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讲义4--自我意识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三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三章  自我意识
虚假我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
个体我:简单来说就是最独特的自我,是我与他人区分的 独立存在的自我意识。
群体我:是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自我意识,这个意识将内群体 和外群体相区别,与维护和增强内群体的动机相关。
关系我:关系我是处于朋友、师生、母子、恋人等一对一母是重要他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 识的形成。
4.角色扮演
指个体依据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形式自己的权利,履行自 己的义务。
角色扮演成功,易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能促使更 高的成就意识的发展,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
角色扮演失败,会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 突,体验到焦虑、紧张,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4.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表征,又称心理表征,它一方面是客观事物在思维中的替 代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自我的认知结构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及如何与周围世界 互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一、自我图式
1.个体通过自我图式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它是形成自 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自我的认知结构。
界观形成的基准线(个体自我意识的基准线)。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
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1.调节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是导致人格差异的重 要原因
2.对自身人格品质进行认识、评价和调节,引导人格实现 自我完善
3.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 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
自我估价: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种的准确 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俗语: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二、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PPT课件
26
二、自我增强
➢ 自我增强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 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 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 或受到提升。
➢ 通俗的说,就是“有选择的接受对自己有利的、 肯定的评价。”即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来 自我保护。
27
向下的社会比较 选择性遗忘 有选择的接受反馈 缺陷补偿 自我防御性归因 自我设障
①一个人自己生活的情境记忆 ②一个人自己人格特征的表征 ③一个人自己生活中的事实知识 ④时间连续性的体验 ⑤个人主体感和自主权 ⑥自我反思的能力,形成元表征
13
✓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朱滢提出,自我可以 从三方面进行研究:
✓ ①作为知觉的自我(主要涉及自我面孔识 别方面的研究);
✓ ②作为记忆的自我(主要涉及自传体记忆 方面的研究);
✓ 个性因素:自我意识倾向
16
试一试:测量一下你的自我觉知程度
当你独处时,你会在多大程度上关注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取自于费尼格斯坦(Fenigstein)、沙尔(Scheier)和 巴斯(Buss)1975年设计的量表,其目的是测量内在自 我意识(即自我觉知的习惯性倾向)。
使用说明:请尽可能诚实与正确的回答下列问题,回答时 以1-5的数字来表示不同的程度: 1=极不相符(跟我很不像) 2=相当不相符 3=既不是不相符也不是很相符 4=相当相符 5=非常相符(跟我很像)
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对自社会自我社会自我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的认识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心理自我心理自我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有能力聪明优雅敏感迟钝感情丰富细腻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

从他人积极回馈
相信他人正向看自己, 他人期望自己做得好,
独立地作決定。
完成自己的成就期望 与別人的期望。
绩效好, 不需要屈从他人, 具生产性、不焦虑。
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二〕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 他人对本人的反响和评价而开展的自我意 识。
——透过他人这面镜子而认识自己
〔三〕米德的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 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而逐 渐形成的。
概化他人:即社会文化整体
青春期的个体面临能否建立自身同一性和克 服同一性危机。

四、自尊
•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 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 行价值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 自尊的形成以自我概念做根底 • 青少年自尊常受到自我形象与实际行为表
现的影响 • 提升自尊需要个体在自我概念和自我理想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self-consciousness)
•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 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 自我觉知: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 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自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 自我意识强调通过自我觉知过程形成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我觉知那么强调 过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问问自己:
• 如果请你告诉别人20件关于自己的事情, 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你会告诉他们什 么?请将你的答案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横线填入一项。
• 1、———————— • 2、————————
– 我是谁? – 我认为我是谁? – 别人认为我是谁? – 我想人们认为我是谁? – 我想成为谁? – 人们想要我成为谁? • 你注重的是什么? • 你在生活中选择追求的方向是?

最新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精品课件

最新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精品课件
制定过高的目标让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拖延刻意浪费时间努力减退故意不努力饮酒或吸毒降低自己的效率学生渴望成功却又采取了相反的行动这似乎自相矛盾
第五章 自我意识 (zì wǒ yì shí)
第一页,共35页。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yībān)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1.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cúnzài)的觉察,是 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 动。
第八页,共35页。
1.自我把自身作为(zuòwéi)个体活动的 参照
个体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内容都是以自身为参 照的。个体对外部世界(shìjiè)的反映,很多是相对 自身状态而言的。
第九页,共35页。
2.自我是个体活动(huó dòng)的觉察者、 调节者、发动者
觉察者:使个体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干
第三十二页,共35页。
(6)成年(chéngnián)早期
亲密对孤独阶段 这是建立在家庭生活的阶段。在与他人同甘共苦(tóng gān gòng kǔ)、相互关怀中建立亲密感。但若不能与他人 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不能 互相关心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景中去。
第三十三页,共35页。
第六页,共35页。
3、公我意识(yìshí)与私我意识(yì shí)
4、现在(xiànzài)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
5、实用(shíyòng)自我与原则自我
第七页,共35页。
三、自我意识对个体(gètǐ)活动的意 义
自我意识(zì wǒ yì shí)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旨 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以调节自己的行动, 更好地适应环境。
★从受外部条件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制约 ★从注重行为效果过渡到注重行为动机 ★独立性日渐发展,有了一定的批判性 ★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了一定概括程度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人类智慧的基础之一,也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反映了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决定了个体的自我认同、自尊心以及行为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析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自我意识可以促进个体自身认知的完善与发展。

通过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个体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情感、需求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同时,自我意识也起到了面对挑战的支撑作用。

例如,当个体遭遇挫折、压力和逆境时,自我意识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调整和寻找新的出路。

其次,自我意识还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认同与给予自己的尊重和荣誉感,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自信。

在生活中,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取得人际关系、工作发展、精神健康等方面成功的重要基础。

当个体有了较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时,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处理压力和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自我意识还能够有助于个体进行自我反思。

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时,个体依靠自我的认知和评估去调节人际关系、应对压力以及解决问题。

但当个体的认知和评估与现实不符合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此时,自我意识就可以帮助个体识别自己的错误认知,进行积极思考和反思,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最后,自我意识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文化的演进和进步。

在文化进步方面,自我意识推动了更多的自由发挥和表达,加强了对社会及其价值观念的批判性思考,赋予了个体更多的权力和自由支配权。

同时,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了个体在群体和社会中的自我认知。

当个体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时,就会产生更全面的想法,形成更好的价值观念,在文化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自我意识是个体精神健康与成功的基础,对于社会心理、人际关系、文化进步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学第一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3.自我监控即属于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

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二、乔哈里视窗美国心理学家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公开区(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也称封闭区),这个理论称为“乔哈里视窗”。

1.公开区公开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

例如你的家庭情况、姓名、部分经历和爱好等。

公开区具有相对性,有些事情对于某人来说是公开的信息,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是隐秘的事情。

在实际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中,共同的公开区越多,沟通起来也就越便利,越不易产生误会。

2.盲目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

社会心理学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 自我意识
• 自我管理
– 自我管理有赖于有效的自我知识加上对自我知 识的恰当运用 – 自我管理技能有助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成 功
自我意识的功能—管理功能
• 自我调节 • 自我调节的成分阶段: “自我调节指的是这样一些能够使个体在不同时间、
1. 目标选择 不同情境下,指导他的目标导向性行为的内部性或执 2. 目标认识 行性过程” ——Karoly 3. 维持方向 4. 变换方向 5. 目标终止
自我意识的功能—组织
• 自我参照效应
– 鸡尾酒会效应 – 焦点效应
• 自我图式——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 板
– 功能:注意、编码和检索功能;整合功能;理 解功能和计划功能 – 自我图式是自我认知的基础(马库斯)
自我意识的功能—管理功能
• 自我管理 • 自我调节 • 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功能—管理功能
• 自我报告测量法 • 内隐自尊测量法
2. 控制感和无助感
• 促进个人控制感可以正在地增强个人的健 康和幸福(Deci & Ryan, 1987) • 习得性无助
3. 成功感与失败感
• 成功与失败的情绪体验一般与工作是否取 得成功有关,但它们还决定于自己的期望 水平,这就是说,客观的我所取得的成绩 虽已达到了社会的水准以上,但能否产生 成功感,还要看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要 求,即期望水平。
自我体验
• 自我体验是自己对自己怀 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 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的 一种态度 • 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 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 值标准的认识有关
1. 自尊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 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 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 一种好的心理状态。只要不气馁,不 – 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它首先表现为自我 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 尊重和自我爱护 . 尊重自己,我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 – 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 ,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 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 期望. 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五章-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五章-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五章自我意识本章学习目标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产生自我增强自我图式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自1890年W.詹姆士(W.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以来,自我意识在西方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他们对其概念、结构、发展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自我意识的研究范围也开始逐渐得到了拓宽。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换言之,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意向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因而又称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对自己健康状况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生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加强锻炼、提高健康水平的意向,发动、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种意向。

又如,对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使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要加强个人修养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做一个受人尊重、讨人喜欢的人的意向。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1)生理(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1页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任务,这是世界 上最困难事——塞万提斯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2页
本章主要内容
1、自我本质与功效 2、认识自我方式 3、怎样进行自我管理 4、自我与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3页
1、自我本质与功效
自我测试
假设你想让某人知道你真实情况。你能够告 诉他关于你自己20件事。这些是能够包含你 个性背景、生理特征、兴趣、属于你东西、 你亲近人,等等。总之,就是任何能够帮助 这个人了解你真实情况东西。 你会告诉他 什么?
认知失调与决议 扭曲好恶——决议失调是一个人在做了决定
之后所产生失调。 消除:提升被选择对象吸引力,同时降低被
拒绝对象价值。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49页
案例研究
“怎样对待考试作弊?”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50页
案例研究
考试作弊之后,他会 努力使自己相信,假 如有机会话每个人都 会作弊。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25页
2、观察
谁更高兴,银牌还是铜牌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26页
2、观察
了解自己动机 给孩子什么样奖励
内在动机:因为喜欢某项活动或以为该活动 有趣而从事该活动欲望。
外在动机:因为外在奖赏或压力而想从事某 项活动欲望。
过分充分理由效应:认为自己行为是由外在 原因引发,使得大家低估了内在原因引发该 行为可能性。
赞成
1234567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18页
1、自我本质与功效
自我差异 自我定义性别差异
女性对关系相互依存性更高;男性对团体依 存性更高。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

2020/1/28
13
第三节 自我过程
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同时影响自我 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1.自我评价:a 社会评价;b 自我评估. 2.自我增强:a 通过向下社会比较;b选择性遗忘;
c有选择性的接受; d 缺陷补偿;e自我设障。 3 自我表现: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
2020/1/28
7
四、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
自我觉知起发动和维持自我意识的作用, 受环境和个性因素的影响。
2020/1/28
8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条件: 1. 在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 发生、发展的。 2. 是在与其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的。
2020/1/28
9
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 自我意识的发生(1)
(一) 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1.物-我知觉分化 2.人-我知觉分化 3.自我词的掌握
2020/1/28
10
二、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 自我意识的发展
1.物-我知觉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 展与它们的协调发展.
2.人-我知觉分化依赖于注意的发生和发 展以及视觉的表象及其记忆能力的出现.
2.2社会心理学意义:指个体对自己身心
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而 产生的意向
2020/1/28
3
3.自我意识的成分:
3.1 自我认知:对自己身心状况 、人-我 关系的认识。 3.2 自我情感:指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 感体验。 3.3 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
而产生的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体验。
2020/1/28
4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1)
生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健康状 况的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对他人态度影响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对他人态度影响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对他人态度影响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它影响着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我意识对他人态度的影响,并深入了解其中的心理机制。

首先,自我意识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

当我们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时,我们更可能表现出对他人更积极的态度。

这是因为自我意识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能会展示友善、支持和合作的行为,以此来获得他人的喜欢和赞同。

然而,当自我意识过高或过低时,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可能出现变化。

高自我意识的人可能过度关注自身形象的维护,他们更可能表现出一些自我中心、自私的行为。

他们可能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相反,低自我意识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他人意见和评价的影响,他们更可能被他人引导和影响。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不自信、顺从或缺乏主见的行为。

其次,自我意识还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和评价。

自我意识使我们更容易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应用于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刻板印象和刻板化思维。

这种倾向被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当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比较积极时,我们更可能将这种积极评价应用于他人身上。

相反,当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比较消极时,我们很可能将这种消极评价推广到他人身上。

这种倾向在社交互动中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此外,自我意识还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同理心和理解力。

当我们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时,我们更容易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体验他人的感受,并表现出同理心和善意。

这可能使我们更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态度,从而降低误解和冲突的可能性。

然而,当自我意识过高或过低时,我们可能不再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而是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权益。

这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行为和态度产生误解和偏见,从而降低我们的同理心和理解力。

最后,自我意识还与群体行为和团队合作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一 .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限制〕主我〔I〕 xx 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水平,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熟悉自己.由此, 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主我〔I〕熟悉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局部,是活动的过程,客我那么制约主我的活动.二 .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xx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内在价值定位〕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个体最希望具备、给予最高评价的自我概念.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实自我产生于自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理想自我那么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形成的自我的理想形象.理想自我形成建立的两种情况: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对他人和社会标准的自觉内化〔价值条件不多且很合理不存在价值强求〕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他人和社会的价值条件极为苛刻、强求或不一致〔完全的外在价值定位〕时,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混乱,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患.〔三〕1975年三人的观点: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他们认为,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即私我;而另一些自我的方面那么是公开的、社会的,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即公我.对这两者的不同注意而产生的意识为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公我自我的盲点他人不知道私我无意识的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引导个体的行为:个体需要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的方式去行动.2.解释个体经验:不同个体可能有相同经验,但他们对此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高自信型与低自信型〕消极的自我概念:抑郁是由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受到无价值、罪过和剥夺的主题所限制.〔贝克〕3.决定个体期待:抱负水平;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开展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水平一定程度的成熟根底上发生、发展的,也是在其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开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开展起着重要作用.一.自我意识发生的三个标志〔1〕物一一我知觉分化〔又分三个阶段〕物我感觉分化;1岁末分化知觉;出现最初的随意性动作〔标志主体意识的出现〕〔2〕人一一我知觉分化〔两个阶段〕对人微笑;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2岁零2个月,准确熟悉自我形象, 标志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他人的〕自我意识一一自我知觉〔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从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熟悉,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值得指出的是,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开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开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开展的根底.但在5个月以后,当婴儿能对他人微笑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开展就开始相互作用了,共同开展了. 特别是在后来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掌握相结合,当婴儿能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就同自我意识融为一体了.三.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开展生理的成熟和开展只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并不能必然保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开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说明,个体自我概念开展的核心机制,是其在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1902年,库里就指出,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响和评价而开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米德1934进一步开展了库利的思想.他指出,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是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逐步形成的.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评价的客体.这不仅有助于人际间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在与具体他人的互动中个体产生了暂时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逐渐定型,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将自己确定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观念"一有我.这样一来,人不仅和他人、环境发生互动,还和自己的内心交往,和自己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被定义.米德把自我意识的开展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1岁以内〕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妈妈拒绝了他的某种要求而使其感情受到挫伤时,他就会领悟这一点.作为反响,孩子开始扮演他人的角色一一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看看别人对他的期待如何.孩子所扮演的他人经常是重要他人〞〔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利益关系的人〕游戏阶段〔2—4岁〕在此阶段孩子做扮演他人的游戏,并通过游戏来试验重要他人的态度和动作.在这些游戏中,孩子可能开始扮演偷吃〞的坏孩子〞,后来扮演父母"、警察〞.在此阶段,孩子开始把自己视为社会客体.此时, 客我〞已经产生.博弈阶段〔4岁以后〕在此阶段,孩子开始与家庭以外的人有了亲密的接触,而且开始从外部把家庭作为一个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群体.孩子开始关心自己在非家庭群体包括整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在头脑中开始形成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概念,即米德所谓的概念化他人〞.当一个人能做到这一步时,就有了内在化的社会, 客我〞也就完全形成了.四.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开展的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角色扮演;他人的评价;参照群体第三节自我过程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一.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的肯定与否认的判断,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自我评价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拟和自我估价来实现.〔一〕社会比拟就是将自己与他人比拟而获得的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社会比拟过程理论.他说,当我们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时,或者失去了判断的客观标准,我们要与自己地位、年龄、职业等属性相类似的那些人进行比照.〔二〕自我估价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分析观察来进行自我评价的,我们通过完成一项任务, 该任务能提供评价自己水平和品质的准确信息.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重要品质、价值与作用的整体性评价〔综合评价〕.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自尊:对于你扮演的重要角色给予积极的评价会提升人的自尊水平;对于你给予积极评价的那个角色,我们尽量说这个角色是很重要的,那么这个人的自尊水平就会提升.二.自我增强〔自我xx〕当个体接收的信息对其自我概念构成威胁时,个体的情感状态就会发生紊乱.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显的选择就是重新熟悉自我,即自我增强.自我增强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来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人们常用的自我增强方式6种〔一〕向下的社会比拟当个体无法进行向下的社会比拟时,为对付社会比拟的痛苦,常常会贬低他人的水平或品性.〔二〕选择性遗忘更多是无意识的过程,叫动机性遗忘.〔三〕有选择地接受反响〔四〕缺陷补偿〔职业与婚姻〕〔五〕自我防御性归因〔利己性归因,歪曲有偏差的〕进行自我防御归因是有条件的,有制约因素.第一,行为结果对维护和增强自我价值是不是很重要第二,要估计一下别人接受不接受〔一是候选原因的合理性,二是会不会被别人否认,三是自己随后会不会继续做这个事情〕第三,矛盾的东西.追求逻辑、精确内化,追求准确归因的动机强烈,他会遵从这样一个准确的动机,放弃利己性归因第四,自我表现的动机,在有的文化下,崇尚真实〔六〕自我设障〔运发动〕自我意识是一个实体的还是建构的即实体自我〞or建构自我〞.科学心理学的几种主流理论都认为,自我是隐藏于行为背后的一个内在的精神实体.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也就是后现代心理学,他们认为自我并非是人的内部的本质,而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互动的结果,他们认为是话语建构的.。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详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才能、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概述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

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展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自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历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那么被视为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开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展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好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开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开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假如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缺乏,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制缺点,获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与行为。人们对上级、部下、同学、知 己、家属等的态度与行为是大为不同的。 自我表现的行为方式,只表明了与自我 意识有关系的一方面,不是自我意识的全部。 第4章
2. 自我表现是复杂的
社会的复杂性,价值观的多样性,形成 了人与人之间多重的关系,因而对人关系中 的自我意识及其表现也是极为错综复杂的。 其复杂性来自三方面: ◇ 对方本身的特点; ◇ 当时的情境; ◇ 所属团体的参照。 第4章
原因是他们把与其交往者的自我表 现作为一个参照点。
在人际交往中,当缺乏一定量的信
息时,个人会根据猜测或经验而作出其自 我表现。
也有例外情况。
第4章
当时的情境 格京的实验以一群新入学的海军学员为研究对 象,把他们分为A、B两组,对每一组被试都交给
他们一个同样的工作任务,但给以不同的指导语:
项目 指导语(强调) 分组 A组 B组 团结协作 总要求 个人自我描述 谦虚、批评自己
自我评价的功能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 关系有较大的影响。 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 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 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 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 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 自我评价 第4章
自我评价具有主观性 自我评价内容具有多样性 ◇ 以自己理想形象为蓝本的自我评价, 如自我满足感、不知足感。 ◇ 以周围其他人作为标准的自我评价, 如自卑感、自我优越感。 ◇ 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情绪方面的表现,
如自信心、胆怯等。
第4章
2. 关于自我评价的研究
国外的有关研究 ◇ 霍林沃斯的研究。 ◇ 沙平的研究。 ◇ 苏联心理学界的研究。 第4章
3. 自我意识的作用 影响和控制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 对学习与工作的推动作用
常人道: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按
照这种人行事。韩美林言:“是个汉子,就
该撼动地球。”
自我意识中的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心
与自信心对个人行为发生重大的影响。
第4章
◇自尊心的动力作用
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和荣 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 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 验。
相互关系中的对方本身的特点
人们的自我表现,往往根据相互关系中对方的 特点而采取某种相应的对策。 格京等人实验,发现被试的自我表现多半与对 方的表现相吻合。 结果:
自命不凡(同伴) 个人谈 十分谦虚(同伴) 多了不足和缺点 多了许多优点
实验结果清楚地发现,被试的自我表现在很大 程度上受对方交谈者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优点,提 出了不足与缺点。 第4章
第4章
羞耻心,就是指由于发现自己在认识上、
行为上的不足、缺点和错误而感到羞愧,受到别 人侮辱而感到愤懑。羞耻心对人的进步与成长有 很大关系。 有自尊心与羞耻心的人,总是有争先进、 争上游,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好胜心,他们不甘心 落后,自觉而主动地遵守与羞耻心是推动人们不
断上进的一种动力。
知“羞”为休,知“耻”为止。 第4章
◇ 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具有主观性 个体按照自己所想象的他人的观点来看 . . 待自己。慢慢地脱离了他人的评价,成为自律 . . 的东西而发挥作用。对于社会上忽视自己或不 重视自己的人们就没有好感,对他们采取回避 或疏远的态度;对于社会上那些肯定自己的人 们则怀有好感,主动去接近他们,表现为自律
性。
第4章
情都能做得很好。
第4章
青春期(高中阶段)
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
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
服同一性混乱。 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 法,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与同伴们 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 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
之感。
第4章
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对自己的认识,即
形成自我意识。 第4章
形象性
柯里把自我意识这一侧面称为“自我形
象”。 ◇ 库利把自我意识这一侧面称为“自我形 象”。 ◇ “镜中我”理论——自我意识是他人对 自己看法的反映。 就像自己站在镜子面前看到自己的一切一样。
镜子就是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他
人的习惯,否则长期下去就会不相信自己的力
量,变得很害羞。但自主感也不能无限制地发 展,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怀疑感与羞耻感,如果 过分想信自己,以后不容易适应社会准则,变 得独断孤行。 第4章
学前期(4—5岁) 这阶段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除 了模仿行为外,充满了好奇心。
学龄期(6—12岁)
搞好人际关系
有效解决问题 发挥才智、责任感 肯定自己的才能、 特长、优点
所属团体的参照
第4章
四、自我评价 1. 自我评价的功能及特性 什么叫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 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评价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三个阶段,即
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阶段。
成年早期(18—30岁)
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获得亲密感, 避免孤独感。 成年期(中壮年期)
这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避
免“自我专注”。
成熟期(老年期)
这阶段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 第4章
三、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1. 自我表现根据双方的地位进行
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同的
自我意识本身具有自我控制能力,是可以改变 的 ◇ 个人的自我意识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态 度。 ◇ 雷奇改变学生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成果。 第4章
威廉· 詹姆斯说: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
我们这一时代的最伟大的发现就是,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他的思想来改变他们的
生活。
第4章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1.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形成(三个阶段) 生理的自我(8个月—3岁)又叫自我中心期 奥尔波特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是个人对自 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 这一阶段的自我意识,是以身体需要为基础的 生理自我。到了3岁的时候,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 点:有羞耻感、妒忌心与垄断心,能更多地使用第 一人称——“我”。 第4章
这阶段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他 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很关心物品的构造、 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 第4章
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
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
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
与周围的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
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
社会的自我(3—4岁)客观化时期
学生对其学习的成就动机的发展,
形成自我意识最重要的特征。成就动 机会鼓励自己作出努力,以获得自我 满足,实现社会的自我,符合社会要 求。
第4章
心理的自我(青春期—成年)主观化时期
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已趋向于成熟,也
是心理的自我发展阶段。个体的生理、情
绪、思维能力都发生了本质的急剧变化, 如性的成熟与觉醒,想象力的丰富,逻辑 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第4章
◇ 生理的自我阶段,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身
体、衣着、家庭、父母等对他的态度、他对家庭
成员的态度的评价和判断。 ◇ 社会的自我阶段,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在 社会上名誉、地位,以及社会中其他人对自己的
态度、自己对周围人的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和判断。 ◇ 心理的自我阶段,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
智慧、才干、道德水平等方面的评价与判断。 第4章
指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为镜子,都能照
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
第4章
库利认为,自我意识的形象包括: ◇ 被他人看到自己的姿态的自我觉察。 ◇ 他人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与判断的自我想 象。 ◇ 对自己怀有的某种感情——自尊或自卑。
第4章
主客观的统一性。 ◇ 一方面自我意识具有客观性 自我意识如自尊心等,是在周围各种各 . . 样的人们的接触中,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 . . . . . . . . 想象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以此为素材,一个客 . . . . . 观标准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之中,在这个 . . . . . . . . . 基础上形成自我形象。 第4章
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持续到人的一生,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核心问题。 婴儿期(出生—18个月)
婴儿期是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 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第4章
童年期(18个月—4岁)

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
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埃里克逊认为,不要养成他们处处依赖成
◇ 自信心的积极作用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它也 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自信心是人们成长 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 ◇ 自我意识在内心形成想象,可促进社 会角色演练成功(推销员、拿破仑、希尔顿) 第4章
对态度转变具有决定作用 态度的变化不能强迫进行,必须通过自愿。
自我意识可发生推动作用和阻碍作用。
第4章
一、自我意识及其作用 1. 什么是自我意识
定义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
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
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 第4章
理解定义: ◇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认识; ◇ 它是人的个性行为的关键; ◇ 它来自过去的经验,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反 应,是社会化的产物。
第4章
自我 ◇ 有时自我与人格概念通用 ◇ 自我分为两个方面:
主观的我
客观的我
I
me
◇ 自我还可分为物质的我、社会的我、精神 的我。 自我意识、自我意象和自我观念
第4章
2. 自我意识的特点 (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统一性)
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就是个性
社会化的过程。 人只有处于人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育成 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