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贾谊的悲情人生所想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贾谊的悲情人生所想到的
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录了贾谊的《过秦论》,贾谊才华出众,眼光高远,但他命运多舛,人生悲苦,这一点每位老师都很清楚,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我要介绍的是历史上存在的对造成他悲情人生原因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表明我个人的看法。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的主流观点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不幸命运的根源是汉文帝昏聩无能,不能重用贾谊,群臣嫉妒,中伤排挤。
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都抒发了对贾谊被贬长沙的深深同情。
同时贾谊自己也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认为自己和屈原情况相似,他在被贬长沙后,去凭吊屈原故居,并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以抒发自己被贬的哀伤。
另外,王勃在名篇《滕王阁序》中写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李白在组诗《行路难》中写道:“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二人较深刻地认识到造成贾谊悲剧的原因不是汉文帝昏聩,而是汉朝公卿的嫉妒,但不管怎样都认为造成贾谊悲剧的原因都是外因,跟贾谊没有一点关系。
后来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是他自己太过于心胸狭隘,急于求成,太重虚名,不能隐忍所致,这一类人的代表是苏轼和毛
泽东。
苏轼写了一篇著名的《贾谊论》集中评述了贾谊的悲剧原因。
文章开篇写道:“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苏轼认为贾谊之所以怀才不遇是他自己不能自用其才,虽取者甚远,但不能等待,虽就者大,但不能隐忍,虽负有可致之才,但最终不能使他的才干实行万分之一,不是汉文帝不用贾生,是贾生不能用汉文帝,不是汉文帝的错,是他自己造成的,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作者在第四段对自己的观点做了详细的分析论证:“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汉文帝作为汉高祖刘邦的中子,能继承王位实在危险重重,来之不易。
这之间经历了汉献帝和吕后专权时期,特别是吕后专权,对刘氏子孙大加杀戮,若不是陈平、灌婴、周勃一些老臣在朝中韬光养晦、暗中帮助,则他是不可能登上王位的。
这种恩情不是一般人所能给予的。
汉文帝登基后,即使再想有所作为也不可能不考虑这些老臣的利益和感受,而贾谊作为洛阳一少年,初出茅庐,没有任何功绩和背景,竟然让汉文帝言听计从,把一帮子老臣晾在一边,特别是最后竟然鼓动汉文帝“削藩”,置这些具有拥立之功的老臣的利益于不顾,即使再是为了汉
朝江山千秋万代,也是无法让这些老臣们接受,更何况后来汉文帝打算授予贾谊以公卿之职,一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要和这些元老们平起平坐与他们作对,于是他们开始纷纷进言:“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汉文帝迫于朝中重重舆论压力,只好外放贾谊,想想汉文帝也是为难,后来汉文帝让贾谊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后来改任梁怀王太傅,尽管官职有所下降,又远离京城,但这两次任职都是王子的老师,汉文帝把两个儿子的教育大任都托付于他,可见汉文帝对他的器重,谁说这不是汉文帝对他的另一种形式的委以重任呢?再想一层,谁说这又不是汉文帝对贾谊的一种人身安全的保护呢?想想汉文帝作为一代明君,难道他看不出灌婴那些老臣的险恶用心,看不出贾谊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让贾谊远离京都、远离这个是非之地,避其锋芒,保存实力,等这些老臣百年之后,再起用贾谊,重用贾谊,凭着贾谊的政治才干,再加上太子太傅这样的身份,若干年后整个汉朝就是贾谊的天下,到那时贾谊的才干不就可以尽情施展吗?只是贾谊目光太过短浅,只看到眼前这一会儿,心胸太过狭窄,一旦被贬,就认为自己不被重用,永无出头之日,只可惜汉文帝的良苦用心不被贾谊理解,反而落了个不能重用人才的昏君恶名。
所以苏轼说:“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
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一针见血地点中贾谊要害、气量太小、见识不够是导致贾谊的悲剧根源,认为不知隐忍,不知示弱,不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是贾谊悲情人生的主要原因。
毛泽东写了《贾谊》:“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委婉地批评贾谊气量过小,导致哭泣而死。
又作《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对贾谊英年早逝表示可惜。
与贾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平,陈平作为刘邦临终前指定的丞相人选,在刘邦去世、吕后专权后,处处隐忍,事事顺着吕后,不理朝政,日饮醇酒,玩弄妇女。
当吕后欲立诸吕为王,征求他和右丞相王陵的意见时,王陵说:“高帝白马歃血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现今立诸吕为王,即是违约。
”结果王陵立即就被免相,因受不了这口恶气,没几年就死去,而陈平由于处处顺着吕后,结果深得吕后信任,不但得以自保,而且聚集实力,在吕后死后立即与周勃联手轻松铲除诸吕,归王位于刘氏,保证了汉朝的延续,自己也名留青史。
由此看来苏轼的观点更有道理,他告诉我们:“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最后再用苏轼的名言结束本文:“所谓古之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着。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着大,而其志甚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