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史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史论

2012:

简答题:

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局限性: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受到很多肯定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批评,有批评指出:该理论过分强调“害怕孤立”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忽略了其它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即使感到孤立,人可能在“权衡利益”后采取行动,不一定保持沉默;有的人在害怕孤立时不仅不沉默,还可能发出攻击性的言语或行为。在这里,个人的差异也应予以考虑。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议题,压力程度也会不同。)

2:何谓选择性定律

选择性定律主要是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贮存而言的,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

这条定律的基本思想是说: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正是这些选择性因素,使得对同一信息的译解常常因人而异。

选择性接触又叫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倾向。即俗话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选择性记忆,就是指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如果说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理解都是有意识的行为的话,那么选择性记忆往往属于无意识的行为。

3: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4:简述暂行报律事件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基本内容:

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

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

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阐述题:

试阐述五四时期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教育的开端

一、五四时期的新闻研究

邵飘萍在其著作中指出,新闻事业过去重政论而非重新闻的弊端,明确的提出了“以新闻为本位”的重要原则。新闻本位思想是五四时期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出现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后来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宝璜在《新闻学》中谈到“新闻纸”的首要“职能”就是“供给新闻”,《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它不但说明了“新闻有学”,而且具备了“学”的根基。戈公振撰写的《中国报学史》,最早论述了我国新闻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泛论新闻学,开创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先河,成为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文献。戈公振对我国新闻事业最大的贡献是确立了报学史的研究是一门学问。

二、五四时期的新闻教育

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一起受聘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老师,这个学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它的成立代表了我国的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也是标志着新闻学在我国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开端。徐宝璜为讲课所写的讲义《新闻学》和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专著。该学会还出版了三期《新闻周刊》,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研究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为新闻界输送了优秀人才,如毛泽东、高君宇和罗章龙等。

综合能力测试题:

试举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1、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

在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的传播主体往往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专业的媒体。例如,报纸媒体会利用受众的阅读习惯,根据新闻的重要性、时效性等特征,将不同的新闻放在不同的版面上或同一版面的不同位置上,以此来进行议程设置。而在传受双方的界限已逐渐模

糊的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媒体,受众对于议程设置的贡献正逐渐变大。以微博为例,在互联网上,每一个微博都像一个自媒体。“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比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布告栏;超过1 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 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 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 万,你就是电视台”。新媒体的强大传播效果使受众的重要性得到凸显,通常意义上的受众也是传播者,话语权掌握在广大网民手中,他们可以参与议程设置并进行舆论引导。因此可以说,议程设置的主体扩大了,除了专业媒体,各个社交网络用户和自媒体用户也加入其中。

2、方式不再局限于单向把关

在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的方式较为单一,通常情况下都是媒体通过把关筛选出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并将认为重要的信息突出化或特殊化。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栏目会将认为重要的新闻放在前面播出,或者加长对重要新闻的报道时间。并且,在长期的议程设置过程中,栏目与受众已经达成了共识,受众会格外关注排在前面的新闻和占用时间比较长的新闻。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掌握了一部分议程设置的权力,而且议程设置的方式不同于传统媒体。以微博为例,微博用户会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微博进行转发、评论,或者发表自己的原创微博,这就是在对自己的粉丝进行议程设置。粉丝对于微博用户而言是受传者,他们接收的来自微博用户的信息是经过该用户筛选过的。而每个粉丝本身也是微博用户,他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对他们自己的粉丝进行议程设置。而那些被转发、评论次数多的信息则是微博用户集体筛选出来的,也就是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对于这些信息的议程设置则是所有微博用户作用的结果。微博中的议程设置方式就不仅仅是某个把关人的把关或某个集团的把关,而是广大微博用户的层层把关,体现出多数人的意见。而这“多数人的意见”反过来会影响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选择,也即通过新媒体,受众也会对信息进行把关。由此,议程设置的方式由单方向把关向双向把关转变

3、内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设置是由掌握了话语权的媒体来进行的,媒体是由少数人掌管的,因此,少数人影响了多数人应该关注什么。那么,设置的议程往往不能充分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且,因为媒体的议程设置实质上是代表党和人民希望大众关注什么和猜测大众可能愿意关注什么,因此可能存在议程内容单一、重复的问题。而在新媒体时代,网民掌握了一部分议程设置的权力。网络环境的无限性与自由性,使每个人都是一个可以独立发声的传播者,而且每个人自由选择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且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对于发表的言论、发布的信息有较少顾忌,因而比较大胆、直接。再加上网络强大的传播和扩散功能,使个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一方面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的效果被削弱,另一方面公众的议程设置反过来能够对传统媒体造成影响。比如论坛中的热点话题、微博中的热点消息以及社区网站中的焦点问题等,都是公众设置的议程。这些议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再囿于一隅,而是包罗万象。

4、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网络出现以前,议程设置的主体是大众传媒,公众是议程设置的客体。而现在,公众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身份,与大众传媒共同参与议程设置。依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效果有两个层面,即“媒介在影响公众感知什么是当前重要的问题上有强大的效果”和“媒介不仅能影响人们想什么,也能影响人们怎么想。”就第一个层面的效果而言,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从议程设置的开始到公众开始认识到此议题之间存在着几天的“时间差”。而在新媒体环境中,一个新话题的发出很快就能在网上得到回应,这个“时间差”不是几天,而是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效果得到了增强。而就第二个层面的效果而言,尽管“媒介能够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并未得到验证,但新媒体时代公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