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12.2)--温热论教案首页及教案

合集下载

温病学教学设计

温病学教学设计

温病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温病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病证辨析及治疗方案,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治。

具体目标包括:1.掌握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等;2.熟悉温病学常见的病因、病机、病证及病理变化等基础知识;3.熟悉温病学诊断的基本方法、辨证思路、望闻问切等技能;4.掌握常用的温病学治疗方法、药物及方剂等,能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5.能运用所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治,并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科学的理解和预测。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温病学的基本概念•温病的定义、历史沿革和学科与临床应用;•温病学的基本特点、理论构成及其与中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温病病因和病机•温病外感之因、发病机理和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温病内伤之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五输之温、七情之温、饮食之温等其他温病因素及其病机。

第三章温病病证辨析•外感温病的病证辨析与治疗;•内伤温病的病证辨析与治疗;•温邪伤及五脏之温的病证辨析与治疗;•特殊温病:温疫、温疮、热淋等的病证辨析。

第四章温病的诊断•温病的诊断思路、方法和技能;•温病诊断中的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的应用;•温病诊断新技术的应用。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温病治疗的基本原则、药物和方剂选用;•温病的辨证论治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温病的预防和康复治疗;•温病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传达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其病证辨析和治疗方法。

•通过讲授,使学生初步掌握温病学的学科体系、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了解温病中临床具体表现,为后续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2. 病案探讨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讨论病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病案中理解温病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对学生的问题予以答疑解惑。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探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等课程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温病学》讲义电子教案

《温病学》讲义电子教案

第十五章 疫疹
【诊断依据】 1、本病所涉及病种较多,不同季节有不同
性质的疫疹发生。P225,有较强的传染性, 能引起流行。 2、起病急骤,迅速传变,症状复杂,病情 凶险。
第十五章 疫疹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初发证治: (1)风热伤络: P227 (2)卫气同病: P227 (3)邪遏膜原: P227 2、阳明热炽,迫及营血: P228 3、邪入营血: (1)邪毒炽盛,气营(血)两燔: P228 (2)血分实热,血热妄行: P229
二、三焦辨证
2、中焦证候: P44 (1)阳明热炽:病机及主要症状 (2)阳明热结: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中阻:病机及主要症状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机及主要症状 3、下焦证候: (1)肾精耗损:病机及主要症状 (2)虚风内动: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一、辨舌 (一)辨舌苔 1、白苔:观察其厚、薄、润、燥。主要有
第九章 暑温
【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于夏末秋初,有明显的季节性。 2、本病起病多急骤,初起较少卫分过程,
发病即见高热、汗多、烦渴、脉洪等暑入气 分、里热炽盛的症状。即叶天士说的“夏暑 发自阳明”。
3、病程传变迅速,变化较多,可有化火、 生痰、生风等病理变化,极易产生津气欲脱、 暑热闭窍、化火动风、伤络动血等严重变化。
第七章 风温
【诊断依据】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多见 2、发病急骤,初起表现为发热、恶风、咳
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继而出现壮热、咳 嗽气喘,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气分 证,后期多致肺胃阴伤。 3、部分病例可出现神志异常等热陷心包证。
第七章 风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袭肺卫:P109 2、邪入气分:P110 (1)邪热壅肺: P110 (2)肺热腑实: P111 (3)肺热移肠: P111 (4)肺热发疹: P111

温热论精品PPT课件

温热论精品PPT课件
动血:主要指邪热的伤血络,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如吐 血、衄血、便血、发斑,或血溢脉外,
领会:(1、8条)风温的首发部位、传变趋向;卫气营血证 候的治疗大法
①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和病位浅深层次: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 血”,既说明了温病卫气营血的一般传变 规律,同时也提示了温病的病位浅深和病 情的轻重。在生理情况下,卫气营血代表 人体不同的营养物质和功能表现,其分布 部位、活动范围。化生过程等有浅深先后 之分,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卫气营血的传 变必然反映出温病发展过程中的病位浅深 和病情轻重。
渗湿于热下:用淡渗的药物,渗利湿邪 从小便而去,使不与热搏。
孤邪疗法:两种邪气同时作用于人体, 先祛除一种邪气,留邪势必孤矣。如透 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
【原文】4.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 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 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 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 不移,以此为辨。(3) 要求:背诵 解释:两阳相劫 浊邪害清 两阳相劫、浊邪害清的表现和辨证意义
②温邪在表的治法: 治法:须用“辛凉轻剂”即辛凉轻清宣透
“辛凉轻剂”不是吴鞠通的辛凉三剂的 “辛凉轻剂”,但包含了吴鞠通的银翘散 和桑菊饮。 此治法不包括所有表证 “辛凉轻剂”说明不可过用寒凉
③温邪在表夹风、夹湿的治疗大法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 流,
透风于热外:用辛散轻浮的药物,疏散 风邪达表而出,使不与热搏。
②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及注意事项: “在卫汗之可也”,
(1)指邪在卫分,宜用“汗法”;使邪 从表而解即可,
(2)不可早投清里之剂,以免遏阻气机, 使邪不得外透。
(3)温邪在卫表,虽也用“汗法”,但 只宜用辛凉之剂;不可用治寒邪束表的辛 温之剂,以免过于发汗,伤津助热,反生 他患。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28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6
(二)宋—元代(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郭雍《伤寒补亡论》 朱肱《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医学课件
17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22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而寒邪在表,閉 其腠理”;“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 時……無寒在表”。因此强调“溫病不得混稱 傷寒”。 ——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 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 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 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 ——吴瑭称其“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

叶天士《温热论》课件

叶天士《温热论》课件
视觉效果。
避免使用过多 文字,利用图 表、图片等可 视化元素展示
信息。
确保素材来源 合法,尊重版
权。
文字设计:选择清晰易读的字体,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字体
图片设计:选择与内容相关的图片,确保图片清晰、美观
布局设计:合理安排文字和图片的位置,确保整体布局和谐、 美观
色彩搭配:选择与内容相匹配的色彩,避免过于鲜艳或过于暗 淡的色彩搭配
动画效果:适当使用动画效果,增强课件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互动设计: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问答、投票等,增加观众的 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动画效果:PPT 课件中可以添加 适当的动画效果, 如文字、图片的 动态展示,增加 视觉效果和吸引
力。
过渡效果:在 PPT课件中,使 用过渡效果可以 使不同页面之间 的切换更加流畅 自然,提高课件 的整体效果。
预览:在完成PPT课件制作后,需要先预 览整个课件,查看是否有错别字、格式错 误等问题。
修改完善:根据预览结果,对课件进行 修改和完善,包括调整字体、颜色、排 版等,确保课件的视觉效果和内容质量。
校对:在修改完善后,需要对整个课件进 行校对,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最终确认:在完成校对后,需要最终确认 课件的内容和格式,确保符合要求并适合 教学使用。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PPT






姓名:叶天士
出生时间:1667年
出生地:江苏吴县
职业:中医学家
成就:创立温热病学派, 著有《温热论》等著作
逝世时间:1746年
创立了温病学派,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出了“卫气营血”理论,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 著有《温热论》等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擅长治疗温病,被誉为“温病圣手”

温病学(3.2)--病因与发病教案及首页

温病学(3.2)--病因与发病教案及首页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首 页)课程名称 《温病学》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教学时数 3 上课时间 12.2.24 (5-7)授 课 人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电化教学授课对象教 案 内 容1、教学目的:1.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2.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熟悉温病发病类型和有关温病病因与发病学说2、教学内容要点:1.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其发病则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2.重点讲授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等主要病邪的病因性质及致病特点。

3.介绍温毒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

4.简介温病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发病类型。

5.注意分析新感与伏邪的比较。

3、教学要求要点:1.明确中医外邪的内涵。

2.重点: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3.疑难点:杂气学说和伏邪学说。

4.补充伏邪学说临床应用概况。

教案首页书写要求:(1)教案书写以简洁、明了、扼要为宜。

(2)教学对象包括专业、年级、学生。

(3)教学目的与教学大纲相一致。

(4)教学内容要点力求按大纲要求,准确、适度、易于操作。

(5)教学要求要点包括:1.基本概念、理论及知识的掌握;2.重点、难点的讲授;3.补充相应的知识内容。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教案[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二、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熟悉温病发病类型和有关温病病因与发病学说[疑难重点]一、重点: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二、疑难点:杂气学说和伏邪学说[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一、病因(一)温邪的共同特点由温病的概念引入,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

说明温邪属于外感病邪,随后简要复习《中基》有关外感病邪的内容,强调中医之病因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人体的综合反映,引入认识温邪的方法和温邪的共同特点教学内容。

讲解温邪的5个共同特点,说明第1点“温热性质显著”决定温邪之为温邪,其它4点是外感病邪所共有。

说明温邪是温病病因的总称,包含多种病邪,简要介绍温邪的分类,引入各种温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温病学课程设计

温病学课程设计

温病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伤寒论》及其扩展为基础,介绍温病学的概念、理论、临床应用及
研究方法。

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温病学的特点和特色,掌握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病机病理;理解温病临床诊疗规律、治则治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渊源;
2.掌握温病学的分类、病机病理等基本理论;
3.了解温病的临床表现、诊疗规律、治则治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4.能够熟练运用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临床实践。

三、课程内容
1.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渊源
(1)温病学的概念和定义;
(2)温病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2.温病学的分类、病机病理等基本理论
(1)四温和里、中、外、闭的病机;
(2)温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3)温病的病因病机。

3.温病的临床表现、诊疗规律、治则治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1)四温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机;
(2)温病的诊疗规律;
(3)温病的治则治法;
(4)中西医结合治疗温病的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学科交叉等综合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二)参考书目
《温病方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中医病证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和实践操作合并的方式,其中闭卷考试占60%;实践操作占40%。

实践操作考核内容包括病历分析、临床症状辨析、方案设计及现场诊断等环节。

完整版【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ppt

完整版【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ppt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原文1、2)
1、在卫汗之可也,“汗”指什么?(辛凉透解、辛温 发汗、辛寒清解)
2、温病的治疗大法有哪些? 3、病在肺经可属(1卫或气;2卫;3气) 4、邪在心包可在(1卫;2营;3血;4营或血) 5、逆传心包—— 6、透热转气—— 7、如何理解“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原文1)
[提要] 温病证治总纲。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 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指出温病治法 与伤寒有别。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原文2)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 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 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 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叶天士《温热论》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叶天士《温热论》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本篇著作世传有两种版本。其内容基本相同, 仅文字略有出入。 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 《温热论》,称为“华本”。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
二、叶天士著作
叶氏一生忙于诊务,著述多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存世的有《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 《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
叶天士《温热论》
二、叶天士著作
据唐大烈《吴医汇讲》小引中所记,《温热论》 为“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 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而成。 该篇文辞简要,论述精辟,甚切实用,为中医 典籍中论述温热病的一部专著,被称为温病学 理论的奠基之作。
叶天士《温热论》
一、叶天士生平

叶天士《温热论》课件

叶天士《温热论》课件
总结词
温病的病因与病机
详细描述
温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温邪和正气虚弱,其中外感温邪又可分为六淫化温和传 染性温邪两类。温病的病机可概括为“热邪入内,内热生邪,热邪与正气相争” ,其中内热是关键,热邪与正气相争是病机变化的核心。
温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总结词
温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详细描述
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养阴生津、透热转气。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辛凉解表、清气分热、清营凉 血、清热解毒、养阴清热等,同时需根据病情轻重和病期早晚进行分期治疗,并注意调理脾胃和顾护 津液。
叶天士的温病治疗学思想
叶天士在温病的治疗上,主张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主要治疗原则。他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温病的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白虎汤等,这些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叶天士还强调在治疗温病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他认为实证宜用攻下,但要注意攻下不宜过 度,以免耗伤正气;虚证宜用补益,但要注意补益不宜过于滋腻,以免滞留邪气。同时,他还提出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 其本”的治疗原则,为后世温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谢谢
THANKS
期治疗和综合治疗。
《温热论》中还收录了叶天士 治疗温病的多个验案,为后世 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温热论》的影响
《温热论》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 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温热论》对中医临床治疗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推动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 展。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理论成为了温 病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 临床实践。
《温热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诊断标准
《温热论》中提出的诊断标准为 现代医学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更
准确地识别和治疗温热病。

《温病学》各论--温热类温病 ppt课件

《温病学》各论--温热类温病  ppt课件

ppt课件
10
第二节 春温
病机要点
1.初起即见里热证,有在气、在营之分 郁热内蕴,复感温热,热势亢盛
2.易伤阴液,后期肝肾阴亏尤为突出 素体阴精亏损,且温热久郁不退,故极易伤阴 张景岳:“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虚,穷 必及肾。”
3.发病及传变迅速,病情较重,变化较多 “路径多歧,随处可发”
ppt课件
本病后期多为肺胃阴伤,宜甘寒养阴为要
ppt课件
9
第二节 春温
概念: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以里热炽盛为初起证候 特征,病位多变、阴伤突出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外因-温热病邪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内因-阴精素亏,正气不足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温病条辨》:“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指房劳说, 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 摄身不慎,过度操劳,思虑多欲,房事不节,汗泻过 度,大病之后,禀赋不足
起病较急,初起先犯肺卫 传变迅速,顺传与逆传
病变以肺为中心 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肺胃阴伤
ppt课件
5
病理传变
口鼻
冬春 风热病邪 邪犯肺卫
卫外失固
顺传
第一节 风温 逆传心包 内闭外脱
肺热炽盛
热在阳明
肺胃阴伤
热灼营阴
热燔血分
风温病理传变pp示t课件意图
6
第一节 风温
诊断要点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及冬季居多 诊断依据:发病初起有发热、恶风、咳嗽、口 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症 侯,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热伤肺络等气分证, 后期呈现肺胃阴伤证候 病变过程中,部分病例出现发热、神昏、谵语 等热陷心包证候,表现特殊,较易误诊。诊断 时,应注意询问病史,警惕本病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首 页)课程名称 《温病学》 第十一章《温热论》 (页码165-188)教学时数 2 上课时间 4 .16 ( 3 -4 )授 课 人 授课形式 讲授重点,指导自学授课对象教 案 内 容一、教学目的:1.了解叶天士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2.熟悉本论关于风温、湿温传变及治疗特点的论述。

3.掌握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卫气营血治疗原则的论述,及背诵原文第1至第10条。

二、教学内容要点:1.简介叶天士的生平、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对温病学的贡献。

2.着重讲述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风温、湿温传变,治疗特点的论述。

注意分析温病大纲(原文第1、8条);邪在肺卫(原文第2、3条);邪陷营血(原文第4、5条);流连气分(原文第6条);邪留三焦(原文第7条);里结阳明(原文第10条);论湿(原文第9条)。

3.简述叶氏《温热论》中察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的论述及诊断意义。

4.介绍叶氏《温热论》关于妇人温病论述的主要观点。

5.注意下列名词术语的解释:上受、逆传心包、透热转气、凉血散血、胃湿、救阴、通阳、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清窍、水主之气、两阳相劫、浊邪害清、战汗、分消上下、上者上之、内匮、脾瘅病、夹阴病、甘温扶中、泻南补北、土燥水竭、肾肝色泛,阴下竭阳。

三、教学要求要点:1.重点内容:温病大纲(原文第1、8条);邪在肺卫(原文第2、3条);邪陷营血(原文第4、5条);流连气分(原文第6条);邪留三焦(原文第7条);里结阳明(原文第10条);论湿(原文第9条)。

2.疑难点: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风温、湿温传变,治疗特点的论述。

教案首页书写要求:(1)教案书写以简洁、明了、扼要为宜。

(2)教学对象包括专业、年级、学生。

(3)教学目的与教学大纲相一致。

(4)教学内容要点力求按大纲要求,准确、适度、易于操作。

(5)教学要求要点包括:1.基本概念、理论及知识的掌握;2.重点、难点的讲授;3.补充相应的知识内容。

第十一章 《温热论》-教案学科:中医临床基础 课程:温病学课型:课堂讲解 教具:多媒体教材:新世纪教材(第七版)主要参考书:《温病条辨》、《三时伏气外感篇》、《通俗伤寒论》[目的要求]1.了解叶天土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2.熟悉本论关于风温、湿温传变及治疗特点的论述。

3.掌握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卫气营血治疗原则的论述,及背诵原文第1至第10条。

[疑难重点]1.重点内容:温病大纲(原文第1、8条);邪在肺卫(原文第2、3条);邪陷营血(原文第4、5条);流连气分(原文第6条);邪留三焦(原文第7条);里结阳明(原文第10条);论湿(原文第9条)。

2.疑难点: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风温、湿温传变,治疗特点的论述。

[教学内容及设计]第一节课一、叶天士生平(5分钟)•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年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1667~1746)。

祖籍安徽歙县,先世迁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阊门外下塘上津桥畔。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故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不仅精于内科,而且精于幼科、妇科、外科•敢于创新,注重取舍 史书称其“治方不执成见”,“切脉、望色、听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治病多奇中,每起沉疴危症,名著朝野。

•叶氏一生忙于诊务,著述多由其弟子整理而成,存世的有《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

•据唐大烈《吴医汇讲》小引中所记,《温热论》为“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而成。

•该篇文辞简要,论述精辟,甚切实用,为中医典籍中论述温热病的一部专著,被称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二、《温热论》简介(5分钟)•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

•本篇著作世传有两种版本。

其内容基本相同,仅文字略有出入。

•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温热论》,称为“华本”。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温证论治》,称为“唐本”。

•后章虚谷依“唐本”将其收于《医门棒喝》中,名《叶天士温病论》,对原文逐条进行详细的注释,并阐发已见。

•王孟英依“华本”将其收于《温热经纬》中,更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不仅收入了众多医家的注释和论述,本人亦加了精辟的按语。

•本教材以“华本”为据,共列37条,将内容归类分析,按原文、提要、释评之体例予以叙述。

•原文后括号内数字,为《温热论》条文顺序编号。

三、温病大纲(原文1、2)学生自习原文1(5分钟)问题回答(5分钟)1、温邪指什么?2、风温、春温、暑温、秋燥、伏暑、湿温的发病特点如何?是否属于“首先犯肺”?3、病在肺经可属(1卫或气;2卫;3气)4、邪在心包可在(1卫;2营;3血;4营或血)5、什么叫做“逆传心包”?6、如何理解“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重点讲授(5分钟)温病证治总纲。

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指出温病治法与伤寒有别。

学生自习原文2(5分钟)问题回答(5分钟)1、在卫汗之可也,“汗”指什么?使用“汗”法应该注意什么?2、什么叫做“到气才可清气”?3、什么叫做“入营犹可透热转气”?4、试通过分析犀角地黄汤来说明什么叫做“直须凉血散血”?重点讲授(5分钟)卫气营血病机的浅深层次及其不同治法。

赵绍琴医案(通过此医案讲述卫、气分治疗大法)(5分钟)第二节课四、邪在肺卫(原文3)学生自习原文1(5分钟)问题回答(5分钟)1、根据此原文,伤寒与温病由表入里的传变有何不同?2、什么叫做“透风于热外”?3、什么叫做“渗湿于热下”?重点讲授(5分钟)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温邪在表及其挟风挟湿的不同治法。

(原文4)学生自习原文1(5分钟)问题回答(5分钟)1、水主之气是指:(A、津液;B、水液;C、肾水;D、肾精)2、原文中的“不尔”指什么?3、什么叫做“两阳相劫”?4、什么叫做“浊邪害清”?重点讲授(5分钟)进一步阐明温热挟风挟湿的证候特点,以及与伤寒的鉴别要点。

五、流连气分(原文5)学生自习原文1(5分钟)问题回答(5分钟)1、“益胃”如何理解?2、 “战汗”如何形成?3、 “战汗”的临床表现如何?4、 “战汗”之后有哪几种转归?如何鉴别?5、汗出肤冷与肤冷汗出有何区别?重点讲授(5分钟)温邪流连气分的治法,战汗的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预后及与脱证的鉴别等。

第三节课六、邪留三焦(原文6)学生自习原文1(5分钟)问题回答(5分钟)1、试述邪留三焦的基本病机。

2、试述邪留三焦的治疗以及代表方。

重点讲授(5分钟)邪留三焦的病理变化、治疗和转归。

七、里结阳明(原文7)学生自习原文1(5分钟)问题回答(5分钟)1、里结阳明有哪些证型?2、湿热里结与伤寒里结运用下法有何不同?重点讲授(5分钟)三焦之邪进一步里结于阳明的治法,以及湿热病与伤寒运用下法的区别。

八、论湿(原文10)学生自习原文1(5分钟)问题回答(5分钟)1、为什么叶天士说:“救阴犹易,通阳最难”?2、何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重点讲授(5分钟)湿邪致病及其治疗大法和注意点。

第四节课九、邪入营血(原文11)学生自习原文1(5分钟)问题回答(5分钟)1、营分证基本病机和主要症状是什么?2、由风热陷入营分者宜犀角、竹叶之品,为什么?3、由湿热陷入营分者宜犀角、花露之品,为什么?4、何谓“透斑”?重点讲授(5分钟)•温病热邪陷入营分的证治。

九、邪入营血(原文12)学生自习原文1(5分钟)问题回答(5分钟)1、温病中为什么会出现“斑出热不解”?2、如何治疗“斑出热不解”?3、“先安未受邪之地”如何理解?重点讲授(5分钟)斑出热不解的病机、治法及用药。

十、彭胜权教授医案•患者男性,34岁。

2004年4月初诊。

•5个月前出现发热、咳嗽,在当地医院(高州)治疗不效,遂来广州求医,于广州市中医院住院治疗1月不效,于2004年2月11日又至孙逸仙医院住院治疗。

曾进行多次多部位影象学检查及多次骨髓检查,认为“可基本排除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及恶性肿瘤”。

曾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每于使用后热势升高,拟诊为“多种药物过敏反应”,停用抗生素,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甲基强的松龙80mg/日V D联用氢化考的松200mg/日V D),亦不能控制病情。

发热每于午后加重,入夜尤甚,体温高达400C。

近日病情加重,夜间热甚时出现神昏谵语。

遂邀彭胜权教授会诊。

•4月初诊。

诊时症见:发热(体温39.40C),神清,口渴,头面、双上肢见斑疹,斑色紫红,咳嗽有痰,大便三日未解,体尚壮实,纳可。

舌暗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此为火郁三焦,充斥上下,内迫营血,胃阴损伤。

治宜宣泄郁火,清胃生津。

以升降散合化斑汤治疗:•大黄8(后下) 僵蚕10 姜黄10 蝉蜕6 生石膏(先煎)30 知母10 粳米15 甘草5玄参20 丹皮12 赤芍15 红条紫草15•服药后,当晚体温降至350C,身凉汗多,神清,此为津气损伤,急以益气养阴:•西洋参15 麦冬10 五味子10•三日后复诊,热势渐退,每日最高体温38-390C,全身散在斑疹,出至手足心,舌红,苔薄腻。

•邪热已减,气血同病,兼以痰湿。

当清热化痰,凉血化斑,以化斑汤合温胆汤治疗。

•生石膏30(先煎) 知母10 粳米15 甘草5 玄参20 水牛角30(先煎) 法半夏10 陈皮6 茯苓20 枳壳10 竹茹10 生姜3片 大枣5枚•三日后复诊,午后夜间热甚,天明汗出身凉,体温波动于37.5-38.20C。

胸闷,咳嗽,痰可咯出,脘痞,纳差,舌略红,苔黄腻。

治以蒿芩清胆汤。

•学生阅读(5分钟)、学生发言(5分钟)、教师点评(5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