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原穴功 (七穴功法)
十二原穴歌——精选推荐
⼗⼆原⽳歌肺原太渊肾太溪,
⼼包⼤陵太⽩脾,
⼼原神门肝太冲,
⼩肠腕⾻焦阳池,
膀胱京⾻冲阳胃,
⼤肠合⾕胆丘墟。
1,⼿太阴肺经(3~5时)
2,⼿阳明⼤肠经(5~7时)
3,⾜阳明胃经(7~9时)
4,⾜太阴脾经(9~11时)
5, ⼿少阴⼼经(11~13时)
6,⼿太阳⼩肠经(13~15时)
7,⾜太阳膀胱经( 15~17时)
8,⾜少阴肾经(17~19时)
9,⼿厥阴⼼包经(19~21时)
10,⼿少阳三焦经(21~23时)
11,⾜少阳胆经(23~1时)
12,⾜厥阴肝经(1~3时)
⼗⼆经脉各有⼀个原⽳,《黄帝内经》载“⼗⼆原出于四关”,即指原⽳主要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经脉中“六阳经”脉⽓盛长,与三焦盛长,与三焦⽓化关系密切,因此六阳经专有原⽳;”六阴经“脉⾏较短,⽳位较少,没有专门的原⽳,其”输⽳即是原⽳,称”以输代原“或”输原合⼀“。
原⽳是⼈体原⽓作⽤汇聚的部位,针刺或点按原⽳能够调节脏腑功能,注治内脏疾病。
原⽳不仅能够祛邪除病,⽽且还有扶正补虚的特点。
因此原⽳可以使三焦原⽓通达,从⽽激发原⽓,维护正⽓,抗御病邪。
【董氏奇穴】十二个原穴,几乎可治一切疼痛
【董氏奇穴】十二个原穴,几乎可治一切疼痛记住十二个“原穴”,可治疼痛多阳明大肠合谷强胃经疼痛取冲阳太阳小肠原腕骨膀胱原穴京骨上三焦阳池胆丘墟肺觅太渊脾太白心包疾发大陵治肝原太冲按摩良少阳心经神门在肾寻太溪是良方督脉无原求百会任脉膻中乳中央以上为指压治疗十四经脉一切伤痛,久年内伤。
每穴指压5-10分钟,用按、揉二法由轻至重。
穴位小者如大陵穴,则用指尖掐揉之,更以指爪压之妙。
所取各穴部位,见下文一一说明。
各原穴功能一、太渊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
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
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
可灸。
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文献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二、合谷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
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
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
可灸。
孕妇禁针灸。
配伍: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
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
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自遍)心神脾白胃冲阳,肝冲肾溪肺太渊。
胆墟包陵焦阳池,膀京大合小肠腕。
注:(肺—太渊,大肠—合谷,心—神门,小肠—腕骨,脾—太白,胃—冲阳,心包—大陵,三焦—阳池,肝—太冲,胆—丘墟,肾—太溪,膀胱—京骨)十五络穴(自遍)络穴共有十五种,肺缺膀飞心里通。
任鸠督长脾大包,包内焦外脾公孙。
大偏小正胃丰隆,肝蠡胆光肾大钟。
注:(肺—列缺,膀胱—飞扬,心—通里,任脉—鸠尾,督脉—长强,脾之大—大包,心包—内关,三焦—外关,脾—公孙,大肠—偏历,小肠—支正,胃—丰隆,肝—蠡沟,胆—光明,肾—大钟)八会穴(自遍)气会膻中血膈俞,脏会章门骨大杼。
筋会阳陵脉太渊,腑会中脘髓绝骨。
--------------------------------------四,八脉交会穴(改写)公孙冲脉胃心胸,(脾——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心包——内关——阴维——同上)后溪督脉内眦颈,(小肠——后溪——督脉——目内眦,项,耳,肩胛)申脉阳跷络亦通。
(膀胱——申脉——阳跷——同上)临泣胆经连带脉,(胆——足临泣——带脉——目外眦,颊,项,耳后)阳维外眦外关逢。
(三焦——外关——阳维——同上)列缺任脉连肺系,(肺——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阴跷照海膈喉咙。
(肾——照海——阴跷——同上)十六郄穴(自遍)大肠温溜肺孔最,三焦会宗包郄门。
小肠养老心阴郄,肾郄水泉膀金门。
胃郄梁丘脾地机,维阳阳交阴筑宾。
胆郄外丘肝中都,跷阳跗阳阴交信。
----------------------------十二募穴(自编)肺募中府脾章门,大肠天枢焦石门。
心募巨阙包膻中,小肠关元肝期门,胃募中脘胆日月,膀胱中极肾京门。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导读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经在脏腑联系上各有所属,并有各自特定的循行路线。
研究经络,不仅要研究经络的循行路线,十二原穴的结构与功能解析,更值得细究。
今天的这篇文章专门介绍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图文并茂,便于记忆理解。
赶紧看正文吧!太渊类属:手太阴肺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八会穴,脉会。
位置: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肱桡肌的尺侧,桡动脉处(或尺侧或桡侧),第一或第二腕横纹处,相当于寸口部位。
(图1)图1 太渊五节:皮节(掌后第一或第二横纹)、脉节(桡动脉分支)、筋节、骨节(腕关节)。
取穴方法:患者握拳,医者先定位桡侧腕屈肌腱,定好后让患者手放松。
在桡侧腕屈肌腱桡侧深部可以摸到另一个肌腱(拇长屈肌腱),在其桡侧缘与肱桡肌的尺侧,有一个较大的缝隙(在桡动脉的尺侧或桡侧)。
循摸此缝隙时,需要来回屈伸腕关节,按压时患者会感觉比其他部位酸。
刺灸法:直刺,0.1~0.2寸。
可悬灸(禁重灸)。
因为有动脉,针刺时应该徐徐进针,针会滑过动脉壁;向脉节直刺,医者不必刻意用手拨开动脉。
针感:缓慢进针,刺激要轻缓,出现的是一种轻微酥麻的极微细针感,沿着手太阴肺经传到鱼际处,有时会往上走,甚至在特殊状态能传到肺。
功效:补益肺气,调气利水。
主治:因肺气虚所致的久咳不愈,白稀痰,咳喘,肩背痛寒;尿不尽,遗尿,尿频,尿色变,卒遗矢;气短自汗,少气,乏力,胸闷,心悸,心痛;逆气;经闭;水肿,肿胀;目赤痛,白翳,数欠,咳血,呕血。
现代研究:太渊可改善肺通气量,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太白类属:足太阴脾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第一跖骨头的后侧缘,趾跖筋膜下,在第一跖骨下、展肌之上的缝隙中。
(图2、图3)图2 太白1图3 太白2五节:皮节、脉节、筋节、骨节。
取穴方法:从大都,即第一跖骨头内侧的最高点,沿着第一跖骨和展肌之间的缝隙往近端循摸,可以感觉到一个向下的空隙——跖骨头的近端处(下坡之处)有一切迹(不是所有人都能触及这个切迹),按压时有酸痛感。
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歌诀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原穴概述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书籍穴。
3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4关于源流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
”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
”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
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
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5原穴与病理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
十二原穴表
十二原穴表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
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中医十二原穴歌诀
中医十二原穴歌诀中医十二原穴歌诀一、命门穴,手腕关节中央,心神圣位挥。
命门穴是人体“燃油”之所在,其位置在手腕关节的正中央。
命门穴有神灵之意,用于提升保健效果。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轻按揉,每次5-10分钟。
二、神门穴,千层门中央,提神醒脑痛忘挥。
神门穴位于千层门的正中央,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使用神门穴来治疗头痛、眩晕、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按压时可用食指、中指交替轻揉,每次5分钟左右。
三、天突穴,辅助神门,气血交汇挥。
天突穴位于心口的正中央,是一处气血交汇的要点。
用于辅助神门穴的作用,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调整气血平衡,起到激活心灵的作用。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四、督脉穴,身腰椎中线,保健全身挥。
督脉穴是人体的主要穴位之一,也是养生保健的核心穴位。
其位置在腰椎的正中线。
按摩督脉穴可以起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按压时可用拇指、食指轮流压按,每次5-10分钟。
五、任脉穴,脐中点上下,脏腑调和挥。
任脉穴位于脐中点正上方和正下方,是整个人体的气血调节中心,能够调和脏腑的运行。
任脉穴经常按压可防止内脏下垂、改善肠胃蠕动等症状。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六、关元穴,下腹部中央,精气盈仓挥。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正中央,为人体“生命之门”,是一处盈仓之所。
按压关元穴对于增强内脏功能、防止疾病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七、中极穴,会阴部中央,调理五脏六腑挥。
中极穴位于会阴部的正中心,是整个人体的调理之所,其特别适宜用来调理五脏六腑。
按摩中极穴可以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八、气穴,下颌骨下缘,气血通畅挥。
气穴位于下颌骨的下缘,与口鼻的气息有关,气血通畅。
按摩气穴可以帮助人体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预防一些呼吸道疾病。
按压时可用食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九、膻中穴,心下印,通脉调和挥。
膻中穴位于心下印处,是心脏的“总指挥”,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十二原穴 - 配图本
十二原穴苟芽山童辑录什么是原穴?《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的特定穴,叫原穴。
十二经皆有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曰:“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意思就是五脏六腑出了问题,可以先取原穴,然后再去找配伍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
”也是说当脏腑出现不适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十二原穴上来。
所以无论采用针灸、理疗或是刺络放血,都是选取相应的原穴来进行治疗的。
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十二原穴。
太渊穴肺经原穴【作用】补益肺气,止咳化痰,调气利水。
【主调理】呼吸系统及心胸疾患等。
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结核、胸闷、心痛、心悸、噫气上逆、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掌中热、无脉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中国针灸学词典》)【定位】仰掌取穴,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合谷穴大肠经原穴【作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主调理】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隐疹,丹毒,疔疮,臂痛;以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中医大词典——2版》)【定位】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取穴。
冲阳穴胃经原穴【作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调理】头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头重头痛、口眼斜、齿痛颊肿、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缓不收、足背红肿、癫狂等。
(《中国针灸学词典》)【定位】仰卧或正坐位,在足背的最高处,动脉搏动处取穴。
太白穴脾经原穴【作用】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主调理】脾胃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肠鸣泄泻、便秘、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等。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经络穴位库1、12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十二原穴2、15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12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4、6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lower He-sea point),又称"六腑下合穴”。
《灵枢.本输》指出:"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中医的十二原歌诀
中医的十二原歌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关于中医十二原穴的歌诀:十二原穴歌诀(一)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
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解释:- 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是太渊;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是大陵;手少阴心经的原穴是神门。
-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是阳池;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是腕骨。
- 足太阴脾经的原穴是太白;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太冲;足少阴肾经的原穴是太溪。
- 足阳明胃经的原穴是冲阳;足少阳胆经的原穴是丘墟;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是京骨。
十二原穴歌诀(二)太渊鱼际与经渠,原穴络穴互相随。
大肠合谷并偏历,肺与大肠相络属。
神门通里心经络,小肠腕骨支正别。
三焦阳池外关定,心包大陵内关列。
脾经太白公孙盛,胃经冲阳丰隆结。
胆经丘墟光明络,肝原太冲蠡沟穴。
膀胱京骨飞扬通,肾经太溪大钟歇。
解释:此歌诀不仅指出了十二原穴,还提及了与各经原穴相关的络穴等,便于整体记忆经络系统中相关穴位的联系。
- 如肺经,太渊是原穴,络穴是列缺,而鱼际、经渠也是肺经的重要穴位,且说明了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大肠经的原穴合谷,络穴偏历等。
- 其他经络以此类推,有助于全面掌握十二经脉中原穴及相关穴位的配伍和所属关系。
要如何才能记住口诀?当然是学以致用。
以下是一种帮助背诵十二原穴歌诀的记忆口诀辅助理解:“肺太渊兮包大陵,心原神门小肠腕。
大肠合谷焦阳池,脾白肝冲肾太溪。
胃冲阳来胆丘墟,膀胱京骨三阴太。
”在记忆时,可以先按经络分类去对应原穴,比如先记住肺经太渊,然后依次类推到其他经络。
同时,可以结合经络的循行路线或者人体经络穴位图,在脑海中想象穴位在身体上的位置,这样能加深记忆。
还可以多默写几遍歌诀,强化对文字的熟悉程度,通过反复吟诵和书写,逐渐熟练掌握十二原穴歌诀。
十二原穴功(七穴功法)
十二原穴功(七穴功法)十二原穴功(七穴功法)本功之精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第一。
所指十二原穴为:肺之原穴—太渊。
肾之原穴—太溪。
肝之原穴—太冲。
心之原穴—太陵。
脾之原穴—太白。
以上五个原穴各有两个,(左右手或左右足各一个)共有十个穴位。
膏之原穴为鸠尾。
肓之原穴为气海。
穴位名为七个,穴位个数为十二个。
故统称为十二原穴,也称为五脏十二原,拍点十二原。
按阴阳五行的相生顺序,拍打或点按十二原穴。
顺序为:太渊——太溪——太冲——太白——鸠尾——气海。
若取点穴,以旋点为好。
男子每穴点七下,要默数数字。
先点左穴,后点右穴,如太渊穴,先用右手中指点按左手的太渊穴,再用左手中指点按右手的太渊穴。
女子则每穴点六下。
也要数数字。
与男子相反,先点右穴,再点左穴。
鸠尾穴和气海穴,则由双手中指相触,同时点穴。
男子先逆时针旋点七下,在顺时针旋点七下。
女子则先顺后逆,各旋点六下。
如取坐势,则轻轻闭上眼睛,可改为内视或内守十二原穴。
也要数数字。
顺序相同。
《黄帝内经·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第一记载: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确指出,十二原穴是全身三百六十五节禀受于五脏的气化与而输出聚集于体表部位。
而五脏有病,内部的变化就会反映在十二个原穴上。
而针刺这些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能调治内脏阴阳,排出病气或增强内气,从而治愈五脏病变。
当然,也可以强壮内脏。
我们的实验也发现:针刺原穴时,能使相应内脏的脏气明显增亮,透视内脏时,图象特别清楚。
内气颜色纯度加强。
视觉舒服感也增强。
比如:针刺太陵时,红色光大幅度增强。
心脏的图象更加清晰。
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十六郄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 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 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 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人体十二原穴
人体十二经络的原穴。
原穴,在人体所有穴位中非常重要,人体的五脏六腑和三焦各有一个原穴对应着,所以人体一共有12个原穴,原穴是脏腑经络的开关,中医讲求就是气血经络的通畅,而只有经络脏腑的开关打开了,人体才会健康.如果人体健康的话,在相对应的原穴上的皮肤是完好的。
如果出现了红晕、苍白、青紫等色泽变化和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态异常反映,说明相对应的脏腑有疾病的症状。
如果按压的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电样感觉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酸麻感多属慢性病,麻木则为顽固性疾病,形态异常如条索状、结节状等一般多属慢性病。
1、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太渊穴。
点压时会感觉的酸、麻、胀、痛。
轻微的酸胀是正常的,说明人体的脏腑功能还是比较协调的,如果是感觉非常胀痛或者放射痛的话,通常是肺的功能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也可能是大肠功能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肺和大肠是相表里的,他们会相互的影响,就像我们很多慢性咽炎的人一样,他们也特别出现大便失调或者是有宿便的现象。
平时有容易感冒、咳嗽、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容易上火、或者是便秘、拉肚子和便秘交替发作、大便干、大便粘腻不爽等,如果有这些现象的话,说明肺和大肠已经出现功能性问题了,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往往我们身体的大问题都是有这些小问题累积出来的。
那就需要多疏通一下肺经和大肠经。
经络畅通了,身体自然就健康。
2、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大陵穴,这个穴位关系到我们心脏的健康,心包就是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膜,她是保护心脏的,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
如果平时心脏跳得特别的厉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越来越严重,最后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心脏病。
医学上,肾可以换,但是心脏却是不可以换的。
年龄到了五十岁以上的话,心脏会因为你的血管的弹性下降了而加重负担,所以上了年纪的人都特别容易出现心脏不舒服的现象,因为心主血脉麻,人体所有的血管都是心脏在管理的。
十二原穴的位置及功能主治
十二原穴的位置及功能主治一、前言十二原穴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穴位,被广泛运用于针灸、按摩等疗法中。
本文将介绍十二原穴的具体位置及其功能与主治。
二、十二原穴的位置十二原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沿着背部一条线,共有12个穴位。
具体位置如下:1.十二原穴(B-BO-2):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缘旁开1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2.大杼穴(B-BO-1):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缘旁开2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3.飞扬穴(B-BO-6):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4.华盖穴(B-BO-7):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5.维道穴(B-BO-9):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6.肺俞穴(B-BO-13):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7.心俞穴(B-BO-14):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8.督俞穴(B-BO-16):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9.肝俞穴(B-BO-18):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10.胆俞穴(B-BO-19):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11.脾俞穴(B-BO-20):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12.胃俞穴(B-BO-21):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
三、十二原穴的功能主治十二原穴有着多种功能与主治,下面将具体介绍:1.十二原穴: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疏肝经、明目开窍,主治头痛、偏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
2.大杼穴:疏肝利胆、解郁开窍,主治胸胁胀痛、呕吐、黄疸等症状。
3.飞扬穴:清肝明目、开窍平志,主治头晕目眩、精神萎靡、癫痫等症状。
4.华盖穴:清热降火、清脑醒神,主治头晕目黑、昏迷、中风等症状。
5.维道穴:疏肝解郁、宽中舒胆,主治胸胁胀满、黄疸等症状。
《针灸基本功》—十二经原穴
《针灸基本功》—十二经原穴十二原穴:原即本源,原气之意。
原气起于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原穴是脏腑经络中原气所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它最能代表本脏腑的原气盛衰和变动情况,针刺或艾灸能通达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
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关于原穴主治作用指出:“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
说明他有主治内脏疾病的作用。
又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由此可见,还可以通过原穴诊察脉气盛衰现象,推断脏腑病情。
现代使用的经络测定仪,就是在原穴上测定皮肤导电量的数值来判断疾病的。
十二原穴的位置,都在手腕、足踝附近,左右对称,属于五腧穴的范畴。
六条阳经中都有专门的原穴,而六条阴经中无专门原穴,是以腧穴代表原穴的、简称“以腧代原”所以,合计还是十二原穴。
各代表期本经脉、脏腑。
日本医者很推崇原穴,他们认为原穴有增强抗病能力,增益自然机能,促进自然治愈能力。
手太阴肺经:太渊【功能作用】缓解治疗咳嗽气喘、咽痛、胸痹、腕掌关节痛、无脉症、通调血脉、止咳化痰等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功能作用】缓解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感冒发热,口眼歪斜,中风口噤,面肿,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痛经,经闭,滞产、牙疼痛、牙龈疼痛、牙关紧闭,青春痘、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功能作用】缓解治疗口臭、心痛、胃痛、呕逆、吐血、胸胁痛、癫狂、腕关节痛、燥湿生气等手少阳三焦经:阳池【功能作用】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腕痛;消渴、生发阳气,沟通表里。
手少阴心经:神门1.【功能作用】2.辅助治疗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晕车;治疗高血压;缓解胸胁痛、掌中热、便秘、食欲不振;3.改善心悸,治疗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十二原穴位置口诀,太全了!
十二原穴位置口诀,太全了!十二原穴是分布在腕踩关节以下的、脏腑经络之根本——原气所出止的十二穴位。
十二原穴的临床疗效显著、较易诱发循经感传、具有本经代表性,而为历代针灸临床医家和现代针灸实验工作者所注重,千百年来,有关原穴的文献资料是十分丰富的。
原穴特点功效特点:具有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方面的功效。
其未病先防的特点是:特异性的预防本胜本腑的疾患。
位置特点:手不过腕足不过跺处神气真气所行之地。
双向调节性:原穴具有虚可补、实可泻的双相调节功能。
这种功能不仅原穴有,很多穴位,也具有这种双相调节性。
这表明,双相调节性,是普遍地存在于各经穴之中的。
使用方法:专人针灸,自己在家里艾灸、手指按揉皆可。
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
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
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
可灸。
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文献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
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
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
可灸。
孕妇禁针灸。
配伍: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
十二经原穴记忆与应用
十二经原穴记忆与应用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肺经(寅3-5点)—太渊穴
大肠经(卯5-7点)一合谷穴
胃经(辰7-9点)一冲阳穴
脾经(已9-11点)—太白穴
心经(午11-13点)—神门穴小肠经(未13-15点)一腕骨穴
膀胱经(申15-17点)—京骨穴肾经(西17-19点)一太溪穴
心包经(戌19-21点)—大陵穴三焦经(亥21-23点)一阳池穴
胆经(子23-1点)一丘墟穴肝经(丑1-3点)一太冲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原穴功(七穴功法)本功之精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第一。
所指十二原穴为:肺之原穴― 太渊。
肾之原穴― 太溪。
肝之原穴― 太冲。
心之原穴― 太陵。
脾之原穴― 太白。
以上五个原穴各有两个,(左右手或左右足各一个)共有十个穴位。
膏之原穴为鸠尾。
肓之原穴为气海。
穴位名为七个,穴位个数为十二个。
故统称为十二原穴,也称为五脏十二原。
本功还涉及到的重要穴位有:头顶的百会穴,双手掌心的劳宫穴,双脚底的涌泉穴,以及会阴穴、神阙穴、及命门穴。
功法总纲:凝神松静立,拍点十二原。
中脉三贯气,五气朝神阙。
控手默念咒,灵待自悟诀。
第一步:凝神松静立双脚平行分立,与肩同宽。
上身正直,含胸收小腹,头微勾,两眼平视。
慢慢地把神光收回来,收到身体里边,全身内照,检查自己是否处于松静状态。
深呼吸一至三口气,意念暗示自己进入练功状态,稍待片刻。
第二步:拍点十二原按阴阳五行的相生顺序,拍打或点按十二原穴。
顺序为:太渊――太溪――太冲――太白―― 鸠尾――气海。
若取点穴,以旋点为好。
男子每穴点七下,要默数数字。
先点左穴,后点右穴,如太渊穴,先用右手中指点按左手的太渊穴,再用左手中指点按右手的太渊穴。
女子则每穴点六下。
也要数数字。
与男子相反,先点右穴,再点左穴。
鸠尾穴和气海穴,则由双手中指相触,同时点穴。
男子先逆时针旋点七下,在顺时针旋点七下。
女子则先顺后逆,各旋点六下。
如取坐势,则轻轻闭上眼睛,可改为内视或内守十二原穴。
也要数数字。
顺序相同。
第三步:中脉三贯气双手捧气贯顶,回廉,轻轻闭上双眼。
双手沿体前正中缓缓下行,行至小腹,向两边拉开,置于身体两侧。
沿身体中心,从头至脚,意想贯气三遍。
贯气过程中,注意体会百会穴,大脑前额,会阴穴,及脚底涌泉穴之感觉。
第四步:五气朝神阙意想脚底之气变成莲花,停片刻,意想莲花上移,至会阴处,两朵合为一朵。
片刻,再上升到肚脐高度,停在腹内。
停在神阙穴与命门穴连线之中点处。
然后,可以在下面两个方法中选择一种:(1)意观双脚底有紫色之气,双手掌心有红色之气,头顶百会穴处有金黄色之气,从这五处源源会聚到肚脐神阙穴处,加到腹内那朵想象出的莲花上。
使莲花闪闪发光。
(2)观想五脏之五原穴,太渊,太溪,太冲,太陵,太白分别有白、紫(黑)、青、红、黄五色气或五色光。
会聚到肚脐里并加到腹内观想出的莲花上。
使莲花闪闪发光。
第五步:控手默念咒再捧气灌顶,并按子午诀控手。
男子左手掐午即大拇指掐中指指尖,置于鸠尾穴才,手指不触身体,对准就行。
右手掐子即大拇指掐第四指指根部,也就是手指与手掌分界处。
置于气海穴处。
女子与男子刚好相反,右手掐午置于鸠尾穴前。
左手掐子置于气海穴处。
控手做好后,默念口诀:(当成念诗也行)天上地下人居中,人在气中乐融融。
气在人中环形走,形意两忘静空空。
呼吸精气内守神,积精全神路路通。
修德得道握阴阳,练功功成定成功。
第六步:灵待自悟决尽量做到恬淡虚无,四大皆空。
灵静的等待气功效应或反应出现。
要进入一种惶惶惚惚,渺渺冥冥的状态,在一种灵静的心态中,注意琢磨口诀的意境。
用意识去体会口诀的境界。
或者把口诀当成诗,象诗人一样,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
第七步:收功意识领先,告诉自己要收功了,按发功顺序,拍打十二原穴,随意拍打一下身体,双手合掌,深呼吸三次,吸气时双手使劲推,呼气时全身放松,然后搓手,发热后,搓脸,搓头36下。
再双手虎口相交,手掌相迭,掌心对准肚脐,左手在下放在腹部上,男子先意想有气从肚脐开始,从小到大,绕肚脐逆时针旋转 36圈,再从大到小顺时针旋转 36 圈,意想气进入肚脐深处。
最后双手拉开的同时,告诉自己:收功完毕!女子则与男子相反:右手掌在下,旋转时先顺后逆,其余相同。
功理利用特异功能人的透视功能,我们做了许多实验,实验结果使我们确信:中医书籍中所描叙的经络及其传感方向,包括体内隐藏部分经络的传感路线,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生命过程中部分运动的客观实际的再现。
而对于一些连目前也无法表达的一些生命运动现象、规律,采取了形象类比的方法。
我们更确信一句桂林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所以,充分应用传统中医理论,如阴阳论,阴阳五行论,天人感应论,经络学说等。
应用于指导修炼气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条捷径。
当然,传统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具体钻研起来,应用于气功训练,方法很多,但,法无高下,主要看你的目的。
我们主要考虑强壮内脏。
《黄帝内经?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第一记载: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明确指出,十二原穴是全身三百六十五节禀受于五脏的气化与而输出聚集于体表部位。
而五脏有病,内部的变化就会反映在十二个原穴上。
而针刺这些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能调治内脏阴阳,排出病气或增强内气,从而治愈五脏病变。
当然,也可以强壮内脏。
我们的实验也发现:针刺原穴时,能使相应内脏的脏气明显增亮,透视内脏时,图象特别清楚。
内气颜色纯度加强。
视觉舒服感也增强。
比如:针刺太陵时,红色光大幅度增强。
心脏的图象更加清晰。
为此,结合常规气功原理,我们设计了十二原穴功通过拍点、内视、意守等方式,开启十二原穴,由外而内,影响调节五脏经气,并和合《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中上古天真论这一节的思想,用意识勾通天地,采宇宙之精气。
从强壮内脏入手,反馈于大脑,配以贯通中脉,用心决导引,步入气功状态。
久久习之,强身健体,筑下五眼六神通之基。
(有特异功能的人练习可强化功能,开发多种功能。
)实际上,有意无意地活动四肢关节,也能够调节十二原穴,调治五脏。
许多享有盛誉的高级动功,都是十分注意活动手腕和脚踝的。
如果你身边有较好的针灸医师,不仿请其为你针刺十二原穴,这对练好该功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脉三贯气我们应用天眼来观察练功时人体的内气运行规律,发现:许多高级功法都强调贯通人体中心。
练功有素者三丹田能连成一线。
进而连成体。
在贯通中脉时,极易打通冲脉。
而冲脉一开,有一通百通之效果。
五气朝神阙神阙穴在肚脐部位。
是一个神奇的穴位。
古籍记载:下丹田为脐下二寸。
对此一直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以人身为标准,在肚脐下二寸之腹内才是丹田。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丹田在肚脐直接往腹内进二寸的位置。
所谓脐下就如我们今天常说的皮下注射。
皮下实指皮肤的里边。
我们倾向后一种意见。
《大成捷要》一书中,称脐内二寸为命门。
位于脐内,肾前。
曰: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此穴上通百会,下通涌泉,一通百通。
我们在一些实验中发现,在炼一些采气的功法时,如果没有指定穴位采气,有许多气是从肚脐进入体内,再到达不同的内脏。
肚脐又名神阙穴,阙在古意中有宫殿之意,顾名思义,肚脐为神居住的地方。
本功法重视肚脐的作用。
控手默念咒这里的控手采用子午诀。
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发展起来的生物全息率理论。
人的手掌上有人体的全部生命信息。
有分别代表全身重要器官或功能的穴位。
我们在应用人体特异功能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掐在不同的穴位上,的确可以直接调理相关内脏。
就时辰而言,子午乃一天中,阴阳两极之时,故用此子午诀重在调和阴阳。
且十指连心,掐诀能帮助大脑入静,用天眼观察,发现掐与不掐,人体的气场有很大不同。
控手的部位,一手置鸠尾,一手置气海其一是能调控膏肓的原穴。
其二是使肚脐在两手之间。
加强了神阙穴处的气场。
不同的控手,变化多端,道家统称为打手诀,佛家称为打手印。
道理都相同。
不同的手诀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用。
这又是一门大学问,这里不作讨论。
咒,也为口诀,念咒也称为心诀导引。
气功里边有许多导引功法,分别治疗治疗各种疾病。
佛家功也有各种咒。
也有直指其原的真言。
从本质上讲,都可以认为是表达某意愿的一句话。
亦可视为调心、调神的一种方法。
同时,不同的声波也可以振动不同的部位,影响不同的经络。
我们应用天眼功能”并采用双盲法进行一些实验,让特异功能人观察练功者(特别是有一定功夫的人)在默念不同的咒语、口诀、诗的时候,发现头部光环的变化,颜色的变化,真气在体内运行的变化,功能状态的变化等。
都非常有规律。
认识到“念咒决”(不论是出声或是默念)是属于高级功法。
依据《黄帝内经?素问》的养身思想,特别是上古天真论一节里,高级修行的原理,结合我们的体会,编了一段口诀,作为十二原穴开启后的导引,可以进入一种较好的气功状态。
容易获得良性境界。
灵待自悟诀练功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一定要静的下来。
尽量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在此基础上,要保留一点灵性。
灵待,在静空之中,要机灵地等待。
随时等待着气功效应,一有反应,自己就要知道。
自己要善于肯定效果。
要捉摸自己最敏感的部位。
注意感知异常反映。
但是又不能太紧张,要勿扬勿弃,不应该去追求气感,但应该能够以意感知到气功效应。
什麽是气 ? 要自己去悟。
去体会口诀的意境,使自己进入到真正的气功状态。
练功要领(一)气功界有下功重形,中功重气,上功重神之说。
想炼上乘功夫,特别是想获得神通(即人体特异功能)那更要重视炼神。
不但练功时注意调治神,平时也要注重道德的修养。
也可以说,要作好精神文明建设。
心底无私天地宽。
要多想为人民大众做好事,才容易排除精神干扰,才容易做到“神态从容”,才容易在练功的时候进入气功状态。
这就是常说的功夫在外。
(二)穴位要准。
针刺之道其一,刺穴要准,否则得气与否相差很远,治疗疾病的效果也很不同。
练功也一样。
开始更为重要。
同时,心中最好默念穴名,点按哪个穴位就默念那个穴位的名字。
习惯以后,只要一想到或默念到某个穴位,就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三)重视肚脐的作用。
(四)要准确默数数目字,这有特殊意义。
(五)关键要进入气功态,不是精神亢奋、清醒状态,也不是完全不知道的昏睡状态。
(六)大原则是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也不有意克制。
对练功中出现的反应做到勿扬勿弃。
用重德的思想去调整头脑里出现的错误思想、不好的念头。
用重德的思想来对待练功时出现的种种境界。
(七)口诀要领天上地下人居中这一句要意想得高、深、远、大。
意得越无限越好。
尽量做到同时意想上、下、左、右、前、后。
如果开始不习惯,可以分别意想两个方向,逐渐实现同时意守所有方向。
人在气中乐融融。
用意识观看或观想整个宇宙充满了气。
好象自己在白云中,或茫茫的大雾中一样。
保持童心状态。
保持欢喜心情。
气在人中环行走。
人在气中,气也在人体中。
并且气在人体中不停的运动。
做环行运动。
不用想具体的路线,有“气”在体内畅通无阻即可。
形意两忘静空空。
俗话说“得意忘行”,现在要求做到“得神忘意”。
好象什麽都不存在了一样。
什麽都可以互相包融成一体一样。
呼吸精气内守神。
这里的呼吸不是指常规的口鼻呼吸,意想自己能用穴位呼吸,特别是用肚脐呼吸。
慢慢地训练自己用多个穴位呼吸,同时用十二原穴呼吸,百会、会阴、劳宫、涌泉、命门穴都帮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