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实践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转眼间参加东台市“余映潮成长路径与其教学成果应用”课题组学习已有两年时间。两年来,学习着,收获着,成长着。现在从两年来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点滴成长来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之路。
从读课、听课到上课
两年来,在课题组的引领下,研读《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讲语文》《听余映潮讲课》,跟着余老师学习阅读、处理教材,学习设计课型,设计教学思路,学习设计重要教学细节,学习设计书面练习,学习设计教案,学习教学论文的写作。
研读之余,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课之旅。读书中的课堂实录,读书中的教学设计。并开始把视角投向浩渺的网络,看名师的博客,尤其关注他们博客上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在阅读中,将课例与学来的理论对照消化。
当然读纸质与屏幕上的课例远不如现场听课更有触动,更有收获。参加课题组以来,每次课题组集中活动都会安排两至三节课仿余课供我们模仿学习,现场听课后再对照书本的学习,对余老师的阅读教学技艺的理解就更深一层,对如何学以致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读课、听课,学习技艺,我便开始着意模仿。最初是拿来主义,将好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照搬来用,所以只仿其形,不得其精髓,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照搬模仿中我渐渐觉得这样上课束手束脚,总走不出别人的框框,心中甚是郁闷。应该有所突破才是。要想突破就必须自己静心研读,有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去阐释余老师的理论,学习余老师的阅读教学艺术,重不在于仿,而是在仿中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自己的风格。于是,我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从常态课到校内公开课,我努力地力求突破。
从试课、磨课到赛课
尤其记得窦桂梅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是在公开课上成长起来的。”校内公开课是上过不少,得失成败均一谈而过。可说来惭愧,从教十六年,我竟从未借班上过课。
2010年,于我是至为难忘的一年,也是我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我终于跨出了专业成长中关键的一大步:我借班上了很多次课。也正是课题组的引领和在课题组中的学习给了我足够的勇气和底气,设计防余课的经历和思考,让我能有胆识走向比赛的课堂。
首先,因学校的特殊情况,也为了练就借班上课的胆量,2010年4月份,我参加小学组的优质课竞赛,预赛出线后,在实小参加决赛。决赛前,在本校借五年级试上了两次,效果都不算好。因为初次借班上课,我心里没底,加之课堂驾驭能力极差,站在讲台上一遇到意外情况,我便会张皇失措,不知如何及时应对调整,课堂的节奏拖沓而沉重。这样的状态去参加决赛,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过,有了这次比赛的经历,我也切实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心底提升自己的欲望被进一步激发了。
稍后,四月中旬,东台市首届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开赛了,我代表学校参加片级选拔赛,比赛在三仓镇区中学举行。赛前,在本班试上过一次,效果不错。决赛开始了,又是借班上课,尽管我准备充分,尽管我教学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可是依然因为课堂驾驭的问题,课堂气氛极其沉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很糟糕,故最终未能出线。遗憾之余,我也认真反思总结:这次的借班上课,再一次暴露我自身的弱势所在。如再不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我将会在专业成长之路上寸步难行。
再后,暑假里,东台市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的选拔活动如期进行,凭借在课题组中学来的技艺,研读教材,设计教学设计,通过上微格课的比赛,我顺利进入了决赛。9月9日在台东中学举行决赛。新学期一开学,安排好相关事宜之后,我知道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试课,磨课。9月5到8号,四天时间,每天我是早上上课,一上完就请同组的老师评课,然后下午对照各位老师的意见加上自己的思考,对教学思路进行调整,对教案进行修改,再修改课件。然后第二天一早再上课,然后再评课听取意见,再修改,之后再上。如此往复,四天时间,我食不甘味,夜难安眠,之后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辛苦之极。可是这四天痛苦的磨课过程恰恰是我收获最大最多的过程,这四天我不知学到了多少年站在讲台上未学得、未悟得的东西,这四天的磨课一下将我拔高了很多。依然一如前面所说,同组老师给我提出的意见指向最多的便是我的课堂应变能力,说我上课光知道放,却不知道收,放得很开,却收不拢,讲课不讲究效益,会乱扯,目标不明确,……经同事们这么一说,天哪,我这才知道原来站在讲台上的我竟是这么糟糕,强烈的挫败感让我几乎都失去了信心。同组的老师鼓励我坚持到底,努力突破。我的学生也鼓励我支持我。于是,我静下心来,努力回到试上的课堂现场,查找出现问题的关键点,思考如何应对,如何才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几经磨砺,终有所悟,有所得。带着同事的支持和鼓励,带着孩子们的祝福,我又一次登上了借班上课的讲台,这一次,我心里踏实多了,因为有了前面那么多次的历练,我知道我将努力驾驭课堂,引领孩子们去探究文本,学有所得。一堂课上下来,尽管有诸多遗憾,但我知道我突破了自我,我超越了原来的那个我,教学效果很是不错,也侥幸获得了决赛的第一名。
从思课、辩课再到上课
上课归来,虽然对这堂获奖课我做了一定反思,也写下了一些文字,可那只是沉浸在收获喜悦与激动中的假想和预设,是匆忙之中的未经深思的文字,无任何实质内容,毫无价值可言。
慢慢的,我从激动和喜悦中平静下来,开始静心反思自己的赛课课堂:
两大板块,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目标也很明确。第一个板块“译读”,朗读并翻译全文。整个环节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比较充分,学生活动也比较充分,整个教学可以说是踏实有效的。可是第二个板块“品读”,品读课文,学习表达技巧,探究文章主旨。整个环节中课堂表面是热闹的,流畅的,但是,课堂没有重量,学生没有真正地成长。很多地方,我都是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他们真的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了吗?到底怎么美,美在哪里?可以说,学生主动的欣赏和发现太少了。学生总是被我牵着鼻子在走,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有多少益处?实在是太惭愧了。我的教学由原来的“放得开收不拢”,似乎又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收不放”,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成长。这样的课堂岂是理想的课堂?想起余老师的话:“课堂教学关键是12个字,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一切阅读教学艺术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引领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