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秦艽的研究概述
中药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中药秦艽的作用与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74aff2f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7.png)
中药秦艽的作用与功效秦艽,又称大秦艽或者白秦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紫菀科,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挥发油、萜类和酚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赋予了秦艽多种功效与作用。
秦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其根茎部分为药用部位,采收后晒干备用。
中医学认为,秦艽的性味为苦、辛、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等功效。
首先,秦艽具有祛风湿的作用。
中医认为,秦艽能够活血通络,祛风湿,对于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具体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组织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其次,秦艽还有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秦艽中的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干扰其代谢过程,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因此,秦艽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另外,秦艽还有一定的止血功效。
中药学认为,秦艽能够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止血。
研究发现,秦艽中的挥发油成分能够抑制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活化,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秦艽可以用于治疗病后出血、月经过多以及皮肤损伤等情况。
此外,秦艽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秦艽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对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巨噬细胞的清除功能,并提高淋巴细胞活性。
这些成分对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如风湿病、肝炎等。
此外,秦艽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秦艽中的酚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此外,秦艽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活性免疫增强作用,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效应细胞,增强免疫杀伤作用。
因此,秦艽可以用于辅助治疗肿瘤,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秦艽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它可以祛风湿、抗菌、止血,还能调节免疫功能和抗肿瘤。
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秦艽的作用与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9c76cff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9.png)
秦艽的作用与功效秦艽是一种草药,在中医药学中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学名叫“独活”,是属于伞形科伞花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的山地草原、荒地和林缘。
秦艽的药用部分是它的地下根茎。
秦艽在中医药理论中,从古至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养生中。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一、理气止痛秦艽有理气止痛的作用,它通常被用于胸胁胀满、腹痛便秘、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治疗。
中医认为,秦艽可以通过疏通肝经、滋养肝血、调节肝气,从而达到理气止痛的功效。
秦艽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腹部不适,还可以舒缓胃肠道的紧张,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二、祛风除湿秦艽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
秦艽可以舒缓肌肉骨骼的张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风湿病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秦艽还可以调节体内的湿气,减轻湿邪的侵袭,改善湿疹、湿疮等湿热性皮肤病。
三、活血化瘀秦艽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秦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的状态,减少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
秦艽还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消除淤血和瘀血,改善痔疮、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四、固肾壮阳秦艽具有固肾壮阳的功效,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阳痿、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秦艽可以温补肾阳,改善肾脏功能,增强性欲和精子质量,提高男性生育能力。
五、安神抗抑郁秦艽还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神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情绪不稳定的症状。
秦艽可以舒缓神经系统,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神经衰弱引起的症状。
六、抗菌抗炎秦艽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秦艽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抑菌、杀菌和抗炎作用。
秦艽可以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抗菌抗炎的功效。
秦艽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七、抗肿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秦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bdaa45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b.png)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秦艽是龙胆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主产于陕西、甘肃、内蒙、四川等地,是一种常用的祛风湿、清热药。
它的药性是辛、苦平,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等功效,可以应用于以下几种症状:一、风湿痹症,秦艽性散苦泄为风药中之润剂,可以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新热、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
二、可以治疗中风不遂,秦艽具有祛风邪、舒经络,又善“活血荣精”,可以应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拘急等。
如与升麻、葛根、防风等组成秦艽升麻汤,治疗中风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又有秦艽汤可以治疗血虚中风者。
三、秦艽可以治疗骨蒸潮热、疳积发热,秦艽退虚热、除骨蒸,亦为治疗虚热之要药。
四、秦艽可以治疗湿热、黄疸,可以苦以降泄,能清肝胆湿热而退黄,与茵陈蒿、栀子、大黄等配伍,如山茵陈丸。
病情分析:秦艽一般能泡酒,泡酒通常能够起到祛风湿以及养血舒筋的作用,另外还具有强筋骨以及活血通络的效果,大多对于风湿性关节炎或者坐骨神经痛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另外对于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者腰肌劳损也有一定的疗效,此外对于退黄疸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具体泡酒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尽量不要盲目食用,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药理及作用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秦艽有抗风湿、抗过敏休克、抗组胺、解热、升血糖、降压、镇静、镇痛、抑菌等药理作用。
目前除传统的用途之外,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慢性单纯性苔癣、口角炎、银屑病、痤疮、系统性红斑狼疮、乳腺癌、急性嵌顿痔、过敏性鼻炎、神经性皮炎、风湿性心脏病、流行性感冒等等。
秦艽碱甲具有抗风湿作用、与可的松作用相似,有一定抗过敏休克及抗组织胺作用,还能使毛细血管渗透性明显降低。
秦艽碱甲具有抗炎、镇静、降压、升血糖、抗休克等作用,其作用机理与影响肾上腺素及乙酰胆碱的分泌水平有关。
秦艽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伤寒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黄色毛癣菌及同心性毛癣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中药秦艽的研究进展
![中药秦艽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55ac01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7.png)
秦艽的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产业现状
目前秦艽已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但仍存在 一些问题,如质量不稳定、种植技术水平低等。
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秦艽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认识的深入,秦艽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 增加,其产业化发展也将不断壮大,同时将更加注重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种植 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05
秦艽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秦艽的资源保护
分布与生态环境
秦艽主要分布在我国甘肃、陕西和四川等地,生于海拔2500-4300米的高山草地 或林缘地带。
资源量与保护措施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采挖等因素,秦艽野生资源量急剧减少,亟需采取保护 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野生抚育等。
秦艽的可持续利用
秦艽的加工方法有多种,传统方法为晒干或低温干燥,现代方法则采用冻干技术 等。
02
秦艽的药理作用与活性成分
秦艽的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秦艽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 以有效缓解多种炎症疾病,如
关节炎、风湿性病变等。
抗肿瘤作用
秦艽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肿瘤作 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 扩散。
解热镇痛作用
秦艽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可 以有效缓解发热和疼痛症状。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秦艽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 策和法规,促进秦艽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推进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推动秦艽种植、加工等 环节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公众宣传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秦艽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 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06
研究展望
秦艽的活性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
秦艽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
秦艽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秦艽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278893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4.png)
秦艽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秦艽,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秦艽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和潜力。
本文旨在对秦艽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秦艽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首先介绍秦艽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研究内容奠定基础。
随后,重点综述秦艽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苯丙素类、多糖等,并探讨其可能的合成途径和生物活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文章将系统总结秦艽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及研究成果,以期为秦艽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理论支持。
文章还将关注秦艽在现代药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包括新药研发、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以期为推动秦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
文章将展望秦艽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秦艽的化学成分秦艽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复杂且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环烯醚萜类等多种化合物。
这些成分赋予了秦艽独特的药理活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黄酮类成分:秦艽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秦艽素、异秦艽素等。
这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和癌症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苯丙素类成分:苯丙素类是秦艽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如香豆素、木脂素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环烯醚萜类成分: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秦艽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车前草苷、马钱子苷等。
这类成分具有抗炎、抗风湿和保肝等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除了上述三类主要成分外,秦艽还含有多种其他活性成分,如多糖、挥发油、氨基酸等。
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秦艽复杂的化学成分体系,为其广泛的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秦艽的化学成分丰富多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中药秦艽的研究进展
![中药秦艽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505b6b33c1ec5da50e270f0.png)
中药秦艽的研究进展标签:秦艽;中药;研究进展秦艽(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Iae)为常用中药,为龙胆科龙胆属秦艽组植物。
具有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的功效,现市场上需求量较大。
由于秦艽原植物分布广、种类多,有很多同组植物都充作秦艽入药,像黄秦艽、黑人艽等,这样造成入药混乱,为了更好地利用秦艽,很多学者已经开始系统、深入地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有取得了成果,笔者查阅了近些年的秦艽研究资料,现将其概述如下:1本草学考证秦艽作为传统的中药,自古以来就有记载。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味苦平。
主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生山谷”。
《名医别录》[1]记载:“生飞鸟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以根作罗文相交,长大黄白色者为佳。
”《唐本草》记载“今出泾州、鄜州、岐州者良。
”《图经本草》云:“……其根上黄色而相交纠,长一尺以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每于春秋采根阴干。
”《本草纲目》[2]曰:“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
故名秦艽、秦纠。
”经考证,飞鸟山、泾州、岐州、秦中等地位于今四川、甘肃、陕西境内,这与目前秦艽分布情况一致。
2化学成分陈千良[3] 利用多种色谱手段对陕西产秦艽(主流商品为大叶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
对秦艽的脂溶及水溶部分进行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脂溶部位4个,分别是:5-羧基-3,4-二氢-1H-2-苯并吡喃-1-酮(5-carboxyl-3,4-dihydrogen-1H-2-benzopyran-1-one,1),红白金花内酯(erythrocentaurin,2),栎瘿酸(roburicacid,3),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4)。
水溶部位4个: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5),獐牙菜苦苷(swertiamarine,6),獐牙菜苷(sweroside,7),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6′-O-β-D-gluco-sylgentiopicroside,8)。
粗茎秦艽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粗茎秦艽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1a85fd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a.png)
粗茎秦艽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秦艽为“风湿之要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主要用于风痹寒湿、肢节痛、筋骨拘挛、骨蒸劳热、黄疸等。
历年《中国药典》将秦艽(Gentiana.macrophyll.Pall.)、麻花秦艽(G.stramine.Maxin.)、小秦艽(G.dahuric.Fisch.)和粗茎秦艽(G.crassicauli.Duthi.e.Burk)4种龙胆科龙胆属植物收载作为“秦艽”的基源植物。
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
在商品中,将秦艽和粗茎秦艽统称为大秦艽,根据药材性状,又分别叫鸡腿艽、萝卜艽、牛尾艽等。
将麻花秦艽又叫麻花艽或辫子艽。
甘肃、陕西、四川、山西等省是秦艽的主要产区。
甘肃产秦艽量大质优,为地道产区。
目前,秦艽的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加之种源混乱,影响药材的质量。
个别品种虽有少量栽培,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中药和秦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是重要课题之一。
本论文对药典收载的“秦艽”基源植物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开展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应用多种现代分离纯化手段,从粗茎秦艽的根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其中包括3个新化合物。
它们的结构通过1D和2D核磁共振谱,以及多种光谱和化学手段得到鉴定。
化合物类型涉及环烯醚萜苷、裂环环烯醚萜苷、木质素和小酚性化合物等。
并对分离得到的环烯醚萜许类化合物(1-3.5.9、10-11)进行了抗炎活性测试,这些化合物在浓度为15μLM时对NO的产生都显示出抑制活性,同时化合物2和9对TNF-α的产生有很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0.06和0.05μM。
构效关系结果讨论表明,C-8和C-10末端双键是影响抗炎活性强弱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糖链长短也是影响抗炎活性强弱的另一关键因素。
本论文研究结果也为中药秦艽常用于治疗炎症提供了科学基础。
秦艽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秦艽中药的功效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1523b2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2.png)
秦艽中药的功效与作用秦艽,又名草果、白草果,是一种中药材,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
秦艽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湖南、湖北、陕西等地,是我国常见的中药之一。
秦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中医药的临床医治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秦艽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秦艽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做艽葱素的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具有许多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
下面将一一介绍秦艽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首先是秦艽的抗菌作用。
秦艽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发挥的。
研究表明,艽葱素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这些细菌是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秦艽的抗菌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秦艽的抗炎作用。
秦艽中的艽葱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秦艽可以抑制一些炎症介质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从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并促进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此外,秦艽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氧化应激是引起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而包括艽葱素在内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害。
研究发现,秦艽中的艽葱素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氧化应激所致的损伤。
另外,秦艽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艽葱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同时还可以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作用,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研究表明,秦艽中的艽葱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周期,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作用。
此外,秦艽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研究发现,艽葱素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促进机体产生抗体,从而增强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秦艽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减轻过度的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害。
此外,秦艽还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秦艽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刺激肾脏排尿,减少体内水分潴留,从而达到利尿的效果。
秦艽还可以促进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泄,改善机体的代谢和排毒功能。
中药秦艽的功能主治
![中药秦艽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be0ddbe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6.png)
中药秦艽的功能主治1. 秦艽概述秦艽,又称独活,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其学名为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Harms,属五加科植物,是我国传统药材之一。
2. 秦艽的功能主治秦艽具有多种功效和主治作用,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
2.1 具有抗炎作用秦艽含有丰富的苷类、酚类和多种有效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秦艽强大的抗炎作用。
秦艽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对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有显著疗效。
2.2 具有抗疲劳作用秦艽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能够改善人体的抗疲劳能力。
秦艽可以提高脑供血量,增加脑细胞内能量储备,促进脑代谢,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此外,秦艽还可以调节机体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于提高人体的抗疲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3 具有抗衰老作用秦艽富含丰富的多糖类物质,这些多糖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功效。
秦艽的多糖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抑制细胞老化,延缓衰老过程。
同时,秦艽还能够促进皮肤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保持皮肤的弹性和光滑。
2.4 具有抗肿瘤作用秦艽中含有多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对多种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秦艽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放化疗的疗效,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因此,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秦艽常被用作辅助药物。
2.5 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秦艽可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平衡和调节。
秦艽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秦艽还可以调节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提高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2.6 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作用秦艽具有显著的抗缺血缺氧、抗血栓、抗高血压和改善心肌代谢的作用。
秦艽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血量,减少心肌缺血,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2.7 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秦艽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
秦艽的研究概况
![秦艽的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f2036f9651e79b8968022680.png)
秦艽的研究综述摘要:化感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农作物比起来,加强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更加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秦艽作为药用植物,对其化感作用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化感作用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秦艽Abstract Allelopathy widely exists in nature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ared with crops, it i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more important to step up research into allelopathy of medicinal plants. Therefore, it is of huge practical value to conduct a research on the allelopathy of gentiana, a medicinal plant.Key Words allelopathy medicinal plant gentiana化感作用(Allelopathy)又称相生相克,异株克生,在作物增产、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生物复合群落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是近年来倍受重视的研究热点。
1937年Molish首先提出化感作用[1]的概念。
经50年的发展,Rice基于Molish所给出的化感作用定义,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化感作用定义为植物(含微生物)释放化学物质到外部环境,影响(抑制或促进)邻近植物(异种个体或同种个体)的生长和发育[2]。
化感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功效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2022c2b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2.png)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功效秦艽,学名高良姜,是一种生长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植物。
在中医药学中,秦艽被广泛应用,拥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本文将介绍秦艽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一、秦艽的功效与作用1. 抗菌消炎作用:秦艽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姜酮、姜醇和姜黄素等。
这些成分具有强大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并减轻炎症反应。
2. 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秦艽中的姜黄素具有抗肿瘤活性。
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还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对抗肿瘤的能力。
3. 保护肝脏:秦艽中的姜酮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它能够抑制肝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防止脂肪堆积,减轻肝脏损伤。
4. 缓解胃肠道问题:秦艽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能够改善胃肠道的功能,并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
此外,秦艽还能够抑制胆囊收缩,减少胆囊结石的形成。
5. 提高免疫力:研究发现,秦艽中的姜黄素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它能够增加白细胞的数量,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并增强机体抵抗病毒、细菌等外界侵袭的能力。
6. 缓解痛风:使用秦艽能够有效缓解痛风的症状。
秦艽中的姜酮能够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尿酸的产生,从而降低尿酸在体内的积累,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
7. 镇痛作用:秦艽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痛等疼痛症状。
这是因为秦艽中的姜酮能够抑制疼痛介质的合成与释放,减轻疼痛感。
二、秦艽在中医药中的应用1. 治疗感冒:秦艽具有抗病毒作用,能够缓解感冒引起的咳嗽、打喷嚏、鼻塞等症状。
常用于感冒的中药方剂中,如羌活寄生汤等。
2. 治疗胃炎与胃溃疡:秦艽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够减轻胃炎引起的胃痛、胃胀等症状。
临床上常使用秦艽来治疗胃炎与胃溃疡。
3. 缓解关节炎:秦艽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
常用于关节炎的中药方剂中,如颈项腰腿痛引风湿汤等。
4. 治疗痛经:秦艽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能够缓解痛经引起的腹痛、腰痛等症状。
中药秦艽的品质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药秦艽的品质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868bd4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5.png)
中药秦艽的品质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秦艽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泻火清热、消肿止痛等作用。
然而,由于采制、贮藏等因素的影响,秦艽的品质易受到影响,导致其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对秦艽的品质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
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秦艽品质评价的方法,对其主要品质指标进行
测定,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秦艽的优质种植和药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内容
1. 秦艽主要品质指标的测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析
技术,测定秦艽中的活性成分含量、挥发油含量、水分含量等主要品质
指标。
2. 秦艽品质评价方法的建立:根据秦艽主要品质指标的测定结果,
建立一套评价体系,综合评价秦艽的品质。
3. 影响秦艽品质的因素分析:对影响秦艽品质的因素进行分析,包
括采收时间、采收地点、储存环境等因素,探讨其影响机理,为优质种
植和药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方法
1. 实验室测定:采集不同来源的秦艽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气
相色谱等分析技术对其主要品质指标进行测定。
2. 田间调查:对秦艽的产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秦艽品质的主要因素。
3. 统计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和田间调查数据,对影响秦艽品质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秦艽品质评价模型。
五、研究意义
秦艽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产品品质的优劣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建立秦艽品质评价体系,对主要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探讨影响其品质的因素,为优质种植以及药用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秦艽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秦艽中药的功效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d5f016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5.png)
秦艽中药的功效与作用秦艽(学名: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又名川秦艽、大秦艽、高秦艽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秦艽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包括祛风湿、活血化瘀、燥湿止痒、解毒等,广泛应用于临床。
秦艽的药用部分为其根茎。
根茎粗壮,黑褐色,具有较强的气味。
秦艽可入药的部分是根茎中的木质部,这是其主要药用部位。
秦艽的主要功效有以下几个方面:1. 祛风湿:秦艽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湿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风湿病是因气血运行不畅、湿邪内停所致。
秦艽通过活血化瘀、祛风湿的作用,可以消除体内湿邪,改善气血循环,从而减轻风湿疼痛的症状。
2. 活血化瘀:秦艽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血液循环不畅、气血凝滞会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
秦艽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肿胀等症状。
3. 燥湿止痒:秦艽具有燥湿止痒的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湿邪内停可导致瘙痒。
秦艽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够燥湿止痒,减轻瘙痒症状,有助于改善湿疹、湿疮等皮肤病的症状。
4. 解毒:秦艽还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毒素入侵人体会导致各种症状。
秦艽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够解毒,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毒素,减轻中毒症状。
秦艽的药理作用主要来自其所含有的活性成分。
研究表明,秦艽中含有龙胆苦苷、丹参酮、酚酸等多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对于祛风湿、活血化瘀、燥湿止痒、解毒等作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中医临床上,秦艽常用于风湿疼痛、筋骨疼痛、湿疹、湿疮、中毒等疾病的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秦艽单味或与其他中药配伍应用,可以显著改善相关疾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中医临床应用外,秦艽还在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秦艽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对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都具有一定潜力。
总之,秦艽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祛风湿、活血化瘀、燥湿止痒、解毒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秦艽化学成分与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秦艽化学成分与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d6de5e4aaea998fcd220e72.png)
①獐牙菜苦苷易被皮肤吸收,经酸及酶分解后的产物,能使皮肤血流旺盛,从而促进毛发生长,故用于治疗脱毛症
[14]。②獐牙菜苦苷抑制离体回肠、子宫、胆囊平滑肌及胆管扩约肌的自主节律性活动,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大于氨基比林,相当于吗啡或左旋四氢巴马汀。这是临床使用藏茵陈制剂治疗急性腹痛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症的理论基础之一。③獐牙菜苦苷具有抑制中枢神经及抗炎、退热、抗惊厥作用。④獐牙菜苦苷制剂对胃肠道、胆道平滑肌痉挛性疼痛有显著解痉作用,总有效率达88.3%[15]。
4.其他药理作用。
①秦艽碱甲直接抑制心脏引起的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②秦艽碱甲对大鼠、小鼠均有升高血糖作用,是通过肾上腺素的释放引起的。③秦艽碱甲小鼠灌胃及腹腔给药的LD50分别为486和300mg/kg。
(2)主要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
1.落干酸。
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脚肿胀和十四烷佛波醇乙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抑制率达44.4%[13]。
秦艽化学成分与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韩玲(广东省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药剂科528000)
【中图分类号】R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8-0093-02
秦艽( 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1)、麻花艽( Gentiana st raminea Maxim1)藏医均称为“解吉嘎保”,可止血,消肿,清腹热、胆热脉热[1]。藏医用全草治关节炎、肺病发烧、黄疸及二便不通[2]。其主要化学成分有落干酸(loganic acid)、龙胆苦甙(gen2tiopicroside)等[3]。
3.龙胆苦苷。
①保肝作用。龙胆苦苷对CCl4和GAIN所致化学性肝损伤的整体动物有保护作用。②健胃。龙胆苦苷刺激胃液和胃酸分泌直接作用。③抗炎。日本学者报道,用龙胆碱对Bucche法造成甲醛性关节炎的大鼠进行治疗,并设水杨酸钠作对照,结果表明龙胆碱抗炎效果优于水杨酸钠。④升血糖。徐丽娜报道,给大鼠腹腔注射龙胆碱,30min后血糖升高,持续3h;且剂量越大,升血糖作用越强。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龙胆碱对小鼠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产生麻醉作用。此外,尚能增加巴比妥类麻醉作用。⑥利胆。龙胆苦苷能增加大鼠胆汁分泌,促进胆囊收缩。
秦 艽
![秦 艽](https://img.taocdn.com/s3/m/e2c79fc79ec3d5bbfd0a74c6.png)
方剂选用:
1. 治疗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锉、炙)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
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秦艽汤)
2. 治疗消渴,除烦躁:秦艽二两(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
秦艽的苦味成分是龙胆苦甙(Gentiopicrin),含量为0.2%~1.5%。小秦艽中龙胆苦甙的含量为0.2%~1.4%。
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秦艽碱甲能减轻大鼠的甲醛性“关节炎”,并加速肿胀的消退,每日腹腔注射90mg/kg,其效果与水杨酸钠200mg/kg 相当,连续10日可使脚
退热和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中华医学杂志 1978;(7):444〕
3. 治疗慢性结肠炎 秦艽、防风、陈皮、苍术各9g,泽泻、当归、升麻、槟榔、黄柏各12g。可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配合灌肠:白
菊花、蒲黄各45g,水煎200ml,每晚睡前取侧卧位灌肠,保留至次日。内服方与灌肠方同时应用,每10天为1疗程。治疗50例,疗效满意。〔山东中医杂志
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等症。
秦艽配伍防风 秦艽苦辛性平,入肝经,为风药中之润剂,有祛风除湿、舒筋止痛之功;防风辛甘微温,为祛风通用之品,有疏风胜湿止痛之效。二者
合用,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之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者。
秦艽配伍防己、知母、忍冬藤 秦艽祛风清热除湿、舒筋活血;防己祛风湿、止痹痛;知母清热除烦;忍冬藤祛风清热、除湿止痛。四药伍用,有祛风
计时候温服。(《太平圣惠方》)
3. 治疗背痛连胸: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钱(酒炒)。水煎服。(《医学心悟》秦
秦艽的功效作用功能主治
![秦艽的功效作用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31d2b9f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2.png)
秦艽的功效作用功能主治1. 秦艽简介秦艽,学名草玉兰,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被广泛用作中药材。
秦艽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人们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2. 秦艽的功效作用秦艽具有许多功效和作用,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功效:2.1 提高免疫力秦艽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可以增强和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2.2 抗炎作用研究发现,秦艽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等炎症症状。
2.3 抗氧化作用秦艽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的损害,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2.4 改善睡眠质量秦艽中的某些成分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和失眠等睡眠问题,改善睡眠质量。
2.5 抗菌作用秦艽中的活性成分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2.6 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秦艽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3. 秦艽的主治秦艽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对以下一些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3.1 感冒发热秦艽具有发散风寒、解表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寒战等症状。
3.2 风湿关节痛秦艽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湿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关节炎等相关疾病。
3.3 肝胆疾病秦艽可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对治疗肝胆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如肝炎、胆结石等。
3.4 妇科疾病秦艽具有活血调经、益气补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
3.5 胃肠问题秦艽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问题。
3.6 支气管炎秦艽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常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结论综上所述,秦艽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许多功效和作用,包括提高免疫力、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改善睡眠质量、抗菌作用和抗肿瘤作用等。
秦艽还在中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风湿关节痛、肝胆疾病、妇科疾病、胃肠问题和支气管炎等。
药用植物秦艽的研究概述_朱强
![药用植物秦艽的研究概述_朱强](https://img.taocdn.com/s3/m/fd9b037aaf1ffc4ffe47acb1.png)
第29卷第3期 农业科学研究2008年9月 V ol.29N o.3 Journal o f A gricultural Sciences Se p.2008文章编号:1673-0747(2008)03-0062-04药用植物秦艽的研究概述朱 强1,李小龙2,郑紫燕1,王 俊1,任辉丽1,杨丽琴1(1.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2.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宁夏银川 750021)摘 要:综述了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秦艽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栽培、组织培养、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该物种资源的进一步有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关键词:秦艽;研究进展;龙胆苦苷中图分类号:Q949.776.4 文献标志码:A 秦艽(Gentiana macrophy lla Pall.),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左拧、萝卜艽、秦胶、大叶龙胆、大叶秦艽、左秦艽、西秦艽,是我国重要的常用中药材之一,已被列入国家三级保护药材行列[1].秦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味苦、辛,性微寒,归胃、肝、胆经,有祛风湿、止痹痛、清湿热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骨蒸潮热,湿热黄疸等病症,为祛风湿、清热之首药.伴随着现代药理药性及药效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秦艽的药用价值被现代医学界所公认.目前国内外已从秦艽的根中提取了龙胆苦苷糖和挥发油等多种成分,并发现其具有抗炎、镇痛、降压、升血糖等作用[2]. 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收载的以秦艽入药的龙胆科植物有秦艽、麻花艽(G.stram inea Maxim.)、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c)、和小秦艽(G.dahurica Fisch.)4种.由于秦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临床用药量的增加和多年的过渡采挖,已造成了野生秦艽资源的严重匮乏.本文主要就秦艽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秦艽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基础性理论依据,并对今后秦艽资源的后续研究与应用提供必要的参考.1 秦艽的地理分布秦艽属在中国植物区系上属于世界分布类型[4],而秦艽则主要分布于我国及内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模式标本产地).秦艽在我国的分布北起大兴安岭,经内蒙古草原,沿祁连山北麓到天山一线,东界太行山脉,向南分布到云贵高原西北缘,西达青藏高原东部.药材主产于我国的新疆、青海、宁夏、陕西、河北及东北等地区,多生长于河滩、路旁、水沟边、山坡草地、草甸林下及林缘[5].在祁连山区,秦艽主要分布在海拔1450~3000m的亚高山和高山草甸、山地草场、山地林草场以及亚高山和高山灌丛中[6];在宁夏,秦艽主要分布于六盘山及其周边地区,多生长于海拔2000~2900m的山坡草地及林缘[7];在甘肃省,秦艽主要分布于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地带,主产于甘肃庆阳的环县、华池、正宁,平凉的庄浪、华亭,天水的北道、清水,临夏的东乡、积石山等地[8];在新疆地区,秦艽主要分布于和静、温泉、察布查尔、木垒、奇台、埠康等地[1];在陕西省,秦艽主产于陕北的富县、吴旗、志丹、麟游、靖边以及关中的陇县、太白和凤县,另外在陕西省的黄龙、黄陵、洛川、宜川和甘泉等地亦有分布[9].秦艽生态环境适应幅度较宽,喜生长在潮湿和冷凉的气候条件下,耐寒,忍强光,怕积水,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在土壤较湿润、腐殖质较高的地方生长较好.2 秦艽的生物学特性2.1 形态特征[10]秦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cm,全株光滑无毛,基部被枯存的纤维状叶鞘包裹.须根多条,扭结或黏结成一个圆柱形的根.枝黄绿色,有时上部收稿日期:2007-07-16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5BA901A18)作者简介:朱强(1980-),男,宁夏固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和植物资源方面的研究,Email:qzhu2008@.通信作者:王俊(1957-),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学方面的研究,Email:w jun@.带紫红色,近圆形.莲座丛叶卵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6~28cm,宽2.5~6.0cm,叶脉5~7条;茎生叶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4.5~15.0cm,宽1.2~3.5cm,叶脉3~5条;花多数,无花梗,簇生枝顶呈头状或腋生作轮状;花萼筒膜质,黄绿色或有时带紫色,长7~9mm,萼齿4~5个,个别1~3个,甚小,锥形,长0.5~1.0mm;花冠筒部黄绿色,冠檐蓝色或蓝紫色,壶形,长1.8~2.0cm,裂片卵形或卵圆形,长3~4mm,先端钝或钝圆,全缘,褶整齐,三角形,长1.0~1.5m m或截形,全缘;雄蕊着生于冠筒中下部,整齐,花丝线状钻形,长5~6m m,花药矩圆形,长2.0~2.5m m;子房无柄,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9~11m m,先端渐狭,花柱线形,连柱头长1.5~2.0mm,柱头2裂,裂片矩圆形.蒴果内藏或先端外露,卵状椭圆形,长15~17m m;种子红褐色,有光泽,矩圆形,长1.2~1.4m m,表面具细网纹.花果期7—10月.2.2 繁殖和开花生物学研究秦艽主要靠种子进行繁殖,一般从种子开花的2~3年后,植株即可开花、结果.在气候、土壤条件较好的地区,植株生长较快,从种子萌发到形成商品,一般需要3~6年.而生长在高寒地区的植株,由于受气候影响,从种子萌发到形成商品约8~10年[5].秦艽花期为7—9月,李惠娟[11]在对秦艽的开花生物学观察研究中发现:秦艽一般在早晨09:00至下午16:00大量开花,随后随光照强度减弱,花冠又渐闭合,第2天09:00光照射时又展开.光照较强的时间,开花2d后开始授粉,3~4d后花药中花粉散净,开花完毕,花后9~11d发生双受精作用. 2.3 胚胎学研究关于秦艽胚胎发育学方面,李惠娟[12]研究报道,秦艽花药壁的发育属于双子叶型,为变形绒毡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孢子主要成四面体;成熟花粉粒球形,具3孔沟,多为2细胞;子房一室,中轴胎座,其上着生众多具单珠被、薄珠心的倒生胚珠;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线性四分体;合点端大孢子继续发育,少数为合点端第2大孢子形成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属蓼型;受精作用属于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胚按茄型发育;胚乳核型;胚乳早期细胞壁的发生源自胚囊周缘出现的自由生长壁.同时李惠娟[13]亦对秦艽的胚胎发育中淀粉动态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秦艽胚珠发育早期,任何部位均不见淀粉粒;稍后在合点处出现淀粉粒,然后从合点的珠孔端逐渐扩大分布范围;开花前珠被细胞中出现淀粉积累的2个高峰,即大孢子母细胞时期和成熟胚囊时期,大孢子母细胞时期珠被细胞中淀粉粒增长迅速,数量多,个体大,胚囊成熟时卵细胞内的次生核周围也积累许多淀粉粒;受精后,珠被及胚囊内淀粉迅速减少;胚胎发育早期的顶端细胞中尚有少数淀粉粒,初生胚乳核周围亦有一些淀粉粒,以后逐渐减少,消失;游离核开始细胞化时,核周围的细胞质中出现少量淀粉粒.2.4 解剖学研究在秦艽解剖学方面,王英[14]早在1989年对秦艽根中特殊周皮组织进行了研究,发现秦艽根中特殊周皮具有以下特点:①木栓层仅有一列木栓细胞;②栓化和弱木质化的木栓细胞被没有栓化的木质化的横隔、纵隔分成若干子细胞;③木栓形成层不明显;④有外周皮和内周皮之分.1996年,李小洪[15]对秦艽根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表明秦艽根的初生结构正常,为四原型,次生木质部早期阶段也是正常的,但在以后的次生生长过程中,由于木质部内部薄壁细胞的分裂,且迅速转化成异常形成层细胞,并与原维管形成层相连,从而形成多个新的形成层环,将木质部柱分为几个子木质部,随后包围各子木质部的各形成层还分别产生韧皮部细胞,将中柱分成几个维管柱,但各维管柱之间不形成栓化细胞,从而主根不分裂.3 化学成分研究秦艽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龙胆苦苷,在根内的含量为0.2%~1.5%.秦艽不含生物碱,以往报道秦艽含生物碱(即秦艽碱甲、秦艽碱乙、秦艽碱丙)是由于在提取分离过程中使用氨液,使化学性质很不稳定的裂环烯醚萜类物质与氢氧化铵反应所致[16].近藤嘉和等人从秦艽的氯仿提取液中分离出除龙胆苦苷外的7种物质,对其中的6种进行分析,鉴定为褐煤酸,褐煤酸甲酯、α-香树醛、栎瘿酸、β-谷甾醇-β-D-葡萄糖醇、β-谷甾醇,其中栎瘿酸为首次分离[17].刘艳红等人[18]从秦艽根的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分离到1个新裂环烯醚萜苷即秦艽甙A,2个已知的环烯醚萜即龙胆苦甙和哈巴甙以及2个甾醇苷即胡萝卜苷和β-谷甾醇-3-O-龙胆糖苷.陈千良等[19]对陕西产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中,从脂溶性部分鉴定出4个化合物,即红白金花酸,红白金花内酯,栎瘿酸,齐墩果酸;从水溶性部分亦分离出4个化合物,即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以上化合物中,红白金花酸为新化合63 第3期 朱 强等:药用植物秦艽的研究概述物,红白金花内酯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为首次从秦艽中分得.4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4.1 药理作用秦艽的活性成分主要是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其中龙胆苦苷具有抗炎、抗过敏、镇静、镇痛、退热、升血糖、抗菌、利尿等作用[1].陈长勋等[20]对龙胆苦苷的抗炎药理研究表明,龙胆苦苷能减轻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能使冰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能减轻角叉菜胶、酵母多糖A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此外,獐牙菜苦苷具有明显的镇痛(其镇痛作用大于氨基比林)、抑制中枢神经及抗炎、退热、抗惊厥作用及解除胃肠道、胆道平滑肌痉挛性疼痛的作用;另外,獐牙菜苦苷还能促进毛发生长,用于治疗脱发症.獐牙菜苷具有退热、抗惊厥作用[21].4.2 临床应用传统中医临床上,秦艽一直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手足不遂等病征及用于退骨蒸潮热、清湿热等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科技在药理、药效、药性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秦艽的临床功用被广泛的发现和应用.目前,秦艽除传统的临床应用外,还用来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急性脑出血[22-2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眼肌麻痹[24-25],内痔出血[26-27],退黄疸[28]等病症.5 栽培研究秦艽的人工驯化、野生变家种、高产栽培、种子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等研究工作已经在我国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陆续展开.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赵玮[29]对秦艽的人工驯化技术进行了研究,谭林彩、夏兰生、裴景阳[30-32]等人研究了秦艽的栽培技术,何士剑[33]对秦艽的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宁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秦艽进行野生变家种的引种栽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4].秦艽属高山植物,喜凉爽的气候,因此秦艽的栽培多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一些高海拔的山区生长.即使在秦艽的适生区,秦艽的栽培也有相当的困难,如栽培秦艽发芽和保苗率不高,形成商品生长周期长,产量少,经济效益不明显,药物有效成分低等因素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秦艽的人工栽培.6 组织培养研究柳至真等人[35]用秦艽的叶、幼苗为外植体进行秦艽愈伤组织的诱导试验,结果表明,以幼苗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频率高于叶的诱导频率;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中B5培养基优于MS培养基的诱导频率;在不同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中,附以2,4-D2.5mg/L,NAA0.5mg/L的培养基诱导频率可高达100%;在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中,以附以NAA0.5mg/L,2,4-D(1.0~1.5)mg/L最好.曹建平等人[36]以秦艽的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成功地诱导出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研究表明,诱导愈伤组织最合适的培养基为附加2mg/L2,4-D和0.5mg/L 6-BA的M S培养基,诱导率可达到100%.愈伤组织转移到附加2mg/L2,4-D和0.5mg/L K T和500mg/L LH的M S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增殖后的愈伤组织转移到附加0.1mg/L2,4-D和0.5mg/L6-BA的MS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其分化率可达到86.67%,将分化出的芽转接到不加激素的M S上,结果可生出大量的分化苗.7 其他方面的研究当前,对秦艽的研究除以上药理、临床、化学成分、栽培、组织培养、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外,有关秦艽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有报道,安燕等人[37]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青海道地药材秦艽的色谱指纹图谱,李茂星等人[38]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对秦艽中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白莎等人[39]对秦艽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唐建宁等人[40]运用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秦艽花期的光合特征进行了研究.此外,孙文基、贾晓光[41-42]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陕西陇县栽培秦艽和新疆地产秦艽中龙胆苦苷的含量.以上这些研究为秦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8 秦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药用秦艽的供应一直以野生为主,由于近年来临床用药量的增加与多年的过渡采挖,造成了目前野生秦艽资源匮乏的现状.以甘肃省为例[5],秦艽为甘肃省的大宗药材之一,在国内市场享有一定的声誉,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过渡开发和盲目采挖,野生资源日趋减少,各地收购量逐年下降,自1998年以来,秦艽价格已从24元/kg上升到40元/kg.20世纪90年代初期秦艽的收购量为5~6t左右,但在1995年仅收0.5t.2001年调查显示,在甘肃省秦艽主产区的天水、平凉等地区,已有2年未收购到野生秦艽.因此对秦艽野生资源的保护已是刻不容缓,而当前对秦艽的大面积的人工栽培实验则成为保护该药用植物资源的一项长久可行的措施,同时也是满足市64农业科学研究 第29卷 场需求的有效途径.当前除加强对秦艽的组织培养、离体快繁、细胞培养等深入研究外,对于秦艽的栽培,也必须要走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路子.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研究开发,制定秦艽的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以此减少对野生秦艽资源破坏,达到对秦艽资源的保护,同时又为市场提供品种好、质量优的商品奠定基础.9 小结秦艽的药效已被临床证明并广泛运用,其药效价值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药材资源匮乏却是制约秦艽开发利用的最大障碍.近年来有关秦艽的研究多侧重于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而有关秦艽的生理生态研究、生长发育特性、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当前部分省区所开展的有关秦艽人工驯化、引种栽培、组织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只是个开始.因此,随着对秦艽药用价值研究的逐步深入及市场对秦艽资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今后对秦艽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野生秦艽资源的保护、秦艽的人工栽培和规范化种植等方面,与此同时,有关秦艽的生理生态研究、生长发育特性、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将会陆续展开.参考文献:[1] 卿德刚,倪慧,贾晓光,等.西部资源秦艽的研究进展及新疆地产秦艽的开发前景[J].新疆中医药,2004,22(3):60-63.[2]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672-674.[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1部[M].北京:化学化工出版社,2000:228.[4]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4):1-179.[5] 张西玲,晋玲,刘丽莎.濒危药用植物秦艽的资源利用与保护[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3,5(9):27-29. [6] 罗光宏,陈叶,王振.祁连山区秦艽的种质资源及利用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5,21(2):56-57.[7] 唐建宁,杨云飞,李满,等.六盘山区秦艽植物资源及其利用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06,27(1):59-62. [8] 汪荣斌,张西玲,晋玲.甘肃产中药秦艽资源调查[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4):43-45.[9] 权宜淑.中药秦艽的本草学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7,12(3):113-114.[10] 何廷农.中国植物志:6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73-74.[11] 李惠娟.秦艽的开花生物学[J].中草药,1994,25(10):530.[12] 李惠娟,王耀兰.秦艽的胚胎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4,14(4):243-248.[13] 李惠娟,王耀兰.秦艽胚胎发育中淀粉动态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2):91-95.[14] 王英,楼之岑.秦艽根中特殊周皮的研究[J].植物学报,1989,31(3):235-237.[15] 李小洪,吕居娴,杨晓瑛.中药秦艽根内中柱裂分的发育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6,16(4):428-431. [16] 郭亚健.龙胆苦苷转化为秦艽丙素等生物碱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83,3(5):268-271.[17] 张西玲,晋玲.近十年秦艽、麻花艽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增刊):62-63.[18] 刘艳红,李兴从,刘玉清,等.秦艽中的环烯醚萜苷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1994,16(1):85-89.[19] 陈千良,石张燕,涂光忠,等.陕西产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9):1519-1522.[20] 陈长勋,刘占文,孙峥嵘,等.龙胆苦苷抗炎药理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3,34(9):814-816.[21] 马玉花,孙峰,孙菁,等.藏药麻花秦艽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698-1699. [22] 屈小元,赵恒芳.大秦艽汤加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J].陕西中医,2006,27(7):807-808.[23] 凌玲.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出血103例[J].陕西中医,2004,25(10):874-875.[24] 白中山.大秦艽汤治疗眼肌麻痹50例[J].北京中医,2004,23(4):224-225.[25] 孟凡超,卜凤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6例[J].河南中医,2004,24(10):49-50.[26] 邢占敏,钟传华.防风秦艽汤加减治疗痔疮病12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3):4. [27] 杨风利,余静.防风秦艽汤治疗内痔出血200例体会[J].宁夏医学杂志,2005,27(10):716.[28] 邹永盛.重用秦艽退黄疸[J].中国民间疗法,2000,8(10):9-10.[29] 赵玮,漆燕玲,李玉萍.秦艽人工驯化技术[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7):600-601.[30] 谭林彩.秦艽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6(1):28.[31] 夏生兰.药用植物秦艽的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2(6):36.[32] 裴景阳.秦艽栽培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5(1):50.[33] 何士剑.秦艽育苗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2(12):44.[34] 邢世瑞.宁夏中药志:2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27-30.[35] 柳至真,杨卫,丁靖志.秦艽体细胞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研究[J].生物学杂志,1997,14(3):27-30.[36] 曹建平,刘晓,郝建国,等.大叶秦艽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6):1101-1106 [37] 安燕,吴启勋.青海道地药材秦艽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8-61,65.(下转第80页)65 第3期 朱 强等:药用植物秦艽的研究概述[67] SI NG H N K,HA ND A A K,H ASEGM VA P.A s-socia ted w ith adaptatio n o f cultured tobacco cells toNaCl[J].Plant P hy sio l,l985,79:l26-l32.[68] LA RO SA P C,H M L DA A K,H ASEGA W A P M.Abscisic acid accelera te s adaptation o f culture cell tosalts[J].Plant Physio l,1985,79:138-142.[69] A MZ A L LA G G N,L EM ER H R,P A LIJA KO F-M A BER A.Ex og eno us A BA as a mo dula to r o f theresponse of sor ghum to hig h salinity[J].Ex p Bo t,1990,41:1529-1534.[70] 徐本美,郑平.在小麦萌发过程中GA3对盐害的缓解作用[J].种子,1994,70(2):48-49.[71] 陆卫,贾敬芬.盐胁迫下外源ABA对谷子耐盐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1997,23(1):61-66.[72] 张润花,郭世荣.外源亚精胺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25(11):1333-1337.[73] 郭蓓,邱丽娟,李向华.植物盐诱导基因的研究进展[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7(4):401-408.Research advances about the effect of salt stress on photosynthesis of plantZhang J uan1,2,J iang Chuangdao2,P ing J icheng1(1.Scho ol of A g riculture,Ningx ia U nive rsity,Yinchuan750021,China;2.Institute o f Bo tany,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 s,Beijing100093,China)A bstract:The Advances in the effects of NaCl stress o n photosy nthesis in plant w ere review ed including photosy nthetic o rgans,pho to sy nthe tic process,antioxidative system and contents of osm otic reg ulation. All these indicated that there w ere no same interpretation abo ut im pact o f photosy nthesis with different mate rials and ex perimental methods on salt stress,and fur ther related studies about im pact of PSⅡon salt stress w ere still needed.Key words:salt stre ss;research advance;Pho to sy stemⅡ(责任编辑、校对 郑国琴) (上接第65页)[38] 李茂星,贾正平,张汝学,等.秦艽中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J].中成药,2005,27(12):1384-1386.[39] 白莎,倪健,孔慧.秦艽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成药,2005,27(9):1074-1075.[40] 唐建宁,康建宏,许强,等.秦艽与小秦艽光合日变化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4):836-841. [41] 孙文基,沈晓红,高海.秦艽药材中龙胆苦甙含量测定[J].西北药学杂志,1998,13(1):43-44.[42] 贾晓光,倪慧.新疆地产秦艽龙胆苦甙含量比较[J].中药材,2003,26(1):10-11.Advances in research of medicinal plant Gentiana macrophyllaZhu Qiang1,Li X iaolong2,Zheng Ziy an1,Wang J un1,R en H uili1,Yang Liqing1(1.Schoo l o f Life Scie nce,N ing xia U niver sity,Yinchuan750021,China;2.High Scho ol Affiliated to Ning xia U nive rsity,Yinchuan750021,China)A bstract:The research of medicinal plant Gentiana macrophy lla(an natio nal key preserved plant)w as summa rized,w hich included geog raphical distributions,biological characte ristics,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 logical activities,clinical applicatio ns,cultiva tion,tissue cultur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In addition,the fur 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bout this plant w ere prospect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 r its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 n.Key words:Gentiana macrophy lla Pall.;research advance;gentiopicroside(责任编辑、校对 郑国琴)80农业科学研究 第29卷 。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0bdfd5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5.png)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秦艽别称秦胶、秦纠、左秦艽等,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的干燥根,入药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的功效,对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等有治疗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秦艽的功效与作用吧!秦艽的药用功效【性味】味辛、苦,性平。
【归经】胃、肝、胆经。
【功效】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主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秦艽的相关论述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小便利。
2、《名医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3、《本草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
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痛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
4、《本草征要》: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故疗风无论新久。
入胃袪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秦艽的药用禁忌1、《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2、《本草汇言》:凡病阴虚血燥,精竭髓衰之证,非配大剂滋养药不可。
3、《本草从新》:大便滑者忌用。
秦艽的药用选方1、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歪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半两,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
上细切。
每服一两,水二盏,连须葱白三茎,长二寸,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后。
服药毕,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
2、治背痛连胸: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钱(酒炒)。
水煎服。
3、治胎动不安: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4、治风中经络而痛:羌活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熟地三钱,秦艽、白芍(酒炒)、独活各一钱五分。
5、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赤:秦艽五两,牛乳三升。
秦艽种子休眠机理和破除技术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艽种子休眠机理和破除技术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1ff80d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5.png)
秦艽种子休眠机理和破除技术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秦艽种子休眠机理和破除技术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秦艽(Scientific name:Coptis chinensis Franch)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根部具有广谱的药理活性。
随着人们对中药的研究不断深入,对秦艽种子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秦艽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障碍性,这主要是由于其休眠机制的存在。
本文将探讨秦艽种子休眠机理及破除技术,并研究其抗氧化能力。
一、秦艽种子休眠机理秦艽种子休眠是指种子在一定条件下,进入一种不易发芽的状态。
许多研究表明,秦艽种子的休眠机理主要包括外层结构的限制、内源性抑制物质的存在以及种子内环境的调控等因素。
1. 外层结构的限制秦艽种子外层硬化程度较高,对水分和氧气的渗透性较低,这限制了种子的萌发。
此外,外层还含有大量的抑制物质,如多酚类物质等,进一步抑制了种子的萌发。
2. 内源性抑制物质的存在秦艽种子内含有一些内源性抑制物质,例如植物生长素抑制物质和脱落酸等。
这些抑制物质可以抑制种子水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种子萌发率。
3. 种子内环境的调控种子内部环境对种子休眠状态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种子内高浓度的植物生长素可以抑制种子的萌发,而较低浓度的植物生长素则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
二、秦艽种子休眠破除技术为了提高秦艽种子的萌发率,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休眠破除技术。
1. 外力物理处理通过外力物理处理可以破坏种子外层的硬化结构,提高水分和氧气的渗透性。
常用的物理处理方法包括打磨、热水处理和冷冻处理等。
2. 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改变种子内部的环境,从而破除种子休眠。
一些研究发现,使用氯化钠、硫酸钠等化学物质可以有效改善种子的休眠。
3. 生物处理一些研究发现,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
例如,使用脱落酸和乙烯等物质可以破除种子休眠。
三、秦艽种子的抗氧化能力研究抗氧化能力是评价植物抗衰老、抗病虫害以及保护细胞活性的重要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用植物秦艽的研究概述
作者:朱强, 李小龙, 郑紫燕, 王俊, 任辉丽, 杨丽琴, Zhu Qiang, Li Xiaolong,Zheng Ziyan, Wang Jun, Ren Huili, Yang Liqing
作者单位:朱强,郑紫燕,王俊,任辉丽,杨丽琴,Zhu Qiang,Zheng Ziyan,Wang Jun,Ren Huili,Yang Liqing(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李小龙,Li Xiaolong(宁夏大学,附
属中学,宁夏,银川,750021)
刊名:
农业科学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29(3)
被引用次数:4次
1.卿德刚;倪慧;贾晓光西部资源秦艽的研究进展及新疆地产秦艽的开发前景[期刊论文]-新疆中医药 2004(03)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 197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2000
4.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1991(z4)
5.张西玲;晋玲;刘丽莎濒危药用植物秦艽的资源利用与保护[期刊论文]-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3(09)
6.罗光宏;陈叶;王振祁连山区秦艽的种质资源及利用研究[期刊论文]-河西学院学报 2005(02)
7.唐建宁;杨云飞;李满六盘山区秦艽植物资源及其利用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科学研究 2006(01)
8.汪荣斌;张西玲;晋玲甘肃产中药秦艽资源调查[期刊论文]-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6(04)
9.权宜淑中药秦艽的本草学研究[期刊论文]-西北药学杂志 1997(03)
10.何廷农中国植物志 1988
11.李惠娟秦艽的开花生物学 1994(10)
12.李惠娟;王耀兰秦艽的胚胎学研究[期刊论文]-西北植物学报 1994(04)
13.李惠娟;王耀兰秦艽胚胎发育中淀粉动态的研究[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2)
14.王英;楼之岑秦艽根中特殊周皮的研究 1989(03)
15.李小洪;吕居娴;杨晓瑛中药秦艽根内中柱裂分的发育解剖学研究[期刊论文]-西北植物学报 1996(04)
16.郭亚健龙胆苦苷转化为秦艽丙素等生物碱的研究 1983(05)
17.张西玲;晋玲近十年秦艽、麻花艽研究概况 2003(zk)
18.刘艳红;李兴从;刘玉清秦艽中的环烯醚萜苷成分[期刊论文]-云南植物研究 1994(01)
19.陈千良;石张燕;涂光忠陕西产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5(19)
20.陈长勋;刘占文;孙峥嵘龙胆苦苷抗炎药理作用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3(09)
21.马玉花;孙峰;孙菁藏药麻花秦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5(09)
22.屈小元;赵恒芳大秦艽汤加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06(07)
23.凌玲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出血103例[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04(10)
24.白中山大秦艽汤治疗眼肌麻痹50例[期刊论文]-北京中医 2004(04)
25.孟凡超;卜凤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6例[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04(10)
26.邢占敏;钟传华防风秦艽汤加减治疗痔疮病120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4(03)
27.杨风利;余静防风秦艽汤治疗内痔出血200例体会[期刊论文]-宁夏医学杂志 2005(10)
28.邹永盛重用豢艽退黄疸[期刊论文]-中国民间疗法 2000(10)
29.赵玮;漆燕玲;李玉萍秦艽人工驯化技术[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6(07)
30.谭林彩秦艽栽培技术[期刊论文]-农业科技通讯 2006(01)
31.夏生兰药用植物秦艽的栽培技术[期刊论文]-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2(06)
32.装景阳秦艽栽培技术[期刊论文]-青海农技推广 2005(01)
33.何士剑奏艽育苗技术[期刊论文]-甘肃农业科技 2002(12)
34.邢世瑞宁夏中药志 1991
35.柳至真;杨卫;丁靖志秦艽体细胞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研究 1997(03)
36.曹建平;刘晓;郝建国大叶秦艽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期刊论文]-西北植物学报 2005(06)
37.安燕;吴启勋青海道地药材秦艽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期刊论文]-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38.李茂星;贾正平;张汝学秦艽中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5(12)
39.白莎;倪健;孔慧秦艽的提取工艺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5(09)
40.唐建宁;康建宏;许强秦艽与小秦艽光合日变化的研究[期刊论文]-西北植物学报 2006(04)
41.孙文基;沈晓红;高海秦艽药材中龙胆苦甙含量测定[期刊论文]-西北药学杂志 1998(01)
42.贾晓光;倪慧新疆地产秦艽龙胆苦甙含量比较[期刊论文]-中药材 2003(01)
1.郭伟娜.魏朔南.Guo Weina.Wei Shuonan秦艽的生物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4)
2.罗光宏.陈叶.王振.郑复友.LUO Guang-hong.CHEN Ye.WANG Zhen.ZHEN Fu-you祁连山区秦艽的种质资源及利用研究[期刊论文]-河西学院学报2005,21(2)
3.陈千良.孙文基.涂光忠.石张燕.CHEN Qian-liang.SUN Wen-ji.TU Guang-zhong.SHI Zhang-yan陕西产秦艽脂溶部位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2005,36(1)
4.李福安.李永平.童丽.李文渊.热增才旦.袁冬平.Li Fuan.Li Yongping.Tong Li.Li wenyuan.Rezen Caidan. Yuan Dongping秦艽抗甲型流感病毒的药效学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
5.黄馨慧秦艽组织培养及形态发生研究[学位论文]2004
6.对秦艽的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
7.蔡秋生.张志红.高慧琴秦艽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6)
8.韵海霞.舒孝和.侯永芳.熊增芳.Yun haixia.Shu xiaohe.Xiong zengfang.Hou yongfang中药材秦艽的研究概况[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1)
9.韩玲秦艽化学成分与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0,07(28)
10.唐建宁野生秦艽、铁棒锤生态学与生物学及人工驯化关键技术研究[学位论文]2006
1.刘玉明.郑丽萍.王家美秦艽中龙胆苦苷纯化工艺的正交实验法优选[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12(7)
2.赵锡兰.杨风琴.廖国玲.赵燕.任力宁夏四种道地药材及其复方醇提物体外抑菌实验研究[期刊论文]-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2(1)
3.张永贵.杨凤琴.袁本香秦艽提取物体外抑菌实验研究[期刊论文]-包头医学 2011(2)
4.李佳峰.岳明.魏朔南秦艽等龙胆属植物中龙胆苦苷含量测定及其与土壤元素和pH值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10)
引用本文格式:朱强.李小龙.郑紫燕.王俊.任辉丽.杨丽琴.Zhu Qiang.Li Xiaolong.Zheng Ziyan.Wang Jun.Ren
Huili.Yang Liqing药用植物秦艽的研究概述[期刊论文]-农业科学研究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