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32372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
《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以肺炎流行时的纽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信念和艺术力量的故事。
本文通过描述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画出一片常春藤叶的过程,表现了他在艰难环境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篇课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学习欣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信念和艺术力量在困难时期的重要性;(2)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提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2)分析课文主题,领悟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内涵;(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背景和文化环境的把握;(2)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深入理解;(3)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知力;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3. 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交流心得体会;4.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深入理解课文;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的主题和寓意;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运用象征分析法,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的人文关怀,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分析故事背景及人物关系介绍详细解析故事情节,揭示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如常春藤叶、老画家等2.2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搜集有关作者欧·亨利的资料,了解其作品特点准备相关象征手法的案例,以便课堂上进行分析3.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进入学习状态3.3 文本分析逐段解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运用象征分析法,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3.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邀请学生发言,谈谈对作品主题和象征手法的看法3.5 写作练习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4.2 课后作业评价审阅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给出改进建议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的常春藤叶》原文作者欧·亨利的简介5.2 网络资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网络文章、视频等资源5.3 教学用品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设备教案、课件、读后感写作纸张等教学资料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自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6.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6.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象征分析法等文学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比较《的常春藤叶》与其他相关作品的主题和手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拓宽视野7.2 主题讨论针对作品中的现实意义,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人文素养7.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短篇小说,锻炼写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互相评价、借鉴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估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8.2 教师自我提升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第九章:教学计划9.1 课时安排9.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作品特点,解析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进行主题讨论10.1 学生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10.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的光辉。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3.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欧·亨利,简要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常春藤叶》,思考:为什么是“的常春藤叶”?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人物(1)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琼珊的性格特点。
(2)讨论琼珊在面对生命困境时,为什么选择坚持?(3)分析贝尔曼的性格特点,探讨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4.理解主题(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的光辉。
(2)讨论文章中体现的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学习表现手法(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如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学习文章的悬念设置,探讨其作用。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坚持,珍惜生命。
四、作业布置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琼珊或贝尔曼的感悟文章。
2.深入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写一篇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较好,但对人物性格分析有待提高。
2.在学习表现手法方面,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对悬念设置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还需加强。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建议1.在分析人物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2.在学习表现手法时,可以结合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情节。
2.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
3.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小说《的常春藤叶》的背景介绍。
2.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3. 小说的情节分析和主题探讨。
4. 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的讲解和分析。
5. 学生讨论和反思。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的常春藤叶》的背景和作者欧·亨利。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琼珊、贝尔曼和苏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对情节的影响。
3. 情节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特别是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过程,探讨其对琼珊的影响和象征意义。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如生命的价值、艺术的力量等,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交流。
5. 文学技巧分析: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文学技巧,并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6. 语言特点分析: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点,如细腻的描写、生动的形象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解读。
7. 学生讨论和反思: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自我反思。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写作进行评估。
3. 学生自我反思: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二、教学资源1. 小说《的常春藤叶》文本。
2. 作者欧·亨利的简介。
3.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4. 参考教材或教辅资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
四、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
2. 熟悉小说的内容和情节。
3. 准备课堂讨论和提问的问题。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文本研习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引出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1.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
《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悟其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线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滋养。
在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的常春藤叶》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感悟作品所传达的关爱、执着、奉献等人文精神。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激发学生对“的常春藤叶”的好奇心。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主人公琼珊,了解其性格特点、成长变化及原因。
(2)分析贝曼,了解其人物形象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4.感悟作品主题(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传达的关爱、执着、奉献等人文精神。
(2)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所体现的这些精神,进行交流分享。
5.课堂讨论(1)讨论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体现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中。
(2)讨论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如何引导人们面对困境,实现人生价值。
6.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查找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分享。
(2)教师补充介绍欧·亨利其他作品,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2)学生谈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2.选择一部欧·亨利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主题及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展现了较高的思维品质。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在拓展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欧·亨利其他作品的了解不足,需要加强课外阅读。
5.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如下是作者编辑帮大家整理的7篇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学习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
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有名短篇小说《较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
一、教案简介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情节结构的分析;(2)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把握;(3)重要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2)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3)意境美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奥亨利及作品背景;(2)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主题思想;(2)比较分析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1)讲解小说情节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思路;(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解读重要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的常春藤叶》,谈谈你对艺术特色的理解;2. 请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为对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 请运用联想想象法,创作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第一章:简介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的常春藤叶》这一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感受作家欧·亨利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思考。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创作背景;2. 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作者、创作背景、故事情节;2. 人物分析:主人公贝尔曼、琼西等;3. 主题探讨:生命的价值、人性美、艺术美等。
第二章:情节分析2.1 故事情节梳理让学生通读《的常春藤叶》,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概括主人公贝尔曼和琼西的生活境遇以及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化。
2.2 情节设置的作用分析故事情节设置对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例如,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情节,如何体现他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
2.3 情节的转折与高潮探讨故事情节中的转折点和高潮部分,如贝尔曼生病、琼西得知真相等,分析这些情节对整体故事的影响。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主人公贝尔曼分析贝尔曼的形象特点,如落魄的画家、乐观、善良、无私等,探讨他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3.2 琼西的形象探讨琼西的形象特点,如脆弱、敏感、热爱生活等,分析她在故事中的成长和变化。
3.3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故事中其他人物形象,如房东太太、医生等,了解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生命的价值通过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如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琼西,体现了生命的可贵。
4.2 人性美与艺术美分析故事中的人性美和艺术美,如贝尔曼的画作、琼西对生活的热爱等,探讨这些元素在故事中的表现和意义。
4.3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看到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如贝尔曼的理想、琼西的生活困境等,思考这种冲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的常春藤叶》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反思: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解读文本:概述故事情节要求你用两句话概括,并且两句话里都要包括课文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高二语文《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价值。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领悟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价值。
2.分析贝曼、苏艾、琼珊三个人物形象。
3.领悟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分析贝曼的形象,理解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分享对题目《的常春藤叶》的初步理解。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贝曼的形象:a.学生找出贝曼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b.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贝曼的无私奉献精神。
2.分析苏艾的形象:a.学生找出苏艾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b.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苏艾的善良、坚韧品质。
3.分析琼珊的形象:a.学生找出琼珊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b.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琼珊的乐观、勇敢精神。
四、讨论主题思想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分析象征手法1.学生找出常春藤叶的象征性描写。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三、写作手法分析1.学生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如对话、心理描写等。
四、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1.深入分析贝曼的形象,写一篇短文。
2.以“生命的意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课后拓展1.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2.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进行交流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价值: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琼珊为什么在生命的时刻,会对那片常春藤叶产生如此深的情感呢?”2.分析贝曼、苏艾、琼珊三个人物形象:对话示例:教师:“我们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贝曼的善良和慷慨?”3.领悟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常春藤叶在小说中代表了什么?它对琼珊的意义又是什么?”二、教学难点1.分析贝曼的形象,理解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对话示例:教师:“贝曼在小说中的行为,有哪些是体现他无私奉献精神的?”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对话示例:教师:“作者为什么选择常春藤叶作为象征物?它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帮助?”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贝曼的形象:a.学生找出贝曼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欧·亨利及短篇小说的背景知识。
2. 分析《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学习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小说主题及象征意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段落,解读象征手法。
4. 反思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者简介、小说背景、主题思想解析2.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象征手法解读、语言特色鉴赏、教学反思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欧·亨利及短篇小说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小说主题思想分析小说通过描写叶子和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表现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真谛。
3. 分析小说结构简要介绍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4.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象征意义的段落进行详细解读,如叶子与主人公命运的关联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第二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3. 象征手法解读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常春藤叶子的象征意义等。
4. 语言特色鉴赏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讽刺等,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
5.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其他作品,分析其写作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美国作家欧·亨利及短篇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创作背景。
(2)掌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2)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心态,坚定信念。
(3)认识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掌握。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
(2)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
(2)引发学生对艺术与人性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故事,了解情节梗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故事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2)深入剖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如何克服。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正能量,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概述故事情节,简要介绍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阐述自己的看法。
3. 谈谈自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困境与信念”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最终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篇1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制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凶恶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这信念经常来源于肤浅的博爱。
课时:两课时一介绍二请同学速读课文,思索以下问题:1、画出文中描写“最终一片叶子”的句子,思索其多重涵义。
2、争论文中消失了几个人物,仆人公应当是谁。
三划分段落层次,按情节的进展挨次分成四个层次:见教参。
四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一)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人物的生活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街道错综简单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深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争论:哪个是仆人公?(提示:仆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进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得知病情,故做轻松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劝慰无微不至的照看初见贝尔曼:形象一:(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性格急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和善,有怜悯心,关怀他人。
重见贝尔曼:形象三:(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盼望了”苏艾:课文最终一自然段。
“最终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呈现。
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端详“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厌烦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关心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32372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文继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小说精巧的情节结构,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性美。
树立职业理想,培养执着信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精巧的情节结构。
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人性美。
树立职业理想,培养执着信念。
教学过程:(一)故事、音乐导入:史铁生有篇小说叫《命若琴弦》,写的是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琴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中界。
当一千根琴弦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
他的师傅骗了他。
后来,他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然后就可以看见这个世界。
命若琴弦,善意的谎言播种希望,希望支撑生命。
那么当一个人命若藤叶时又将怎样呢?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300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他也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也是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增加学生文学常识,拓宽知识面)(二)整体感知1、学生复述课外学生预习了课文,引导学生从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古色古香、穷苦。
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2、情节结构分析:让学生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找出时间变化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从而把握情节顺序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掌握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运用象征分析法,解读小说中的象征元素。
(3)对比分析法,比较《的常春藤叶》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2)欣赏小说中的艺术美,提高审美情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同情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元素解读。
(2)对比分析《的常春藤叶》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如:生存、死亡、艺术、人性等。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小说,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掌握程度。
3. 分析与讨论:(1)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发现。
(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主题思想。
四、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欧·亨利其他作品,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并比较其异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一次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小说《的常春藤叶》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小说《的常春藤叶》原文。
2. 有关欧·亨利的作品和生平介绍。
3. 象征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的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主观上求生的努力。我想琼珊可能真的活不下去了。
2、小组讨论、交流:是谁挽救了琼珊? 最后琼珊活下来了吗?(是的) 在她几乎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在她以为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
尽头的时候,到底是谁挽救了琼珊? 小组讨论3分钟。(可以有如下几个结果)
1.小组讨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你能说出理由吗?
明确:小说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 他在文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能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 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是否具有关键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主人公应该是老 贝尔曼。
可见,贝尔曼在挽救琼珊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文章着力表现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增加学生文学常识,拓宽知 识面)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述 课外学生预习了课文,引导学生从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角
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古色古香、穷苦。 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
贝尔曼的“杰作”,文中一连出现了三次,但前两次用的是反讽,最 后一次才是抒情,作者借苏艾的话点出了贝尔曼的“杰作”不仅指表面 上的绘画,更重要的是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用生命帮助别人,也用生 命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通过对“杰作”二字的探究,让学生明白贝尔曼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献出了生命,归纳主旨。
叶,仅有苏艾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
叶子
(三)、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本内涵 (1)第一方面:关于最后的常春藤叶
1、故事的开头写道,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那么琼珊能活下来 吗? (1)医生是怎么说的? (希望只有一成) (2)她自己觉得呢? (自己快要死了)
四天中的变化
时间 病 情 发 展
十一月
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 琼珊病重
贝尔曼画叶
第二天早晨 琼珊病危
贝尔曼生病
天刚蒙蒙亮 琼珊转好
贝尔曼住院
第二天下午 琼珊脱险
贝尔曼去世
明线--最后的常春藤叶--暗线
品味赏析 (1)欧,亨利式的结尾
小说结局意外 (2)欧,亨利式的语言
珊。 2、情节结构分析:让学生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找出时间
变化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从而把握情节顺序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时间
病情发展十一月琼珊病倒Fra bibliotek一天早晨
琼珊病重
贝尔曼画叶
第二天早晨
琼珊病危
贝尔曼生病
天刚蒙蒙亮
琼珊转好
贝尔曼住院
第二天下午
琼珊脱险
贝尔曼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 文继
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小说精巧的情节结构,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性美。树立职业理想,培养执 着信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精巧的情节结构。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 风格。
(五)拓展迁移 (1)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 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者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 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2)请大家把这一情节补叙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 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 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六)作业设置:韦唯《爱的奉献》伴奏中,布置写作《谈谈我对爱 与生命的感悟》
在朗读的时候,大家觉得那些字词需要用重音来强调,从而突出最 后的常春藤叶顽强的生命力?
仍旧、深绿、傲然、依旧、仍在。 再齐声朗读。 小结:最后的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给了她生命的勇 气。而这片叶子正是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上去的。 (2)第二方面:关于贝尔曼其人
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琼珊的这种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①“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得去
了。” ②“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
了。” ③“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
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琼珊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像那随风飘零的藤叶,当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1) 贝尔曼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 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2) 苏艾
无微不至地照顾琼珊,鼓励她,用她的友谊温暖琼珊。 (3) 医生
尽力医治琼珊的病。 (4) 琼珊自己
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 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虽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 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珊再见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 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琼珊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 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 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 小结: 琼珊病愈需要她自己坚定的信念,需要医生精湛的医术,也需要苏 艾的精心呵护,还需要老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的藤叶的精神支 持。 贝尔曼、苏艾、医生,这些人都不是琼珊的亲人,那么是一种什么
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 容易通过 老
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
段医生的话里找出。
问: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
明确:正是这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到了一起。
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苏艾”上,但是如果不是常春藤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 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 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 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 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 普通人的心灵美。 3、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
而我们的学生,未来的职业人又该怎样做呢?通过学生发言,谈感 想。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的专业,努力学习,热爱自已未来的职业,并 要执着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四)品味赏析 (1)品读欧,亨利式的结尾 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 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
这篇小说最成功之处就是描写了一种人与人互相之间的关怀帮助,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可能越来越淡 薄,所以今天的作业是《谈谈我对爱与生命的感悟》,让我们去领悟和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
板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小说三要素 ▪ 环境 ▪ 自然环境与人物的居住环境 ▪ 情节 ▪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 ▪ 琼珊 苏艾 贝尔曼 医生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人性美。树立职业理想,培养执着信念。 教学过程: (一) 故事、音乐导入:
史铁生有篇小说叫《命若琴弦》,写的是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 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琴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 方,然后可以看见世中界。当一千根琴弦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 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他的师傅骗了他。后来,他 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 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然 后就可以看见这个世界。
的人物也是贝尔曼。 2、小组讨论: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只有两处, 初见贝尔曼
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 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毕生的理想就是画出一副杰作;又通 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 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 p26 3-4段。“第二天看门人发现他的时候,他‘病得要 命,’,‘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2)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 炎’的不速 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 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 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 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 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展示例句,学生朗读,并从修辞、思想情感的表达方面品味欧;亨利的 语言。 欧.亨利的语言风格: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 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 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的语言风格。
样的感情使得他们走到一起来,共同挽救了琼珊呢?用一个字概 括。
是爱,是一种对他人无私的关爱之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至爱真 情。
3、小组讨论:这些人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为什么? 贝尔曼。因为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一片藤叶,给了琼珊希 望。 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能够挽救琼珊 的生命? 找出文中描写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语句,勾划,朗读。 第40节: “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 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 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 枝上面。” 第44节: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 依旧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 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第46节: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这样一片叶子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呢? “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了几天 几夜秋风秋雨的侵袭依然是深绿的、傲然地挂在枝头!顽强的生命力给 琼珊带来生命的启示,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