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研究的实验技术改进

合集下载

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伊维菌素(Eviruxin)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化合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

伊维菌素对不同类型的癌细胞具有抗增殖与促凋亡的作用,但其对于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和MGC—803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探讨其潜在机制。

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胃癌细胞BGC—823和MGC—803分别在含10% FBS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于37°C、5%CO2的条件下生长至70%~80%的接触抑制状态。

2.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分别用伊维菌素处理BGC—823和MGC—803细胞,设置不同的浓度梯度。

采用Transwell孔板进行迁移实验,用含有Matrigel的Transwell孔板进行侵袭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

3. Western blot分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中涉及迁移和侵袭的相关蛋白表达,包括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等。

结果:1. 伊维菌素可抑制BGC—823和MGC—80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伊维菌素处理后,BGC—823和MGC—803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上调,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下调,表明伊维菌素抑制了细胞的EPIT和EMT过程。

讨论:胃癌的迁移和侵袭是其致命性的特征之一,也是治疗的难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伊维菌素能够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信号通路有关。

E—cadherin是细胞间粘附蛋白,其表达上调可增强细胞间的黏附力,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而N—cadherin和vimentin则是EMT过程的标志蛋白,其下调可以减弱细胞对基质的侵袭能力。

细胞迁移侵袭试验技术(Transwell)

细胞迁移侵袭试验技术(Transwell)

细胞迁移侵袭试验技术(Transwell)迁移实验(cell migration assay)实验介绍细胞迁移与侵袭实验将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小室内称上室,培养板内称下室,上下层培养液以聚碳酸酯膜相隔,将研究的细胞种在上室内,由于聚碳酸酯膜有通透性,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可以影响到上室内的细胞,应用不同孔径和经过不同处理的聚碳酸酯膜,就可以进行共培养、细胞趋化、细胞迁移、细胞侵袭等多种方面的研究。

实验步骤:1材料准备:可拍照显微镜,Transwell小室,孔径8μm,没包被胶的(Coster 和Corning公司的也较常用),Transwell迁移实验的细胞培养板24孔板。

细胞培养板应当与购买的Transwell小室相配套,BD公司的Matrigel,无血清DMEM,(1%胎牛血清)DMEM和1640培养基,DMEM 完全培养基,1640完全培养基(也可加到20%血清),无菌PBS,棉签,胰酶,4%多聚甲醛固定液或者甲醇,结晶紫染液(0.1%(g/ml)PBS结晶紫)2步骤和流程2.1基质胶铺板:用BD公司的Matrigel 1:8(根据细胞产生mmp的量来决定)稀释,包被Transwell小室底部膜的上室面,置37℃30min使Matrigel聚合成凝胶。

使用前进行基底膜水化。

2.2制备细胞悬液①制备细胞悬液前可先让细胞撤血清饥饿12-24h,进一步去除血清的影响。

但这一步并不是必须的。

②消化细胞,终止消化后离心弃去培养液,(用PBS洗1-2遍),用含BSA的无血清培养基重悬。

调整细胞密度至5×105/ml。

2.3接种细胞①取细胞悬液100μl加入Transwell小室。

②24孔板下室一般加入600μl含20%FBS的培养基,特别注意的是,下层培养液和小室间常会有气泡产生,一旦产生气泡,下层培养液的趋化作用就减弱甚至消失了,在种板的时候要特别留心,一旦出现气泡,要将小室提起,去除气泡,再将小室放进培养板。

细胞转移检测实验报告

细胞转移检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细胞转移是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研究旨在通过细胞转移检测实验,探讨细胞转移的发生机制,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细胞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组织脱离,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器官或组织的过程。

本研究采用细胞侵袭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转移能力,通过观察细胞侵袭和迁移的距离、速度以及细胞形态变化,评估细胞的转移能力。

三、实验材料1. 细胞: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肺转移细胞系PC-3;2. 实验试剂:Matrigel基质胶、Transwell小室、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胰蛋白酶、四甲基偶氮唑盐(MTT)等;3. 仪器:倒置显微镜、细胞培养箱、酶标仪、离心机等。

四、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MCF-7和PC-3细胞分别接种于6孔板,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生长至80%融合时,进行实验;2. 细胞侵袭实验:将Matrigel基质胶与DMEM培养基混合均匀,将Transwell小室的上室铺上Matrigel,将细胞悬液加入下室,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取出Transwell小室,用棉签擦去未侵袭的细胞,观察侵袭细胞数量;3. 细胞迁移实验:将Transwell小室的上室去掉Matrigel,将细胞悬液加入下室,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取出Transwell小室,用棉签擦去未迁移的细胞,观察迁移细胞数量;4. MTT实验:将细胞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小时后,加入MTT溶液,培养4小时,用酶标仪检测吸光度(OD)值,计算细胞活力;5.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MCF-7和PC-3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五、实验结果1. 细胞侵袭实验:PC-3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强于MCF-7细胞,侵袭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2. 细胞迁移实验:PC-3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强于MCF-7细胞,迁移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3. MTT实验:PC-3细胞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MCF-7细胞,OD值显著升高(P<0.05)。

细胞侵袭转移实验报告

细胞侵袭转移实验报告

细胞侵袭转移实验报告细胞侵袭转移是癌症进展和转移的重要特征之一。

了解细胞的侵袭转移机制对于癌症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研究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并探究其相关机制。

实验过程如下:1. 细胞培养与处理:选取一种具有侵袭能力的癌细胞株,如乳腺癌细胞MCF-7。

将细胞培养在含有适当营养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经过传代培养至适当细胞数目。

2. Transwell侵袭实验:将含有细胞的培养基加入到上游腔室中,下游腔室中加入含有化膜毛细孔的过滤膜,如Matrigel。

使细胞逐渐通过过滤膜向下游腔室侵袭。

培养一定时间后,取出过滤膜并使用染色剂染色,以观察和计数通过膜孔的细胞数量。

3. Western blot分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有关侵袭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如转录因子Snail和转录因子Slug、E-cadherin和N-cadherin等。

提取细胞总蛋白,经SDS-PAGE电泳分离,转移至聚乙烯二醇膜上,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结合。

通过免疫反应,使用化学发光显色剂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

4. Real-time PCR分析: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包括Snail、Slug、E-cadherin和N-cadherin等。

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 后,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通过观察PCR曲线和计算Ct值,比较各样本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

实验结果如下:1. 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MCF-7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

染色显示通过过滤膜的细胞数量较多。

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nail、Slug和N-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较低。

这表明细胞侵袭转移相关的转录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异常。

3. Real-time PCR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Snail、Slug和N-cadherin的mRNA水平较高,而E-cadherin的mRNA水平较低。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性研究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性研究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性研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性是癌症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也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细胞迁移和侵袭性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细胞迁移和侵袭性指的是细胞从原位置向周边组织或者远离原位进行活动的能力。

这个过程通常涉及细胞的形态学和生化学的变化,细胞在基质中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反馈等。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迁移和侵袭主要是为了完成组织修复和再生等生理功能,但是在癌症等疾病状态下,细胞迁移和侵袭则是肿瘤发展的必要过程之一。

过去的研究发现,有很多因素可以促进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性。

例如,一些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可以使细胞从原位分化,增殖和扩散到其他组织。

肿瘤细胞的增强迁移和侵袭能力则涉及许多复杂的过程,如细胞的骨架变化、细胞—基质和细胞—细胞黏附分子的活化和调控等。

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认识。

例如,细胞穿透实验允许我们更深入地研究细胞对胶原蛋白等基质组分的穿透能力。

透过借鉴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可以根据基因组数据预测肿瘤的转移倾向,为肿瘤治疗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在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方面,研究细胞迁移和侵袭性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例如,目前基于基因编辑的肿瘤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功,其目的是通过针对癌细胞基因组编辑,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其他疾病领域的研究,如结缔组织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也重视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治疗策略。

尽管我们对细胞迁移和侵袭性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但是这个研究领域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

例如,如何在实验室环境下准确模拟肿瘤生长对于肿瘤治疗的研究非常重要,但这需要更加精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技术。

除了这些技术上的挑战外,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也使其难以彻底破解。

尽管如此,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细胞迁移和侵袭性的认识将会不断增加。

这将帮助加速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疗,并促进更加精确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法的发展。

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综述报告5篇

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综述报告5篇

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综述报告5篇篇1一、引言肿瘤细胞增殖实验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及其相关机制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的实验方法、应用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的基础。

研究者需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细胞系,并掌握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如细胞的复苏、传代、冻存等。

2. 实验试剂与仪器在进行肿瘤细胞增殖实验时,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试剂和仪器,如细胞计数试剂、酶标仪、显微镜等。

这些试剂和仪器的选择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三、实验技术1. MTT法MTT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细胞增殖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还原MTT,生成蓝色结晶物并沉积在细胞中,从而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在肿瘤细胞增殖实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BrdU法BrdU法是通过检测细胞内BrdU的掺入量来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

该方法需要预先在培养基中加入BrdU,然后通过特异性抗体检测BrdU的掺入量。

BrdU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

3.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能够同时检测单个细胞多个参数的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细胞的周期、凋亡、增殖等情况。

在肿瘤细胞增殖实验中,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检测细胞的DNA含量、BrdU掺入量等指标,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细胞的增殖情况。

四、应用及优缺点1. 药物筛选与评价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实验可以用于药物的筛选与评价。

通过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以评估药物的抗肿瘤活性,为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2. 肿瘤病理学研究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实验还可以用于肿瘤病理学研究。

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增殖特性,可以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相关机制,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 个体化治疗与预后判断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实验在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判断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鳞癌_实验报告

鳞癌_实验报告

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鳞状上皮组织,具有高度恶性和侵袭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鳞癌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实验旨在研究鳞癌的分子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细胞:人鳞癌细胞系(A431)、人正常上皮细胞系(HaCaT)2. 实验试剂:RIPA裂解液、SDS-PAGE凝胶制备试剂盒、Western blot试剂盒、抗体(p53、Bcl-2、Bax、VEGF、EGFR等)3. 实验仪器: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低温高速离心机、培养箱、显微镜等三、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人鳞癌细胞系(A431)和人正常上皮细胞系(HaCaT)分别接种于培养瓶中,在37℃、5%CO2的条件下培养,待细胞贴壁生长至80%时,进行后续实验。

2. Western blot检测:取A431和HaCaT细胞,加入RIPA裂解液提取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转膜,加入一抗和二抗,进行Western blot检测。

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收集A431和HaCaT细胞,用Annexin V-FITC/PI染色,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4. 细胞迁移实验:将A431和HaCaT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加入含有10%FBS的培养基,在37℃、5%CO2的条件下培养,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5. 细胞侵袭实验:将A431和HaCaT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加入含有10%FBS的培养基,在37℃、5%CO2的条件下培养,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四、实验结果1.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A431细胞中p53、Bcl-2、VEGF和EGF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aCaT细胞,而Bax蛋白表达水平低于HaCaT细胞。

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A431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HaCaT细胞。

3. 细胞迁移实验结果:A431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高于HaCaT细胞。

JAK2STAT3通路对结肠癌LoVo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JAK2STAT3通路对结肠癌LoVo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JAK2STAT3通路对结肠癌LoVo细胞侵袭迁移的影
响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其具有侵袭性和迁移性。

因此,研究结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JAK2STAT3是一种常见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可以影响多种细胞活动,包括细胞分化、增殖、侵袭和迁移等。

有研究表明,JAK2STAT3信号通路可能在结肠癌的侵袭和迁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JAK2STAT3信号通路对结肠癌LoVo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三、研究方法
1.细胞培养:用DMEM培养结肠癌LoVo细胞,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沉默技术:通过转染siRNA沉默JAK2STAT3基因。

3.Transwell实验:利用Transwell室进行细胞侵袭迁移实验。

4.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蛋白表达水平。

五、研究预期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预计能够探究JAK2STAT3信号通路对结肠癌LoVo 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深入了解结肠癌的发生机制,并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和MGC-803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

我们发现伊维菌素能显著抑制这两种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通过调节特定信号通路来实现抑制作用。

这表明伊维菌素有望成为胃癌治疗中的新型药物。

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胃癌发展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伊维菌素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望成为未来胃癌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

【关键词】胃癌、伊维菌素、细胞迁移、细胞侵袭、抑制作用、信号通路、治疗、新型药物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人因胃癌而丧生。

虽然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但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的生存率仍然较低。

寻找具有更好疗效和较少副作用的新型治疗药物对于胃癌患者至关重要。

伊维菌素是一种来自真菌的天然产物,已被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

近年来,研究发现伊维菌素对各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实验室研究中,伊维菌素被发现可以抑制胃癌细胞BGC—823和MGC—803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这为将其作为新型胃癌治疗药物提供了可能性。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探究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胃癌治疗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明确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探讨其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具体包括:1. 研究伊维菌素在抑制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方面的生物学效应;2. 探究伊维菌素对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3. 分析伊维菌素作为潜在药物在胃癌治疗中的可行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发现新型胃癌治疗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深入理解伊维菌素的药理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治则中药复方抑制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治则中药复方抑制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治则中药复方抑制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肺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虽然肺癌治疗手段不断提升,但该病的高复发率、耐药性以及广泛转移等问题仍然是难以解决的现实难题,因此寻找治疗肺癌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式,在防治肺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不同治则,中药复方可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肺癌细胞,抑制其侵袭性,减少其转移、复发,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本研究将探究不同治则中药复方对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目的1.筛选出不同治则中具有抑制肺癌细胞侵袭转移效应的中药复方;2.分析不同治则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3.探究不同治则中药复方对肺癌细胞的凋亡作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筛选具有抑制肺癌细胞侵袭转移效应的不同治则中药复方;(2)分离纯化不同治则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并通过药理学实验验证其对肺癌细胞的抑制效应;(3)测定不同治则中药复方对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4)利用实验室的基因芯片技术和拟南芥的遗传模型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治则中药复方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2.研究方法(1)细胞实验: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通过Transwell实验评价各种不同治则中药复方对肺癌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和MTT法等实验技术研究各种治疗对细胞生长、凋亡的影响。

(2)中药化学分析:采用常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等方法,对不同治则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并进行纯化,最终鉴定化学结构。

(3)基因芯片技术: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其对于基因整体表达的影响,从而探究不同治则中药复方的内在作用机制。

(4)遗传模型实验:通过拟南芥的遗传模型,在体内研究不同治则中药复方对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四、预期成果(1)筛选出具有抑制肺癌细胞侵袭转移效应的不同治则中药复方;(2)鉴定不同治则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3)深入探究不同治则中药复方对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4)揭示不同治则中药复方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皮肤鳞癌实验报告

皮肤鳞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皮肤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免疫状态等。

为了研究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本实验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皮肤鳞癌细胞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细胞培养- 细胞来源:取自皮肤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经过组织块培养和细胞传代,获得皮肤鳞癌细胞系。

- 培养条件:细胞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37℃、5%CO2条件下培养。

2. 分子生物学技术- 实验试剂:PCR试剂盒、引物、DNA提取试剂盒、限制性内切酶、T4连接酶、DNA marker等。

- 实验方法:- DNA提取: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胞总DNA。

- PCR扩增:根据目的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对PCR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 DNA连接:将酶切后的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连接。

- 转化与筛选: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进行菌落筛选。

- 阳性克隆鉴定:通过PCR和测序对阳性克隆进行鉴定。

3. 细胞功能检测- 细胞增殖: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 细胞迁移与侵袭: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 细胞凋亡: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三、实验结果1. DNA提取与PCR扩增- 成功提取皮肤鳞癌细胞总DNA。

- 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片段。

2.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与DNA连接- 对PCR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获得酶切位点。

- 将酶切后的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连接。

3. 转化与筛选- 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进行菌落筛选。

- 通过PCR和测序对阳性克隆进行鉴定,成功获得目的基因克隆。

4. 细胞功能检测- 细胞增殖:与正常细胞相比,皮肤鳞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

- 细胞迁移与侵袭:与正常细胞相比,皮肤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

- 细胞凋亡:与正常细胞相比,皮肤鳞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

肿瘤转移实验报告

肿瘤转移实验报告

肿瘤转移实验报告引言肿瘤转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对患者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深入研究肿瘤转移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本实验对肿瘤转移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肿瘤细胞的移植来模拟和研究肿瘤转移过程,了解肿瘤细胞的浸润、迁移和侵袭能力,为肿瘤转移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实验室常用的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2. 肿瘤细胞株选择:选择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

3. 移植模型建立:将肿瘤细胞悬液注射到小鼠体内,建立肿瘤移植小鼠模型。

4. 观察指标:观察小鼠体内转移肿瘤灶的数量、大小和分布情况。

5. 统计分析:使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1. 肿瘤移植小鼠模型的建立成功,并成功观察到转移肿瘤灶的形成。

2. 转移肿瘤灶的数量和大小与移植细胞数量和移植部位有关。

3. 转移肿瘤灶多分布于受体器官的远隔部位,如肝脏、肺部等。

讨论与分析1.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肿瘤转移小鼠模型,模拟了肿瘤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分布过程。

2. 经过观察发现,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与其侵袭性密切相关,侵袭性较高的细胞更容易导致远隔器官的转移灶形成。

3. 转移肿瘤灶的形成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肿瘤细胞逃逸血液循环、靠近远隔器官、侵入和定植等过程。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建立了肿瘤转移小鼠模型,并观察到了转移肿瘤灶的形成过程。

通过对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肿瘤转移的过程和发展规律,为肿瘤转移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结合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探索肿瘤转移的更深层次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1. Smith A, et al. (2018). Tumor metastasis: mechanistic insights and clinical challenges. Nature Medicine, 25(12):176-188.2. Li X, et al. (2019). Modeling tumo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 Drosophila. 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12(5), dmm041087.。

细胞体外侵袭实验中Transwell plate染色技术改良

细胞体外侵袭实验中Transwell plate染色技术改良
第 2 O卷 第 6期 21 0 1年 1 2月
中 国 组 织 化 学 与 细 胞 化 学 杂 志
CHI NES J E oURNAL oF S HI ToCHEM I TRY S AND Y
Vo1 O. o .2 N .6
D e .2 1 c 01
细 胞体 外 侵 袭 实验 中 Trn wel lt 色 技 术 改 良 a s l pae染
清晰。
2 .凝胶 和 聚碳 酸 膜上 的细 胞擦拭 擦 拭 凝 胶 和膜 上 的 细 胞 时 须 注 意 棉 签 湿 润 即 可, 不能 滴水 ; 擦拭 时 , 需从 一个 点开 始 , 规 律 的扫 有
Trn we lt , a s l pae 六孔 培 养板 , l 新鲜 配制 的苏 木
普通 显微 镜下 观 察 。而 此 操 作 需 要格 外 细心 , 容 且
易损 伤穿 膜 的细 胞 , 因而 影 响 结果 。利 用 六孔 培养 板 既避免 上述 操作 , 可 防止样 本混 淆 : 又 在六孔 培 养 板 各 孔标 记 编 号 , T a s l 上 室 置 于 相 应 的 孔 将 rn wel 中, 经染 色 后直 接在 倒 置 显 微 镜 上 观察 ; 且 , 孔 而 六
DOI1 . 8 0 z zh . 0 1 0 . 2 :0 3 7 / g z x 2 1 . 6 0 2
细胞体外 侵袭 实验 主要 应 用 于肿瘤 细 胞侵 袭和 转移 能力研究 。该实 验经 常使 用 Trn we lt 通 a s lpae l 过 mar e 穿 膜 侵 袭 实 验 来 检 测 肿 瘤 细 胞 的侵 袭 ti l g 潜 能 。但在具 体 实 验 中获 得 真 实 、 佳 实 验 结果 图 最

肿瘤细胞侵袭试验(Tumour Invasion Assay)原理和实验步骤

肿瘤细胞侵袭试验(Tumour Invasion Assay)原理和实验步骤

肿瘤细胞侵袭试验(Tumour Invasion Assay)原理和实验步骤一、原理Matrigel是从小鼠EHS肉瘤中提取的基质成分,含有LN、IV型胶原、接触蛋白和肝素硫酸多糖,铺在无聚乙烯吡硌烷酮的聚碳酸酯滤膜上,能在DMEM培养基中重建形成膜结构,这种膜结构与天然基质膜结构极为相似。

滤膜孔径一般为8um,而且膜孔都被Matrigel覆盖,细胞不能自由穿过,必须分泌水解酶,并通过变形运动才能穿过这种铺有Martrigel 的滤膜,这与体内情况较为相似。

铺有Martrigel的滤膜放在以Blind Well腔或MICS腔上下室之间,铺有Martrigel面朝向上室,在下室中加有趋化剂,如一定浓度的LN、FN或小鼠3T3条件培养液或人睾丸上皮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上室加入重悬的瘤细胞,具有侵袭能力的细胞在趋化剂诱导下开始穿膜运动。

细胞穿膜所用的时间与Martrigel的用量有关,选择25ugMartrigell铺膜,16小时后观察结果较为合适。

穿过滤膜的细胞多数粘附在滤膜下表面,可用棉签将上表面的细胞拭去,然后用乙醇固定滤膜,P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统计穿过Martrigel的细胞数。

另外用Trans well小室也可进行重建基质膜侵袭分析,这一方法是在Transwell小室吊篮式上腔的滤膜上铺上30ugMartrigel,加入细胞72h后观察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细胞在TransWll腔中培养72小时后,有相当数量穿过滤膜的细胞不再粘附在滤膜下表面,而是脱落进人下腔溶液中.因此统计穿过基质膜的细胞数目时应把这部分细胞考虑在内。

肿瘤细胞穿过重建基质膜的能力与它的体内侵袭转移能力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可以用重建基质膜模型初筛抗侵袭药物。

在上述分析中,如果不在膜上铺Martrigel而直接将8um孔径滤膜安放在侵袭腔室上下腔室之间,细胞通过变形运动穿过滤膜,用这种模型对分析细胞运动能力和药物对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

细胞侵袭数据分析报告(3篇)

细胞侵袭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细胞侵袭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也是肿瘤转移的先导环节。

为了研究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本研究通过细胞侵袭实验,收集了不同处理条件下肿瘤细胞的侵袭数据。

本报告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本研究选用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作为实验对象,将其接种于6孔板中,进行常规培养。

2. 细胞处理将A549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不同浓度的药物进行处理,对照组采用等体积的溶剂进行处理。

3. 细胞侵袭实验采用Transwell小室进行细胞侵袭实验,将处理后的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的上室,下室加入含有基质胶的培养基。

孵育一定时间后,取出小室,用棉签轻轻擦去未侵袭的细胞,用4%的甲醛固定,结晶紫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侵袭细胞。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

三、结果与分析1. 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1)实验组细胞侵袭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药物处理能够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2)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侵袭能力逐渐增强(P<0.05),说明药物处理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

2. 影响细胞侵袭能力的因素(1)细胞周期: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周期分布,发现实验组细胞G2/M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药物处理能够促进细胞周期向G2/M期转变,进而增强细胞侵袭能力。

(2)细胞黏附:通过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黏附能力,发现实验组细胞黏附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药物处理能够降低细胞黏附能力,从而增强细胞侵袭能力。

(3)细胞骨架: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骨架蛋白的表达,发现实验组细胞骨架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药物处理能够增强细胞骨架蛋白的表达,进而增强细胞侵袭能力。

临床分析中的肿瘤细胞侵袭检测与肿瘤治疗的评估和

临床分析中的肿瘤细胞侵袭检测与肿瘤治疗的评估和

临床分析中的肿瘤细胞侵袭检测与肿瘤治疗的评估和进展。

肿瘤细胞侵袭是肿瘤恶性生长和转移的重要特征,它直接影响着肿瘤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准确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够为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对临床分析中的肿瘤细胞侵袭检测技术及其在肿瘤治疗评估和进展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一、肿瘤细胞侵袭检测技术的分类和原理肿瘤细胞侵袭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和临床检测两大类。

体外实验主要通过细胞培养、转移模型和侵袭增强原理等方式来研究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而临床检测则主要通过病理学观察、组织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来评估肿瘤细胞的侵袭性。

1.1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中常用的肿瘤细胞侵袭检测方法包括细胞迁移实验、划痕实验和器官特异性模型实验等。

其中,细胞迁移实验主要通过孔隙性膜或移动通道来观察和评估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划痕实验则通过初始伤口后观察细胞的填充情况和侵袭能力。

而器官特异性模型实验则通过培养肿瘤细胞与特定组织或细胞共同培养来模拟肿瘤细胞在体内的侵袭过程。

1.2 临床检测临床检测中常用的肿瘤细胞侵袭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组织学分析通过病理学观察和染色技术等手段来评估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如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分子生物学方法则主要通过检测相关侵袭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和遗传变异来评估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如RT-PCR、Western blot和基因芯片技术等。

二、肿瘤细胞侵袭检测在肿瘤治疗评估中的应用肿瘤细胞侵袭检测在肿瘤治疗评估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可以评估肿瘤的转移风险和预后情况,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其次,肿瘤细胞侵袭检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新的肿瘤标志物和侵袭相关靶点,从而为肿瘤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肿瘤细胞侵袭检测在肿瘤治疗进展中的应用肿瘤细胞侵袭检测在肿瘤治疗进展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首先,肿瘤细胞侵袭检测可以为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有助于揭示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和途径。

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药效评价研究

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药效评价研究

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药效评价研究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因此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尤为重要。

在药物的开发过程中,药效评价研究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旨在评估药物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药物研发的过程、药效评价的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药物研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药效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主要用于评估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可以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来进行研究。

体外实验通常使用细胞系或动物模型来进行,而体内实验则直接在动物或患者身上进行。

药效评价研究的目的是确保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市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药物研发中常用的药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增殖和凋亡实验、细胞侵袭和转移实验、细胞周期与凋亡异常实验、动物模型实验等。

细胞增殖和凋亡实验是最常见的药效评价方法之一,它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凋亡率来评估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细胞侵袭和转移实验是评估药物对肿瘤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可以通过转移模型和侵袭试验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细胞周期与凋亡异常实验则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和死亡的影响,以此来判断药物的治疗效果。

动物模型实验则是将药物作用于活体动物体内,通过评估动物的生存率、体重变化、肿瘤体积等指标来确定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药效评价研究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肿瘤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药效评价研究难以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肿瘤类型的通用方法。

不同类型的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和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进行个体化的评价研究。

其次,现有的药效评价方法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实验条件的复杂性、耗时性和耗费资源等问题,这些都使得药物研发过程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此外,药效评价方法的不可靠性也是一个问题,需要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评价方法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未来,药效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移行细胞瘤实验报告

移行细胞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获取移行细胞瘤细胞,并对该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为后续的肿瘤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材料1. 移行细胞瘤组织样本2. DMEM培养基3. 胎牛血清4. 青霉素-链霉素溶液5. 0.25%胰蛋白酶6. 24孔板7. CO2培养箱8. 显微镜9. 移液器10. 吸管三、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1)将移行细胞瘤组织样本置于DMEM培养基中,用剪刀剪成小块。

(2)将剪成小块的组织放入24孔板中,加入适量DMEM培养基。

(3)将24孔板放入CO2培养箱中,37℃、5%CO2条件下培养24小时。

(4)24小时后,加入0.25%胰蛋白酶,消化细胞。

(5)消化结束后,用吸管轻轻吹打,收集细胞。

(6)将收集到的细胞用DMEM培养基洗涤两次,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细胞/mL。

(7)将细胞接种于24孔板中,每孔加入1mL细胞悬液。

(8)将24孔板放入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

2. 细胞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记录细胞生长情况。

3. 细胞传代:当细胞长满孔底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细胞,按照1:2的比例传代。

4. 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1)细胞增殖实验: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2)细胞侵袭实验: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3)细胞凋亡实验:通过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四、实验结果1. 细胞培养:成功获得移行细胞瘤细胞,细胞形态呈梭形,细胞生长迅速。

2. 细胞形态观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逐渐增多,细胞形态保持一致。

3. 细胞传代:成功完成细胞传代,细胞生长状态良好。

4. 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1)细胞增殖实验:移行细胞瘤细胞增殖能力较强。

(2)细胞侵袭实验:移行细胞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

(3)细胞凋亡实验:移行细胞瘤细胞凋亡率较低。

五、结论本研究成功获取了移行细胞瘤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研究的实验技术改进
【摘要】肿瘤的基础研究一直是医学类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度侵袭和迁移的特性,对于侵袭和迁移特性的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实验技术是基础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针对研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几种常用实验技术,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肿瘤;侵袭;迁移;实验技术
肿瘤的治疗一直是生物医学类研究很重要的一部分,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及全世界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肿瘤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恶性肿瘤具有的高度侵袭和迁移特性成为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是抗肿瘤研究中的热点。

1.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的常用实验技术
基础研究对临床工作有着推动作用,注重基础研究不仅利于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并且利于开展交流合作,推动行业发展,肿瘤疾病治疗的研究工作最终还是要从基础研究做起。

实验技术对于基础研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技术的发展推动基础研究的进步。

研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特性时,常用的实验技术有Western blot、免疫组化、Transwell小室测定法、划痕实
验等,对这几种实验技术进行优缺点分析能够为科研工作者提出建议,让科研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1检测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相关蛋白
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相关蛋白有CD147、MMP-2、MMP-9、VEGF 等。

CD147是免疫球蛋白家族中一个高度糖基化的跨膜蛋白,能够调控MMPs的表达,刺激MMP-2、MMP-9的产生,MMP-2、MMP-9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成分,并且诱导VEGF的产生,促进血管的生成,在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关键性作用。

研究证实,这些蛋白的表达水平都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肿瘤的侵袭和迁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实验来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了解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特性。

在基础研究中,通常可以通过Western blot来检测侵袭和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确定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是否存在差异,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让研究者间接了解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的变化,并且Western blot的方法可以量化蛋白的表达水平,但缺点是检测蛋白表达水平对于判断侵袭性和迁移性不够直观,实验步骤较为复杂,抗体和蛋白的亲和力存在差异,并且抗体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因此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2Transwell小室测定法
Transwell小室测定法可用于测定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
Transwell小室底部有一张通透性膜。

在实验进行时,分别在小室内、外加入不同的培养液,将肿瘤细胞接种在小室内,细胞对小室外的培养液有趋化性,一段时间之后,侵袭性和迁移性较高的肿瘤细胞可从小室内迁移到小室外,终止培养,将小室内膜上的细胞擦拭干净,置于镜下观察,可看到迁移到小室外膜上的肿瘤细胞,从而研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特性。

Transwell小室测定法研究侵袭和迁移更加的直观,实验步骤较简单,缺点是只能半量化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特性。

1.3划痕实验
划痕实验可用于侵袭和迁移,划痕实验是先将肿瘤细胞接种,细胞铺满培养皿时,用移液枪尖等在贴壁细胞上划线,PBS冲洗,镜下观察划痕并拍照、标记,测量划痕边缘相对距离;继续培养细胞,终止培养后在镜下观察划痕的状态,拍照并测量,计算迁移距离,根据细胞迁移距离即可判断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特性。

划痕实验的方法简单,实验仪器简单,可量化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特性;但实验中的不可控因素影响结果可靠性。

2.实验技术改进建议
在肿瘤细胞的侵袭性与迁移性研究中,以上的几种实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对侵袭性和迁移性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针对其优点进行改进,使得实验结果更为可靠。

Western blot实验可定量检测蛋白表达水平,但是此种方法无法定位蛋白在细胞中的位置,如果一旦蛋白在细胞内表达的部位
发生变化,研究者无法获得相应的结果。

因此可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定位蛋白的位置,作为Western blot的补充实验,两种实验技术相结合不仅可量化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还能在细胞中定位目标蛋白的表达位置。

Transwell小室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认真仔细的操作,要求在实验设计时,应当考虑全面,如培养基中小牛血清等物质会诱导肿瘤细胞迁移,所以在实验中,小室内部应当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小室外使用含少量血清的培养基,肿瘤细胞的趋化性会诱导其向小室外迁移。

为了模拟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状态,在接种肿瘤细胞之前,在小室内铺上一层基质胶模拟人体内的细胞外基质,肿瘤细胞需要分泌一些侵袭和迁移相关的蛋白将基质胶溶解,才能迁移到小室外。

Transwell小室测定法在改进之后,肿瘤细胞发生迁移时所处的环境更加近似人体内部,得到的实验结果更为可靠。

与以上几种实验技术相比,划痕实验对设备仪器的要求较低,为了提高划痕实验可靠性,实验人员首先要对整个实验过程熟悉,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在划痕时用枪尖靠着直尺划线,得到的划痕较为均匀和笔直;同一个样本的不同位置重复划线,计算迁移距离时多取几个点,降低实验的误差。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特性的研究对于肿瘤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实验技术对于基础研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实验技术进行改革,可有效的推动基础研究的进展。

研究肿瘤
细胞侵袭和迁移特性的几种实验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科研工作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几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得到的结果的可信度会更高。

【参考文献】
[1]Chen W,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J].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6.66(2):115
[2]樊代明.论医学基础研究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7):531-532
[3]徐小艳,徐宪伟,王慧,等.肺腺癌中CD147、MMP-9和VE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4):384-387 [4]李超,陈力,沈学远.Hsp70与肿瘤转移相关蛋白MMP-9,VEGF,E-cadherin和CD44v6对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5):30-34
[5]Huang Y F, et al. Association of MMP-2 and MMP-9 expression with recurrences in primary spontaneou pneumothorax.[J].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017.33(1):17
[6]张又枝,黄琦,任平.在Transwell小室中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研究[J].湖北科技学报(医学版),2015.29(2):96-97 [7]Fei Y,et al.Cathepsin L knockdown enhances curcumin-mediated inhibition of growth,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glioma cells[J].Brain Research,2016.1646:580
[8]张凌志,邸菁,王运杰,等.Transwell小室筛选高侵袭性C6细胞MMP-2和TIMP-2的表达[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0):742-745
[9]彭诗元,葛元勋,姚丽,等.DUSP10对人卵巢癌A2780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1):17-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