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鬼谷子》博得对方信任的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观察对方自有的变化外,纵横家还可以通过设计变化来造成对方的心理波动从而发现端倪。《鬼谷子·摩篇》中写道:“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在战国策篇章《齐王夫人死》中,田文便通过一套档次不同的七对耳坠揣摩出了齐王最心仪的嫔妃,从而让齐王更加信任赞赏自己。
当纵横家对对方的心理和情感有了相当的把握程度之后,便可根据这些情报,再次运用言语行为和谋略理论,顺应对方的信息、满足对方的需要,从而博得对方的信任。
但是纵横家并不是只是巧舌者,在大多数时候,顺应对方心理的言语最多只能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在对方也是聪明之辈时,真正想要博得对方的信任,还是需要为对方解决实在问题。这便需要高超的谋略艺术在足对方的特殊需要,将自身利益与对方利益统一起来。以战国策篇章《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烛之武在向秦王表达了自己的真诚态度后,有理有据的向秦王阐明晋国坐大的危害,深得秦王之意,从而博得了秦王的信任,说服了秦王反戈保郑,完成了外交使命。
取同去异的
古话有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无论是在族与族、国与国还是人与人的交往当中,思想和行动的不同甚至“异”都会造成天然的隔阂。而在另一个方面,一个人最信任的人其实是自己,这正是因为自己和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是最趋同、最一致的。人人都有“与同道,避异类”的倾向,因此作为纵横家,若想博取对方的信任,最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便是取同去异,让对方认为纵横家与自身的思想高度一致。
在向秦王正式陈情一说之前,张仪毫无疑问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虽然这一部分历史并无记载,但是从《战国策》记载的张仪说辞礼不难看出他的准确判断和精心准备。说辞洋洋洒洒近两千字,即便是在现代也堪长文。在一开始,张仪首先表达自己的真诚和忠诚,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有思想的人,“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丽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既迎合了秦王求贤若渴的心态,又给人一种铮铮直言之感,让秦王觉得自己必是有德之辈,同时才也不俗。在充分的吸引了秦王的关注后,张仪抛出了“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的观点,认为秦应当以一统天下为志,这极大的重合于秦王内心并吞天下的野心,使秦王更加赏识和喜爱张仪。接下来,张仪系统性的论述了他为秦国设计的路线图,“臣敢言往昔。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并且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详略得当的进一步解释,想必听闻了此番言语,秦王内心已将张仪引为知己,并且大爱张仪之才。张仪已经超额完成了博取秦王信任的任务,在最后,张仪再表忠心,“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由于秦王此时已经对张仪有了相当的好感与信任,最后一番话主要起到的是巩固先前成果的作用。
取同去异是博得他人信任的关键思想,但是当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将非常依赖于捕捉和揣摩对方心思、顺应和满足对方需要的行动方法。
揣摩
揣摩就是揣情摩意,其关键在于能够从对方日常生活和情绪中捕捉对方的需要、想法或倾向,并且据此通过一些小事来验证确定。
《鬼谷子·揣篇》中写道:“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即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和好恶,往往会在情绪较为强烈时显露无疑。在《战国策·赵策一》里,张孟谈敏锐的捕捉到魏恒子和韩康子的情绪,从而据此判定有反攻翻盘的机会,连夜与韩、魏之君深谈,取得了两者的信任并达成了利益共识。但内心激动的张孟谈的喜色也被智过所观察到,并据此判定韩魏将反。这便是典型的通过捕捉对方情绪心理变化的细节来探知内情的方法。
案例分析
作为春秋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张仪在当时外交舞台的出色表现可谓传奇。其对秦、楚君王的游说堪称两个不同方面的纵横术教科书式的教材。
张仪之所以选择秦国,是透过秦王招贤纳士的表象看到了秦王并吞天下的野心,而在张仪看来,秦国的潜在实力完全允许这种野心变成事实,但是当时的秦国尚缺乏明确的战略方向,而张仪的才能恰巧能够在此得到发挥。
浅析《
诞生于先秦之际的《鬼谷子》和纵横学派,由于其方法论的特质和与后来儒家学派思想的不符,表面上一直被作为“隐学”,但是又由于其与社会生活的高度契合和有用性,实际上一直是各行各业暗中的“显学”。因此,《鬼谷子》和纵横术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消失或失传,而且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运用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拓展,但其理论体系也从未被以一种学术研究的方式建立起来。谷振诣老师通过数十年的精心钻研,对《鬼谷子》和纵横家进行了学术意义上的标准化归纳,将纵横术的精髓集中概括为“以言语和谋略调动行为的艺术”,并将其理论体系概括为需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谋略理论。这三大理论不是纵横术理论的三个部分,而是相互贯穿的三个方面。
顺应对方
有了充足的情报支撑,通过言语行为和谋略来博得对方信任的方法更像是一门艺术。《鬼谷子》中的《内揵》、《权篇》、《谋篇》都在用大篇幅论述这种艺术。
用言语顺应对方心理,以谋略满足对方需要是行动的根本准则,但是具体方法却贵在灵活变通。《内揵》中讲结交君心“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摩篇》中讲“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总之,当顺应对方心理时,应当以“资”为本,就是根据对方的特性和实情来进行。在《孟子·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一篇中,孟子便是通过在对话伊始为齐宣王的行为辩护,顺应了齐宣王的本意,从而加强了齐宣王对孟子的认可和信任,为进而的说服工作铺平了道路。
张仪在两次游说和博得信任的过程中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但是依赖的取同去异的核心思想和揣摩对方心思的行动方法、顺应对方心理和满足对方需要的行动方法是一致的,堪称用纵横术博得君王信任的经典案例。
纵横术是一门永远不会过时的艺术,文明和历史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纵横术的发挥,反而给予了纵横之道更多的空间和佐证。用言语和谋略调动行为是纵横术的精髓,而博得他人信任的思想是精髓的精髓。在三大理论的互动中,博取他人信任的方法既多种多样,又不离其根本,是纵横之道的妙门所在。
调动行为是《鬼谷子》和纵横理论的精髓所在,而调动行为的精髓,便在于博得对方的信任。从这个角度,博得对方信任的思想贯穿整本《鬼谷子》,无论是捭阖内揵、飞箝抵巇、还是揣摩权谋,其都内涵着博取对方信任的思想和方法。而在纵横家的另一本记事名作《战国策》中,这些思想和方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鬼谷子的开篇章节《捭阖》中对捭阖的解释即为“捭者,料其情也;阖者,结其诚也”,碍乎便是结其诚;结其诚的思想和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每一样都离不开对对方“情”的把握。
取同去异的前提是,是知同知异,这是纵横家三大主要理论的交汇之处。纵横家日理万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博得对方信任,所以首先要通过言语行为和谋略理论行反应、揣摩之术,获取信息,运用需要理论分析出对方最近的想法和需求,然后再通过言语行为和谋略,顺应对方的想法,满足对方的需要,是对方与纵横家达成全面一致,甚至认为知己。最后充分运用对方的信任,调动对方的行为。
通过这番表达,张仪用相当短的时间极大地博得了秦王的信任。但是这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在这番说辞之前,张仪用了大量时间对秦国和秦王进行分析谋划,而在之后,张仪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忠诚。当然,张仪在这轮表述中已经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为日后争取了一个极高的起点。
张仪在秦国的游说为自己的政治前景打开了局面。而随后张仪游说楚王,以实现破纵连横的工作也展现了纵横术中博取他人信任的思想。在这次游说中,张仪不再是孤家寡人,而是拥有强大的秦国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张仪在洞悉了楚王的个人性格特点后,巧妙的利用楚王胆小怕输却好大喜功的特点,一边以军事优势和战史恐吓楚王,以动摇楚王的合纵决心,“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一边抛出橄榄枝,表达秦国的善意,同时开出空头支票,许诺不存在的胜利和扩张,“秦下兵攻卫、阳晋,必开肩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最后,在楚王高度动摇时,提出实质的建议,表达秦国和张仪的真诚善意,“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至此,楚王真诚的认同了张仪的策略和善意,充分信任了张仪,甚至任命张仪为相,张仪此行超额完成了外交任务。
当纵横家对对方的心理和情感有了相当的把握程度之后,便可根据这些情报,再次运用言语行为和谋略理论,顺应对方的信息、满足对方的需要,从而博得对方的信任。
但是纵横家并不是只是巧舌者,在大多数时候,顺应对方心理的言语最多只能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在对方也是聪明之辈时,真正想要博得对方的信任,还是需要为对方解决实在问题。这便需要高超的谋略艺术在足对方的特殊需要,将自身利益与对方利益统一起来。以战国策篇章《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烛之武在向秦王表达了自己的真诚态度后,有理有据的向秦王阐明晋国坐大的危害,深得秦王之意,从而博得了秦王的信任,说服了秦王反戈保郑,完成了外交使命。
取同去异的
古话有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无论是在族与族、国与国还是人与人的交往当中,思想和行动的不同甚至“异”都会造成天然的隔阂。而在另一个方面,一个人最信任的人其实是自己,这正是因为自己和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是最趋同、最一致的。人人都有“与同道,避异类”的倾向,因此作为纵横家,若想博取对方的信任,最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便是取同去异,让对方认为纵横家与自身的思想高度一致。
在向秦王正式陈情一说之前,张仪毫无疑问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虽然这一部分历史并无记载,但是从《战国策》记载的张仪说辞礼不难看出他的准确判断和精心准备。说辞洋洋洒洒近两千字,即便是在现代也堪长文。在一开始,张仪首先表达自己的真诚和忠诚,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有思想的人,“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丽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既迎合了秦王求贤若渴的心态,又给人一种铮铮直言之感,让秦王觉得自己必是有德之辈,同时才也不俗。在充分的吸引了秦王的关注后,张仪抛出了“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的观点,认为秦应当以一统天下为志,这极大的重合于秦王内心并吞天下的野心,使秦王更加赏识和喜爱张仪。接下来,张仪系统性的论述了他为秦国设计的路线图,“臣敢言往昔。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并且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详略得当的进一步解释,想必听闻了此番言语,秦王内心已将张仪引为知己,并且大爱张仪之才。张仪已经超额完成了博取秦王信任的任务,在最后,张仪再表忠心,“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由于秦王此时已经对张仪有了相当的好感与信任,最后一番话主要起到的是巩固先前成果的作用。
取同去异是博得他人信任的关键思想,但是当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将非常依赖于捕捉和揣摩对方心思、顺应和满足对方需要的行动方法。
揣摩
揣摩就是揣情摩意,其关键在于能够从对方日常生活和情绪中捕捉对方的需要、想法或倾向,并且据此通过一些小事来验证确定。
《鬼谷子·揣篇》中写道:“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即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和好恶,往往会在情绪较为强烈时显露无疑。在《战国策·赵策一》里,张孟谈敏锐的捕捉到魏恒子和韩康子的情绪,从而据此判定有反攻翻盘的机会,连夜与韩、魏之君深谈,取得了两者的信任并达成了利益共识。但内心激动的张孟谈的喜色也被智过所观察到,并据此判定韩魏将反。这便是典型的通过捕捉对方情绪心理变化的细节来探知内情的方法。
案例分析
作为春秋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张仪在当时外交舞台的出色表现可谓传奇。其对秦、楚君王的游说堪称两个不同方面的纵横术教科书式的教材。
张仪之所以选择秦国,是透过秦王招贤纳士的表象看到了秦王并吞天下的野心,而在张仪看来,秦国的潜在实力完全允许这种野心变成事实,但是当时的秦国尚缺乏明确的战略方向,而张仪的才能恰巧能够在此得到发挥。
浅析《
诞生于先秦之际的《鬼谷子》和纵横学派,由于其方法论的特质和与后来儒家学派思想的不符,表面上一直被作为“隐学”,但是又由于其与社会生活的高度契合和有用性,实际上一直是各行各业暗中的“显学”。因此,《鬼谷子》和纵横术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消失或失传,而且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运用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拓展,但其理论体系也从未被以一种学术研究的方式建立起来。谷振诣老师通过数十年的精心钻研,对《鬼谷子》和纵横家进行了学术意义上的标准化归纳,将纵横术的精髓集中概括为“以言语和谋略调动行为的艺术”,并将其理论体系概括为需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谋略理论。这三大理论不是纵横术理论的三个部分,而是相互贯穿的三个方面。
顺应对方
有了充足的情报支撑,通过言语行为和谋略来博得对方信任的方法更像是一门艺术。《鬼谷子》中的《内揵》、《权篇》、《谋篇》都在用大篇幅论述这种艺术。
用言语顺应对方心理,以谋略满足对方需要是行动的根本准则,但是具体方法却贵在灵活变通。《内揵》中讲结交君心“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摩篇》中讲“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总之,当顺应对方心理时,应当以“资”为本,就是根据对方的特性和实情来进行。在《孟子·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一篇中,孟子便是通过在对话伊始为齐宣王的行为辩护,顺应了齐宣王的本意,从而加强了齐宣王对孟子的认可和信任,为进而的说服工作铺平了道路。
张仪在两次游说和博得信任的过程中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但是依赖的取同去异的核心思想和揣摩对方心思的行动方法、顺应对方心理和满足对方需要的行动方法是一致的,堪称用纵横术博得君王信任的经典案例。
纵横术是一门永远不会过时的艺术,文明和历史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纵横术的发挥,反而给予了纵横之道更多的空间和佐证。用言语和谋略调动行为是纵横术的精髓,而博得他人信任的思想是精髓的精髓。在三大理论的互动中,博取他人信任的方法既多种多样,又不离其根本,是纵横之道的妙门所在。
调动行为是《鬼谷子》和纵横理论的精髓所在,而调动行为的精髓,便在于博得对方的信任。从这个角度,博得对方信任的思想贯穿整本《鬼谷子》,无论是捭阖内揵、飞箝抵巇、还是揣摩权谋,其都内涵着博取对方信任的思想和方法。而在纵横家的另一本记事名作《战国策》中,这些思想和方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鬼谷子的开篇章节《捭阖》中对捭阖的解释即为“捭者,料其情也;阖者,结其诚也”,碍乎便是结其诚;结其诚的思想和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每一样都离不开对对方“情”的把握。
取同去异的前提是,是知同知异,这是纵横家三大主要理论的交汇之处。纵横家日理万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博得对方信任,所以首先要通过言语行为和谋略理论行反应、揣摩之术,获取信息,运用需要理论分析出对方最近的想法和需求,然后再通过言语行为和谋略,顺应对方的想法,满足对方的需要,是对方与纵横家达成全面一致,甚至认为知己。最后充分运用对方的信任,调动对方的行为。
通过这番表达,张仪用相当短的时间极大地博得了秦王的信任。但是这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在这番说辞之前,张仪用了大量时间对秦国和秦王进行分析谋划,而在之后,张仪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忠诚。当然,张仪在这轮表述中已经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为日后争取了一个极高的起点。
张仪在秦国的游说为自己的政治前景打开了局面。而随后张仪游说楚王,以实现破纵连横的工作也展现了纵横术中博取他人信任的思想。在这次游说中,张仪不再是孤家寡人,而是拥有强大的秦国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张仪在洞悉了楚王的个人性格特点后,巧妙的利用楚王胆小怕输却好大喜功的特点,一边以军事优势和战史恐吓楚王,以动摇楚王的合纵决心,“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一边抛出橄榄枝,表达秦国的善意,同时开出空头支票,许诺不存在的胜利和扩张,“秦下兵攻卫、阳晋,必开肩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最后,在楚王高度动摇时,提出实质的建议,表达秦国和张仪的真诚善意,“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至此,楚王真诚的认同了张仪的策略和善意,充分信任了张仪,甚至任命张仪为相,张仪此行超额完成了外交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