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中国文化

1005030081 刘宇凌对外汉语

摘要:金庸是当代武侠小说中的佼佼者,其作品堪称经典,受到世界各地华人的普遍喜爱。其作品主题显明,为读者展示了恍如现实的武林生活与江湖纷争,而这一切都取自于各种民间传说和野史,来自于生活,虽经由作者的想象加工,却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受到了广大“金庸迷”的普遍推崇。金庸的作品无一不是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其造诣之深,引人入胜也因为在其小说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包括饮食、文学、宗教思想等多方面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学宗教思想

金庸的武侠小说广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一点令他的小说显出与众不同的内涵与底蕴。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饮食、文学、宗教、思想等多方面融会于其作品中,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的言行、经历来描绘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金庸的武侠取得极大的成功,取决于金庸本人通透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字功底、博大的胸襟、自身的天赋与社会的机遇。同是“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作品之所以在销量和评价上都高于同时代的梁羽生、古龙等名家,主要原因是金庸小说到处都笼罩着浓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让人体验享受到一种远古的高深。

一.金庸小说中的饮食文化

说到金庸小说中的饮食文化,就不得不提《射雕英雄传》这本小说。在小说的第十二回中,黄蓉为了讨好洪七公,让其教给郭靖上乘武功。费了极大心思做出许多奇特精致的美味佳肴。

“黄蓉笑盈盈的托了一只木盘出来,放在桌上,盘中三碗白米饭,一只酒杯,另有两大碗菜肴。郭靖只觉得甜香扑鼻,说不出的舒服受用,只见一碗是炙牛肉条,只不过香气浓郁,尚不见有何特异,另一碗却是碧绿的清汤中浮着数十颗殷红的樱桃,又飘着七八片粉红色的花瓣,底下衬着嫩笋丁子,红白绿三色辉映,鲜艳夺目,汤中泛出荷叶的清香,想来这清汤是以荷叶熬成的了。”

“洪七公惊喜交集,细看之下,原来每条牛肉都是由四条小肉条拼成。洪七公闭了眼辨别滋味,道:“嗯,一条是羊羔坐臀,一条是小猪耳朵,一条是小牛腰子,还有一条……还有一条……”黄蓉抿嘴笑道:“猜得出算你厉害……”她一言甫毕,洪七公叫道:“是獐腿肉加免肉揉在一起。”黄蓉拍手赞道:“好本事,好本事。”郭靖听得呆了,心想:“这一碗炙牛条竟要这么费事,也亏他辨得出五般不同的肉味来。”

洪七公道:“肉只五种,但猪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几般变化,我可算不出了。”黄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变化不计,那么只有二十五变,合五五梅花之数,又因肉条形如笛子,因此这道菜有个名目,叫做‘玉笛谁家听落梅’。

“洪七公大叫:“了不起!”也不知是赞这道菜的名目,还是赞自己辨味的本领,拿起匙羹舀了两颗樱桃,笑道:“这碗荷叶笋尖樱桃汤好看得紧,有点不舍得吃。”在口中一辨味,“啊”的叫了一声,奇道:“咦?”又吃了两颗,又是“啊”的一声。

荷叶之清、笋尖之鲜、樱桃之甜,那是不必说了,樱桃核已经剜出,另行嵌了别物,却尝不出是甚么东西。洪七公沉吟道:“这樱桃之中,嵌的是甚么物事?”闭了眼睛,口中慢慢辨味,喃喃的道:“是雀儿肉!不是鹧鸪,便是斑鸠,对了,是斑鸠!《诗经》第一篇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以这汤叫作‘好逑汤’。

(《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

就在这短短的一段中,金庸用及其细腻的描写手法,将几道精致的美味佳肴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看到文章的时候,仿佛也品尝到书中的美味。而就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2.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以及书中的‘玉笛谁家听落梅’和‘好逑汤’。

二.金庸小说中的文学文化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都是中国“新”派武侠小说,通俗易懂。但又不同于其他的简单,金庸其家为书香门第,世居海宁县袁花镇。金庸的祖辈是康熙年间的著名诗人查慎行与查升。也因为如此,金庸的小说中经常喜欢引用许多文学著作,如在《天龙八部》中,段誉自幼熟读《易经》,在许多危急关头将《易经》中的诗句与自身际遇或武功相结合,往往化险为夷。:“卷轴上既绘明步法,又详注易经六十四卦的方位,他熟习易经,学起来自不为难。但有时卷轴上步法甚怪,走了上一步后,无法接到下一步,直至想到须得凭空转一个身,这才极巧妙自然的接上了;有时则须跃前纵后、左窜右闪,方合于卷上的步法。他书呆子的劲道一发,遇到难题便苦苦钻研,一得悟解,乐趣之大,实是难以言宣,不禁觉得:“武学之中,原来也有这般无穷乐趣,实不下于读书念经。”(出自《天龙八部》第五章微步毂纹生。

而除了在正文中引用这些经典著作,金庸的文化底蕴还在许多书中章回的标题中得以体现。在《天龙八部》这一书中共五十章的标题都是金庸仿照古代章回体小说的标题,以宋词的句式写下的标题。如

第四十一章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

第四十二章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

第四十三章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

第四十四章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

第四十五章枯井底污泥处

第四十六章酒罢问君三语

第四十七章为谁开茶花满路

第四十八章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露

第四十九章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

第五十章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

而《天龙八部》也是金庸第一次尝试自写标题。虽是第一次,却也文采飞扬,深印正文,无一不体现出金庸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底蕴。

三.金庸小说中的宗教思想

金庸的哲学思想丰富多彩,汲取了儒、道、释三家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精华,去其糟粕。而在其早期作品儒家色彩浓,流露出独尊儒术的思想。

金庸本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上过私塾,拜过孔夫子。由此影响,使金庸吸收了儒家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伦理的重要性、“积极进世”、忠君报国等儒家思想,所以在他初期的作品思想中占主要地位的就是儒家思想。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开山之作,以“反清复明”为主线,讲叙乾隆皇帝与“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之间的故事。小说刚开始引入主人公陈家洛是由他的外表写起:“持白子的是个青年公子,身穿白色长衫,脸如冠玉,似是个贵介子弟”(《书剑恩仇录》)很明显,金庸将陈家洛以一儒士的外表表现出来。随着故事的发展,陈家洛儒者的思想与行为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我们在他身上并没有看到一个当机立断、率领群豪建功立业的一帮之主,相反,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是“一介书生,三尺微名”的书卷气。儒者从政,最大的问题是幼稚、好幻想。

《书剑恩仇录》后金庸认识到不能从大局上全面采用儒家传统思想模式。随着时间的修琢,金庸的思想写作逐渐将道家思想注入作品,把儒道两种思想融为一体,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与艺术性,将金庸的作品提向新的高度。

在其后的《天龙八部》一书中,金庸将佛学的许多文化都写在书中的“天龙八部”这一书名、故事中云南大理国政教合一,奉佛教为国教、世代帝王多数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