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教学法之】铃木教学法的基本观点和教学步骤

【四大教学法之】铃木教学法的基本观点和教学步骤
【四大教学法之】铃木教学法的基本观点和教学步骤

(一)基本观点:

1.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任何孩子都可以培养成为有高度才能的人。

2.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一定成为音乐家,因为在音乐上所获得的美好能力,到其他领域上亦能表现很高的能力。

3.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培养人类真正优美的心灵和感觉。

4.才能教育愈早愈好,因为内在的音乐熏陶可为日后之音乐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铃木教学的要点:

1.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培养良好的音乐感。

2.让儿童愉快而认真地学习琴。在专心的练习下,最开始即使每次只弹十分钟,每天弹两三次都有好效果。如果不够认真,即使每天达到1小时的训练要求,有效练琴时间不够,效果也许并不好。

3.「美音训练」,即奏出优美的声音,要仔细倾听,注意音色之优美。

4.个别课与集体课结合:人别课照顾到每个孩子不同的接受程度和进展,集体课则给他们群体的激励,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5.反复练习:技精于熟,越是熟练越是能开发出艺术上的造诣,如果草草地过曲目,即使学了多年,在音乐艺术性上亦进步不大。恰如画家在某一题材上画得越多,则此领域愈精,譬如徐悲鸿画马。

(三)教学过程:

1.接触:让美好的音乐进入心中,要先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

2.模仿:按照听到的旋律(可能是老师示范,可能是事先听到之录音),模仿学习表演。

3.鼓励:允许小孩有其自然的进度,寻求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赞美和鼓励。

4.重复:订定新的目标在重复中发现新的乐趣和挑战。

5.增加:重复旧曲子,增加新曲目,铃木的教材选自各国童谣、民谣和各时代的名家作品,以提高孩子的高尚品味。

(四)小结:

铃木说:「倘若孩子们一生下来就听到好的音乐,同时又能自己来演奏,那么,他们既可以具有出色的感受能力,陶冶性情,养成忍耐的力量,又能成为有颗美丽心的人。」铃木教学强调更早的学习,布置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指导以及更多的训练,在接受其教学洗礼后,涌现出一批出色的音乐家,但他却强调其目的并不以培养音乐家而在使每个孩子都

成为心灵美人。在鼓励家人参与孩子的学习中,营造一个和谐又美满的家庭生活,铃木说:「爱心乃是一种放射线」,唯有透过爱才能制造更多的爱。

六大教学法

六大教学法 ● Re-teaching 教学法 这是个整体教学的概念,在每册书的教学过程中,单元和单元之间、单元中的每部分之间,以Re-teaching方式不断地将知识和方法渗透给学员,通过各种活动将知识和方法巩固、加深和运用。每册书之间,也以Re-teaching的方式将同一个主题不断地扩大,延伸,让学生对同一事物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整个教材体系呈螺旋上升趋势。比如,学习元音字母“a”的发音时,在book1中只出现“apple”,“make”两种发音,在book2中出现“again/ want/ class”等其他的发音,也出现了“ai ay ei ey eigh”等字母组合的发音。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渗透一些book2的内容。再如,我们在学习Book1“Unit1”中的韵句时,为了练习名词“apple/ egg/ bed /fish /dish/ fox/ box/ duck/ hug”和介词“on/ in”,我们可以渗透“There be”和“Where”句型,也可以渗透另外一些教室里面能够随手拿来的物品,如“pen /desk/ book/ bookcase/ ruler”等。这样既减轻了后续学习中的难度,又能充分练习本册书的内容,还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活跃,一举多得。 ● LIKE 教学法 LIKE是Language 语言,Information 信息,Knowledge 知识,English 英语的结合体。在八天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本着传授语言,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化的原则,使学员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全方位提高综合能力,一举多得,体现了教材“小百科全书”的特色。在八天英语学生用书中,都有大量的图片,如在Book4中,讲到“O lympic Games”,不仅让我们全面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许多运动项目,又能让我们认识很多运动冠军,还能让我们知道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地,让同学们说出他们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树立他们的人生目标。在八天英语课堂上,语言与信息、知识与文化,有声的与无声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完美结合,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 ● LAD 教学法 LAD是指Learning and Doing 学与用相结合,使学员摆脱了被动学习的窘境,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同时根据少儿好动,好奇的天性,提供充足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让学员所学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在传统填鸭式的教法中,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只要记住老师说的话就行了,动手活动只限于写和简单的着色。八天英语打破传统,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员主动参与每节课的活动,比如制作小书、剪贴、制作对话海报和游戏道具等,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充分调动学员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211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211课堂教学模式”模式的操作流程 该模式呈现的是一个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环节简单的读书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铺路架桥,指引方向。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都能始终处在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对话分享的课堂情境中,学习语文即享受语文。简化的教学环节会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学什么。同样,也会给教师更多的自主调控,自检反思的空间,使她们明白自己在教什么。 “211教学模式”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20分钟进行精读课文,用10分钟进行拓展阅读,用10分钟进行课堂练笔(该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精读课文(学习课文部分20分钟) 1、检查预习。有检查的预习才会有实效。 关于课前预习: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有的在课堂上检查,也有的放在上课之前)。课前预习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语的意思,掌握生字的正确写法,能用简练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就能解决。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示标自学。要求: (1)学习目标要少而精。要学会取舍。“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节课如果四十分钟走的都是“直线”,学生不仅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无获。成功的语文课堂,既要避免把课堂上胖,追求“主线简明”;又决不把课堂上瘦,力求“细节饱满”。在研读教材时,老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

布鲁纳教学法

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1962)、《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的适合性》(1971)等。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

任务型教学法task

Nunan将任务定义为指导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意义,而非语言形式。任务为语言学习和使用提供了一个目的,而不再是单纯地学习一门语言。 在大量文献资料中对任务的定义,产生了三个共同特性:一、任务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比如说画一幅地图或者预订一家旅馆;二、输入材料,关于如何画画的指令或者一份旅馆的广告宣传;三、一个及以上的相关活动或程序,如基于广告提供的信息来决定预订哪一家旅馆。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现在任务型教学法已在第二语言教学大纲设计和二语习得研究中广泛应用。因为任务特别是小组合作能促进自然地学习与交流,催化习得过程,这种方式与交际教学法更为契合。 任务型教学会根据教学方面的因素来分类,也就是说他们有效建立课堂互动过程和产生协商交流的能力;此外还会依据心理学的因素来分类,也就是刺激内部习得教工过程的潜能。在目标任务、真实任务以及课堂任务之间也产生了区别。 一项在语言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的任务就是信息差任务。信息差任务也就是一位参与者持有另一位参与者所不知道的信息,而必须通过互换信息来完成任务。“找出不同点”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差任务,参与者会得到一些类似却有略微不同的图片,在不看别人图片的情况下,所有人在找出不同点上达成一致。 另一项交际性任务是问题解决任务,比如说,提供参与者线索并要求他们做出解释直到最终解决问题。决策任务是期望参与者在所提供的结果中选择一个结果。还有一些别的任务例如拼图、角色扮演、模拟、口头讨论和设计任务。 在任务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选择和界定目标时找到一个清晰的标准。这是因为有诸多因素对任务产生干扰,包括任务的认知困难,学习者需要加工和产生的语言的数量,执行任务时产生的心理压力,时间压力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背景的数量和类型。 比如说,“找出不同点”只要求学生建立一个存在或不存在(未描述的)的项目,这个要求显然比需要精确描述的要求来的低。同样的,加工处理一段包括标题,副标题,照片,图画、图表、曲线图等的内容显然比加工处理一段没有任何前后文联系的文章来的容易。 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有一些任务比其余的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例如,双向任务即在交互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信息来提供交换,这种方法比单向任务(一个参与者提供信息,另一个参与者仅对给出的信息产生反馈)更为有效。汇总型任务(一个加过必须进行商定统一)比分散型任务(接受来自参与者的不同观点)能产生更多的言语。 另一个根据任务结构的难度和复杂性的划分包括前任务和后任务活动的结合,为学习者提供视觉支持和任务框架。任务设计的突出点包括真实的文本和活动以及语言技能的整合。各类任务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基本的教学大纲类型:过程、程序和任务。 不管任务型教学大纲的简短历史,任务型教学在产生刺激性的教学材料上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从根本观念上改变了25年前所以为的好的教学实践活动。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一般步骤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一般步骤 摘要: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安全技术培训,具体做法是把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实践性强。石化企业是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员工安全培训重点应以提升安全操作技能为主。例如,对于危险化学品火灾的预防,我们通过结合教材中的理论阐述,通过对某厂曾发生的裂解碳四储罐冬季火灾事故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实现了如下教学目标:⑴碳四组份冬季脱水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⑵对于含有丁二烯的物料在生产储运过程中如何正确操作;⑶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都有哪些。这样的案例教学,非常有利于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 2、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所选用的案例来源于生产工作实际,说服力较强。有些案例直接由学员讲述,然后通过分析讨论,大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员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学员是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并积极去探索,便于学员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关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首先教师必须搜集、整理合适的案例,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应有较深刻的认识。前面提到的案例,教师除了对火灾的预防知识、裂解碳四冬季储存操作法有全面的认识之外,同时对于碳四生产储存条件、丁二烯的性质等也要有较深刻的认识。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时机,组织协调好。最后,教师还应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 二、案例教学法一般步骤 1、准备案例。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又要贴近生产实际。因此我们经常深入到生产一线收集素材,不断更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在课前将准备好的案例告知学员,让学员了解案例内容,并要求学员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做好发言准备。 2、讲解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引导学员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方式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在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中,我们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仿真模拟事故发生的经过,使学员感到形象逼真,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总结案例。在学员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做出强调,使学员加深对知识点的把握。对学员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做重点讲解。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提出,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学员应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与方法有哪些

教学过程与方法有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教学过程与方法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我特为你准备... 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我特为你准备了教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高效率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3.反对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片面观念 ①只强调间接经验:赫尔巴特。 ②只强调直接经验:杜威。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因而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不可或缺条件。 3.反对单纯抓知识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观点 ①只重能力—形式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②只重知识—实质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学生思想的提高需要知识做为基础,知识的增加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 2.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性等思想品德要素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3.反对只重德育或只重知识的单一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

基于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基于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摘要]文章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战略 主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迫切需要;揭示了目前高职教育能力培养实践的严重专业化倾向及其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脱节;梳理了教学方法中的概念获得模式和范畴教育理论,认为概念获得模式中的概念并不等于范畴,而且在概念获得模式中,学生的概念获得或形成过程异常费时,而范畴教育理论则缺乏相应的教学法操作流程,因此有必要构建范畴教学法、培养高职学生根本性的学习方法能力,设置相应课程或增加相应教学内容。 一、范畴教学法相关研究回顾 学习方法能力是高职毕业生适应风云变幻的经济社会和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教学法改革。劳耐尔的职业能力理论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三要素,其中的方法能力特别是学习方法能力是其他两种能力的基础和要素,是一种根本能力。目前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实践的核心在于专业能力,对高职学生根本性方法能力的培养忽略、定位不准、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是其突出表现,现有高职课程体系中也少有专门的方法类课程和相应教学内容,这是导致高职学生丧失抽象思维基础、方法能力和迁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徐维凡认为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研究高职范畴教学法能有效强化师生方法能力意识,对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维素质,为其他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提高高职师生教学能力和效果等都有着积极意义。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分析了范畴教育的原则、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张智、周长春等就范畴教学法作了些初步思考,汤红明等分析了概念的教学方法,彭德林认为概念教学法是现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这些相关或类似研究为范畴教学法的后续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从中也可发现范畴教育理论也未就范畴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作较为细致的论述,概念获得模式尚未涉及范畴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从而为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空间。通过该研究,试图构建旨在大幅提高高职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理论借鉴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产生背景: 1947年至1991年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国 及同盟国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这期间,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战争、外交竞争的“冷”方式进行。1957年10月4号,前苏联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消息迅速传 遍全球,各国为之震惊,世界各大报刊都在显要位置用大字标题报道:《科技新纪元》《苏联又领先了》《俄国人又打开了通往宇宙的道路》等。 前苏联的这一巨大科技进步使美国上下一片震惊,对美国提出无情挑战。美国的科学家、政治家们等开始思考:美国为何不能像苏联一样出现高精尖人才和更多数量的科学家?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思考,终于找到问题根源—教育。 在这之前,在美国教育界处于主流思想地位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关于杜威,他主要的教育思想及弊端主要有: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指儿童当前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和手工等,除此之外的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 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一认知抹杀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

3.从做中学,强调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 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一思想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否定间接经验;片 面强调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对立了起来。 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1958年9月2号,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和国防一样的高度。美国教育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主要着眼于课程的改革,加强学科科目的教学,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 家汇集一堂,共同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布鲁纳担任了这次大会的主席,会后他起草了总结报告,以《教育过程》的书名发表。其基本思想有:1.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2.逐级下方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3.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课程结构,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4.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一思想也成为了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础。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科技人才,采用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教师提供教材或条件,学生自行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大量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所以布鲁纳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认为将学科内容形成可以“自由出入”的认知结构非常重要,既可以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赋予他们意 义的结构,也可以超越所给信息,举一反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形成 自己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吴必尊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2.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使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②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设计基本步骤、过程及方法

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目标要实际、具体)。 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 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 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综合多种学科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的学科,其主要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等,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视野对教学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转引自何克抗等,2005),其中学习理论是四种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尽管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种类繁多,但通过对其理论基础(尤其是学习理论)进行认真分析,我

们认为,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面向教师教的传统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三类。传统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策略;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媒体; (5)进行施教,并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 (6)根据形成性评价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策略加以调整。 二、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 (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 (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引导学生自王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 (4)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5)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则在理论、方法和过程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上都兼取两者之长并弃其之短,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设计过程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布鲁纳发现教学法-推荐下载

发现教学模式的内涵的运用 (一)认识布鲁纳 布鲁纳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主要从事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他吸取了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的学说,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加上自己长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发现学习”的模式和理论。 (二)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追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利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布鲁纳强调说,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他还强调说:“如果我们要展望对学校来说什么是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就得问怎样训练几代儿童去发现问题,去寻找问题。”1、理论背景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是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即把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特有的研究方法纳入教材内容,并围绕学习课题准备好假设、验证用的资料、实验等,教师充当指导角色,学生作为学习主人去探索和发现,师生协作,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形式。 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缺少的。 现在常说的专题探究模式、网络探究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等都可视为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变体,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发展,指导思想上有更多建构主义成分。 2、发现学习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习得: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程。 转化:转化是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适应新的任务,并获得更多和更深刻的知识。 评价: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检查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运用是否恰当。(3)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科本身感兴趣,只有这样,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任务型教学法

The Task-based Instruction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Press The aims of this unit 1. Definition of task from six different views 2. Types of tasks 3. Four components of a task 4. Difference between exercises, exercise –task and task 5. Difference between PPP and TBLT 6. Components of TBLT framework 7. Authentic sources of task 8. learning principles in TB theory 9.theoretical basis of TBI 10 The criteria for good tasks 11.types of tasks proposed by Wills 12.learners’ roles 13.teachers’s roles 14 the principles for task design 1. Definition of a task (1) A task is a piece of work undertaken for oneself or for others, freely or for some reward. Task is meant the hundred and one things people do in everyday life, at work, at play and in between—Long (1985:89) (2)Task is assumed to refer to a range of workplans. It has a particular objective, appropriate content, a specified working procedure, and arrange of outcomes for those who undertake the task. It has the overall purpose of facilitating language learning. --Breen (1987:23) (3) A task is an activity which requires learners to arrive at an outcome from given information through some process of thought and which allows teachers to control and regulate that process --Prabhu(1987:24) (4) A piece of classroom work, which involves learners in comprehending, manipulating (make good use of) producing or interact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hile their attention is principally focused on meaning rather than form.--Nunan (1989:8) (5) Tasks are activities where the target language is used by the learner for a communicative purpose in order to achieve an outcome. --Willis (1996:23) (6) A task is essentially goal-oriented; it requires the group, or pair, to achieve an objective that is usually expressed by an observable result. Such as brief notes or lists, rearrangement of jumple items, a drawing, a spoken summary. This result should be attainable only by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Ur(1996:123) Summary about a definition of a task Task means the hundred and one things people do in a real life. It has a particular objective, appropriate content, a specified working procedures/process; based on a range of outcomes the learners undertake the task. It focused on meaning rather than form in a real context through comprehending, manipulating, producing, interacting, the process of thoughts in pairs or groups. The product can be observable in the oral way or written form.

英语教学方法之直接教学法

英语教学方法之直接教学法 缘起(Origin) 顾名思义,直接教学法提倡在教室中直接以第二语或目标语(target language)来沟通或教 学。传统的文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Method)往往过度强调母语在第一语 学习时的重要性,并且过于强调文法知识(linguistic knowledge)的记忆。在这样的学习方 式下,学生常常无法有效地运用所学的字汇或文法知识来沟通。直接教学法特别针对文 法翻译法的缺点,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学生听说口语沟通能力的培养,拒绝填鸭式的文法 规则教学,强调语言的自然学习。因此,本教学法又叫做Anti-grammatical Method。 教学原则(Teching principles) 直接教学法认为第二语学习要成功就要遵循母语(第一语)的学习模式。因此,就听说读写的学习顺序而言,直接教学法的支持者强调学习第二语时,听说能力的培养应优先 于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们学习母语时,也是先学会听说,再去学习文字的读写)。也就是说’学生对一个字的发音很熟悉之后,老师才让他们学习如何认字阅读和书写。因此

对直接教学法来说,四种语言技巧的学习顺序应该是:听→说→读→写。精确发 音的养成在一开始就很重视,若同时强调四种技巧的练习’将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这样的思考也表现在课堂活动的操作上,如听写活动(dictation)是直接教学法常用的 教室活动之一。老师会要求学生在“写”之前,先专心听一次内容;念第二次时再写下 他们所听到的课文内容。 此外,为了让第二语学习环境更接近母语学习环境,直接教学法还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 点具体建议。第一,课堂中禁用母语。母语学习者因为没有其他语言的干扰’母语的学 习才能如此成功。因此,直接教学法的支持者认为第二语的学习也应将学生其他语言(母语)的千扰减到最低:老师不用母语来解释、翻译或分析。若老师允许学生遇到沟通困难时就依赖母语,那就剥夺了学生学习以第二语沟通的机会。 第二,就文法而言,外语学习应避免文法规则的解释或记忆’因为在母语的学习环境中’即使不特别去记忆或是分析文法规则,也能从单纯的自然接触中习得母语的文法规 则。因此,在学习第二语时,老师也应以同样的方式介绍文法: ●提供学生大量的范例(examples)和语料(input materials)’让学生自然而然从每天所接 触的语料资讯中直接归纳出文法(inductive way of learning grammar)。第二语学习

“过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过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郭新海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2期 辉县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郭新海 摘要:过程教学法是一种最原始的理念——开启民智,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数学的“过 程教学”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动因,它使知识储备型教学和吸收型教学转变为全新的智力开发型 教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调动思维积极性为主线来设计每堂课,并涉及 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思维过程;过程教学;提问艺术 数学“过程教学”中,普遍注意到了数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要求教学能使知识构成有机 整体,而非积木式的堆砌。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贯穿知识,使学生能循着这条思路领会到数学 知识深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从而把“结果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是建立在教师 非常了解学生的前提上的。 一、过程教学的意义 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过程(也可称为思路)的启迪与引导具有重要意义,数学的 “过程教学”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动因,它使知识储备型教学和吸收型教学转变为全新的智力开 发型教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加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练习,这已成为当今数学教学工作者 的共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这是评估数学教学质量的深层标准,也是区分现 代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的重要标志。 二、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 “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这种愿望在名家队伍中由来已久,这是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的 得力措施。华罗庚批评“只把现成饭拿上桌,而没有做饭的过程”,他主张教师当堂解疑,而 不是把答案公布了事,要把自己曾经碰到的障碍分析给学生听。若是当堂难以解答,亦应坦诚 相告,想出以后仍应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包括失败的思路暴露于众,让学生从中看到成功的由来。这里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克思习惯于课堂上现想现推,有时就把自己置 于困境中,再突围出来。这使希尔伯特有机会看到高明的思维过程是如何推进的,有力地促进 了思维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形成的过程教学原则,正是科学的推理或解题教学法,是区别于 “题海战术”的试金石。 过程教学原则告诉我们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应先有一个合理的、高明的思维程序、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所以,教师也应当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总结 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提高综合素质。在以上条件具备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告诉学 生自己的思考过程,包括失败的和成功的,而不是直接提供一个合理的、完美的解题答案,要 让学生明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是处处充满坎坷的,而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保 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学习知识,不至于产生自卑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掌握住思考 方法,从而使思维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并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三、过程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但问要问得到位。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以探究性的语言代 替结论式的陈述,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但绝不是以不断的提问来贯穿教学过程,主线仍旧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 1、新的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宽广舞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的目标,提倡和鼓励个性的选择与发展。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三年来,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对高中历史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新课程目标落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学生的历史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停留在反复强调却失之抽象的一般的号召上,缺乏从心理因素、认知特点、学习行为上展开的具体的既有必要性,又有操作性的实验分析和研究,其中,对过程与方法作为学习目标的研究则更是薄弱环节。新的课程标准完成了“跨越式”改革的“宣言”和“法定”的角色,但作为一种“标准”,却留下了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实践中进一步补足或完善的“缺位”和“空档”。因此“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作为彻底的新生事物,发展的空间最广、可供探究的问题最多。 2、争议最多、误解最深、影响最大 一些教师在对“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很多人对“过程也是目标”感到非常不理解,甚至以为犯了逻辑错误。因此实践上出现了错位,影响了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误区:(1)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中,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现在很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2)能力与方法相互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记忆、分析、思维等。而方法,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一定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设计的笼统化宽泛化。 许多设计是放之海内皆准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设计时,经常为节约时间,就简单写上教师的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姑且方法是否合适不论,在这课的具体表现中如何去实施,具体在解决那一个问题时采取哪一种方法,怎样去实施讨论探究,等等方面流于形式。 因此,什么是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怎样实施会更加有效?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涵义 1、谁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科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过程。过去人们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