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七章
发展经济学第7章
CH.7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这一章的内容自己看书。
我以下所讲仅仅是补充。
通常所说的科学技术,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是除去主要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企业家才能以外的,对经济增长有重大贡献的因素。
在使用生产方程时,Y=f(L,K,t),t为时间因素,在衡量科学技术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时,t代表除去K,L以外的技术因素。
稍后我们再考察。
1.知识——包含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a.知识——包括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
*知识——分为四种类型:Know-what——事实知识、是什么,信息Know-why——为什么是,典型的科学难题、科学原理(科学)Know-how——知道如何做,属技术领域Know-who——知道是谁的知识,属技术领域与人力资源管理(为进一步改善、改良技术;或为使用某人的技术)(技术)科学知识是对于世界的认识,科学进步则是认识能力的提高。
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手段;与生产力直接相关,可以直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科学不能直接形成生产力;但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体系,不可以截然分开。
人们更为关注技术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但由于处于同一个体系之中,必须予以整体关注。
(1)科学知识是一种公共产品,——非竞争性(MC 0),额外增加一个消费者,生产成本不会明显增加。
多一个人学习科学知识,怎么样?——非排它性。
——无专门所有权,非消耗性产品。
一个人、一个企业掌握某种知识,并不妨碍其他人、其他企业继续掌握、使用,可以无数次地使用,不会因使用次数多而减少。
——它区别于其它公共产品的特点是,生产成本极为高昂,不仅需要巨额投入,而且需要年复一年不间断地投入。
倘若中断投入,对于一个国家的损失,通常在短期内不易察觉,但将使这个国家在一个长时期内科学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科技水平的全面落后应该说与10年“文革动乱”中断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密切相关。
(其它成本大多是一次性投入,即使维护,也无需“年复一年”)——知识的生产成本高昂,但传播的费用低。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发展经济学重点
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1)普通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
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伴有经济增长,而浮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有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浮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普通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赋予成人识字率2/3 权数,入学率1/3 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 来表示(即人均GDP 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发展经济学ch07-PPT精选文档
(二)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 起步较晚的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模式,典型 的如日本和德国,其基本特征: 1、市场机制仍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是政府直接 干预经济的作用加强。 2、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发动的工业化。 3、资本原始积累与工业化同步进行。 4、政府直接投资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而受市场调节的 私营企业采取从棉纺织业起步,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 顺序。
2、从理论上讲,这种演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1)需求结构变化的原因。 (2)要素禀赋的原因。 (3)国际比较优势上的原因。 (4)产业关联效应上的原因。 (5)工业化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资本品工业必 须加速发展。
3、工业化程度的衡量指标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工业和资 本品工业相对变化的统计分析。
一、工业化的涵义
1、较窄的工业化定义。 (1)工业化就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具 体表现为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就 业人口中所占的份额上升。 (2)工业化为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 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 份额上升。
狭义的工业化即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 过程。
判断工业化进程的快慢
工业化进程很快 工业化进程很高 进入发达经济
农业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下降很快,工业比 重上升很快 农业比重很小,工业比重较大 实现工业化后服务业发展很快且比重很大 (70%以上)
工业化指标(以第 二产业比重为代表) 下中等收入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工 业化水平最高 按收入水平经历倒 U型状 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工业化 水平更低,甚至比低收入国家还低
发展经济学5—9章
在1943年提出
罗森斯坦一罗 认为基础设施和需求的不可分性,微小投资根本无法启动停滞 丹大推进理论 的经济。
投资必须一次性的达到一个较大的规模,而且要对国民经济各 个部门同时进行投资,才能实现工业化。
9
(二)对资本重要性的实证分析
自1960年代以来,由于物质资本使用效率较低,经济增长并未达到预定 目标,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对上述“唯资本论”展开了批评与质疑。
平,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低水平陷阱。
要从这个陷阱跳出来,必须作出最低限度努力,或所谓“临界 的最低努力”,
即通过大规模投资以跳出贫困恶性循环,使提高人均收入的力 量超过降低人均收入的力量,使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与人口 增长的速度。
8
罗斯托起飞理 论
1960年。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具有10 %以上的投资增长率,二是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三是工农业 要平衡增长。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不重要的看法是非常错误的。
希克斯(John Hicks)
对西方国家增长来源的计量研究低估了资本形成的贡献。
因为知识重要进步是凝结在新资本中,把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 区分开来可能会导致对资本形成贡献的低估。
安德森(
Dennis Anderson)
说技术进步是一个“余值”没有证明,在缺乏投资的情况下, 发展中国家是怎样能够实现技术进步的。
10
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函数研究
麦迪逊(A. Maddison)
纳迪利(M. Nadiri)
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资 源三大类。
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50—1965年的15年间,经济增长率 平均为5.55%,
其中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是10%,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
• 3.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是二元经济结构,即规模较小的先 进工业和规模巨大的传统农业部门 并存。 – 发达国家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农业和工业都现代化了。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先进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落后的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入 水平较低。
•
在这么短时间里,连2010续年按跨汇率上折算两,个中国收人均入GN台I大约阶相当, 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于中开45始0国0跨美入元奇上以中上迹等。收。入经济体的门槛。
2009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中国的人均GNI达 到了6890美元,排在第119位,比按汇率位次上升了6位 。
2009年按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NI是365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 经济体,排在213个经济体中的125位。
• 地区分布: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 南亚和拉丁美洲。
• 通常把低收入国家称为最不发达国家。
– 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 其次是南亚。 地区
低收入 下中等收 上中等收 高收入 经济体 入经济体 入经济体 经济体
世• 界富裕地区4是0 拉美56 和加48勒比。69
其中:OECD 成员国
30
合计 213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郭熙保教授
1
总目录
第一篇 1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导论
2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
第二篇
增长与 分配
3 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 4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贫困
5 第五章 资本形成
6 第六章 人口与发展 第三篇
发展要 素
• 4.污染的国际转移。为保护本国环境,发达 17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2)
息不充分,很难准确计算出各部门合理的资源使用比例,会造成资源利用和 配置效率低下。 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会压制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价格机制失灵,市场 难以发育,导致经济逐渐失去活力。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以 业尤其是 现代服务 业为主导 的阶段
以信息产 业为主导 的阶段
农业
三
大
产
工业
业
服务 业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衡 量一个国家富裕和强大的重要标志。现在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工业化国家。
二、不平衡增长与联系效应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他在1958年 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批判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提出 了不平衡增长战略。
主要观点: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 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 通过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强大联系效应 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 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 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 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由于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体系不健全,各产业部门的自给 性很强,联系并不太紧密,几乎没有太大的联系效应,这就为究竟选择哪个部门作 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增加了难度。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三、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主导部门是指在各产业部门中具有高创新率和高速增长能力,且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 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最主要作用的产业部门。一般来说,主导 部门不是单个的部门,而是由几个产业部门组成的一个主导部门综合体。
➢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发展 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展经济学ch07
世界农业生产年均增长情况 单位:%
世界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增长带来的。
农业生产的增长意味着粮食生产的增长,使得全世界饥荒和贫困问题 大大得到缓解。
收入组别 低收入国家
1990-2000 20002008
2.3.2
下中等收入国家 3.1
3.8
科特迪瓦
3.5
第七章 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A、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确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 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弄清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B、重点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现代农业的含义与内 容、传统农业的改造
C、难点
传统农业的改造
D、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 地位与作用
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下降的,即农业部 门在国民产值和劳动力中所占份额是趋于下降的。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发展中国家大多以农业为 主,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力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越是 落后的国家,其农业的比重越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不仅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最基本 的消费品,而且是其他部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工业 化的基础和前提。
2、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及高产良种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大多数 低收入国家都程度不同被使用了。
3、许多生产方法和工具仍然是传统的。例如,锄头、木犁、扁担、 箩筐等生产工具,以及畜耕、播种、除草、收割、脱粒、运输等作业 方式在1000多年前就已存在,但至今还广泛地使用着。
4、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目前既不完全是传统农业,也没 有进入现代农业,而是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阶段。
工作与社会对技术需 求相一致?
发展经济学第七章
1、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的形成,旧制度废除的变更和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一种效益更高、交易费用更低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低、交易费用高的制度的替代。
2、制度创新---是好制度的“生产过程”。制度创新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变化总是从习惯、习俗、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约束等非正式规则的边际演变开始,这种连续的演变最终导致正式规则的变化。
(2)制定战略方针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吸取教训,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可行的道路。
(3)促进原始资本积累 要摆脱贫穷的面貌,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积累大量资本,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利用税收价格,利率等工具强制完成。
(4)提供公共物品 发展中国家政府要投资建设的公共物品很多,如基础设施,教育,国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
(4)利用后发优势 利用后发优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参与,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完成。
(5)市场失败比较严重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育不良,市场机制不完善,普遍存在市场失败,政府必须替代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功能。
(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职能
(1)制定制度 政府是制度的制定者,经济活动的裁判员,明确社会经济活动的“比赛规则”,确定经济运行的秩序。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2、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制度创新动力
3、动员全民力量,推动制度创新民主化
4、加强先进文化,社会价值观建设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6、加强法制和监督制度建设
7、借鉴其他国家制度创新成果和经验
8、把握好民情、民意、民心、民愿的制度创新标准
思考题
4、诱致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经济主体自发组织,自下而上共同实施的制度变迁。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北京大学出版社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第2章人口和经济发展它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刚好可以维持个人生存的生存工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他就无法存活。
2.只要收入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就会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人口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
3.收入的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
由第三个假设,自然资源是有限,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人均收入↓。
此时,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
由第三个假设,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增的,人均收入↑。
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
因此,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
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则其速度会不断下降,直到等于零为止;反之,如果人口处于下降状态(即速度小于零),则其下降会减速,直到等于零为止。
这样,人口增长速度在长期将等于零,同时,人均收入等于生存工资。
稳态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它是一个没有人口增长、且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即使资源的物理总量不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产出水平,从而缓解资源的有效约束(也不再完全取决于人均收入),而是取决于父母的生育计划.耐用消费品,能够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
2.子女长大以后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保障,“养儿防老”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
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
的,因为孩子像其他耐用消费品一样,对他们的“消费”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孩子越多,再生一个孩子所能带来的效用下降。
2.从孩子带来未来收入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养育更多的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父母的现期消费就要减少。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就意味着父母由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增加。
发展经济学——第七章
24
(一)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经济发展中对于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环 境污染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
25
1.水污染
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江 河、湖泊、海洋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同时水污染极大地减少了人类的饮用 水资源,由污染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将是今 后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 要因素之一。
15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
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16
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1.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 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 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
17
2.分类
矿产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部分不可再生,部分可再生资 源); 流动资源(利用效率)。
34第二节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第二节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一增长极限论二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四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构建一增长极限论二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四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构建35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向它的极限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源的合理利用对社会来说就是资 源配置的最优化。
21
新古典经济学的最优化的状态有以下标志: (1 )资源的边际替代率处处相等,或者说资 源的“机会成本”处处相等。 (2)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处处相等。
( 3 )任何一种资源在任何两种产品的生产中 所达到的边际产量的比等于这两种产品在任何 一个消费者那里的边际替代率。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与目的和要求课程编号:015107课程中文名称:发展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Development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考核方式:考试开课专业:经济学开课学期:6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8小时)总学分:3《发展经济学》,它不同于一般的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大多以发达国家的经济情况为出发点,针对发达国家特有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它是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窕对象,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途径为目的一门经济学科。
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工业化和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和困难、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在教材中要着重理解概念的区别,要熟悉教材,并且结合现实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明白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以及如何解决发展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案例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注意多种形式的结合。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是考试课,但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考试方法包括:论述,案例分析,计算,协作性作业,论文等。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和分析方法3.发展经济学的渊源和产生背景4.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演变说明和要求:基本要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发展经济学的渊源和产生背景。
古典、新古典和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发展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重点与难点: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古典、新古典和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思想。
第二章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1.经济发展及其度量2.经济增长3.经济增长趋势与其极限的争论说明和要求:基本要求: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发展的度量。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七章 技术进步
各种因素对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但 概括起来看,教育和经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最为重要。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
一、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产业结构是一个经济时代区别于其他经济时代的显著 标志,它表征着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中的合理配 置,是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
凡是影响生产函数、经济增长中不能用资本和劳动等投 入要素来解释的任何其他因素,均属于技术进步的范围 着重分析由知识和技术因素引起的生产函数的变动。
经济学意义上,任何技术进步都具有商业应用价值, 都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促成技术进步的初始动 因却不一定与商业应用价值和提高生产效率有着必然 的、直接的联系: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两个根本途径: 一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粗放型或外延型增长)
二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集约型或内 涵型增长)
一、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给定储 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经济体的人均资本积累和人均产出将趋于 长期均衡点,而一旦达到长期均衡点,更进一步的资本积累就 会停止,因而人均收入增长也会停止,经济停止增长。 若提高储蓄率,虽然能使长期均衡收入提高,并且在经济体迈 向新的长期均衡点的运行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增加;然而, 一旦达到新的均衡点,增长又会停止下来,要想再提高经济增 城速度,除非更进一步提高储蓄率。 储蓄率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仅仅依靠资本投入而无技术进步, 不可能维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外 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受资源稀缺的约束而停滞下来,而且 市场竞争也必将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地 失去活力。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七章 收入分配、贫困与经济
C=
1
m
∑n
j =1
nj
( y j )2
指标C能够满足所有的四个准则,因此也具有洛伦茨一致性。具体说,它总能够满 足达尔顿转移支付准则。考虑一个由j到k的转移支付,其中yj≤yk。这意味着从一个 较小的数到一个较大的数的转移支付,而这样做较大数的平方的增加值大于较小数 平方的减少值。所以当进行了一个累退性的转移支付后,净效果是C必然上升。 (5)吉尼系数。吉尼(Gini)系数的方法基础与M和C这样的指标非常不同。它没 有取平均收人的偏离值,而是把所有的收人对取差,然后加总所有的绝对差距。就 好像不平等是所有可能想像的“两人不平等程度”的加总。再通过除以人口的平方 和平均收人将吉尼系数归一化(因为我们把所有的配对都加在一起,一共有n2对)。
n=
∑j =1Fra biblioteknj=
1 n
∑n y
j j =1
j
通常使用以下一些完全的不平等指标: (1)值域。把最富的和最穷的个体的收入差除以收入均值就得到了值域。
R=
1
( y m yl )
(2)库兹捏茨比率。 (3)平均绝对离差。
1 M = n
m
∑n
j =1
j
yj
M是一个考虑了全部范围的收入分配信息的指标,它的道理很筒单:不平等是与 平均收入的距离成比例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所有收人与平均收人的距离都计算出 来,把它们加总,然后再除以总收人,从而把不平等表达为总收入一部分的平均离 差。 平均绝对离差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点:它对达尔顿准则并不敏感。假设有两个人, 其收入分别为yj和yk,它们都高于全部人口的平均收入,那么把收入从较低收入yj向 较高收入yk进行一个转移支付,这是一个累退性转移,根据达尔顿准则的要求,这种 转移应该能提高由M测量的不平等程度。但如果这个转移支付足够小,使得两个收入 在转移后仍然高于平均收入,那么在距离平均收入的绝对差距的总和方面不会有任 何变化,平均离差也不会改变,因此就违背了达尔顿准则。 (4)变差系数。避免平均绝对离差不敏感性的一个办法是赋予距平均值较大的离差 以更高的权重。一个非常熟悉的统计指标是标准差,这个指标把所有的距离平均值 的离差都取平方。因为一个数字的平方比该数字本身增加得更快,这也就相当于赋 予距平均值较大的离差以更高的权重。变差系数(C)也就是用标准差除以平均值, 使得收入的绝对数量并不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0
[p(t ) Yu(t ) Yr(t )] e rtdt C(O )
委内瑞拉首都街景
上图:城市化达到90%与贫民窟密布 下图:贫民区群众进入首都阻断交通
巴西的城市化超过80%,城市 中形成了大型贫民窟
左上:圣保罗贫民窟一角 右下:贫民窟的街道 左下:远景是城市中心区的高楼大 厦,中景是近郊的外资企业,近景 是杂乱无章的贫民窟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22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 Rural-to-urban migration was viewed positively until recently
7-23
Figure 7.10 Components of Migration in Selected Countries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24
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7-28
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LM WA (W M ) LUS
Where WA is agricultural income, LM is employment in manufacturing LUS is total urban labor pool WM is the urban minimum wage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31
Case study:China’s migration labors
Stage:
Before the Agri-Reform
In 1980s:TVE Arter 1992s
– Indiscriminate educational expansion fosters increased migration and unemployment
– Wage subsidies and scarcity factor pricing can be counterproductive – Programs of 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encouraged
7-17
The Urban Informal Sector
• Importance of the informal sector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 Policies for the Urban Informal Sector • Women in the Informal Sector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29
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 Five Policy Implications
– Reduction of urban bias – Imbalances in expected income opportunities is crucial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18
Informal Sector
p
City formal
Agri.
1-p
q
Informal sector
1-q
unemployment
Yu YF p YI (1 p ) pw (1 p ) qw 1
• A Diagrammatic Presentation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25
Figure 7.11 Schematic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Rural-to-Urban Migration Decision
Chapter 7
Urbanization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Theory and Policy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Dilemma
• A verbal description of the Todaro model
– Migration is a rational decision – The decision depends on expected rather than actual wage differentials – The probability of obtaining a city job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urban unemployment rate – High rates of migration are outcomes of rural urban imbalances
V (O )
t
n
0
[p(t ) Yu(t ) Yr(t )] e
rt
dt C(O )
Figure 7.12 The Harris-Todaro Migration Model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Figure 7.8 Importance of Informal Employment in Selected Cities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21
Figure 7.9 Youth Unemployment Rates, 1995 and 2005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7
Figure 7.6 Annual Growth of Urban and Slum Populations, 1990-20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印度的城市化仅仅 30%,但也与贫民窟 扩大同步
左上:铁路边的贫民窟 右下:公路边的贫民窟 左下:露宿街头乞丐群体
Table 7.1 Population of the Largest and Second-Largest Cities in Selected Countries (millions)
• Urbanization: trends and projections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2
Figure 7.1 Urbanization and Per Capital Income in Selected Countries
• The current view is that this migr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urban areas’ abilities to
– Create jobs
– Provide social services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3
Figure 7.2 Urbanization across Time and Income Levels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6
Figure 7.5 Estimated and Projected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of the More and Less Developed Regions, 1950-2030
Old generation: the petty bourgeoisie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16
Figure 7.6 Annual Growth of Urban and Slum Populations, 1990-2001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7-30
A Comprehensive Migration and Employment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