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网络时代的信息行为研究_孔少华
网络行为学知识点总结
网络行为学知识点总结一、网络行为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网络行为学,简单来说,是研究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涵盖了从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互动,到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运营决策等众多方面。
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个体的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网络社交行为、网络购物行为;群体在网络论坛中的讨论行为、网络游戏中的协作与竞争行为;以及组织层面的网络营销行为、网络舆情管理等。
二、个体网络行为(一)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在网络这个信息海洋中,个体的信息搜索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
人们往往会使用关键词进行搜索,但搜索词的选择可能不够准确和全面。
搜索过程中,还容易受到搜索结果排序和推荐算法的影响。
(二)网络社交行为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个体在网络社交中,可能会表现出更加开放和真实的一面,也可能会因为虚拟环境而产生虚假的自我呈现。
例如,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点滴,通过微博关注明星动态等。
(三)网络购物行为网购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会参考商品评价、价格对比等因素。
同时,促销活动和个性化推荐也对购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三、群体网络行为(一)网络论坛中的讨论行为网络论坛是群体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论坛中,群体的讨论行为可能会形成一定的共识或分歧。
意见领袖的观点往往能够引导讨论的方向,而群体的情绪和氛围也会影响讨论的质量和结果。
(二)网络游戏中的协作与竞争行为在网络游戏中,玩家之间需要协作完成任务,也会存在竞争关系。
团队协作的效率和策略,以及竞争中的策略运用和心理状态,都是值得研究的方面。
四、组织网络行为(一)网络营销行为企业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活动,需要了解目标客户的网络行为习惯,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
例如,通过搜索引擎优化提高网站的曝光度,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推广等。
(二)网络舆情管理组织需要关注网络上关于自身的舆情,及时回应和处理负面信息,引导正面舆论。
了解网民的反应和态度,对于维护组织形象至关重要。
数字人教育应用的演进、趋势与挑战
数字人教育应用的演进、趋势与挑战作者:翟雪松吴庭辉李翠欣仇婷婷李艳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06期摘要:教育领域中的数字人是指存在于数字虚拟空间中,通过知识传递、社会交互等教育手段增强学习效果或学习感知觉的具象化虚拟人物的统称。
数字人无论是在技术迭代还是应用创新上都与互联网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三次互联网形态的演进,教育领域中的数字人从支持知识单向传递、无情感关注、多媒体表征、弱交互行为向知识多向传递、重视情感关注、3D 或全息表征、多向交互转变。
技术支撑层面,教育领域中的数字人技术载体依然呈现欠智能、弱交互的特点,计算机视觉和拓展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明显增加。
实践赋能层面,数字人在增强教师智能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积极作用,但目前应用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K12教育阶段。
人本关注层面,数字人通过声音和形象两大设计要素影响学习者认知发展,通过识别、测量、干预来提升学习者的情感交互体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数字人体现出类人化水平不断提高、身份可塑性逐渐增强、共情力持续提升的发展趋势,但其也面临算力保障不足、数字版权不清、导致教育弱化或学习惰性、引发伦理风险等挑战。
未来,数字人教育应用应重视开发人机协同模式,完善底层技术保障,立足育人根本目标,推动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人;教育应用;互联网形态;教育数字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3)06-0041-10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3.06.0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融合视觉健康的在线学习资源自适应表征及关键技术研究”(62177042);浙江省之江教育信息化研究院联合课题“教育元宇宙促进城乡教共体协同发展研究”(ZJY202201LH)。
作者简介:翟雪松,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58);吴庭辉、李翠欣,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仇婷婷,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李艳(通讯作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00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现状及引导策略
学生工作Student Worku oo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现状及引导策略吴琼谢新王诗慧(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63)摘要文章从网络文化消费的行为、心理和态度三个方面对“00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现状进行描述。
大学是大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主观是好的,但大学生好奇心强,消费观念不成熟,会造成各类网络文化消费问题出现。
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地彰响,进而影响到自身未来甚至社会的网络文化消费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对“00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做出研究,并且探讨出相应的引导策略,从而来现范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行为。
关键词“00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消费行为引导策略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20.10.083Current Situation and Guiding Strategy of Internet Cultural Consumptionof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2000WU Qiong,XIE Xin,WANG Shihui(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63)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 he network culture consumption of c ollege students after00from three aspects:behavior,psychology and attitude of network culture consumption.College is the golden period of college students' growth,and the subjective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culture is good,but the curios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trong,and the consumption concept is not mature,which will cause all kinds of network culture consumption problems.To some extent,these problems will have a subtle impact on them,and then affect their own future and even social network culture consumption problems.Under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twork culture consumption of"post-OO"college students,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guiding strategies to standardize the big students*online cultural consumption behavior.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bom after2000;network culture consumption;consumption behavior;guiding strategy1问题的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类型,成为“00后”大学生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社交网络来交流、分享和获取信息。
这也使得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入手,探讨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动态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到了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
1.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特征的研究国内学者通过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用户行为特征。
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关注和点赞行为往往呈现出明显的“信息瀑布”效应,用户会更倾向于关注和点赞在热门话题下的内容。
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评论行为也呈现出“跟风”和“群体效应”,即当有一部分用户进行评论时,其他用户也会跟着进行评论,形成一种互动效应。
2.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研究者对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与个体的需求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有研究发现,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分享行为与个体的自我展示需求有关,而用户的点赞行为则与个体的社交认同需求相关。
学者们也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认为,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用户的社交网络行为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随着社交网络平台智能化程度的提升,用户的行为将会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社交网络上的虚拟社交行为也将更加多样化,例如虚拟礼物的赠送、虚拟头衔的获取等。
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学者们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成果也对国内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国外学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交网络用户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户行为存在一定差异。
有研究发现,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用户更倾向于对他人的言论进行赞同和尊重,而在西方文化下的用户则更倾向于进行辩论和批评。
国外学者也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网络语言缩略语看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
从网络语言缩略语看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从网络语言缩略语看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与传统写作相比,网络语言更加简洁、直接,并且充满着缩略语、表情符号等各种特色元素。
而这些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不谋而合。
本文将从网络语言中的缩略语入手,探讨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并对其可能的影响进行思考。
一、“萌萌哒”的后现代首先,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形容词和名词的变形,甚至变得与其原本的含义有所差异。
这种现象与后现代思想中对现实与虚拟的模糊边界相呼应。
例如,“萌”一词起初是用来形容可爱的小动物的,而如今它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人、事物的各个方面。
这种语言的演变与后现代的变动性、支离破碎的特点相契合。
网络语言的缩略语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常常融合、混搭其他语言元素,形成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新的表达方式包括拼音首字母缩写(如“NB”代表“牛逼”)、谐音替代(如“狗粮”代表“夫妻吵架”)等等。
通过缩略语,人们习惯于用简洁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意思。
这与后现代社会中的信息过载、信息快餐的特点相适应。
二、个性化与去中心化的表达除了缩略语,网络语言中还存在着一系列表情符号和特定的网络流行语。
这些符号和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符号化表达,同时也是对传统书面表达规范的一种挑战。
在后现代思想中,去中心化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
网络语言的特征也是去中心化表达的一种体现。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受使用不同的表情符号和流行语,独立于传统语言的规范和限制,从而实现了个性化的表达。
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中人的身份多元化和自由化的特点。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表情符号和流行语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态度,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形成一个充满多样性的网络社区。
通过表情符号和流行语之间的不断演变和流动,人们可以实现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身份认同和合作。
近年来网络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
近年来网络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作为现代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来源研究成为了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通过对网络用语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社会语境下网络文化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力。
本文将针对近年来的网络来源研究进行概述,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探讨网络语言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这些网络用语作为网络语境下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当代社会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趋势,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重要视角。
分析这些网络用语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流行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网络来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介绍网络用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用语应运而生,并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传播开来。
网络用语不仅是语言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公众心态。
研究网络用语对于了解网络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用语的兴起,代表了语言的一种创新。
在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中,人们追求简洁、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网络用语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文化的交流融合。
网络用语的出现也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化,通过对网络用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公众的情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网络用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其背景是信息化社会和新媒体时代的崛起,重要性则体现在对于网络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的研究价值上。
我们将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深入探讨网络来源的研究。
2. 阐述网络来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语言也随之兴起并广泛传播。
对网络来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以网络流行语为例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历程,即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
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社会取向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研究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多元化取向从认知、社会、组织和情境的复合视角看待信息行为,三种研究取向对人类的信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行为/心理取向/社会取向/多元化取向信息行为研究涵盖信息的需求、搜寻、组织、评价和利用。
信息搜寻行为是信息行为研究的环节之一,是指个体从意识到有信息需求至满足其信息需求为止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连串活动。
本文探讨的范畴为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寻,不过多涉及信息的组织、评价和利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深受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由“系统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范式的转变,“用户为中心” 开始成为信息行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除了用户研究的数量增长外,该领域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推进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1]。
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过程;社会取向注重社会因素,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对个体信息行为的影响和塑造;多元化取向强调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交互过程,关注复杂的信息搜寻活动中的个体、情境、工作任务和其他各种相关因素。
本文将对这三种取向、理论及相关的信息行为研究进行具体论述。
1心理取向(Psychological Approach )在“用户为中心”成为主流研究范式之前,系统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在最佳匹配算法、查询与文献匹配、查全率和查准率、全文检索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成果,“但是系统方法过于机械化,要求用户适应系统,关注系统的内部程序, 强调人工制品(如文献)或物理媒介所记录的知识的表达,忽略了用户的情感和认知能力而受到批评” [2]。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摘要】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是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从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现状、国内外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方法比较、影响因素、发展趋势以及创新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各种研究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揭示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本文还探讨了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点。
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和未来研究方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一领域的发展动向,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国内外比较、影响因素、创新点、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已经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国内外,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探讨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用户互动、用户心理和行为分析等方面,而国内学者更多关注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与消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与政治参与等方面的研究。
不同的研究方法也是各国学者的关注点,在国外,使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来研究社交网络用户行为;而在国内,更注重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来研究社交网络用户行为。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影响因素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信息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未来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加关注个性化、智能化的研究方法,更多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不断探索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动机,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和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研究方向可能会更多关注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与新兴技术的结合,从而开拓出更多的研究领域。
2015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
化志章 王昌晶 刘清华 黄小勇 郑蝉金 罗海梅 程晏蓓 熊小勇 杨丽华 叶继华 黄福生 聂晶 刘忠民 蒋梅鑫 柳敏 刘碧珍 曾广洪 汤舒俊 盛寿日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第 4 页,共 43 页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段卫东 吴伟伟 贾书磊 魏丹 袁新春 李春泉 黄伟 陈加祥 李小鹏 时影 汪艳璐 刘捷 王秋伟 sujunhua 刘敏 廖一静 孙翔 蔡丹 王振 徐晓芳 李静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第 2 页,共 43 页
2015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拟立项项目名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申报学校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课题名称 基于“三化、三制、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4S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 例 MOOCs课程学习者特征与学习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西高校的调查 地方高校创新学分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 后MOOC时代《口腔探密》课程SPOC教学模式的构建 CBLI模式在近代物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英临床医学联合培养项目的实践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双导师运行机制的研究 “卓越计划”下的材料成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伦理学课程教学中道德现场的运用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 “互联网+”教学评价模式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高校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大学化学》MOOCs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子线路实验课程虚拟仿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MOOC时代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和研究 翻转课堂在《动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创客教育视野下工业设计工作室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基于经济模型的《发展经济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学习效果评价 课题主持人 朱友林 阮征 陈洪玮 郑莉萍 王予江 蔡影祥 罗志军 周潘兵 胡志 费尚军 李样生 何世剑 李志美 伍军云 刘明萍 谢军 邹志文 王增 姚成胜 立项类型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组课程报告为基础的《医学遗传学》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
从资源驱动转向要素驱动的公共文化数据资产化管理
从资源驱动转向要素驱动的公共文化数据资产化管理孔少华师晓娟摘要:推动公共文化数据从资源驱动转向要素驱动,是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新需求、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现代产权制度对于公共文化要素治理体系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完善产权制度可以激励公共文化数据要素生产、提高公共文化数据要素配置效率并提升公共文化数据要素治理监督能力。
推动公共文化数据资产化管理,在产权制度体系完善、数据资产管理框架设计、国有公共文化数据产权确立等方面探索深化,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将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关键词:公共文化数据;资产化管理;产权制度;文化体制改革作者简介:孔少华,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援派)、博士生导师;师晓娟,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6-0057-08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也成为继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后的核心生产要素。
2017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增列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将加快数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推动西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21EH218);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一般项目“西藏数字乡村建设模式研究”(XTZB202209)。
①《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s:///xinwen/2023-02/01/con-tent_5739555.htm,2023年3月6日。
57从资源驱动转向要素驱动的公共文化数据资产化管理要素市场建设作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基于大数据的社交网络分析与用户行为挖掘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社交网络分析与用户行为挖掘研究第一章:引言社交网络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分享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方式。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分析成为了社交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基于大数据的社交网络分析与用户行为挖掘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第二章:社交网络分析概述社交网络是由个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构成的网络,它可以是实际的人际关系网络,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络平台上的用户之间的联系。
社交网络分析是通过构建社交网络图,研究和分析网络中的关系、结构、演化等特征来理解社交网络的行为和性质。
第三章:基于大数据的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处理大规模数据的需求。
因此,基于大数据的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应运而生。
这些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网络图构建和分析等步骤,以及使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来挖掘网络中隐藏的模式和规律。
第四章:用户行为挖掘概述用户行为挖掘是指通过分析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从中挖掘用户的兴趣、偏好、关系等信息。
这些用户行为包括在社交网络上的发帖、评论、点赞、关注等行为。
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挖掘,可以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为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等提供支持。
第五章: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挖掘方法在大数据时代,用户行为数据规模巨大且复杂,传统的用户行为挖掘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挖掘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型建立等步骤,以及使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来识别和预测用户的行为和兴趣。
第六章:社交网络分析与用户行为挖掘的应用基于大数据的社交网络分析和用户行为挖掘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情感分析和舆情监测,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态度和想法;在电商平台上进行个性化推荐,可以提升用户购物体验和销售额;在社交网络上进行社区发现和用户影响力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潜在的影响力用户和建立有效的营销策略。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引言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通过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虚拟社交空间中的互动和沟通方式,揭示背后的规律和趋势,并为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国内外学者们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涉及到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社交影响力、用户态度和偏好等方面。
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研究者们不仅能够发现用户群体的特点和规律,还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社交网络平台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营销方案。
本文将从研究成果、跨国比较、新兴趋势、用户习惯和行为分析等方面入手,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研究画面。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和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发展脉络,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研究成果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近年来,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用户在不同平台上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微博平台上,用户更倾向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情绪,而在微信朋友圈上,用户更注重社交互动和分享有趣的内容。
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用户发布内容的类型上,还可以从用户的互动方式、社交圈子结构等方面得到印证。
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用户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特质、社交环境、信息传播方式等。
不同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的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路径和规律也对用户的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用户行为的新视角和方法。
研究还发现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时间序列特征。
用户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活动规律、社交事件对用户行为的影响等。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征、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征、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文献综述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2.2 网络社交圈层化概念界定 (8)2.3 网络社交圈层化特征分析 (9)2.4 网络社交圈层化影响机理探讨 (10)2.5 应对策略研究 (11)三、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12)3.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12)3.2 研究工具与数据收集 (13)3.3 实验过程与操作 (15)四、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 (15)4.1 数据预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17)4.2 网络社交圈层化特征分析 (18)4.3 影响机理实证分析 (19)4.4 应对策略效果评估 (20)五、结论与展望 (22)5.1 研究总结 (23)5.2 研究贡献与局限性 (25)5.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25)一、内容概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社交行为日益丰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网络社交圈层。
这些圈层在大学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征、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将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基本特征,这包括圈层形成的影响因素、圈层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圈层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模式和社交需求。
将探讨网络社交圈层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体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如信息传播、价值观形成、社交技能提升等。
还将分析圈层化对大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
将提出应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问题的策略,这包括加强网络行为管理和思想教育、促进圈层间的交流与融合、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等。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社交工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结课论文——精选推荐
结课论⽂中美在⽹络安全中的冲突与合作⼀、前⾔随着互连⽹的迅猛发展,⽹络已愈来愈深⼊地深⼊到⼈们的⽣活中。
互联⽹对⼈类社会的价值已全⾯超越蒸汽机⾰命、电⽓⾰命等技术⾰命范畴。
同时,随着技术的⽇益成熟,互联⽹的⽤户规模和覆盖范围都在呈指数式增长,这些发展和变化为⼈类世界开启了⼀个全新的空间——⽹络空间。
但同时,⽹络在给⼈类⽣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和国家间关系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如⽹络犯罪、⽹络⿊客和⿊客组织应运⽽⽣,⽹络恐怖主义已渐成⽓候。
更为关键的是,国家在⽹络空间中的竞争也⽇益加剧。
世界各国相继出台⾃⾝的⽹络安全战略,组建⾃⼰的⽹络战部队,研发各种⽹络战武器,⽹络军事化已成事实。
⽹络空间愈来愈成为国家显⽰、追求和捍卫⾃⾝权势的⼀个新的领域。
⽽中美两国作为长期的博弈和竞争对⼿,⾃然会将重⼼放到⽹络空间之上,⽽两国在⽹络空间上的摩擦和碰撞也在呈现出⼀种螺旋上升的趋势⽆论是前⼏年的⾕歌事件,还是中兴、华为的官司指正,都预⽰着中美双⽅在⽹络安全领域的摩擦正在不断升级,甚⾄有学者指出,中美之间在⽹络安全问题上已经产⽣了安全困境。
然⽽中美⽹络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且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这种摩擦和冲突更是尤为突出。
这受到中美⽹络发展程度,管制制度,和对⽹络的不同态度的影响。
本⽂将通过中美在互联⽹上竞争摩擦的历史,结合⼀些现有的研究成果,简要分析中美双⽅在⽹络安全问题⽭盾不断升级的原因。
⼆、中美⽹络摩擦历史尽管中国的互联⽹在1994年才正式接⼊,但是在上世纪⼋⼗年代,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了接⼊互联⽹的努⼒并与美国进⾏了协商。
上世纪⼋⼗年代是中国互联⽹的起步阶段。
这⼀阶段中国互联⽹应⽤主要体现在两⽅⾯:信息检索和信息通讯。
⽽且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政府在⾹港兴建了第⼀个学术信息检索终端,⼜在北京成⽴了⼀个国际在线传真检索终端。
许多研究机构通过卫星专线实现与阿帕奇⽹络的链接。
1994年,中国正式接⼊国际互联⽹,此后,中外商业⼤军开始进驻中国互联⽹市场。
后亚文化视域下网红语言的社会表征及其治理
20基金课题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科创省级项目“后亚文化视域下网红语录的社会表征及其反思”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CX20_1317后亚文化视域下网红语言的社会表征及其治理杨艺明(扬州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摘要:网红语言近年来在网络上爆红,引起人们的争相模仿应用与讨论,逐渐形成了网络亚文化形态。
网红语言的兴起与网络社会阶层变更、视听文化崛起、青年群体寻求身份认同与展现自我等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其带来的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会对亚文化风格意义进行消解,因此需要主流文化对其进行引导,建立行业自律与他律,积极参与公共价值,形成亚文化资本建构。
关键词:后亚文化;网红语言;亚文化资本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20-02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的发展,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异军突起并迅速壮大。
不仅使人们在运用媒介、传授信息的方式上发生了巨大变革,而且深刻影响了亚文化的发生与演变机制,为网络亚文化提供了绝佳的传播环境。
个性、分享、原创等特征加持下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催生出了“药水哥”“giao 哥”“郭老师”等一系列“网红”,他们所创下的金句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视线关注与情感共鸣,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中疯狂传播并引起人们的争相模仿。
“网红语录”与“网红文化”的出现折射出了社会转型期国人特别是部分青年的精神焦虑,如何认识与引导“网红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后亚文化的文化观念学界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依据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进行的,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传播媒介的改变,传统青年亚文化中的某些理论观点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网络亚文化。
“后亚文化”一词由钱伯斯在其著作《大都市图绘:通往现在的可能性》中首次提出[1],研究后亚文化的学者们在总结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的缺陷与时代局限性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和新关键词,如场景、新部族、亚文化资本;另一方面推翻了伯明翰学派理论中的支配与被支配、抵抗与顺从、反对与收编等传统观念,削弱了阶级意识,更多关注的是青年亚文化的个性化、转瞬即逝和标新立异。
哔哩哔哩平台中美食类视频的沉浸传播研究
声屏世界2021/6传媒e 时代点击新媒体哔哩哔哩平台中美食类视频的沉浸传播研究阴刘雅珺摘要:美食类视频是目前很受欢迎的一类网络视频,哔哩哔哩这样以UGC 为主的视频平台,更是成为美食类视频发展的沃土。
文章结合哔哩哔哩的平台特性和平台中美食类视频的沉浸传播特征,探讨其带来的用户在场感、共鸣感、互动感等,从沉浸传播角度来研究为何美食类视频受到用户青睐。
关键词:沉浸传播美食类视频哔哩哔哩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媒介技术的普及,人们更习惯于使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
据CNNIC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2%,在各类APP 的使用时长中,网络视频类应用使用时长占比为12.8%,排在第二位。
据QuestMobile 发布的2020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在线视频APP 的日活跃用户量前五为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芒果TV 和哔哩哔哩。
不同于前四个平台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向专业机构购买以及平台自制,哔哩哔哩的内容主要来源于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
哔哩哔哩在创立初期是以ACG (动画、漫画、游戏)内容的创作和分享为主。
近年来,该平台不断丰富用户原创内容生态,美食类视频在哔哩哔哩各类UGC 中崭露头角,成为了热门视频类型,不断的涌现出该类型的UP 主(在哔哩哔哩平台上发布稿件的用户),所以哔哩哔哩于2020年9月为美食类视频增设分区“美食区”。
随后,在哔哩哔哩平台每年一次的“百大UP 主”评选中,2020年美食区有九位UP 主获得该称号,在该平台十二个分区中,获奖人数排至前三,作为2020年新设立的分区,美食区受哔哩哔哩用户的喜爱程度不容小觑。
本文从哔哩哔哩美食类视频中的沉浸传播特征来解读该平台的美食类视频受欢迎的原因。
孔少华认为沉浸传播是一种能够让传播受众达到沉浸(Flow)状态的传播模式,主要特征是通过特定的传播手段,或者让用户实现物理空间、符号空间或信息空间的沉浸(Immer-sion),或使得用户认知沉浸(Immersion)在特定的意识空间。
北京市高校学生完成学位论文期间的互联网信息查询行为研究
北京市高校学生完成学位论文期间的互联网信息查询行为研究王益明
【期刊名称】《数字图书馆论坛》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文章以一个中等规模的互联网信息查询行为调查得到的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的信息查询行为,尤其是他们的互联网信息查询行为和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电子形式的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查询信息的首选;互联网和图书馆是毕业生最常用的两种获取信息的途径;毕业生用于互联网信息查询的时间几乎占到了总的信息查询时间的一半;大部分学生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和资料是比较可靠的;毕业生在学位论文中引用互联网上的资料时最关注资料的时效性;学生们对搜索引擎已经有了一定的忠诚度并对搜索引擎的总体评价是比较满意的.
【总页数】12页(P1-11,23)
【作者】王益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北京市高校学生完成学位论文期间的图书馆信息查询行为研究 [J], 王益明
2.现今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北京市高校学生情况的实证
分析 [J], 郭威
3.新冠疫情期间宁夏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特征研究 [J], 李景东
4.新冠疫情期间宁夏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特征研究 [J], 李景东
5.垃圾分类背景下北京市高校学生绿色消费行为研究 [J], 王斯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张宏科;郭华明
【期刊名称】《中兴通讯技术》
【年(卷),期】2010(016)00Z
【摘要】使用一种网络传输以前多种网络业务的需求日益强烈.随着网络的管理和运营变得非常复杂,带宽"瓶颈"、网络安全、移动性支持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重点研究目标是解决现有信息网在安全、服务质量、服务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现有信息网络的演进和完善、全新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张宏科;郭华明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44;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03
【相关文献】
1.党建网站的现状与未来--兼论信息网络化对执政党建设的挑战 [J], 刘大秀
2.基于IPv6的下一代铁路信息网络 [J], 季宏志;蔡娇;罗晴;陈玲
3.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J], 张宏科;郭华明
4.下一代火箭推进技术的动向: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现状与未来 [J], 严尚宾
5.江苏省多媒体数据信息网络的现状与未来设想 [J], 周卫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线通信:深挖后3G时代的网络效能
无线通信:深挖后3G时代的网络效能
鲁义轩
【期刊名称】《通信世界》
【年(卷),期】2010(000)037
【摘要】@@ 2010年,中国3G驶入"深入优化网络与提升用户感知并重"的后3G 时代,在2010年国际通信展上,3G网络的优化与升级、各个3G品牌与业务间的短兵相接/数据业务的激增带来的无线宽带新技术等,都毫无悬念地出现在人气最高的运营商与主流设备商展区.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鲁义轩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后3G时代高校WLAN网络优化探讨 [J], 宗云飞
2.3G时代深挖短信创意服务 [J], 刘衡萍
3.后3G时代移动网络的数据挖掘与应用 [J], 邓光义
4.分步骤构建后3G时代的LTE网络 [J], 李勇
5.3G后时代网络运营商分化 [J], 合德成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网络时代的信息行为研究孔少华【摘要】随着泛在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逐渐走向成熟。
后网络时代是一种以网络泛在、网络主题生活化、网络群体社区化为特点的网络社会发展阶段。
后网络时代的信息行为研究正经历着从关注技术到关注用户、从关注信息到关注符号意义、从关注工作到关注生活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后网络时代日常生活信息行为Abstract:With the developing of ubiquitous technology and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network society is gradually becoming more mature.Post-network era is a stage with the theme of ubiquitous network,everyday life,and virtual 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is changing from system-centered to user-centered,from information-centered to symbol-centered,from work information research to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research.Key words:post-network era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behavior“网络社会”一词最早由荷兰人Jan van Dijk提出,并且于1996年被信息社会学家Manuel Castells 所使用[1]。
与网络社会意义相近的名词还有“信息社会”、“赛博社会”、“数字化社会”、“虚拟社会”等。
网络社会形成的基础是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变革导致人类社会的组织模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网络社会将进一步发展进入后网络时代,后网络时代的到来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影响着信息行为研究。
1后网络时代的特点后网络时代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互联网内容和服务为媒介,促进社会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
后网络时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1技术进步促进泛在网络的形成“泛在网络”是基于“泛在计算”一词提出的新概念,“泛在网络将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无缝对接,使网络服务与信息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包”[2]。
泛在网络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形式,而是一种建立在泛在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和信息服务形式。
在泛在网络服务形式下,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互联。
目前,泛在网络两项基础技术是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网技术。
1.2虚拟现实技术促进符号与信息的分离符号学家Cassirer将人看成是一种“符号动物”[3],人类通过符号表述意义、传播信息。
早期的互联网通信是一种文本符号的传播过程,文本就是信息,信息即是文本。
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创造和传播着更加丰富的符号(图片、声音等),这些符号更能发挥人们的想象,通过人脑的反映,形成一种“模拟真实”环境,即Liepmanm所说的“拟态环境”。
虚拟现实技术的目标是让这种“虚拟环境”更加真实,让人们“沉浸”在这种环境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力图构建一种多维信息的人机交互界面,人机交互不再只是一种文本信息,而是一种与信息分离的符号,这种符号将表述更加丰富的意义。
1.3网络内容和服务主题从学术与工作转向“日常生活”“泛在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最大的影响就是网络用户群体的变化。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4]。
上网成本的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泛在技术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可39 RESEARCH ON LIBRARY SCIENCE以互联;虚拟现实技术让这种互联更容易、更自然、更有趣,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加入到互联网用户的大军。
网络受众数量和阶层的变化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并且引导互联网主题向多样化、大众化、生活化发展。
互联网已经不再只是信息的集散地,也不仅仅是人们为了工作和学习才来搜索和发现的空间,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Barry Wellman所说,“互联网为‘日常事务’带来了一丝光明”,互联网研究正转向“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对意义构建的影响”[5]。
2早期的信息行为研究图书情报科学传统的研究关注信息的收集、组织与开发和信息检索系统的开发与使用。
在过去的30多年中,该领域对信息行为的研究已经从“以系统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6]。
人们将对信息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对“研究信息如何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理解以及理论研究。
图书情报领域也从对检索的研究,逐渐扩展到研究人类信息行为的各个方面[7]。
传统的研究关注信息以及信息需求的定义。
这个时期最具影响的是Dervin意义构建理论和其对信息的定义。
他将信息定义为“建立在对外部环境信号以及内部认知对现实的意义构建”[8]。
对于信息需求的定义是信息研究的另外一个关注点,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定义是1968年泰勒的四层次信息需求定义:他认为信息需求具有四个层次:内在层次、形式化层次、自觉层次、折中层次[9]。
Wilson则认为信息需求本身这个词就有问题,因为它与借用信息解决其他基本的生理、认知、情感需求有关。
他还认为,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是信息需求,而是在出现信息障碍时候表现出来的信息查询行为[10]。
情景也是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除了关注工作情境下的信息行为,也有学者研究“市民信息行为”、“非工作信息行为”和“日常信息行为”。
例如,Savolainen基于Pierre Bourdieu习惯理论构建了日常信息行为查询模型[11];Pettigrew[12]研究了诊所情景下护士与病人的信息行为。
尽管人们对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研究已经历时20年,但是受到技术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制约,日常信息行为的研究并没有成为主流。
3信息行为研究信息、用户以及情景是信息行为研究所关注的重要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所能表达的意义更加丰富,信息服务的主题扩散到用户生活的层层面面,虚拟现实技术、泛在网络技术正促使信息行为的研究发生巨大的变革。
3.1虚拟社区研究成为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社会网络在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但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种社会互联只能是潜在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们将这种潜在网络转变成真实存在的发展史,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这种互联随时可以发生,随处可以发生。
传统的信息行为研究关注的是个体的或者是小群体的信息行为,但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泛在技术的出现,计算机网络支持的不再是那些密集的孤独的小网络,而是一种松散的、开放的、庞大的社会网络。
信息行为研究的关注点也从人机交互过程的信息行为或者小组织的信息行为转向虚拟社区的信息行为。
后网络时代,互联网以各种各样的虚拟社区的方式存在,这种社区是动态的、开放的。
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用户作为服务的提供者或者生产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互联网由信息的集散地成为信息的协作场所,由知识的传播地变成知识的创新平台。
泛在网络为用户的无缝连接、无障碍连接创造了条件,泛在网络下的信息服务将围绕用户展开,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
信息行为研究的关注点将包括泛在网络环境下虚拟社区用户信息行为模型的构建、虚拟社区用户信息协作行为的研究等。
3.2虚拟现实技术深刻影响后网络时代的信息行为研究虚拟现实技术是建立在空间几何、图形理论、相似理论发展基础之上的。
在沉浸、交互与构想基础上,虚拟现实技术力图使用户融合到计算机产生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而感觉不到身体所处的外部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虚拟现实技术正引起信息行为研究的巨大变化。
(1)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信息交互的自然性传统的计算机环境是以系统为中心的,人们通过计算机主机的外部设备(如键盘、鼠标)发出操作命令进行信息交互。
虚拟现实技术强调的是人的沉浸和融入,旨在构建更加和谐的人机环境。
通过识别人的各种姿势来进行人机交互,这种人机交互的基础不再是简单的文本或者语言信息,而是各种具有意义的符号,虚拟现实技术使得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更加地自然化,这种技术导致的自然化信息交互必然导致信息行为研究的重大变革。
(2)虚拟现实技术促进多维度信息生产和交互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需要经历编码、传递和解码三个过程,在传统技术条件下信息在编码和解码过49图书馆学研究2013.1程中会有很多意义损失。
虚拟现实技术使得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更加容易,基于声音、图形、图像、位置、反馈、触觉等多维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传递更多的意义。
信息的生产和交互是一种意义构建过程,人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正在编码和解码更加丰富的意义。
3.3后网络时代日常生活研究成为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80年代开始,生活方式媒体已经超越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日常生活成为网络社会研究的核心问题。
信息行为研究一直有对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研究的传统,但是由于历史发展原因,信息行为的研究一直以工作情境下的信息行为研究为主。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再只是一个工作与学习的中心,而成为了一个生活与消费的中心,互联网技术、内容和服务形式也将转向日常生活。
这种互联网研究主题的转变也将深刻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信息行为研究不仅要研究用户的信息行为表现,还应该深入到用户的生活中,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去探究用户的兴趣、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
4总结信息技术的变革导致了网络社会的出现和发展,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网络社会走向成熟。
现阶段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网络用户群体的多样化发展。
传统的信息行为研究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信息行为研究需要综合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用户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
注释[1]Wikepedia.[EB/OL].[2012-09-05]./wiki/Network_society[2]张平,苗杰,胡铮,田辉.泛在网络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5)[3]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本,1985:34[4]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EB/OL].[2012-09-05]./special/cnnic30/[5]Barry Wellman,The Three Ages of Internet Studie[J].New Media&Society,2004(6):123-9[6]Case,Donald Owen.Looking for Information: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Needs,and Behavior [MJ].New York:Academic Press.2007[7]Wilson,T.D.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9,55(3):249-270[8]Dervin,eful Theory for Librarianship[J].Drexel Library Quarterly,1977,13(3):16-32[9]Taylor,Robert S.Question-Negotia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J].Libraries.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1968,29(3):178-194[10]Wilson,T.D.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81,37(1):3-15[11]Savolainen,Reijo.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Way of Life”.[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5,17(3):259-294[12]Pettigrew,Karen E.Waiting for Chiropody:Contextual Res-lts from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Information Behaviour Among Attendees at Community Clinics[J].Information Processing&Management,1999,35(6):801-817孔少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