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泄泻

泄泻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
泄泻,中医病证名。
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脾虚湿盛是关键病机。
治疗上总以运脾除湿为主。
中医学名泄泻其他名称鹜溏、飧泄、注下相关西医疾病急性肠炎等疾病分类内科-脾胃发病部位肠主要病因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失常多发群体所有人目录历史沿革与西医病名关系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证鉴别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辩证要点治疗原则(要点)症治分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文献摘要名词解释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1、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
2、《难经·第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3、《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4、汉唐时代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中,至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5、《景岳全书》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6、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
7、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在病因强调湿邪致泻的主导性,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泄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泄泻(医学PPT课件)(2024)

02
止泻药
对于严重的泄泻症状,医生可 能会建议使用止泻药,如洛哌
丁胺、地芬诺酯等。
03
调节肠道菌群药
为了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医生 可能会开具益生菌、益生元等
药物。
营养支持治疗
口服补液盐
对于轻度或中度脱水的患者,口 服补液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
解质。
静脉输液
对于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患 者,静脉输液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可以快速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 解质。
案例三: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泄泻
症状表现
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为主要表现,腹泻型患者大便呈稀糊 状或水样。
诊断依据
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 诊断。
治疗措施
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止泻药、解痉药等,பைடு நூலகம்时注意饮食调整、心理干 预等。
THANKS
物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泄泻后可能出现肠易激综合征, 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 变等症状。需要使用解痉药、止 泻药等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
治疗。
06
泄泻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急性肠炎引起的泄泻
症状表现
01
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呈水样或稀糊状,伴有腹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诊断依据
02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便
04
泄泻的预防措施与调护
饮食调护
01
02
03
饮食有节
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定时 定量,减轻胃肠负担。
饮食卫生
保持食物清洁,避免进食 腐败变质食物,防止感染 病菌。
适宜饮食
泄泻患者宜食清淡、易消 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 米粥、面条、蔬菜等。
泄泻

泄泻【收藏】--------------------------------------------------------------------------------【概述】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
可见与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或功能性腹泻等。
临床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病因病理】泄泻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主要为感受六淫之邪,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因引起的较为多见,湿邪关系最大,其次为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肝肾因素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牌虚基础上产生。
病理变化为外邪侵袭脾胃,致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其次为过食肥甘,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或为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致泄泻;平素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若劳倦内伤,久病缠绵,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或年老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失温煦,则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诊断要点】1.排便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
2.可伴腹痛肠鸣,暧气食少等症。
急性起病可有发热。
3二大便常规可以正常,也可见少量红、白细胞。
【辩证分型】1.寒湿(风寒)侵袭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牌失健运,升降失司,清浊不分,饮食不化,传导失职,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则腹痛肠鸣;寒湿困脾,则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乃风寒外束之征;苔白腻,脉儒滑为寒湿内盛之象。
2.感受湿热(暑湿)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中医内科学之泄泻

脾虚泄泻:表现 为泄泻日久,大 便溏薄,腹胀纳 呆,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
3
寒湿泄泻:表现 为泄泻清稀,腹 痛肠鸣,脘闷食 少,舌苔白腻。
6
肾虚泄泻:表现 为泄泻日久,大 便溏薄,腰膝酸 软,头晕耳鸣,
舌淡苔白。
泄泻的病因
01
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等外邪侵袭,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0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不洁、食物中毒等,损伤脾胃功能
附子理中汤: 适用于脾肾 阳虚型泄泻
05
痛泻要方: 适用于肝脾 不和型泄泻
06
补中益气汤: 适用于气虚
型泄泻
07
玉屏风散: 适用于表虚
型泄泻
08
六君子汤: 适用于脾胃 虚弱型泄泻
09
保和丸:适 用于食积型
泄泻
10
乌梅丸:适 用于寒热错
杂型泄泻
泄泻的预防与
3 调护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 油腻、生冷食物
和焦虑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 态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放松心情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 系,与家人、朋友 保持沟通和交流
1
2
3
4
泄泻的现代研
4究
现代医学认识
01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 化系统疾病,主要表 现为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等。
辨表里:表证表现为腹痛、泄泻、恶寒发热, 里证表现为腹痛、泄泻、口渴便秘。
辨气血:气虚表现为腹痛、泄泻、乏力气短, 血虚表现为腹痛、泄泻、面色苍白。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
1 者的症状、体征、 舌脉等综合分析, 确定病因病机,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古今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

古今名医治疗泄泻的经验
泄泻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古今名医经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
括以下几种经验:
1. 慎食调理:古代名医强调良好的饮食调理对于治疗泄泻很重要。
慎食是指根据泄泻的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的食物,少吃辛辣、
油腻、冷食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粥、面食等清淡食物。
2. 中药治疗:古代名医在治疗泄泻时经常采用中药,如黄连、
黄芩、木香、苍术等具有收敛止泻作用的草药。
名医通常会根据患者
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配制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3. 脾胃调理:古人认为泄泻与脾胃功能紊乱有关,调理脾胃是
治疗泄泻的关键。
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适当运动,促进消化吸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等都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方法。
4. 针灸疗法:古代名医常常使用针灸疗法治疗泄泻。
针灸可以
刺激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道蠕动,从而缓解泄泻症状。
5. 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泄泻是多种疾病的症状,
如消化系统感染、炎症、功能紊乱等。
在治疗泄泻时,古今名医也常
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
的治疗手段,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古今名医在治疗泄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强调个体化治疗,综合运用饮食调理、中药治疗、脾胃调理、针灸疗法和中西医结
合等方法,以求达到治愈的效果。
然而,对于泄泻患者来说,应该根
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
泄泻(医学课件)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和发热 等。
病例二: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泄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 性肠病,常导致慢性泄泻。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黏液脓 血便和体重下降等。
治疗以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为主,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病例三:肠易激综合征导致的泄泻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 ,常导致慢性泄泻。
与泄泻相关的生理学知识
要点一
胃肠道蠕动
了解胃肠道蠕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泄泻与胃肠道蠕 动的关系。
要点二
水分吸收与分泌
了解水分在胃肠道的吸收与分泌过程,以及泄泻对水分吸 收与分泌的影响。
与泄泻相关的病理学知识
感染性腹泻
了解感染性腹泻的病因、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非感染性腹泻
了解非感染性腹泻的病因、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避免食用不洁、变质食物,注意手部卫生。
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适当锻炼,增强身 体免疫力。
及时就诊
如出现持续性泄泻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05
泄泻的病例分析
病例一:急性肠炎导致的泄泻
急性肠炎是导致急性 泄泻的常见原因,通 常由细菌感染或病毒 感染引起。
治疗以补液、止泻和 调整饮食为主,严重 时需使用抗生素或抗 病毒药物。
04
泄泻的治疗与预防
一般治疗
01
02
03
急性期治疗
以补液、纠正水、电解质 紊乱为主,可使用口服补 液盐或静脉补液。
Hale Waihona Puke 饮食调理急性期应禁食,使肠道得 到休息;症状缓解后,可 从流食开始,逐步过度到 正常饮食。
卧床休息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
泄泻

2.《难经》也有五泄之说 2.《难经》也有五泄之说 即胃泄、脾泄、小肠泄、大肠泄、大瘕泄(实际属 于痢疾) 3.东汉张仲景称本病为下痢,包括泄泻和痢疾。 3.东汉张仲景称本病为下痢 包括泄泻和痢疾。 东汉张仲景称本病为下痢, 4.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4.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5.病因病机方面 5.病因病机方面 内经》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清气在下, 《内经》“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泄” 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 难经》 湿多成五泄” 《难经》“湿多成五泄”,指出湿邪为患可导致 本病的发生。 本病的发生。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泄泻之本, 》:“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之本,无不由 于脾胃” 指出泄泻的根本在于脾胃有病。 于脾胃”,指出泄泻的根本在于脾胃有病。
三、病位
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正常生理情况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 正常生理情况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升一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平衡, 升一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平衡,如果致 病因素作用于脾胃,清阳当升不升, 病因素作用于脾胃,清阳当升不升,浊阴当 降不降,脾失运化水谷功能, 降不降,脾失运化水谷功能,使肠中清浊不 分而出现泄泻,《内经》 ,《内经 分而出现泄泻,《内经》有:“清气在下则 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二)鉴别诊断
1.痢疾:二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 1.痢疾:二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 痢疾 脓血便 泄泻 痢疾 无 有 腹痛 有,伴肠 鸣 有,伴里 急后重 排便 通畅 滞下不爽, 虚坐努责 危证 极少见 可见
*里急后重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里急后重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
泄泻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虚证:病程长,有虚象,泄泻完谷不化或滑泻、五更 泻。 实证:病势急骤,腹痛胀满,泻后痛减,尿少。 寒证:大便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 热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2、辨泻下物: 3、辨轻重:泻而饮食如常,为轻;泻而不能食,形 体消瘦,或暑湿化火,暴泻无度,或久泻滑脱不禁者, 均属病重。
⑵肾阳虚衰证
主证: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 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即安,形寒肢冷,腰 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要点: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 加减:
⑶肝气乘脾证
主证:每因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 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泻时腹中雷鸣,攻窜 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病机要点:肝气犯脾,脾运失常。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加减:
五、预防调护
(一)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起居有常,调畅情志,防感冒。 (二)调护 1、急性泄泻要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忌辛辣、肥甘、 油腻。 2、慢性泄泻在以上基础上,要严格掌握饮食规律, 避免一切可能加重泄泻的因素。
三、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或泻如水样,次数增 多。 2、可伴随腹胀,腹痛,肠鸣,食欲减退,倦怠乏 力;久泻可有消瘦,面黄,虚象有轻有重。 3、暴泻多有不当饮食史或受凉史;久泻虽呈慢性, 也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加重。 4、相关辅助检查证据。
(二)鉴别诊断
1、痢疾:两者都有大便次数增多、粪 质稀薄的特点。但泄泻便次增多、粪质稀 溏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证;痢疾 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点。 2、霍乱:发病急骤,吐泻交作,变化 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 则上吐下泻,吐出未消化食物,泻下黄色 粪水或如米泔水。剧烈吐泻伤耗津液可致 亡阴亡阳之变。
《中医内科学泄泻》课件

避免刺激性食品
如辛辣、油腻、生冷食 品,减少对胃肠道的刺
激。
起居调摄
01
02
03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潮湿 和污浊的环境。
注意保暖
避免腹部受凉,特别是晚上睡 觉时要注意保暖。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 疫力,促进肠道蠕动。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 度疲劳。
精神调养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病机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损,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传导失职,下,急迫暴注,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虚证
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按,大便稀溏,粪色淡黄或灰白,气味不重。
治则治法
治则
调理脾胃,分清泌浊。
治法
实证宜化湿导滞,清热利湿;虚证宜健脾益气,温中健脾。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 件
目录
• 泄泻概述 •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 泄泻的中医治疗 • 泄泻的预防与调护 • 泄泻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 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 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分类
急性泄泻、慢性泄泻、五更泄泻 、伤食泄泻等。
病因与病机
通过病因学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泄泻的发病过程,为开发新 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思路。
临床研究进展
01
02
03
04
临床研究是探索泄泻诊断、治 疗和预后的关键环节。
临床研究通过对照试验、随机 对照试验等方法,评估不同治 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研究还关注疾病的预后和 转归,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
泄泻

鉴别诊断
1、痢 疾
两者均为大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痢疾——以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伴腹痛, 大便化验助确诊。 泄泻——以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 大便不挟有脓血,也无里急后重。
10
鉴别诊断
2.霍乱
霍乱——上吐下泻同时并作,来势急骤, 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 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 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如米 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 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 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 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病因病机小结
基本病机在脾胃受损,升降失职,肠道传导失司,清浊不分; 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肾有关。有外感、内伤之分; 在外感上湿邪最为重要(湿为阴邪,易困脾土); 病机关键:脾虚湿盛,内伤之中脾,虚最为关键。
8
诊 断
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使次数增 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 则如水状;或完谷不化。 常兼有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 痛,旋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 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 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需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 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
加减: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 散寒;
久泻不愈,中气下陷,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
益气汤,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
泻。
夹湿热者——黄连、厚朴清热除湿。
26
7、肾阳虚衰 主症:黎明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即泻,泻 下完谷不化,泻后则安。 兼次症: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疲软。 舌象:舌淡苔白。 脉象: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
中医泄泻的名词解释

中医泄泻的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中,泄泻是中医学中常见的术语之一,用来描述排便过多或过频的症状。
本文将对中医泄泻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性状稀薄或带有水样的过程。
中医将泄泻归类为“下利”病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在中医理论中,消化系统的功能主要由脾和胃负责,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和化生食物。
若脾胃功能失衡,就会导致泄泻等症状的出现。
中医泄泻的病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不畅引起。
脾胃虚弱可以是先天遗传不足或后天因素造成的。
外因则包括饮食不当、感染、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对脾胃的刺激。
此外,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也可能导致泄泻发生。
中医对泄泻的病程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泄泻通常是由于外界感染、食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症状较为明显,并伴有腹泻、腹痛、恶心等不适。
慢性泄泻则多由于长期脾胃虚弱,症状相对较轻,但泄泻持续时间较长,易反复发作。
中医治疗泄泻的方法多样,其中包括调理脾胃功能、消除病因、改善饮食习惯等。
首先,调理脾胃功能是中医治疗泄泻的核心。
中医认为,脾胃失调是泄泻的根源,因此需要通过中药调理和饮食调节来改善脾胃功能。
常用的中草药有党参、炙甘草、黄芪等,可以调养脾胃、增强消化能力。
饮食方面,中医提倡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同时要适量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的状态。
其次,中医治疗泄泻还需要消除病因。
中医强调诊断要全面、综合,确定泄泻的病因。
根据病因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比如,如果泄泻是由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药来消除病菌。
如果泄泻是由于情绪波动所致,可以采用调理情绪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
最后,中医治疗泄泻还注重改善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饮食习惯对脾胃功能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泄泻。
中医建议每天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注意饮食的搭配,避免食物过于油腻、辛辣或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
泄泻-课件

三、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风 热 寒 暑
蕴结脾 湿胃
困阻中 焦
下注大 肠
传化失 司
泄泻
三、病因病机
2.肠胃脾虚
禀赋 不足
调护 失宜
肠胃 脾虚
水谷 腐熟 不分 运化 失司 精微 泌别 不布 传导 合污
泄泻
一、泄泻定义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大便溏薄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明·万全《幼科发挥》云:”泄,谓水谷之物泄出也;泻谓胃肠之气下陷也。“ ☯特点:春秋季发病多,婴幼儿为主,6月-2岁发病率高。 ☯西医的小儿腹泻可参照本病治疗,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 症状性腹泻等,中医治疗优势明显。
9.阴竭阳脱
泻下不止,便稀如水,次频量多,精神萎靡,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哭声 微弱,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
治则—回阳固脱 代表方剂—参附龙牡救逆汤 常用药物—红参、附子、龙骨、牡蛎、干姜、白术、甘草 加减—尿少无泪加麦冬、五味子。
六、用药式
1.风药在泄泻中应用
风药多辛香发散,能行能散,可内彻外达;且风药多温燥,燥能祛湿,温可散寒。 故风药可祛除外邪、醒脾胜湿,升阳止泻。 代表药物:柴胡、升麻、葛根、防风、苍耳子、羌活、独活
二、中医源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提到了“湿盛则濡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指出风寒暑湿 热等外邪以及饮食不节均可导致泄泻。
☯宋《小儿药证直诀》云:“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指出病位在脾。
☯金元《丹溪治法心要》提出泄泻“惟分利小水,最是长策。”明代《景岳全书》说: “治泄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强调了分利治法的重要性。
泄泻(医学课件)

02
泄泻的病因
感染性因素
细菌性泄泻
沙门菌属、志贺杆菌等引起的 肠炎,症状包括水样腹泻、腹
痛、发热等。
病毒性泄泻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引 起的肠炎,症状包括轻度水样
腹泻、恶心、呕吐等。
其他感染因素
寄生虫感染、结核杆菌感染等 。
非感染性因素
食物中毒
食用不洁食物或变质食物导致的中 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
05
泄泻的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泄泻
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注意补充液体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紊 乱。
慢性泄泻
病因治疗的同时辅以对症治疗,加强支持疗法。
对症治疗
腹泻严重者
可给予止泻药如洛哌丁胺 。
腹痛严重者
可给予解痉剂如山莨菪碱 。
恶心呕吐严重者
可给予甲氧氯普胺。
病因治疗
感染性泄泻
使用抗生素如黄连素等抗感染治疗。
。
神经递质调节
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 等参与胃肠道运动与分泌调节
,进而影响腹泻。
04
泄泻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症状
急性腹泻
慢性腹泻
病程短,起病急,常伴腹痛、恶心、呕吐、 发热等症状。
病程长,反复发作,多无腹痛、发热等症状 ,可伴有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等症状。
水样泻
黏液便
大便呈水样,排便次数增多,不伴腹痛。
过敏反应
对某些食物过敏,如海鲜、牛奶等 ,导致腹泻等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道肿瘤、炎症 性肠病等均可引起泄泻。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 及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 胃虚弱等。
病机
泄泻的病机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湿邪 是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
临床表现
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可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等症状。
体征
可出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等体征。
02
中医内科学泄泻
• 泄泻概述 •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 中医治疗泄泻的方法 • 泄泻的预防与保健 • 泄泻的案例分析
01
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 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 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分类
泄泻可以分为暴泻和久泻,根据 病因和病机不同,还可以进一步 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滞 泄泻、肝气乘脾泄泻等。
按摩疗法
按摩相关穴位,如足三里、天枢等, 可以调节胃肠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药物治疗
在医师指导下,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 治疗,如四神丸、健脾丸等,以健脾 止泻、调理脾胃功能。
05
泄泻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慢性泄泻的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慢性泄泻需注重整体调理,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肠道吸收。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反复出现腹泻症状,大便稀薄,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主,采 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方剂加减,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逐渐改善患者脾胃功能,促进肠道吸 收,从而缓解腹泻症状。
饮食调理
01
02
03
04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 免油腻、辛辣食物。
常见病辨证论治泄泻

脾胃虚弱
素体脾虚或久病伤脾,使脾胃运化无 力。
症状表现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 、饮食减少等。
水湿内停
脾虚则水湿不化,内停中焦,使清浊 不分,发为泄泻。
脾肾阳虚型泄泻
1 2
脾肾阳虚
久病或年老体弱,脾肾阳虚,使温煦运化无 Nhomakorabea。阴寒内盛
阳虚则阴寒内生,使脾胃升降失职,发为泄泻。
3
症状表现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 肢冷等。
食积内停
食积内停,阻滞中焦,使脾胃升降失职,发为泄泻。
症状表现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秽、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食物等。
情志失调型泄泻
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 逆犯脾,使脾失健运。
脾虚肝乘
脾虚则运化失常,肝乘则 气机不利,发为泄泻。
症状表现
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 重,伴有胸胁胀闷、嗳气 食少等。
脾胃虚弱型泄泻
穴位按压是推拿治疗泄泻的另一种有效手法。通过按压具有止泻作用的穴位,如天枢、足 三里等,可以达到止泻的目的。按压时,力度要适中,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宜。
背部推拿
背部推拿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缓解泄泻症状也有一定帮助。推拿时,可采用推、 拿、捏、揉等手法进行,力度要适中,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
针灸推拿联合应用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 。
释放压力
与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分享感受,获得 支持。
沟通交流
学会合理释放工作、生活压力,如进行深呼 吸、冥想等。
兴趣爱好
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有助于调节 情志。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适当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 瑜伽等,增强身体素质。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泄泻,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疏或呈水样,并且伴有腹痛、腹胀、腹泻量大、肠鸣和肛门灼热感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泄泻可以分为湿热泄泻、脾胃虚弱泄泻和肝郁气滞泄泻等不同的类型。
每种类型的泄泻都有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案。
下面是针对泄泻的中医诊疗方案:一、湿热泄泻湿热泄泻主要是由于肠道受湿热邪气侵袭引起的。
其临床表现是大便黄色、味重、口渴、小腹胀痛、恶心、纳差、舌质黄腻、苔黄糙等。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板蓝根、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物,可通过清热泻热、祛湿化浊的作用来缓解湿热泄泻的症状。
2.饮食调节: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肠道通畅。
3.生活调整:避免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增强体质。
二、脾胃虚弱泄泻脾胃虚弱泄泻是由于脾胃虚弱,脾气亏虚导致的。
其临床表现是大便稀黄、无臭、腹胀、乏力、纳差、舌质淡白、苔薄白等。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耆、白朮等益气健脾的药物,可通过补气健脾的作用来改善脾胃虚弱泄泻的症状。
2.饮食调节:饮食宜温煮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用粳米、小米、薯类、禽肉、鱼类等,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
3.生活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脾胃功能。
三、肝郁气滞泄泻肝郁气滞泄泻主要是由于肝气郁结,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引起的。
其临床表现是大便稀绿、口苦、口干、嗳气、胸闷、胁肋胀痛、舌质红、苔黄等。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枳壳、郁金等疏肝理气的药物,可通过疏肝理气来改善肝郁气滞泄泻的症状。
2.饮食调节: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咖啡、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生活调整: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泄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情特点,采用针对性的中药治疗,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调节肠道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便短少--泽泻、车前子。
易发生伤阳变证。
3.伤食泻证(Diarrhea due to improper diet) 辨证:有伤食、伤乳史+大便+伴随症状 辨证要点:本证以痛时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 为要点。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主方:保和丸加减。 麦芽--伤乳; 山楂--伤肉食; 莱菔子--伤面食; 神曲--伤谷食; 呕吐--生姜、藿香; 腹胀--厚朴、广木香; 腹痛--木香、槟榔等。
(Disease cause and pathomechanism )
外感六淫 乳食不节 脾胃虚弱
脾 胃 受 损
胃不腐熟 水谷不化 脾失健运 精微不布
谷反为滞 水反为湿
并合 走污 大下 肠降
阴竭阳脱 慢 惊 风 死 亡
风寒泻 泄 暴泻 湿热泻 气阴两伤 伤食泻 久泻 泻 脾虚泻 土虚木旺 迁延 久泻 脾肾阳虚泻 阳衰阴盛 日久
三、外治疗法
此外,药物外治方法因方便易行,也可以选择运用。 风寒泻、脾虚泻的患儿都可以用吴茱萸、葱白等份捣烂,
以食醋调成糊状,敷肚脐,以胶布固定,1~2日换药1次;
或用温开水将五倍子、肉桂、冰片各15克调成糊状,敷 于脐部,并加热熨。 另外,还可用丁香2克, 吴茱萸30克,胡椒30粒,共
研细末备用,用时每次取1-3
肢厥脉微为阳衰之象。
如不及时救治可致虚脱而亡。
辨证要点:本证以暴泻或久泻不止,神萎,面色青灰或苍 白,肢冷息微,尿少或无,脉沉细欲绝为要点。
阴竭证还以皮肤枯瘪,啼哭无泪,无尿为要点;
阳脱证还以悄无声息,肢厥,脉细欲绝为要点。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主方: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本证抢救时,必须同时静脉输液,补充热量,维持水、电 解质平衡等。 早期用药,及时抢救,降低死亡率。
发热、口渴等症。
②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③重症(脱水征及酸碱平衡失调):重症腹泻及呕吐较严 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
凹陷,眼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
症。
④相关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培养,电解质。
在泄泻的诊断上必须注意: 泄泻大便次数的增多,粪质改 变是在原有大便基础上的改变。
腹胀--木香、乌药; 腹冷,完谷不化--炮姜。
5.脾肾阳虚泻证
(Diarrhea due to yang 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and kidney)
辨证:此证由脾胃气虚泻发展而来+五更泻+虚寒证象 辨证要点:本证以久泻不愈,完谷不化,形寒肢冷,睡时露 睛为要点。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分已衰而阳气未亡。
辨证要点:本证以精神萎软,皮肤干燥,小便短少为要点
偏于伤阴者还以泻下如水,眼眶、囟门凹陷,啼哭无泪为
要点; 偏于伤气者,还以大便稀薄,神疲乏力,不欲食为要点。 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主方:人参乌梅汤加减。 久泻不止,加山楂炭、赤石脂、禹余粮; 大便热臭,加黄连、黄芩。
同时应予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再由膀胱俞至风门的膀胱经线边捏边提放3~6遍,双拇指 同时揉双脾俞、胃俞各1分钟。上法每日1次。 2.耳穴压丸 取穴 主穴:大肠、直肠下段、胃、交感。
配穴:盆腔、小肠、脾、神门。
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显酌加配穴。
用王不留子贴敷上穴,
由家长协助行压丸刺激。 每日3~4次,每次3分钟。
3.艾灸 取穴 主穴:中脘、天枢、神阙、止泻。 配穴:足三里、上巨虚;呕吐加内关、公孙;发烧加大椎、
克,以醋调成糊状,敷贴于 脐部,每日1次。
四、食疗法 对不愿服中药的患儿,饮食疗法也是可以选择的一种径。 风寒泻可用薤白30~60克,洗净切碎,加糯米30~60克煮 粥分次服,每日1剂,疗程3~5天。 脾虚泻可用糯米30~50克,莲子、山药各10克,红枣10
枚,煮粥服食,或用芋艿、薤白各30~60克,洗净切成块,加
口渴
减少 回缩慢 口服补液
渴不能饮
少或无 回缩很慢 静脉补液
二、治疗原则
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原则(利小便、风与湿、气与湿的
关系等)。 针对病因不同,分别用消食导滞,疏风解表,清热利湿, 健脾益气,温阳补肾等法。 若有变证,当首先治疗变证,并注意液体疗法的运用。
三、证治分类 常证 1.湿热泻证(Diarrhea due to dampness and heat) 辨证:夏秋+起病危重+大便症状+湿热征象。 辨证要点:本证以泻下急迫如注,或泻下不爽,气味臭秽, 舌红苔黄腻为要点。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热重,泻下频--马鞭草等; 发热口渴--生石膏、芦根; 食欲不振--山楂、焦神曲; 呕吐--半夏、竹茹。 易发生伤阴或阴竭阳脱变证,或转 里急后重 为虚证。
疳证
总之,泄泻发病病因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
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其病位主要在脾胃;病理因
素主要为湿滞;脾虚湿困是其病机特点,基本病机 的中心环节是脾湿不运。病机属性分虚实,病情演 变重阴阳。
诊断与鉴别诊断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一、诊断
1、病史
2、临床表现: ①轻症(便次、便质、便色及伴随症状):大便次数增 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大便呈淡黄色,如蛋花汤 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
三、预后 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见泻下无度,表情淡漠,面色青灰
或苍白,皮肤干燥,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赤,甚至无
尿等症。重症可耗伤气液,出现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若 迁延不愈,可转为疳证或慢惊风。故小儿泄泻是影响小儿生长 发育甚至造成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中医的泄泻主要讨论西医学非感染性腹泻和部分感染性腹
第四章
脾系病证
(Diseases of spleen system) 第三节 泄泻--Diarrhea
[学习要点--Key points ]
1、了解泄泻的概念和发病情况 2、熟悉泄泻病因病机以及产生气阴 两伤、阴竭阳脱,并转为慢惊风、疳证 的病理机制 3、掌握泄泻诊断要点,辨证要点, 以及常证与变证的辨证论治。
泻。属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 疾病。
细菌性 感染性 病毒性
痢疾
伤寒
霍乱
××肠炎 轮状病毒肠炎 ××病毒肠炎
真菌性 腹泻
食饵性 症状性 非感染性 过敏性
其他
若大便呈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 见脓球、白血球及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不属 于本病讨论范畴。
病因病机
概 述--Introduction
一、定义: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 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儿科“四大证”:“麻、泻(痘)、惊、疳”之一。 二、发病情况 ①季节:常年都可发生,夏秋多见。
②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尤以
2岁以内的婴幼儿为多见。 ③病程:急性腹泻不超过2周; 迁延性腹泻2周至2月 慢性腹泻超过2月
2.风寒泻证(Diarrhea due to wind and cold)
辨证:感受风寒、饮食生冷+大便状+风寒证象。 辨证要点:本证以大便质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 痛兼有风寒表证为要点。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便质稀色淡,泡沫多--防风碳; 腹胀,苔腻--大腹皮、厚朴;
3、变证辨阴阳:气阴两伤者泻下不止,精神萎软,皮肤干
燥;阴竭阳脱者精神萎靡、尿少肢厥,脉细欲绝。 4、失水程度的判断
症状及体征 一般情况 无脱水 良好 轻度 烦躁、激惹 中 重度 嗜睡、昏迷
唇、舌
眼窝 眼泪
湿润
正常 有
干燥
下陷 少或无
非常干燥
明显下陷 无
口渴
小便 皮肤弹性 治疗原则
无
正常 正常 预防脱水
主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久泻,滑脱不禁--石榴皮、赤石脂。 脱肛-,稠粘不化,受惊、啼哭则泻,胆怯易惊
(肝脾不和)。 治法:抑肝镇惊,扶脾助运(心肝脾) 。 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小儿惊泻的治疗首当镇心安神,以朱砂、代赭石、青黛、琥 珀等重镇安神之品,研末冲服,中 病即止。 暴泻伤阴,扶正当以养阴为法,
5.加味保和丸,每次2~3克,
每日2~3次;或用小儿消食片, 用于伤食泻。
二、针灸、推拿
(一) 针灸 1.体针加捏脊 取穴: 主穴:天枢、止泻、足三里。 配穴: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
腹泻重加长强。
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据症而加。以30号
1寸针直刺,捻转提插半分钟后即出针。
针毕,患儿俯卧,沿长强至大椎的 督脉段常规捏脊提捏3~6遍,着重提捏 关元俞和大肠俞。
2.阴竭阳脱(Exhaustion of yin and collapse of yang)
辨证:泄泻主症 +伤阳症状 本证常因气阴两伤证发展,或久泻不止阴阳具耗而成。 暴泻不止,泻下无度,未及时救治,致使阴津耗竭,继而 阳气亡脱; 久泻不愈,全身日渐衰竭,阴阳俱耗,终至阳脱危亡。 无泪无尿为阴竭之象;
常用乌梅、葛根、石斛、焦山楂、
生晒参等补而不滞、补而不燥之品。
变证
1.气阴两伤(Impairment of both qi and yin) 辨证:泄泻主症 +伤阴伤气症状
湿热泻泻下过度,伤津耗液,气随之衰,而迅速出现全身
气阴两伤证象。也可见于久泻而气阴慢性消耗者。 患儿小便减少而未至无尿,啼哭尚有泪,说明阴津已伤而 未竭; 精神萎软而未至萎靡淡漠,肢体乏力而未至厥冷,说明气
4.脾虚泻证( Diarrhea due to asthenia of the spleen) 辨证:病程较长+食后泻+脾虚证象 辨证要点:本证以食后作泻,反复发作,面色萎黄为要点。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