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清代美学 《中国美学史》 马工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次,以各大少数民族为主的审美文化圈: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藏族文化圈,它以藏传佛教寺 院为中心,以寺院建筑、佛像制作、法会仪式为主要的审美文化形式,佛教美学成为核心; 以大漠南北为主的蒙古族文化圈:草原茫茫,天高地远,民风淳朴,松散简约,敬天、雄阔、 豪放,信仰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却是藏汉满因素的结合,其寺庙与敖包等其他传统文化符号 一起嵌镶在草原之中,结合成草原审美文化;位于西北的维吾尔族-回族文化圈,受伊斯兰文 化的滋养,形成了带有独特装饰风格的建筑艺术,以及诗、乐、舞三位一体、带有喜剧色彩 的民间麦西莱甫、十二木卡姆等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为伊斯兰教美学;南方土司地区和海岛 地区,又各有多姿多彩的审美文化特色。
总之,从政治/社会美学的角度看,清代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的一体性,它体现在新的 京城模式的整合性,也体现在以满(政治)汉(文化)为主体对各民族审美文化的整合性。 在这种整合性的背景下,各民族、地域的艺术审美经验丰富多彩,显示了多元一体的审美文 化和美感模式,为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王”山水
八怪:金农
第六,在书法上,最初是帖学的承转,先有王铎、傅山的晚明书法,继而有由朝廷风气和科 举制度而来的台阁体。然而,在金石学和文字学的氛围中和都市的繁荣中,碑学崛起,扬州 八怪和邓石如、尹秉授各放光彩。而后,由包世臣到何绍基到康有为,碑学不断掀起美学高 潮。帖学与碑学之争,体现了士人中两种美学风尚之争。
各文化区显出了中华审美文化的多元性,但多元又在一体之中。这一体,不仅体现为中华民 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天下观本质上的同一性,也体现为有清一代天下观的特殊性。因此, 这多元一体典型地体现在清代的京城模式上。
清代京城承继了明代的京城,这是明清宇宙观和天下观一致之处,但又加了圆明园,从园林 象征的角度体现天下观,加了长城外的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如果说圆明园从九州清晏这样 静的景观方面体现了天下一体,那么,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则从政治典礼活动上体现了天下 一体,这就是年班和围班制度。年班即蒙古王公定期朝见皇帝,要举行各种活动。围班是未 出痘疹的蒙古族王公,每年秋夏到木兰围场随皇帝狩猎,在避暑山庄朝觐,其间也举行各种 文艺活动。顺治年间五世达赖喇嘛来京,朝廷专门为之在德胜门外修了黄寺。六世班禅喇嘛 为庆贺乾隆60年进京,朝廷为之在承德修建了须弥福寿寺。整个京城体系的建筑布局,本身 就服务于大一统的天下观。
第四节 清代美学的总结性著作
– 一、清代美学的总结性著作及主要观念 – 二、王夫之及《薑斋诗话》和叶燮《原诗》中的美学思想 – 三、石涛《画语录》中的美学思想 – 四、李渔的生活美学和刘熙载《艺概》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清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清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 首先,以京城为中心的包括18个行省的满汉融合文化圈。主要有两种审美场极:以北京为中 心的政治—文化场极和以扬州为中心的商业—文化场极。
第二,文化艺术上的交融。作为“天下”的继任者,清朝皇帝和满族贵族对汉族优秀的文化 艺术成果采取了吸收、学习的态度。比如,乾隆皇帝在位时间最长、年寿最高,他的书法作 品数量也非常多,包括自作的诗文、宫苑寺观匾联、书画题跋,以及大量的临摹古人的法帖 之作。乾隆皇帝还将历代法书名迹刻成丛帖公诸天下。乾隆十五年,集魏至明法书300余种刻 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32册;乾隆二十年,续选历代法书39种刻成《墨妙轩法帖》4卷; 乾隆三十四年,又命重刻宋《淳化阁帖》10卷,它表明乾隆皇帝对历代书法佳作的欣赏和推 崇。
第三,在朝廷大一统的框架中,士人美学开始登台。诗文上,愤激美学变成诗歌中雍容优雅 的肌理、格调、性灵、神韵,转为桐城派的呈现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美学 理论。在绘画上,从四僧的“无法”与“四王”的“有法”到石涛《画语录》时,两个方面 虽还有所对立,但也已经有了一种互补和会通的关系。
中国美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八章 清代美学
清代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朝代。在美学上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作为继元代之后由少 数民族建立的政治大一统王朝,审美风尚呈现了新的面貌;其次,作为中国传统的继承者, 清代在美学理论、艺术门类、生活美学等方方面面进行总结,产生了一批总结性的著作;再 次,宋代以来新型都市的发展和新型都市经验的积累,在清代达到高峰,清代在小说、戏曲 美学和生活美学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复次,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产生了 丰富多样的审美文化圈;最后,西方文化此时已经完成现代化升级并向世界扩张,中西文化 的互动和中西美学的互动也出现了新的局面。
清代官服
三、中外交流中的美学思想
清代,中国不但与亚洲的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有广泛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而 且与欧洲各国同样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然而,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只把欧洲的思 想和审美文化作为自己容纳万有的四夷之一来看待。明代中叶,西方文化传至中国。明清改 朝,来自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继续得到清代朝廷的宠信,在与中国士大夫的历法之 争失败后,南怀仁又重新获得宠信。至康熙四十年(1701),前来中国的传教士已有400余 人,教徒10余万人。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中西的礼仪之争以后,传教行为在中华 被禁止。
第五,从宫廷到社会,画种区分显出了另一种社会的等级区别,朝廷之画与以“扬州八怪” 这类带着都市新因素的士人画显出了区别,还与商业版画产生了区别,也与民间年画形成了 区别。正如在宫廷各类画种具有自己的等级定位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这四类画也有自己的 等级定位。这里冲突较为激烈的是“四王”型美感和“八怪”型美感。
同时,清代对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编于康雍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 是古代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分6编、32典、6 117部,正文1万卷。编于乾隆间的《四库 全书》包括存书3 503部,总计79 337卷,装成36 304册。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0卷,《四库全书考证》100卷,《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这种学术的指导思想和治学 方式,影响了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诗、文、词、书、画、音乐、舞蹈、小说、戏曲、建筑 等。清代不仅是时代美学的开创者,也是美学历史的总结者。
目录
第一节 清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清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 二、清代美学的主要领域 – 三、清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第二节 清代的政治/社会美学
– 一、多元一体中的美学总貌 – 二、满汉交融中的美学思想 – 三、中外交流中的美学思想
目录
第三节 清代的小说戏曲美学
– 一、清代小说戏曲美学总貌 – 二、金圣叹及其小说美学 – 三、李渔及其戏曲美学
二、满汉交融中的美学思想
第一,伦理思想上的互相影响。清朝统治者非常自觉地吸收儒家的伦理思想为自己服务。比 如,崇德元年颁布《登基(极)议定会典》五十二条,就是在吸收汉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对身份等级、婚姻、丧葬、分家、跳神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儒家的伦理观念成为可供遵守执 行的教条,为满汉人民共同遵守。在光绪五年撰修谱书时,也模仿汉俗,自七世起列二十八 字排列辈份,同字必为同辈,这就固化了封建的等级秩序,形成了自上而下至达民间百姓的 伦理美学。
王士祯诗稿
翁方纲题字
扬州八怪
曹雪芹
太平山水图
景德镇瓷器
清代漆器
三、清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清代美学的演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清代大一统带来的满汉核心区与边疆少数民 族区的形成,主要是一种多元的空间审美文化在一体的主导下之形成。这里还包括对西方美 感形式东渐的因素进行定位。二是中华民族以诗文书画为主体的传统美学在清代的演进,内 容最为丰富。主要体现为,在传统艺术门类中产生新的美感形式和站在新现实的高度对传统 艺术门类的千年发展进行总结。三是对自宋以来在都市繁荣和经验发展中产生的小说、戏曲、 版画等进行总结、定位、创新。
石涛作品
第四,朝廷画院中画种定义显示了一种在清人天下观背景上的美学等级秩序。从康熙朝到乾 隆朝,宫廷画院中,四王的文人画,版画进入宫廷而成的殿画;进入宫廷又被中画所规训了 的西洋画(如意大利人朗世宁、安德义、潘廷章、法人王致诚、贺清泰、波希米亚人艾启蒙 的画作),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的秩序之中。
圆明园
郎世宁 作品
在这一阶段,与西方诸国的交往充实或丰富了天下观模式的内容,与亚洲邻国的交往则验证 或强化了传统的天下观模式。无论是强化还是充实,它都显示了传统的天下观模式的稳定性。 西方的绘画和音乐艺术,以一种全新的宇宙模式和宗教信仰为基础。以邹一桂为代表的中国 文人,在传统的天下观背景中,无法形成对西方的真正认识。直到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 才真正认识到一个现代化的西方,宇宙观念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审美观念才产生了巨大的变 化,与此相关的美学学科、美学理论才真正开始了与世界对话的历程。Βιβλιοθήκη 傅山书法邓石如书法
– 第七,都市趣味和士人新潮体现在小说和戏曲之中。
– 第八,清代美学作为几千年中华民族美学的总结,具有丰富的成就和自己的特色。
第二节 清代的政治/社会美学
一、多元一体中的美学总貌
– 尽管强调满族的正统性,但为了巩固大一统,在八旗军分镇京师和全国各地、满族人口大量 入关分布到东西南北的同时,满族还是全面承继了由历代汉族主导的中华文化,开始了全面 学习由汉语所负载的中华文化的过程。为此,在京师设立了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在各地 设八旗官学、义学,既学满语和骑射,又学汉语和汉语所载的文化经典。同时,设托忒学、 蒙古官学,培养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又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义学,招收少数民族 首领子弟,增进了民族间的互相了解。大多官书都有少数民族语言本,例如《八旗通志》 《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等。大型字典和辞典,各族文字对照,如《五体清文鉴》是满、 蒙、汉、藏、维吾尔五文对照,《四体合壁清文鉴》是满、蒙、汉、藏四文对照,《三合便 览》是满、蒙、汉三文对照,《西域同文志》是满、蒙、汉、藏、维吾尔、托忒蒙文六文对 照,极大地方便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乾隆
第三,生活方式上的交融。在清代,满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它使全国各地 的满汉人民相互接近、相互渗透,将文化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其中,“京旗文化”的形成 是典型而杰出的。从康熙至乾隆时期,北京划分出八旗人的居住区域,生活在八旗圈内的满 族人士,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保留本民族的个性,形成了与外界不同的景观。在和外 界的交流过程中又杂进部分汉族文化,在伦理思想、语言、服饰,以及饮食、文学艺术、习 俗等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的影响,从而使清代的京城文化区别于以往历代的京城 文化,“京旗文化”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生活方式的交融,为文化和审美的 交融提供了深厚的根基。
二、清代美学的主要领域
– 满族人以中华的天下观入主中原,一方面继承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精华,另一方 面又把满族文化的精华加在中华文化的主体之中,并对中华主要民族(蒙、藏、维、回)的 文化进行了新的整合。在这一社会条件下,特别突出的是江南一带的都市繁荣,为新兴艺术 门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作为新兴艺术门类的小说和戏曲得到了发展。同时,面对西学东渐, 在中西互看中对西方的审美文化和艺术进行了包容中的定位。因此,清代的美学领域可以分 为四个大的场极:朝廷、士人、都市、民族。以朝廷为核心展开来的审美文化,突出体现在 制度性的建筑、城市、服饰、舞乐、工艺等领域;以士人为核心展开来的审美文化,主要体 现在诗、文、书、画等领域;以都市为核心的审美文化,主要是小说、戏曲、版画、年画; 以民族为核心而展开来的,是满汉核心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带地方特色的审美文化。
第一,是改朝换代后的逸民美学。包括黄宗羲、贺贻孙、廖燕在诗文上的愤激美学,钱谦益、 吴伟业在诗学上的沉思美学,朱耷在画学上“非哭非笑”的美学和傅山在书法上的“宁丑毋 媚”的美学,多面地表现了明末清初剧烈的历史冲突在美感上的凝结。
八大山人:朱耷
第二,是礼制美学。它在清代大一统中逐步形成审美风貌,体现在大一统的京城模式的形成, 体制性典章制度的形成,包括建筑上宫府官宅的体制、服饰体系(帝后服与文武官服的典制) 和宫廷音乐体系(祭祀音乐、朝会音乐、宫廷宴乐、巡幸音乐)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