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走势与整体物价水平关系分析_从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涨谈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2010年6月以来,国内夏粮减产、灾害天气频现、游资大肆炒作,再加上俄罗斯、乌克兰粮食出口禁令等多重事件一路推高国内农产品价格,拉动了2010年第三季度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扬。市场对于农产品价格走向反应强烈,也因此产生了未来农产品价格继续推高整体物价水平的诸多忧虑。

一、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概况及主要原因

2010年6月以来,在支撑价格上行的诸多因素的积累作用下,农产品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见图1),粮食、棉花、玉米等价格屡创新高。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1月下旬50个城市的主要食品平均价格的变动情况。数据显示,当期监测的29种食品中,近七成种类的食品当期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鸡蛋价格延续了6月以来一贯的上涨走势,累计涨幅超过28%。经过分析,本轮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行情既有粮食收购流通体制、经济发展趋势等累积的长期效应,也有游资炒作、自然灾害等影响供需的短期冲击。

影响农产品走势的长期效应:一是我国政策临储收购价格逐年上涨。自2005年我国临时存储粮食收购政策启动以来,国家临储收购价格几乎每年都要提高,极大加重了既得利益集团对粮价上涨的强烈预期。二是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缺陷。我国农产品销售中间商过多,完全隔开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限制了市场自我价格调节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我国物流技术落后,成本高、效率低,中间商加价太多,形成“最后一公里加价五成”的现象。三是农资、能源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化肥、农药等占到我国农业生产成本的50%以上,能源价格上升助推农产品价格走高。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大幅提升。

短期因素:其一,全球流动性宽裕,大量游资涌入国内农产品市场。在宽松货币政策条件下,全球流动性泛滥,国内外游资疯狂炒作农产品等资源类商品。此外,农产品的金融化特

农产品价格走势与

整体物价水平关系分析

——

—从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涨谈起

■程冬旭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北京100033)

摘要:本文在回顾农产品涨价的根源的

基础上,剖析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因素,并对

未来物价走势进行了研判。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物价食品CPI

观察与思考

图1农产品价格变化情况26

2011.1

2011.1

质倍增,通过农产品期货等衍生品进行投资和避险的资金有增无减。其二,灾害天气频发加强减产预期,农民惜售心理严重。6月以来,

长江中上游和东北松花江流域等粮食主产区相继发生特大洪水,异常天气增大了种植成本,农民对粮价的期望较高,捂粮、惜售气氛加重,售粮节奏放缓。与此同时,受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和政府托市收购支持,市场收购主体增多,入市积极,助涨农产品价格。

二、未来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基本判断

展望2011年,

粮食供给增大,不利天气效应渐弱,但受国内外多重因素的作用,我国农产品价格短期内可能仍呈现持续上涨的行情。

一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空间被挤压。2007年以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临时存储价格连年大幅上调,粳稻的最低收购价由三年前的75元到现在的105元上浮40%,农产品价格底限逐步抬高的同时,种粮农民和收储企业对于粮食价格的心理底线也随之提高,看涨心理较重,对粮食的销售也就会产生一定的观望心理,售粮积极性降低。因此,虽然与历年相同,国家会通过拍卖投放大量粮食,但市场总供给增加幅度将不如往年,价格易涨难跌(见图2)。

二是国际粮价的外部冲击。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多国农业欠收,供应状况趋紧,早已飙涨的小麦价格引领国际粮价轮番涌动。自2010下半年以来,以小麦、玉米为首的美国农产品期货价格一直处于上升通道(见图3),继续攀升的国际粮价可能给国内粮价带来压力。目前,经过8至9月的大幅上涨,国外农产品到岸完税价格再次高于国内价格,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补涨态势明显。

三是美元弱势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强。近期美元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定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涨,农产品价格

全线上涨,带动国内粮价中枢上移。9月22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将继续观测经济金融形势,准备提供额外宽松措施,同时,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点不变,强化市场对进一步量化宽松的预期,预示美国经济复苏仍旧脆弱,短期强势美元难以出现。当然,从中长期看来,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难以动摇,美元汇率下跌空间有限,一定程度上会压制大宗商品价格,对于国内粮价影响趋弱。

三、农产品价格和总体物价水平的关系分析(一)食品CPI 变动可较准确预判CPI 走势

我国CPI 主要由食品CPI 和非食品CPI 两大类构成,食品CPI 综合反映粮食、

油脂、肉禽、猪肉、蛋、水产品、鲜菜、鲜果和调味品的价格情况,非食品CPI 则考察了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的价格变化。以2010年11月为例,CPI 到达年内高位5.1%,除去翘尾因素,食品价格“贡献”了70%左右的新涨价因素。

考察1994—2010年食品CPI 、非食品CPI 及CPI 的长期关系。由于2001年以前,

国家并没有统计和公布非食品CPI ,且在2001年1月1日时,CPI 的计算方法有了较大调整。1因

此以2001年为界,划分1994—2001年、2001—2010年两个样本期,从图4可以看到,1994年至1998年,食品CPI 和CPI 快速下降,并在其后的三年间基本保持稳定。从2001年至今,我国非食品CPI 一直比较稳定,CPI 则在食品CPI 的拉动下,在2004年和2008年分别出现两次较大波动。

研究发现,食品CPI 对CPI 的线性影响在调整前后略有不同,分为0.67、0.39(见图5)。但两个时间段的拟合优度R 2均达到0.94以上,即94%以上CPI 的变动可以用食品CPI 来解释,拟合度较高,可以根据食品CPI 的变动较准确的预测CPI

①1994年到2000年,国家开始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这一阶段,价格指数的统计、公布和使用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处于从属地位。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主要使用报告期权数,指数为月度和年度环比指数。而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用来反映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更具代表性,更适宜作为通货膨胀的测度指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从2001年起,价格指数由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主改为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主,由每月变动对比基期改为对比基期固定在2000年,以后每5年或10年变化一次对比基期。

观察与思

图3美国小麦、玉米期货价走势图

图2

当年产普通中等粮食最低收购价走势图(2004-2010年)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