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十二怒汉》这部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仅仅是将一个陪审团讨论案情的完整经过展示出来。但是精彩的讨论过程、演员精湛的表演、完美的镜头衔接加上扣人心弦的对白,不仅呈现出十二个不同个性的人物性格,还彰显了种种社会问题和人性刻画。下面是3000字《十二怒汉》观后感,欢迎阅读。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不得不说《十二怒汉》('12 angry men')(1957年版)是一部神作,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中95%的场景都是在一个小屋子中,围绕在12个男人的对话中,故事不复杂,却跌宕起伏,戏剧张力十足,让我欲罢不能。

在开庭审理之后,12位来自社会各阶层,性格各异的陪审员在一个炎热的午后要决定一个被指控杀害父亲的男孩是否有罪,大家举手表决,11人认为男孩有罪,1位建筑师(亨利·方达饰)认为无罪。由于决议需要全票才能通过,所以争论由此开始。第一次表决是值得注意的,在男孩的谋杀案中,有两个目击者,可以说是确凿无疑了,所以人们难免会对出现一个反对者感到意外,有人问'You really think he is innocent?“,建筑师回答'I don't know'。有人说这个案件证据确凿,所以问'What do you want?','I just want to talk.''We're talking about somebody's life here. We can't decide it in five minutes.' 建筑师回答。这一个

随后持续一个小时的talk产生了戏剧性的结果,11个人被一一说服,最后都认为男孩无罪。

对于陪审制度的利弊,我似乎没有评判的资格。电影告诉我,12个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男人有权利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握有这样的权力,你我会怎样做。证据确凿,有11人认为男孩有罪似乎再正常不过,但11人做出判断的原因却各异,有人本身就对贫民出身的孩子抱有偏见,有人完全相信一切证据,有人根本不关心案情,只想快点儿结束讨论。一个富有同情心,充满质疑态度的人成了一个另类,他并不肯定自己的判断,有人问'So how come you vote not guilty?',他说:'There were 11 votes for guilty. It's not easy to raise my hand and send a boy off to die without talking about it first.''Supposing we're wrong.' 在有些人看来,这个suppose和怀疑房子会倒下来一样可笑。但对于一个事关生死决定的质疑是不可笑的。为何要让司法案件的结果由可能没有司法知识,甚至没接收过什么教育的人来决定?因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正是对目击者证词的质疑与分析,建筑师使其他人也渐渐意识到案情中的漏洞,从而最后放弃了自己的误判与偏见,选择了否定一个小时前确凿无疑的判断。

我们似乎可以轻易指出陪审制度的缺点,一群“无知”

的人们是多么容易犯错啊,如果没有那位“稀罕”的质疑者,无辜者很可能就被剥夺了生命(例如苏格拉底),或许可能正相反,作恶者也可能因此而逍遥法外。其实我也很容易找出法官制度的问题,如果一个专业的法官一定能够主持正义,那么司法不公又是怎么回事。

质疑在有些人的眼中总是坏事的。或许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资格作出评判。国家管理为何不只交给由政治精英和管理精英组成的政府,司法审判为何不只由法律专家来操作,立法工作哪又值得普通民众来讨论。没有来自普通人的干扰,社会岂不安定到极致了,哪来的维稳问题。

但有些文明却偏偏选择了“化简为繁”,质疑的力量始终在他们的血液中涌动,这股力量改变了大自然的面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电影就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当12个人中有11人认为男孩有罪时,1个人的质疑仍是有意义的,因为他有权力独立地作出选择,他的声音可以被听到,甚至被采纳。他们称那种生活方式为民主。

当我们的先辈在一百年前呼喊着要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时,他们是否理解了民主的精神意义,科学的真正源头,并深刻体味到了那个文明骨子里的那种力量。关于民主和科学,我们已经历了不少,学习了太多,但时至今日,有

人仍苦恼于我们民主制度的落后,有人仍在思索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

质疑的力量从何而来?对于科学,她起源于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一种真正的真理,一种人类理性与客观世界的微妙平衡。时至今日,科学研究似乎仍是少数人的事务,那群人充满了探索未知领域的激情,加上那么些才华与方法,他们不难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

科学的高门槛足以将让大多数人在她的宏伟殿堂外选择止步,但民主却天生是为多数人准备的。在影片结尾,当陪审团的讨论结束后,陪审员们走出法院,各自消失在纷繁的城市人群之中。不难看到,12个人背景不同,性格各异,其中不乏心存偏见、漠不关心和随波逐流者,就是这群人,最后统一在了一个由同情心发轫的理性判断之下。人们不是被什么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说服的,是理性让人们认为男孩无罪。此种理性源自于民众之中,并为民众所接受,并发挥作用,这是对民主的深刻解读。

有人总要质疑民众是否有足够的智慧或理性,他们是否有资格来质疑“专家”的判断。我要说,如果科学的理性来自于对纯粹真理的理智判断,那么社会理性则源自于人们对于人的价值与利益的尊重。人们有质疑的权利,这在于任何人都没有能力涵括所有人的观点,尊重所有人的利益,也就

是说,在任何人看来,其他人都可能“犯错”。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分歧。面对分歧,人类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比如“独”裁、比如民主、比如“代表”。电影中的小房间是民主形式的大缩影,在其中,观点相互对立,价值观不断碰撞,正因为如此,12个人才会是“angry men',而不是”silent men'。“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这样的氛围下,没有人是'silent man',也不会有人人愿意做'silent man'。当12个人最终统一在理性的判断之下时,影片实现了对价值判断统一性的最好解读。

如果说人类的价值标准深植于理性对于民众价值判断的统一,那么政治则代表了理性对于不同利益诉求的合理统一。如果有可能,没有人会在利益诉求上选择沉默;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没有人愿意使用非文明的方式需求利益的实现。利益的博弈场便是政治,而博弈的方式则决定了政治的形态。

历史上总有那么一群人试图以某种名义涵括一切价值标准,代表一切利益诉求,甚至垄断真理,但他们永远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灵魂。

不得不谈谈所谓的“无罪推断”,这是影片结果的逻辑基础。陪审团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推翻了所有证据的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