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热失控

合集下载

ul1973 热失控测试要求

ul1973 热失控测试要求

热失控测试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电池进行过热或短路测试,以验证其在特殊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UL1973标准是针对锂离子电池组的安全要求和测试标准,其中包括热失控测试的要求。

1.测试目的热失控测试的主要目的是验证电池在意外情况下的安全性能,包括特殊温度、短路等情况下电池是否会出现热失控、燃烧或爆炸等安全问题。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制造商和用户了解电池的安全性能,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2.测试条件在进行热失控测试时,需要根据UL1973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设置适当的测试条件,包括测试温度、环境湿度、电池状态等。

这些条件通常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和潜在风险来确定的,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3.测试方法热失控测试通常会采用模拟实际使用场景的方法,如暴露电池样品在特殊温度下、进行短路测试等。

测试过程需要监控电池的温度变化、电压变化等参数,并及时采取安全措施,以避免测试中出现意外情况。

4.测试结果评估在进行热失控测试后,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电池的安全性能、热失控的原因及可能的改进措施等。

这些评估结果将对电池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

5.测试报告需要编制热失控测试的详细测试报告,包括测试条件、方法、结果评估等内容,并按照UL1973标准的要求进行归档保存。

这些报告可以作为产品认证和合规性评估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的参考。

热失控测试是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评估的重要环节,UL1973标准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要求,制造商和用户都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环节,以确保电池产品的安全可靠性。

以上就是关于UL1973热失控测试要求的相关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UL1973标准是专门针对锂离子电池组的安全要求和测试标准,被广泛应用于电池产品的认证和合规性评估。

其中包括了对热失控测试的详细要求,以验证电池在特殊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下面将继续扩展关于UL1973热失控测试要求的相关内容。

ul9540a电芯热失控测试方法

ul9540a电芯热失控测试方法

(原创实用版4篇)编制人员:_______________审核人员:_______________审批人员: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序言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ul9540a电芯热失控测试方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下载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射!(4篇)《ul9540a电芯热失控测试方法》篇1UL 9540A 是一种针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测试标准,其中包括了热失控测试方法。

热失控是指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内部或外部因素导致温度不断上升,最终导致电池破裂、爆炸等安全事故。

UL 9540A 中定义的热失控测试方法如下: 1. 将电池组放置在温度为 50±2℃的环境中,然后通过电阻加热器将电池组的温度逐步升高至 150±2℃。

2. 在温度达到 150±2℃后,将电池组从加热器中移除,并观察电池组的温度变化。

如果电池组的温度在 30 分钟内下降至 120±2℃以下,则判断电池组通过热失控测试。

3. 如果电池组的温度在 30 分钟内未能下降至 120±2℃以下,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测试。

在接下来的测试中,将电池组放置在温度为 120±2℃的环境中,然后通过电阻加热器将电池组的温度逐步升高至 200±2℃。

4. 在温度达到 200±2℃后,将电池组从加热器中移除,并观察电池组的温度变化。

如果电池组的温度在 30 分钟内下降至 120±2℃以下,则判断电池组通过热失控测试。

5. 如果电池组的温度在 30 分钟内未能下降至 120±2℃以下,则判断电池组未通过热失控测试。

《ul9540a电芯热失控测试方法》篇2UL9540A 是一种针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测试标准,其中包括了热失控测试方法。

热失控是指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内部或外部因素导致温度不断上升,最终导致电池破裂、爆炸等安全事故。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热点与趋势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热点与趋势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热点与趋势摘要:当今时代,国家大力开发各种新型能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电动汽车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体,其动力来源以锂离子电池较为普遍。

因具有自放频率低、能量高、使用年限长等特点,锂离子电池逐渐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首选。

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出现了充电安全隐患、挤压碰撞致使损坏等一系列问题。

锂离子电池的科学应用是目前研发新能源电池应首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已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起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初步掌握了热失控的引发条件、蔓延过程和抑制防护方法,为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电动汽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热点与趋势引言2021年10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突破300万辆,标志着作为推行“中国制2025”的重点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商用新能源汽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但随着大量新能源汽车进入交通体系,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也随之增加,其中以锂离子电池为动力源的纯电动汽车着火事故更是触目惊心。

这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极大地打击了人们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信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锂离子电池工作机理为了解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制,首先需要明确其工作机理。

锂离子电池通常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构成。

商业化的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磷酸铁锂(LiFePO4)、镍酸锂(LiNi2O4)、锰酸锂(LiMn2O4)和三元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和无定形碳,因正极材料而异,通常需要满足锂离子扩散条件,且成本低。

电解液由锂盐和有机溶剂组成,常用的有机溶剂如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甲酯等。

隔膜主要采用聚烯烃隔膜,如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

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脱出,并在电解液中扩散至负极嵌入负极材料,电子在外加载荷作用下,从正极移动到负极。

《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内外锂离子电池研究历程 (1)12不同荷电状态下受热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 (3)参考文献 (4)1国内外锂离子电池研究历程锂离子电池作为清洁、无污染的新型储能装置成为诸多领域的主要动力供应源,其在日常应用过程中会遇到的普遍问题即为电池容量的衰减致使的电池老化,导致容量衰减较为常见的因素有电池的长循环充放电、过充过放等,这由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及工作原理决定。

在目前国内外开展的研究工作中,对锂离子电池循环过充放电及电极材料的影响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长循环或者以较大电流充放电时会引起锂离子电池内阻发生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人为原因,锂离子的电池通常会过度充电或过度放电。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的过充和过放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弄清电池在过充和过放过程中的热行为,而且可以加深对锂离子电池过充和过放热失控原因的认识,掌握失控发热的主要原因。

国内学者对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017年,叶佳娜[13]通过定量测定过充和热失控的临界条件,从三个方面研究了电池过充和热失控的机理,为锂离子电池的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顾宗玉等人[14]于2018年对锂离子电池在过充条件下的热失控爆炸事故进行了研究,选取了100%SOC、50%SOC和0%SOC的电池进行实验,得出了随着荷电状态的变化,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反应后的痕迹特征有很大的不同的实验结论。

2019年,朱晓庆等[15]以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充电倍率条件下的行为特性。

结论指出充电倍率的增大会使锂电池热失控峰值温度及电压都升高,其研究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设计及如何管理电池故障提供了建议。

事实上,关于过充放电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国外也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

2019年,Huang等[16]研究了不同的电池封装方式对锂离子电池过充电时的热失控行为的影响。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高能量密度储能装置,在电动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本文旨在对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导致的原因,提出预防热失控的措施,以及分析磷酸铁锂电池研究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使用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这一重要课题展开讨论,首先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探讨热失控的定义、影响以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在正文部分中,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揭示其内在机制。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提出预防热失控的有效措施,同时探讨磷酸铁锂电池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系统性的论证和分析,本文旨在为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目的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池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然而,磷酸铁锂电池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热失控现象,导致电池燃烧甚至爆炸,对人员和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和机制,探讨预防热失控的策略,为提高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通过对磷酸铁锂电池研究的总结和展望,为未来磷酸铁锂电池的研究和应用指明方向,推动新型电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正文2.1 磷酸铁锂电池简介:磷酸铁锂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较低的自放电率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移动设备等领域。

相比传统的钴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更低的成本,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技术。

锂电池热失控机理、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锂电池热失控机理、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锂电池热失控机理、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热失控指的由各种诱因引发的链式反应现象,导致电池在短时间内散发出的大量热量和有害气体,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电池着火和爆炸。

导致热失控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过热、过充、内短路、碰撞等。

电池热失控往往从电池电芯内的负极SEI膜分解开始,继而隔膜分解熔化,导致负极与电解液发生发应,随之正极和电解质都会发生分解,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内短路,造成了电解液燃烧,进而蔓延到其他电芯,造成了严重的热失控,让整个电池组产生自燃。

一、热失控阶段的划分热失控的阶段的划分方法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核心应该是,跨越了哪个点,热趋势将无法逆转。

有理论认为这个点是隔膜的大规模溶解。

在此之前,温度降下来,物质活性下降,反应会减缓。

一旦突破这个点,正负极已经直接相对,电芯内部温度不可能被降低,无法终止反应的继续了。

该理论将热失控划分为三个阶段,自生热阶段(50℃-140℃),热失控阶段(140℃-850℃),热失控终止阶段(850℃-常温),一些文献提供的隔膜大规模融化温度起始于140℃。

自生热阶段,又被叫做热积累阶段,它开始于SEI膜的溶解。

SEI膜在温度达到90℃左右的时候,其溶解现象就会被明显的观察到SEI膜的溶解,使得负极以及负极内包含的嵌锂碳成分直接暴露在电解液里,嵌锂碳与电解液发生放热反应,造成温度升高。

温度的上升反过来促进了SEI膜的进一步分解。

如果没有外部降温手段的作用,这个过程会滚动向前,直至SEI膜全部分解。

热失控阶段是指温度超过140℃以后,正负极材料都加入了电化学反应的行列,反应物质量的增加,使得温度的提升速度更快了。

外部可以观测到的参数变化,是电压的急剧下跌,其过程被描述为:达到这个温度区间后,隔膜开始大量融化,正负极直接连通,造成大规模短路的发生。

至此,热失控已经开始,不会再停下来。

短时间内,剧烈的反应生成大量气体的同时生成大量的热,热量又给气体加热,膨胀的气体冲破电芯壳体,发生物质喷射之类的现象,四散的物质也带走了部分热量。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研究
Kizilel Riza, Sabbah Rami, Selman J. Robert, et al. An alternative cooling system to enhance the safety of Li-ion battery pack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 194: 1105-1112.
主动喷淋热交换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传播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PANASONIC US 20150010794A1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AC PROPULSION US 20110091749A1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控制办法
1.降低热失控电池对周边电池热影响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热隔离方式控制电池组内热失控的传播 高温喷射物质疏导方式控制电池组内热失控的传播 2.快速带走热失控电池释放热量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被动热传导方式控制电池组内热失控传播
主动喷淋热交换方式控制电池组内热失控传播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US 20110159340A1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研究
Kizilel Riza, Sabbah Rami, Selman J. Robert, et al. An alternative cooling system to enhance the safety of Li-ion battery pack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 194: 1105-1112.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研究

锂电池热管理

锂电池热管理

锂电池热管理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环保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也带来了热失控的风险,一旦发生热失控,可能会导致电池燃烧或爆炸,造成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理、热管理策略和热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对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进行分析。

一、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理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是指电池内部温度升高过快或过高,无法通过散热平衡内部能量而导致电池损坏的现象。

电池热失控的机理主要源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和结构缺陷。

1.化学反应导致电池热失控锂离子电池在工作中,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锂离子来回移动,通过电解液中的离子转移电荷,从而产生电流。

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如正极和负极的化学反应、电解液的化学反应等。

这些化学反应可能会产生热量,当热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电池内部温度的升高。

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化学反应速率增加,电池内部的热量累积速度更快,更容易引起热失控。

锂离子电池的另一个热失控机理是结构缺陷。

电池中的正极、负极和隔膜等组成部分都可能存在结构缺陷,这些缺陷可能会引起电池内部的短路和热量聚集。

如果电池内部的热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电解液的挥发和产生气体。

当气体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电池内部的压力升高,从而引起电池燃烧或爆炸。

为了避免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需要采取一系列热管理策略来控制电池内部的温度,并及时预警和处置异常情况。

1.温度控制策略温度控制是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的核心策略。

通过控制电池内部温度,可以减缓化学反应速率,降低电池内部的热量累积速度。

目前,电池温度控制策略通常采用恒温、过温保护和风冷等方式。

恒温是通过保持电池内部温度恒定来控制电池内部热量的累积,过温保护是在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启动,通过控制电池内部温度和压力来防止电池燃烧或爆炸,而风冷则是通过外部导风设备将冷风对电池进行冷却。

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诱发热失控机制研究

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诱发热失控机制研究

锂离子电池凭借其优良的性能已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然而由于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易燃电解液和活性电极材料组成,在滥用条件下很容易引发电池自放热反应从而导致电池热失控甚至起火爆炸,这正是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不能杜绝的根本原因。

内短路是一种常见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成因,与过充、过热和外短路等电池热失控的成因相比,内短路造成的危害更大、监测和预防难度更大且更易发。

锂离子电池内短路的常见诱因有机械滥用(针刺、挤压和重物冲击等)、生产缺陷和锂枝晶生长。

为了进一步揭示锂离子电池的内短路机理,本文采用实验手段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针刺和锂枝晶导致的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过程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使用实验和数值模拟对传统钢针针刺导致的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电池荷电状态、刺针直径和针刺速度等参数对电池温升的影响,并对电池内部各热源产热功率和刺针散热功率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传统钢针导致的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过程中,刺针扮演两方面的作用,决定短路电流和散热。

一方面,刺针直径越大则短路电流和焦耳产热功率愈大;另一方面,刺针直径越大其从短路点散热的能力也越大。

针刺时电池极耳电压随时间呈指数衰减,电压的波动和回升是由短路电流突降导致的过电势造成的。

未热失控情况下电池内部的总产热量主要由短路点的焦耳产热贡献。

基于对传统钢针导致电池内短路过程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低导热系数和低电导率的聚甲醛材料制作的电池针刺测试刺针,并采用针刺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聚甲醛刺针和传统的钨钢针触发电池内短路时电池电热响应的区
别,比较了这两种刺针在电池内短路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差异。

锂离子电池内部温度及热失控快速检测方法

锂离子电池内部温度及热失控快速检测方法

锂离子电池内部温度及热失控快速检测方法——交流内阻法随着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普及,我们看到和接触到电动汽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仍然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抱有怀疑的态度,其实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锂离子电池本身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次电池包安全管理系统,例如热失控预警系统,快速灭火装置等近年来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即便是锂离子电池发生安全事故,也能够提前预警,灭火剂压制热失控蔓延,为车内乘客逃生争取到足够的时间,确保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1)外部原因,例如过充、外部短路、加热和机械滥用等;2)内部原因,例如内部的缺陷(如金属杂质等),正负极材料在循环中的衰降等。

引起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外部原因的监控比较简单,例如监测电压、监测电池表面温度等,但是监测锂离子电池内部原因则比较困难。

近日美国约翰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的Rengaswamy Srinivasan(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等人研究发现通过监测锂离子电池内阻能够高分辨率的分析锂离子电池内部温度的变化,在早期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进行预警,Rengaswamy Srinivasan将电池的内阻分为两个部分:1)阻抗振幅Z;2)夹角j,Rengaswamy Srinivasan 的研究发现夹角j与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关系较小,但是与电池温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监测夹角j的变化实现对锂离子电池内部温度的实时监测,从而在热失控发生前进行预警。

上图为一个典型的锂离子电池的交流阻抗图谱,锂离子电池的交流阻抗主要包含两部分:实数部分Z’和虚数部分Z’’。

为了便于分析,作者将阻抗的实数部分和虚数部分整合成为了两个部分:即振幅Z=(Z’2+Z’’2)1/2,以及Z’和Z’’之间的夹角j,因此Z’=Z cos(j),Z’’=Z sin(j)。

其中振幅Z与锂离子电池的尺寸和容量有关,一般电池越大Z越小,而夹角j则与电池的尺寸关系不大。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原理及火灾特征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原理及火灾特征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原理及火灾特征1、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原理锂电池由于自身制造缺陷,或受外界温度、机械、充电异常等激励,电池内部会发生不可逆的副反应,如SEI膜分解、正极材料分解和电解液的分解,产生大量热,并释放出小分子气体。

由于反应剧烈,产生的热量不能有效传递到电池外部,引起电池内部温度和压力的急剧上升,而温度的上升又会极大地加速副反应的进行,产生更大量的热和气体,此时电池进入无法控制的自加速状态,即所谓的热失控。

热失控是锂电池内部发生的剧烈不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伴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急剧升高,宏观表现为喷射状火焰特征,反应速度快,火焰强度大。

引起电池热失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碰撞原因导致的热失控电动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碰撞,而强烈的外力因素也会同时作用到锂离子电池,使得锂离子电池外部壳体变形、破损,电池本身的配件被移位或损坏,电池的隔膜被撕裂导致电池内部短路,易燃的电解质泄漏出来。

在所有的碰撞伤害对电池性能产生的破坏中,最为严重的当属穿刺伤害,严重的穿刺伤害会直接插入电池本体,造成电池的正负极直接短路并加剧热量集中生成爆发,引起发热失控,严重破坏电池的正常性。

(2)使用不当导致的热失控使用不当也是引起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充电过度、放电过度、外部短路等几大原因。

相较于外部短路和充电过度,放电过度对锂离子电池的危害相对较小,放电过程中的锂枝晶增长会降低电池的安全性,间接增加热失控的概率。

外部短路时,电池的热量不能有效散去,电池温度升高并引发热失控。

充电过度是对锂离子电池危害最大也是引起电池热失控最主要的原因,充电过度会造成过量的锂嵌入,锂枝晶在阳极表面生长,锂的过度脱嵌导致阴极结构因发热和氧释放而崩溃,氧气的释放会加速电解质的分解,从而产生大量气体,随着内部压力的增加让排气阀打开,电池开始排气。

此时,电芯中的活性物质与空气接触并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从而导致电池燃烧起火。

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对于锂电池热失控的研究,众多研究者一直都在不断深入研究,以此来预防和降低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以下锂电池的失控原理也是一些研究者的看法。

一.热失控的原理分析对于热失控的原理,分为了三个阶段:第1阶段:热失控开始阶段:125℃左右,这个阶段是一般认为是负极SEI膜反应分解,使得负极与电解液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了电解液与负极中的锂反应并生成气体。

第2阶段:电池内部气体释放和升温加速,温度在125~180℃左右,这个阶段正极材料分解释氧,锂盐也会分解,如LiPF6分解生成LiF和路易斯酸PF5。

而路易斯酸会在高温下与电解液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

第3阶段:热失控阶段,大约为180℃以上。

在这个阶段正/负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发生盛剧烈的放热反应和电解液分解放热,电池内部温度急剧升高,电池泄压阀打开或引发自燃。

也有研究者将热失控细分为如下范围:一般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有三个特征温度,起始发热温度T1,热失控引发温度T2,热失控最高温度T3。

T1:指的是SEI膜分解的温度,T3:它取决于整个反应焓,T2:这个温度跟电池本身的状态,电池体系,使用状态相关,这个温度会由一个缓慢的升热会突然引发急剧的升热,这个生热速率可以达到几百到1000度/秒,这是引发热失控的关键。

通过一些研究发现,它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内部短路,正极释氧,负极析锂。

二、热失控的原因分析1、机械滥用破坏性变形和位移是机械滥用的两个共同特征,在外力的作用下导致的锂电池(电芯)发生形变,隔膜被破坏,正负极之间短路而诱发热失控,比如挤压、碰撞、针刺等。

2、热滥用比如长期使得锂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比如:外界高温环境,大电流过程中使用产生的了很多的极化热、反应热、分解热等。

3、电滥用锂电池过充电导致活性物质结构遭到破坏,电解液分解产气,导致电池内部压强增大。

除此之外,还包括过放电、大倍率(超过规格)充电等。

1)外短路锂电池的正负极不通过负载直接导通连接。

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舱的热失控预警系统及预警方法

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舱的热失控预警系统及预警方法

一、引言伴随着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日益成为能源领域的关键研究领域。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成熟的储能技术,被大量应用于电动汽车、太阳能储能系统等领域。

然而,由于其自身特性,锂离子电池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中热失控问题是导致锂离子电池发生火灾、爆炸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危害1. 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后可能导致火灾、爆炸,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2. 热失控还可能导致储能系统性能退化,影响其长期稳定运行。

3. 热失控事件会给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污染和破坏。

三、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预警系统的意义1. 提前发现热失控迹象,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发生,确保储能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2. 保障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降低潜在的事故损失。

3. 促进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增强人们对这一技术的信心。

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预警系统的原理1. 监测: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内部温度、压力、电流等参数。

2. 分析: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比对。

3. 预警:当监测数据发现异常情况时,预警系统立即发出警报信号,通知操作人员做出相应应对措施。

五、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1. 数据采集技术:选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实现对电池内部各项参数的精准监测。

2. 数据处理技术: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实现对大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保证预警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3. 预警信号传输技术:整合无线通讯技术,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输给操作人员,确保信息的及时响应和处理。

六、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预警方法1. 温度监测:及时监测电池箱体温度,一旦发现升温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 压力监测:监测电池内部压力变化情况,一旦压力超出正常范围,应及时排除故障,并进行维护检查。

3. 电流监测:监测电池充放电电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充放电操作,并对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

七、结语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作为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安全性问题待解决。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性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性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性研究进展摘要:新能源电动汽车凭借其运行过程智能化高、环保性好成为汽车领域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有望取代传统的燃油汽车。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燃爆事故屡有发生,事故呈现多发性、严重性和易复燃等特点,其起火源大多为锂离子动力电池。

锂离子电池单体事故会依次经历电池内部连锁化学反应、电池热失控气体释放、电池燃烧或爆炸。

对于电池模块/电池包而言,其内部还会发生热失控传播。

与其他火灾事故一样,锂离子电池事故也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性;措施1热失控气体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为混合气体,想要对热失控气体的危险性进行研究,首先要掌握气体成分组成及含量。

研究方法大多是在密闭空间内引发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再将气体从容器中导出,然后进行检测分析。

针对过充、过放和短路等3种工况下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收集,设计了收集装置并对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实验验证了可操作性。

对以LiCoO2/Li(Ni0.50Mn0.25Co0.25)O2、Li(Ni0.45Mn0.45Co0.10)O2和LiFePO4为正极材料的18650型商用锂离子电池进行外部加热诱发的热失控实验。

利用气相色谱仪对气体组分进行分析,实验测得气体释放量高达0.27mol。

对以Lix(Ni0.80Co0.15Al0.05)O2和LixFePO4为正极材料的两种18650型电池在不同荷电状态(SOC)下进行23次热失控实验,采集并分析热失控气体样品,认为:与以LixFePO4为正极材料的电池相比,以Lix(Ni0.80Co0.15Al0.05)O2为正极材料的电池热失控气体中CO2和H2占比更高;SOC较高的电池会产生更多的气,气体组分随着SOC的变化而变化;CO2随着SOC的增加而减少,H2和CO则相反。

通过加速量热仪(ARC)诱发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并收集检测热失控气体,结果表明:热解气体主要成分为CO2,其次是CO、C2H4和H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研究
Kizilel Riza, Sabbah Rami, Selman J. Robert, et al. An alternative cooling system to enhance the safety of Li-ion battery pack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 194: 1105-1112.
10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研究
影响因素
1. 热失控电池是否会对相邻电池产生热影响 如热失控电池产生热量通过热传导、喷射高温物质对相邻 电池的影响。 2. 热失控电池释放热量的能否被快速带走 如热失控电池产生的热量能否被快速吸收或疏散到环境中。
11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控制办法
1.降低热失控电池对周边电池热影响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9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研究
Feng Xuning, Sun Jing, Ouyang Minggao,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enetration induced thermal runaway propagation process within a large format lithium ion battery modul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5, 275:261273.
热隔离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的传播 高温喷射物质疏导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的传播 2.快速带走热失控电池释放热量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被动热传导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传播
主动喷淋热交换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传播
13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BOSTON-POWER TESLA MOTORS US 20100136396A1
US 20140335398A1
14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TESLA MOTORS US 20100136404A1
15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控制办法
1.降低热失控电池对周边电池热影响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热隔离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的传播 高温喷射物质疏导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的传播 2.快速带走热失控电池释放热量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被动热传导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传播
主动喷淋热交换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传播
16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PANASONIC US 20150010794A1
17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AC PROPULSION US 20110091749A1
18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控制办法
1.降低热失控电池对周边电池热影响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5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研究
Kizilel Riza, Sabbah Rami, Selman J. Robert, et al. An alternative cooling system to enhance the safety of Li-ion battery pack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 194: 1105-1112.
热失控电池单体发热量 电池模块的散热能力
Spotnitz M. Robert, Weaver James, Yeduvaka Gowri, et al. Simulation of abuse tolerance of lithium-ion battery pack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7, 163: 1080-1086.
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技术
—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
锂离子电池组安全事故
2013.10.1
2013.1.17
2
锂离子电池组安全措施
BMS
Cooling System
Fuse, PTC
3
热失控模式和安全措施局限性
一 、 热 失 控 如 何 传 播 ?
二 、 如 何 控 制 其 传 播 ?
4
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研究
热隔离方式控制电池组内热失控的传播 高温喷射物质疏导方式控制电池组内热失控的传播 2.快速带走热失控电池释放热量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被动热传导方式控制电池组内热失控传播
主动喷淋热交换方式控制电池组内热失控传播
19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US 20110159340A1
TESLA MOTORS US 20100136404A1
20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PANASONIC US 20130216884A1
21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控制办法
1.降低热失控电池对周边电池热影响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8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研究
Lamb Joshua, Orendorff J. Christopher, Steele Anna M. Leigh, ea al. Failure propagation in multi-cell lithium ion batteries .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5, 283: 517-523.
热隔离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的传播 高温喷射物质疏导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的传播 2.快速带走热失控电池释放热量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被动热传导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传播
主动喷淋热交换方式控制电池组热失控传播
Hale Waihona Puke 12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控制办法
1.降低热失控电池对周边电池热影响的热失控传播控制技术
6
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研究
Kizilel Riza, Sabbah Rami, Selman J. Robert, et al. An alternative cooling system to enhance the safety of Li-ion battery pack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 194: 1105-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