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一、痤疮的病因病机剖析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芳华期的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硕的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点,易重复发生发火.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的领域.中医以为痤疮主如果因为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均衡掉调,肾阴缺少,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涯掉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发展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无邪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缺少,会导致女子二七和须眉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2.肺胃血热面部皮肤重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缺少,肾水不克不及上滋于肺,可致肺阴缺少.别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3.痰瘀互结肾阴缺少,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消失结节.囊肿和瘢痕.4.冲任掉调肾阴缺少,肝掉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克不及按时充塞,以至女子月事杂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西医以为痤疮是一种多身分的皮肤从属器疾病,其具体发病机理尚未完整清晰.已知内渗出掉调,皮脂渗出兴旺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沾染是痤疮发病的重要身分.1.内渗出掉调今朝已经公认内渗出雄性激素在痤疮的产生.成长和中断状况中起着平常重要的感化.雄性激素重要由性腺和肾上腺渗出,个中以血清睾酮感化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感化改变成组织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程度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的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掉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的迟钝性增长均以为与痤疮的产生有关.2. 皮脂渗出兴旺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程度的雄激素感化下引起皮脂腺渗出功效亢进,产生过多过浓的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内;另一方面在雄激素的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渗出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的丘疹和粉刺.3. 毛囊内微生物沾染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内消失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3组微生物,个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亲密.皮肤中的皮脂渗出过多给这 3组微生物的发展供给了优越的情况,它们分化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四周组织产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的炎症反响和细菌本身引起的炎症配合形成临床上所见的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其它除了上述内渗出掉调.皮脂渗出兴旺和微生物沾染身分外,其他身分如免疫.遗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等也以为与痤疮的发病有关.二.治疗痤疮的中药办法依据痤疮的病因病机,本病中医治疗总的轨则是:滋阴泻火,清肺胃热,凉血散结,疗养冲任.在治疗办法上应内治和外治相联合,表里合治,标本统筹,才干达到较好的治疗后果. (一)内治法依据痤疮发病时光的长短.皮疹形态等表示的不合,一般可分为阴虚内热.肺胃热盛.瘀热痰结.冲任不调4个症型进行治疗.1.阴虚内热主证:面部皮疹以红色或皮色粉刺丘疹为主,或伴随小脓疱.小结节.口干.心烦.掉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或薄黄苔,脉数或细数.1.1阴虚内热治法:滋阴泄火,清肺凉血. 方药:消痤汤女贞子20g ,旱连草20g ,知母12g,黄柏12g, 鱼腥草20g ,蒲公英15g,连翘15g,生地15g,丹参25g,甘草5g 1.2阴虚内热方解:女贞子.旱连草,滋肾阴,知母.黄柏,泻肾火,一补一泻,调剂肾之阴阳于均衡; 鱼腥草.蒲公英 .连翘,清肺解毒,散结消肿;生地.丹参,凉血化瘀清热;甘草解毒清热并折衷诸药.1.3阴虚内热加减:大便秘结不通,加大黄.枳实通肺泻热;大便稀烂不畅,舌苔黄腻厚浊,去生地加土茯苓.茵陈蒿利湿清热解毒;掉眠多梦者,加合欢皮.茯苓宁心安神.2.肺胃热盛主证:面部尤其是鼻部,有较多鲜红丘疹,结节,大小不一,部分顶端有脓疱.肿胀.痛苦悲伤.口干苦,大便秘结,肛裂出血,小便短赤,或伴咽红肿痛,吞咽艰苦;挤压后疔疮走黄,面肿发烧.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洪大.2.1肺胃热盛治法:清肺解毒,通便泻热方药:枇杷清肺饮合大承气汤加减黄连10g, 黄芩 12g,枇杷叶 12g,桑白皮 15g,生地 15g,大黄10g(后下), 枳实12g, 甘草5g..2.2肺胃热盛方解:黄芩 .枇杷叶 .桑白皮清肺热;黄连.大黄 .枳实清泻肠中实热结滞;生地清热凉血;甘草解毒清热并能折衷诸药. 加减:面肿目赤者加菊花12g.石膏30g;久治体虚者加人参叶12g.3.瘀热痰结主证:面部以大小不一的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和凹凸不服的疤痕为主,自发痛苦悲伤,可伴随脓疮.红色丘疹.粉刺或色素惊慌.舌红或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滑或细弦.3.1瘀热痰结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方药:仙方活命饮和五味消毒饮加减银花 15g,野菊花 15g,蒲公英 15g,丹参 15g,赤芍 10g,红花 5g,穿山甲 10g(炒),皂角刺 6g, 浙贝母 10g,天花粉10g,甘草 5g 3.2瘀热痰结方解: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清热解毒;丹参 .赤芍 .红花,活血化瘀;穿山甲 .皂角刺解毒透络,消肿溃坚;浙贝母 .天花粉清热解毒,排脓散结;甘草折衷诸药. 加减:血热炽盛者加生地15g;囊肿壁厚久不破溃者加乳喷鼻5g,没药5g.4.冲任不调主证:本证见于女子,面部痤疮皮损的产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有显著关系.月经前面部皮疹显著增多加重,月经后皮疹削减减轻.或伴随月经不调,月经量少,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4.1冲任不调治法:养阴清热,疗养冲任方药:柴胡疏肝散和消痤汤加减柴胡 12g,郁金15g,白芍15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鱼腥草15g,蒲公英15g,丹参15g,山楂20g, 甘草5g.4.2冲任不调方解:柴胡.郁金.白芍,疏肝清热疗养冲任;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肾阴,温和天癸;蒲公英.鱼腥草,清肺解毒;丹参.山楂, 凉血化瘀;甘草折衷诸药. 加减:月经后期不至.乳房胀.小腹隐痛,加喷鼻附15g.王不留行12g通经止痛;月经先期或月经量多,去丹参,加益母草25g,喷鼻附15g调经清热.胃酸过多者去山楂. (二)外治法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痤灵酊:外擦患处,每日2-3次,视病情可参加氯霉素2g或灭滴灵2g. 痤灵霜:合适秋冬季外用,每日2-3次. 四黄膏:外敷较轻微的结节和囊肿.每日换药1-2次. 中药面膜治疗:用消痤散加温水和少许蜂蜜调成糊状平均敷于面部皮疹处,30分钟后洗去,天天或隔天1次.炎症显著者可用绿茶水调敷或参加苦瓜汁调敷,亦可外加石膏倒模,有热敷消炎感化.三.治疗痤疮的饮食办法痤疮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味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致使皮脂腺渗出平常,也是本病产生的重要诱因.是以,痤疮的饮食治疗平常重要.起首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多吃能促进体内血液变成碱性的蔬菜.生果,少吃高脂肪.高糖及刺激性食物.具体应留意以下几方面饮食宜忌:宜吃富含维生素A和B的食物.维生素A有益于上皮细胞的增生,能防止毛囊角化,清除粉刺,调节皮肤汗腺功效,削减酸性代谢产生对表皮的侵蚀.含维生素A丰硕的食物有:金针菜.胡萝卜.西兰花.小白菜.茴喷鼻菜.荠菜.菠菜.动物肝脏等.维生素B2能促进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进程,介入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各类动物性食物中均含有丰硕的维生素 B 2,如动物内脏.瘦肉.乳类.蛋类及绿叶蔬菜.维生素B6介入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对本病防治大有益处.含维生素B6丰硕的食物有蛋黄.瘦肉类.鱼类.豆类及白菜等.富含锌的食物也有掌握皮脂腺渗出和减轻微胞脱落与角化感化.如瘦肉类.牡蛎.海参.海鱼.鸡蛋.核桃仁.葵花子.苹果.大葱.金针菇等.宜食清冷祛热食物:痤疮患者大多半有内热.饮食应多选器具有清冷祛热.生津润燥感化的食物,如瘦猪肉.猪肺.兔肉.鸭肉.蘑菇.木耳.芹菜.油菜.菠菜.苋菜.莴笋.苦瓜.黄瓜.丝瓜.冬瓜.西红柿.绿豆芽.绿豆.黄豆.豆腐.莲藕.西瓜.梨.山楂.苹果等.忌食肥甘厚味:故国医学以为,痤疮是因过食肥甘厚味,乃至肺.胃湿热熏蒸而淤滞肌肤所致.是以,凡含油脂丰硕的动物肥肉.鱼油.动物脑.蛋黄.芝麻.花生及各类糖和含糖高的糕点等食物最好少吃.忌食辛辣温热食物:辛辣温热食物能刺激机体,经常导致痤疮复发.这类食物如酒.浓茶.咖啡.辣椒.大蒜.韭菜.狗肉.雀肉.虾等均不宜食用.此外,属甘温的食物,如羊肉.鸡肉.南瓜.芋艿.龙眼.栗子.鲤鱼.鲢鱼等也应少吃.四.治疗痤疮的针灸办法针刺疗法1.肺经风热治法:疏风清热宣肺. 处方:尽泽.合谷.大椎.肺俞. 操纵:尽当.合谷.大椎均用毫针泻法.肺俞先用三棱针点刺,然后再拔火罐.2.肠胃湿热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处方:曲池.上巨墟.天枢.阴陵泉. 操纵:毫针泻法.3.脾掉健运治法:健脾化湿. 入方:三阴交.足三里.合谷.脾俞.操纵:毫针补法,可灸.4.瘀血阻滞治法:活血化瘀,养颜. 处方:膈俞.内关.四关穴.血海.肺俞. 操纵:除肺俞.膈俞刺络拔罐处,其余各穴均用毫针泻法.5.肝肾缺少治法:补益肝肾. 处方:太溪.三阴交.曲泉.肝俞.肾俞. 操纵:毫针补法刺血疗法用三棱针消毒后在耳垂前或耳垂后,或耳部的内渗出穴.皮质下穴速刺出血,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穴位打针用丹参打针液或鱼腥草打针液2ml,分离拔取双手三里穴(或双足三里.双曲池.双血海)各打针1ml,隔天或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穴压豆法.耳穴埋针法耳穴压豆法主穴拔取肺.内渗出.皮质下,将中药王不留行籽置于小块胶布中心,然后贴于穴位上,嘱患者天天按压穴位数次,每次压1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耳穴埋针法主穴取肺.内渗出.皮质下,用皮内针埋入,天天按压数次,每次10分钟.。
玫瑰痤疮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第17卷第14期·总第310期2019年7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玫瑰痤疮是好发于颜面中部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表现为:颜面部皮肤出现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鼻赘造成永久性损容性改变。
多发于中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但男性病情一般较女性重。
中国尚无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资料提供具体的发病率,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环境污染、饮食失调、精神压力等等因素作用下,发病玫瑰痤疮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严张仁1张思娜2申淑娴2(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科,江西南昌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西南昌330004)摘要:玫瑰痤疮属于临床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由于其病因病机尚不完全明确,治疗效果尚不理想。
中医药疗法作为我国治疗玫瑰痤疮的特色疗法,在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实践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文献研究表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已经在玫瑰痤疮的治疗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此文总结近几年文献,将有关玫瑰痤疮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分别从中医治疗(辨证论治、外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联合抗生素、中药联合光电疗法)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玫瑰痤疮;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9.14.050文章编号:1672⁃2779(2019)⁃14⁃0129⁃04YAN Zhangren1,ZHANG Sina2,SHEN Shuxian2(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ger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angxi Province,Nanchang330006,China;2.Graduate School,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angxi Province,Nanchang330004,China)Abstract:Rosacea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and an appearance⁃impaired dermatosis.Because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not completely clear,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not ideal.As a characteristic treatment for rosacea in China,TCM therapy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rosacea treatment.Literatur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This paper searched the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and summarized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external treatment)and the treat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photoelectric therapy).Keywords:rosacea;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rap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research progress2014,55(3):202⁃204.[4]仝小林,刘文科.论过敏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5):8⁃10.[5]于文凯,文姝.肠道菌群与过敏性哮喘[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10):1217⁃1221.[6]王亚娟,付三仙,张贝贝.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34(5):786⁃789.[7]杨菲,王济,王琦.过敏性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及对过敏体质研究的启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8):509⁃514.[8]王琦,骆庆峰.过敏体质的概念、形成与调控原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2):6⁃8.[9]申荣旻,张妍,王济,等.王琦教授调体治疗过敏性疾病方法探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1):73⁃76.[10]王琦,骆斌.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创建与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32.[11]李玲孺,张惠敏,王济.王琦辨体⁃辨病⁃辨证治疗过敏性疾病经验[J].中医杂志,2012,53(20):1720⁃1723.[12]郭强中,汪蓉,陈敏军,等.药灸结合治疗阳虚型过敏性鼻炎[J].光明中医,2011,26(8):1649.[13]侯瑞蕊,孙春艳,吴颂,等.膏滋治疗脾肾阳虚型过敏性哮喘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12):1581⁃1583.[14]李晓强,闫小宁,蔡华华.脾肾阳虚在过敏性紫癜病机中的意义[J].吉林中医药,2014,34(3):217⁃219.[15]白明华,周妍,妍张健,等.近五年玉屏风颗粒儿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8,8(8):1002⁃1007.[16]潘小平,蔡光先.玉屏风散免疫调节机制及其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机理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6):91⁃93.[17]祝谌予,梁晓春.从过敏煎的运用谈辨病用药与辨证用药[J].中级医刊,1985,20(4):59.[18]刘金渊.过敏煎治过敏性鼻炎[J].山东中医杂志,1986(1):49.[19]王海彤.过敏煎加减治疗空调又发咳嗽的体会[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37.[20]申荣旻,张妍,王济,等.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在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5,56(4):289⁃292.[21]刘朝晖.艾条灸临床应用举隅[J].中医杂志,2004,45(2):104⁃105.[22]熊英,Andreas Uldal Noraas,杨晓媛.捏脊法对儿童过敏体质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0):2440⁃2442.(本文编辑:李海燕本文校对:寇晓华收稿日期:2018⁃12⁃18)129第17卷第14期·总第310期2019年7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人数显著上升,一些城市的小样本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已达到6.5%[1]。
赵国庆主任医师应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痤疮经验介绍
学》 教科 书多从 肺 经风 热 、 湿 热蕴 结 、 痰湿 凝 结 、 阳盛 克 阴 等方 面进 行 着 明显 者 , 加 赤芍 、 焦 山楂 。 概括, 并 以之为辨 治 的指导 , 进 行 辨证 论 治 。现 代 医学 认 为 引起 痤 疮 3 调 畅情志 。 注重 食疗 的病理 生理基 础是 皮脂 腺快 速发 育和皮 脂过 量分 泌 , 而皮脂腺 的发 育 中医学认 为 , 情志失 调是 一种 常见 的致病 因素 。情 志 因素致 病 对 是 直接 受雄 激素 支配 的… 。作 者师 承 于 甘肃 省 名老 中医 赵 国庆 主 任 机 体 造 成 的危 害 主 要 体 现 在影 响气 机 失 常 和 直 接 伤 及 内 脏 两个 方 医师 , 赵主任 从 中医学 角度 对痤 疮 进行 深 入 分析 , 认 为 本 病虽 证 出 多 面 。如五 志 暴怒 伤 肝 , 怒则 气上 ; 思 虑过 度 则 易伤 脾 , 思则 气 结 ; 悲 端, 但综 合起 来 均 不离 气郁 化 热 , 湿、 热、 痰、 瘀 致 病邪 气 阻滞 于 面部 、 伤 过度 则伤肺 , 悲则 气 消 ; 恐 伤肾 , 恐 则气 下 ; 喜 伤心 , 喜则 气 缓 。鉴 于 颈、 胸、 背等部 位经 络 而成 , 故 而选 用丹 栀 逍 遥散 加 减 治疗 该 病 , 药 简 情 志过 激均 可致气 机 失 调 , 赵 主 任尤 其 特 别 重 视 针 对 患 者情 志 的 调 力宏, 其 治疗 思路 如下 。 理 。询 问病情 时 常不忘 问情 志 , 对 于有 是证者 每 于方 中定酌情 增 加 相 1 气机 立论 , 脏腑 相承 应 药昧 , 治疗 痤疮 或疏肝 理气 降逆 , 或健 脾解郁 以利 气机 畅达 。 赵 主任依 据 《 素问 ・ 六 微 旨大论 》 : “ 出 入 废则 神 机 化 灭 , 升 降 息 “ 民以食 为天 ” , 赵主任对于痤疮的治疗还特别重视饮食调养。 则 气立 孤危 。故非 出入 , 则无 以生 长壮 老 已 ; 非升 降 , 则无 以生长 化 收 根 据痤 疮病 机认识 中气 机不 畅为本 , 湿、 热、 痰、 瘀为 标 , 饮 食 可针 对 性 藏 。是 以升 降 出入 , 无 器不有 。 ” 认 为生 命 各 项活 动 , 离 不 开气 机 的 升 选 择清 热解 毒 , 清 火消 炎 , 活 血化瘀 , 养 阴润肤 、 健 脾 利湿 、 托 毒排 邪 、 降 出入 , 皮肤 亦不 例外 。痤疮 的发 病 , 就 是 由于湿 、 热、 痰、 瘀致 病 邪 气 养 阴润 肤 、 消 痈退 肿 之 品 。食 疗 方 如 适 用 于 痰 瘀 凝 结 所 致 痤 疮 的 山 阻 滞于 面 、 颈、 胸、 背等 部位 , 郁而化热, 而发 为本 病 。 因此 , 痤 疮 究 其 楂 、 桃仁 粥 ; 具有 清 热解 毒 、 清 火消 炎 、 活血 化 瘀 、 养 阴润 肤功 效 , 适 用 本 质属 于一种 气机 不 畅或气 机 阻滞 性 的 疾 病 , 并 且 发 病 与肺 、 脾 二 脏 于防治 痤疮 的薏苡 仁海 带粥 ; 具有 托毒 排邪 、 养 阴润 肤 、 消痈 退肿 功 效 的功能状 态有 密切 的关 系 。 的枸杞 消炎 粥等 。 1 . 1 从 肺论 治 : 肺 主一 身之气 , 调 节全 身 之 气机 , 而 血 液 的正 常 运 行 , 4 小 结 亦 赖于 肺 的敷布 和调 节 , 故有 血非 气不 运之 说 。肺 主皮 毛体 现在 肺 气 痤 疮病 在 皮 毛 , 病属肺、 脾, 因湿、 热、 痰、 瘀蕴结, 郁 滞 于 局 部 而 宣发, 可 以 宣散 卫气 于 皮 毛 , 发 挥 温分 肉、 充 皮肤 、 肥 腠理 、 司开 阖 、 防 发。现 代医 学认 为青春 期新 陈代谢 旺盛 , 皮脂 腺分 泌长 期处 于超 负 荷 大 量 的角质层 皮 质脱落 与油 脂 、 尘 埃混合 在一 起 , 堵塞 了皮 御外 邪侵 袭 , 也可 以输精 于皮 毛 , 滋养皮 毛肌 腠 。肺 经风 热 阻 于肌肤 , 运 行状 态 ,
痤疮中医治法与进展
Z e ag Ic h jn T wM( o.1 o 0 1 i J V 1 .2 1) 2N 858Fra bibliotek 5・
综
述・
痤疮 中医治法 与进展
贾丽 莹 余 土根
关键 词 痤 疮 中 医药疗 法 综述
浙 江 中医 药大 学
宗金 鉴 . 心 法要 诀 》 肺 风粉 刺 记载 日 :此 病 由 1g 1 1 , 2次煎 服 ,0天为 1 夕科 对 “ 0。 天 剂 分 1 个疗 程 , 有效 总 肺 经 血 热而 成 。 发于 面鼻 , 碎 疙瘩 , 如黍 屑 , 每 起 形 色 率 9 .%。 06 赤 肿 痛 , 出 白粉 汁 ” 因颜 面是 肺 、 、 破 。 胃 大肠 经所 过 24 其 . 之 处 , 以主要 为肺 、 大 肠经 郁热 所 致 。 所 胃、
且副作用小 ,除内服 中药外 ,还包括 中药制剂外用 窦道 、 经久难愈 ; 伴纳呆腹胀 ; 舌质 暗红 , 苔黄腻 , 脉
.
法 、 膜 法 、 灸法 等 , 者 就 中医 治 疗 痤疮 的 常用 弦滑 。 宜 除湿 化 痰 , 面 针 笔 治 活血 散 结 。 静 [ 林 7 ] 中药 内服 采用 方 法综 述 如下 。
1 概 述
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 3 例 。 2 中药组方 : 昆布 、 海藻各 1g桃 仁 、 花 各 6 , 三 棱 1g益 母 草 1g夏 枯 0, 红 g炒 0, 2,
痤疮 中医称“ 肺风粉刺” “ 、酒刺” “ 、风刺” 《 等。 医 草 1g 当 归 、 芍 各 6 , 半 夏 、 皮 、 苡 仁 各 0, 赤 g制 陈 薏
有脓疱 ; 口渴喜饮 , 伴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 舌质红 , 苔 25 中药 治 疗痤 疮 作 用 机 制研 究 刘 雁 等 【认 为 , . o l 薄 黄 , 弦滑 。 宜 疏风 清肺 。 洁勤 【 脉 治 熊 3 _ 杷 清肺 饮 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高敏感 的中药有丹参 、 以枇 为基本方治疗寻常性 痤疮 4 4例 , 视病情辨证加减 , 连翘 、 虎杖 、 黄柏 、 山豆根 、 大黄 、 黄连和茵陈 ; 中度敏
朱良春治痤疮医案
朱良春治痤疮医案1 朱良春治痤疮医案朱良春,冀州人,自幼喜好草药,对中医医术颇有研究。
近日,他在治疗痤疮方面有了一些不错的经验,现在就分享给大家。
2 病因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出现在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人群中,婴儿和老年人很少出现。
病因主要是由于皮脂腺分泌过多油脂,加上外界的污染物、细菌等因素,导致毛孔堵塞,形成痘痘。
3 病症表现痤疮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类:1. 青春痘:颜色较浅,通常在脸庞、前胸和背部出现。
2. 红痘疮:颜色较红,痛感较明显,通常在脸部和上背部出现。
3. 脓疱疮:发红、肿胀和分泌物明显,通常在脸部和后背出现。
4. 囊性痤疮:颗粒较大,形成比较深的囊肿,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4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痤疮,强调的是清热解毒,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
以下是朱良春总结的几个中药方。
1. 黄连泻毒汤:黄连、黄柏、黄芩、大黄等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可以清除内部毒素,减轻痤疮症状。
2. 赤芍芦荟汤:赤芍、龙胆等中草药可以清热解毒,而芦荟则可以改善肌肤状况,有助于减轻痘痘。
3. 板蓝根汤:板蓝根、甘草、菊花、连翘等中草药可以减轻皮肤炎症,清热解毒,促进肌肤新陈代谢。
5 饮食治疗饮食调理在痤疮治疗中也很重要。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食物。
1. 蔬菜水果:多吃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蔬菜水果,可以清除身体内的自由基,减轻痘痘。
2. 豆制品:豆制品中富含丰富的大豆异黄酮,可以调节体内雌激素水平,对控制痤疮疗效显著。
3. 鱼类:鱼类含有丰富的欧米茄-3脂肪酸,可以调节荷尔蒙水平,减轻痤疮。
6 生活习惯正确的生活习惯也是痤疮治疗的关键因素。
1. 清洁皮肤:每天定时清洁皮肤,保持肌肤清爽干净,可以减轻痤疮。
2. 饮食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饮食。
3. 避免刺激:减少熬夜、饮酒、吸烟等对皮肤的刺激,有助于减轻痤疮。
7 总结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中药治疗和调理饮食、生活习惯都可以缓解痤疮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较为严重的痤疮,最好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王琦教授从湿热体质论治痤疮的理论探析
王琦教授从湿热体质论治痤疮的理论探析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于青春期开始发病,属中医“肺风粉刺”。
痤疮多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如面部和胸背等,其多表现为黑白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
王琦教授在其倡导中医体质学的基础上,基于“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的体质相关理论,并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痤疮患者的体质类型以湿热体质居多,从湿热体质论治痤疮,具有其优势性,现探析从湿热体质调治痤疮的理论如下。
湿热体质是易患痤疮的主要因素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内在体质相关。
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可导致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有着易感性,或对某些疾病有着易罹性、倾向性[1]。
这种倾向性在多种内外致病因子作用下时,就会向易患的疾病发展。
湿热体质形成后,在各种致病因素的诱发之下,容易形成不同疾病中的湿热表现。
湿热体质主要皮肤特征: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1]。
1. 痤疮临床表现符合湿热体质特征痤疮患者一般表现为面部或者胸背部丘疹色红,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等,或伴额面潮红焮热,或有痒痛,此外,患者往往以往额面油滑光亮,或伴口干口苦,大便燥结或黏滞不畅,小便短赤,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特征。
痤疮患者的这些特征与湿热体质有很大关联性,符合湿热体质者的特征。
据王琦教授在2008《中医体质学》中详细描述,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主要表现为形体偏胖或苍瘦,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体倦,男子易阴囊潮湿,女子易带下量多,性格多急躁易怒,对潮湿环境或气温偏高较难适应等。
痤疮的伴见表现符合湿热体质的特征。
2. 痤疮的发病原因与湿热体质密切相关“体病相关”提示体质和致病因素有关,同时患者的体质对病证的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湿热体质者湿热内蕴是之发生痤疮的根本因素。
普遍认为痤疮之发生多因素体阳热偏盛,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2]而发,而湿最易与热纠缠在一起,所以湿热成为痤疮发病的基础,同时饮食习惯能助长湿热。
例寻常痤疮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析
例寻常痤疮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析
目录
01 一、资料与方法
03 三、讨论
02 二、结果 04 参考内容
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成人阶段。近年来, 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对于寻常痤疮的治疗也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本次演示对318例寻常痤疮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 床治疗提供参考。
总之,通过对肺结节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 肺结节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化治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期待未 来有更多的研究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谢谢观看
3、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探究不同体质类型对肺结节发生、发展及预后 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医体质类型与肺结节之间的内在。这类研究有助于为 肺结节的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肺结节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体质 类型与肺结节发生、发展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肺结节提供参考依据 和指导。然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从流 行病学、临床和实验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寻常痤疮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痤疮会导致皮肤红肿、疼痛 和瘙痒等症状,这些症状会降低患者的自信和自尊心。由于皮肤病变明显,患者 可能会感到尴尬、羞耻和孤立。此外,痤疮还会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社交生活 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历代中医文献对痤疮的认识!
历代中医文献对痤疮的认识!痤疮是一种人们生活当中常见的疾病,很多人对痤疮缺乏相应的重视,因此很容易导致自身的面部容貌受到严重的影响。
而在我国传统中医典籍当中,痤疮这一疾病有着许多种不同的称呼与理解方式,这为现代中医治疗患者的痤疮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什么是痤疮?痤疮是一种在人体毛囊皮脂腺出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各种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与瘢痕,对人体面部容貌有着一定的损伤。
痤疮这种疾病在各年龄段的人群中都有可能发生,但通常以青少年发病率最高,而这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痤疮又被称为“青春痘”。
只有加强对痤疮这种疾病的了解,并且及时接受相关的治疗,才能有效的避免损伤到人们的面部容貌。
历代中医文献对痤疮的认知在我国传统中医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同的时代对于痤疮这种临床常见病症的称呼各有不同,甚至是同一位医生在文章中对痤疮的描写都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比如“粉刺”“面粉渣”“酒皶”“面疱”等多种不同的称呼。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早在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成书,并且直至隋唐时期都有持续的修订和补充,可以分为《灵枢》与《素问》两大部分,而痤疮在《黄帝内经》的《素问》中被称为“皶”。
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中记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2.《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的论述内科各种疾病病因与症候的著作,由我国隋代医学家巢元方所著。
在此书当中,痤疮这一疾病被使用了多种称呼。
例如,“皶”在本书中是“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面疱”是“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皶疱”是“饮酒热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面发疮,轻者皶疱”等多种认知。
3.《内经知要》《内经知要》是我国明代医学家李中梓所著的医书,这位医生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视,在书中对医理的论述也有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特点。
在《内经知要》一书当中,痤疮被称为“粉刺”,具体描述为“行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
运用仲景麻黄升麻汤病机心法治疗痤疮临证心得述要
作 者 单 位 :1.四川I省 中 医 药 科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成 都 610041)2.成 都 中 医 药 大 学基 础 医学 院 (成 都 610075)
素 。中医最早 的记 载见 于《黄帝 内经》,《素 问 ·生气 通 天论 篇第 三》日 :“劳 汗 当风 ,寒 薄 为 鼓 ,郁 乃 痤 。…‘汗 出见湿 ,乃生痤 痹 。”王冰 注 :“热怫 内余 ,郁 于皮 里 ,甚 为痤疖 ,微作痱 疮 。”可见 寒 、热 、郁 、湿 为其 致 病 之 因 , 由此看 出痤疮 非单一 因 素致病 ,治疗亦 要通 盘考虑 ,方 不 失其 要 旨。《灵枢 -夕 揣 》篇 日 :“故远 者 ,司外 揣 内 , 近者 ,司 内揣 外 ,是 谓 阴 阳之极 ,天 地 之 盖 。”皮 肤 为人 身之藩篱 、脏 腑之镜 鉴 、经 络之华 盖 、荣 卫气 血之泉 眼 , 一 有 异 动 ,便 可 纤 毫 毕 现 。痤 疮 亦 是 如 此 ,五 脏 六 腑 、 荣卫气 血 、经 络运行 功 能 异 常 ,影 响 到肺 之宣 发 肃 降 、 主皮 毛功 能 ,邪 无 出路 ,由 面 而 出 。面 鼻 及 胸 背 部 属 肺 ,本 病常 由肺经 风热 阻于 肌肤 所 致 ;或 因过食 肥 甘 、 油 腻 、辛 辣 食 物 ,脾 胃 蕴 热 ,湿 热 内 生 ,熏 蒸 于 面 而 成 ; 或 因青 春之体 ,血气 方 刚 ,阳热 上升 ,与风寒 相搏 ,郁阻 肌 肤 所 致 。 2 临 床 分 治 及 其缺 陷 与 不 足
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
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出现红肿、丘疹、脓疱等症状。
虽然痤疮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它会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传统的中药在痤疮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
首先,中药治疗痤疮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体内湿热、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痤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痤疮的方案通常包括内服和外用两个方面。
内服中药是治疗痤疮的核心。
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中医师会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体内湿热较重的患者,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连翘等。
对于气滞血瘀较重的患者,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等途径来治疗痤疮。
例如,白芍、黄柏等中药可以调节雌激素水平,从而改善激素性痤疮。
外用中药在痤疮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外用中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痤疮的发展。
常用的外用中药包括皮炎平、芦荟胶等。
此外,中药面膜也是一种常见的外用中药形式,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可以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痤疮的愈合。
除了内服和外用中药,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饮食与痤疮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痤疮时需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油腻食物等。
中医还提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和糖类,保持饮食的均衡。
中药治疗痤疮的优势在于其疗效持久稳定,不易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
与西药相比,中药治疗痤疮的副作用较小,不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明显的损害。
此外,中药治疗痤疮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减少痤疮的复发率。
然而,中药治疗痤疮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药的治疗过程较长,需要患者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到疗效。
其次,中药的疗效因人而异,同一方剂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可能不同。
中医学治疗痤疮的概论的论文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毕业论文题目:中医学治疗痤疮的概论专业:医疗美容技术班级:09级12班姓名:吕梅霞学号:09016304081227指导老师:郭文俊代淑华目录一寻常性痤疮病因病机 (1)二寻常性痤疮临床表现 (1)(一)皮损特点 (1)(二)好发部位 (1)(三)浅谈各个阶段特点 (2)(四)辩证论治 (2)(五)痤疮生长部位分析 (3)(六)预防青春痘的十大注意事项 (3)三治疗方法 (5)(一)临床治疗 (5)(二)食疗药方 (5)(三)痤疮应采取的护肤措施 (6)内容摘要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体表器官,它覆盖全身,其重量约占体重的16%。
皮肤是人体抵御有害因素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具有保护皮下组织和器官免受器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损害和入侵的作用;同时也具有调节体温,吸收,排泄,分泌,免疫和参与代谢等生理功能。
皮肤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和最引人注目的审美器官,具有感觉表情,传递人体美感信息等功能,因此。
皮肤是人体审美的第一关照对象。
【关键词】寻常性痤疮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中医学治疗痤疮的概论一寻常性痤疮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痤疮为素体肾阳不足,相火抗盛,加之饮食失调,好食肥腻、辛辣,导致冲任失调,肺胃火盛,上蒸头面或因脾胃素有湿热引起。
内分泌因素:青春期雄激素增多,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增生肥大。
皮脂因素:用于皮肤分泌增加皮脂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等分解游离脂肪酸增加刺激毛囊炎症。
细菌因素:皮脂腺内存在丙酸棒状杆菌,刺激游离脂肪酸产生,引起毛囊周围炎症。
其他:(1)、胃肠功能紊乱(2)、高糖高脂(3)、某些微量元素缺乏。
二寻常性痤疮临床表现(一)皮损特点痤疮是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发生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毛孔堵塞。
毛孔堵塞使皮脂外流不畅所致,青春痘就是这样发生的。
青春痘为青春发育期间的痤疮,多发与15~30岁的青年男女,有皮脂过多现象,毛孔多较明显。
初起为粉刺,可分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两种,含脱落角质及皮脂。
痤疮古代文献整理及研究的开题报告
痤疮古代文献整理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痤疮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多见于青少年。
古代医书对痤疮的描述也很详尽,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等,其中大多数论述痤疮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痤疮不仅影响个人形象和心理健康,而且对经济、社交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对其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对古代医书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另外,痤疮的中医治疗方法多样,经验丰富,有许多可以借鉴和发扬的地方,因此对其的研究和总结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1. 研究目标:通过对古代医书中痤疮的描述和治疗方法的整理和归纳,了解古代中医对痤疮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问题:(1)古代医书中痤疮的概念和病机是什么?(2)古代中医如何通过观察病人面部症状诊断痤疮?(3)古代中医治疗痤疮的方剂和方法有哪些?怎样进行药物组方?(4)古代中医如何预防和治疗痤疮?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综合整理法:通过了解和查阅古代医书,综合整理痤疮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古代中医治疗痤疮的方剂进行实验,测试其药效,以验证其治疗痤疮的有效性。
2. 研究内容:(1)古代医书中痤疮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2)古代中医如何通过观察病人面部症状诊断痤疮。
(3)古代中医治疗痤疮的方剂和方法。
(4)药物组方实验,验证其治疗痤疮的有效性。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整理和研究古代医书中痤疮的描述和治疗方法,可以了解古代中医对痤疮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可以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另外,对古代中医治疗痤疮的方剂进行实验,可以验证其治疗痤疮的有效性,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痤疮的中医辨治总结
者, 常见 于 发病初 期 , 皮损 可散 在分 布于 面部 、 背部 , 多
毒 汤加减 。常用 中药 粉 如 生 地 黄 、 生甘草、 淡竹叶、 黄
可按 手 太 阴肺经 风 热 辨 证 治疗 。肺 热 痤疮 , 多 由肺有
宿热, 复感风邪 ; 或 风寒 外 袭 化 热 或 风 热 直 接 外 袭 肺
经, 风 热为 阳邪, 其 性善动 炎上 , “ 伤 于风者 , 上 先 受 之” , 面居人体高位 , 肺居上焦, 主皮 毛 , 为娇 脏 , 不 耐 寒热 , 故 风热 犯肺 , 肺 经 郁 热 不得 外 泄 , 引起 局 部皮 肤
便秘 结 , 小便 短赤 , 舌 质红 , 苔薄 黄 , 脉 浮 滑数 。治宜 疏 风宣 肺 , 清泄肺 经 风热 为主 。常用 方 剂如 泻 白散 、 枇 杷 清肺 饮 或银 翘 散 。常 用 药 物 如 桑 白皮 、 枇杷 叶、 金 银 花、 连翘 、 生 石膏 、 桑叶、 菊花 、 黄芩、 牛蒡 子 、 鱼 腥草 、 白 花 蛇舌 草 、 知母、 生 甘 草 。若 皮 损 瘙 痒 可 加 白鲜 皮 、 苦 参; 油脂 多者 可加 生侧柏 叶 、 荷叶、 泽泻 ; 便 秘者 加草 决 明、 生大 黄通 腑泻 热 。 1 . 2 心 火上炎 由 于社 会 压 力 大 , 忧思恼怒太过, 心
去脂 、 溶 解 角质 、 杀菌 消炎 、 调 节 性 激 素 水 平 等 方 面着
手 。西 药综 合治 疗也 能 收到一 定疗 效 , 但副作 用 不少 , 而且 易 复发 。 随着生 活水 平 的提高 、 生 活压力 的加大 , 环境 污染 的加剧 , 近 年来有 向低 龄 和高 龄发展 的趋势 ,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2 0 1 3 . 0 1 . 0 8 3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1 4( 2 0 1 3) 一 0 1 — 01 5 5 - 0 3
内消散加味治疗痤疮104例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对照组为79.3%。经X2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
4 典型病案
许某,女,23岁,1998年4月4日初诊。自诉面部反复出现丘疹、脓疱2年余,伴烦躁、口渴,面部热痒痛,曾服用清热暗疮片、安体舒通、四环素及外搽西药,疗效不佳。刻诊:前额、眉间、鼻旁可见较密集的多形皮疹,部分丘疹周围红晕,顶端有黑色小点,部分呈脓点及结节。舌红,苔黄少津,脉弦略数。西医诊断为寻常痤疮。中医诊断为粉刺。证属肺肾阴虚、热毒偏盛,治以滋肺补肾,佐以清热解毒凉血。方用基本方加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赤芍各15g。1剂/d,水煎服,药渣煎水熏洗患处。1周后皮疹消退2/3以上。继服上方4剂,皮疹全部消退而告愈。随访1年未复发。
对照组82例中,男31例,女51例;年龄15岁~42岁,平均21岁;病程40天~11年,平均2年;临床分型:丘疹型28例,脓疱粉刺型36例,囊肿结节型18例。两组在年龄、病程、分型上相似,无明显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基本方:金银花25g,浙贝母、知母、天花粉各20g,皂角刺、穿山甲、乳香、半夏、白及各10g。肺热型加枇杷叶、黄芩各10g,野菊花20g,桑白皮15g;脾胃湿热型加生地、茵陈各15g,薏苡仁30g,大黄(后下)10g;热毒型加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赤芍各15g;血瘀痰凝型加桃仁、红花各10g,赤芍15g,牡蛎30g;冲任不调型加当归10g,益母草、赤芍、丹参各15g。
内消散,原载《医宗金鉴》,主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乳痈、无名肿毒和一切恶疮。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散结消肿之功效。痤疮发病与肺胃血热,痰湿瘀阻有关,在临床观察过程中,笔者发现本方对丘疹、结节等炎症反应较重者效果更佳。为提高疗效,应嘱患者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多进水果蔬菜,切勿滥用化妆品等。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发生于中青年颜面、前胸、后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皮肤科常见、多发损容性皮肤病范畴。
西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青少年曾经患过痤疮。
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但青春期后的痤疮患者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技术进展1 痤疮的治疗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作为作为门诊多发的损容性皮肤病,其诊治日益受到国内外中医、西医领域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中医的痤疮治疗现状1.1.1 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理解多种多样赵炳南认为本病因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发,故治疗以清肺胃湿热为主,佐以解毒,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
徐宜厚将其诊治痤疮的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
1.1.2 内服外用效验方药报道琳琅满目刘得喜等以自制痘痘消(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柏、郁金、川楝子、紫花地丁、蒲公英、杏仁、菊花、土茯苓、桑叶、浙贝母、连翘、银花、大黄、甘草制成瓶装水丸)治疗痤疮60例,疗效明显优于当归苦参丸。
李林峰【20】用自制中药面膜(银花、黄芩、丹皮、当归、凌霄花、连翘、白茯苓各10g,白花蛇舌草20g,珍珠粉适量)治疗61例面部寻常性痤疮,炎性皮损总有效率达96.7%。
1.1.3 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内服外用,针灸治疗痤疮也有一定的探索进展。
无论是用毫针、三棱针、火针、火罐、耳穴贴压等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任幼红等对58例痤疮患者采用局部(痤疮部位)火针配合背俞穴(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刺络拔罐治疗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
1.1.4 结合科研方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研究得到普遍应用科研方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很多中医学者经过对科研方法的学习,指导自己的研究,采取了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如冯永芳以痤疮膏(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组成)外涂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优于硫磺霜对照组。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探讨 付东莹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探讨付东莹发表时间:2017-05-16T10:25:43.0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付东莹[导读] 在痤疮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内科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效果,值得将其作为有效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康安医院(原传染病医院)三病区 157000【摘要】目的:在痤疮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探讨临床效果。
方法:在我院采取自愿参与原则选取46例痤疮患者参与本次探究,就诊时间是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组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23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期间应用中医内科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是91.30%(21/2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是65.21%(15/23),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痤疮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更佳,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痤疮;中医内科;临床效果痤疮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发病率较高,属于慢性皮肤炎症疾病。
本组探究中样本人群例数是46例,探究目的是深入探析在痤疮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基础性资料本次探究对象需在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痤疮患者中选取,患者例数是46例,组别是2组,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中患者例数是23例,男女患者比例是13:10,患者年龄在58岁至18岁不等且中位年龄是(36.2±11.7)岁;观察组中患者例数是23例,男女患者比例是12:11,患者年龄在59岁至19岁不等且中位年龄是(36.8±10.1)岁。
利用统计学分析办法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对比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组间数据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以及一般病情变化等,均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消痤方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刺、 脓疱、 结、 硬 囊肿和瘢痕 , 挤之可见粒样 白色粉质溢 出,
呈 慢 性 过程 。 有 患 者在 近 1 月 内 未 内服 、 用 过 治 疗痤 所 个 外 疮 的 药物 。
2 治 疗 方 法
围红晕, 脓疱破溃后遗 留较 多的色素沉着斑, 中、 经 西药 内
服外用 , 多方治疗, 时轻时重, 效果欠佳 , 每遇食用 辛辣燥热
之 品 时 加 重 。查 : 颊 部 及 前 额 有大 小 不 等 、 布 密 集 的 红 面 分 色丘疹、 白头 粉刺 和 黑 头 粉 刺 , 周 、 颌 部 有 少 量 分布 , 唇 下 部 分 粉刺 有 脓 疱 , 素 沉 着 明显 , 少量 结 节 , 色 有 饮食 可 , 有 口 时 干 , 便 有 时干 燥 , 大 小便 黄 , 质 红 , 舌 苔黄 腻 , 滑 数 。 断 为 脉 诊
所 有患者 均为 门诊病 例 , 符合 寻常 型痤 疮诊 断标 均
准 [ , 中女 2 例 , 9例 ; 均 年 龄 2 其 1 男 平 0岁 ; 史 1 月 病 个 至3 。 年 临床 表 现 : 春 期 开始 发 病 , 病 部位 以面 部 为 主 , 青 发 其 次是 胸 背 部等 皮 脂 腺 发达 部 位 , 损 见 红 色 丘疹 、 头 粉 皮 黑
痤疮 。 中医辨 证: 热毒内蕴 , 痰瘀互结 。 治法: 清热解毒 , 化痰
散 瘀 。 用 消 痤 方 原方 , 药期 间禁 食 辛辣 、 药 服 油腻 食 物 , 用 服 6剂 已 见 显 效 , 服 1 共 2剂 而 愈 , 药 后 2个 月 随 访 未 复 停
发。
停服 。 治疗期间禁用化妆品及其他药物, 忌食辛辣 、 油腻, 少
食糖类食 品 , 多食新鲜 水果蔬菜 , 保持 大便通畅 及心情舒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c l i n i c a l e ic f a c y o f t r e a t i n g a c n e i n T C M. Me t h o d s : 1 2 0 p a t i e n t s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mo d e m me d i c i n e r t e a t me n t , c o mp a r i n g c l i n i c a l e ic f a c y i n t h e t w o g r o u p s . Re s u l t s : T h e d i f e r e n c e s w e r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 尸 < 0 . 0 5 ) b o t h i n t h e
1 资料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 2 0 1 1 年 2月 ̄2 0 1 2 年2 月到我院门诊就诊的痤疮
患者 1 2 0例 ,将 其 随机 的分 为 两 组 。对 照 组 6 0例 ,男 性 患者 2 5
通过两组 的疗 效比较 , 观察组 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 9 8 . 3 %, 而对 照组 的治疗有 效率为 8 3 . 4 %,观察组 的临床有效率明显的 高于 对照组的情 况,差 异有 显著性 ,统计学有意义 ( P < O . 0 5 ) 。
o b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nd a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6 0 c a s e s i n e a c h ro g u p. Ob s e r v a t i o n ro g u p wa s g i v e n T CM t r e a t me n t ,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r e c e i v e d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发表者:章振永2010年我治疗痤疮大概三十例左右,只要病人能坚持吃药,不论轻重和病史长短,基本上都能治好。
不但当时能好,停药后也不容易再犯。
治疗痤疮我采用的基本方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疗程一般要一个月左右。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病机是火郁于内,发散不出来,痤疮就是郁火通过皮肤欲向外发散而形成的。
这里讲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火”,一个是“郁”。
那么“火”是怎么来的?而又如何“郁”住的呢?火的来源:1)青春发育期内分泌的变化,表现为肝火旺;2)过食肥甘厚味;3)情志不舒,郁而化火。
火是怎么郁住的?1)贪凉:比如身热汗出后洗凉水澡、吹空调、吃冷饮;2)压力大,情志不舒。
得痤疮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青少年,一种是中年妇女。
前者占比例最大。
两者病机相同,但病因不同,后者往往是肝郁化火。
二、痤疮的基本治法与方药治法:火郁发之。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甘草天花粉生牡蛎白芷夏枯草连翘炒栀子丹皮药用柴胡、桂枝、白芷发散郁热,黄芩、炒栀子、丹皮、夏枯草、连翘清热解毒,天花粉消肿排脓,生牡蛎软坚散结兼平肝,干姜温脾胃既可助发散又可反佐苦寒药。
三、不同类型的痤疮及不同治法常见的痤疮分为三种,一种色鲜红、肿硬、有脓头,属于阳疮,患者体质强壮;第二种色暗不红,属于阴疮,患者体弱怕冷;第三种介于前两种之间。
治疗第一种痤疮,加大清热解毒药的药量;治疗第二种痤疮,除了少用清热解毒的药以外,还要加用温阳散寒的药,象麻附辛、吴茱萸等。
如果有脓结,酌加桔梗、白芥子、皂刺等药。
如果病因是情志不舒而致肝郁化火,酌加防风、荆芥、陈皮等药,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发散郁热。
四、痤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开始服药的时候,脸上原有的痤疮很快就见好了,但有些患者还会有许多新的痤疮冒出来——原因是患者皮肤下原来就有一些没有长出来的痤疮,服了发散的中药以后,这些痤疮就被发了出来,这是一种好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排病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09T13:45:55.0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下第4期作者:肖俊伟[导读]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能够产生显著的疗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活动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上板城镇中心卫生院;河北承德067411)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痤疮患者60例,平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应用中药内用进行治疗,B组应用内用外敷疗法,C组应用针灸治疗法。
对比三组疗效。
结果:A组5例痊愈,8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B组4例痊愈,7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5.0%;C组应用针灸治疗6例痊愈,9例显效,5例有效,总有效率100%。
C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疗效显著,中医外敷
内用联合针灸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且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治疗;痤疮;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
痤疮在中医上又称肺风粉刺、酒刺、粉刺等,主要发病人群为青春期的男女,主要的发病部位为皮脂分泌丰富的面部、胸口、后背等。
病症主要表现为瘙痒和疼痛。
此病病程较长,常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能使患者达到满意,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1%~23%,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面容及身心健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
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笔者将本院收治的痤疮患者给予中医内科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共有60例座疮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15岁。
面部痤疮36例,伴随着胸部、背部或者肩部痤疮的24例。
发病时间最长达6年之久,最短的是6个月。
随机的将60例病患进行分组,分别为中药内用外敷小组、单纯的针灸小组、以及中药内用外敷配合针灸小组,一共3个小组,每组20例痤疮病患。
1.2、方法
对照组均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其中包括:口服罗红霉素、维胺脂等,同时外涂维胺脂软膏。
治疗组使用中医处方内服: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10g,桑白皮、白芷各15g,批把叶、赤芍各12g,大黄8g,水煎服,1天2次,20d为1个疗程,随着症状加减方。
治疗组在内服中药的同时外用中药涂剂:大黄、蚤休、栀子、梅片、蛇床子各50g,研磨成粉,涂于面部,或使用黄芩、黄连、黄柏研磨成粉后,做成面膜涂于患处,每隔1天1次。
1.3、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的具体疗效判断标准为[2]:①全愈:旧症状、皮肤损伤基本消失,皮肤不再疼痛、瘙痒,并且未出现新的皮肤损伤;②显效:大多数的皮肤损伤已消退,消退面积达65%以上,偶尔出现1~3个新发的皮肤损伤;②有效:40%的痤疮消退,但还会有新的痤疮的出现;③无效:患者的痤疮的形态、数量未见有任何的改善与好转,症状并没有减轻,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组观察组在对比治疗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下表1。
3组对比发现其中药用内用外敷配合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明显疗效要比其他两组更好。
表13组在治疗期间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统计(例,%)3、讨论
痤疮也称之为青春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大都发生在人的青春期,主要是因为人体内分泌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导致。
在年龄不断增长的作用下,很多患者会自然痊愈,但是,也有部分患者无法实现痊愈,这就导致其转变成痤疮,痤疮不仅会对人的面容造成影响,还会给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一定的负担,选择哪种治疗方法成为医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其中西医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消炎,该种治疗方法难以产生显著的疗效,因此,临床医学中不被普遍使用。
痤疮的发病原因与机理较为复杂,尚未完全探明,中医将痤疮称为“风刺”、“酒刺”、“粉刺”等。
我国古代医学家认为痤疮的发病机理主要包括:1)痤疮多为因肺经血热熏蒸颜面或风热之邪搏于肌肤;2)心急烦躁,郁而化火;3)肾水不足、虚火上炎;4)过食肥甘厚味,胃肠积热,蕴久成毒;5)因情志不调,而致肝郁气滞[4]。
在中医内科临床上通常将痤疮范围:湿热症、血虚风燥症、内毒血热症等,为了保证临床治疗疗效,应采取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痤疮多由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机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情致失调,郁久化火,灼烧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痰瘀凝滞肌肤;肝血亏虚[5],肝经失于濡养,面部肌肤亦无所养,又血虚而血流运行无力,又血虚而血流运行无力,日久则致瘀化热,结于面部则成痤疮;肾阳缺乏,推动无力,加之寒邪阻滞,气血不畅,日久成瘀,凝滞肌肤;或阳虚阴盛,虚阳上浮而致。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抗菌素、抗雄激素治疗法,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易复发,且有细菌耐药及药物毒副作用。
笔者采用中医治疗痤疮,取得较好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治疗等。
大多数患者都能够通过中医实现辩证治疗,但是,要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来达到显著的治疗疗效。
中医临床治疗过程中,要能够配合外敷、针灸等。
在临床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中医治疗痤疮过程中能够产生显著的疗效,疗效也越来越明确。
为了能够让中医治疗疗效更加明显,在日常生活中要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自我调适,多使用硫磺皂洗脸,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的食物,不要使用手指来挤压青春痘。
[6]总之,中医内科治疗痤疮能够产生显著的疗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活动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兴桥.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5(06):99.
[2] 李亚民.中医内科治疗痤疮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6):171.
[3] 王立荣.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2,4(09):78-79.
[4] 董海凤.中医内科治疗痤疮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2012,9(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