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心肺复苏历史聚焦心肺复苏现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付研王大为
呼吸心跳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同时伴随呼吸停止,这是临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
心肺复苏(CPR)就是对此所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尽早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患者成功的关键。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呼吸心跳骤停的猝死患者的抢救,还停留在单纯地对呼吸骤停的抢救上,而所采用的“压式”人工呼吸法(如仰卧压胸、仰卧牵臂、仰卧压背式等)复苏效果差,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医院外猝死的抢救上几乎很难有成功病例。
1960年后,现代心肺复苏逐步创立推广,迄今经过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并日趋完善。
CPR发展到今天,仅美国和欧洲每天平均就能挽救近1000例院外猝死患者,这种“所需要的一切,只是两只手”的抢救措施为提高垂危濒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回顾心肺复苏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进步与飞跃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艰辛与努力……
1950年,美国的Peter Safar和James Elam医生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助产士运用口对口呼吸来复苏新生儿,进而重新发现人工呼吸(Rescue Breath-ing)这一技术,并确认口对口人工呼吸较“压式”人工呼吸法更有效。
1958年Peter Safar提出采用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是复苏医学领域里一场革命性的进展。
1960年复苏医学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由Kowenhoven医生提出了封闭式胸部心脏按压(Chosed chest heart massage)。
这种技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维持血液循环,产生相当可观的心脏搏出量。
1960年,人工呼吸和封闭式胸部心脏按压两种技术结合,标志现代心肺复苏的诞生。
同年,美国心脏医学协会开始了教授医生这种新的技术——心肺复苏术。
这项程序就成为以后的美国公众CPR训练的前身。
1966年,ZOLL提出电击除颤和上述两法的结合构成了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
同年,美国国家红十字会建立了CPR的标准训练课程,并对美国所有的医疗工作人员,紧急救援反应人员和救生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
1985年,也就是现代CPR诞生25年之际,第四届全美复苏会议对过去的CPR标准进行了评价和修改,强调复苏的成功并非心搏和呼吸功能的恢复,而必须达到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从而诞生了心肺脑复苏(CPCR)的新标准。
近十多年来胸泵学说和脑复苏概念的产生使复苏在辅助方法和药物治疗等方面都有了很多更新,进而发展为复苏学。
200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出版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International Gaidelines 2000 for ECC and CPR》。
2005年,国际复苏联盟及美国心脏病协会重新修订了CPR及ECC的推荐方案,并取得了学术上的科学共识。
国内心肺复苏的现状
我国心肺复苏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年前就有相关记载。
但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在心肺复苏领域却滞后于国外的一般水平。
目前我国对CPR的工作十分重视,并大力开展CPR的普及训练与基础研究,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面对我国心肺复苏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问题,医务工作者既要注重国际指南中临床试验研究证实的结论和各国专家反复讨论达成的科学共识,又要因地制宜使国际指南与我国的复苏实践及具体国情相适应。
在成功实现国际指南的本土化,当务之急就是每一个临床医生都要对2005年心肺复苏的最新国际指南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005年CRP和ECC国际指南与2000年指南的比较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邀请全世界380名急救专家,划分为若干个专题小组,评价世界范围内有关CPR和ECC的科学进展。
利用循证医学的程序对CPR和ECC实施治疗推荐的方案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性意见,重新修订了CPR和ECC国际指南。
作为全球复苏学的纲领性文件,这一指南成为标准。
聚焦2005年最新指南,较之200年指南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简化了CPR过程中每分钟胸外按压次数和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下面我就主要变化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基本生命支持
1.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循环体征评估的步骤: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2.简化了人工呼吸的程序:所有人工呼吸均做“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应持续吹气1秒钟以上,保证足够气体进入肺内,并使胸廓起伏,吹气前正常吸气,不需深吸气。
3.建议在对除新生儿外所有年龄的患者实施急救时,按压/通气比例均为30:2。
多人抢救时,5个循环30:2按压通气后,应更换按压操作者,更换时间不超过5秒,以保证按压质量。
4.现场除颤仪的情况下,目击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应立即施行除颤。
对非目击情况下发生的心脏骤停患者在除颤前,考虑先行约5组(或约2分钟)CPR,以恢复心脏氧供,提高除颤效果。
5.对于无脉性心脏骤停患者,推荐首次除颤采用单次能量足够大的除颤(单相除颤采用360J;双相除颤150~200J),以后再施行的除颤也应是单次,能量可以不变或按需要增加。
每次除颤后应继续施行5组(或约2分钟)CPR,再进行心跳检查。
6.推荐所有的急救措施,包括高级气道开放(如气管内导管,食道气管联合导管,或喉罩气道)、给药和对患者重新评估时,均应保证尽量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推荐无脉性心脏骤停治疗期间应限制对脉搏的检查。
7.进一步强调新生儿复苏时通气的重要性,不再强调应用高浓度氧气通气的重要性。
高级生命支持
1.复苏用药首选静脉给药,气管内使用复苏药及剂量未列在ACLS处置标准中。
多数药物的最佳气管用药剂量未知,建议是静脉用量的2~
2.5倍。
2.复苏给药时间应在检查心律后即行CPR时给药;也可在CPR期间除颤器充电时给药;或在释放电击后进行CPR时给药。
3.心脏骤停时血管加压药的使用;一般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或电击后给血管加压药.可每3~5分钟给予肾上腺素(1mg),也可给予单剂量加压素(40U)代替第一或第二剂量肾上腺素。
4.2~3次电击、CPR和使用血管加压药后仍持续室颤或无脉搏室速时,应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
无胺碘酮时,可考虑应用利多卡因。
5.症状性心搏过缓在等候使用起搏器时,考虑用阿托品0.5mg静推。
可以反复使用阿托品,总剂量可达到3mg。
如果阿托品无效,开始起搏。
在等候起搏或起搏无效时,考虑输注肾上腺素(2~10ug/min)或输注多巴胺(2~10 ug.kg-1.min-1)。
6.快速性心律失常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稳定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药物治疗。
总结
简单总结心肺复苏指南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心脏骤停患者能否能及时得到具备良好训练的、有一定装备且随时做好准备的救援。
因此,我国必须正视国内心肺复苏的发展现状,注重心肺复苏的教学和培训,简化和规范抢救流程,使临床医生及专业救助者更加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全面提高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和规范化程度。
“我国心肺复苏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年前就有相关记载。
但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在心肺复苏领域却滞后于国外的一般水平。
”这一段写的如同小报记者,不像专业人士。
作者对指南的认识缺乏系统性,请允许我梳理一下,以正视听。
1、2000版指南的确是一部国际指南,但是中国中华医学会急救医学分会却偏偏在02年弄出个《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
结合国情在国际指南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指南,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所谓的专家们造出的指南如果一味抄袭,那不就是狗尾续貂吗?想想吧,为什么《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登载在岭南某季刊上,问世以后似乎也没弄出多大动静?
2、2005年1月召开的“国际共识会议”发表的“共识”是新版指南的基础与范本。
“共识”倡议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成员国,尽快制定符合各自国情的指南。
结果实力强大的美国心脏协会(AHA)与欧洲复苏委员会(ERC)当年年底就颁布了各自的指南,即《2005 AHA 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与《ERC复苏指南2005 》,分别适用于美国(可能含加拿大)与欧洲20多个国家。
3、自2005年“国际共识会议”以后,中国的专家们除了解读就是收费办班。
看来中国的指南除了02年那个狗尾续貂的“初稿”,现在是连狗尾也没得续了。
CPR心肺复苏之父--Peter Safar
急诊医学的先驱之一,Dr Peter Safar ,于2003年8月3日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的家中死于癌症,享年79岁。
在祖国奥地利读完医学院后,Safar 移民至美国攻读博士后。
在耶鲁大学做住院医生后,进入匹兹堡大学麻醉学系任职。
20世纪50年代,Safar 发明了一种新的急救技术,把心脏按压和呼吸抢救结合起来,发展成“A-B-C”方案,即现在众所周知的心肺复苏术(CPR)。
大量的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因此而获救。
美国心脏协会(AHA)急症心血管监护委员会主席Dr. Vinay Nadkarni 说:“Dr. Safer坚持不懈地推广这项技术,因为他知道由于这项技术意味着一个人将会因此存活。
”根据AHA,每天约有700人死于心跳骤停。
每个人可以很容易地学会CPR技术而成为救命者。
许多组织提供CPR的课程,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救助他人。
这些天,因为要写一些文章,在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里面查阅了一些资料,很吃惊的发现:我一直以为是外国人的发明的心肺复苏术,竟然有文章提出是中国人的发明!不由得让我产生了一种“我祖上也曾经发达过”的自豪感!
文章是这样写的:
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145-208)在自己所著的《金匮要略》就已经提到
复苏方法:“救自缢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
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
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有关于心肺复苏的详细描述,早于西方约一千多年。
上述内容不妨一一对照现代复苏方法: (1)“安被卧之”,是处于平卧体位; (2)“登肩挽发”,可使患者头后仰,开放气道; (3)“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连续胸外心脏按
压; (4)“摩捋臂胫屈伸之”,屈伸臂胫,舒展胸廓,助以呼吸; (5)腹部按压助以通气和血液回流;
“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复苏有效后,强调了不可中断心脏按压,直至最终成功。
可见我国最早采用的有效综合复苏方法已趋成熟。
我赶紧查找《金匮要略》,看看是否真的有这样的记载,找了半天,终于在“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自缢死方中找到了原文,原文如下: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
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
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
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
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不由得对于国内专家的断章取义术赞叹不已,我想老祖宗张仲景的想象力也太丰富了!不由得想知道他用这个方法救活了多少人?当然是查不到了。
于是有看到他还有不少心肺复苏的招数,一一列举如下:
1、救卒死方:薤捣汁,灌鼻中。
又方: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2、救卒死而壮热者方: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3、救卒死而目闭者方: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4、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
有巴豆者。
5、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
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6、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7、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脉证见上卷。
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
又方: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8、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
《千金方》云: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去齿下汤。
汤下口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捉肩引之。
药下复增取一升,须臾立苏。
麻黄三两去节。
一方四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一两炙《千金》用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又方:韭根一把乌梅二七个吴茱萸半升,炒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栉内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9、救溺死方:取灶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