学实践和对民歌发展传播所作贡献的研究。

(八)民歌本体、形态研究这个类别是所有文章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共有114篇,占到总数的39%,充分体现了目前音乐学研究的主体所在。

其中98篇都是关于民歌的旋律旋法、调式、节奏与节拍、音乐结构和演唱特点的研究,也就是民歌形态学的研究。

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目前音乐学界的主流研究取向还是在于音乐本体的形态学研究,尽管随着民族音乐学的影响日渐扩大,音乐学界的思维范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单纯注重本体研究转向注重音乐所依存文化的研究,但目前的践行者并不多,音乐学界主要的研究成果还是在于本体研究。

这样的结论已经有人做出:倘若把审视的范围扩展到内地音乐学界对全国各地方民歌的研究,则可看出词曲形态研究也始终是压倒性主流。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山歌、小调、号子”的体裁分类,到各地具体歌种的区分,从旋律、节奏、调式、曲式、词式、句式、衬词衬腔、曲词结合等等方面的理论归纳,到色彩区划分和谱系梳理,民歌研究领域内所有基本的、重大的成果无一不属于形态学范畴,而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音乐活动则极少被予以关注。

这是一个很怪异的现象,在音乐学界中已经形成音乐不仅仅是乐音,还包括与乐音有关的各种社会与文化现象的普遍认识,现代的人类学和文化理论已经渗透进新近的音乐学领域,但在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潮却至今仍然是旧观念中的狭义“音乐本体”的学习和研究。

在不同学术领域的期刊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显著的现象,音乐类的核心期刊中研究民歌的共有273篇,这类本体研究的文章有112篇,占到了41%;其余期刊研究民歌的共有23篇,这类本体研究的文章有2篇,这说明音乐学界思想范式的转变并没有带动研究取向的真正转变。

在这个类别的文章中,有3篇文章涉及到民歌的色彩划分。

民歌的地方色彩意指不同地区民歌形式风格的个性特点,各地民歌的不同个性特点,构成了审美体验的不同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

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划分的根本指标还是民歌的形态特征。

色彩划分也被用来研究民歌的区域性共性。

有4篇文章以“同宗民歌”作为主题,该概念是冯光钰教授提出的,“是指由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彼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派生出的若干子体民歌群落。

这里所说的‘民歌母体’包括多方面的涵义,诸如曲调、唱词内容、音乐结构、衬词衬腔及特殊腔调的进行等因素。

”几篇文章集中反映了冯光钰和徐元勇博士对这个定义及其相关范畴不同看法之间的学术争议。

同宗民歌实际上也反映了民歌在传播中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是研究民族文化变迁的一个视角。

除却以上几个文章主题,另外一些民歌的本体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跨学科的取向和新的学术动态。

或从种族特征出发,通过音阶这一角度,追溯某地民歌风格历史渊源;或者从其音乐特征探讨族属问题;或者对民歌中民族文化和民歌与民俗的关系、其巫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如袁征的《梅山民歌考源》;或者从词曲间相互关系入手研究文学与音乐间内在联系。

有两篇文章反映了音乐学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新动向,刘怡、蔚磊和许洁萍的《中国民歌的地域风格分类》采罗梅: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111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模式分类方法,是音乐信息检索研究的新尝试;娄鲲的《主题——动机分析在中国民歌中的应用》尝试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

这些文章在音乐主体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有了自己新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