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走势

合集下载

经济周期理论在我国经济中的应用

经济周期理论在我国经济中的应用

经济周期理论在我国经济中的应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周期的影响日益凸显。

而经济周期理论作为一个解释和预测经济变化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的实际运用中也越来越被重视。

一、经济周期理论简介经济周期理论是关于经济波动周期性变化的一种理论。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会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包括经济扩张期、经济繁荣期、经济衰退期和经济萧条期等不同的阶段。

经济扩展期是指经济增长迅速,经济活动繁荣,物价上涨,就业市场强劲的时期。

经济衰退期则是经济放缓,经济活动减少,价格下跌,就业率下降的时期。

在这个周期性变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会一次次地扩张和收缩。

二、经济周期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在我国的实践中,经济周期理论已成为研究宏观经济调控和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工具。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也会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来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政府在经济衰退期会采取一些刺激经济的措施,比如增加货币流通量、减轻税收负担等;而在经济扩散时期,政府则会采取一些抑制经济的措施,比如加强货币紧缩,增加利率等措施,以维护经济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经济周期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制约和挑战。

例如,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存在着许多因素影响着经济走势,如外部环境、自然灾害等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经济走势失去周期性规律,从而使经济周期理论的应用受到限制。

三、经济周期理论在我国发展中的几个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也出现了许多与经济周期理论相关的问题。

1.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会对经济周期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改革,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成为使经济周期理论难以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2.营商环境的变化:营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经济周期的不断变化。

例如,企业营商环境不良,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从而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营商环境一直在不断改善,这也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应用产生了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与调控

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与调控

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与调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已经成为了各国政府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们不仅可以影响经济增长、通胀率和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还可以对经济周期产生明显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与调控。

1. 经济周期的概念经济周期是经济增长的自然现象。

它由经济活动的增长和衰退构成,通常分为四个阶段:繁荣期、过度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经济周期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例如,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可以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如增加政府投资、减税等。

2.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以影响经济总量为目标的对经济进行管理和调节的政策。

经济政策通常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外汇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平衡经济增长、通胀率和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以达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作用3.1 财政政策的调控效应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采取的税收和支出措施来影响经济。

在经济繁荣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来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以防止过度繁荣。

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发展。

例如,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以避免经济崩溃。

3.2 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影响经济发展的政策。

通过调整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投资和消费的成本,以控制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在经济繁荣期,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利率以抑制过度繁荣。

在经济衰退期,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发展。

3.3 外汇政策的调控效应外汇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其国际贸易政策来控制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汇率波动。

如果汇率过高,可能会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可以采取贬值货币的措施来促进出口,刺激经济发展。

在经济过度繁荣或生产成本上升时,政府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以控制通货膨胀,以避免汇率波动。

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

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

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变化。

它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滞涨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在经济周期中,宏观调控是政府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过程。

本文将从经济周期的特点、原因和宏观调控的手段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经济周期的特点经济周期具有周期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首先,经济周期是具有一定周期性的,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

其次,经济周期具有波动性,即经济总量在周期内呈现出上升和下降的波动变化。

最后,经济周期具有不确定性,即经济周期的起始、持续时间和幅度都是不确定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经济周期的原因经济周期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其中,需求冲击、供给冲击、金融冲击和外部冲击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

需求冲击是指消费者和企业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如消费水平、投资水平等的波动;供给冲击是指生产要素的供给发生变化,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金融冲击是指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外部冲击是指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为了应对经济周期的波动,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影响经济运行。

宏观调控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方面。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支出政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条件,从而调节经济运行。

在实施财政政策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支出政策等手段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四、宏观调控的效果宏观调控的效果取决于政府的政策措施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在实施宏观调控时,政府需要根据经济周期的阶段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政策措施,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

宏观经济中的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中的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中的经济周期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的波动。

宏观经济周期理论是一套试图解释经济周期起伏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提供了对经济活动的解释框架,以及对政策干预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中的经济周期理论,包括逆周期政策、供给冲击以及周期的可能原因。

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分为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是由于投资需求的波动引起的。

在经济繁荣期,投资需求增加,企业扩大产能,创造就业机会。

而在经济低迷期,投资需求下降,企业减少产能,导致失业率上升。

凯恩斯还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逆周期政策来缓解经济周期的冲击,即在经济低迷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然而,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

新凯恩斯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中的波动不仅仅是由于投资需求的波动引起的,还受制于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指的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变化,如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等,导致商品和劳动力供给的变化。

供给冲击可以引起经济的价格和产量波动。

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认为,逆周期政策在应对经济周期波动时并不一定总是有效的,因为政策干预可能对经济供给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经济周期的原因有多种。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金融市场波动可能导致信贷供应的变化和金融风险的增加,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

此外,外部冲击也是经济周期的重要原因,如国际油价的波动、国际贸易关系的改变等。

这些外部冲击会直接影响国内经济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经济周期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经济都有重大影响。

在经济繁荣期,人们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增加,市场活跃。

而在经济低迷期,人们可能失去工作,收入减少,企业利润下降,市场需求萎缩。

经济周期的波动还可能导致资源和财富的重新分配,加剧社会和经济不平等。

为了应对经济周期的冲击,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逆周期政策来刺激经济,在经济繁荣期提高税收、减少政府支出,以稳定经济增长;而在经济低迷期则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和支出,刺激需求。

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是一种描述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波动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在一定时间内,经济系统会经历周期性的扩张和收缩阶段,即经济周期。

这种周期性波动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产出、就业和价格等方面。

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影响,还能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指导。

一、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经济周期理论有多种模型和理论,其中较为经典和重要的有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两种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活动的波动主要受有效需求的变化所驱动,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

而新古典主义理论则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源供给等因素引起的,政府应采取较少干预的政策来稳定经济。

二、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经济的波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扩张期、高峰期、衰退期和底部期。

扩张期是指经济活动持续增长的阶段,通常伴随着生产、投资和就业的增加。

高峰期是指经济活动达到顶峰的阶段,这时经济运行已接近满负荷水平。

衰退期是指经济活动开始下降的阶段,通常伴随着产出和就业的减少。

底部期是指经济活动下降到最低点后开始复苏的阶段,产出和就业开始增加。

三、经济波动的原因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外部冲击、市场供求关系、政府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外部冲击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导致的经济波动。

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经济波动,例如需求下降导致企业生产减少,进而引发经济衰退。

政府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也是影响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来调节经济活动。

四、经济周期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经济周期对个体和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在扩张期和高峰期,经济活动增加,个体和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增加,就业机会增多。

但在衰退期和底部期,经济活动减少,个体和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下降,失业率上升,社会负担加重。

因此,政府应根据经济波动的情况调控宏观经济政策,以缓解经济波动对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了调控经济运行,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促进就业等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而经济周期则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波动性变化,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1. 在经济繁荣期,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避免通货膨胀。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等手段来抑制过度投资和消费,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2. 在经济衰退期,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财政支出等方式来提高消费和投资水平,从而推动经济的复苏。

3. 在经济萧条期,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系统性风险。

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稳定金融体系,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4. 在经济复苏期,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巩固复苏势头,促进可持续发展。

政府可以适度调整政策,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确保经济增长的平稳过渡。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与手段1.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则相反。

2.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

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相反。

3. 外汇政策:通过调整汇率和外汇市场的干预来影响经济运行。

政府可以采取贬值或升值货币的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和促进出口或进口。

4. 结构性政策:通过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来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效率。

政府可以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等措施来提高经济竞争力。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与挑战1. 在实践中,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经济的变化。

2. 然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政策的时机选择、政策的效果评估、政策的协调性等问题都需要考虑和解决。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和循环变化。

宏观经济波动是指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的起伏和波动。

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波动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繁荣阶段是经济活动高度活跃的时期,经济增长快速,就业率高,物价上涨。

衰退阶段是繁荣阶段之后的经济放缓时期,经济增长放缓,就业率下降,物价开始下降。

萧条阶段是衰退阶段之后的经济低迷期,经济增长停滞,就业率低,物价持续下降。

复苏阶段是经济活动逐渐恢复的时期,经济增长重新加速,就业率回升,物价开始上涨。

经济周期的波动主要受到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影响。

需求方面,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决定了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当消费者信心高涨,购买力强劲时,经济活动将处于繁荣阶段;而当消费者信心下降,购买力减弱时,经济活动将进入衰退和萧条阶段。

供给方面,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和投资决策也对经济周期产生重要影响。

当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投资活动兴旺时,经济将处于繁荣阶段;而当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减少,投资活动减弱时,经济将进入衰退和萧条阶段。

宏观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在整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表现。

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可以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

内部因素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结构等,而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经济环境、自然灾害等。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财政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从而调节宏观经济波动。

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传统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稳定。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则可能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波动对于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周期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从而预测和应对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问题研究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问题研究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问题研究【摘要】文章通过H-P滤波分离出实际GDP的趋势项和波动项,计算实际GDP的波动率,并依据波动率划分经济周期、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如下特征:一是高位平稳运行,波动幅度减小、周期加长;二是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是稳定且衰减的阶梯波动;三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主要来源于内部传导。

【关键词】H-P 滤波经济周期波动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划分经济周期、分析经济周期波动大部分是基于增长率分析的,然而基于增长率分析经济波动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增长率变换对原数据中的周期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减少了相对较长的周期波动的波幅,同时加大了数据中随机或不规则成分的波幅。

二是无法分离出经济指标中所包含的趋势项和波动项,因而,不能反映经济变量围绕其长期趋势的上下波动。

一、潜在产出的估计及波动率的测量1、潜在产出的估计方法若以y为实际产出,y*为潜在产出,yvar为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

则有:y=y*+yvar。

其中,yvar就是我们要最终得到的波动分量指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处对潜在产出的定义是:在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条件下,一个国家中期的总产出水平,即潜在产出是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的产出水平。

在这个定义下,可以认为潜在产出近似为实际产出的长期趋势值。

本文中将实际产出的长期趋势值看作潜在产出。

估计潜在产出的方法有很多,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H- P滤波法。

H- P滤波法把样本点的趋势值当作潜在产出,通过最小化实际产出和样本点的趋势值,来估算出潜在产出。

H- P滤波法用公式表示为:其中,Yt是t期的总产出,Xt是Yt序列中的趋势成分,λ是对趋势成分Xt波动的惩罚因子。

λ=0时,满足最小化问题的趋势成分Xt等于Yt;λ增加时,估计趋势中的变化总数相对于序列中的变化减少,即λ越大,估计趋势越光滑,λ趋于无穷大时,估计趋势将接近线性函数。

H- P滤波方法实际存在着权衡的问题,即要在趋势成分对实际序列的跟踪程度和趋势光滑度之间作一个选择。

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起伏波动的现象。

在经济学中,经济周期被视为一种必然的现象,并且对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宏观调控则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整来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经济稳定的目标。

一、经济周期的特征经济周期一般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期,经济活动充满活力,生产增长迅速,就业市场繁荣,物价上涨。

衰退期则是繁荣期的逆转,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市场疲软,物价下降。

萧条期是经济活动最低谷的时期,生产严重下滑,失业率上升,物价低迷。

而复苏期是从萧条期开始企稳并逐渐恢复的过程,生产出现增长,失业率下降,物价回升。

二、经济周期的原因经济周期的起因可以归结为内部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投资、消费和货币供应等的波动;外部因素则是指其他国家经济的冲击、大规模自然灾害以及国际政治情势等对经济的影响。

投资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繁荣期,投资者积极投资,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推动经济增长。

而在衰退期和萧条期,投资减少,制约了经济增长。

消费则是拉动经济的力量之一,当消费者信心不足时,消费减少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货币供应对经济周期也有影响,过度增发货币可能导致通胀,而过度紧缩则会导致经济衰退。

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连锁反应。

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测的因素也可能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三、宏观调控的作用宏观调控是国家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而采取的经济政策手段。

它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来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调整利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改变汇率等手段,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调节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以达到稳定的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则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在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和提高税收来抑制过度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在现代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利用各种手段来调节和管理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状况和发展方向的一种手段。

经济周期则是指经济总体活动水平的波动性变动,包括经济的繁荣、衰退、复苏和停滞等几个不同阶段。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将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如何与经济周期相互作用。

一、宏观经济政策对扩张期的影响扩张期是经济周期的高峰期,是经济总体活动水平较高的时期,经济增长迅速,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这个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防止过热和通胀的出现。

通过适度调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可以有效地保持通胀率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其一,货币政策。

在扩张期,政府可以采取抑制性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增加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水平等措施,限制信贷扩张,抑制投资和消费过度增加,防止通胀压力过大。

其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在扩张期的角色主要是稳定财政收支平衡,避免过度扩张,防止经济过热。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提高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比例,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衰退期的影响衰退期是经济周期的低谷期,是经济总体活动水平的低迷期,经济增长缓慢,产能利用率下降,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在这个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恢复经济活力。

其一,货币政策。

政府可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供紧急贷款等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促进经济复苏。

其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在衰退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采取减税等方式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

政府可以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和教育等方面的投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消费和投资的需求。

三、宏观经济政策对复苏期的影响复苏期是经济周期中从衰退到扩张的过渡期,是经济总体活动水平开始回升的时期。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一)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今年年初以来,世界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呈现出阶段性疲软特征。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权债务和财政风险不断加大;新兴经济体继续较快增长,但增速回落、通胀压力上升,货币政策继续收紧。

与此同时,石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振荡,国际金融市场依然动荡不安。

发达国家经济走势疲软,新兴经济体增速回落。

美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第一季度环比折年率仅增长1.9%,增幅比2010年第四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

欧元区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6%,超出市场预期,但各成员经济增长明显分化。

第一季度德国同比增长5.2%,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主权债务隐患较大的国家基本上处在负增长或零增长状态。

日本经济在大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的多重影响下,第一季度环比下降0.9%,折年率下降3.5%,为连续第二个季度负增长,再度陷入传统经济意义上的衰退状态。

主要新兴经济体继续复苏,但增速普遍有所放缓。

第一季度印度、巴西、俄罗斯、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经济同比分别增长7.8%、4.2%、4.1%、4.0%、6.2%和7.2%,增幅比上季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进入第二季度后,相关经济指标显示,主要经济体增速仍在继续放缓。

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不少国家经济复苏仍离不开刺激政策的推动,微观主体生产和投资活动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主要表现在:一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难下,5月份美国失业率回升至9.1%,欧元区失业率高达9.9%,日本失业率为4.5%。

二是发达国家私人部门需求疲弱,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价仍在下降,消费者信心不足,企业投资意愿低落。

三是美欧等国金融体系仍有待修复,生产、消费和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继续受到制约。

四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过热后的“硬着陆”风险,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抵御外部冲击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宏观调控处于两难境地,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难度加大。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张连城内容提要: 2009年,本轮经济周期已完成筑底, 2010年,中国将进入下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根据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周期的特点,未来的扩张期将长达7—8年之久。

但是,未来的经济扩张很可能是缓慢的、在波动过程中完成的。

排除随机因素的冲击和错误货币政策的影响,根据中国物价水平波动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在未来3—5年内,中国爆发通货膨胀的概率很小,经济较快增长和低通胀是经济运行的主旋律。

为保持中国经济在未来扩张期内稳定健康地发展,应当确定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并根据适度增长区间随时调整经济政策的取向和力度。

作者简介:张连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经济周期通货膨胀预期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本轮经济周期2007 年到达波峰, 2008 年掉头向下进入收缩阶段, 2009 年已完成筑底。

2010年以后的经济运行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对通货膨胀应当持有怎样的预期,以及如何避免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既包括经济扩张期,也包括经济收缩期。

经济扩张期是指经济从波谷向上运行至波峰所持续的时间,经济收缩期则是指经济从波峰向下运行至波谷所持续的时间。

我们可以把经济扩张期分为复苏和繁荣两个阶段。

复苏阶段是指经济从波谷运行至经济增长趋势线即运行至经济正常增长路径附近的阶段;繁荣阶段是指经济从正常增长路径继续上行到达波峰的阶段。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经济收缩期分为衰退和萧条两个阶段。

衰退阶段是经济从波峰向下运行至经济增长趋势线附近的阶段;萧条阶段则是指经济从趋势线继续下行运行至波谷的阶段。

本轮经济周期的扩张期始于2000年。

经过8年的持续增长,到2007年,经济运行到本轮周期的波峰,经济增长率高达13%。

2008年经济开始向下运行,经济增长率跌至9% , 2009年经济继续下行。

《读懂中国经济:格局、周期与趋势》记录

《读懂中国经济:格局、周期与趋势》记录

《读懂中国经济:格局、周期与趋势》读书记录1. 1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百废待兴到繁荣昌盛的巨大转变。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且缺乏活力。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政府不断推进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如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问题,但整体发展趋势依然向好。

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1 1 中国经济的崛起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自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经济活动的管制,鼓励企业家精神,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的崛起得益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转变,再到现在着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这一过程中,中国成功地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柱,中国政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也为国内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提供了便利。

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风险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能力,在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经济事件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稳定了国内经济,保障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稳定。

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

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

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大幅波动的一种现象。

它表现为经济的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了解经济周期的动态规律对于国家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经济周期的特征1.1 繁荣期繁荣期是经济循环中增长最快的阶段,各类经济指标持续向好。

企业投资增加,消费者信心提升,失业率下降,国际贸易活跃。

本阶段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增强,加大了企业的生产力度,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然而,过度的繁荣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资源过度消耗,乃至资产泡沫。

1.2 衰退期衰退期是经济从繁荣走向萎缩的重要过程,表现出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投资意愿降低,失业率上升。

企业盈利下降,消费者信心减弱,这一过程中生产过剩、库存增加等问题日渐凸显。

衰退期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市场供需失衡、政策调控不及时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波动。

1.3 萧条期萧条期是经济周期中的低谷阶段,特征是长期低迷,失业率高企,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萧条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引发人们的焦虑与不安。

在这一阶段,由于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极度低迷,消费需求急剧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市场的不景气。

这往往需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介入,以促使经济尽快恢复元气。

1.4 复苏期复苏期是指出现于萧条后的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市场逐渐恢复信心。

投资和消费逐步回暖,就业市场开始改善,各项经济指标开始回升。

然而,这一阶段也充满不确定性,如果把握不好复苏的节奏与力度,则可能再次陷入衰退或者寻求更强烈的干预手段。

二、经济周期与政策调控在自然发生的经济周期中,由于其内在规律以及各种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控总需求。

在繁荣期,通过提高税收、削减财政支出等手段抑制通货膨胀;而在衰退及萧条期,则可以通过减税、增加公共支出等措施驱动消费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复苏。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周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经济的波动性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

为了平衡市场,维持经济的稳定,各个国家都会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整体经济进行调控的一系列措施,其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增长、稳定和改善。

1. 金融政策金融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和需求来控制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

通常,央行在经济周期中会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波动。

当经济增长疲软时,央行可以降低利率和提供更多的货币流动性,以刺激投资和消费。

相反,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提高利率和限制货币供应,以避免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出现。

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

当经济处于衰退周期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和减税,以激励消费和投资。

这将刺激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机会。

相反,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收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以控制通胀和平衡市场。

3. 劳动力市场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包括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供培训机会、改革福利制度等措施。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提高就业率,如减少劳动力成本和提供就业保障。

相反,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失业率,如提高技能水平和鼓励创新等。

4. 外贸政策外贸政策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它可以通过贸易壁垒、汇率调整等方式来调节经济波动。

在经济衰退时期,国家可以采取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和促进出口,以刺激国内市场。

相反,在经济过热时,国家可以采取开放措施,鼓励进口和限制出口,以平衡贸易。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密不可分。

通过适当的政策措施,国家可以调节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然而,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以及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合作。

【内容完整】当前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内容完整】当前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世界与中国宏观 经济形势分析
目录
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
2016年,国际经济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
世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纷纷下调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3.1%
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
2.4%
世界银行
1.7%
世贸组织
2016年,国际经济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经济增长方式来讲,从过去粗放型 的增长转向要质量和效率的增长。
从经济结构来讲,从过去增量的产能 扩张转向内部结构的调整。
“十三五”规 划确定五大发 展理念:创新、 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

从经济发展动力来讲,从过去的拼资 源、拼劳力转向高新技术、新的经济 增长点。
逼迫中国经济转型的三大因素:
01
04
09
06
微观经济决策失误。
担心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贫富差距过大。
07
08 09
产品和市场之间信息不对接。
供给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
过剩产能难以去除的原因
地方政府和银行 之间的关系

过剩产能退出市场后, 工人失业、下岗问题

五大 难题 四 三

去产能与稳增长 之间的关系
去产能和财税政策 之间的关系
世界经济衰退将长期化
03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深层次的矛盾突出
02
中国经济面临增速下滑的风险
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向
A
B
C
D
“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01 稳增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02 积极发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地波动和变化的现象。

宏观经济政策则是政府通过一系列调控手段对整体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理的方式。

在经济周期中,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经济周期的特征经济周期一般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繁荣阶段表现为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增加等;衰退阶段则是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岗位减少,企业利润下降等;萧条阶段是经济衰退的最高峰,经济活动大幅度下滑,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普遍出现;复苏阶段则是经济逐渐恢复增长,失业率下降,经济活动逐步恢复。

2.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收入等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3.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的波动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在经济的繁荣阶段,政府可以采取收紧政策,适当加大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控制过热的需求,防止通货膨胀。

在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政府则可以采取扩张性政策,适当降低利率,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促进复苏。

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调整,可以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提高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可持续性。

4.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需要依靠政府部门、央行等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

政府通过调整财政预算,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央行则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发行货币等手段控制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此外,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还需要与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其他相关政策相配合,形成有效的政策组合,以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地发展。

5.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的滞后性使得政策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使得政策执行存在困难。

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和衰退交替出现的波动过程。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周期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宏观经济变量间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

而经济周期则是指经济活动在时间上的波动变化。

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首先,宏观经济学通过对经济周期的研究,能够揭示经济活动的规律与变化趋势。

通过观察和分析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等不同阶段的经济数据,可以揭示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进而指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其次,宏观经济学还能够通过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提供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宏观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经济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比如在经济繁荣期,投资增加、就业率上升,而在经济衰退期,则可能出现投资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现象。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经济的运行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后,宏观经济学通过对经济周期的研究,能够探讨经济波动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不同行业和群体的影响不尽相同。

在经济繁荣期,企业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盈利机会,而在经济衰退期,则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风险。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提供对这些影响的深入理解,从而指导各方面的决策与调整。

二、经济周期的特征经济周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波动性、持续性和不均衡性三个方面。

首先,波动性是经济周期最为显著的特征。

经济活动的波动不仅表现在生产总值和就业市场上,也涉及价格水平、利率和投资等方面。

这种波动性一般呈现出周期性的起伏,交替出现经济繁荣和经济衰退。

其次,经济周期的持续性是指繁荣期和衰退期都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的周期长度较长,可以持续数年甚至十年以上。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活动将出现增长和下滑,而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对整体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宏观经济与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与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与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与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不同阶段之间波动的现象。

这种波动主要是由于资源配置、产出产能、就业和价格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

经济周期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宏观经济是指国家整体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就业率等方面的变化。

经济周期波动直接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下面将具体论述经济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首先,经济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产出产能有显著影响。

在繁荣期,经济活动蓬勃发展,企业投资扩张,生产活动达到高峰,产出增加,产能得到有效利用。

而在衰退期和萧条期,经济活动减缓,企业降低投资,生产活动受到限制,导致产出下降,产能利用率降低。

这种波动对宏观经济的产出产能构成了直接的冲击,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经济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就业率产生重要影响。

在经济繁荣期,企业投资增加,市场需求扩大,就业机会增多,就业率提高。

而在经济衰退期和萧条期,企业减少投资、缩减规模,就业机会减少,就业率下降。

就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周期波动对就业率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国家和人民的福祉。

第三,经济周期波动对物价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在繁荣期,由于企业投资增加、生产活动扩大,供需关系紧张,物价上升。

而在衰退期和萧条期,由于企业减少投资、市场需求减少,供需关系放松,物价下降。

物价水平的稳定对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十分重要,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另外,经济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有着重要影响。

在经济繁荣期,政府可以通过适当收紧货币政策、加强财政调控等手段,防止经济过热,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而在经济衰退期和萧条期,政府可以通过适度放宽货币政策、增加财政支出等方式,刺激经济活动,促进经济的复苏。

经济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经济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涉及产出产能、就业率、物价水平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典经济周期理论根据经济学家们关于经济周期起源的分析(也是周期理论中最本质的分析),以及这些理论与当前现实的相关性,在此分为“七论”加以阐述。

1、市场经济无危机论。

萨伊定律是其早期和典型的阐述,理性预期学派的“均衡周期观点”是其现代的翻版。

在“经济人”、最大化原则、市场出清和充分竞争等隐含假定下,萨伊认为: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因此储蓄会全部用于投资(I=S),产出和就业仅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从长期看来,全面过剩的危机没有可能。

在理性预期等假定下,理性预期学派的“均衡经济周期”观点认为,“经济周期,或困扰宏观经济学家的周期现象,被视为完全正常的过程的表现形式……。

经济周期,决不是需要干预的扰乱,而是经济正常增长过程的一部分”。

现在,西方学者已普遍用衰退(depression)一词代替了危机(crisis)一词,他们只把危机一词用以描述金融市场的猛烈骚动,如东南亚金融危机。

米契尔指出:“在描述商业循环这一个阶段时,…危机‟是个不适当的名词。

”自由市场经济无危机论,反映了西方不少经济学家对自由市场经济的推崇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化。

2.“消费(需求)不足”危机论。

“消费不足理论是周期性不稳定的最古老解释之一”,并且,“最令人满意的理论(就其具有动态性和现实性这一层意义来讲)并不一定是新的。

”西斯蒙第、马尔萨斯、巴布森以及后来的凯恩斯都从该角度来看待危机的起因。

霍布森更加深入地探讨了消费不足和“过度储蓄”超过“适度储蓄率”的根源:一是消费的保守主义性质(即人民的消费习惯是比较稳定的,不易有突然大量的增长);二是在于收入的不平等分配。

储蓄之所以过度,这不是因为各个储蓄者的愚蠢,而是由收入造成的。

因为收入越高,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凯恩斯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灵活偏好”、“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来支持其“有效需求不足说”。

其中尤以资本的边际效率为重要。

“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告崩溃时,人们对于未来的看法.亦随之而变为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乃上涨。

……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

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崩溃。

”如果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非常低,投资对利率失去弹性,利率极低会出现货币的“凯恩斯流通陷阱”,经济会陷入持续和长期的萧条。

因而市场经济的缺陷导致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在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并且应更注重财政政策。

3.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最科学、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危机和周期的必然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以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阐述了他们的思想精髓。

可图示如下:他们指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4.“货币”周期论。

该派包括霍特里的纯货币因素论、哈耶克的货币过度投资理论,以及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周期理论等。

尽管他们的学说各有特色,但其理论以货币数量论和充分就业为基础前提,并认为货币供给量等金融变量的变化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唯一原因。

哈耶克认为,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膨胀和收缩政策,使市场利率高于或低于自然利率,从而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引起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两大生产部门之间配合比例的失调,导致经济扩张和萧条。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几乎重新恢复了传统货币数量论(费雪方程:MV=PQ)的权威:货币供应是外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总量经济活动系列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所导致的短期就业和产出的增加以及长期的价格抬升是由于“货币实际余额效应”发挥作用以及工人和企业主“货币幻觉”产生和消失的结果。

从长期均衡趋势看,经济将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并且由于挤占效应(crowd-out-effect)和需求管理政策的“时滞效应”,他们反对“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主张采用“单一货币规则”。

5.“实际经济冲击”周期论。

有两种理论流派赞同该观点:一是实业经济周期论,二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他们没有从货币的因素探寻周期的起因,而强调经济的实际因素对周期的影响。

实业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米契尔把利润率的变化提高到了中心地位。

衰退期间减少成本的措施(解雇、减少工时、削减非工人开支)必然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率.进而推动生产和就业,经济繁荣;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生产要素的短缺和价格上涨,从而利润率降低,经济衰退。

并且“成本在扩张和收缩的早期都滞后于价格,但在下一个转折点到来时便会逐渐赶上去”的特性也助长了经济的波动。

近些年来西方许多宏观经济学家已开始对经济波动的基础均衡模式(这是50多年前首先由希克斯提出的)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都把经济周期的动态解释为反应实际冲击的相互作用(对总的要素生产力)和各时期之间的资本主义生产可能性。

”实际冲击包括:生产技术的革新、新产品的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变动等。

不利的冲击使供给减少,有利的冲击使供给增加。

但是隆格和普洛瑟认为,“冲击的持久性受着固定因素(如固定的时间赋予)存在的限制,冲击的最后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它显示出极大的周期短暂住”因此与其他新理论一样,它被提出来反击凯恩斯学派干预能使经济平稳的观点。

6.“创新”周期论。

包括技术创新论和制度创新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解释长期被动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其核心是“创新”概念,即用企业家“创新”的周期性出现来解释经济周期。

“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一批创新活动干扰了“循环流”(circulation)为特征的经济均衡状况,导致经济周期的繁荣;但当它引起旧的产业部门的衰落和淘汰时(如汽车工业就使马车工业极为难堪),经济就会萧条。

因此熊彼特把衰退和萧条描述为经济体系趋向于新的均衡的必然的调整过程,是“创新”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和必要的代价。

制度创新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思,他们在其名著《制度改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认为,由于市场规模、生产技术等的发展会使某些集团预期改变旧的制度安排会获得某种潜在利益,因此他们就会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实现后,就会出现新的制度均衡。

制度创新既可以由个人进行,也可以由合作团体或政府机构担任。

他们还概括了由政府进行创新的特点和必要性。

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兴起和衰落引起经济增长的繁荣和衰退。

7“政治”的经济周期论1943年,波兰的卡列茨基提出了资本主义将难于避免“政治”的经济周期理论。

他认为由于大企业希望维持控制社会经济的权力、失业后备军。

收入分配的优势等原因,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而政府代表大企业主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将会由于政府经济政策的扩张和收缩而出现繁荣与萧条的更迭循环。

战后西方国家的周期变化印证了这一观点。

萨缪尔森等人认为政策目标如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自由等的基本矛盾冲突以及政策目标的转换必然引起经济波动。

二、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对比以上“七论”,对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似可得出以下几点看法:1.尽管经济学家们在经济周期的起因问题上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正如哈勃勒在其名著《繁荣与萧条》中指出的那样,他们的观点并不都是互相矛盾的,只是观察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有时甚至是相互承认和可以统一的。

中国当前的经济不景气,其原因也不是单一的,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

需求不足(中国居民收入、消费的增长跟不上GNP的增长)、货币紧缩(1993年以来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秩序整顿)、外来冲击(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和外资流入的负效应)、政策、体制行为(松、紧政策的交替以及长期不能理顺和低效的国企制度和投资体制)、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纺织、煤炭等传统工业的衰落和信息、生物、汽车等新兴产业不能迅速崛起)等都在这次衰退中发挥了各自的、或轻或重的作用,这就为政策调节和经济的复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市场经济无危机论”尽管在理论上没有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赞同,也不符合经济的现实;但完善的市场机制的发挥确有其自我修复的功能。

危机恰恰是强制地为平衡开辟道路,尽管这可能以长期的萧条和失业为代价。

实业经济周期理论关于利润率等内在经济变量变化的论述,也说明了萧条之后的必然繁荣。

熊彼特的观点也是相当乐观的。

因此中国目前的裁员增效、增加财政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刺激消费等政策的结果应当看好,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形势分析课题组新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在盘整阶段如果结构调整能够大致完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约束便会逐渐消失,中国经济将会迎来一个持续10年以上的新高速增长期,速度大致为8%—— 9%。

经济历史一再证实,萧条期投资者过分悲观的利润预期,消费者黯淡的收入预期和物价下跌的预期,以及有些经济学家夸大的悲观论调(他们对经济走势的预测也时常失误),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萧条。

其实经济的回升往往又是出人意料的,只有洞烛先机者才能获益。

所以,稳定投资心态,改变物价下跌预期和持币惜购心理,制造宽松的舆论,重塑经济复苏的信心是非常必要的。

3.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往往把经济制度作为给定的外生变量不予考虑(制度创新理论除外)。

中国当前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即过渡经济),所以制度的僵滞和创新必须作为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内生变量考虑其对周期的影响。

由于中国是渐进式的改革,则部分旧制度的僵滞和制度创新并存。

“制度僵滞程度愈深,制度的危机就愈大,制度创新的机会也愈大”。

正是由于改革初期的制度创新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正是由于一些现存制度的僵滞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它们与现实的经济变量的趋坏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当前的衰退。

消费不足源于中国的低收入和不合理(寻租行为严重)的分配体制;早期的重复投资和结构失衡以及现在的私人投资不足源于中国的融资体制:国家财政、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投资模式以及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源于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运转低效的企业制度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货币供给的过度扩张源于经济(或企业)的“倒逼机制”,政府的过度干预必然造成“政府失败”。

所以中国的制度改革已到关键时刻,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和社会效益以及更加重视市场和私营经济的力量。

中国要完成从“制度僵滞”到“制度创新”再到“新的制度均衡”的转变,关键要找到制度创新能给他们带来“潜在利益”的“行动集团”。

作者认为他们就是企业的广大职工和企业家,两者都要兼顾,仅仅依靠“企业家精英”的所谓创新就能推动经济发展的观点是历史唯心论,是危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