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妆考-论外来文化对唐代女子妆饰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服饰与妆饰文化研究课程结课论文

胡妆考

——试论外来文化对唐代女子妆饰的影响

班级:2015级艺术设计学班

姓名:黄秋菊

学号:20155000741

摘要:唐代的经济由于经贞观和开元两个阶段,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唐代的文学艺术也空前繁荣,唐诗、书法、洞窟艺术、工艺美术、以及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唐朝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的来往,所以在文化出现异彩纷呈的景象。

唐朝由于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由于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使外来的异族文化一经大唐便被唐朝文化吸收,这是唐朝服饰和妆容出现雍容大度、百美竟呈的缘由。本文将简单阐述外来文化对于唐代女子的发式、面妆、头饰、面饰产生的影响,以及简单分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唐代女子对于妆饰审美趣味的变化。

关键词:唐代外来文化女性妆饰影响

一、唐代妆饰胡风弥漫背景及原因

李世民曾说,祖先渗着一半匈奴人的“狼性”,其实鲜卑人就是匈奴人进化而来。唐朝统治者是胡汉混血人无疑的。也正是这一背景,唐朝统治者并不排斥胡风,而且很大程度的保留了“西北”的胡风。因此,不仅胡服盛行,胡妆的盛行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这种开放的思想使得帝国兼容并包,呈现出盛世局面。

据史书记载,长安有大量胡人,不仅西市聚集了一批西域胡姬,就连朝堂上也站着带着外国口音的将军。唐攻灭东突厥后,安置突厥贵族万家在长安,吐谷浑、高昌、龟兹、疏勒等国家元首与贵族在亡国后都入长安居住,并且担任了政府官职。东北的高丽、契丹、靺鞨,西南的南诏,西北的吐蕃,都有使节、客商常住长安,并有军人在大唐军中服役。波斯萨珊王朝灭亡后,国王卑路斯携带大量贵族到了长安。除此之外,印度、新罗学问僧在长安传播佛教,高丽艺人在长安表演歌舞,西域商人在长安做生意,日本留学生在长安学习,一度多达20多万。

胡人大量涌入,必然引发文化竞争与交流。在京师长安,老少吃胡食、喝胡酒,男女穿胡服、戴胡帽,教坊奏胡乐、跳胡舞,朝廷打马球、玩双陆,胡化与汉流交织,流行和古典对峙,正如中唐诗人元稹写的那样:“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从诗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胡风对于唐代女性的影响。

在唐朝前期,由于统治者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超越了隋文帝开皇年间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女性的妆饰风格尽管有了富丽的倾向,但总体来说是一种秀丽健康的美。流行的红妆并不浓艳,眉式崇尚浓阔,发式则呈现简洁的高耸的发髻,发髻中也少有珠翠、发梳等装饰。这时候的妆饰风格总体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从唐朝盛期开始起,女性的艺术形象的丰满之态兴起,经安史之乱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生了急剧的逆转,妆饰渐渐失去初唐盛唐时期的风采,胡风在上层贵族服装中渐渐弱化。但是唐朝女性的妆饰风格不仅没比盛唐时期衰落,反而更加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二、女为胡妇学胡妆——面妆

唐代女性社会与文化生活呈现出一种空前绝后的开放态势。唐中期,西域文化大规模的传入,在开元天宝年间,妇女们或女效男装,穿圆领袍,头裹幞头。或学胡服,多穿翻领窄袖袍,头戴胡帽。在化妆领域,也出现颇具异域风情的胡风妆饰。胡妆的盛行的是唐代妆饰风格的一大特点,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时世妆》的诗中所描述的妆饰便是一种典型的胡妆。

唐朝妇女面部化妆。当时的上妆顺序大概分为几个步骤,先是敷铅粉,涂胭脂,然后画眉毛、贴花钿;再接下来就是比较额外的修饰,如点面靥、描斜红等,最后依着画出的唇形涂唇脂。铅粉古称粉锡或者铅华,是我国古老的化妆品。胭脂,汉以前的胭脂主要产于河西走廊的焉支山,主要原料为红蓝花,汉武帝击败匈奴后,红蓝花便在内地大量种植。唐代妇女用青黑色的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描成细而长的叫蛾眉,粗而宽的叫广眉。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时世妆》中这样写道:“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妆...椎髻赭面非华风”。1“时世妆”是入时或时髦的装饰打扮,相当于今日之“流行时尚”。是当时人们极为时兴的一种普遍妆饰,也反映出华丽高贵的唐妆正在向世俗的民间生活靠近了。然而白居易对此

1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习尚却是忧心忡忡,他说:“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长安城内的胡化之风遍及朝野,作为深受儒学熏染的正统文人,不无感慨,于是写诗以讽喻。这首诗描写的妆容是一套完整的胡妆,由发型、唇色、眉式、面妆等等构成。

《时世妆》中的乌膏,乌膏是妇女用以涂唇的化妆品,这种乌膏涂染唇部的称为“嘿唇”。通过白居易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性这样妆扮:两腮不施红粉,只以黑色的膏涂在唇上,两眉画作“八字形”,头梳圆环椎髻,有悲啼之状。黑色的嘴唇,有似于现在酷男靓女们玩的哥特式妆容。这种妆束尤为当时的贵族妇女所喜尚,直至五代。这样的妆扮居然能从长安城,流传全国各地,风行一时,它非常怪诞、另类,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时尚,成为那个时代女性的妆容特色。其实这种怪异的唇妆与当时社会渐趋衰败有关系,但由于这种妆术毫无美感可言,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便不流行了。

这里的赭面是指褐粉涂面,赭面是吐蕃风,是典型的胡妆。“赭面”来自于吐蕃,白居易诗中在结尾句中指明这种妆束是胡俗风貌而非华夏传统。但是关于什么是“赭面”人们至今没有在文字记载中得到准确答案,敦煌写本将吐蕃称之为“赤面国”可以猜测,赭面应该属于赤面的范围,类似于今天的土红色,有学者认为使用材料可能是一种叫赭石的矿石,由此得知,赭应该是土黄色、红色或是暗棕色。

关于时世妆中的眉妆。其实白居易的诗中有描述:“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眉”。啼眉妆,又称啼妆。即“双眉画作八字低”状似悲啼,让人怜惜。这时的八字眉和汉代的已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更为广阔,而且相对弯曲。在唐代的《簪花仕女图》中就有这种眉妆。

在八字啼眉的基础上,不用红粉妆,却用赭涂面,乌膏注唇,圆鬟高髻。衣裙宽大,用料轻薄华丽,“时世宽妆束”。尽管时髦,但这种丧气的妆扮和宽大的衣裙还是为士大夫所鄙夷,甚至被视为亡国忧恤相。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近世妇女晕淡眉目,绾约头发,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新唐书·五行志》:“元和末,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圆鬟者,上不自树也;悲啼者,忧恤象也。”2这种妆容是经西域以至长安。“堆髻”、“赭面”虽非中原传统的装扮,但一流行就长达数

2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