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悲剧人生

合集下载

作家丁玲生平

作家丁玲生平
七十五岁时重返文坛,丁玲没有时间为自己的遭遇呻吟叹息。她就像年轻人一样急切地捧出了一枝报春的红杏----《杜晚香》,忘情地投入新的生活和创作。她奔波于大江南北,游历于欧.美.澳大陆,会见各种人,发表演说,奋笔疾书,写散文,写评论,每年都有十多万字的新作,每年都有新书问世。晚年的丁玲,迎来了一个宝贵的创作的旺盛期。她珍惜夕阳的余辉,计划在有生之年再写三本书:《魍魉地狱》.《在严寒的日子里》和《风雪人间》。她要把自己一生几个重要时期的经历和感受,把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熔入笔端倾泻在新作中。
丁玲幼年就领略了世态炎凉,目睹过封建社会人们悲惨的遭遇。是“五四”运动的浪潮,把她推向广阔的社会。年青时代的丁玲一步入文坛,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三十年代“左联”时代血与火的洗礼造就了她更坚强的性格。她曾遭受敌人的绑架囚禁,也曾活跃在西北战场的枪林弹雨中。华北农村土地改革的风浪孕育了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新中国诞生后,她满腔热情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辛勤奔波。
她脚下的路过于崎岖。多次错误的批判,横空飞来的“反党”.“右派”帽子,曾严重地伤害过她。在北大荒,在狱中,在太行山,丁玲顶着巨大的压力,默默无闻地工作着,送人民也在受难”,“我搜索自己的感情,实在找不到更多的抱怨”。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丁玲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丁玲

一九二一年春天,年仅十六岁的丁玲,在 母亲的帮助下,对封建集权的家族发起了 一次进攻。废除和舅舅家的婚约,并在长 沙报纸上发表文章,痛斥舅舅和他所在的 整个社会阶层。 于是,丁玲作为一种“流放的叛徒”, “象一只放出笼的鸟”同王剑虹、王一知、 杨之华等七人结伴离开了湖南到上海。由 于她年少幼稚,共产主义思想虽然在以后 对丁玲发生过深远影响,但在当时却并没 有吸引住她。

前者取材于瞿秋白与王剑虹的爱情生活, 描写革命者韦护和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的 爱情生活。这三个作品都采用了“革命与 恋爱”的题材,通过革命与恋爱的冲突, 表现革命战胜恋爱的主题。 这反映出作者的创作与革命斗争、社会生 活关系日益密切,但“陷入了恋爱与革命 的光赤式的陷阱里去了” ,革命被写得空 泛、粗略,只是恋爱的陪衬,没有更深刻 地展示革命与恋爱的关系 ,把冲突归结为 革命太忙所致。作者自己也表示“以后决 不再写恋爱的事情了” 。

于是,莎菲从“热望”陷入了“懊丧”: “想起那落在我发际的吻来,真使我悔恨到 想哭了! 唉!我应该怎样来诅咒我自己了!” 这对于一向倨傲骄纵、自视清高,把女性尊 严看得高于一切的莎菲来说,无疑是不能容 忍的。于是,莎菲愤怒了,并图谋报复。 “我决心让那高小子来尝一尝我的不柔顺, 不近情理的倨傲和悔弄”。 她主动约会凌吉士,在“承受”了凌吉士那 “富于诱惑性的红唇”的吻以后,一脚踢开 了这位不值得恋爱的青年。

二、“莎菲”时期和左联时期
一九二七年秋天,丁玲在“孤独的愤懑,挣 扎和痛苦”之中,以“极端反叛的情绪”, 写了第一个短篇《梦珂》,以头条的位置发 表在同年十二月的《小说月报》上。编辑叶 圣陶原以为是一个成名作家化名写的。 一九二八年一月,丁玲发表《莎菲女士的日 记》,这是她的成名作。主人公莎菲是“心 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叛逆的绝叫 者”,“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 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丁玲——飞蛾扑火终涅盘,一生荣辱毁举间

丁玲——飞蛾扑火终涅盘,一生荣辱毁举间

丁玲——飞蛾扑火终涅槃,一生荣辱毁举间本文导读:丁玲太复杂,不是一张面孔可以说清楚的。

但不可否认,文学,爱情和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

丁玲晚年的知音、诗人牛汉说:“老太太是一个大的历史现象,她一直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五四’以来历史的残酷性、复杂性都可以在她的经历中得到印证。

”瞿秋白早年对丁玲的评价“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对“火”的向往,包含着对“在黑暗中”的现实的反抗,和对“光明”的未来的追逐。

有作家评价:“丁玲是一座大山,一条大河,一道悲壮的风景,足以妆点照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1904年,丁玲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个没落的封建望族家庭。

原名蒋伟,字冰之。

父亲曾留学日本,为人豪侠仗义,常在乡间行医散药,扶贫济困。

人说其“挥金如土”。

四岁的时候,父亲病逝,幸亏丁玲有一个刚毅的母亲,丁母佘曼贞虽然是个小脚太太,但他仰慕新学,自立自强,在丈夫病逝后,不顾族人反对,带着四岁的丁玲和一个遗腹子,千辛万苦辗转求学,最后取得了教师资格,和结拜姐妹向警予办学教书,曾把年幼的丁玲托付给向警予照看,丁玲把向警予叫“九姨”。

丁玲的弟弟夭折了,母亲痛不欲生,姨妈说:“要是冰之(丁玲的原名为蒋冰之,她改名以示与旧家庭的决裂)死了也好一点……要她女儿家又有何用呢!”这给丁玲的心灵带来了极大创伤。

她总想替代母亲心中留给弟弟的位置,怕辜负母亲的期望。

丁玲对异性的认知过程很复杂,其中既有对像父亲、舅舅那样男性的排斥心理,又有对死去弟弟的补偿心理。

外婆把丁玲许配给了舅舅家的表哥,但是丁玲长大后却不愿意给表哥做媳妇,反抗无果后,丁玲写了一篇讨伐舅舅的文章,发表在《常德晚报》上,让舅舅颜面尽失。

1922年,18岁的丁玲顺利解除了与表哥的婚约。

和女友王剑虹逃婚来到上海,入读陈独秀、李达等共产党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不久经瞿秋白介绍入读上海大学中文系旁听。

1924年暑假王剑虹病逝,丁玲怀着失去闺蜜挚友的痛苦来到北京,住在辟才胡同一处公寓里,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

揭秘:女作家丁玲为何在狱中与叛徒同居生子?

揭秘:女作家丁玲为何在狱中与叛徒同居生子?

中国著名女作家丁玲她40年代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她也遭受过诸多不公正的待遇,而这一切皆源于1933年4月她被国民党中统特务秘密逮捕、囚禁了三年多的时间。

正是这段“可以说得清但又说不清”的历史,在此后的岁月里,让丁玲承受了一次“抢救”、两次“反党”、两次“下放”和一次“坐牢”共计三十余年的不公正对待。

在1979年至1984年拨乱反正期间,全国大量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丁玲冤案的平反昭雪却姗姗来迟,其个中原委不外乎没有人能够证明那段历史。

其实以家父张国栋的身份和当年经历,是完全可以证明丁玲的清白的,只是当时有关部门没有对家父进行询访查证。

尽管他也非常关注丁玲的情况,但以其个人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

家父张国栋,1905年生,1928年进入国民党中统局前身——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1936年7月任特工总部(1932年由调查科秘密扩编而成)情报科副科长(负实际责任),此后在徐恩曾的“关照”下,一步步上升为中统局(由特工总部扩编而成)的第四、五号人物。

在丁玲被囚禁的1933年至1936年间,父亲不仅参与其间,而且与特工总部主任徐恩曾、科长顾建中、队长季源溥、南京区长王思诚等人不论于公于私都始终有着较深的交情。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家父记忆力惊人,1975年特赦时,对于50多年前的100多个大学同学,包括姓名、籍贯、职务以及分配去向等,仍能清晰回忆并写出。

那段时间,每天晚饭后家父常常将丁玲在那个年代的传奇故事以及自己对丁玲的仰慕及感慨,不厌其烦地向我娓娓道来。

丁玲被捕前后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生,湖南临澧人。

早年受“五四”新思潮影响,追求个性人生,为逃“娃娃亲”,17岁的丁玲与另一女伴奔赴上海,20岁时在北平结识了她生命中第一个最重要的男人——青年编辑胡也频,双双堕入爱河,后经潘汉年的指引,共同走上革命道路。

丁玲于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表了许多令读者难以忘怀的著述,如《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母亲》等,特别是《莎菲女士的日记》,更是说出了那个时代女青年迫切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声,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共鸣,也给家父留下深刻印象。

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爱情悲剧及其人物形象分析

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爱情悲剧及其人物形象分析

病 因,旨 在找到良方解救女性的悲剧命运 。 《 莎菲女士的 日 记 》是丁玲反 对旧社会、追求 自 我个性和纯真爱情的代 表作 ,是 中国近代 文学走 向关注女性 、追求科 学民主和 自由解放道路 的里程碑 ,更是其成名作。 《 莎菲女士的 日 记 》所 包含的思想价值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 关键词 】莎菲;爱情悲剧;人物形象
急于把 自己的心灵安放在安全 的避风 港但却 找不到这 的大都市 内找 求她们理 想的生活来 了 。’”I 5 丁玲毫 么一个遮 风挡 雨的避风港而感到落寞 、自怜 。为此 , 不隐晦地直面女性灵魂 的性欲 爱念 、本能冲动 ,她要 她 只能一 直徘 徊不前 ,独 自彷徨 。莎菲空有一番理想 告诉 读者一个真实 的女性 ,有情欲的女性 ,敢于发现
弟 ,寄 居在外祖父家 。丁玲在 外祖父家 目睹了官僚 主 义家族 的残酷 与无情 ,社会 底层 人们 生活的艰辛和苦 难 ,不久之后 弟弟的夭折更加 剧了丁玲 内心的痛 苦。 她深深地痛恨 旧社会 的封建 、愚昧 ,并对 此发 出悲愤 的控诉 。在 其许 多 文学创 作 中如 : 《 我在 霞村 的时 候 》、 《 莎菲女 士的 日记 》都 毫不留情地披露 了当时 社会 上的种种 黑暗现 实。在 《 莎菲女 士的 日记 》里的 莎菲 身上体现 了丁玲 的影子 ,一定 程度上 ,莎菲就是 当时 “ 五四”新 文化 运动影响下的丁玲 ,两者对 命运
孤苦伶仃 的悲惨处境 。虽然她身边有着两三个关 系亲
密 的同伴好友 ,但是他们却不能真正理解她 ,无法 为 她分担心 中的孤独和苦闷 。莎菲 的理想与追求受到社 会各方面 的重重阻挠而无法实现 ,更 需要爱她 的人和 自己爱 的人 的支持和鼓励 ,但爱 的人 与爱 自己的人却 不是 同一个人 ,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这大大加剧 了 莎菲 内心孤独痛苦 的裂痕 。丁玲是 “ 五四”新文化 运 动 时期 的青年 ,受到过新思想 、新观念 的洗 礼。她 塑 造莎菲这一女性正是 当时社会新青年 的典型 代表 ,他

丁玲的悲喜剧——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杜晚香》

丁玲的悲喜剧——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杜晚香》

丁玲的悲喜剧——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杜晚香》程锦
【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6)003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文学景观.20世纪20年代<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斐声于文坛,40年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助她走向人生的顶峰,70年代<杜晚香>招来一片质疑之声.丁玲的创作呈现出如此不平衡的现象,她也在荣辱毁誉间经历了巨大的落差.这构成女作家一生的悲喜剧.但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时代使然.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程锦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12
【相关文献】
1.从莎菲到杜晚香--看丁玲女性人生的探索 [J], 张溪潺
2.青春视角下的"莎菲形象"探析——重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J], 刘广涛
3.从莎菲到杜晚香--试论丁玲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内涵 [J], 李春梅
4.莎菲之“死”——以悲剧理论解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J], 吴慧理
5.莎菲之“死”——以悲剧理论解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J], 吴慧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达,丁玲生活中的悲剧人物

冯达,丁玲生活中的悲剧人物

冯 达是 中国社 会 科学 家联 盟 有些寂寞 ,经常来 我们 家里 ,有时 的工资 ,每月收入 10O元 。后来他
(简 称 “社 联 ” )的盟 员 ,既非 左 也 约 了到 外头 去 喝 咖 啡 。
把职务辞掉 ,在党 中央宣传 部下属
翼 作 家 ,也 不 是 棱 角 鲜 明 的 斗 士 ,
—— —

— — 。—

’ —


__
_
———



一~

l I 4 。
. . ... . 。.. ..。。
.。 。。
. .。 .. .

人 物




—— 。 …

冯达 ,丁玲生活中的悲剧人物
· 《丁玲传 》 李向东 王增如 著
在 丁 玲 一 生 中 ,冯 达 是 个 重 要 人 物 、敏 感 人 物 ,也 是 个 扑 朔 迷 离 的 神秘 人 物 。 几乎 所 有 关 于 丁 玲 历 史 问题 的文 件 中 ,冯 达 都 被 说 成
“这 年 1 1月 ,我 们 就 一 起 搬 到 善 钟 他 们 两个 人还 有 来 往 。冯 达 一 直很 有 光 ,也 不 能 吸 引 我 ,但 他 不 吓
路沈起予 家。沈起予住三楼 ,我们 尊敬雪峰, “一 ·二八”的时候 , 唬 我 ,不惊 动 我 。他是 一 个独 身
住 二 楼 。每 月 我 们 给 沈 家 廿 元 房 雪 峰 住在 北 四 川路 ,那 里 打 仗 ,他 汉 ,没 有 恋 爱 过 ,他 只 是平 平 静 静
租 ,和楼下的一家一同搭伙 吃饭 , 要搬到城里来 ,搬 到租界上来 ,又 地]二作 。他原是史沫特莱的私人秘

一篇《三八节有感》,几乎毁掉丁玲一生

一篇《三八节有感》,几乎毁掉丁玲一生

一篇《三八节有感》,几乎毁掉丁玲一生1942年3月9日,刊登在延安《解放日报》第4版的《“三八节”有感》,被当作”为延安普通革命妇女而写的檄文“——正是这篇文章,几乎毁掉了丁玲。

这篇文章缘起于当时延安的两起“陈世美”式的离婚案件,为丈夫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妻子被丈夫以“落后”为由将其离异,另结新欢。

当时随着大批进步女青年涌入延安,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丁玲为此非常不平,遂有感而发。

文章一面世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老子在前方打仗,后方却有人骂我们”、“前方的同志为党、为全国人民流血牺牲,你们在后方吃饱饭骂党!”一时间,丁玲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这篇随感几乎给她带来灭顶之灾,更在未来岁月给她带来无穷灾难。

文艺整风运动随后而来,《三八节有感》被定性为鲜花盛开的广阔原野上万劫不复的“大毒草”。

1955年丁玲被打入“反党集团”,1957年又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三八节有感》等一批当时在延安受过批判的作品,又被重新送上“再批判”的祭坛,一篇文章就这样扭转了丁玲的命运,从此种下了后半生的苦果,她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她的创作中断了二十五年!三八节有感丁玲“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年年都有这一天。

每年在这一天的时候,几乎是全世界的地方都开着会,检阅着她们的队伍。

延安虽说这两年不如前年热闹,但似乎总有几个人在那里忙着。

而且一定有大会,有演说的,有通电,有文章发表。

延安的妇女是比中国其它地方的妇女幸福的。

甚至有很多人都在嫉羡的说:“为什么小米把女同志吃得那么红胖?”女同志在医院,在休养所,在门诊部都占着很大的比例,却似乎并没有使人惊奇,然而延安的女同志却仍不能免除那种幸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最能作为有兴趣的问题被谈起。

而且各种各样的女同志都可以得到她应得的诽议。

这些责难似乎都是严重而确当的。

女同志的结婚永远使人注意,而不会使人满意的。

她们不能同一个男同志比较接近,更不能同几个都接近。

她们被画家们讽刺:“一个科长也嫁了么?”诗人们也说:“延安只有骑马的首长,没有艺术家的首长,艺术家在延安是找不到漂亮的情人的。

试论丁玲《阿毛姑娘》的死亡悲剧

试论丁玲《阿毛姑娘》的死亡悲剧

論丁玲<阿毛姑娘>死亡悲劇王儷樺目次一、前言二、故事情節介紹三、環境改變的探求(一)荒涼山谷的原生環境(二)城市近郊的婚後環境(三)繁華世界的致命吸引四、周遭人物的影響(一)傳統老實的丈夫(二)引導物慾的三姐(三)有錢都市的夫妻五、心理變化的轉折(一)年輕純樸的阿毛(二)倔強苦悶的阿毛(三)不滿現狀的阿毛六、結論論丁玲<阿毛姑娘>死亡悲劇王儷樺*摘要<阿毛姑娘>原收錄在短篇小說集《黑暗中》的作品,是丁玲早年的代表作。

藉由阿毛因環境改變探求鋪陳死亡悲劇,接著以周遭人物的影響去分析阿毛承受觀念的轉折,最後回歸阿毛自身的心理變化所造成死亡悲劇的真正原因。

關鍵詞:丁玲阿毛姑娘死亡悲劇*王儷樺國立臺南大學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國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一、前言<阿毛姑娘>原收錄在短篇小說集《黑暗中》的作品,是丁玲早年的代表作。

丁玲在書寫上作者從對阿毛的心理邏輯的把握出發,結合其具體生活情狀,把她那曲折隱秘的心理活動活生生地捕捉到紙上。

簡單說來,不外乎兩點:一是丁玲自身存在著某些保守因素。

如,她在作品中總是有意無意地將精神與物質對立起來,似乎追求物質的享受就一定會使人精神墮落。

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歧視商人、輕視經濟與物質的思想有著無法割斷的淵源關係。

二是丁玲是一位「情緒型」作家,她那滾動著的激情,一旦有了突破口,便很難得到控制。

加之,她原先對都市生活期望過高,因而失望也就更大。

在這種情形下,做出片面的結論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1在台灣較少人談論到<阿毛姑娘>,而在大陸許多的期刊論文把<阿毛姑娘>當成農村女性自覺的作品。

筆者僅擬丁玲藉由阿毛因環境改變探求鋪陳死亡悲劇,接著以周遭人物的影響去分析阿毛承受觀念的轉折,最後回歸阿毛自身的心理變化所造成死亡悲劇的真正原因。

二、故事情節介紹<阿毛姑娘>寫的是在深山谷的十六歲少女阿毛,原本一個與父親相依為命,過著窮苦的生活,被嫁到離上海城市不遠的西湖船家,雖得到夫家的疼愛,但生活仍是清苦,也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可以接觸繁華世界的人、事、物。

“梦珂”悲剧命运成因

“梦珂”悲剧命运成因

浅析“梦珂”悲剧命运的成因摘要当中国新文学迈入第二个十年时,丁玲以处女作《梦珂》登上文坛。

这之后,中国文坛迎来了一位几经沉浮却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女作家。

在《梦珂》中,丁玲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和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塑造出一个敏感于社会黑暗现实,有追求、有理想,却又只能孤军奋斗而找不到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本文结合丁玲的生活背景,通过对梦珂的分析来探讨“梦珂”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关键词:丁玲《梦珂》悲剧命运五四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

1927年12月,丁玲发表了《梦珂》。

1928年,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了整个文坛,同年10月,丁玲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在黑暗中》。

1929年冬,她又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

大家都知道,受到“五四”大潮影响,中国文坛上一度出现了一个女性作家群,包括庐隐、冰心、凌叔华等人,她们的作品红极一时。

但在“五四”大潮落下之后,第一代女作家的创作高峰也显然过去了,她们有的停笔,有的出嫁,有的去世。

丁玲恰恰在这个时候闯入文坛,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鲜血液。

很快,丁玲便取代了凌叔华、庐隐等人,成为了中国文坛上的主流女作家,之后,无论她的人生经历了多少大起大落,她在文坛的地位却始终未改变。

一美好理想的破灭《梦珂》是丁玲的处女作,小说的背景是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描写的是知识女性梦珂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走出家门来到上海,追寻理想却最终向现实妥协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一发表,立即引来各界的高度关注。

冯雪峰曾经评价说:“它闪耀着作者的不平凡的文艺才分,也透明地反射着那个时代新的知识少女的苦闷及其向前追求的力量。

”梦珂生活在一个旧式家庭里,父亲是退职太守,虽然母亲过世早,父亲却十分疼爱她。

这个家庭虽不是大富大贵,却也能温饱无忧。

梦珂原本在乡下家中过着安逸、温馨的生活,由于受到了“五四”精神的影响,她怀着美好的梦想走向了大城市,来到了当时年轻人无不神往的文明都市上海,希望在这里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寻到自己的理想。

女作家丁玲一生的四段情缘

女作家丁玲一生的四段情缘
13 年 1 月 8日, 90 1 丁g- 生
下 一 个 男孩 , 名 胡 小频 取
庭 。丁玲 4 岁的时候 , 父亲病逝 , 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孩子回
到娘 家。丁玲舅舅的儿子成 了丁玲亲密的玩伴 , 于是 外婆
f 林 ) 出院后 他 们 已 蒋祖 。
身无分文, 但他们精神上
却 比 以 往 任 何 时候 更 充 实 , 更 乐观 。 当时 , 也 胡
平 , 回到 湖 南老 家 。 返
峰 的时候 , 感觉非常失望 , 她本来认 为一个北大学 日语 的 年 轻人应 该是很英俊 潇洒的 , 而他 看上去像 是一个 乡下
人 。然而他们谈 文学 , 时事 , 谈 于是在 与胡也频相爱 的同
时, 丁玲 又爱上 了文学天才冯雪峰 。然而经过一番痛苦的 抉择 , 丁玲最终选择 了胡也频。 18 年 , 9 5 丁玲 回忆说 :对我 来说 , 况非常复杂。 虽 “ 情 然我深深地 爱着另一个男人 , 但我 同胡也频 同居 了很 长一 段 时间, 我们彼此都有很深的感情依 恋, 如果我 离开他 , 他 就会 自 , 杀 我决定, 我不能同我所爱的这 个人生活在一起 , 于是对他 说 , 虽然我们不能生活在一起 , 我们 的思想是分 不开的。并说 , 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是 我所爱的 , 不管他 可 能离得 多远 , 这个事 实决不会改变。我说 , , 的爱 因此 我们 情 必须是 ‘ 柏拉 图式 ’ 的。这 个决定使他非 常痛苦 。我最
给他们订 了娃娃亲。五 四运动爆发后 , 正在女子师范念 书 的丁玲和 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 , 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深深融
入 了她 的 灵魂 。
也频在外从事革命 活动 ,
丁玲 在 家照看 婴 儿 。 1 6 6丁 与 也 在 京 影 9年 月 玲 胡 频 北 合 2

丁玲的人物争议

丁玲的人物争议

丁玲的人物争议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家中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

1933年5月17日,上海《大美晚报》登载消息《丁玲女士失踪》,接着上海、天津、北平一些报刊相继报道,此事成为社会热点。

经过追踪探寻,事件经过渐趋明晰。

5月23日,蔡元培、杨杏佛、胡愈之等38人联名,向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司法部长发出营救丁、潘的电报,呼吁“尚恳揆法衡情,量予释放,或移交法院,从宽处理”。

1933年6月10日,文化界成立丁潘营救会,并发表《文化界为营救丁潘宣言》称:“迄今丁玲何在,尚在秘密之中。

”6月19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表《为丁潘被捕反对国民党白色恐怖宣言》称:“现在丁玲,或许已被埋葬在国民党刽子手们经营的秘密墓地中。

”鲁迅一直在密切关注,6月28日写了《悼丁君》,8月1日致科学新闻社信中说:“至于丁玲,毫无消息,据我看来,是已经被害的了……”9月21日又致信曹聚仁,将《悼丁君》抄给他,刊载于9月30日出版的《涛声》。

鲁迅并建议良友公司尽快出版丁玲的《母�H》,出版时要在各大报上大登广告,大事宣传。

在此期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席宋庆龄致电行政院长汪精卫要求援救,巴比塞、瓦扬・古久里、罗曼・罗兰等国际友人也发起强大的抗议和声援。

上海警方对于丁玲遭绑架一事始终缄默其口,上海市长吴铁城在6月1日答复胡适的电文中称:“报载丁玲女士被捕,并无其事……”后来,“屠坤范女律师及吴凯声律师曾往上海市公安局查询,公安局中承认曾捕潘梓年,但否认亦捕丁玲,而对于潘之被捕地点则拒绝答复”。

丁玲去世后,陈明曾在1986年10月11日偕王增如探访沈醉。

谈到国民党特务抓捕丁玲一事,沈醉说:“丁玲同志未被杀害,绝不是因为她自首、叛变。

她如果自首叛变,我们这些人不会不知道。

她没被处死,完全是因为她的名望。

首位从白区到延安的女作家

首位从白区到延安的女作家

首位从白区到延安的女作家
作者:
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2年第03期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有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上有一位侧身微笑的女战士。

她就是第一个从白区到达延安的女作家——丁玲。

1932年,丁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与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呼吁抗日救国,为国民党当局所不容。

1933年5月14日,丁玲被特务绑架。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丁玲不曾动摇,甚至不惜以死抗爭,最终还是顽强活了下来。

1936年5月,她设法通过鲁迅联系到党组织。

同年,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她辗转多地,最终抵达陕北。

中央特意为丁玲举办了欢迎宴会,丁玲被安排在首席,宴会期间周恩来还为她倒水。

宴会结束后,丁玲提出想上前线。

毛泽东点头赞许:“好啊,壮志凌云,不让须眉。

”随后,丁玲怀着满腔热情投身战地生活:行军、训练、采访、写作,夜以继日。

毛泽东还亲自为丁玲写了一首词:“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旧地名,今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瞿秋白评价丁玲:“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1922年,丁玲去上海平民女校寻求真理之火,1930年参加左联,1932年入党。

“是的,我就是这样离不开火。

三三年几濒于死,但仍然飞向保安。

”丁玲曾这样评价自己。

(摘自《延安日报》,文/白慧)。

丁玲与周扬

丁玲与周扬

丁玲与周扬1955年丁玲被打成右派,1958年被开除党籍,下放北大荒。

1970年又被关进秦城监狱,1975年又被遣送到山西省长治市老顶山镇漳头村改造,1979年才复出。

复出后在平反中遇到不少波折。

周扬等人极力阻挠丁玲的平反。

周扬与丁玲本是在“左联”共同战斗过的战友。

丁玲1933年5月被捕之后,正是由周扬接任了“左联”党团书记一职。

1936年11月,丁玲出狱后先期到达陕北;半年多以后的1937年8月,周扬也去了延安。

据黎辛回忆,在延安时期,丁玲对周扬印象就不好。

1942年春的一天,黎辛去丁玲处送稿、取稿,遇到欧阳山在那里聊天。

那时,周扬在窑洞外喊“丁玲同志”,欧阳山问谁来了,丁玲答曰:“会演戏的。

”这种看法较早见诸文字的,则是在丁玲的日记和书信中。

1948年7月5日,为了参加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丁玲辗转来到山东胶东地区,在那里,“胡考和雪苇都问到周部长,问是否作风有改变,我无法答复,只说了些他的长处。

每当这种时候,就使我为难,我得违心的说话”。

在出发以前,周扬曾挽留她“搞文艺工作委员会,意思是诚恳的,他说我走了就没有人搞,无人可搞”。

10月,辗转来到哈尔滨的丁玲却致函陈明,希望他来东北,原因之一是,“我实在不愿回去和那个人(指周扬——引者)在一起”。

丁玲对周扬不满,从可考的资料来看,其原因当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延安时期关于“暴露”与“歌颂”之争。

1941年,周扬在《解放日报》上发表长文《文学与生活漫谈》,提出“然而太阳也有黑点”,意在要求文艺家对生活不要求全责备。

“文抗”的舒群、萧军等五人联名,写了《〈文学与生活漫谈〉读后漫谈集录并商榷于周扬同志》,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若说人一定得承认‘黑点合理化’,不加憎恨,不加指责,甚至容忍和歌颂,这是没有道理的事”。

据说,丁玲也参加了与这五人的讨论,最后文章发表时才划去了名字。

二是后来周扬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态度。

这篇小说的出版颇有波折。

丁玲首先将稿子送给周扬审查,周扬看了稿子后,认为小说有原则问题而不同意出版。

走不出的怪圈——丁玲晚年心态探析

走不出的怪圈——丁玲晚年心态探析

作者: 张永泉
作者机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家庄:050051
出版物刊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9-36页
主题词: 丁玲;周扬;怪圈;心态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十年浩劫之后 ,结束了二十余年流囚生活 ,一向以尊重自我、渴望自由、为追求健全的社会和合理的人生而奋斗的丁玲 ,没能象读者所期望的那样浓笔重书 ,揭露极左路线给她自己 ,同时给全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 ,而是陷入一个永远走不出的怪圈.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桑干河的回忆:丁玲解放战争阶段及后半段人生历程(中篇)

桑干河的回忆:丁玲解放战争阶段及后半段人生历程(中篇)

桑干河的回忆:丁玲解放战争阶段及后半段人生历程(中篇)何路路1,3何一之2(口述)(1.香港城市大学建筑学与土木建筑工程系,香港999077;2.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安徽合肥230001;3.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方案创作中心,安徽合肥230091)摘要:丁玲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从陕北延安来到华北张家口,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年代教书、土改,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归队、撤退,以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严寒的日子里》构思、写作等情况,以往史料多有出入,版本也不少。

怎样厘清误解,澄清不实?何一之战前(国民党进攻华北解放区前)是丁玲的学生和土改战友,曾与丁玲、陈企霞、李文华等老师同在桑干河畔村庄一起参加农村土改,战时(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又是华北联合大学师生中唯一重返桑干河畔土改之地参加土改保卫战的一名战士,不仅完整经历了1946年6月至9月桑干河畔的解放区土改,也完整经历了1946年10月至1948年12月桑干河畔收复土改失地的土地争夺战,是这场决定中国未来前途命运土地大革命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宣传者。

因与丁玲、陈企霞“交情不浅”还卷入了“丁陈反党集团冤案”,且是1979年《清明》文学杂志冲破左倾束缚率先发表《在严寒的日子里》(前24章12万字,包括重写的前8章4万字)为数不多的几个“知情者”之一,拥有对原始材料的充分证据,拥有对部分原始材料资源独一无二的充分占有。

访谈中,他详实讲述了这段历史,并厘清了误解,澄清了不实之处,为人们研究丁玲解放战争阶段及后半段人生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章以口述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回忆了一段珍贵的历史,“红色才女”的一段传奇人生,讲述了一个比经典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更为精彩的“幕后”故事。

文中的一些资料鲜为人知,不可多得,十分有价值,对相关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桑干河;土改;丁玲;人生历程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6-0001-13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6.001八、土改“边缘”村何以逆袭“土改第一村”:天上掉下个“玲”妹妹如果说温泉屯的土改纯属是个“意外”,或者说是个“偶然事件”,也许信的人没几个,不只很多人不信,开始时我也不信。

丁玲简介_丁玲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丁玲简介_丁玲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丁玲简介
丁玲
姓名:丁玲
出⽣年⽉:1904年
籍贯:中国湖南临澧⼈
职务:原中央⽂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家。

原名蒋伟,字冰之,别名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晓菡等。

湖南临澧⼈。

早年就读于上海⼤学、北京⼤学。

1925年与胡也频结婚。

1927年起陆续发表《梦珂》、《莎菲⼥⼠的》、《暑假中》、《阿⽑姑娘》等引⼈注⽬的⼩说诗歌⽂学作品。

1930年加⼊"左联",主编《北⽃》。

1933年被囚禁南京。

1936年到陕北,主编《长城》杂志及《解放⽇报》⽂艺副刊。

1949年后任中央⽂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曾主编《⽂艺报》、《⼈民⽂学》、《中国》。

1955年,丁玲被错误定为"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遭"再批判",开除党籍;送往北⼤荒改造。

"⽂化⼤⾰命"中⼜⼊狱被监禁五年之久。

中共⼗⼀届三中全会后,丁玲的冤案得到平反,恢复了党籍。

代表作是反映⼟改运动的长篇⼩说《太阳照在桑⼲河上》,获斯⼤林⽂学奖⾦。

另有《⽔》、《⼀九三○年春上海》、《我在霞村的时候》、《三⼋节有感》、《在严寒的⽇⼦⾥》、《杜晚⾹》、《到群众中去落户》、《魍魉世界》、《风⾬⼈间》等⼩说诗歌⽂学作品。

创作共约300万字。

第八讲丁玲1

第八讲丁玲1

1)都会色情视窗:《梦珂》
#主题: 通过知识女性梦珂一步步所遭受的污辱, 揭示现代 都市社会中男性色情奴役者与被 奴役的女性之间的矛盾。梦珂的故事象征了 走入资本主义都市生活的女性的共同命运: 从乡村到都市,从反封建到就自由,非但是 一个解放的过程,反而是一个从封建奴役走 向资本主义式性别奴役的过程,也是女性从 男性所有物被一步步出卖为色情商品的过程。
1、《韦护》写的是瞿 秋白与王剑虹的爱情 故事 人物:韦护—知识分 子气质的职业革命家 丽嘉—莎菲式 的个人主义者,正在 转向革命的自由女性
作品意义: 作品写的是革命者的爱情,它的突出意 义即是转变,以及表现转变时期的真实:爱 情从封建礼教的冲突转到与革命的冲突,人 物从个性主义转向大众革命信仰. 展示个人幸福、文明自由与大众身上的 封建观念、狭隘阴暗心理的冲突。 表层的革命与爱情的冲突之下,潜藏着 深层的五四叛逆精神与社会保守成见的冲突。 指出革命大众身上封建保守观念对个性、自 我的压抑,对新女性的冷漠、怀疑、敌意。
2)异化与走出异化:《莎菲女士日记》
茅盾:“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 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 人物: 苇弟:老实、懦弱、不能懂得莎菲的心 凌吉士:漂亮、高贵,有着骑士般的 风度,传奇中理想的情人,但是精神灰色, “这个高贵的美型里,是安置着一个卑劣的 灵魂。”
* 作品分析:
莎菲的苦闷包含了时代的苦闷,即觉醒 了的叛逆一代个性解放与封建礼教束缚之 间的冲突,具体地说追求深刻真诚的爱情 而不可得。
• 过程:艺术梦幻破灭,艺术只不过是满足色欲的 手段——情感被出卖, • 少女的爱情成为都市纨绔子弟的上等玩物——尊 严被出卖, • 电影界的人士当着她的面像谈论商品一样对她评 头论足——色相出卖,梦珂的形象成为满足男性 色情的想象物。 • 在这纯肉感的社会里,梦珂只有异化为资本主 义市场上的色情商品才能生存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玲的悲剧人生丁玲的悲剧人生丁玲晚年言行偏左。

是因为她档案里一直有“污点”1979年,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贺敬之去周扬家拜访周扬,期间,两人谈到丁玲。

周扬对贺敬之说:“丁玲的女儿蒋祖慧来,我对她说:你妈妈的右派问题和反党集团问题应当平反。

另外过去说她两个‘点’――疑点和污点――疑点已经消除了,污点是有的,不能动。

”周扬对贺敬之解释说:“疑点是指丁玲来延安是否接受国民党的指派,污点是指她与叛变后做了特务的冯达在莫干山依然长时间同居并受到国民党保护是变节行为。

”周扬这番话对一半错一半。

当时,在丁玲的档案中,她的“污点”确实存在,但这污点不是与冯达同居(这一点中央早有结论),而是她为摆脱国民党软禁,曾给国民党写过一份申明,大意如下:“因误会被捕,生活蒙受优待,未经什么审刑,以后出去后,愿家居读书养母……”丁玲到延安后,康生曾在党校中说:“丁玲如果到党校来,我不要她,她在南京的那段历史有问题。

”康生是1938年说这话的,丁玲1940年才听到。

气愤之下,丁玲去找毛泽东,责问康生有什么根据说她是“叛徒”,她要求中央审查她在南京的那段历史,做出书面结论。

毛泽东听了丁玲的陈述,说:“我相信你是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可是要作书面结论,你得找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同志。

”于是丁玲写信给陈云,要求中央给自己一个结论。

中央便委托任弼时对丁玲进行调查。

1940年,中央组织部作出《审查丁玲同志被捕被禁经过的结论》,对丁玲做出如下评价:“中央组织部审查丁玲同志被捕被禁的经过以后,认为根据现有材料看来,说丁玲同志曾经自首没有具体证明,因此自首的传说不能凭信,但丁玲同志没有利用可能(虽然也有顾虑)及早离开南京(应该估计到住在南京对外影响是不好的),这种处置是不当的。

虽然如此,但因对丁玲同志自首传说并无根据,这种传说即不能成立,因此应该认为丁玲同志仍然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

”1943年,延安进行大规模的审干、抢救运动,期间,丁玲在整风中写的一份材料里,向组织交代了此前未曾透露的新情况,也就是前文提及的那个申明信:“因误会被捕,生活蒙受优待,未经什么审刑,以后出去后,愿家居读书养母……”这个条子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然而,在一个斗争之弦绷得过紧的年代,丁玲为这个“声明”吃尽了苦头,而她的对手们也“充分”利用了这个条子,予丁玲以沉重打击。

1984年,中央组织部对丁玲问题彻底平反后,老对手周扬仍抓住这一点,说丁玲污点还在。

由于丁玲交代了她曾给国民党写过这样一个条子,延安再被提起,且批判的调子越来越高。

1955年,丁玲、陈企霞被错误地作为“反党小集团”定案,对丁玲南京的那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说法。

1956年的10月24日,经过讨论,最终形成了中宣部《关于丁玲同志历史问题的审查结论》,这个结论的最后虽认定“丁玲同志被捕后这一段历史已经审查清楚”,但将丁玲写纸条一事定性为“在敌人面前屈服”,“在敌人面前犯过政治上的错误”,让丁玲从此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

1958年1月19日,毛泽东正在南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收到《文艺报》编委一个报告,报告称:根据毛泽东指示,准备在报纸第2期组织一个特辑,总标题为《对(野百合花)(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及其他反党文章的再批判》。

毛泽东当即给几位主编写了批语,并对编者按进行了修改。

批语说:“按语较沉闷,政治性不足。

你们是文学家,文也不足。

不足以唤起读者注目。

近来文风有了改进,就这篇按语说来,则尚未。

题目太长,‘再批判’三字就够了。

请你们斟酌一下。

用字太硬,用语太直,形容词太凶,效果反而不大,甚至使人不愿看下去。

宜加注意。

”对按语,毛泽东作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修改后的按语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充满了火药味和战斗力:“再批判什么呢?主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还有别的几篇。

上举各篇都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上。

主持这个副刊的,是丁玲、陈企霞。

”“丁玲、陈企霞、罗烽、艾青是党员。

丁玲在南京写过自首书,向蒋介石出卖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

她隐瞒起来,骗得了党的信任,她当了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主编,陈企霞是她的助手”。

“这些文章是反党反人民的。

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时期,国民党又起劲地反共反人民。

丁玲、王实味等人的文章,帮助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

“1957年,《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丁玲的《三八节有感》。

其他文章没有重载。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许多人想读这一批‘奇文’。

我们把这些东西搜集起来全部重读一遍,果然有些奇处。

奇就奇在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

鼻子灵的一眼就能识破,其他的人往往受骗。

外国知道丁玲、艾青名字的人也许想要了解这件事的究竟。

因此我们重新全部发表了这一批文章。

谢谢丁玲、王实味等人的劳作,毒草成了肥料,他们成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教员。

他们确能教育人民懂得我们的敌人是如何工作的。

鼻子塞了的开通起来,天真烂漫、世事不知的青年人或老年人迅速知道了许多世事”。

伟人发话说“丁玲在南京写过自首书”,中宣部对1956年10月24日所做的结论又作了修改,将丁玲写申明书重新定性为“政治上的自首变节行为”。

到了1975年,“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办公室”,恐怕出于形势需要,对丁玲的批判再次升级,新结论中出现了更为刺眼的内容:“丁玲是叛徒,其问题性质属敌我矛盾。

”1979年,丁玲复出,中国作家协会对丁玲的历史问题作了复查,形成《关于丁玲同志一九三三年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

这份报告只是撤销了1975年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办公室《对叛徒丁玲的审查结论》,却维持了中宣部1956年10月24日所作的《关于丁玲同志历史问题的审查结论》。

好不容易,丁玲复出了,可以发表文章,自由活动了,但档案里有“污点”,心里有“石头”,她能舒坦吗?她能不心有余悸吗?在一篇文章里,丁玲坦承,她别无选择,只能带着这粗壮的“尾巴”活下去。

那段时间,丁玲小心翼翼,说话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不敢越雷池半步,有时明显偏“左”,甚至上纲上线。

于是,一生吃尽“左”的苦头的她,到了晚年,却被封为“红衣主教”,“80年代,当文艺界的右派一个个以饱蕴历史苍凉的力作竞相走红,而‘左’字成为举国上下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时,丁玲却又鬼使神差地被某些人封为‘左派’,在一种无形的舆论中被戴上‘正统’、‘保守’,甚至‘红衣主教’、‘棍子’之类的帽子”。

1982年9月,在列席中共十二大期间的一次发言中,丁玲慷慨陈词:“党中央对于文艺战线上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及时敲响了警钟,明确批评了领导上的软弱无力。

在思想意识上的严重的敌情面前,在党中央的严肃批评面前,有的人能及时警惕,但也有一些负责同志放不下一贯正确的架子,从不在适当的场合写文章或讲话,作一点认真的具体的自我检查和必要的自我批评,而是含含糊糊,遮遮掩掩,好像总有难言之隐,难于和中央完全一致。

”显然,丁玲这段话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向老对手放了一支“冷箭”。

于是,有人很自然地把丁玲那段时间言行偏“左”,归结于她的意气用事,也就是故意和周扬唱反调。

当周扬开始忏悔、认错,宣传创作自由,她丁玲就偏偏要高谈,共产党员即使饱受打击,历经磨难,也要无怨无悔,而且强调,创作不能无原则地自由,因为“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

文艺就应该为政治服务。

丁玲晚年的言行,确有刻意和老对手周扬唱反调的因素,但这不是主要的。

主要原因还在于当时的丁玲并未得到彻底的平反,她档案里还有“污点”,所以,她说话只能滴水不漏,行为不容有任何闪失。

丁玲晚年言行的“左”,主要还是因为恐惧。

这在她的日记和书信里有充分的表现:“午睡时构思一短文,以一中学教员回乡务农,从他的生活中反映农村所受‘四人帮。

’毒害之深为题材,用日记形式,仿《狂人日记》。

真是数年不见,农村的面目全非、令人痛恨。

但一觉醒来之后,又有些畏惧了,文章要写得深刻点,生活化些,就将得罪一批人。

中国实在还未能有此自由。

《‘三八节’有感》使我受几十年的苦楚。

旧的伤痕还在,岂能又自找麻烦,遗祸后代!”在给朋友的信里她也吐露了内心的忧虑:“这种时候我大半很谨慎,怕授人、授自己人以柄,为再来挨一顿棍棒做口实。

……现在只就文艺来说局势复杂得迷人,简直叫人摸不清。

……全国都有耳,小报告四处飞,我惹不起人。

”复出文坛后未获彻底平反,丁玲在公开场合总是不敢畅所欲言。

不过,私底下,对熟人,丁玲却坦承主席晚年犯了错误,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主席之所以晚年犯错误,是因为“毛主席的头脑中确实是有帝王思想啊!”她曾对共事多年的杨桂欣讲了两个毛主席的故事,并叮嘱对方,不能“马上写文章去发表”。

两个故事如下:(一)“在延安的时候,我经常到毛主席的住处去。

差不多每次去他那里,他都用毛笔抄写他自己写过的诗词,或是他喜欢的别人的诗词。

有一次,毛主席突然问我:‘丁玲,你看现在咱们的延安像不像一个偏安的小朝廷?’我知道他是在开玩笑,就回答他:‘我看不像,没有文武百官嘛!“这还不简单呀!’毛主席马上把毛笔和纸推到我面前,说:‘来,你先开个名单,再由我来封文武百官就是了。

’我没有开名单,只是报人名。

反正是开玩笑嘛。

毛主席一边写名字,二边在这些人的名字下面写官职,这个是御史大夫,那个是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什么的,还有丞相、太傅等等。

弄完了这个,他突然又对我说:‘丁玲,现在文武百官有了,既然是个朝廷,那就无论大小,都得有三宫六院呀!来,来,你再报些名字,我来封赐就是了。

’一听这个,我马上站起来说:‘这我可不敢!要是让贺子珍大姐知道,她肯定会打我的。

’”(二)“另一次也是我去毛主席住处聊天,他怀里正抱着一个小男孩。

我们正聊着,小男-孩突然撒了一泡尿,把毛主席的衣服弄湿了一大片。

这时候,毛主席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对我说:‘丁玲,你说说,这是不是太子尿呢?’说完,仍然抱着孩子,用一只手把纸铺开,竞填起歌颂太子尿的词来了。

这首词,在反右派之前,我还记得清主要的句子,这么多年了,我忘了,经过那么多的折腾,现在我是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

这尽管是玩笑,但也确实说明了:毛主席的头脑中确实是有帝王思想啊!他晚年之所以会犯大错误,尤其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大错误,不能不说他的帝王思想起了不小的作用啊!”明明知道,老人家的头脑中有帝王思想,却不敢说,原因无他,就是怕。

直到1984年中组部为她彻底平反后,她内心的恐惧才完全消除。

我相信此后的丁玲说话时,顾忌会少许多,可惜的是,老天留给她的时间已不多了。

彻底平反对丁玲来说,简直就是重获新生,她说:“当今年5月中央组织部的同志到我家里来给我看了关于我的历史问题的通知的时候,我很自然流露出一句话来:我可以死了。

这是什么意思?很自然,我觉得现在再没有我担心的事情了,我轻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