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课后题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 区域:是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锁固定的空间系统。

2 结节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 恩格尔系数:用食品消费占真个生活消费的百分比来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

4多样化指数:是指用来研究区域内各部门发展是否均衡的指数。常用的是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

简答题

简述区域系统的主要特征

①集合性:系统要素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

②关联性:系统各要素是互相联系的

③整体性:任何系统都有其特定功能,但系统整体功能大于要素功能之和。

简述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三个基石

①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异质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②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死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

③空间距离的不可磨灭性

区域之间是有距离的。经济活动由于空间距离而发生分异。

请你谈谈对区域系统演化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区域系统的演化是有无序到有序的耗散结构的形成过程。演化方向是有简单到复杂,结构日趋复杂、功能日趋多样、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日趋增强;区域内部演化规律是由点—线—网—面的融合;主要有渐变模式和突变模式两种演化模式;区域系统的演化实质是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技术、人流的流进流出各种流在系统内个子系统之间的交流与作用,导致系统的进化。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来反映重工业化程度。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早起的工业化或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受人为干扰或破坏的程度较小。到了工业化进程加快或经济起飞初期,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耗费与初期开发,生产与消费过程产生的废料、废气会超过环境在自然状态下的自净与分解能力,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当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由于生产设备的改进与技术水平的进步会极大提升生产效率,产业的低耗能化趋向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需求的不断增强,环境质量得以逐渐改善和恢复。

4 区域发展:这里指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指生产的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进、资本积累、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

5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简答题

简述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W.罗斯托于1960年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共分为6个经济成长阶段:

一是传统社会。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农业居于首要地位,消费水平很低,家庭和氏族起着重要作用。

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即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

三是起飞阶段(核心)。即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起飞需要3个条件:①较高的积累率,即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②要有起飞的主导部门;③建立能保证起飞的制度,例如建立使私有财产有保障的制度、建立能代替私人资本进行巨额投资的政府机构等。

四是成熟阶段。特点是,现代技术已被推广到各个经济领域;工业将朝着多样化发展,新的主导部门逐渐代替起飞阶段的旧的主导部门。

五是高消费阶段。

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区域空间模式的演变模式:一低水平的均衡阶段: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的空间结构;二极核发展阶段:以极核发展为特征的空间结构;三扩散阶段:以有极核城市(地带)向外扩散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四高水平的均衡阶段: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

简述城镇化的基本规律

城镇化水平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越快,城镇化速度也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

第三章

PS:带括号的句子及了解是供大家选择性背诵的,以下内容仅供参考,不保证是标准答案。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简述你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1.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发展是前提。

在发展的基础上谈可持续。怎样才能可持续呢?简单的说,可持续就是追求更优而非最优。对于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找一条更优的发展之路。

2.因地制宜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把可持续发展放到区域中去研究,就必须结合区域本身的特征,注意到区域环境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区域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时,思维方法可以迁移,结论绝不能照搬。寻求更优的发展之路必须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可持续。

3.反思和批判意识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追求更优的发展之路。在寻求更优的发展之路的同时,就是对过去发展之路进行反思和批判。我们需要带着反思和批判,用历史的眼光看发展之路,从而追求更优的发展之路。

4.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应该局限于区域内部,应从区域内走向区域间。

任何一个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都应该包括生态建设,资源的综合利用,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区域联系越来越密切,区域可持续发展不仅存在于区域内部,而且还包括区际间的协调。这种协调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协调,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协调。通过区域联系,实现区际协调。从大的层面上实现协调,从广的区域上探讨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增长极: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

点轴开发模式:“点”为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线”为线状基础设施。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空间线性推进方式,也是从增长极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开发模式。

中心—外围模式:中心指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区,外围指围绕中心区分布并受其影响的区域。中心—外围即经济地理集聚的内在运行机制。

简述区域开发的目的和任务。(答案出处:P148-149)

1.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区域开发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不完全等同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2.协调好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关系

区域的发展不单纯是经济问题。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没有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区域经济是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的。(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来说,区域开发应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发达国家或地区来说,区域开发则应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3.确保国家或上级经济区宏观目标的实现

区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发展目标是国家宏观目标的一部分,国家的发展就是通过各个区域的发展实现的。因此,要实现国家的宏观发展目标,各区域就要采取恰当措施,通过区域开发实现国家赋予本区域的任务。

简述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答案出处:P157-163)

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也就是区域产业结构组建模式。依靠支柱产业,发展主导产业,扶持先导产业,是区域开发的一般原则;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相关产业,优先发展基础产业,是各国政府在区域开发过程中的一般做法。

1.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开发模式

①特定产业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地位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供给,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作用,每种产品都有一个“研制开发进入市场大批量生产市场饱和利润下降衰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还没结束,某种功能类似的新产品又在研制开发之中。与此类似,一个产业由出现到衰落,也有这样的过程,这就是产品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