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式课堂教学研究阐释知识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生式课堂教学研究

阐释

五环小学大学区“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实

2015年11月

五环小学大学区“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第一部分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因

从根本上说,我们进行课改是因为社会大背景所发生的变化。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在我国,培养多样化、有个性、有能力、能包容、肯合作、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努力使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终身学习衔接,让师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和方法,才是真正负责的教育。

冷静审视我们的传统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课堂上的将授课大量存在,忽视学生的起点和差异等现象,造成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纸上谈兵,学生失去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同学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助合作;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个人成长在入职后的某一阶段也往往陷入停滞不前的情况,部分教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教育观念落后。

近几年,灞桥区教育局大力倡导、整体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借着全区课改的这股强劲势头,在“边学边交,自主领悟”课题的引领下,我校于2014年2月正式启动了“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工程。

第二部分共生式课堂教学阐述

一、共生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共生式课堂教学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是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简言之,进化论看到的是生物之间的竞争和对立,共生理论看到的则是生物之间的依存和促进。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共生理论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生存状态,而是一种体现人类本真价值的生存样式。

随着共生概念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不断将共生理念应用到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建筑学,甚至政治学等领域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共生理论的内涵也愈发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共生思想无处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与内容、创新与继承、素质与应试等等矛盾之间,都是一

种共生关系。共生意味着在允许异质、差异、竞争的基础上,走向相互间同质性的、共同化的追求。将共生理论引入课堂教学,用来解释教学中的种种关系,协调种种矛盾,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的状态,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是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记》,其诞生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教育思想的总结和升华。我们在一些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一些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之间发生的相互磋商、共同讨论、相互启发的故事,它们无不形象而深刻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内涵,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的关系,‘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我们倡导在教学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就必须从“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对“教学相长”进行新的理解:一是以“学”定“教”,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认知能力等方面出发去施教;二是教师边“教”边“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质;三是以“学”评”教”,学生学得如何是评价教师教得如何的最重要的指标;四是“教”、“学”互促,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学习,实现“共生”。

三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共生教学对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非常充分的体现:

1.共生教学体现了学生观,即学生主体。学生主体不是学生上课发言的次数多,不是课堂的气氛活跃,更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确定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成果,是让学生自己亲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长。

2.共生教学体现了教学的过程观。充分认识学习场景对于学习的意义,高度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及其价值,尤其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学习的深度合作,从更高层次上实现合作对于学习者的意义,真正把课堂变成学习的场所,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学习成长的过程。

3.共生教学体现了教师观。既承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承认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又特别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先行者,注重发挥教师的课程资源价值。

二、共生式课堂教学的内涵

共生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定义:共生式课堂教学,就是运用共生理论促进教学中各种矛盾之间的协调和共生,尤其重视“师生共生”、“生生共生”,从而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惠共生,最终实现师生“情智共生”。

共生式课堂教学的立意:创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与教的学习共同体,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发展方式。

共生式课堂教学的特征:以活激活。这个“活”有着丰富的内涵——活的内容,活的方法,活的过程。有教师的活教,才有学生的活学,才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高度融合,互相激活的课堂。

共生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生共长”。“生”是手段,“长”是目的。“生”即“生成”,即体验、感受、发现、创造,有教师之“生”和学生之“生”,而教师之“生”是基础;“长”,即成长,即提高、丰富、实现,有教师之“长”和学生之“长”,而学生之“长”是根本。

三、共生式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备四环”

(一)“三备”指的是备课的三个阶段: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再次优化,最终形成供师生共用的任务型“学习共生单”。

个人初备——主备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依照“大学区集体备课分担表”要求,经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编制出“任务型学习共生单”初稿。学习共生单的编制以问题为主要形式,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的线索,问题一般涉及到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个人初备之后,在限定时间之前,交大学区教研组长进行初审和修改。

集体研讨——组长将初审修改后的学习共生单发给全体组员,开学前由学区长学校召集学区各校所有课改教师,集中3天时间对学习共生单进行集体研讨,主备教师按集体研讨的意见将学习单修改后交审核人再次审查,再交分管领导审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