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探究
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探索
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探索[摘要]文章结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工作,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就业工作模式,包括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实施“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就业工作评估体系、打造现代化的就业服务平台等方面。
[关键词]就业工作新模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评估就业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承担起了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大批技术人才的重任,迫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要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目标,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是重要途径。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式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干、创新、创业的精神。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建立和规范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将高职高专的教育办成就业式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的主要教育目标。
一、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要坚持“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哪里,就业专业就办到哪里”的理念,专业的设置和调整要紧紧围绕着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
为了保证专业设置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学院要成立有社会各行业专家及企业技术专家参加的各专业设置委员会,对现有的专业和准备设置的新专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市场空间不大或招生报读人数较少的专业进行调整,控制其招生人数或取消招生;对就业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或招生报读人数多的专业给予大力发展、扩招和扶持。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保障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与社会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岗位的技术需求保持一致,与社会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探讨
我 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 2 O多年的发 展 ,尤其是近 几年 的迅猛发展 ,人才的存量 资源 已经大大增加 ,这就使得大 学生人力 资源 的稀缺程度在下降 , 就业环境发生 了根本性 的变 化 。一项权 威调查表 明 , 就业 压力 已经成为 当前大学生最烦恼 的 问题 ,占到 7 .%。大学生就业难 究竟难 在哪里? 75
( ) 二 大学生就业 的市场化与大学专业设置 、培 养模式非 市场化之 间的矛盾
当前 ,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 ,实现 了就业市场化 ,但大学 的专业 设置 、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 。学校的招生 计划 、专 业结构 、教学内容基本上仍 然按计 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 ,教
育脱离 市场 的现 象十分严重 ,盲 目招生 、 目设置专业 , 生 盲 学
包 、管” ,由各级政府下达分配方案来解 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问题 。现在把毕业生推向了市场 ,然而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上
还存在着信息不 畅 、 供需 沟通渠道不畅 、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
后等 诸多方面的 问题 ,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 “ 用人单位不知何 处 觅人才 ,毕业生不知哪里找工作 ” 。用人单 位、学校 、家长 和学生缺乏充分的思想与组织准备 , 仍然存在着 “ 、 、 ” 等 靠 要 的思维模式 ,缺乏主动性 。
办 学 自主权 较小 ,缺乏对专业的调整权 ,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去
月公布 了 《 进一步深化普通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 业制度改革有关 问题 的意见 》 ,为解决高校 毕业生就业问题做 出了一系列新 的 规定 。 0 5年教育部在全 国普通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会 议上强 20 调 “ 要特别注意解决专科 ( 高职 ) 生就业难的 问题 ” 。团 中央 、 教育部 推出了 “ 大学 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 ,人户分离 ,短期 支援 ,生活补助 ,合理 回报 。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 高职 院校毕业生就 业工作 ,切实落 实 好 中央的有关政策 , 高校 毕业生热 隋 心、主动帮助和正确 对 关 引导 ,进 一步 拓宽就业渠道 。应 该由政府 主导 ,建设 “ 就业工 作信息高速公 路” ,利用计算机 、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 ,建 立人才供需网络 ,高效 率地 为就业工作服务 。政府应实施积极 的政策引导 , 为大学生 就业创业 提供更多 的条件 。 如实行优惠 的人 才政策 ,引导 大学 毕业生走向西部、基层 、农村、非公有 制经 济领 域 、中小企业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 ,帮助大学毕 业生 办理 创办企业 所需要的文件 、手续 ,在高新技术开发区为 大学 生建立项 目孵化器 ; 大学 毕业 生特 别是贫困家庭毕业生 在 未找 到工作前 ,给 予 “ 低保 ” ;建立全 国高校 毕业生就 业服务 网络体 系 ;建立 “ 学生创业担保基 金” 大 ,给 予毕业生创办公 司优惠 的税收政 策。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就业模式探析
( )就业准备期 二 大二 ,在大一 的就 业教育中 已经指导学生 就业 的相 关情 况,同时从课程较 紧张 的大 一学 习中进入实践 课相 对增多的 大 二 , 这 时 对 学 生 的实 践 能 力 即 动 手 能 力 要 求 较 高 , 实 训 指 导 老 师 也 会 讲 解 在 实 训 过 程 中 与 企 业 生 产 过 程 做 对 比 , 要求 学 生 具 有 企 业 要 求 的基 本 职 业 素 养 , 这 时 要 打 下 牢 固 的 实 践 动 手 能力 , 为将 来 就 业 做 好 准 备 。 ( )就 业实践 期 三 大三 ,经 过两 年 的理论 学 习与实 践相 结合 ,高职 学 生 即将 走 入 实 战 的就 业 情 形 , 有 很 多 高职 院 校 实 行 “ + ” 或 2l “ + . ” 等 不 同形 式 的 工 学 结 合 办 学 模 式 ,其 目的 都 是让 2 05 学 生 尽 早适 应 并 找 到 适 合 自己 的 工 作 , 更 好 地 为 自己 毕业 后 的职业 生涯做准备 。这个阶段 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多途径让学 生为就业做准备 。
高职院校 学生 职业生 涯发 展辅 导及就 业指 导 模式建立
一
、
解 决 高 职 学 生 就 业 的途 径 很 多 , 高 职 院 校 要 探 索 多元 化 的 高 职 学 生 就 业 途 径 ,但 是 高职 学 生 就 业 关 键 取 决 于 两 个 方 面 的 因 素 : 一 是 外 部 因 素 , 即高 职 院校 外 部 的 就 业 环 境 , 如 高校 扩 张 规 模 及 经 济 发 展 程 度 等 诸 多 因 素 ; 二 是 内部 因素 , 即 高职 院 校 学 生 自身 能 力 培 养 和 高职 院校 对 学 生 的 职 业 生 涯 规划辅导及就 业指导。高职学生受教 育的不同时期需要有针 对 性 的职 业 生 涯 规 划 辅 导 和 就 业 指 导 。 以 就 业 为 导 向 的高 职 院校 人 才 培 养 目标 而 言 ,学 生 从 入 学 起 就 应 树 立 较 强 的 就 业 意识 : 大 一 时 就业 初 期 即 就 业 萌 芽 状 态 , 大 二 时 就 业 的准 备 期 即职 业 素 养 培 养 期 , 大 三 时 就 业 实 践 阶 段 即 走 向企 业 的 实 战阶 段 ,最 后 是 高 职 学 生 的 就 业 目标 实现 ( 下 图 )。 见 大 一 大 二 大 三
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探析近年来,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多个角度探讨其优势和不足。
一、教育模式概述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是指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采用专业化的教学资源和贴近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具备一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其主要特点如下:1. 专业化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设置了多种专业课程,力求使学生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2. 实践导向:高职院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与实践,增强专业技能。
3. 教学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项目等形式,将企业需求与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优势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提高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2. 实践能力强: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多种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3. 教育质量可控:高职院校以贴近实践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室设施,提供了一流的教育资源,保证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4. 职业发展前景广阔: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相对于普通本科学历,高职学历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不足然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学术氛围不浓厚: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术氛围较弱,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相对较低。
2. 就业导向过重:由于市场需求强烈,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过于侧重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3. 学科设置单一: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相对较为单一,专业选择范围较窄,给学生培养出台阶式人才的机会相对较少。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探索【摘要】本文以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专业为例,通过对构建工学结合框架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人才培养模式0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第16号文件)中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
“以就业为导向”已是当前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
本文通过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情况进行介绍和对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思路。
1 高职就业形势现状2013年内蒙古2013届高职高生毕业生总数为59445人。
毕业生求职择业趋于稳定化,心态总体理性化、实际化。
由于对就业环境的担忧,毕业生求职意向更加趋于求稳,热衷于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私营企业,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选择意向较弱,仅占毕业生总数的20%。
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毕业生多数面向区内择业,特别是集中于呼市、包头和鄂尔多斯等区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由于物价上涨和生活压力加大,毕业生在就业薪酬方面的心态开始趋于理性化,对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可以理性看待,尤其开始重视各项保险费用的缴纳。
2 高职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中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大众化教育的受众表现出学习需求多样化和谋生吃饭务实化的特点,使得传统学科体系下的精英教育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大众化教育条件下的学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情绪、考试恐慌症、自信心和自律意识差、厌倦理论学习等问题,导致无法安心在传统的课堂里学习,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龙头的教学模式难以为继。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探讨
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 ,我 国 的 高等 职 业 教育 只 设 置 了专 科 一 个层 次 ,没有 高 等 职 业 教育 本 科 和研 究 生 。毕 业 生 的 上升 通道 没 有 打通 ,只有 少 数 毕 业 生经 过 考 试可 以专 升本 ,而 大 多数 毕业 生 升 学无 望 。与 此
才要 善 于处 理与 社会 、与 自然 、与他 人 的关 系 ,会 做人 、会 学 习 、
⑧
、
高职 院 校就 业 导 向 的教 育 模 式 框 架
我 国高 等 职 业 教育 的办 学方 针 是 “ 以服 务 为宗 旨 、以就业 为 导 向” ,这 也 应 该 成 为 完善 高 职 教 育 就 业 服 务 模 式 的指 导 思 想 。
因此 ,高 职 教育 的就 业 服务 应 该是 全 程 全方 位 的工作 。从 办 学宗 旨 ( 专业设置 ) 或 、招 生 、人 才 培 养 到 就业 都应 该 体 现 出 “ 以就 业 为导 向 ” 。例 如采 用 “ 单 式 ”教 育 培 养模 式 , 由用人 单 位 根 订
据其 对 不 同规 格 的人 才 需求 情 况 ,提 出订 单 ,由学 校 按照 用人 单 位 提 出 的规格 、数 量进 行 培 养 ,从 而在 招 生 工作 之 中就 已经包 含 了就业 工 作 。另 外 ,就 业 工作 本 身 也不 仅 仅 只是 体 现在 学 生毕 业
职 教 台
<
以就业为导 向的高职城 市 职业 学 院 广
广东
广州 5 0 0 1 4 5)
摘
要 :就培养 目标 而言 ,高职教育 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培养高技 能人 才,即生产 、建设 、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同时 , 教 师 可 以安 排 学 生 通 过 网络 、 行 业人物 访谈 、 和 毕 业 生 交 流 等 方 式 了解 当 3 就业指导 课教学模式改 革的建议 今 就 业 形 势 和 职 业特 性 。 通 过 多 方 面 的 了 3 . 1构建 以 学 生为主 体的课 堂模式 , 提 高 学 解 和 学 习 , 学 生 对 未 来 就 业 和 职 业 生 涯 的 生 学 习 兴 趣 规 划 有 一 个 初 步 的想 法 , 这 样 不 仅 提 高 了 以“ 学生 为主体 ” 的课堂教 学结 构 , 提 学 生 学 习就 业 指 导 课 的 兴 趣 , 而 且真 正 体 倡“ 自主 、 合作 、 探 究” 的学 习方 式 。 变 换 课 现 了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 学 生 会 不 自主 地 为
学法 、 模拟面试、 情 境 教学 法 等教 学 方 法 引 入课 堂 , 确 实对 就 业 指 导 课 堂 教 学 带 来 了 定的活 力,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提 高 了教 学 效
一
果。 但是, 许 多学 生 仍 然 提 不起 学 习 兴 趣 , 不愿 意 主 动学 习 就 业 指 导 , 究 其 原 因 是 学 生 不 能 从 就 业 指 导 课 上 有 实 际 收获 。 就 业指导 课教 学模 式虽有 一定变化 , 但大 多数 高职 院 校 仍 是 沿袭 传统 的 讲 授 方 法, 大学生参与程度较低 , 影 响 了课 堂 教 学 效果 。 各 种 各 样 的 教 学 模 式 和 方 法 是 针 对 学生做 宏观的就业指 导 , 模 拟 面 试 或 情 境 教学也 只是局限于课 堂 , 对 于 学 生 个 体 的
1 就业 指导课教 学模式存 在的问题
工作或事 务 , 教 师 再 组 织 学 生 进 行 职 业 生 涯 人 物 访谈 。 学 生 可 以 针 对 自己 的 个 性 特 征, 和 相关 行 业 相 关 专 业 的 人 物 交 流 , 了 解 行 业 与 专 业 的 要 求 和 需 要 什 么 样 的 能 力 等。
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社会经济建设 的快速 发展 , 市场竞争 日益 激烈 , 企业 面 临 的环境越来越 恶劣 , 为适应市场竞 争 , 高职院校就必须进 行以
就业为导 向的教 学体 制改革 , 加 强校 企合作 , 直接关系着 高职院 校 以及企业 的战略发展方 向,影响着 学生的就业率 以及 企业 的 经济效益 。另外 , 校企合 作开发项 目的规划对 于提高学生的实践 水平和最大 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成本投 入以及实现企业可 持续 经 营发展 的重要手段 , 为企业快速 赢得市场 占据 有利优势 , 创造企
业 以后 可 以独 立 工 作 。 独 当一 面 。 三、 校 企合 作 开 发 课 程 的 规 划
绕市场对人才的技能需求来不断 提高 学生 的就业水 平 ,清楚专 业特色 , 并针对具体的专业来培育具体 的专业技能 。 2 . 应加强校企合作 ( 1 ) 为 了进一步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 , 应加强校 企合作 的有 机 结合 , 让学生有更 多的机 会将 理论知识应用 在实践 中, 并在高 职院校进行模拟实验室 的建立 ,在 实验室里对学生 进行仿真培
1 . 为 了迎合人才市场需求 , 高职院校不断构建 以就业为导 向
的教学模 式。以就业为导 向具体来说 就是指在教学 过程 中应 同
企业 中工作 的某一个具体 环节进行模拟 。在 进行综合实训过 程
中要严格遵守实 际 、 实践 、 实用 、 实效 原则进行 , 并且应该 建立 以 就业指导为 中心的教学模 式来进行 。通过先进 的教学方式 、 科 学 的教学手段 、 开放 的教学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3 ) 实践技能培训 以就业为导 向的高职实践 技能训练就是 通过校外实训基 地 来培养学生 的专 业能力 ,让学生步入社会 实际丁作 的各个 岗位 进行综合培训 , 是学生能够达到专业 人员 的水平 , 保证学 生在就
高职院校“订单培养、定向就业”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究——以秦皇岛
该班在招生时袁按高 考成绩进行首轮筛选袁然后由东审事务所人事主管和专 任教师组成的团队对成绩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面试袁按 照事务所的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选择遥 因此袁订单班学 生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在同年级学生中都较为突 出袁为实现培养符合东审事务所要求的高素质尧高技能 审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遥
成立了由东审事务所代表尧系领导班子成员尧专业教 师代表组成的野东审班管理委员会冶袁研究制定了野东审冶 订单班学员的选拔与考评机制尧管理机制尧人才培养方 案等相关制度和文件袁并对野东审冶订单班人才培养质量 和管理运行进行协调监管遥由东审商学院讲师团队与学 院专业教师进行师资互认袁 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袁 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尧课程标准尧岗位技术标准袁共同 完成教学任务袁共同评价学生袁实行野双主体冶育人遥校企 双方共同负责学生三年的专业学习及实习实训遥
一、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定向就业”校企 合作新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家教育野十三五冶规划中明确指出院高职院校要推 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袁 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袁推 进野订单式冶培养遥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九大报告中指 出袁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袁深化产教融合尧校企合作遥 为贯彻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定曳袁教 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 叶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 法曳袁就深化产教融合尧校企合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遥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索出适应 当前形势下 高职 院校的人 才培 养模 式,是 解
决 这 一 问题 的根 本 . =
关键词 : 高职 ; 就业 ; 才培养 人
随着高 等职业教 育规模 的迅速扩大 , 高职院校要特别 重视就 业在 人 ‘ 培养工作 中的 导向作用 , 不断进行 以就业 为 导向的 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 注重培养学生 的满 足职业 岗位需 求的职 业素 质 , “ 持 以 就业 为 导 向 , 满 足 劳 动 力 就 业 市 场 的 需 要 坚 把
Hale Waihona Puke 个平 台” 管理模块 / ( 活动模 块 / 程模块 / 课 认证 平 台) 为 构建精细 化管理模块 。管理是高校育人功 能重要组织
就业 有了充分 的 专业知 识 、 々业技能 和职业素 质基础 , 努力
实现 人 /‘ 养 就 业 岗 佗 “ 距 离 ” 为此 , 们 在 传 统 的三 l培 我 大课 程 模 块 :公 共 基 础 课 、 业 基 础 课 、 “ 专 专业 课 ” 础 卜, 基 增 加 了 人 文 素 质 拓 展 模 块 、 业 i 达 标 课 程 模 块 、 业 方 向 职 止书 就
求作 为发 展 的 动 力 , 提 高 学 生 就 业 和 创 能 力 作 为 改 革 的 把 方 向 ” 几年 来 , 过 积 极 探 索 , 院逐 步 形 成 了具 有 鲜 明 就 。 通 我 业 导 向 特 点 的 “ 校 园 文 化 为 底 色 , ‘+ ’ 程 模 块 为 主 以 以 3 3课
加 大 检 查 和 考 评 力 度 , 建 院 系 两 级 管 理 、 系 为 主 的 学 生 构 以
课程模块 等 i 新模 块 , 成 r以 “ 个 构 3+3 课程 模块 为主体 ” 的课 程体 系。 的课 程体 系充分的吸收 了其他一些示 范高 职 新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究
们 对 专 业 发 展 、 业 发 展 有 相 当 的 认 识 , 明 白学 习 目 的 职 更 和 目标 , 而 刻 苦 地 学 习 书 本 知 识 和 积 极 参 加 社 会 实 践 。 从 在专 业 知识 教 育 中 , 入 活 生生 的 就业 指 导 内容 , 仅有 加 不 利 于提 高其 学 习 的积 极性 , 且 可 促进 书本 知识 的掌 握 。 而 专 业 教 师 结 合 专 业 课 程 教 学 不 仅 传 授 具 体 的 专 业 知 识 和 技 能 , 且 阐明 这些 知识 与 技能 在 职业 领 域 中的应 用 , 而 以
和 作 用 非 常 重 要 。 因 此 , 业 指 导 应 是 辅 导 员 、 主 任 就 班
工 作 的 主 要 内 容 之 一 。辅 导 员 、 主 任 应 该 把 学 生 就 业 班
指 导 教 育 贯 穿 于 学 生 入 学 以 后 的 全 过 程 , 日常 管 理 、 把 思 想 教 育 、 业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学 生 应 具 备 的 专 大
《 家 中长 期教 育 改 革 和发 展规 划 纲 要 (00 2 2 国 2 1— 0 0 年 ) 提 出 :职 业 教 育 要 面 向 人 人 、 向 社 会 , 力 培 养 学 》 “ 面 着 生 的 职 业 道 德 、 职 业 技 能 和 就 业 创 业 能 力 。 以 服 务 为 宗 旨 , 就业 为 导 向 , 进 教 育教 学 改革 。 行 工学 结合 、 以 推 实 校 企 合 作 、 岗 实 习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强 就 业 创 业 教 育 和 顶 加 就业 指 导服 务 。 作 为我 国高 等教 育不 可 缺少 的重 要组 成 ” 部分 , 等 职 业 教 育 肩 负着 为 国家 培养 适 应 生 产 、 设 、 高 建
浅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新模式——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
展 提 供 了可 能 性 。 在 开 展 素 质 拓 展 训 练 课 程 时 ,要 结 合 企 业 需 求 的特 点 ,设 计 相 应 的拓 展 项 目,如 ,沟 通 交往 素 质 可 采 用 “ ‘ 人 ’旅 行 ”、 “ 盲 风 雨 同行 ”等活动 ;意志责任可采用 “ 信任后仰 ”、 “ 承担责任 ”等 活 动 。 同时在 实 施过 程 中还应 分 专 业 ,根 据 学 生 的个 体 自身 的特 点 , 结合 其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的 需 求 , 为 学 生量 身 开 展 拓 展 训练 。 在 素 质 拓 展 中 , 训 练 教 师 要 对项 目的训练 目标和回顾 要点进行 学 习和 掌 握 ,才 能 顺 利地 组织 学 生 进行训练 ,在团队经验分享时给予 适 当 的 引导 和 点 拨 , 使 训 练 到达 其 预期的效果。 同时要事先 了解和研 究 学 生 ,根 据 学 生 的 自然 情 况 和 个 性心理特征及训练 的 目标 设置情景 体 验 ,对 学 生进 行 引 导 。 引导 学 生 将 这 种 体 验 转 化 为 自 己 的 人 生 知 识 , 以便 以后 用 于 生 活和 工作 。最 后 ,教 师 还 要 注 意 正确 、 合理 的保 护 学 生 , 以保 证 训 练 的安 全进 行 。 总 之 , 在 学 院 就 业 指 导 课 程 中应 用 素质 拓展 训 练 模 式 , 能为 学 生提供锻炼 的机会 ,为其主动积极 的 提 供 了就 业服 务 ,使 学 生 步 入 社 会 后 的 被动 职 前 培 训 变 为 毕 业 前 的 主 动 积 极 的职 前 培 训 ,为 大 学 生 与 社会 之 间搭 建 了平 台 ,使 毕 业 学 生 更符 合社会需求 。 一来自间。 一、
素 质 拓 展 的 内 涵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学模式新探
场 , 强 培 养 的力 度 , 加 切实 做 好 学 生就 业 指 导 教育 工 作 , 高 学 生 的 就业 竞争 力 , 高 职 院校 面临 的 重 要 课题 。本 文 提 是 从 就 业指 导 的 教 学模 式 、 教学 内容 、 学 方 法 等方 面提 出了 相关 思 考 。 教
关 键 词 : 高 职 院校 ; 就业 指 导 ; 新 教 学 创
职业素 质” 是最 主要 的 , 而对 “ ” 德 的方面重 视不 足 。
院校在 市场 经济 中的形象 和 地位 。以就 业 为导 向 。
认清 当前 就业 形势 , 主动适应市 场 、 会及 受教育 者 社 的需求 , 改革就业 指导 的教学模 式 . 提高就业 指导 的
针对 以上情 况 ,高职 院校 的就 业指 导教学应 坚
Ke W o d : y rs v c in ol g o a o a c l e;in v t e t a h n t l e n o ai c ig;ta h n u i v e e c igq a t l y
随着 高 职教 育 的快速 发 展 , 毕业 生 就业 问题 已 成 为全 社会 高度 关注 和 亟待解 决 的一 大 问题 , 它不 仅 直接 关 系到学 生 的成长 和 发展 , 关 系 到各 高职 也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 学模式新探
邱 华珍
( 江西 工 业 贸 易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西 南 昌 3 0 4 ) 江 30 8
摘 要 : 随着 高 职 教 育 的快 速 发 展 , 业 生就 业 问 题 已 成 为全 社 会 高 度 关 注 和 亟待 解 决 的一 大 问 题 。 主 动适 应 市 毕
生 素质及 能力 的要 求 中 , 排序第 一 的是 “ 适应 能力 ” , 其次 是“ 业水平 ” 第 三是“ 专 , 品德 ” 而学生 关注的则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路径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路径1.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着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职院校需要创新就业育人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的角度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路径。
教育创新理论:教育创新理论是指导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基础。
包括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斯宾塞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等。
这些理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为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包括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美国“四阶段”职业教育体系等。
这些理论强调职业教育应该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终身学习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人应该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
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供了思路,即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理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理论为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包括在线教育、虚拟仿真教学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个性化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提高教育质量。
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供了方向,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培养学生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创新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终身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理论和个性化教育理论等。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基于“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基 于“ 就业导 向” 背景下 , 高职院校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
员工也需要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 才能立 于不 败之地 。这就导致劳 动力市场对毕 业生 的素质 和能力要求越来 越高 。在诸多要求 中, 更 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员 工的 自主学习能 力, 而对于学历 与工作经验 的要求则排在相对 次要 的地位 。[ 1 1 因 为他们相信 , 自主学 习能力将深刻影 响学生对 于将来 工作 的适应 能力 以及促进企业 的发展能力 。企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 关键 在 于是否拥 有一支素质过硬 、 反 应灵敏 、 具有 自主学 习和创新精 神 的员工 。这就是 当前 就业 市场上企业 对人才最关 注的 内容 。所 以, 高职学 院通 过提高学生 的 自主学 习能力 , 是提 高学生就业竞
位 。这就决定 了高职 院校 的教学必须 以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为根本 目标 , 使学生 具备独立思考 与创新造性思维 能力 , 面对未 来 职场能够从 容不迫 , 受到企业界 的欢迎 , 为 日后的学习 、 工作和 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职 院校加强对学 生自主学 习能 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2 . 1 自主学 习能力是提 高大学生未来生活 品质 的需要 近年来 , 随着大学 的扩招 , 高职生源质量 日益下降 , 很多大学 生 自小没有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 和学习能力 , 遇到新 的知识和情 境 无所 适从 , 这 也是他 们无法进 人更 高学府 学习 的主要原 因之
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最新教育文档
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0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先进教学理念,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过程中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教学做”一?w化教学模式改革背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校内教师也大多来自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尚未摆脱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
当前高职院校中,教师普遍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更有甚者,一些教学计划中的实训实验课程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付诸实施,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能得到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高职院校从企业中聘请的兼职教师数量也相对有限,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企业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的要求,而企业中的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重实践轻理论,又由于自身单位工作原因,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经济领域和行业出现了此消彼长,兴衰交替的局面,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为了应对生源逐渐萎缩的客观现实,各高职院校不断增设新专业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招生压力。
这就必然导致新专业的迅速扩张和专业教师相对短缺以及教学硬件设施跟进滞后的矛盾,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普遍实施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也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例如,评价体系单一,考试考核制度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把实践和理论割裂开来,并在考核中重理论、轻实践。
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真正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出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合格毕业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探索——建立在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下的模式创新
1 . 高职 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意义
时俱 进 , 学生适应职场 的能力较低。
2 . 4指导效果不明显 教育部发布 了第一批涉及 l 8 个大类的 4 1 0 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 教学标准 .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将改变 1 0多年来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没 教 学方式方法有惯例思想 . 就业指导课也按 专业 教学课 程的方式 不 同程度上 出现 的“ 填鸭式” 、 “ 一言堂” 、 “ 满 堂灌” 的单 纯课堂授 有国家标准 的现状 . 对于加强 高职学校专业 基本建设 、 全面提高高职 开展 , 课形式 . 缺乏互动 .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 注 意事项 听起来觉 得很 有 教育质量具有 重要意义。 在实际职业过 程中并没有太 大改 变 . 学生学 习的知识 首批 公布的专业 教学标 准在专业 名称 、 专业代码 、 招生对象 、 学制 道理 和说 服力 . 就业指导成效不 明显 。 与学历 、 就业面向 、 培养 目标与规格 、 职业证书 、 课 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 并没有及 时转变为职业能力 , 专业办 学基本 条件和教学建议 、继续专业学 习深造建议等 1 O 个方面 3 . 高职 专业教学标准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提出了具体要 求 , 解决 了原来 高职学校专业 和专业 之间边界不 明、 核 3 . 1 教学全程化 心课程 内容不 清等问题 。 2 0 1 3 年3 月 1 5日至 5 月 1 5日. 笔者利用工作 之便 . 在就职 的学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 司司长葛道凯表示 . 此次发布的标准 校针对 4 0 个专业 .随即选取大一和大二学生总人数的 2 0 %. 共计 在 有4 个特 点 : 一是 以培养 职业能力 为主线构建课 程体系 . 强化 课程 的 1 4 0 0 名学 生中开展 “ 专业认 同” 调研 活动 . 调研 的数据显示 , 6 7 . 4 %的 实践性 和职业性 :二是 以工作 岗位 实际为导 向创新 教学模式 .加强 学生认可所学的专业 . 并对专业充满期待 这充分显示 了学生对专业 “ 教、 学、 做” 一体化 : 三是 主动适应 国家产业发展 战略的新要求 。 努力 有一定 的了解 . 对专业的 总体 上比较 认可 . 如何更好激 发学生对专业 实 现教育 与产业 的深度对接 : 四是促进 中高职衔 接和技术技能人才系 的认 同和感知 . 就业指导课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 统培养 . 开启学生继续学 习通道 就业指导课程从 学生入学 开始开设 . 针对不 同年级 的学生对专业 2 . 高职院校就 业指导工作 的不足 知识学 习的进度设置教学内容 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实习全程跟踪指导 学生 . 大一 的学生 重点是专业 的就业 岗位和就业前景分 析 . 让学生对 2 . 1 课程设置不科学 也能更加清 晰看到专业发展 的趋 势 . 避免到 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已经成为高职院校 的共识 . 各 个学校 专业发展前景充满憧憬 . 严重影响就业 心理和取 向; 二是 大二学生重点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学分和学时确保就业指导课 的教学量 . 通过 时候有很大 的落差感 , 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和提升 , 通过一年的学习 . 对专 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 笔者工作 的学校看 . 不 同系的课程 是职业 生涯规划 . 对 自己学 习专 业的情况也有一定 的了解 . 可以 设置不经相同 。有些专业从大一入学就开设就业指导课 , 大 部分专业 业有更深层次 的了解 . 给 自己确定一个合理 的职业生涯发展 是毕业之前开设就业指导课 高职学生特色是根据 岗位培养技能型人 更加务实地进行职业 生涯规划 . 加强专业知识 和专业技能 的学 习 : 三是针对 即将 实习或毕业 的 才. 如何理解就业 岗位的职业要 求和基本 的职业能力 . 除了专业技 能 计划 . 主要是面试技 巧 、 简历制作 、 就业 法规等 。 学习之外 . 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 尤其在刚刚进入职业 院校 时 . 对 所 学生开展就业能力 的培训 . 选专业和今后的岗位基本没有概念 . 对 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取 向没有 进 帮助学生更好 面对实 习和就业 中出现的问题。 就业 指导课要贯穿整个大学学习和实习过程 . 一直到学生毕业的 行 深入的分析 . 选择 专业带有很 大程度 的盲从 性 . 因此 在三年高职学 习过程 中对他们进行 系统的全方位 的就业 指导是非 常必要 的 跟踪服务和指导 , 让学生从入 学感知专业 。 到认 同专业 , 学 习专业 , 最 后到专业实践 中. 都不 断强化职业素养 和职业能力 的提升 . 不能只为 2 . 2师 资队伍不专业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 的 目 前一般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来 自管理学生工作的行政人 实习和就业讲解一些肤浅 的方法和技巧 . 员、 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等 . 大部分学校极少有专门从 事 热情和 自我提升的意识 3 . 2 师资专业化 学生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 , 就业指导课是- -I  ̄ ] 新兴课程 . 教师需在了解 就业 指导课逐步从高职院校的选修课慢 慢转 变为必 修课 . 国家技 当前就业新形势下方针政策 的基础上 , 同时还要 掌握 心理学 、 教育学 、 社会学 、 人力资源管理等多学科知识 . 而担任就业指导课的大部分教 师 能能力 培训也逐步市场化 . 教授就业指导课的行政人员 、 政治辅导员不 更要学 习高职院校 . 尤其高职教育特点和 忙于事务性工作 . 对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不深入 . 甚至所学专业 与该课程 仅学 习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 . 不相关的 . 仅靠个人 的阅历和搜集一些资料就 给学生上课 。 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职专业教学标准 .并在实 际的教学工作 中不断探 索研究 . 把就业指导课作为一个完整 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 . 提 高教授的 2 . 3教学 内容不精细 就业指导课教师可 以采取专职和兼职的模式 . 加强师资培 目 前 高校 就业指导课 的课程 内容更多 只是停 留在讲授 理论层面 技巧和水平。 的就业形 势 、 就业政策 、 就业 技巧 、 就业 心理教育 等 , 不 同的专业应有 训.既能熟悉当前 的就业形势 和人才发展趋势 .又了解就业指导的技 还需要加强学习、 考察 . 不 同充实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 就业指导课程 不 同的职业素 养和职业技 能的要求 . 随着 市场环境 的变化 . 不 同专业 巧 . 对学生 的职业的能力也不经相 同. 大部分学校在不 同专业 的就业指导 教师可 以从外 面的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邀请一些行业专家 .就某些 专 专业地解读 职场难题。例如 , 请劳动仲裁 课程教学 内容 却大同小异 . 对学生 的实 践技能 的培 养不够重视 . 教学 题开设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 , 通过一系列 的真实案例 内容相对滞后 , 尤其是一些案例分析相对陈旧 。 没有根据不 同专业 、 不 委员会 的成员给学生讲 解劳动法的执行过程 。 既可 以激 发学生学习热情 . 又可以让学生从简单 明了的案 同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迥异设置教学 内容 . 课程 内容不能与 进行 剖析 .
高职教学探究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和实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教学探究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实践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2. 实践目的(1)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三、实践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改革(1)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减少理论性课程。
(2)引入企业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3)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改革(1)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和答疑。
3. 教学评价改革(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2)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3)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四、实践效果分析1. 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实践,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培养。
2. 教学效果(1)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2)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企业的认可。
(3)教学方法和模式得到推广和应用。
五、总结与展望1.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探究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应坚持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心理调适能力和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学生就业教育备受关注和重视。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为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全程化,需要不断创新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76-01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以适应高职教育职业化的要求和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
要体现双百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理念,即通过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百分之百的就业率。
就业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育人是全体教师的共同神圣使命,专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专职就业工作队伍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就业工作、思想教育、人才培养相互推动,共同形成全员全程开展就业工作的大就业工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一、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就业率是高职体现办学特色的关键指标。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着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但是学生自身因缺乏的良好职业意识
及职业素养,导致缺少职业竞争力也成为影响学生就业问题。
就业指导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提早了解社会、认识企业、明确职业定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家庭、学生对高职教育了解不深,甚至有些误解。
随着前些年高职院校的日益成长,逐渐形成了一批有专业特色,受社会、家长、学生认可的特色高职院校。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院校就业率高,出口畅通,学院的入学率提高,社会声誉提升。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为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全程化,需要不断创新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模式。
二、高职就业教育模式探究
1.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教育的模式。
高校就业指导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只对应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其效果并不明显,一是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夕都积极寻找工作或是到单位实习,很难安心上课,此时的就业指导对他们帮助不大。
其二就业指导的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学生在求学阶段的各个时期,特别是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更有利于新生在开学时对自己的大学时光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规划。
因此高校应结合实际需求,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教育,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
2.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决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由于扩招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结构性待业,高
校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进行适应社会需求的调整。
高职院校应在广泛调查研究,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企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结合企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真正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培养适应市场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都对高职毕业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以前的只会某一专门技术的人才,而是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通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健全的人格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持续学习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根据市场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前进的方向。
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教育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教育新模式应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提升的主线,包括了健全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指导学生参与职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开展职业角色体验活动、进入企业见习、顶岗实习、就业辅导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首先,对学生来说,可以学到传统就业指导中学不到的就业求职技能;有利于确立职业观,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了解对企业和行业对人才需求情况,加深对典型工作岗位的认
识,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其次,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有助于丰富就业教育内容,扩大就业指导的参与面,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效果;培养出深受企业欢迎的具有较高的职业意识及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4.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就业指导由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两部分构成,两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在实际工作中,就业指导教师要在就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创业构思并具备创业者优秀的创业素质,这也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期望;就业教育中的理论基础可以帮助创业教育,学生在就业教育中获得大量的基础知识,可以解决今后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就业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高职院校应构建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模式,以期达到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最终实现人职最佳匹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桂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
[2]陈立红.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办学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6.
[3]陈洪霞.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策略研究
[d].天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