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染织工艺——毛织工艺(工艺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服的染织工艺——毛织工艺(工艺篇)

让汉服变得精致美丽的工艺

古代的毛纺织

在中国古代,动物的毛纤维是仅次于丝、麻纤维的重要纺织原料。中国古代毛纺织的历史和丝、麻纺织一样悠久,其技术也是和丝、麻纺织技术相互交融发展起来的。

毛织的衣料,古时也称为布。如《魏略》:“大秦国出细布,有织成细布者,用水羊毳(cui),名曰海西布。”实即今天所称的呢。宋代诗人黄庭坚有诗句:“寒赠紫驼尼”,这大概是称毛织为呢的最早记录。我国古时毛织所用原料也很多,除羊毛外,还有驼毛,兔毛等。如《唐国史补》:“宣州以兔毛为褐,亚于锦绮”。自然,毛布只是普通劳动人民所服用的衣料,所以《诗经》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疏:“今夷狄作褐,皆织毛为之,贱者所服。”

毛织除了作衣料,还可制作许多生活用品,如毯、帽、鞋袜等等服饰品,特别是质地优良,繁花似锦的各式毛毯,很早就成为外销的重要产品。

一、毛类纤维的品种与分布

我国古代用于纺织的毛纤维原料有羊毛、山羊绒、骆驼绒毛、牦(mao)牛毛、兔毛和飞禽羽毛等多种,其中羊毛始终为主要毛纤维原料,使用量最多,像毡、毯、褐、罽(ji)等古代主要毛纺织品大多是以羊毛纤维制成的。

(1)羊毛

我国古代饲养的羊有绵羊和山羊两种,绵羊的毛质好,其纤维具有许多良好的纺织性能,如良好的弹性、保暖性、柔软性、质地坚牢、光泽柔和,特别是其表层的鳞片发育较好,适于卷曲,颇富纺织价值。我国古代绵羊的主要品种有蒙古种、西藏种及哈萨克种。蒙古种原产于蒙古高原,后广布于内蒙、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是我国饲养数量最多的一个品种。西藏种原产西藏高原,后广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哈萨克种广布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西藏种、哈萨克种羊的毛在细度、长度、强度、弹性等方面都比较好,可织精细毛织物,蒙古原种羊的毛比较粗硬,可织比较粗厚的织物和毛毯,特别是地毯。而江南、秦晋、同州等地的吴羊、湖羊、夏羊、同羊,虽同属蒙古羊种,但经所在地的长期饲养培育,其羊毛质量和西藏种相近。

(2)山羊绒

山羊毛的纺织价值不高,但在长毛底下的绒毛却是不可多得的纺织原料。我国山羊的饲养和山羊绒的利用是从新疆经河西走廊逐步发展到中原各地的。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一种叫做矞艻(yu,le)的羊,唐代末年自西域传来。这种羊外毛不很长,内毛却很柔软,可用来织绒毛细布。陕西人称它为“山羊”

,以区别于绵羊
。这种羊从西域传到甘肃临洮(tao),现在兰州最多,所以绒毛细布都来自兰州,又叫兰绒。西部少数民族叫它孤古绒,这是一种十分高级的毛织物。

(3)牦牛毛

古人称牦牛为“li牛”,牦牛毛织物为“li罽”。我国利用牦牛毛纺织的历史较早,1957年在青海都兰县诺木洪发现的一处相当于周代早期的遗址中,曾出土过一批毛织物,所用纤维经切片鉴定,可以分辨出里面有牦牛毛,这说明当时青海地区已开始利用牦牛毛充当纺织原料。

(4)驼毛绒

我国的骆驼多产于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因而古代这些地区利用驼毛绒纺织较其他地区为多。唐代时甘肃、内蒙等地还曾将纯驼毛绒制成的褐、毡作为地方特产进献给朝廷。

(5)兔毛

据记载,隋唐时期安徽、江苏一带普遍利用兔毛纺织,叫做兔褐,其兔毛织品也曾作为地方特产,大量上贡给朝廷(《唐书·地理志》)。另据记载,唐代安徽宣城一带地区用兔毛制成的兔毛褐,与锦、绮同等珍贵,很有特点,是当地的著名产品,有的商人为了获得高利润,还用蚕丝仿制。

(6)羽毛

我国古代自南北朝以后一直将飞禽羽毛用于纺织,所选用羽毛也不只局限于孔雀毛。据《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载说:太子使织工“织孔雀毛为裘,光彩金翠,过于雉头远矣。”说明南齐时不禁用孔雀毛织作,也用雉头毛(野鸡)织作。又据《新唐书·五行志》和其他有关记载说:安乐公主使人合百鸟毛织成“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的百鸟毛裙,贵臣富室见了后争相仿效,以致“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说明唐代还曾用过许多种鸟毛织作。这种百鸟毛裙的织作工艺是极值得注意的,它是利用不同的纱线捻向以及不同颜色的羽毛,在不同光强照射下形成不同反射光的原理制成。这种织造法是唐代纺织技术的一大发明,为当时世界纺织工艺中所仅见。

二、毛纤维的初加工技术

我国古代,羊毛初加工包括采毛、净毛、弹毛三部分。采毛是指毛纤维的收集。净毛是指去除原毛上所附油脂和杂质。弹毛是将洗净、晒干的羊毛,用弓弦弹松成分离松散状态的单纤维,以供纺纱。羊毛经过这三道初加工后,即可用来纺织。

三、毛纺织技艺

我国毛纺织技术的起源是十分早的。商周时期,毛纺织技术逐渐趋于成熟。新疆哈密商代遗址出土的一批毛织物,组织除平纹外,还有斜纹及带刺绣花纹的产品,织物的经纬密度也比从前显著增加。秦汉的时候,毛纺织技术又有了新的进步。在织造

上,出现了挖梭法;在织物组织上,开
始广泛运用纬重平组织。1930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古楼兰遗址发现的汉代挖梭毛织物,1959年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人兽葡萄纹罽、龟甲四瓣花纹罽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在元朝,毛纺织品由于是蒙古民族喜爱的传统服用织物,需求量骤增,因此元代毛纺织生产规模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元政府设置有大都毡局、上都毡局、隆兴毡局等多处专管毡、罽生产的机构,其中仅设在上都和林的局院所造毡罽,岁额就达3250尺,用毛1141700斤。明清两代,中原内地和边疆生产的毛毯开始大量销往国外。


四、毛织工艺的发展史


周代(西周)的毛织工艺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大约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周武王率兵仅供商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前期建都镐(hao)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历史上叫作西周。公元前770年,周朝被迫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叫作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在周代,工艺种类增多,分工更细,青铜器令彝和《尚书》的《酒诰》、《康诰》都有“百工”一词,就是指从事工艺制作的工奴和管理生产的百官。

到了周代,中原一带毛纺织生产比较盛行。人们已能用天然染料,将毛织品染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当时,染上美丽色彩的细羊毛织成的毳(cui)衣,只供奴隶主服用。而平民之女“衣褐宽薄”,穿着用粗毛纺织品制成的衣服。

《周礼·天官·掌皮》中有“共其毳(cui)毛为毡,以待邦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的官营作坊制作毛毡,并设立专职官员掌握这方面的生产。

毡是无经纬向,表面没有织造纹迹的毛制品。它不需要纺纱、织造,是靠毛纤维互相缩缠而成。


春秋战国的毛织工艺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0年,周朝平王被迫迁都雒(luo)邑(今河南洛阳),历史叫作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毛织是当时平民穿用的一种染织品,但出土不多,见于文献的,如《孟子·滕文公》有“许子衣褐”,《淮南子·览冥训》也有“短褐不完”的记载。这种褐,就是毛布的一种名称。


秦汉的毛织工艺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据《日本纺织技术の历史》记载,秦始皇时(前259—前210年),吴地(今浙江一带)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到日本,传授养蚕织绸技术和缝制吴服。西汉哀帝(前6年到前1年)年间,我国罗织物和织罗技术通过朝鲜传入日本。

秦汉时期的毛织工艺也是比较发达的。

《太平御览》卷708记载,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匈

奴呼韩邪单于入京,带来“积如丘山”的毛织品
。可见当时北方民族的毛纺织业已经相当发达。到了汉代,居住在我国西南一带的民族,也开始用各种颜色的毛纱织成彩色斑斓的斑罽(ji),很受人们欢迎。如《唐书·张柬之传》:“柬之曰,唐蒙开夜郎滇笮(ze)而哀牢不附,东汉光武末始请内属,置永昌郡统之,赋其盐布毡罽以利中土。”

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已掌握一种用纬纱起花的毛织技术,它和一般经纱起花不同,特别适合于蓬松疏散的毛纱,织造各种有花纹的织物。

汉代,在我国北方民族地区制毡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曾讲到那里已用毡做帐篷。汉末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词曲中有”毡裘为裳兮“的句子。可见那时制出来的毛毡由于加工较精,性能好,不但可以用来做帐篷,而且可以用它做衣服。

制毡技术传入中原以后,很快与当地精巧的刺绣技术相结合,使得毛毡产品更加绚丽多彩,使用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汉代的毛织品,大体有以下几种用途:

(一)服用。《汉书·高祖纪》有这样的记载:“八年春,令贾(gu)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紵罽。”这种罽,就是一种毛料。又《风俗通》也有如下记载:“汉文帝戎服衣罽,袭毡帽,骑骏马,从侍中近臣猎渐台下。”从这里,可以看到毛织不只是用作衣料,也可作帽子。

(二)地毯。《拾遗记》所记:“汉武帝以毡绨籍地,恶辙之喧也。”这显然是铺地的地毯,不过其使用目的是在以避声。又马融在其奏文中提到“马贤于军中,帐内施毾(ta)(登毛),士卒飘于风雪。”这里所称的毾(登毛)是汉时地毯的一种别称。东汉时,由于统治者的连年征战,军队装备中的毛织物也逐渐增多。

(三)陈设用。《西京杂记》有记:“汉制天子玉几,冬则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公侯皆以竹木为几,冬则以细罽为□(原字看不清楚)以凭之,不得加绨锦。”

汉代的毛织产地,除西北地区外,西南也有生产。

汉代的毛织,在外蒙古即新疆等地都有出土。


魏晋南北朝的毛织工艺

(公元220年——581年)

南朝时,也有一种如《红楼梦》中所记叙的用孔雀毛织成的特种染织品,不过这只是染织工艺中一种稀有的品类。


唐代的毛织工艺

(公元581—618—907年)

隋唐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鼎盛时期,也是染织工艺高度发达的时期。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公元618年,隋朝的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唐朝289年,一般又把它分成四个阶段即自开国到睿宗先天(618—712年)为初唐,自玄宗开元到代宗永泰(713—765年)为盛唐,自代宗大历到宪宗元和(766—820年)为中唐,自穆宗长庆到唐朝灭亡(821—907年)是为晚唐。唐朝的疆域广阔,东到大海,北约巴尔喀什湖,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南及南海诸岛。

唐代的毛织,主要生产在我国北方及西北一带,其中最著名的如陇西道的西川毡,关内道京兆府的(革华)毡,原州的复鞍毡,宁州的五色复鞍毡,灵州的(革华)(革郭)毡,会州的复鞍毡、夏州、宥(you)州毡,丰州的驼毛褐毡,河东道河中府毡,汾州鞍面毡,等等。此外在南方江南道的宣州则出产红毯兔褐,非常有名。但红线毯的原料却是用丝作的。

据《事物纪原》转引《宋会要》所说:“唐有毡坊、毯坊使,五代合为一使。”可见当时曾设有专门机构来管理毡和毯的生产,以供统治者的使用。

唐代毛织遗物,在日本正仓院藏有碧地二窠长方毯和花卉人物长方毯等种。前者为浅蓝地,紫、褐、绿色二团花纹,以八花组成,杂饰以花草,花纹极其华丽。后者系小花纹,最奇特的是图案中有一人物织像,右一人左手执仗,作接球之势。除花毯外,还有白毯、绯毯等品种。

新疆塔里木盆地出土的毛毯,系用麻布作地,染色毛织出花纹,上面还残存蓝和红色的绒毛,可以窥见其织造的状况。


元代的毛织工艺

(公元1279——1367年)

十二世纪末,象古族首领铁木真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封建主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做可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政权。此后,对外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子公元一二二七年灭西夏,公元一二三四年灭金。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公元一二七一年定国号为大元,建立了元朝。公元一二七九年灭南宋,建立了元朝统一大帝国。

元代的染织工艺,以金锦、刺绣、毡罽和棉织最有特色。

元代的毛织极为发达,这是适应蒙古民族生活需要的一种染织品。据《大元毡励工物记》所载,当时毛织所用的材料多种多样。仅羊毛一项就有白羊毛、青羊毛、黑羊毛等种;染色的染料和助染剂有回回茜根、淀、白矾、黑沙、大麦面、松明子、槐子、黄芦、荆叶、牛李、棠叶、橡子、绿矾、落藜灰、羊头骨、羊筋、花碱、石灰、醋、黄蜡、寒水石、白芨等等。从这里,也反映了元代的染色工艺已达到了较裔的水平。

毛织的品种很多,有

地氈(zhan)、察赤儿铺设毛毯、剪绒花毯、杂用铺陈毡、入口
药白毡、脱罗毡、入白矾毡、无矾白毡、雀白毡、青红芽毡、红毡、染青毡、白韈(wa)毡、白毡胎、毡帽、毡衫、胎毡、帐毡、毡鞍笼、白毡、内绒披毡、绒裁毡、掠绒剪花毡、内药脱罗、无药脱罗、里毡、扎针毡、好事毡、披毡、衬花毡、骨子毡、悄白毡、杂使毡、大穆白毡、裁毡、燻(xun)毡、染青小哥车毡、大黑毡、内布答毡、染毡、内羊毛毡、内红毡、青毡、柳黄毡、绿毡、黑毡、柿黄毡、银褐毡、掠毡、内青毡、染者也毛绳、厚毡、纳苫(shan)宝簟(dian)毡、蒙鞍花毡、白脱罗毡、花掠绒染毡、海波失花毡、明绿毡、粉青毡、深色红毡、做襜(chan)赤哥白绒毡,多目不下六、七十种,真是琳琅满目。但所有这些全为皇家贵族所享用。如元成宗皇宫内一间寝殿中铺的五块地毯,总面积达992平方尺,用羊毛千斤左右,其余各宫股所用毛毯耗费人工、原料更是惊人。

从制作及用途分,大体可分毡和罽(ji)两大类。

毡是蹂毛而成,厚五、六分,多无花纹,有白、黑、青蓝、粉青、明绿、柳黄、柿黄、赤黄、肉红、深红、银褐等色,常用作帽案席等。

罽(ji)是用羊毛、野蚕丝等织成,毛较厚,需进行剪绒,用作铺地,即今日的地毯,元代生产量很大。无花纹的称剪绒毯或绒裁毯,有白、黑、青、绿、黄、红、褐等色。有花纹的称剪绒花毯,有五色、七色、九色以及十色花的,花纹多为山水、楼阁、花鸟、人物、动物、云纹等。

元代毛织以宁夏与和林为主要产地。据记载,元世祖中统三年(1263年),在上都和林设局院造毡罽,岁额三千二百五十反,用毛百十四万千七百斤。

大同元墓曾出土毡帽、毡靴,青海诺木洪地区曾出土羊毛毯质地细软,有的还织出复杂的纹样,就是上面所谈的一类产品。


明代的毛织工艺

(公元1368—1644年)

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瓦解了元朝的统治。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皇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建立了明朝封建政权。同年,明朝的军队攻占大都,元朝统治结束。

《碎金》记载,元明之际的服用品中有。“紫茸”、“斜褐”、“剪绒缎子”、“绒锦”等品名。

在明代和南洋诸国交往史料所列纺织品名目中,有“剪绒花毡”等品种。

故宫博物院藏有“辫扣锦纹栽绒毯”一件,驼色地子上织出深浅蓝及黄色锦纹,边缘为粉蓝色回纹,织法古朴粗犷,经鉴定为明末作品。

明时,中原内地和边福生产的毛毯,除供达官显贵们享用外,也开始向欧洲出口。据《新疆图志》实业志

记载,仅我国和田地区“也岁制绒毯三千余张,输入阿富汗、印度等地”
,而其他“小方绒毯椅垫、坐褥、鞍毡之类,不可胜计”。此外,西藏地区生产的氆(pu)氇(lu)等毡毯也是内、外销的主要商品。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陕西地区生产羊绒、驼褐,万历时增额至十五万匹,可见产量是相当大的。明代地毯多为白地蓝色花纹,而以黑色为边,毛散而短。


满清时期,对汉人剃发易服,汉服消失,毛织工艺使用在其他方面,使用在汉服上面的毛织工艺也随之消失,故不在此列出,如今若汉服继续发展,毛织工艺可以继续发展。



顾长安

2012年2月29日 农历二月初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