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渔翁形象“仕”与“隐”的双重意味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一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是《楚辞》中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和《庄子》里那个跟孔子辩论的渔父。
《楚辞》中的渔父,是隐逸的象征。
而《庄子》塑造的渔父,“其本质特点并不是隐逸者,而是有道者、至德者和道家思想的布道者”。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统一在对自由、恬淡、宁静、完满生命的追求之中,统一在儒道思想兼济的隐逸者身上,统一在仕隐矛盾最终得以平衡的人生寄托之中”。
继《楚辞》和《庄子》之后,以渔父为主题的诗词不断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较多出现,但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
唐代佛学兴盛,隐逸之风日盛,渔父诗词蔚然成风。
渔父意象的隐逸含义得以成型,渔父意象也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遁世隐士、重臣智者、方外中人、探险者等等。
宋代长期的朋党之争使隐逸之风益甚。
渔父诗词创作成了文人们用来寻求精神慰藉,求得精神超脱的工具。
宋代士大夫的隐逸包含了参透世事、了悟人生后的沉静深邃、淡泊练达。
因此,宋代的渔父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哲理、彻悟人生的人格形象。
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元人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表现出的是时不我遇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悠闲处世淡泊存身的人生态度,充满了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不过,元人笔下的渔父形象开始往俚俗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渔父与士人的距离。
明清时期,渔父主题仍被不少文人喜欢,诗词特别多,但题旨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佳作不多。
二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四种类型1 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亲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士人的普遍选择。
唐代佛学兴盛,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
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诗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还充满了禅机智慧与宗教文化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赏析《渔翁》柳宗元
赏析《渔翁》柳宗元 【原文】 《渔翁 》 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作品简介】 《渔翁》由柳宗元创作,被选入《唐诗 三百首》 。
这首山水诗, 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 独往独来的“渔翁”, 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这 首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 却“不见人”了, 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 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 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 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 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
“绿”虽是一字之微, 然而全境俱活。
这首诗与《江雪》诗一样,都是寄托诗人自己心情意趣的,不过《江雪》写 的是静态,此诗却一句一个场景,连续转换,流畅活泼,生动之至。
两首诗一静 一动,珠联璧合,完美无缺地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 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应该可算是浪漫 主义诗歌 的两篇杰作了。
【注解】 ①本篇作于永州。
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 可参作者 《始得西山宴游记》 。
②汲:取水。
③湘:湘江之水 ④楚:西山古属楚地。
⑤销:消散。
⑥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 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⑦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⑧无心: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 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 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
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3。
《垂钓》白居易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
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
古典诗文中渔父形象内蕴探微
2013.02陈琼渔父是中国古典诗文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形象,它作为文化艺术中独特的人文景观,一直为中国古代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知识分子所青睐,成为了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符号。
而古典文学中意象的形成并非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历代文人墨客添薪加火、不断丰富,彼此相似,又彼此区别。
渔父意象的性格类型、思想意蕴比较复杂,不仅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变化,而且不同的文人思想情操、政治理想也塑造不同类型的渔父形象,但无论渔父形象如何嬗变,形象内蕴中的隐逸情结却是贯穿始终,一直不变。
本文试以《庄子》、《楚辞》、《江雪》、《吴越春秋》为例,将渔父形象分成四种类型,并从其形象内蕴中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一.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出现在《庄子·杂篇·渔父》。
此渔父出场就气宇不凡,“须眉交白,被发榆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而且言语不俗,当孔子虚心向其请教时,他侃侃而谈,说道:“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责真,不构于俗。
愚者反此。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责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惜栽,子之早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当孔子请求其“受业而卒学大道”时,渔父竟一口回绝:“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
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炙!”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拿音,而后敢乘。
”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承荷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
渔父的言语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
渔父的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庄子的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人生观,由此可以看出其渔樵于江渚,吸风饮露的生活状态,这是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形象。
《渔翁》唐诗鉴赏
《渔翁》唐诗鉴赏《渔翁》唐诗鉴赏《渔翁》唐诗鉴赏1《渔翁》唐代: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译文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渔翁》注释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销:消散。
亦可作“消”。
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渔翁》创作背景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是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渔翁》赏析此篇作于永州(治今湖南永州)。
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
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宋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的艺术特色。
此篇入选于《唐诗三百首》。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开头两句是说,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2021年整理〗《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渔父形象》优秀教案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渔父形象赵一明渔父,作为一类虚构的人物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尤其是古典诗词之中。
他们时而出没于茫茫雪江之上,时而出没于斜风细雨之中,时而坐忘于渭水之滨。
他们有的劝诫人生,出世隐居;有的潇洒出尘,恬淡闲适;有的清高孤傲,愤世嫉俗;有的蔑视功名,全身远祸;有的待时而动,用世立功。
但不管怎样,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一个隐者。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的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是一个隐逸的符号,但是其所包含的意蕴却又远远超出了隐逸的精神界限,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从而导致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也情不自禁的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成为中国的文学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群体,影响着历代文人的仕隐观念,从而使我国的隐逸文学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渔父形象的发展脉络从先秦到明清,“渔父”这一形象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而绵延不衰,并且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种神话,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沉淀下来,一遇外界触发,即发为诗词曲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独特的一角。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发展轨迹。
我们不妨将其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有元、明清五个历史时期加以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较长时间的渔猎文明,《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对各种渔猎生活的描写,但不管这些活动的本身目的(食用),还是其文学表现形式(比兴或隐喻),都是功利主义的,并不具备超越性意义。
只有当“渔”这一行为超越功利目的,而被当作一种审美性或象征性活动时,渔父才真正的进入文学领域。
(1)(一)先秦时代在文学史上,最早描写渔父并赋予其超越性意义的当首推《庄子·渔父》与《楚辞·渔父》。
《庄子·渔父》虚构了一个“须眉交白,被发揄袂”的渔父,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言人,批评孔子“苦心劳形以危害其真”的救世行为。
可以说,《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就是往来于江海之上,隐居避世的一类人物的代称。
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形象解读
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形象解读渔翁:承载柳宗元高洁旷达人格的形象翟冰林永州市委党校,市公安干校,湖南永州 425000【摘要】渔父是我国传统文学中隐士形象的代表之一。
本文从古代传说的磻溪姜渔父~屈原的江潭渔父~与柳宗元的寒江、西岩渔翁分析比较中~解析柳宗元笔下的渔翁不仅仅是诗人孤清高洁情怀载体~而且是映照在山水美与人格美中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载体。
【关键词】柳宗元渔翁形象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中最多的中国古代作家之一柳宗元,是在抱负难施、人生窘困时以渔父为题材,借渔父扁舟垂钓之“象”,抒自己超脱旷达之“意”的代表。
他在《江雪》和《渔翁》中分别塑造的寒江和西岩两个渔翁形象,从执著的贬仕到旷达的隐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深深地透露出诗人政治上从“超取显美”的高官跌落成“自度罪大”的流囚因而寄情山水的郁闷、苦恼、孤愤,突现了诗人的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承载着诗人孤清高洁的情怀和映照在山水美与人格美中的理想人格。
《江雪》用短短二十字,创造出一种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塑造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表达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天地万物凛洌苍茫、剔透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人世间的龌浊污秽、尔虞我诈、魑魅魍魉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这样一个纯洁无暇、万恶灭绝的典型环境里,一位傲然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身披蓑衣、头戴笠帽,手持钓竿、端坐小船,放舟江心、独钓寒江雪。
这江野雪景,暗示着一种意境。
老渔翁所处远离了嘈杂尘世和黑暗现实的浩渺寥廓、覆雪无垠、洁静寒凉的幽静世界,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寒江独钓的渔翁虽形体孤独,性格却显1得清高孤傲,甚至是凛然不可侵犯。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让我们不禁想到传说中“愿者上钩”的姜尚。
当年姜尚怀抱文武全才,无处施展,只能隐居磻溪垂钓,“待价而估”。
伯乐周文王慧眼识真金,请姜太公做军师推倒了商朝腐败政权,建立了周王朝,姜太公成了开国功臣。
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
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
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
因此,让学生了解“渔父”这一常见的著名典故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寓意,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个颇有意思的专题学习的小活动。
主持人:中学阶段,我们已经多次亲密接触渔父。
作为一种类型人物,渔父频频现身教材,在太史公《屈原列传》中,在张志和《渔歌子》词中,在柳宗元《渔翁》诗中,甚至在《桃花扇·余韵》传奇中。
为研究渔父的审美特征,探讨渔父的文化内蕴,老师要求我们上网搜寻关于渔父的资料,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是讨论问题的基础。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渔父是怎样一种文学形象。
1:我来说说渔父的形貌衣着。
庄子终身隐居不仕,《庄子·渔父》中,一位“须眉交白,披发揄袂”的渔父下船而来。
李颀《渔父歌》:“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看来,这位渔父是白发老者,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精神矍铄,老当益壮。
2:渔父是一种共名。
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渔父。
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遇到的渔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世出现了众多渔父,无名无姓,亦无籍贯。
唐代的著名渔父“烟波钓徒”张志和是一个例外。
3:渔夫是一种职业,渔父不是一种职业。
岑参《渔父》:“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渔父垂钓不为鱼,为的是闲适的心境,这是渔父的行业特点。
4:渔父喜欢放歌一曲。
经典名曲是《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千秋万代吟唱不绝。
还喜欢原生态民歌《欸乃曲》,而且歌喉嘹亮,撼动绿水青山。
柳宗元《渔翁》:“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 贯云石《芦花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5:渔父另一嗜好是饮酒。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渔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柳宗元
渔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柳宗元渔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柳宗元《渔翁》由柳宗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山水诗,作于永州的。
诗寄托诗人自己心情意趣,也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全诗如下: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⑴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
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译文】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赏析一】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
“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赏析二】这首诗起句较平,只是简单地点明了渔翁夜宿的地点在西山。
第二句却峰回斗转,奇特别致。
“晓汲清湘燃楚竹”,连用两个动词,“汲”与“燃”,为诗句增添了几分动感与活力。
我们仿佛感受到渔翁在一夜安眠之后的轻松与闲适。
打水、烧柴做饭,这原本是日常生活中最俗常不过的事;然而由于诗句中的“清湘”、“楚竹”,却带给我们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也说孟浩然的“隐”与“仕”
也说孟浩然的“隐”与“仕”摘要孟浩然历来被认为是唐代著名的隐逸诗人,其隐而不仕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诗作中的隐逸思想很浓厚,但却并非他思想的主导,身逢盛世的他埋头苦读为的是有朝一日能中举登科,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终因落第而回乡归隐。
诗人由隐到求仕到被迫归隐再到慕陶而真隐的经历正体现了一种从乐观到悲观再到扬弃悲观的心路历程。
孟浩然的一生以积极入世的面目出现,而以隐逸山林为终,从而完成了他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孟浩然;隐逸;入仕;矛盾心理Also Said Meng Hao-ran’s "Hidden" and "Official"Abstract Meng Hao-ran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 famous poet of Tang dynasty, its private,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poetry is a keen hermit, but not his idea of dominant, as the occasion of his hit to cite one of life's necessities, implement your own political ideals, but because of his scholars and return home. Poet from hidden to Hao-ran to forced retirement to admire the Tao and really hidden experience shows an optimistic to pessimistic to sublate pessimistic. Meng Hao-ran's life to actively re-launched the WTO, and to terminate the Hermitage mountain forests, thus completing his spiral ascent trajectory of life.Keywords Meng Hao-ran; hermit; official; ambivalence前言在中国悠远的文化史中,隐逸现象以其独特性和重要性始终占据者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隐逸现象,而作为这种现象载体的隐士,则几乎无一例外的得到当时或后世的景仰和推崇,唐代诗人孟浩然便是其中之一。
论唐诗中的渔翁形象类型及意义
论唐诗中的渔翁形象类型及意义陈鑫摘要:渔翁不仅是古代社会的一种职业,还是古诗中常见的一类人物形象。
他不是简单的打渔谋生者,而是以垂钓为乐之人,象征着古代士人的某种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
联系前代的渔翁形象,能够了解到唐人对前人的继承情况。
结合唐代文人的心理情感、社会面貌,可对渔翁形象及意义做进一步的分类归纳,从而领会到它所凝聚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渔翁;隐逸;出仕;江湖渔翁在成为经典的文学意象前,有其历史原型。
如姜太公钓渭水,范蠡游五湖,严子陵隐居垂钓。
而在文学史上最早描写渔翁并赋予其超越性意义的是《庄子·杂篇·渔父》和《楚辞·渔父》。
前者塑造了远离尘俗、高蹈神秘的渔翁形象。
后者中的渔父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魏晋间隐逸之风盛行,诗歌多写隐居生活,寄托遥深,体裁多为古风。
渔翁形象本身就有的隐逸色彩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放大。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阮籍《咏怀》其六十二)“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本身是一种职业,可在陶渊明笔下却成为审美的化身,有着高雅的情趣。
其次,南朝山水诗从侧面丰富了和渔翁有关的意象。
“水乡访松石,兰泽侣樵渔。
”(《和六府诗》孔鱼)南朝时隐士生活蔚然成风,风景优美的山水林泉是文人的首选隐地,由此带动了山水诗的兴起。
于是渔父意象和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互相辉映。
虽然前代文学中渔翁形象的隐逸含义已经固定化,但南朝山水诗中的渔翁仍只是一个简单景物,常被当成诗人山水的点缀。
直至唐代,渔翁形象才成为经典的诗歌意象。
“渔人”“渔者”“渔父”及“钓”“舟”“渔”等词语大量出现,诗人有意识地将思想情感寄托在渔翁身上,让渔翁意象成为众意象的核心。
相比前代,唐文人是比较自由的。
唐代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开放的文化环境,贬谪、入幕、宦游、读书山林等生活体验使得文学题材多姿多彩。
《沉醉东风·渔父》赏析
《沉醉东风·渔父》赏析《沉醉东风·渔父》赏析《沉醉东风·渔夫》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渔民形象,通过对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钓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情怀。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沉醉东风·渔父》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沉醉东风·渔父》赏析一《沉醉东风·渔父》全曲共七句,可分为四层:“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为第一层,交代渔夫活动的环境。
这开篇的两句,对仗工整,“黄芦岸”对“绿杨堤”,“白苹渡口”对“红蓼滩头”。
这里,作者对景物的选择煞费苦心,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物。
同时,作者对这四种意象颜色的选择也是匠心独运;黄、白、绿、红四种颜色相互映衬,不仅色彩鲜艳明丽,而且点出此时的时令是秋天,为下文的“秋江”做了伏笔。
短短两句,作者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秋江盛景图:秋江浩淼,江岸上黄色的芦苇在秋风的吹拂下飒飒作响,堤坎上青青的杨树昂首挺立。
不远处,渡口旁的白苹长得十分茂密,滩头的红蓼红得艳丽。
好美的景色啊!这环境,正是垂钓的好处所,这时节,也正是垂钓的好时候。
第二层“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写渔翁驾一叶扁舟垂钓江上,但并非他一人。
他虽没有伍员那样的刎颈之交(渔父)与之为伴,可他有许多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它们率真自然,深契渔翁的心境。
可这些“忘机友”是怎样的朋友呢?第三层“点秋江白鹭沙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渔翁是以白鹭沙鸥为伴的,它们才是他的“忘机友”。
这里虽然只有一句话,蕴含却很丰厚。
“点”字用如动词,非常巧妙,形象地交代了白鹭、沙鸥在江面上飞掠、嬉戏的情形,描绘出的意境很阔大:在一望无际的浩淼的江面上,渔翁驾一叶扁舟,垂钓于此。
舟舷两边,白鹭奋飞、沙鸥翔集,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看到渔详、友好的态度,或许还会落在渔翁的船头上,对着渔翁发生几声悦耳鸣叫。
这个友白鹭、侣沙鸥的渔翁是那样的恬适、安详。
与鸥鹭为伴,过恬淡的生活是许多文人渴望达到的生活境界,李白有“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的话,黄庚在《渔隐》诗中写道:“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鸳盟。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
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
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
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
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
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
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
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
渔樵耕读,“渔“位于首。
“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
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
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
《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
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
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
“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
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
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
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
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中国古诗词歌曲《渔翁》的意境美与演唱探微
10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4三、曲意与词意的结合意境美美在其音乐性。
从诗词本身来看,长短句参差交错,平仄去入本身便是音乐性的体现。
而好的曲子于古诗词便好似沧海拾贝,朝花夕拾,将零零的诗文词句汇集成黄河奔流,将融入我们血液的中华文化之魂唤醒,仿佛入了一场烟雨之梦。
曲意与词意的结合也要想更好把握这种音乐中的意境之美就要着眼于音乐设计的本身。
《渔翁》整首古曲由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王震亚进行整理记谱并为其编配钢琴伴奏。
(一)从旋律走向上看这首曲子的调性为C 羽五声调式,整首歌曲以“羽”音为线贯穿全曲,乐曲一开始以“羽”音开始,最后同样以羽音结束。
作曲家巧妙地设计出“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语言。
曲子节拍为4\4拍,节奏赋予变化,灵活多样,标准速度在行板中进行,开头2小节首先进入钢琴伴奏,渲染了清冷的气氛。
然后紧接着3-5小节旋律声部的弱进,为“起”句,也是全曲的“主题句”,烘托出渔翁的音乐形象。
紧接着“承”句6-9小节,同头换尾,富于变幻,具有承接的作用。
10-12小节为“转”句,旋律音区发生了变化,音乐力度也变成了强,到达矛盾点。
13-16小节为“合”句,“高歌一曲斜阳晚”色调微暖,同时包含着主题动机,呼应全曲的进行。
最后尾声在第17-22小节,以稍慢速的1小节的连接过渡,再渐渐平稳下来,力度上由强减弱,速度上减慢再回原速,以“主题句”结束,深化主题,画面淡出,结束全曲。
(二)从伴奏织体上看伴奏织体部分同样跟随主旋律保持起承转合的结构。
巧妙的设计使音中含诗,曲中有画。
在乐曲结构中,前奏有着揭示性与引导性。
开头两个小节使用八分音符为主,运用前奏进行铺垫,基本主题的典型音调通过伴奏音型呈现,提前铺垫出人物音乐形象,使听众对主题产生联想,进入“象外之象”为后面的场景介绍铺垫。
在6-9小节跟随主旋律节奏型,烘托出氛围。
整个作品的风格宛如一幅画轴铺展开来。
而后10-12小节伴奏的主要节奏型变成了震音,生动表现出点点的沙鸥与悠远荡漾的清波。
从孟浩然诗歌中的垂钓意象看其渔父形象
从孟浩然诗歌中的垂钓意象看其渔父形象作者:胡芳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8期摘要:孟浩然素以隐士著称,其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地道的渔父形象。
其中垂钓意象在其诗歌中出现十四处之多,可见其寓意不凡,本文就其诗歌中的垂钓意象:从钓名、钓心的两方面看孟浩然入仕与归隐思想矛盾的渔父形象。
关键字:孟浩然;垂钓意象;钓名;钓心;渔父形象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15-02孟浩然向来以隐士闻名,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孟浩然》一文中认为:“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补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孟浩然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另在《闻一多论古典文学》中说:“唐代诗人都有登第狂,独浩然超然物外。
”显然,闻一多认为孟浩然是一位地道的隐者。
但现今也有一些学者更为关注孟浩然入仕思想的研究,一般认为孟浩然一生是有着强烈而执着入仕追求的。
终其孟浩然的一生我们知道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作为一位渔父形象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孟浩然的一生是在充满内心矛盾的隐居生活中度过,其渔父形象并不单纯。
《全唐诗》中收录孟浩然诗近三百首,其中有十四首诗中出现了“垂钓”意象,孟浩然诗中多用垂钓意象可见其用意并不寻同。
从孟浩然诗中垂钓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垂钓的渔父形象。
《全唐诗》中孟浩然诗歌中的垂钓意象列表一、钓名的渔父形象——以隐求仕的出仕思想钓,是汉字中颇具文化色彩意义的词汇,最早写成“魡”,其象形特征明显,后来写成“钓”。
《说文》说:“钓,钩鱼也。
从金、勺之声。
”段玉裁注谓:“钓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鱼谓之钓。
”亦有人以“钓”字从金,将其与钓利连在一起,于是有“钓利”、“钓名”、“钓奇”、“钓人”的说法。
“垂钓”作为渔父形象的重要意象特征,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高考语文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作文素材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
渔父形象像一条河流,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经过和穿越,带给他们持久的魅惑和追慕,把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内心,照耀得“火树银花不夜天〞。
经过漫长时间的淘洗,渔父不再是一个语词,而是一个叠加的意象,一个浓缩了丰富文化色彩和哲人前思的“那一个〞。
它不断出现,不断被书写,成为隐逸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荣格所说的原型。
渔父的背后有着强烈的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无意识。
要考察隐逸文化,要研究古代文人的隐秘心理,很有必要对渔父形象做一番探讨。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中。
文章中的渔父须眉皆白,智虑高超,仙风道骨。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归真也。
〞〔《庄子·杂篇·渔父》〕渔父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所谓的“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而渔父所谓的“真〞,就是“受于天〞,主X“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这是道家清静无为的观念和儒家“明知不可而为之〞价值观的一次微妙的碰撞。
最终,孔子为渔父的思想所折服,如梦初醒,甘拜下风,尊渔父为圣人。
累累假设丧家之犬的孔子,似乎恍然明白了自己“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背后的真正原因。
其实,这个故事明显是伪作,当是后世道学者借助庄子对孔子的冷嘲热讽。
真正的渔父形象的源头还是《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古诗·渔翁·柳宗元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古诗·渔翁·柳宗元《渔翁》 [中唐·柳宗元·七古]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这首七言古诗是山水诗,其实更是诗人柳宗元的咏怀之诗。
这首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诗人《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首联通过夜宿、晓取湘水燃楚竹做饭,巧妙地刻画了渔翁的生活。
首联写得很清新,反映了渔翁对此舟上生活的自由自在。
不过,也暗见这位渔翁(诗人指许)生活的窘境以及孤独落魄的生活。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销:消散。
亦可作“消”。
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如果说首联是描写了渔翁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么,次联就描写了渔翁寄情山水之间的精神惬意。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一声划桨之声,渔翁已融合于青山绿水之间了。
此联极佳。
由听觉转化到视觉,描绘了山水之可爱,以及渔翁此刻的心旷神怡。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三联进一步抒发了渔翁陶醉于山水之间的自由舒适之情。
历代多有评论,言称三联多余,因为多是表达了渔翁(诗人)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但其实不然。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
诗人一下子由可施展政治抱负的权力极大的员外郎被贬为州司马,虽然州司马也确实是官,但既无任所,也无住所。
被贬之初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只能寄宿于庙宇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要“ 谨慎修身 , 保持本真 , 使人与物各还归 自
然” 等 内容 。孔 子对 渔父 论 道 深 以为然 , 说“ 今 者 丘得 遇也 , 若 天幸 然 ” 。可 以看 出 , 庄 子 塑 造 的 渔
翁是一个隐逸 的有道之人 的形象 , 其思想可 以纳
入道 家哲 学 的体 系。 屈原 的 作 品 有 一 篇 记 述 自 己 和 渔 翁 的 对 话 J , 向渔翁诉 说 自己心 中不 为世 人所 理 解 的苦 闷, 渔 翁 的回答 中 能够 读 出的 处 世 哲学 是 比较 看 重“ 变通” —— 即所 谓 “ 能与时推移” 。这 种 思 想 与屈 原 自述 的“ 绝世 独 立 ” 有 很 大 的不 同 , 给 出 的 答 案具 有超 脱和 旷达 的意 味 。 除 此之外 , 还 有位最 为有 名 的 “ 渔翁 ” 形 象 不
定 内涵的文化符号 而被进行 审美 观照 。庄 子有 《 渔父》 篇 J , 记述渔父听“ 弟子读书 , 孔子弦歌古
・ 收稿 E l 期: 2 0 1 3— 4— 0 2 1 作 者简介 :宋永祥 , 男, 安徽安 庆人 , 安徽师 范大学 文学 院硕士研 究生 。
第1 期
宋永祥 : 古典诗 词中渔翁形象“ 仕” 与“ 隐” 的双重意味
说, 日: “自吾先君 太公 日 ‘ 当有 圣人 适周 , 周 以兴 ’ 。
子真是邪?吾 太公 望子久 矣。 ” 故号 之 日‘ ‘ 太公 望 ” ,
栽与俱归 , 立为师。 ]
这一传说流传极广 , “ 姜太公钓鱼” 甚至也成 了汲求功 名 的代名词 。显 然 , “ 姜 太公 ” 代表 的 “ 渔翁” 形象有着极其强烈的人世意味。 以上是在文学和史学 中能够找到的比较早涉
大类 。主题 中如思乡、 怀古 、 闺怨等为历代文人所 咏 而不绝 ; 意 象方 面 , 也有 些特 殊事 物或 特定 人物 形象经过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逐渐具有某种特定 审美 内涵 , 这种内涵和意象的联系随着后来文人 的不 断仿 作 或者 超 越 性 创作 而 愈 加 强 化 , 从 而 形
・1 2 5・
及“ 渔翁” 形象的作品, 这几个不同的形象可算是 后世诗文中出现的“ 渔翁” 形象的源头 了。这 几
个 形象 彼 此 之 间有 着 程 度 不 同 的差 异 : 除 了《 诗
让王宣。曾是歌三乐 , 仍闻咏五篇 。草堂时偃曝, 兰栏 日周旋。外事情都远 , 中流性所便 。闲垂太 公钓 , 兴发子猷船。余亦幽栖者 , 经过窃慕焉。梅
2 0 1 4年 2月 第3 3卷第 1期
网络出版时间 : 2 0 1 4—2—1 1 1 6: 5 7
安庆 师范 学院 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n r a l o f A n q i n g T e a c h e m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古典诗词中渔翁形象“ 仕” 与“ 隐” 的双重意味
宋 永 祥
(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 院,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摘
要 :“ 渔翁” 形象在古代文学传统 中有着特定而又丰富 的内涵 , 既可以表示积极进取的态度 , 又可以抒发 隐逸情
怀。对 其来 源及使用情况 的研究 , 有助 于加深对形象 审美意蕴 的认识 。
、
形 象探 源
文学史 上描 写 渔 翁 的 作 品 , 其 关 注 点 多不 在 此形象的现实意义 , 即描摹其捕鱼活动 的现实行
为。这类作品虽也有 , 但 始终没有成为 主流。如 《 诗经 ・ 小雅 ・ 采绿》 云:
终朝采绿 , 不盈一 鲷, 予发 曲局 , 薄言 归沐 。
终朝采蓝 , 不盈一檐 , 五 日为期 , 六 日不詹 。
之 子 于狩 , 言辗其 弓, 之 子 于钓 , 言纶 之 绳 。
能不提 , 即传说 中“ 直钩钓王侯 ” 的姜太公 。《 史 记 ・ 齐太公世家》 记载:
吕尚 盖 尝 穷 困 , 年老 矣 , 以 渔 钓 奸 周 西 伯 。 西伯 将 出猎 , 卜 之, 日: “ 所获非龙 非髟 , 非虎 非罴 ; 所 获 霸
关键词 :渔翁 ;进取 ;隐逸 ;双重意味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1 0 0 3- 4 7 3 0 ( 2 o 1 4 ) o ] 一0 1 2 4— 4 0
古典 文 学 中有 很 多母 题 , 包 括 主题 和 意象 两
琴” 后 和孔子有一 段很长 的对话 , 斥 孔子 “ 饰 礼
F eb. 2 0 1 4
V0I . 3 3 NO. 1
网络 出版地址 : h t t p : / / w w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3 4 . 1 0 4 5 . C . 2 0 1 4 0 2 1 1 . 1 6 5 7 . 1 0 8 . h t m l
王之 辅 。 ” 于是 周 西伯 猎 , 果遇 太公 于渭之 阳 , 与 语 大
其钓维何 , 维鲂及麒 , 维鲂及髌 , 薄言观者 。 [ ‘ 】
这首 诗讲 一 位思 妇 想 念 自己外 出 的 丈 夫 , 诗 中能够 反 映 出丈夫有 一 种 身 份是 “ 渔夫” , 这 首 诗 中 出现的形 象没 有 太多 的深层 意 蕴 , “ 渔夫” 仅 仅 作 为 一个 劳动 者 的身份 出现 。 此类作 品非 常少 , 渔 翁更 多 的是 作 为 具 备 特
成 特 殊 的意象 。这 些形 象在 文学 殿堂 里 已经逐 渐 具 有 自身 特定 的意 味 , 有 着 独 特 而多 样 的审 美 内 涵 。本 文所 要探 讨 的 “ 渔翁 ” 这一 形 象 , 就属 于 这
种 意象范 畴 。
一
乐, 选 人伦 ” , 指责他 “ 苦 心 劳形 以 危 其 真 ” , 教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