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内科治疗痤疮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痤疮(或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尤其在青春期发病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现代医学一直在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关注。

本文将讨论中医药在痤疮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一、中医对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体质不良、湿热内蕴、气血不足等。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主张通过调节体内的环境来达到治疗痤疮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燥湿、活血散瘀等。

二、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1. 板蓝根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通常用于治疗痤疮病程较短且痤疮较为严重的患者。

2. 黄连黄连以其抗菌、消炎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痤疮。

黄连可清热解毒,减轻痤疮引起的炎症反应。

3. 丹参丹参常用于中医药治疗痤疮中的青春期痤疮和油性痤疮。

丹参能活血散瘀,改善痤疮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4. 白芷白芷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作用,常常用于治疗痤疮中体质较虚、毛孔较大的患者。

三、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1. 中药复方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聚焦于中药复方的应用。

通过合理搭配多种中草药,可以综合发挥各种成分的作用,促进痤疮的康复。

这些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环境,恢复人体的平衡,从而减轻痤疮的症状。

2. 针灸治疗的研究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也被应用于痤疮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改善体质,减轻痤疮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痤疮的治疗效果是可行和有效的。

四、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治疗痤疮强调“因人而异”,以患者的个体差异为基础,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痤疮症状可能不同,中医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2. 降低患者负担中医药治疗痤疮通常使用天然的中草药和物理疗法,相对于现代药物治疗来说,副作用较少,能够减轻患者的负担。

3. 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平衡,将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结合使用,综合发挥各种疗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临床研究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临床研究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临床研究分析【摘要】中医对于痤疮的治疗由来很久且方法较多,大致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即从脾胃、从肺胃、从肾功能、从肝功能、从心脏、从三焦、从血瘀、从热毒、从湿痰以及其他等十个方面。

【关键词】中医内科;痤疮;研究座疮, 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粉刺等, 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0%以上, 尤其好发于青春期男女。

多发于面部、胸口、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局部有疹痒和疼痛, 病程长久而缓慢, 有的可延续数年,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面容及身心健康。

1 从脾胃角度治疗采用枳实导滞汤进行加减治疗,有学者认为脾胃失运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导致湿热内积,上炎于面、背、胸,而最终成疾。

该方具有清热化湿的作用,主要方剂组成为:生地、茯苓、枳实、黄连、黄芩、山楂、白术、连翘、防风、川穹、赤芍[1]。

对于结节坚硬暗红的患者可以加用莪术、三棱,脓肿不退的患者可以加用陈皮、莱菔子、半夏,月经不调者加用当归、香附。

2 从肺胃角度治疗当该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肺胃郁热上炎时,可以采用具有清肺热、泻胃火功效的凉血解毒方剂进行治疗。

可以采用泻白散进行治疗,方剂主要组成为:黄芩、地骨皮、桑白皮、麦冬、知母、桔梗、五味子[2]。

还可以采用银翘散进行治疗,方剂主要组成为:连翘、金银花、黄芩、栀子、泽泻、竹叶、野菊花、龙胆草、天花粉、红花、麦芽、枇杷叶、山楂、槟榔、神曲。

还可以采用枇杷清肺饮进行治疗,方剂主要组成为:桑白皮、枇杷叶、栀子、黄芩、野菊花、白茅根、赤芍。

3 从肾功能角度治疗当由于肾阴不足、相火过旺而引起肺胃郁热上炎时,可以采用具有滋阴补肾功效的方剂进行治疗。

可以采用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方剂组成为: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3]。

还可以采用三才封髓丹进行治疗,方剂组成为:熟地、黄柏、人参、天冬、甘草、砂仁。

还可以采用二至丸进行治疗,方剂组成为:莲草、女贞子、黄柏、知母、连翘、鱼腥草、生地、丹参、蒲公英、桑白皮、甘草、枇杷叶。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以”中药”、”针灸”、”痤疮”等为关键词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结果发现,痤疮的发病多与肺、脾、肝等脏腑湿热、气血热毒有关,同时离不开情志、饮食等因素的作用。

中医中药通过辩证论治,在治疗痤疮方面疗效明显。

标签:中医药;痤疮;综述痤疮作为青春期最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

临床可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不同表现,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1],中医也称为”肺风粉刺”或”酒刺”[2]。

经临床检验及科学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对于痤疮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1 病因病机《外科正宗》卷四指出,”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多由”热”引起,包括肺热、脾热、血热、邪热等。

与此同时,还与过食辛辣肥甘之物、情志不舒、起居失常等有关。

于红红等[3]整理蔡英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指出,痤疮主要是由肺经血热所致,其发病多与脾肝有关。

邪热壅于肌肤,热毒蕴聚,日久痰浊阻滞,气滞血瘀为痤疮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

苗建章等[4]指出,素体阳热偏盛,痰瘀互结;饮食不节,肺胃积热;情志刺激,肝气化火;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虚阳上浮均可发疹。

田晓翔等[5]则认为,后世医家多围绕”血热”解释肺风粉刺的病因病机,与八纲辨证、脏腑辩证理论及发病年龄等相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2 辨证论治临床治疗痤疮多需要分型辩证治疗,辩证分型标准包括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等。

苗建章等[6]认为肺经风热,卫阳郁之型痤疮宜用清泄肺热法,枇杷清肺饮加减治之,常配伍柴胡、郁金等,还可配伍泻白散;胃肠湿热、熏蒸于面型痤疮宜用清泻胃肠法,清胃散加减治之,常配伍二陈汤、竹茹等;热毒炽盛、损伤阳络型痤疮宜用清热解毒法,五味消毒饮随症加减,多配伍丹皮、赤芍等;下焦湿热、带脉失约型痤疮宜用除湿化瘀法,四妙丸合易黄汤加减。

女子多有月经不调,来潮前不适为气滞,多加柴胡、枳壳等;来潮后不适为血瘀,多加丹皮、赤芍等。

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痤疮,也被称为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发生在青春期,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的粉刺、丘疹和囊肿。

中医草药作为传统的痤疮治疗方式,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痤疮的中医理论解析在中医理论中,痤疮被归类为“疮疡”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脾胃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的治疗应该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草药。

二、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常用方剂1. 黄连清热汤黄连清热汤是治疗痤疮的经典方剂之一,其组成草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

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燥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痤疮症状明显且伴有炎症的患者。

2. 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散是一种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的方剂,常用于治疗痤疮由情志不畅引起的症状。

该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薏苡仁、附子、黄柏等草药,具有调节肝气、清热排毒的作用。

3.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是一种疏肝理气、化瘀止痛的方剂,适用于痤疮由肝郁气滞、血瘀引起的情况。

该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柴胡、当归、川芎等草药,能够舒缓肝脏气郁,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痤疮症状。

三、1. 单味草药的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对单味草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丹参、鱼腥草、蒲公英等草药在治疗痤疮方面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这些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痤疮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2. 草药复方的研究除了对单味草药的研究,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不同草药的复方治疗痤疮的效果。

例如,一项研究通过将黄连清热汤与薏苡附子散相结合,发现这种复方治疗痤疮的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方剂的治疗。

3. 中药外用的研究除了内服中药,中药在外用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研究发现,将一些中药制剂制作成外用面膜、洗面奶等产品,可以显著改善痤疮患者的皮肤状况。

这些中药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痤疮病原菌的生长、清除油脂和炎症等途径发挥作用。

探讨中医内科治疗痤疮临床效果观察

探讨中医内科治疗痤疮临床效果观察

探讨中医内科治疗痤疮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痤疮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单纯应用中药外敷内用进行治疗,B组应用针灸治疗,C组应用中药外敷内用联合针灸治疗。

对比三组疗效。

结果:A组4例痊愈,8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2.5%;B组4例痊愈,7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5.0%;C组6例痊愈,9例显效,5例有效,总有效率100%。

C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疗效显著,中医外敷内用联合针灸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且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痤疮;中医;内科;临床疗效[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ne treated by internal medicine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From August 2016 to December 2017,60 patients with acne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A,B and C.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ly,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nd patients in group C we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intern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hree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In group A,4 cases were cured,8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5 cases were effective,3 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2.5%;in group B,4 cases were cured,7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4 cases were effective,5 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rate was 75.0%;in group C,6 cases were cured,9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5 cases were 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B(P < 0.05).Conclusion:TCM internal medicin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cne.TCM external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s a significant advantage.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It has the effect of treating both symptoms and symptoms,and has little toxic and side effects.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Key words] Ac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ternal Medicine;Clinical Effect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痤疮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的粉刺和丘疹,严重时可发展为疤痕。

传统中药治疗痤疮的方法丰富多样,具有疗效显著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1.中药外用治疗痤疮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效果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研究。

常见的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方剂有“皮肤炎湿症消消散”、“中药涂剂”、“黄连黑头胶”等。

这些方剂的共同作用原理是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的渗透和作用,去除面部的色素沉着,减轻皮肤炎症,使皮肤变得白皙干净。

其中,《中药涂剂》是一种将药物通过渗透强度适中的涂剂形式给予皮肤,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采用中药涂剂外用治疗痤疮疗效显著,其有效成分能抑制细菌生长,减轻炎症,促进皮肤的再生修复,对痤疮、暗疮、粉刺等皮肤问题有极好的改善作用。

2.中药口服治疗痤疮中药口服治疗痤疮的方法源远流长,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黑头丸”、“清痤汤”、“龙胆泻肝丸”等。

这些中药方剂的功用是通过清利湿气、化瘀解毒、通经活血的作用,调节内分泌,减少油脂分泌,缓解睡眠压力,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痤疮的效果。

如《祛痘末》是一种采用中药材自制的方剂。

其药物成分包括黄柏、栀子、茯苓、白芷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气、开窍散瘀等功效,能够有效抑制细菌、净化血液、缓解压力、提高免疫力,从而治愈痤疮。

二、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是综合运用中医学的内、外、化、验四方面的特点,采用中药口服和中药外用的方法,各施其所长,使治疗显著、疗效显著的方法。

经过多次临床实验,发现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效果优良,疗效快速,符合人体自然规律,对痤疮的治疗有良好的作用。

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具体方法是:在中药外用的同时,配合中药口服进行治疗。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痤疮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运用中医内科疗法的疗效。

方法将50例痤疮患者分为32例激光治疗组和18例激光加中医治疗组,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

结果 18例激光加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愈后时间明显加快且愈后较少遗留疤痕及痘印。

结论激光结合中医疗法治疗痤疮疗效更快更好。

关键词:痤疮;中医内科;疗效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01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发生于颜面部位,也可见于胸背等皮脂益处部位,其损害特征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严重的可形成瘢痕,其特点是颜面及胸背散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丘疹,或见黑头、粉刺,能挤出粉渣样物。

痤疮中医称“粉刺”、“肺风粉刺”、“面胞”、“面粉渣”、“酒刺”、“风刺”,俗称“青春痘”、“暗疮”等。

痤疮发病率高达45.6%,男性发病高峰在16~19岁,女性发病高峰在14~16岁,可持续至30~40岁,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其治疗原则为抑制皮脂腺的分泌功能、促使毛囊口正常角化、控制局部炎性反应、减少毛囊细菌数量,本文拟在研究在上述疗法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方法对痤疮的作用。

1 临床资料1.1 纳入标准临床上根据皮损形态,数目多少,发生部位,采用pillsbury分类法将痤疮分为i度—iv度:i度(轻度):表现为少数或多数黑头粉刺和散发性炎症性皮疹;ii度(中等度):表现为i度加浅在性脓疱,炎症性皮疹数目增多,皮损局限于颜面;iii度(重度):表现为ii度加深在性炎症性皮疹,皮损发生于颜面、颈部、胸背部;iv度(重度—集簇性):表现为iii度加囊肿、结节,皮损发生于上半身,形成疤痕。

中医将痤疮分为三型:(1)肺经风热型临床症状: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2)湿热蕴结临床症状: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3)痰湿凝结临床症状:皮疹结成囊肿,或与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一、概述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影响青少年,但也可能在成年人中发生。

其临床表现包括面部、背部和胸部的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等,给患者的心理和社交生活带来压力。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和机制。

同时,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方法也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本文旨在对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依据。

1. 寻常性痤疮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影响青少年,但也可能延续到成年期。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痤疮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地区更为显著。

其发病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临床表现上,寻常性痤疮以面部、胸部和背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为主要症状。

这些皮损的出现通常伴随着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堵塞和毛囊皮脂腺单位的炎症反应。

痤疮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从轻微的粉刺到严重的囊肿性痤疮不等,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

由于寻常性痤疮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如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单位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和炎症反应等,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医药在痤疮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传统中医对痤疮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将痤疮称为粉刺、酒刺、肺风粉刺等,属于中医外科的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环境等。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肺经蕴热、血热互结、熏蒸岩棉或过食肥甘厚味,化生内热,冲任不调,气滞血瘀所致。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注重个体化辨证施治,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恢复人体自身平衡,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内科的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到我院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给予中医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痤疮;临床疗效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复杂化,发病原因尚未十分明了且痤疮的临床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传统治疗主要为口服抗菌药物、激素以及维A酸类,存在细菌耐药性、复发、疗程较长、费用较高等问题。

本研究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痤疮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痤疮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3-45岁,平均(18.4±1.2)岁;病程3个月-13年,平均(2.5±0.3)年。

观察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4-47岁,平均(19.1±1.0)岁;病程4个月-12 年,平均(2.6±0.2)年。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25例病例均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其中包括:口服西米替丁、罗红霉素、B族维生素等,同时外用复方苯甲酰乳膏。

观察组25例病例均采取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以基本中药内服方为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随症加减。

基本中药内服方:白花蛇舌草30 g,黄芩18g,丹参、连翘各15g,赤芍、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玄参各12 g,桑白皮、丹皮、地骨皮、生地黄各10g,生甘草、竹叶各6g,水煎服,2 次/d,15d 为1个疗程。

浅谈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浅谈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浅谈痤疮的中医药治疗摘要:目的:中医药治疗痤疮方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潜阳丹,封髓丹为基础方辩证加减治疗痤疮。

对30例痤疮病人进行观察治疗。

结果:本组30例经半月至一月治疗,皮肤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或治愈。

有效率100%,治愈率90%。

结论:中医药辩证治疗痤疮效果良好。

关键词:痤疮,中医辨证,中药治疗一、痤疮:俗称青春痘,为青年人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因素:皮脂分泌旺盛、毛囊上皮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外用物品不当等,好发于面、背、胸上部等皮脂溢出部位,特征性损害:黑、白头粉刺中医病因病机多认为:1、肺热、血热郁滞肌肤。

2、过多食用膏梁厚味或炙煿食品,引起脾胃积热,上蕴与肺,郁于皮肤。

3、《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诊断标准: 青春期男女多见,面及背胸部等皮脂溢出部位,对称性分布出现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等。

能挤出脂栓。

鉴别诊断: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特殊类型痤疮、酒渣鼻等病相鉴别。

中医药治疗多以清热解毒药物为主。

笔者近年来临床跟师治疗痤疮,多用潜阳丹,封隋丹为基础方:辩证加减药物治疗,疗效较好,取得满意效果。

二、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2019年至今门诊病人。

青年患者为主,男性患者为多,病史长者多年余,短者月余。

患者发病季节不定,皮疹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多见,其次为丘疹,脓疮,结节类,偶见囊肿性痤疮。

治疗方法: 龟板30g 砂仁10g 黄柏10g 生龙骨30g生牡蛎30g 川牛膝30g 肉桂2g 黄芩10g连翘15g 炙甘草10g5剂机煎(或水煎服)辩证加减:畏寒肢冷:肉桂加至5g粉刺较重,体质、脾胃功能可,黄芩加至15g,连翘加至30g瘙痒:加白鲜皮15g肝郁:加香附15g肝火:加夏枯草15g脾虚:加炒薏米30g心火:加生地10g痰浊:加制半夏10g皮疹热、红较甚:加牡丹皮10g其它伴症,辨证加减药物治疗。

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

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

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出现红肿、丘疹、脓疱等症状。

虽然痤疮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它会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传统的中药在痤疮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

首先,中药治疗痤疮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体内湿热、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痤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痤疮的方案通常包括内服和外用两个方面。

内服中药是治疗痤疮的核心。

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中医师会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体内湿热较重的患者,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连翘等。

对于气滞血瘀较重的患者,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等途径来治疗痤疮。

例如,白芍、黄柏等中药可以调节雌激素水平,从而改善激素性痤疮。

外用中药在痤疮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外用中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痤疮的发展。

常用的外用中药包括皮炎平、芦荟胶等。

此外,中药面膜也是一种常见的外用中药形式,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可以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痤疮的愈合。

除了内服和外用中药,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饮食与痤疮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痤疮时需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油腻食物等。

中医还提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和糖类,保持饮食的均衡。

中药治疗痤疮的优势在于其疗效持久稳定,不易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

与西药相比,中药治疗痤疮的副作用较小,不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明显的损害。

此外,中药治疗痤疮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减少痤疮的复发率。

然而,中药治疗痤疮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药的治疗过程较长,需要患者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到疗效。

其次,中药的疗效因人而异,同一方剂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可能不同。

痤疮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痤疮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2)情志失调:情志失调是导致痤疮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长期精神压 力过大、焦虑、抑郁等情志失调可导致气机不畅,气血瘀滞,进而引起痤疮。
(3)饮食不节:饮食不节也是引起痤疮的一个重要因素。过食辛辣、油腻、 甜食等食物可加重脾胃负担,导致痰浊内生,凝聚肌肤而形成痤疮。
2、外因
(1)外邪侵袭:外邪侵袭是引起痤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常见的外邪包括 风、寒、暑、湿等。这些外邪侵袭肌肤,可引起局部气血瘀滞,形成痤疮。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中医和西医在其病因和治疗方法上有着不 同的观点和理论。本次演示将探讨糖尿病在中医角度的病因病机以及相应的治疗 方法。
一、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被认为是由“阴虚燥热”所致。具体来说,糖尿病的 发病与体质、饮食、情志、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体质是内因,饮食和 情志是外因。
4、情志调节:情志调节也是痤疮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焦虑、抑郁等情志失调可导致气机不畅,气血瘀滞而引起痤疮。因此,应保持良 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等情况的出现。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调节情志,减轻痤疮的症状。
三、总结
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针对这些病因病 机,中医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饮食调理和情志调节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然而,中 医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此外, 预防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 累和情绪波动等情况的出现。
1、体质因素:中医认为,人的体质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糖尿病 患者多属于阴虚体质,这种体质的人易出现燥热症状,表现为口干口渴、消谷善 饥等。此外,阳虚体质的人也易出现脾肾阳虚的症状,表现为乏力、便溏、腰膝 酸软等。

中医治疗痤疮的探讨

中医治疗痤疮的探讨

中医治疗痤疮的探讨痤疮中医称“粉刺”或“肺风粉刺”,多见于青春发育期男女,是一种临床常见皮肤病。

好发于颜面、颈、胸背部或臀部,尤其是颜面部,严重影响美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学习节奏的加快以及空气环境的污染,痤疮患者日益增多,发病年龄已趋向少年化和中年化,对痤疮的治疗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痤疮初起皮损为细小如刺的毛囊性丘疹,或为白头、黑头粉刺,可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因感染而成红色小丘疹,顶端可出现小脓疱,严重者可伴有结节、囊肿、疼痛,反复发作留下凹凸不平的疤痕和色素沉着。

女性病人常在月经前皮疹增多加重。

西医临床上根据皮疹表现一般把痤疮分为丘疹脓疱型、囊肿结节型、聚合型。

其中,聚合型痤疮最为严重,多见于男性,病程长,不易治愈。

西医治疗痤疮主要是应用抗生素、维甲酸类、性激素类、皮质类固醇、氨苯砜、锌制剂等,如美满霉素、罗红霉素、13-顺维甲酸、乙烯雌酚、泼尼松等。

但有的药物副作用较大,不可长期服用。

如13-顺维甲酸有致畸作用,育龄期男女服药期间应避孕,停药一年后方可怀孕;如性激素类药可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等等。

而中医中药因其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服用,而且疗效显著,因此治疗痤疮还是以中医中药为首选。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于治疗痤疮颇有体会,现作如下探讨:1 辨证治疗1.1 肺经风热型证候:青少年时期发病,痤疮皮疹见丘疹色红有粉刺,或有痒痛,或有脓疱;伴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风泻火、清肺凉血方法:消痤汤合枇杷清肺饮加减:女贞子20g,旱莲草20g,黄柏15g,鱼腥草20g,公英30g,连翘20g,生地20g,丹参25g,枇杷叶15g,黄连15g,桑白皮20g,甘草10g。

方中口干喜饮加石膏20g(先煎)、大便秘结加大黄10g(后下)有脓疱者加地丁30g。

1.2 肠胃湿热型证侯: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基于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基于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基于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痤疮患者60例,平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应用中药内用进行治疗,B组应用内用外敷疗法,C组应用针灸治疗法。

对比三组疗效。

结果:A组5例痊愈,8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B组4例痊愈,7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5.0%;C组应用针灸治疗6例痊愈,9例显效,5例有效,总有效率100%。

C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疗效显著,中医外敷内用联合针灸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且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治疗;痤疮;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痤疮在中医上又称肺风粉刺、酒刺、粉刺等,主要发病人群为青春期的男女,主要的发病部位为皮脂分泌丰富的面部、胸口、后背等。

病症主要表现为瘙痒和疼痛。

此病病程较长,常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能使患者达到满意,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1%~23%,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面容及身心健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

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笔者将本院收治的痤疮患者给予中医内科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临床研究共有60例座疮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15岁。

面部痤疮36例,伴随着胸部、背部或者肩部痤疮的24例。

发病时间最长达6年之久,最短的是6个月。

随机的将60例病患进行分组,分别为中药内用外敷小组、单纯的针灸小组、以及中药内用外敷配合针灸小组,一共3个小组,每组20例痤疮病患。

1.2、方法对照组均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其中包括:口服罗红霉素、维胺脂等,同时外涂维胺脂软膏。

治疗组使用中医处方内服: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10g,桑白皮、白芷各15g,批把叶、赤芍各12g,大黄8g,水煎服,1天2次,20d为1个疗程,随着症状加减方。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 关 键 词 】 中 医 :痤 疮 ;治 疗
[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c l i n i c a l e ic f a c y o f t r e a t i n g a c n e i n T C M. Me t h o d s : 1 2 0 p a t i e n t s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mo d e m me d i c i n e r t e a t me n t , c o mp a r i n g c l i n i c a l e ic f a c y i n t h e t w o g r o u p s . Re s u l t s : T h e d i f e r e n c e s w e r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 尸 < 0 . 0 5 ) b o t h i n t h e
1 资料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 2 0 1 1 年 2月 ̄2 0 1 2 年2 月到我院门诊就诊的痤疮
患者 1 2 0例 ,将 其 随机 的分 为 两 组 。对 照 组 6 0例 ,男 性 患者 2 5
通过两组 的疗 效比较 , 观察组 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 9 8 . 3 %, 而对 照组 的治疗有 效率为 8 3 . 4 %,观察组 的临床有效率明显的 高于 对照组的情 况,差 异有 显著性 ,统计学有意义 ( P < O . 0 5 ) 。
o b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nd a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6 0 c a s e s i n e a c h ro g u p. Ob s e r v a t i o n ro g u p wa s g i v e n T CM t r e a t me n t ,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r e c e i v e d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3-30T01:32:37.001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3期作者:范琳李忻红[导读]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面、胸背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范琳李忻红1、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辽宁沈阳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 痤疮;中医药治疗;综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面、胸背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治疗此病的方法较多,现将痤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中医命名有“肺风粉刺”“粉滓”“面皶”“酒刺”“粉花疮”等。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所载“汗出见湿,乃生痤氟。

…劳汗当风,寒薄为鈹,郁乃痤。

”首次提出了“汗”与“湿”、“风”对痤疮的发病关系。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指出痤疮的发病与年龄有关,“年少气充,面生疱疮”,体质虽健康,然人体的脏腑机能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相火易旺盛,气火偏旺,灼血成瘀,郁搏于肌肤,发为痤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

陈士铎在《外科秘录》中所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也。

…面感冒寒风,以致血热不活,遂生粉刺,湿热两停也”指出粉刺因肺受风热及外受寒风致使气郁血热而生,认为“湿”,“热”两邪停滞肌肤为其发病原因。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雄性激素分泌增多,雄激素可刺激皮脂腺增生和皮脂分泌,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2)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使口径变小、狭窄阻塞,影响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的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粉刺。

(3)毛囊微生物的感染,一般与痤疮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糠秕孢子菌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内科治疗痤疮临床研究
摘要:中医认为治疗痤疮需要由内而外,治疗痤疮的方法有很多,大致分为脾胃、肾功、肺胃、肝功等方面分析,降低热毒、血瘀问题,解决湿痰问题,完成
对内科治疗痤疮的治疗过程。

本文将针对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相关治疗方面进行
分别解析,研究中医内科对不同治疗角度的临床研究方法,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
同的重要,加以合理的调理噶,改善患者治疗痤疮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内科;痤疮
引言
痤疮是又称为粉刺。

在我国的综合发病率显示已经达到综合人口的20%以上,是易复发,常发的皮肤类级别。

主要多发于年轻的男女青春期阶段,多发于面部、皮脂腺分泌油脂丰富的地方。

局部会产生瘙痒或疼痛感,病程顽固长而久,可能
延续数年,严重的会影响患者的面容皮肤质量,造成患者身心受到影响,影响患
者的身心健康发展。

分析中医治疗粉刺痤疮的方法,从中医调理角度,分析脾胃、肺胃、肝功、肾功、血瘀、血热等问题,从患者根本体制情况上对患者进行合理
的分析,提高患者痤疮的根本治疗效果,实现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合理性。

1 脾胃失运所致的痤疮问题
调节患者脾胃的方法,分析患者发病的机制原理,采用枳实导滞汤,逐情加减,分析患者内热湿热堆积情况,发病初期呈现在面部、前胸后背、逐渐形成疾病。

该方具有调节脾胃的功效,通过清热解毒的方式,化解湿热、清火健脾。


要方剂由黄连、茯苓、黄芩、生地、白术、川穹、赤芍组成,配作料山楂。

对于
患有结节性暗红色的患者具有良好效果,另外可以采用三菱、莪术配合治疗严重
的患者,对产生脓肿不退的患者加以夏枯草、莱菔子半夏、陈皮治疗,如果伴有
月经不调的现象,可以采用当归、香附配合使用。

次方对于治疗脾胃失运所致的
痤疮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 从肺胃角度分析治疗痤疮
其并发的机理主要是因为肺胃郁热所致,造成上炎问题。

可以采用清肺热的
药方、配以凉血解毒功效的方剂配合治疗。

成药有泻白散,其主要方剂中含有桑
白皮、知母、麦冬、黄芩、桔梗、地骨皮、五味子等。

配备银翘散可以治疗清肺
热的效果。

主要方剂中含有连翘、黄芩、金银花、泽泻、野菊花、天花粉、竹叶、麦芽、山楂、槟榔。

还可以采用枇杷治疗肺热问题。

方剂中主要含有枇杷叶、黄芩、桑白皮、白茅根、野菊花、赤芍。

3 从肺功角度分析治疗痤疮
肺功问题主要是由于肾阴不足造成的,肺胃郁热过剩,肾阴不足,严重影响
肺胃,造成上炎的问题。

可以采用滋阴补肾1的方法,选用成药有六味地黄丸治疗。

方剂由山茱萸、泽泻、熟地、牡丹皮、山药组成。

可以采用三才封髓丹治疗。

其主要方剂由黄柏、天冬、砂仁、甘草、熟地、人参。

可以采用二至丸进行治疗
分析,方剂成分为女贞子、知母、连翘、黄柏、连草、生地、丹参、甘草、枇杷叶、桑白皮、蒲公英及丹参组成。

4 肝功角度分析治疗痤疮
但患者因为肝郁所致造成疾病的时候,可以采用清肝利湿的方法治疗。

主要
是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

其主要方剂是柴胡、黄芪、丹参、香附、夏枯草、牡丹皮、赤芍、茜草和白鲜皮组成。

通过柴胡、黄芪、丹参改善女性患者的郁热,到
达疏肝理气的治疗效果。

气血通了,就可以加强肝功能的在排毒上的功能作用,
实现对肝功角度的临床痤疮治疗。

5 从心脏角度分析治疗痤疮
心火抗盛是造成患者产生痤疮的重要因素。

采用泻心火、排毒的方法治疗。

主要采用连翘排毒丸治疗,其主要的方剂组成由连翘和黄连为基础,配备大黄、
地丁、白花蛇舌、香附、穿山甲、甘草、栀子、牡丹皮、竹叶、木贼。

另外,可
以服用三黄泻心汤进行治疗,其中主要的方剂是三黄,即大黄、黄芪和黄连,都
是强效泻火的良药。

6 从三焦度分析治疗痤疮
通畅三焦是治疗患者三焦神经,通过换届患者的三焦感通畅水平,达到对患
者综合性治疗的目标。

其主要的治疗方剂由佩兰、杏仁、苏叶、夏枯草、半夏、
雷香、青皮、山药、山栀子、芽根、芦根、半夏焦三仙、六一散组成。

通过改善
交感神经的治疗角度,提高三焦申请的通常水平,确保患者因三焦造成不通的问题。

7 从血瘀角度分析治疗痤疮
青春期新城代谢快,皮肤分泌油脂多,年轻女性常常会出现因血瘀造成的气
滞不通的问题,影响治疗的最佳时期。

采用血府逐瘀汤对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其主要的方剂由当归、益母草、牡丹皮、红花、生地、柴胡、白花蛇舌草、
桃仁、牡丹花、牡丹皮、白芍、川穹、枳壳、川牛膝组成。

通过改善女生患者的
血瘀问题,提高患者血液的通常,提高患者机体环境的稳定性,加强血液治疗的
通常稳定性。

8 从热毒角度分析治疗痤疮
热毒是常常存在的机体表现,其主要是因为机体热毒无法快速代谢造成堆积
而至。

常常采用仙方活命饮治疗。

其主要的方剂由金银花、赤芍、穿山甲、白芷、当归、贝母、没药、金银花、皂刺、甘草、陈皮、防风组成。

另外,还可以采用
五味消散饮进行治疗,主要方剂中含有金银花、白茅根、连翘、蒲公英、白芷、
地丁组成。

临床中医治疗热毒所致的痤疮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9 湿热所致的痤疮治疗对患有湿热痰症的患者进行治疗
粗腰充分的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状态,分析确定患者的湿痰水平。

可以采用
的主要方剂为陈皮、甘草、杏仁、紫草、甘草、半夏、天竺黄、芦根、生地和竹叶。

另外,还可以采用菌陈蒿汤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主要的方剂是以菌陈
蒿为主,配备大黄、金银皇、黄芪和栀子作为辅助补气、温补的药物,治疗效果
良好。

10 其他类别治疗痤疮的方法
因外感风寒、内热造成的痤疮患者需要采用防风通圣丸给予治疗。

其主要方
剂内含有当归、白芍、黄连、麻黄、川穹、橘梗、甘草、石膏、栀子、薄荷、芒硝、石膏、甘草、滑石组成。

其他类别方法治疗痤疮的研究还有待医疗工作者在
临床治疗中加以研究,分析出更多更适合的治疗方剂。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结合中医治疗痤疮的机理,分析不同层次的理解方法,
从中医治疗痤疮中着重分析相关问题,加强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动物实验进
行研究,从病理、生理上f分析中医药物治疗痤疮的方法。

中医方剂需要制定统
一的标准,对不同的药物、不同方法及西宁可对比衡量,提高药物试剂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张秉满. 痤疮的中医治疗[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34)
[2] 王俊玲.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22)
[3] 黄星垣. 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反映新的特色和水平——二○○○年中医内科治疗研究的展望[J]. 天津中医. 198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