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

作者:钱毅君孙愈中

来源:《新闻论坛》2019年第04期

【内容提要】进入后真相时代后,新闻传播不再被传统主流媒体和专业记者所垄断,传播主体多元化带来的是传播行为复杂化,导致新闻传播活动中经常发生事实与真相缺失现象,情感宣泄与观点阐述大行其道。本文认为,传统主流媒体要在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积极利用新技术,通过人机协作与人机共生等途径,依托固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优势与自媒体争夺受众,把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有效地贯穿到新闻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之中,并根据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策略,牢牢把住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杜绝后真相时代事实真相被忽视的反常现象。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 ;传播主体 ;传播行为 ;新闻真实性 ;挑战与坚守

早在2004年,美国学者拉尔夫·凯伊斯就正式提出了“后真相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在这个时代既有客观事实也有谎言,同时还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现实”,那就是信息内容不完全客观但也不完全虚构,而是一种包含个人情绪化在内的事实。①在后真相时代,传者主体的全民化和部分自媒體人及公民记者媒介素养的缺乏,使传播伦理的认知模式被严重歪曲,大量不顾事实真相的信息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对此,笔者拟从三个层面对后真相时代怎样看待、应对、处理新闻真实性挑战与坚守关系的变化进行一番探讨。

一、从专业记者到全民记者,如何看待传播主体多元化与传播行为复杂化

“后真相”是入选《牛津英语词典》2016年的年度词汇,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②网络语境下,新闻传播的主体已由专业记者扩展到了全民记者。大量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没有专业记者那样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把关、导向等意识不会像专业记者那样强,因此对传播伦理底线的踩踏和传播法规红线的跨越现象就经常有所发生。在“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情况下,智能手机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各种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并能够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态传播。由于他们与专业记者不同,媒介素养不高,传播的新闻信息失实情况就非常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掌握新传播技术的普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新闻信息,很多热点事件,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经常早于专业记者在场,专业记者无法与他们比拼时效。”③以绍兴市为例,目前许多社会新闻和突发事件报道的首发权已不再在报纸记者、广播记者和电视记者手里,而是被众多的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所夺走。除首发权外,新闻事件的解读权,也不再为专业记者所掌控。这一方面促使了新闻信息的多层面、多角度和全方位传播,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技术丛”催生了“后新闻业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新闻传播主体由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和非职业、非民众个体的组织(群体)传播主体“共享”新闻资源、“共产”新闻文本、“共绘”新闻图景。④如今的民众已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布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既能与专业记者抢时效,还能诠释重要事实,独家揭发内幕,补充背景材料,干预现实世界。“目前我国公民新闻主要有三个品种:利益诉求类、探寻真相类和社会动员类。”⑤传播新闻信息的自媒体平台则有五类,即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尤其是专属于个人或企业的微信公众号,能够向特定用户群推送信息,用户基数很大、传播效率也非常高。“在新媒体兴起之后,因民媒不信任官媒,官媒回避民媒的质疑和诉求,社交媒体场域的传播失灵现象常常出现。”⑥

在社交媒介时代,当人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大屏幕的时候,浸入式的整体参与就是这种行为的核心之处。⑦如今,网络空间已经成为虚假信息的发散地,许多失实报道的传播主体往往不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而是媒介素养相对缺乏和传播伦理意识不强的自媒体人。有些自媒体人为了吸引网民眼球,使自己成为“网红”,还经常妙笔生花,捏造一些并不存在的新闻事实。大量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加入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后,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互通与互动,结果使新闻报道赖以依存的客观事实一次次被忽视。向媒体供稿的,以前有通讯员,现在是公民记者,这些人可以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供多媒体形态的各种公民新闻。某地有个公民记者向当地电视台提供了一条视频新闻,内容是有条西洋狗一胎下了6崽,其中4只小狗和2只金丝猫。实际上,其中的2只小猫不是狗妈妈所生,而是他从邻居家的猫窝里抱来的。虚假新闻供片者的恶搞行为,也许还有测试电视编辑这个把关人知识面的目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受关系主要是单向的,传者掌握着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进入以网络为传播主渠道的后真相时代,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广泛参与新闻信息的传播,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是传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者。这就像人人都会做饭烧菜,但厨师还是一个专业行当。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分布于各行各业,他们的传播行为既不用受到机构的约束,又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专业记者则比他们更懂新闻传播规律,有更强的职业精神和传播伦理规范意识。因此,在后真相时代,专业新闻工作者应该自觉担当起新闻真实性执着坚守的重任。

二、从情感叙述到合理想象,如何应对非虚构写作渗透与失实报道的泛滥

长期以来,职业新闻从业者通过标准的新闻生产流程践行“真实性”原则。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生产者的身份和新闻传播的渠道愈加多元,新闻真实性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⑧在后真相时代,情感叙述和合理想象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正在逐渐占据上风,新闻真实性原则被漠视和遗弃,非虚构写作、合理想象、情绪化言论与随意化观点比比皆是,客观事实反而显得不重要了。尤其是某些自媒体人,把玩弄真相、消解事实、戏谑调侃,作为吸引眼球、获得关注的重要手段。

新闻文稿的写作需要投入情感,以引发受众共鸣并给他们以审美体验。但这种情感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取代事实。“后真相”的突出特征,就是观点先于事实——理性讨论让位于情感诉求,客观事实在影响舆论方面没有多大影响,但诉诸情感反而会吸引更多受众。⑨情感叙述

主要是运用文学手法,戏剧化地描写事件和人物。如果过于看重情感叙述,那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掺入合理想象。这样做,虽然文本的审美感和精彩度增强了,但结果却是舍本逐末。如今,网络空间经常会出现一种游走于真实和虚假之间的信息,这种被严重情绪化的内容放大碎片信息、强占话语权,向受众提供一种解读情绪和建构情绪的语境,从而影响受众,让受众对信息产生误判。后真相时代,大量依靠情感叙述来进行所谓的新闻报道,是严重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种非虚构写作倾向。进入后真相时代后,这种写作手法侵入到了新闻写作领域。对于非虚构写作,新闻界与文学界的解读存在着较大差异。新闻界更侧重于对通讯、特稿中新闻真实性这个原则问题的质疑,文学界则是更倾向于对报告文学和纪实小说的讨论。非虚构写作通常分为实用性的和文学性的两种。前者要求事实准确,不讲究叙事的精彩,文本比较粗糙和简陋;后者突出在呈现事实时用创造性方式。⑩非虚构写作是通过合理想象去再现事实,新闻报道是通过真实纪录去反映客观现实。

由于媒介生态的变化,在当前的新闻传播领域中,侧重于实用的非虚构写作重点反映在网络内容产品层面,其中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传播平台、受众构成、传受关系等,也出现了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许多新情况。面对海量信息,受众既可以对内容进行选择性关注,也可以对形式进行选择性关注。在融媒体语境下,虽然非虚构写作丰富了信息的呈现形态,拓展了传播方式,但如果把握不好,那么非虚构写作实际上就会发展成为纯虚构写作,客观上会催生出更多的失实报道。

大众传播的技术手段将民众变为一群毫无责任感的大众。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文化批评家让·博德里亚将大众表征为一个缺乏情感的同质群体,这一群体拒绝参与和自我确认的媒介策略。112017年11月发生在北京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许多人在还未搞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就像一群失去理智的“乌合之众”,忙着疯狂转发,而某些网络大V(意见领袖)又在二级传播过程中趁机夹杂许多“私货”,恶毒污蔑子弟兵,严重诋毁人民军队形象。用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进行分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被称为“意见领袖”的人,他们比普通人接触媒体更频繁,更留意媒体的各类信息,发表的意见和看法在网民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有时还能左右舆论场。12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全社会的深刻反思。

在2016年大选之后,美国新闻界从新闻理念角度对“后真相”现象作了反思,他们除了看到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外,更认为自身对现象负有责任,是新闻媒体由于受傳统新闻理念束缚未能给受众带来足够的真相,从而失去了受众的信任。13在大量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后真相时代,辨别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责任落到了普通受众身上,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同时要求传者增强自律意识。

按照沃尔特·李普曼的观点,媒介向受众提供的是拟态环境,人们接收的信息都是间接的,是媒介对客观事物的符号化再现,是建构性现实。虽然新闻传播的最后环节是怎样表达,但如果没有前期的深入采访和调查,没有现场仔细的观察和体验,传者在后期再是妙笔生花,这样的新闻产品一定是脱离现实的,是值得受众怀疑的。因为传者再强的笔力,也必须建立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