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学学科地位的另一种思考

合集下载

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

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

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教育学:从学科到领域的探索随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然而,对于教育学是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还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从教育学学科和领域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其研究现状、内涵、热点和趋势,以期为未来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教育学学科概述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学科,旨在培养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自19世纪初诞生以来,教育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了一门极具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广泛,涵盖了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同时,教育学还承担着确立教育目的、完善教育制度、改进教学方法等重要任务。

教育学领域概述相对于教育学学科的独立性,更多的人倾向于将教育学视为一个领域,其特点是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在教育学的领域中,研究热点和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不平等等问题。

2、教育心理学:主要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

3、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投入、产出和效益的问题,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4、教育哲学:主要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等哲学层面的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结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但同时又与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

同样地,教育学作为领域,其内涵丰富、涉及面广,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未来的发展中,教育学将更加注重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为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望未来,教育学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学将更加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及如何运用新技术提高教育质量。

全球化的加速也使得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成为趋势,教育学将更加重视比较教育研究,以促进全球教育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看课心得体会(3篇)

教育学原理看课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学习教育学原理,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以及国家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我对教育学原理看课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学原理首先阐述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等方式,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教育目的与任务教育学原理对教育目的与任务进行了详细阐述。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教育任务则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具体措施。

在我国,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制定要遵循以下原则:1. 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教育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

3. 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

三、教育制度与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学原理对教育制度与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入剖析。

教育制度是指教育组织、教育机构、教育政策等方面的规范体系,而教育管理体制则是指教育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我国教育制度主要包括:1. 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

2. 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

3. 教育政策:包括教育规划、教育投入、教育改革等方面。

四、教育方法与教学策略教育学原理对教育方法与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讲解。

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方法,而教学策略则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措施。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性的研究2003年第4期(总第279期)教育研究EDU CA T I ONAL RESEARCHN o.4,2003General,N o.279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性的研究侯怀银[摘 要] 本⽂就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关于教育学学科独⽴性的探讨进⾏了⽐较全⾯的回顾与反思,不仅考察了教育学是不是⼀门独⽴的学科的认识状况,⽽且对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以及如何运⽤相关学科的成果去进⾏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认识状况进⾏了具体的考察。

作者指出,教育学要真正成为独⽴之学,必须形成⾃⼰独特的研究领域和范式,直⾯教育实践,从单纯的学科基础扩展到⽣活基础。

[关键词] 教育学;学科独⽴性;相关学科;教育实践;⽣活基础[作者简介] 侯怀银,⼭西⼤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 (太原 030006)⼀、问题的提出⾃王国维1901年从⽇本引进教育学以来,教育学⼀直受到⼈们的⾮难和怀疑,出现了教育学为“空谈、肤浅⽽⽆独⽴研究价值”的认识。

到1926年,教育学“在学术中之位置,亦不为流俗所推崇”,“在知识界中了解教育学术之价值者,亦属寥寥不多见”,甚⾄“⾝为师范⼤学校长者,竟发师范⼤学不应设教育系之⾔”。

①到20世纪30年代,基于对新教育失败的反思,⼀些学者把失败归因于教育学,不但不承认教育学为⼀门“科学”,⽽且不承认教育学为⼀种“学科”,认为“教育学⽆研究的价值”,②⼤学中也不应设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因为“教育学⾃⾝不成⼀种严整的独⽴的训练”。

③直到40年代,⼈们虽然深信教育学是⼀种值得研究的学问,但仍然不得不对教育学术被“轻视、怀疑及误会”现象发出感叹。

④有的学者陷⼊苦闷:“教育⾏政当局也不重视教育研究,各种学术基⾦集中在⾃然科学与⼯程,甚⾄不愿意派遣研究教育的留学⽣”。

⑤这些现象引发了对教育学学科独⽴性的思考。

⼆、教育学是不是⼀门独⽴的学科围绕教育学学科独⽴性这个问题,在20世纪30—40年代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⑥。

《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与专业思考

《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与专业思考

《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与专业思考[摘要]文章通过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学科内容的简述,提出一些关于《教育技术学》今后的学科发展的建议,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课程体系;就业分析由于教育向信息化方向改革以及各课程、教育方式有了重大变化,教育技术学开始更受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因此,开设教育技术学这一专业的学校日益增加,教育技术学专业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各学校的课程体系、教育理论落后致使理论与技术脱节或者说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资源匮乏等。

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国内研究这个专业的教师和专家不能给出明确的定位,导致学科定位出现极大地偏差。

全国各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别属于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学院、物理学院(系)、计算机科学学院、信息科学学院、工学院等。

由于对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没有统一的认识,所以学科定位仍然是个遗留问题。

当然,也有大部分的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独立设置学院。

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使设置独立学院,他的学科定位仍然没有解决。

所以,只有确定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并形成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另外,从本科大学培养方案来看,目前普遍存在着技术中心思想,专业本身并不存在很强的不可替代性,这就带来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远程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管理、教育电视等方面。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它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却越来越突出,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小学教学领域和各级电教系统占了重大比例,这显然不利于教育技术学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教育技术与企事业培训部门、教育资源开发企业、I T行业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这些行业对此并不热心,说明教育技术学本身并没有得到社会相关行业的认可,这就需要我们从课程设置上进行拓展,培育教育技术学学科新的生长点来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学原理教学分析与思考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学原理教学分析与思考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学原理教学分析与思考作者:史可可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17期[摘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教学实践及其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结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实际,阐述了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了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不足,并从“定基调、显内容、讲方法”方面对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反思,提出具体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基金项目]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学生发展视域下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讨”(编号:2020053);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儒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编号:2020YB17);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建项目“正念干预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症状缓解效果探究”(编号:2020GZG32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7-0045-02“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新型教学理念,引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主旨在于强调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理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运用该教育方法与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效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教育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单学科教学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型、系统性的教育学科+思政融合模式。

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让思政教育渗透到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学原理课程定位及其厘定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处于一级学科地位。

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侧重探讨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关于教育的一般原理的课程,致力于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活动本质及其内在运行规律。

教育学中的教育科学

教育学中的教育科学

教育学中的教育科学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的原理、方法和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而教育科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更专注于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教育现象的规律性,以提升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以教育科学在教育学中的角色、应用和展望为主线,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科学。

一、教育科学的角色与功能教育科学在教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具有多重功能。

首先,教育科学以严谨的科学方法,追求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研究,促进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和积累。

通过研究教育现象的规律性和深层机制,教育科学为教育学提供了更精确、更可靠的理论框架。

其次,教育科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研究各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教育科学帮助教育从业者更好地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同时,教育科学也鼓励教育者进行教育实验和创新,促进教育的不断进步。

最后,教育科学在政策层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基于对教育现象的科学认知,教育科学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教育科学可以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效能和公平性。

二、教育科学的应用领域教育科学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教学、课程设计、教育评估和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

首先,教育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教育科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育科学在课程设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教育科学能够帮助教育者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的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育科学在教育评估和测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评估方法和标准,教育科学可以为制定公正有效的评估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这有助于客观地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成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最后,教育科学在教育管理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管理方法和组织结构,教育科学能够提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帮助教育机构提升管理效能和学校运行品质。

教育学专业的学科争议

教育学专业的学科争议

教育学专业的学科争议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学者们对教育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内容等方面持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育学专业的学科争议,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教育学的定义争议对于教育学这一学科的定义,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教育学应该关注教育的内部机制和实践,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质量。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教育学应该更加注重教育的社会属性,研究教育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的争议在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较大的争议。

一些学者主张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来研究教育问题。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定性研究方法更能深入了解教育现象背后的内涵与意义。

三、学科内容的争议教育学的学科内容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

有人认为,教育学应该致力于研究教育的理论构建,注重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学应该关注实践问题,注重教育实践的改进和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

四、学科的地位争议教育学在学科地位上也备受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教育学应该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拥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地位和权威性。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教育学只是一门辅助学科,而不具备独立的学科地位。

五、争议的原因分析教育学专业的学科争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 学科定位不清: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学科定位尚未达成共识,导致对教育学的定义和范畴存在概念上的争议。

2.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多种研究方法来解决,但不同的研究方法容易引发学科内部的争议。

3.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学既要关注教育的理论体系,又要关注教育的实际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协调,也是学科争议的一个重要方面。

4. 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教育学作为一门服务社会的学科,需求多元化,学科内容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也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因此也容易引发争议。

综上所述,教育学专业的学科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学:行走在自界的边缘——中国教育学学科地位问题的迷思与消解

教育学:行走在自界的边缘——中国教育学学科地位问题的迷思与消解
科 ( S u b—d i s c i p l i n e ) ,把其 他 ‘ 真正 ’的学 科 共 冶

炉 ,所 以在 其他 严 谨 的学科 同侪 眼 中 ,根 本 不 屑
顾 。在讨 论 学科 问题 的真 正学 术 著 作 当 中,你 不
教 育学 像 “ 萝 卜丝 ” ,条 条 多 得 惊 人 ,不 大 好 学 。
要 纠 缠 于教 育 学 的学 科 建 构 ,重要 的是 把 视 野 集 中 在具 体 的教 育 问 题 的研 究 上 ;第 三种 ,认 为 教 育 学 是 多 学科 治理 的公 共 研 究 领 域 J ,教 育 学 具 有 其 存
在 的价值 ,应 该 走 向重 新 “ 建 构 ” 的道 路 。教 育 学 者 对 教育 学科 建设 的 热情 可 见 一 斑 , “ 反 思 ” 这 些 辩 论 ,发 现其 中暗 含 很 多 迷 思 ,澄 清 这 些 迷 思 也 许
r 1]
y ) 。
对 于教育 学本 身 的 困境 ,也 许 没有 什 么 如 同霍
斯金 所说 的那样 令人 难堪 :“ ‘ 教 育学 ’不是 一 门学 科 。今天 ,即使 是 把 教 育视 为一 门学 科 的 想法 ,也
会使 人感 到不 安 和难 堪 。 ‘ 教 育 学 ’是 一 种 次 等 学

着 深刻 的危机 ,学界 以反 思 的方 式 探 讨 教 育学 应 该
如何面 对 自身 的 困境 。 陈桂 生 教授 称 :我 国教育 界 对 教育 学 的现状 很 不 满 意 ,学术 自信 者 仍 孜孜 于教 育 学 的科 学 化 、规 范化 的探 求 ,悲 观 者 却 称 教 育学 业已 “ 终结” ,更 多 的人 对 教 育 学 的 前 景 感 到 迷 惘 和忧 虑 。 叶澜 教授 在 1 9 9 9年 全 国教 育 基本 理 论 研 究会 上 以 “ 教 育 学 理 论 生 存 基 础 与 发 展 空 间 的探 究 ” 为题 进行 大会 发 言时 对 此 问题 进 行 了详 尽 的分 析 J 。再 听听教 教育学 的老 师 和 学 教 育 学 的学 生 的 呼声 ,教者认 为 教 育 学条 条 太 多 ,不 像 哲 学 、经济 学 那样 有一个 规 范 的 、严 密 的逻辑 体 系 ,学 者认 为

教育学地位问题评析

教育学地位问题评析

教育学地位问题评析摘要:对于教育地位问题,我国教育界对此对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教学专家认为教育学目前正处于发展低谷,部分教育学者认为教育学处于贫乏发展的丰富时期,但这两种争论一致认为教育学的地位相对较低,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本文基于教育学地位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想要从事教育行业的高中生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学;地位;高中生前言:上世纪20年代,我国大多数教育学者并不承认教育学在学术界中的地位,认为教育学并不具备实际研究价值,甚至否认教育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认为不应设立专门的教育学专业。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愈来愈重视教育,部分教育专家已经承认教育学的独立性,提高教育学地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与教育学地位有关的问题(一)否认教育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尽管学术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并不承认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教育学在学术建制仍具有独立学科地位,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上世纪,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大多数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学是一门次等学科,并不具备学术研究价值,教育学地位问题陷入争论中。

西方某位教育学者认为“教育学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种次等学,将其他真正的学科融合起来,不具备严谨性,在真正的学术著作中,根本找不到教育学有关项目”;美国知名教育学家拉格曼也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教育学没有独特的研究方法,专业知识内容不明确,缺乏科目分析工具,所以教育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

(二)教育学地位不被承认的原因在教育成为国家重中之重的当今社会,人们对教育学的地位看法得到改变。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学地位危机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要求各级学校重视教育学的重要性,高中生作为社会新一代接班人,尤其是想要从事与教育相关行业的高中生,必须要正确认识教育学的地位。

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分析得出教育学地位不被承认的原因:第一,有人认为在行政思维为主导意识的教育方针下,教育学并不具备研究价值;第二,教育学在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具备功能优势;第三,教育学科不具备个性,包含多种其他学科知识,属于自己的专业内容不明确。

教育学教什么——第三只眼看教育学学科地位(投稿版)

教育学教什么——第三只眼看教育学学科地位(投稿版)

作为教材的教育学教什么——第三只眼看教育学学科地位张文敬1,杨永炎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教育学科地位一直不高。

而教育却又非常重要,可谓一门显学。

这一矛盾现象何以发生?作为教育学者,该如何努力才能提高学科地位,赢得世人的尊重?本人试从作为教材的教育学应该教什么这一角度来进行分析,通过考察历史上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及其种类与变化,再与物理学教材作对比,经过厘清几个概念,最后得出作为教材的教学所应该教的内容。

这些内容,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地位;学生;教师;学校引言2006年第6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载了一篇题为《“教之术”到“教育学”演变论》的论文,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董标教授。

此文行云流水,字字珠玉,言简意赅,以翔实的材料,描述从16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教育学从“教之术”到“教育学”的演变过程,有正本清源之立意,有去昧解惑之功效。

[1]可惜,未能得到中国学术界应有的重视。

有关教育学学科地位的口水仗,打了不知多少,至今不衰。

如果能研读董标教授这篇文章,这场笔墨官司或许就不应出现如今的状况,也不会在迷雾中继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继续纠缠不清。

一门学科地位的高低,事关这一学科研究者的尊严与地位,也取决于其研究难度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应当发生的现象及规范的学科,其任务在于指导教育实践。

”[2]其研究对象错综复杂,牵涉极广,既与统治、财富有关,也与文化、人性相联,令研究者往往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

许多善良的老百姓都能针对所观察到的教育现象提出真知灼见,而专业研究者又无法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答案,教育学学科地位不高,亦因如此。

本文另辟蹊径,从《教育学》教什么入手,试图提供努力的方向,以此来推动教育学学科地位的提高。

由于《教育学》通常以教材面世,大多在师范学校使用,因此,本文去繁就简,选取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教育学》专著,作为考察对象,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即教育学主要教什么;再与其他学科的教材作对比,找出差异;最后给出教育学可以教的内容,作为本文的结论,供同行参考。

对教育学的认识和看法

对教育学的认识和看法

对教育学的认识和看法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人类文明的延续。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各个层面的教育,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从课堂教学到社会教育,从认知教育到德育教育,教育学都能够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在我看来,教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教育实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征、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素养、教育环境的塑造和管理等。

教育学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

这些学科的研究内容互相关联,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学这一大学科的知识体系。

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研究,它关注的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心理学是对学习和发展的研究,它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它关注的是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教育管理学是对教育组织和管理的研究,它关注的是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教育学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它并不是一种纯理论的学问。

教育学的研究需要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理论才能得到验证和升华。

因此,教育学的研究者需要积极参与教育实践,与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教育学作为研究教育的学科,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导和教学素养的提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体验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一种探索人类文明和发展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它对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学原理心得体会

教育学原理心得体会

教育学原理心得体会教育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

在学习教育学原理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此,我将就教育学原理的重要性、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希望能够对教育学原理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育学原理的重要性教育学原理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上。

教育学原理是对教育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本质。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本质,更准确地把握教学过程的要点和难点,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其次,教育学原理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社会,教育工作者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

通过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原理,教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

另外,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成果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只有通过研究教育学原理,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

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方法的指导作用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学技巧与策略。

首先,教育学原理为教育方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通过对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和总结,揭示了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本质,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育学原理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法;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学,教育学原理也提供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技巧。

通过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原理,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本质,自觉遵循教育学原理提出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观点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观点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观点教育学专业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的学科,而教育社会学则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教育社会学旨在探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观点,以期对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和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思考。

一、社会结构视角在教育社会学中,社会结构视角是相对重要的一种观点。

社会结构指的是一个社会体系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结构。

教育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被看作是社会秩序和社会阶层继承的一种手段。

根据社会结构视角,教育社会学可以研究教育制度如何反映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以及教育不平等等问题。

例如,从社会结构视角来看,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性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和学习机会差异来反映。

较为弱势的社会群体通常面临着更少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这导致了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在这种观点下,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二、符号互动主义视角符号互动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其视角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来构建符号意义。

在教育社会学中,符号互动主义的观点强调教育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教育环境中的符号交流对于学生的教育体验和学习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符号互动主义的视角下,教育社会学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育环境中的符号传递,来揭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机制。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三、社会构建主义视角社会构建主义是教育社会学中的另一重要观点,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社会构建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它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对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进行塑造和传承的过程。

对教育学学科地位的争论与反思

对教育学学科地位的争论与反思

对教育学学科地位的争论与反思作者:张梦月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3期摘要: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对该学科地位的争论不断。

从“学科地位是否存在高低之分”质疑,从“解决学科问题能力”的角度重审学科地位之争。

争论症结在于:教育学是否被“殖民化”、教育学是否空洞,教育学能否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教育学解决的教育问题能否为社会所用。

关键词:学科地位教育学教育问题一、从学科意义到学科地位目前对学科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为“discipline”,指学术的分类。

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

一为“subject”,指学校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地理等。

本文探讨的教育学学科地位即第一种,指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分支在学术领域的地位。

学科形成的基本要素,参考路雨祥在《科学的历史与未来》中的阐述:“重大意义的新物种、新现象、新规律的发现;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手段的使用;有重大影响的新的科学方法的应用;关键性的新的科学概念的提出,以及一种新的科学理论的建立。

”[1]概括为如下三点:独特的研究对象,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其终极指向在于解决研究领域中的某类问题。

可以说,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解决该学科领域的问题。

纵观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史,培根首先将科学进行分类,提出教育学,这是教育学首次作为一门单独科学出现。

随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书中类比自然规律开始探索教育规律,并从“人”出发,把教育视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把对神学的研究方法引用到对教育学的研究中,同时从学科门类、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教育制度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之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独立学科。

建立在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理论通过系统整合,形成了清晰的概念和明确的逻辑;教育的经验不再停留在简单的“随笔式表述”上,而是有了“思辨式的推演”;教育研究开始强调“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并在科学基础的支撑下,具有了高度的理论概括程度和一般性。

教育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和方向-定义说明解析

教育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和方向-定义说明解析

教育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和方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涵盖了广泛的专业与方向,旨在培养具备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包括教育思想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多个领域,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管理、课程开发、教育评估等。

教育学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教育问题和现象,提供对教育实践和政策的科学解释和指导。

同时,教育学也致力于培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以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存在着众多的二级学科专业与方向。

这些二级学科旨在进一步细分和专业化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了解特定的教育问题。

例如,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在社会背景下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心理学则探索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学习方式等。

对于学生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与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不同的专业与方向将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机会。

因此,了解各个专业与方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做出明智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各个二级学科专业与方向,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同时,也将对这些专业与方向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之,教育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专业与方向的研究,旨在培养具备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各个专业与方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希望为学生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框架,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

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帮助作者表达观点和论证。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的,介绍教育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念,并总结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2. 正文:正文包括专业介绍、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详细解释。

教育研究向何处去——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反思

教育研究向何处去——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反思
思想 的活跃 , 西方 的社会 科学研 究 给 封 闭 的 中 国学 术 界 带来 了极 大 的冲击 。 会 科 学 的繁荣 , 社 提 供 了一种 思想 交锋 的环 境 , 来 了对教 育 问题 的新思 维 。这 种外 部 环境 带 动 了教育 分 支学 科 的 兴 带 起 。教 育研究 一 度 出现 了繁盛 的局 面 。
济学 、 社会学那样 , 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概念 ; 另一方 向则是对学科体系的建立持悲观的取 向,
开始批 判地 反思 学科 在社 会科学 中的地 位 , 于相关 学科 的入 侵 和教育 领域 的殖 民化 , 重建统 一 鉴 对 的学科 体 系不抱 信 心 , 图 以教育研 究代 替教 育学 的研 究 , 为教 育 学 只是 一 个 研究 领 域 , 试 认 而非 一 个统 一 的学科 体系 。 教育学 的学 科 地位 和教 育知识 性质 的 问题 , 直 困扰着 每一个 有责 任感 的教 育研究 者 , 乎成 一 似 为教 育研 究领 域 的学者 挥之 不去 的梦魇 。这 种反 思一 直持续 到今 天 。
维普资讯
第2 8卷 第 6期
20 0 6年 1 月 2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 育 科 学 版) 教 J U N LOFNIG O U V R IY ( D C TO LS INC O R A N B NIE ST E U A I NA C E E)
收 稿 日期 : 0 2 6—0 0 5—1 0
作者简介 : 昌(1 4 , , 司洪 9 一)男 河北魏县人 , 7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讲 师 , 。 博士
维普资讯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代表 了当时研究 者 对教 育学 问题 的思考 。当时 , 们 思考 问题 的角 度 带有 浓 厚 的概 念 和 逻辑 推 演 人 色 彩 , 上 了那 个 时代 的烙 印 。 打 学 科 问题 的思考在 2 纪 9 O世 O年代 没有 停息 , 教育 学术 界沿 着两个 方 向来思 考 问题 : 些人 承 一 继 了2 O世纪 8 代 的乐观 取 向 , O年 继续 试 图重建 教育 学 体 系 , 寻找 教 育学 的逻 辑 起点 , 图想 如经 试

教育学专业学习心得体会(3篇)

教育学专业学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我选择教育学专业以来,我深感这一领域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了无限可能。

通过两年的学习,我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教育学的理解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这使得教育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 教育学关注个体的发展,强调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

二、学习过程中的收获1. 拓宽了知识面。

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知识,使我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2. 增强了实践能力。

通过参加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活动,我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3. 提升了自我修养。

教育学使我认识到教育者的责任重大,要求我们具备高尚的师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 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点。

三、对教育学的感悟1.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支撑。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

2.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要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

3. 教育者肩负重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具备崇高的师德、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4. 教育要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我们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发展。

四、对未来教育工作的展望1. 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对教育学独立学科标志问题的再思考

对教育学独立学科标志问题的再思考


问题缘 起
“ 在世 界范 围 内 , 育 学 文 献 普 遍 缺 乏 明 晰性 。 教
与 其他 大多 数学 科 相 比 , 育 学 被 模 糊 的概 念 以及 教 不 准 确 和 内容 空 泛 的假 设 或 论 点 充 斥 着 。 … 不 仅 ” 教 育学 的概 念缺 乏 明 晰 性 , 育 学 的 学 科 形 成 《 教学 论 》; 的又认 定 是 大 有
赫 尔 巴特 的 《 普通 教育 学 》 。真 可 谓 纷 乱 杂糅 , 衷 莫
收 稿 日期 :0 9—1 20 0—1 4
如 :教育学》 《 《 、普通 教育学》 《 、 现代 教育学》 《 、 当 代教育学》 《 育学基础》 《 、教 、 教育通论》 《 、 新编教 育 学教 程》 ; 等 教育 史学 类如 :外 国教育 通 史》、外 《 《
No1 2 0 . 01
文章 编 号 :07— 17 2 1 ) 1— 0 5—0 10 0 1 (0 0 0 0 6 4
对教育学 独立学科 标志问题的再思 考
郭 翠菊
( 阳师 范 学 院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 南 安 阳 4 5 0 ) 安 河 50 0

要: 教育学独立学科产生 的标 志究竟 是夸美纽斯 的《 大教学论》 还是赫尔 巴特 的《 通教育学》 普 ?通过对 4 2部 随机提
取的教育科学类著作 的研究 发现 , 于此 问题 的表述众说纷纭 , 关 莫衷一是 , 已成为教育学学科 发展中不得不解决 的问题 。 并 关键词 : 教育学 ; 独立学科 ; 标志
中 图 分 类 号 : 4 0 G 0— 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教育 学诞 生二 百 余 年 之 际 , 次 反 省 教 育 学 作 再

教育学作为科学之应该与可能商榷读后感

教育学作为科学之应该与可能商榷读后感

教育学作为科学之应该与可能商榷读后感1. 引言1.1 概述: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探索了教育现象和实践的原理、方法和效果,旨在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学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领域。

然而,教育学作为科学存在着应该与可能商榷的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1.2 研究背景:自从教育学诞生以来,人们就对其是否真正属于科学产生了争议。

有些人认为教育学有其科学性,可以通过研究方法来得出客观、可重复的结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是一种主观而复杂的过程,无法被简单归纳和解释。

这种争议使得教育学作为科学的地位备受关注,并引起了人们对其应该与可能商榷的思考。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教育学作为科学之应该与可能商榷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其定义与范畴、科学性与客观性之争议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挑战。

同时,本文将探究教育学在当前教育体系下的地位与价值,以及未来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最后,通过总结与展望,对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及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文章引言部分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2. 教育学作为科学之应该与可能商榷2.1 教育学的定义与范畴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一门学科,旨在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并深入了解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它涉及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领域,以促进人类认知和技能的发展。

然而,广义上的教育学定义存在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对于教育学的范畴也有所偏重。

这种范畴的差异导致了关于教育学是否应被视为科学的争议。

2.2 科学性与客观性之争议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学被期望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科学性意味着它应该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标准,以达到可重复、可验证的结果。

客观性则要求研究者基于客观事实进行研究,并避免主观偏见。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受到诸多非控制因素的干扰,如学生、教师和环境的不同差异,教育学研究难以完全符合科学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来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研究方法一直在思辨 与实验、定性与定量、质化与量化之间来回摇摆, 非常郁闷,稍占上风的是客观性和科学性的方法。 从19世纪末开始,教育研究首先力图摆脱哲学的控 制,效仿实验心理学,追求科学化。杜威在芝加哥 大学的继承人查尔斯· 贾德在任纽约大学教育学系主 任的30年里,硬是拒绝提升系里唯一一位对哲学过 感兴趣的教师为正教授。贾德坚持说,不管哲学方 法如何,它和统计性的和实验性的“教育科学”方 法不同,因此必须“从科学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
位,次生地位。“sub-”:“在…底下”之 意;表示“(地位、级别等)低, 副”“(性质)次,亚,逊”;表示 “分”、“再”之意。不要将 “subdiscipline”一定要理解为一个贬义词, 尽管霍斯金是用这个词来贬损教育学的。 如果全世界的教育研究者、教育学者都死 光了,有当如何?!
2.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本身就比较远
性;人性与社会性。 不确定性:可能性、场景性、主观性、个别 性、选择性、偶然性、难以重复性。
一、教育学的遭遇
拉格曼:“为什么教育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
工作总是被看作一个后娘养的孩子,通常被 学术界鄙视并很少被政策决策者、实际工作 者或普通公众东部精英大
对于杜威在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实验,贾德后
来说起杜威的工作总是用“嘲笑或轻蔑的口 吻。”贾德的一位同事也称,直到1909年, 杜威实验学校的主要教学活动都是无效的, 因为这些活动“建立在零星训练的基础上”。 “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大 学老师的孩子。”
林肯学校在它31年的历史中取得了不少成绩。
在美国教育研究史上,各种借用其他学科的
定性研究的方法也持续不断,这甚至引起了 其他领域学者的不满。教育领域的定性研究 最初是从人类学中来的,这类方法如民族志 研究(强调对观察现象进行深入详细的描 述),参与者观察,案例研究,象征性互动 研究,现象学研究,建构式研究,解释研究 等等。而有些人类学家对教育研究滥用人类 学方法深为不满,将其称为“生拉硬扯式的 民族志方法。”
“林肯学校的主要困难是它的影响力有限。 把林肯学校的教学改革推广到其他学校几乎 是不可能的,因为跟林肯学校这个私立实验 学校相比,其他学校的设备资金及生源选择 都相差很远。当初在计划建校时,弗莱克斯 纳认为,就像约翰· 霍普金斯医学院对整个医 学教育起到很大作用一样,林肯学校也会带 动整个小学与中学的教育。此外,林肯学校 “侧重培养学生上大学,……也导致了实验 不得不只限在低年级上。”

如果说教育学没有独特的研究方法,那也是因为其 研究对象“教育”的特性所致,而不是因为教育研 究者的无能。教育研究或许永远没有一种独特的研 究方法,可能就是“杂烩式”的、“拼盘式”的, 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 法或研究方法组合。因为,教育本身就具有突出的 杂糅性,教育在现实中是没有边界的。教育是一种 社会活动,教育研究必然会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知 识,运用研究社会的各种方法;教育又是一种人的 活动,教育研究自然会涉及人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运用研究人的各种方法。

教育理论难以直接、线性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其一,教育往往难以解决它自身的问题;其二,即 便就看似是教育自身的一些诸如“怎样教”这类具 体的实践问题的解决,也主要不是纯粹的技术和操 作问题;其三,就“怎样教”而言,也充满着复杂 性、可能性、主观性、选择性、场景性,总之,不 确定性;其四,“怎样教”也不具有太大普遍性和 可重复性;其五,教育理论本身往往具有较强的理 想性和应然性。
二、教育学学科发展中的几个“为什 么”
1.为什么教育学知识的积累缓慢?
教育学为什么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
科? 为什么教育理论界始终没有产生出一个令社 会人文学界公认的、第一身份为教育家或教 育学家的经典人物? 假如爱因斯坦当初研究教育,又当如何?
这说明教育学知识的积累比较艰难、缓慢,
1917-1933年任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的
克伯莱初来斯坦福大学时,校长乔丹告诉他, 如果由教授会议作决定的话,那么教育系早 被取消”,他“希望聘用克伯莱能使教育成 为大学学科中‘受人尊敬’的一门科目”。 到14年后克伯莱退休时,斯坦福大学教育学 院的终身教授已翻了三番,但该校诸多教授 对教育学仍怀有“敌意”,认为“教育学” 既无“科学”又无“艺术”的尊贵地位。 到1990年代中期,美国的教育研究仍然困难 重重。
教育研究者一直为教育研究没有独特的研究方
法而焦虑和自责、自卑,但现在我们要问:什 么叫“独特”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是不是一 定要有“独特”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存不存 在独特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研究方法是不是一 门学科独立和成熟的必要条件?是不是其他所 有学科都有独特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没有独 特的研究方法为什么一定是自卑的理由而不能 成为自豪的理由?为什么不可以把没有独特的 研究方法视为教育学的学科特性之一?
究不过是“一大堆花言巧语”。“这种说法 更能代表国会山的普遍意见。”根据霍金斯 的说法,“教育研究似乎从来没有什么实际 效果。” 一位国会议员的助手居然讲:“说到底,并 没有很多人死于缺少教育研究。”
拉格曼指出:“……而长期以来,实际工作
者对教育研究的怀疑与社会公众对教育研究 的冷漠更使问题雪上加霜。”
3.为什么教育学没有独特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之所以在学术界难以成为一门令人信
服的“学科”,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研究始终 没有寻求到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拉格曼指出:“许多人认为教育本身并不是 一门学科。的确,教育既没有独特的研究方 法,也没有明确划定的专业知识内容,且从 来没有被视为是一种分析其他科目的工具。 就这一点而言,我或许倾向于同意。”
为什么教育研究者最好要有学科背景? 为什么许多国家教育学专业不招本科生?
为什么教育学硕、博士学位论文普遍存在
“头重脚轻”和“两张皮”的现象? 为什么其他学科的人几乎都可以对教育问题 “说三道四”?
教育学学科界限不清,包括学科门槛儿不高
大体上是正常的,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甚至可以把教育学学科界限模糊视为教育学 的学科特点之一,即教育学的学科综合性较 强。为什么学科边界都要那么清晰呢?

丁钢在《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一
文中在对教育学的困境和难堪做了描述后讲 道:“教育学的立场需要我们去建立,如何 形成适合教育学自身理论领域的界限、方法 论、概念范畴和知识范式的理论探究,依然 是教育学本身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教育”的基本特性:
依附性:弱势、受动性、守成性。
复杂性:人性(情感性、主体间性);社会

5.为什么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指责 持续不断?
拉格曼指出:“当教育研究走向专业化的时
候,教育研究被非教育研究工作者所轻视; 当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的时候,教育研究被 寻求教育实践灵丹妙药的学生所回避……在 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之间来回折腾是教育学者 长期面临的两难困境。”
美国政治家奥古斯塔斯· 霍金斯曾说,教育研
由于教育所具有的特性,关于教育的知识往
往具有较强的个人性、经验性、场景性、适 切性、日常性、局部性、时空性、两难性, 其普遍性和深刻性相对有限,没有太多深奥 难懂的知识和理论,也不具有较强的积累性 和生长性。
2.为什么教育学的学科界限不清晰?
教育学学科界限模糊不清一直困扰着教育研
究者,教育学知识对哲学等其他社会人文学 科知识的依附性很强,依赖性很高,教育研 究甚至往往只能到其他学科那里去寻找“理 论基础”和“理论依据”,而难以从自身理 论中去寻找和确立。教育学研究者时常感叹 教育学被其他学科殖民化了,教育学成了一 个“跑马场”。因此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 任务,就是“形成适合教育学自身理论领域 的界限”。
教师学院增设附属的实验学校,最有名的是
杜威的实验学校和1917年创立的林肯学校。 “但是很少有人对学校的具体教学试验感兴 趣。比如教师学院最有名且最有影响力的桑 代克就对这种学校实验嗤之以鼻。……桑代 克这种态度在教师学院太为普遍。所以说, 虽然这种实验学校在当初看来非常有希望, 好像可以创造一个让教育学家们和老师们可 以并肩从事课程工作的环境,但实验学校常 常没能最终达到这个目的。”
1920年代,克伯屈提出了“项目方法”,认
为他把杜威的思想变成了一种一般老师在教 室里可以使用的方法,通过强调一种简单的 “怎样教学”的计划,希望老师们能够接受 和应用他的那些观点。但当时许多人却认为, 克伯屈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认为“克伯屈把 ‘项目方法’当作解决所有课程问题的灵丹 妙药是不理智的,这样的做法正在危及教育 学家的威信”。
对教育学学科地位的另一种思考
自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以来,它始终在持续不 断的困扰和烦恼中吃力地挣扎着,其学科地位颇为 尴尬,甚至有些狼狈。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中国, 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第五任院长拉格曼在2000年 出版的一部名为《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 的教育研究的历史》(AN ELUSIVE SCIENCE The Troubling History of Education Research)的 著作中指出:美国当代的教育研究是一门“捉摸不 定”的科学,美国当代的教育研究的历史是一段 “困扰不断”的往事。
因为,教育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强势力量的交互作用中,总体上处于弱势、 受动、滞后的状态,因此,教育具有较强的 社会依附性(次生性[sub-])和社会交融性。 这是造成教育学学科界限模糊的主要原因。 此外,教育还有一个方面的特性,即教育现 象和教育活动比较日常性、生活性、经验性。 这也是造成教育学学科界限模糊的原因。
教育学是“冤大头”。既把它看作学术性学
科,又把它定位为实践性学科,要求乃至苛 求其实用性,而且最好能线性地、直接地、 立竿见影地、药到病除地、操作性地发挥和 发生作用。 什么叫“有用”?怎么理解教育学的“有 用”?哲学有没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