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教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授课时间:23课时设计:于芳
授课对象:2011级高一(1)——(8)班
模块总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本模块的教学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第一章绪言
1.内容标准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教学安排
课时1:始业教育:信息技术课的意义,高中信息技术的结构以及要求,第一节信息的特征。
课时2:计算机教室排座位,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1.内容标准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2)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3)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2.教学安排
课时1:第一节信息需求的确定.
课时2:第二节信息来源的确定,第三节获取信息的方法简述。
课时3:第三节网络信息的获取方法.
课时4:第四节信息价值的判断以及完善活动。
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
1.内容标准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2)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4)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2.教学安排
课时1:信息的加工的需求确定。文本信息加工的概述。
课时2:文本信息的加工——文字、段落、页面的设置
课时3:文本信息的加工——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的设置。
课时4、课时5:综合练习活动
课时6:数据信息的加工——制作表格。
课时7:数据信息的加工——美化表格。
课时8:数据信息的加工——计算数据。
课时9:综合练习活动
课时10:图片的相关知识。
课时11、课时12:图片的简单处理介绍与体验
课时13:声音的相关知识。
课时14,课时15:声音的简单处理介绍与体验。
课时16:编程解决问题和智能信息处理的方法。
课时17:模块检测
第四章信息资源管理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2)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3)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
1.内容标准
(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4)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5)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6)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结合新课标,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速。由于本学期高一信息技术课一星期只有一节,所以后面两章没有时间学习。
2、练习:我们采用课本后的活动练习以及往届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
3、计算机教室:设备条件比较落后,开发实用教具,以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效率。
4、开放网络供大家广泛学习。
二、实施手段
1、学案:编制学案,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通过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2、实施注意事项
(1)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
(2)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支持,积累操作经验、探究科技奥秘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
(4)活动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
(5)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
三、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教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生成、探究、交流的问题。因课时限制,该叫法用于主干知识的课堂教室。
2、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同伴互助合作方式完成小课题的探究、调查、活动、实验等。课堂外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培植合作的意识,习得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3、做中学:让学生根据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去实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学到知识。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是通过观察/提问/操作/作业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是通过聊天,问卷调查来实现。
评价
一、学分认定的评价指标和成绩来源
1、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纪律和作业。
2、期末成绩达到60分能得到学分。不满60分的不能得到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