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大纲2016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纲领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系统的主要特色详目一:整体观点重点:整体观点的观点整体观点的内容详目二:辨证论治重点:病、证、症的观点和关系辨证论治的观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详目一:精气学说的观点重点:精的观点气的观点详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来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详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建立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建立中医学的整体观点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详目一:阴阳的观点1.重点:阴阳的含义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详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阴阳的一体观阴阳对峙限制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变阴阳的自和与均衡详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在组织构造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疗方面的应用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详目一:五行学说的观点重点: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特征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详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1.详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疗方面的应用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重点:藏象及藏象学说的观点与特色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色及临床意义脏腑精气阴阳的观点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详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征重点:心的生理功能与特征肺的生理功能与特征脾的生理功能与特征肝的生理功能与特征肾的生理功能与特征命门的观点和功用详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重点: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1.心与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肝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脾与肾的关系肾与命门的关系详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重点:五脏与五体的关系五脏的外华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五脏与五志的关系五脏与五液的关系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详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重点:胆的生理功能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征小肠的生理功能大肠的生理功能膀胱的生理功能三焦的观点和生理功能详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重点:心与小肠的关系肺与大肠的关系脾与胃的关系肝与胆的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详目一:脑重点:1.脑的生理功能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详目二:女子胞重点: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详目一:精重点:人体之精的观点人体之精的功能人体之精的分类详目二:气重点:人体之气的观点人体之气的生成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人体之气的功能人体之气的分类详目三:血重点:血的基本观点血的生成血的运转血的功能详目四:津液重点:津液的基本观点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1.津液的功能详目五:神重点:人体之神的基本观点人体之神的生成人体之神的分类人体之神的作用详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重点: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详目一:经络学说概括重点:经络的基本观点经络系统的构成详目二:十二经脉重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散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序次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详目三:奇经八脉重点: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色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色和基本功能详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重点:经其他观点、特色和生理功能别络的观点、特色和生理功能经筋的观点、特色和生理功能皮部的观点和应用详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重点: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详目一:体质的观点和构成重点:体质的观点体质的构成体质的特色详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重点: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影响体质的要素详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重点: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因病机体质与诊治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详目一:六淫重点:1.六淫的观点六淫的共同致病特色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色详目二:疠气重点:疠气的观点疠气的致病特色详目三:七情内伤重点:七情内伤的基本观点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色详目四:饮食失宣重点: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详目五:劳逸失度重点:过分劳苦过分安适详目六:痰饮重点:痰饮的观点痰饮的形成1.痰饮的致病特色详目七:瘀血重点:瘀血的观点瘀血的形成瘀血的致病特色瘀血致病的症状特色第十三单元发病详目一:发病的基来源理重点:正气与邪气的观点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要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相搏的输赢与发病详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要素重点:环境与发病体质与发病精神状态与发病详目三:发病种类重点:感邪即发徐发伏尔后发继发合病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详目一:邪正盛衰重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详目二:阴阳失调重点: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详目三:精,气、血失态重点:精的失态气的失态血的失态精、气、血关系失调详目四:津液代谢失态重点: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阻碍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详目五:内生“五邪”重点:内生“五邪”的观点民风内动寒从中生1.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详目六:疾病传变重点:疾病传变的形式病性转变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详目一:预防重点:预防与治未病的观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详目二:治则重点: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观点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治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详目一:养生重点:养生的原则养生的方法详目二:生命的寿夭重点: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1.决定寿夭的基本要素。

2019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2019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8.虚风内动证治(三甲复脉
汤、大定风珠)
考试 科目
1 1 1
1
9.后期正虚邪恋证治(黄连阿 胶汤、青蒿鳖甲汤)
1
(一)主要湿 1.湿温病的传变规律
1
热类温病的 传变规律
2.伏暑病的传变规律
1
1藿.湿朴温夏病苓初汤发)证治(三仁汤、 1
2.湿困中焦证治(雷氏芳香化 浊法、三仁汤)
1
3.湿阻膜原证治(雷氏宣透膜 原法)
1 1
八、防治
1.正治与反治
1
原则
(二)治则
2.治标与治本
1
3.扶正与祛邪
1
4.调整阴阳
1


试 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试 科


中 医
八、防治 原则
(二)治则
5.调理精气血津液 6.三因制宜
1 1




一、
气·阴
阴阳的基本概念、属性特征 1
阳·五行
1.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 生理功能特点
1
二、藏象
2.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 基本内容
1.六淫共同的致病特 点
1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 致病特点
1
1.疠气的致病特点 1
(二)疠气 五、病因
2.疫疠发生与流行的 因素
1
(三)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1
(四)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1 1
考试 学科
单元
细目
(四)饮食失宜 (五)劳逸失度
(六)痰饮 五、病因
(七)瘀血

要点
试 科
2019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

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一)

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一)

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一)【A1型题】具有“慓疾滑利”特点的气是()A.卫气B.营气C.元气D.宗气E.清气【正确答案】A具有“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功能的气是()A.胃气B.元气C.营气D.卫气E.宗气【正确答案】E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A.心、脾、肾B.肺、肝、肾C.肺、脾、肾D.肝、脾、肾E.心、肝、肾临床上,在治疗瘀血病证时常配以行气、补气药,其理论根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正确答案】B与津液的输布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A.肝、脾、肾、三焦B.脾、肺、肾、三焦C.心、肝、脾、三焦D.脾、肺、心、三焦E.心、肝、肾、三焦【正确答案】B“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是()A.气为血帅B.血为气母C.汗为心液D.津血同源E.气能行津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以益气药,其理论依据是()A.气能行血B.气能生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为气母【正确答案】B【B型题】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E.气化作用1.能防止体内液态物质无故流失主要是气的哪项作用()【正确答案】C2.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所依赖的是气的哪项功能()【正确答案】A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及与自然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2019) 精品讲义】zyjc_jy_jy0901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2019) 精品讲义】zyjc_jy_jy0901

第九单元经络与腧穴“经络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考试大纲第九单元经络与腧穴细目一经络概论细目二十二经脉细目三奇经八脉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细目六腧穴概论细目七手太阴肺经、穴细目八手阳明大肠经、穴细目九足阳明胃经、穴细目十足太阴脾经、穴细目十一手少阴心经、穴细目十二手太阳小肠经、穴细目十三足太阳膀胱经、穴细目十四足少阴肾经、穴细目十五手厥阴心包经、穴细目十六手少阳三焦经、穴细目十七足少阳胆经、穴细目十八足厥阴肝经、穴细目十九督脉经、穴细目二十任脉经、穴细目二十一常用奇穴细目二十二特定穴细目一经络概论“中医学的经络是一个大的概念,似乎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部分形态和生理功能及病理现象。

”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内容、循行分布规律、生理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种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旗开得胜经络系统的组成【例题】浮于表面的络脉叫做A.经脉B.络脉C.皮部D.孙络E.浮络『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细目二十二经脉十二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即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为十二脏腑所属络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十二正经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分布部位(阴经行内侧、阳经行外侧)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缘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线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缘足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下肢前缘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中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缘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手三阳、足三阴自肢体的远端走向躯干——向心性经脉手三阴、足三阳自躯干走向四肢远端——远心性经脉旗开得胜头面部的分布手三阳经止于头,足三阳经起于头——头为“诸阳之会”躯干部的分布。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专中医+针推)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专中医+针推)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适应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专科教材: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一、考试目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考试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思维规律及方法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考核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综合分析临床常见病症的能力。

二、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量合适、难度适中、范围较广,设有综合题来选拔优秀学生。

三、考试内容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代表著作。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1.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3.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4.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第三节五行学说1.五行的特性及其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和规律)。

3.五材、五行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概述1.藏象的概念。

2.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3.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性。

4.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第二节五脏1.五脏(心肝脾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特性。

3.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第三节六腑1.六腑的传化过程(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渣必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七冲门”)。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1.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2019) 精品试卷】zyjc_lx1201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2019) 精品试卷】zyjc_lx1201

旗开得胜第十二单元病机一、A11、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称为A、津枯血燥B、水停气阻C、气随津脱D、血瘀水停E、津亏血瘀2、水液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称为A、津枯血燥B、水停气阻C、气随津脱D、血瘀水停E、津亏血瘀3、气不摄血多与哪一脏的功能失调有关A、肝B、心旗开得胜C、脾D、肺E、肾4、气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称为A、气虚B、气滞C、气逆D、气闭E、气脱5、不属于气行失常的病理变化是A、气脱B、气滞C、气逆D、气闭E、气虚6、“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旗开得胜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C、痰湿内阻,从阴化寒D、脾肾阳虚,阴寒内盛E、恣食生冷,寒伤中阳7、导致湿浊内生的病因是A、脾失健运B、膀胱失司C、肺失宣降D、三焦气化失司E、肾的气化功能减退8、下列哪项不是阴虚风动的临床表现A、筋脉拘挛B、手足蠕动C、低烧颧赤D、潮热盗汗E、神昏谵语9、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为旗开得胜A、心、肺、胃B、肝、脾、肾C、肝、肾、大肠D、脾、胃、大肠E、肺、胃、大肠10、血燥生风的病因是A、产后恶露,日久不净B、热病后期,阴津亏损C、水不涵木,浮阳不潜D、生血不足或外伤失血E、血虚津亏,失润化燥11、下列哪项为虚证的临床表现A、二便不通B、五心烦热C、精神亢奋D、烦躁不宁E、疼痛剧烈旗开得胜12、“实”的主要病机是A、邪气亢盛B、正气旺盛C、气血瘀滞D、水液蓄积E、痰浊壅滞13、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A、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B、阴精阳气的盛衰C、气血的盛衰D、正邪的盛衰E、阴阳的盛衰14、“大实有羸状”的证候性质是A、真实假虚证B、实中夹虚证C、由实转虚证D、真虚假实证旗开得胜E、虚实错杂证15、阴盛格阳属于A、阳偏衰B、阴偏衰C、阳损及阴D、真热假寒E、真寒假热16、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E、热者寒之17、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特点是A、阳盛则阴病B、阴盛则寒C、阳虚则寒旗开得胜D、阴损及阳E、阳盛格阴18、阴损及阳是指A、阴虚不能制约阳气B、阴盛于内,格阳于外C、阴虚阳无以化生,阳亦亏虚D、阴盛伤阳,阳气受损E、以上均非19、阳偏盛的病理状态是A、阳气亢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B、阴液不足,阳气失制而偏盛C、阳气亢盛,耗伤机体的阴液D、阴寒之邪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E、以上均非二、B1、A.眩晕欲仆B.目睛上吊C.手足蠕动D.手足拘挛不伸E.咳嗽咽痒<1> 、热极生风可见A B C D E<2> 、血虚生风可见A B C D E2、A.眩晕欲仆B.目睛上吊C.手足蠕动D.手足拘挛不伸E.咳嗽咽痒<1> 、肝阳化风可见A B C D E<2> 、阴虚风动可见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答案解析】津亏血瘀是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2019) 精品讲义】zyjc_jy_jy1201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2019) 精品讲义】zyjc_jy_jy1201

第十二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第一节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一是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消灼津液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既有高热、烦渴欲饮,又有尿少便干的表现。

二是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

中医状医执业医师(师承与确有专长)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一)

中医状医执业医师(师承与确有专长)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一)

中医状医执业医师(师承与确有专长)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一)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辨证论治的概念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概念
2.事物的阴阳属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转化
4.阴阳的平衡
第三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的概念
要点:
1.五行的概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五行的特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五行相乘与相侮第四单元气血津液
细目一气
要点:
1.气的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运动与气化
4.气的功能
细目二血
要点:
1.血的生成
2.血的运行
细目三津液
要点: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代谢。

2019年自命题考试科目(7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自命题考试科目(7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自命题考试科目“(7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707中医综合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孙广仁、郑洪新主编。

2.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李灿东、吴承玉主编。

3.方剂学《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9版)李冀主编。

4.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三版),吴勉华,王新月主编。

5.伤寒论《伤寒论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王庆国主编。

总分300分,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各占60分、《中医内科学》占80分、《伤寒论》占40分。

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他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基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与代表著作)(一)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小儿药证直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臬、朱震亨(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吴又可、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1、病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活动过程。

证的概念: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的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

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践的思维和和实践过程。

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学基础》大纲

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学基础》大纲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二、十二经脉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
第十单元
经络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其循行和功能特点
三、奇经八脉
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
点和基本功能
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机能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中医基础理论
单元
细目
要点
一、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
2.辨证论治
1.精的概念
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2.气的概念
3.精气的概念
第二单元
2.五行制化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0.脾与肾的关系
单元
细目
要点
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的外华
第六单元
五脏
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
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2019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一)

2019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一)

2019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一)一、A11、内伤病变传变不包括A、脏与脏的传变B、脏与腑的传变C、腑与腑的传变D、形脏内外的传变E、形腑内外的传变2、大出血的病人常表现为语音低微,呼吸无力,体现了A、气血两虚B、气随血脱C、气不摄血D、气虚血瘀E、气滞血瘀3、内生“五邪”包括A、内风、内暑、内湿、内燥、内火B、内风、内寒、内暑、内燥、内火C、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D、内风、内寒、内湿、内暑、内火E、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暑4、影响疾病传变的主要因素是A、邪正斗争及其盛衰B、体质C、地方区域D、气候E、生活状况5、气的生发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之为A、气闭B、气滞C、气逆D、气陷E、气脱6、阴盛格阳属于A、阳偏衰B、阴偏衰C、阳损及阴D、真热假寒E、真寒假热7、阳偏盛的主要病机特点是A、阳盛而阴未虚B、阴不制阳,阳气亢盛C、阴盛而阳未虚D、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E、病理代谢产物的堆积8、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机为A、邪正相持B、正虚邪恋C、邪去正虚D、邪盛正衰E、正胜邪退9、“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为A、实中夹虚B、虚中夹实C、真虚假实D、真实假虚E、虚实夹杂10、“大实有羸状”的症候性质是A、真实假虚证B、实中夹虚证C、由实转虚证D、真虚假实证E、虚实错杂证1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关系中,“实”的病机是A、邪气亢盛,正气未衰B、邪盛正衰同时存在C、正气旺盛,邪气衰败。

【2019年整理】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2019年整理】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扁鹊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E.李杲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E.王清任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E.朱丹溪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E.吴鞠通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E.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E.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D.李中梓E.王孟英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 D.肺 C.脾 D.肝 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二)B型题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D.《金匮要略》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C.《伤寒论》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E.《神农本草经》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B.《医宗金鉴》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C.《证治准绳》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B.“春善病鼽衄”(三)D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察法B.微观观察法C.直接观察法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四)X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千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A. 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1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

1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考核大纲、/. —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 》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考核总体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 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 学的基础理论。

考核目的要求和具体内容第一章 绪 论【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考核内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二章 阴阳五行【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考核内容】第一节 阴阳学说I •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 化。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1. 五行的基本概念。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l c e o a n r f n e o r t e her p n e ces, lear op n l e e' s d d s e u v p e e l rioor p s m p e olici n e t s a ;p r p e roa c p h o ,rt a s, y nd then ou co c m a e n b le a arn tock d t e o a g l wi u t ide h p o r u o r b w le o m r s k., a S r e t,c j o u n s d t ,w w a e mustthin n k t .e "d L t e o a l r e n a i r n, to learn a n t g an w y ith ti o m u e t .t houg T h o tt c o o o n v t e in r uously s e h x a pa dosearch, caught not put.Dare t oinnovate, ihispredicame nt, re quiresith o m ut a s s i s d e e lear s wit n h ; notd o i n s l c y u t s o s t i oonevery b o o n o e k c s a l r e e arn,also o t f o p f r ie o l b d le s m t, listeud n y in le g ar the ny .of calls, Ther u e n fo d r e e r ,s I ta w n o d ultheysearch, ca ught not put. hispredicamei t s in tory; -dep n t o h t o a nl c y tu t a o l,a a b n s d or outre p a tion S c M h,o a fm n i d rr i o n r,-dept a h ls m o a t sse o get s s, i w s o o r f s r hi o p a mas d s;es f n o o r t o Di n v l i y to from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辨证论治的概念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精的概念
.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
.阴阳的含义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阴阳的一体观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的消长
.阴阳的转化
.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要点: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
第六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命门的概念和功用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心与肺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
.心与肝的关系
.心与肾的关系
.肺与脾的关系
.肺与肝的关系
.肺与肾的关系
.肝与脾的关系
.肝与肾的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
.肾与命门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
.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五脏的外华
.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五脏与季节的关系
第七单元六腑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点:
.胆的生理功能
.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小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的生理功能
.膀胱的生理功能
.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
.心与小肠的关系
.肺与大肠的关系
.脾与胃的关系
.肝与胆的关系
.肾与膀胱的关系
第八单元奇恒之腑
细目一:脑
要点:
.脑的生理功能
.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细目二:女子胞
要点: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
要点:
.人体之精的概念
.人体之精的功能
.人体之精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