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门整合度非常高的新课程。它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科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学会和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在政治思想、社会公德意识与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培养。
一、加强教师的学习是综合实践教学的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落实和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首先,学校应该系统地组织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理论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教师们在充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特点、基本内容、组织形式、任务后,才不会无所适从、无以指导。其次,学校通过确立课题,从案例研究入手,结合实践,带领教师们一起就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并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不断提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引导教师们进行积累和反思,增强对综合实践课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具科学性。
二、选择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
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对小学生而言,假、大、空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题太难,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确定活动时,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尽量选择一些比如:游戏、动物、宇宙、植物、电脑等贴近学生生活,主题明确、集中,小一点的,大家都能完成的内容。相信在消除了学生们的畏难心理,综合实践活动一定会让每个孩子着迷。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一定要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想这样的角色转换对于综合实践这门课程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教师过多的讲解和干涉,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们的手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放开手,让学生们自己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以及呈现的形式,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这样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了新知、形成了意识,也锻炼了能力。例如:在《爱我家乡——辽阳》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们就课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确立活动的目的、方式、过程;其次,通过实践让学生们根据自己设定的内容去看看、走走、调查一番;调查结束后,学生整理归纳,通过讨论、汇报、展览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从而自觉自发地去保护环境。
四、活动的开展要多元化,注重与各科教学、各类活动间的整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础,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一种基于课题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它必将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去。
在开展活动时可以努力结合学校自身的“现实性”,如学校文化、课程资源、生源及特点、社区支持度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基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把地域、学校资域开发成为教育资源,努力缩短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开发和创造出浓郁的地域文化、学校文化,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像学校传统活动——节日庆典、演讲比赛、学雷锋等;德育活动;班会课上的调查、研究;语文课上的拓展、延伸、采访、查阅资料;科学课的动手实践、实地考察、或者直接将学校的各类活动都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充分地整合。其次,组织的形式也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小组、或小队、或班级、因地制宜、因效制宜。如此多元、多样的活动,学生在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五、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全
面综合,决定了要重视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在展开评价时,教师、学生、家长们都可以作为评价者,通过观察、记录、描述等方式,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实际去评价。
相信在我们教师的不断地学习、探究、创新下,综合实践活动中一定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创新的能力。(责任编辑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