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用典方式,促进诗词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用典方式,促进诗词教学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诗词用典往往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困难。了解诗词用典的一般方式以及用典的好处,对促进学生理解诗词、激发欣赏兴趣和提高欣赏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
一、何为诗词用典
诗词写作中使用一些包括传统故事的词句称为用典(典就是典故)或用事。用典和对偶、比喻等一样,是诗词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方式。诗词中如何用典虽没有严格限制,但一般来说,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指出:“以抒情为主的,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厚,比方对国家的、人生的、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受到字数的限制,或者在当时有些话不便明说。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不便明说或不容易用几句话来说出的感情。”周先生的这段话指出了诗词用典的两个具体要求:其一,用典最好是在以抒情为主的诗词里。如果是以写景为主,即使是借景抒情,也不该用典,因为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容易造成隔膜。其二,用典应追求凝练含蓄的审美效应。即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诗词用典的方式
1、明用典故
明用典故指诗句中直接引用有关历史故事、人物或神话传说,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从而达到“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目的。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名作是作者为酬答好友白居易席上赠诗而写,句句都是针对白诗而作。其中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就是借典故来抒发自己谪迁多年的唏嘘与感慨的。这里的“闻笛赋”和“烂柯人”分别借用了晋代的两个典故:前者是晋人向秀因闻笛而怀念亡友嵇康,写出《思旧赋》的故事,常用来譬喻怀旧之情;后者则指传说中的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观棋,待棋终而手中的斧柄(古称柯)已经烂掉,回乡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的神话,借喻世态和人事的巨大变迁。刘禹锡谪贬在外长达23年,今番回扬州,深有亲旧凋零和沧海桑田的感触,这种恍如隔世的惆怅心情,不是三言两语能够
表达的,但是借用这两个典故之后,读者似乎就能通过对这两则熟知故事的思索而与作者发生心理共鸣,从而体会出作者的忧伤,这可以说是借典故来抒发诗人感情的一个好例子。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用了四个与离别有关的典故:昭君出塞、庄姜作《燕燕》诗送别庄公之妾、李陵送别苏武、易水送别。这四个典故都有生离死别之意,表示他们兄弟这一别,很难再相见。其中用《燕燕》诗与昭君出塞的故事,除表示离别之情外,可能还有在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的感慨,古代的士子往往用妇女来自比,士子在政治上的受排挤、被贬斥,往往用妇女的被冷落、昭君出塞来作比。用李陵的故事,可能指茂嘉的得罪说的,李陵同匈奴作战,战败而降,身名都毁了,其悲剧性命运与复杂的内心世界岂是一般人能解的。易水送别的故事也含有遭际不幸的意味。这四个故事是同作者当时的心情结合着的,既能抒发难言的别离之苦,又能引人丰富联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赏这首词“章法绝妙,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正是指用典的贴切而言的。
2、暗用典故
暗用典故是指诗人用典不直接搬来,而是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婉转自然地表达出来,这也叫隐用典故。譬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名句:“却道海棠依旧。”你可以理解成是眼前真实的记录,也可以说它出自唐人韩僵的诗:“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再如其《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你可以说是诗人的真实感受,也可以看做出自《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间接用典就是追求这样的审美效果:将学识典故化用得了无痕迹,让人很难明显察觉出。下面这个例子可能更能表现典故的含蓄魅力。我们先看刘长卿的《别严士元》:“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诗句表达的意境清幽,反映了诗人精细的眼光与敏感的心灵。然后我们再来看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诗》:“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明眼人一眼便能看出:这二者之间有着沿袭与继承关系。在《诗》里诗人将“细雨下的落花声”与“微风里的流水音”、“蓝空天末的孤星”并置,细腻而生动地说明了诗情源于自然,更离不开诗人善感的灵魂。在这里,诗人把典故学识融化到自己的情趣之中,让人感觉其中有着很多意味,但又不必考索出处;让人感觉其中有着许多历史的积淀物,但又如同自己所出,从而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还有像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纪昀批:“用巫山事无迹。”巫山事就是宋玉《高唐赋》里讲楚王梦见神女,神女愿荐枕席,临去时说:“旦为行云,暮为行雨。”后来“云雨”往往连用,含有指男女之事的意味。李白在这里,去掉“雨”字,只取“云”字,又把它改为“化作彩云飞”,让你忽略其出处,直以为完全是作者自出机杼、冲口而出的佳句,但却又是如此的典雅,充满着民族特有的古典文化的浓郁气息。
3、反用典故
诗人用典故,有直用其事的,像上面讲的两点都是,也有取典故所述之人事反其意而用之的。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再如李商隐的《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受到同僚的排挤,放逐在外,汉文帝想到他的才能,召他回来,与他促膝谈心到半夜,讨论有关鬼神之事。要是直接引用这个故事,就该这样从正面说;这首诗却从这件事发感慨,感叹汉文帝不向贾谊询问有关民生疾苦的事,却对鬼神有着极大的热情,真是可惜了贾生这个人才!这就是反用典故。再如林和靖的《书寿堂壁》:“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林和靖用了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退职居家,临死前还写了《封禅书》来讨好汉武帝,迎合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林和靖反用这个典故,说要是皇帝他日来求遗稿,他自喜没有封禅书,说明他不想讨好皇帝。林和靖生当盛时,诗文名世,却淡于荣利,终生布衣,是个生死如一的真隐士,其高洁之行由这个典故可见一斑。相对于正面用典,反用典故能反映作者的逆向思维、批判思维,不因袭前人,更有一种推陈出新的表达效果。
三、诗词用典的好处
上面讲了用典的方式,下面再来谈谈用典的好处。对此,李清照《词论》中有一段论述可资借鉴:“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李清照认为秦观的词很有情致,但是缺少文化的积累,这就如同穷人家的姑娘,不是长得不好看,而是缺少一种典雅高贵的气质。李清照的这番话很形象地揭示了诗词用典的审美价值。诗词从民歌中诞生,本是率真任性而为的,一如农家女,有的只是自然之美。例如《诗经》那些用以起兴的句子,最早都是些自然物。人类历史在不断进步,诗词也在成长,随着人类自身的文化积淀越来越深厚,诗人们习惯于将才情学问融入诗行,从而使诗词具有更多的知识性、更浓郁的趣味性。例如北宋时期苏轼、黄庭坚等人提出“以才学为诗”的口号,便是体现了对诗词中知识与故实的高度重视。同时,读者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也反过来要求诗词具有才学性,他们渐渐习惯于从典故和学问、才情的和声中感受到美,诗词中的典故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意味着一幅幅历史画面的再现,并传达出诗人寄托的弦外之音,有着令人涵咏不尽的效果。
当然,用典虽好,也容易造成阅读障碍。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因为知识面的局限,往往不能准确地理解诗词中典故的妙处,所以文学史上往往把那些喜欢用典流于晦涩的诗人称为“掉书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他们识记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与历史掌故,掌握用典的一些常用方式,以备阅读之需。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生僻晦涩鲜为人知的典故,也要持一种批评的眼光,避免花过多的时间去寻根究底。但是,无论有多少主观或客观原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