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走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典经济周期理论

根据经济学家们关于经济周期起源的分析(也是周期理论中最本质的分析),以及这些理论与当前现实的相关性,在此分为“七论”加以阐述。

1、市场经济无危机论。

萨伊定律是其早期和典型的阐述,理性预期学派的“均衡周期观点”是其现代的翻版。在“经济人”、最大化原则、市场出清和充分竞争等隐含假定下,萨伊认为: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因此储蓄会全部用于投资(I=S),产出和就业仅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从长期看来,全面过剩的危机没有可能。在理性预期等假定下,理性预期学派的“均衡经济周期”观点认为,“经济周期,或困扰宏观经济学家的周期现象,被视为完全正常的过程的表现形式……。经济周期,决不是需要干预的扰乱,而是经济正常增长过程的一部分”。现在,西方学者已普遍用衰退(depression)一词代替了危机(crisis)一词,他们只把危机一词用以描述金融市场的猛烈骚动,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米契尔指出:“在描述商业循环这一个阶段时,…危机‟是个不适当的名词。”自由市场经济无危机论,反映了西方不少经济学家对自由市场经济的推崇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化。

2.“消费(需求)不足”危机论。

“消费不足理论是周期性不稳定的最古老解释之一”,并且,“最令人满意的理论(就其具有动态性和现实性这一层意义来讲)并不一定是新的。”西斯蒙第、马尔萨斯、巴布森以及后来的凯恩斯都从该角度来看待危机的起因。霍布森更加深入地探讨了消费不足和“过度储蓄”超过“适度储蓄率”的根源:一是消费的保守主义性质(即人民的消费习惯是比较稳定的,不易有突然大量的增长);二是在于收入的不平等分配。储蓄之所以过度,这不是因为各个储蓄者的愚蠢,而是由收入造成的。因为收入越高,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凯恩斯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灵活偏好”、“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来支持其“有效需求不足说”。其中尤以资本的边际效率为重要。“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告崩溃时,人们对于未来的看法.亦随之而变为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乃上涨。……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崩溃。”如果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非常低,投资对利率失去弹性,利率极低会出现货币的“凯恩斯流通陷阱”,经济会陷入持续和长期的萧条。因而市场经济的缺陷导致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在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并且应更注重财政政策。

3.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最科学、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危机和周期的必然性。马克思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以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阐述了他们的思想精髓。可图示如下:

他们指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4.“货币”周期论。

该派包括霍特里的纯货币因素论、哈耶克的货币过度投资理论,以及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周期理论等。尽管他们的学说各有特色,但其理论以货币数量论和充分就业为基础前提,并认为货币供给量等金融变量的变化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唯一原因。哈耶克认为,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膨胀和收缩政策,使市场利率高于或低于自然利率,从而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引起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两大生产部门之间配合比例的失调,导致经济扩张和萧条。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几乎重新恢复了传统货币数量论(费雪方程:MV=PQ)的权威:货币供应是外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总量经济活动系列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所导致的短期就业和产出的增加以及长期的价格抬升是由于“货币实际余额效应”发挥作用以及工人和企业主“货币幻觉”产生和消失的结果。从长期均衡趋势看,经济将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并且由于挤占效应(crowd-out-effect)和需求管理政策的“时滞效应”,他们反对“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主张采用“单一货币规则”。

5.“实际经济冲击”周期论。

有两种理论流派赞同该观点:一是实业经济周期论,二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他们没有从货币的因素探寻周期的起因,而强调经济的实际因素对周期的影响。实业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米契尔把利润率的变化提高到了中心地位。衰退期间减少成本的措施(解雇、减少工时、削减非工人开支)必然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率.进而推动生产和就业,经济繁荣;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生产要素的短缺和价格上涨,从而利润率降低,经济衰退。并且“成本在扩张和收缩的早期都滞后于价格,但在下一个转折点到来时便会逐渐赶上去”的特性也助长了经济的波动。近些年来西方许多宏观经济学家已开始对经济波动的基础均衡模式(这是50多年前首先由希克斯提出的)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都把经济周期的动态解释为反应实际冲击的相互作用(对总的要素生产力)和各时期之间的资本主义生产可能性。”实际冲击包括:生产技术的革新、新产品的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变动等。不利的冲击使供给减少,有利

的冲击使供给增加。但是隆格和普洛瑟认为,“冲击的持久性受着固定因素(如固定的时间赋予)存在的限制,冲击的最后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它显示出极大的周期短暂住”因此与其他新理论一样,它被提出来反击凯恩斯学派干预能使经济平稳的观点。

6.“创新”周期论。

包括技术创新论和制度创新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解释长期被动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其核心是“创新”概念,即用企业家“创新”的周期性出现来解释经济周期。“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一批创新活动干扰了“循环流”(circulation)为特征的经济均衡状况,导致经济周期的繁荣;但当它引起旧的产业部门的衰落和淘汰时(如汽车工业就使马车工业极为难堪),经济就会萧条。因此熊彼特把衰退和萧条描述为经济体系趋向于新的均衡的必然的调整过程,是“创新”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和必要的代价。制度创新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思,他们在其名著《制度改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认为,由于市场规模、生产技术等的发展会使某些集团预期改变旧的制度安排会获得某种潜在利益,因此他们就会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实现后,就会出现新的制度均衡。制度创新既可以由个人进行,也可以由合作团体或政府机构担任。他们还概括了由政府进行创新的特点和必要性。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兴起和衰落引起经济增长的繁荣和衰退。

7“政治”的经济周期论

1943年,波兰的卡列茨基提出了资本主义将难于避免“政治”的经济周期理论。他认为由于大企业希望维持控制社会经济的权力、失业后备军。收入分配的优势等原因,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而政府代表大企业主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将会由于政府经济政策的扩张和收缩而出现繁荣与萧条的更迭循环。战后西方国家的周期变化印证了这一观点。萨缪尔森等人认为政策目标如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自由等的基本矛盾冲突以及政策目标的转换必然引起经济波动。

二、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走势

对比以上“七论”,对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似可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1.尽管经济学家们在经济周期的起因问题上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正如哈勃勒在其名著《繁荣与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