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流域生态修复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凌河流域生态修复方案

1大凌河的概况

大凌河上游分南、西两支,南支发源于建昌县水泉沟,西支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泉子沟,两支于喀左县大城子镇东南汇合。流经朝阳、北票、义县、凌海等市,于凌海市的南圈河与南井子之间注入渤海,总河长397 km,省内河长373 km,主要支流有大凌河西支、深井河、牤牛河、细河等。在流域内,由西向东平行排列着努鲁儿虎山、松岭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从山地、丘陵过渡到山前倾斜平原,至渤海西岸,呈阶梯式降低。

大凌河流域面积12812.8 k m 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603.2km2,占总面积的51.3%,多年平均输沙量2620万吨大凌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 19.6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55亿立方米,地下水9.1亿立方米,人均水量301.3m3,是我省的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平衡,大部分降水集中在6~9月。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11835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59.2%,土壤侵蚀模数为年均0.25~0.50万吨/km2,森林覆盖率仅18%,是全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

2大凌河流域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人类在河道整治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河道带来了致命

的后果,导致河道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现已发展到了必须尽最大可能修复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或重建河道生态系统的境地。究其原因如下:(1)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整治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许多生物栖息地环境改变甚至消失。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们对河道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倡河道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自净能力降低。天然河道均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水泥衬底和护衬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使水体与土地、生物和环境相隔离,导致河道的自净能力降低。为了保证河道水体功能符合预定功能的要求,必须确保河道有较大的自净能力。

(3)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受阻。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开发、处理,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人与河道之间的关系,维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故河道的生态修复不仅是对传统河道整治的补救措施,也是今后河道整治的良好借鉴模式。

(4)洪涝灾害的危害增加。河道被裁弯取直使河道变窄加深,硬化覆盖使河床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河道泄洪功能减弱,给防洪带来了隐患,导致洪灾总体风险不断增加。

2.1 大凌河流域存在的问题

2.1.1水资源严重短缺

大凌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78 m3,不到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2,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而单位面积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85

m3/ hm2,是全省平均值的 1/3,全国的1/8。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并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丰水年与枯水年水量相差最高可达34倍。大凌河上游多为山区段河道,洪峰陡涨陡落,造成汛期洪灾频发,而非汛期无水可用的局面。

2.1.2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大凌河流经城镇、工矿企业的生活和工业废水、污水多数都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中,特别在枯水季节径流减少而排污总量不断增加,造成排污量远大于河道纳污能力,河道水质污染严重。2009年大凌河干流11个水功能区监测结果达标区仅有2个,达标率为18%;大凌河西支、凉水河、牤牛河及第二牤牛河等支流的4个水功能区均超标。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对供水安全和环境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2.1.3生态环境脆弱

辽西地区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植被退化严重,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明显不足,而且林龄短,郁闭度低,树种单一,草场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另外辽西地区多为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在干旱、少雨、大风等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风蚀,导致沙尘暴问题。

2.1.4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

防洪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段堤防多集中在下游平原区,石窗子以下有连续堤防111.5 km,但多为20世纪80年代前陆续修建的,

堤防质量较差,防洪标准较低。中上游及支流地区多为山地,乡镇村屯一般地势较高、远离河道,重要防护对象较少,除部分零星段堤防外无大规模连续堤防。城市段目前均已建有堤防,一般主城区段堤防基本达标。

2.1.5治理与保护管理薄弱

大凌河中上游河段现状无堤,河道管理范围不明确,虽然进行了确权划界,但侵占河道现象依然严重,部分河段主河道被耕地、林地挤占的只剩十几米的宽度,造成河道自然行洪能力严重萎缩。由于排污与河道治理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监管,造成水环境破坏严重。

3治理以及修复方法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其中,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在河流两岸各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区是重要的河流生态修复方法。缓冲区修复可起到分蓄和削减洪水的功能。其次,河流与缓冲区河漫滩之间的水文连通性是影响河流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此外,河岸缓冲区还具有其他修复作用,包括将洪水中污染物沉淀、过滤、净化,改善水质;截留、过滤暴雨径流,净化水体;提供野生动植物的生息

环境;保持景观的自然特征;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空间等。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复的重要技术方法。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合理分布的植被还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净化水体,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水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也是维持河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论是规定水库最小下泄流量,还是引水、废水回用补水等,都有利于增加河流流量,提供输沙、自净、供水和生态功能需水量。对于水量不能满足其基本功能的河流,补水措施尤为重要。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曝气复氧、底泥污染控制、生物强化人工河道、自然河道生态塘、生态沟渠、生态修复耦合系统、生态护岸等技术,是生态修复和构建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和谐统一的主要技术。

裁弯河流的恢复则可利用弯曲河流消耗河流能量强化河流的自净功能,同时恢复河流的天然景观,是实现流域中河流回归自然的重要改造措施。鱼道恢复则是近年来河流系统生态修复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西方国家在进行河流修复时普遍注意了鱼类通道的重建。

水生生物群落修复技术,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以及水生生物的基础生物学特性,以人工和生物调控相结合的方式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条件,通过引种移植、保护和生物操纵等技术措施,系统重建水生生物多样性。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是与河流各项功能相对应的。通过这些修复技术,使得各项功能恢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从而达到恢复河流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