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之生态阐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之生态阐释


韩永进

一些国外的生态哲学家,包括部分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多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思想是
否相容的问题。笔者认为,环境
(生态
)危机无疑不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问题与挑战,但《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等文献表明,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
思想,马克思将其具体贯彻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中。因此,发挥和发展马克思的生态学思
想,开拓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对理解今日生态危机的根源所
在,破解全球性生态难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物质变换
:劳动与财富的生产

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相分离、相对立的。正
如约翰
·贝拉米
·福斯特指出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近代那种将人与自然分离、对立起来的机械
唯物主义,而是强调包括人在内的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自然观
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福斯特,第
17页)

如所周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手稿》中最重要的研究范畴之一。在这里,马克思从存在的角

(马克思一再使用了
“作为
……的存在物
”这样的表述方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
出人不可能与自然相分离的事实: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
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
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
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
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第167-168页)

马克思所说的
“自然
”一般包含三个层次
:
(
1)人类本身内在的自然;
(
2)外部的自然环境;
(
3)
通过劳动而形成的自然。(参见黄瑞琪、黄之栋,2009年,第
78页)而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人,首
先,“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拥有自然的力量与生命力的人: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
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上,第
95页)

其次,人与自然又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
:人既是能动的、创造性的主体,又是
“受动的、


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这就是说,一方面,在生产劳动中,人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改造自
然,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



·32·《哲学研究》2010年第
11期
品和他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第
97页)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生命存在的人类个
体拥有躯体和感觉,他必须依靠外物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因此是一种受动的存在。从而,
“自然
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
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同上,第
95页)

更重要的是,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劳动提供了基本的、必需的对象和材料: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
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
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
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同上,第
92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把劳动过程中人的自然与外部自然的关系作为
“自然与自然自身的
关联性
”来探讨。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界相对于人具有先在性,是人类或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改造自然。在实践中,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
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本质力量也由此得到展现和证实。但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环境、条件、材
料等等的自然事物,其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具有自身的性质和规律
;它们独立于人而自主地运行,
并且直接制约着劳动生产过程和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人又是受动的、受限制的存在者。

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的生存条件。而且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
真正成为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上述人与自然的所有关系,都是经由劳动来实现的。然而,使用
价值的创造光有劳动是不够的。任何物质财富的创造都需要有自然提供物质材料这一先决条件,人们
也只能在这个自然所给定的条件的基础上
(并且在它的制约下
)进行创造。在《资本论》以及《哥
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视角对财富的形成作了精辟的分析。他借用威
廉·配第的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表述,来说明财富既反映人们的劳动关系

,也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
:社会财富的生产

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
……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的劳动的总和除外,
总还剩有一种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只能改变物质形
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
(马克思,第
1卷,

56页)

自然物是财富形成的基础,它通过劳动被发现和改变形态,转化为财富。因而,“劳动不是一切财富
的来源。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
(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
)的源泉
”。(《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
298页)甚至劳动也属于自然力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将别的自然力引入
这一转化过程的中介力量。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可以说与现代生态学完全一致。以往我们更多关心的是
马克思关于财富中的劳动关系的分析,而忽视了马克思关于财富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

从对劳动与财富生产的分析入手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物质变换
”是一个核心概念。从《手
稿》到《资本论》,马克思始终强调,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
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
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
———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之生态阐释·33·


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

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马克思,第
1卷,第207-208页)

在这个过程中,人从自然生产出自己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物质变换”这个概念极富生态意蕴。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不仅制约着生产方式、生活方

式,也反映和影响着人们复杂的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可以分为两个

层次:一是个体生命层次的代谢作用。这种生物学上的物质变换遵循李比希所说的物质代谢规律,构

成更大范围的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一部分。二是社会层次的代谢作用,即由人类劳动所中介的人类社会

生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流。这种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物质变换

活动,是
“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同上,第
56页)

在个体生命层次上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本

身就有生态意义。当前人口爆炸导致的资源紧张、污染

加剧也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在社会的层次。“真正使人

与自然的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的过程,其实出现在集体
(社会)的层次”,它
“改变了整个人与自然的

关系的物质变换过程”。(黄瑞琪、黄之栋,2010年,第
53页)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通过社

会来建立的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由于生产劳动的介入,人们的

物质生活
(物质代谢)变成了
“需求
→生产
→消费
→废弃”的社会性活动;这是社会意义上


“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样态,它密切联系于唯物史观中的物质生产方式。可以说,今日环境危

机中遭遇的问题,几乎都是围绕着资本主义的大量生产、大量废弃展开的。

总之,从劳动史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唯物

主义与生态思想相联系的关键。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生态哲学的核心所在。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

系放在劳动史的视域下考察,用劳动所中介的
“物质变换”的概念把自然与人连结起来,揭示了人

与自然的同一、依赖、能动和受动关系的辩证法,具有深刻的生态学意义。马克思把自然看作人的
“无机身体”,强调了人要通过实践来改造自然,这显然是把人类价值放在了最高地位。但因此就把
马克思称为人类中心主义者是不恰当的。因为,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是建立
在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基础上。而马克思则把自然看作是劳动和财富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并且把
“自
然的人化”与
“人的自然化”的辩证关系放到社会历史领域来考察,这就不仅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
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而且在理论上高于很多现代生态哲学家。

以上分析说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现代生态思想是内在一致的,因而对我们正确认识和

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生产条件的根本冲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劳动能力和效率,提高了人类从大自然获取消费资

料的能力。但这种生产方式始终是在异化的形态中实现其功能的,亦即以剥削劳动者和自然为代价。

马克思在分析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时,就深刻地指出了它对当时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性:
“资本

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据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

力,另一方面

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

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自然条件。”
(马克思,第
1卷,第
579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

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同上,第
47页)劳动力和土地被商品化是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前

提,也是这种生产方式导致异化和造成生态危机的源头。



·34·《哲学研究》2010年第
11期
资本主义是一种畸形的、扭曲的少数人无节制占有财富的社会形态;对财富的贪婪刺激资本家将
人类的财富生产方式完全转化为商品生产方式。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土地是人类生活的基
础,劳动力则是社会和自然赋予人的一种生存能力,这两者从根本上讲都不是按商品生产的规律产生
出来的,不是为交易而存在的。但资本主义把土地和劳动力变为商品,这种转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转
型,将人类的价值观局限在赢利这个单一的、既有巨大创造力又有巨大破坏力的指标上。美国学者科
尔曼认为
:
“当土地被视为商品,人类社群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有机联系不复存在,自然坏境和人类社
会双方走向大祸临头的境地。”
(科尔曼,第
87页)

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工具性的、单向度的关系。在谈到
“类生活
”之普
遍性时,马克思展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类赖
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则远为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
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
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
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
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第
95页)

而资本主义不仅造成了劳动的异化,也将自然界变成了
“单向度
”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
与自然的关系被工具化了,自然仅仅被当作技术的客体;自然的本质被实用化了
———自然
“不过是
有用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册,第
393页),仅仅被用来满足人对物质财富的欲望,
其满足人们精神的、艺术的、审美的、情感的等等需求的方面则或者被遮蔽,或者被纳入市场的轨
道。这样,自然就必然沦为

压榨和征伐的对象。当自然完全被有用化后,随着人对财富追求欲望的膨
胀和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生态灾难就不可避免了。

商品生产和消费是以消耗自然为基础和前提的。消耗自然、生产财富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所
以,资本主义引发世界性生态灾难,其错误不在于它消耗自然、生产财富,而在于它将财富生产转化
为依靠少数人的贪欲而建构的商品生产,并将商品范围无限扩大,也就是加速消耗自然,从而最终破
坏了自然界自我净化、调整、恢复和再生的能力,把人类乃至整个生命系统推向灾难。

而从根源上说,当代环境危机乃肇因于资本主义
“无止境积累
”的假设。

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形态发展的极端形式,它的发展动力源于少数人对财富无节制占有的欲
望,并将这种欲望通过制度设计放大,使人对财富的贪婪欲望发挥到了极致。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
社会的两大特征:对劳动者的剥削和竞争性积累,这两个特征决定了资本与工人、资本与资本之间的
对立。这种对立关系中也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对立。

资本的本性就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它用与对待劳动同样的手段对付自然,把自然和劳动
都作为自己的剥削对象。正如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农业的进步时深刻指出的:

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
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因此,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
———
土地和工人。(马克思,第
1卷,第579-580页)

如前所述,对任何社会来说,自然都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和条件。自然界有自身的发展规
律,其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和自我净化是有限度的,并且需要相当的时间。资本主义则是以追求无限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之生态阐释·35·


增长为经济发展目标的自我扩张系统,然而自然界无法自我扩张,其发展的周期和节奏也不同于自我
扩张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外,资本主义还面
临着另一对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方式与生产条件的矛盾。

资本积累的欲望驱使人们毫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了维持经济高度增长,资本主义常常以大
量开发及大量耗费天然资源为手段,这就陷入了奥康纳所说的恶性循环中: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得对原
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本就会加大对资源开采的投资,这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率

的下降,
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反之,以更有效的方式生产必然会导致原材料的价格下降,从而使得成本下降
和平均利润率上升,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对资源需求的扩大和资源的快速消耗。总之,
“经济危
机……是与对工人的经济上和生理上的压榨的增强、成本外化力度的加大以及由此而来的环境恶化程
度的加剧联系在一起的。”(奥康纳,第
293页)

此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存竞争高于一切。资本家关心的是眼下的利润增长,人的身心与自
然环境是否受到伤害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除非保护环境和回收再利用可以得到现实的利益,或是
原料昂贵到让资本家不得不回收资源。无止境的竞争机制也迫使资本家不可能有耐心与时间去关心未
来可能爆发的问题,正像我们在不久前所经历的金融危机中所看到的那样。而且,当生产和消费损及
自然界的稳定和平衡、再生和自我净化的能力时,所带来的苦果不会立即显现。因而,环境伦理学所
讲的
“环境正义”
(包括
“代际正义”)问题,同样也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得到根本解决。

支撑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基本上是沿着
“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
→大量废弃”
的框架展开的。大量生产必然要求大量消费及大量废弃。

消费
(
consume)一词,按照威廉斯的说法,其最早的含义就是
“摧毁、用光、浪费、耗尽”。
詹姆逊把消费社会描述为:
“新的消费类型;人为的商品废弃;时尚和风格的急速变化;广告、电视
和媒体以迄今为止无与伦比的方式对社会的全面渗透。”费瑟斯通在论及消费文化时指出,作为浪
费、过度使用与花费的消费,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义的强调中,表现的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情
形。(以上引述均见费瑟斯通,第30-31页)
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之一就是大肆制造和
生产需要
———实际上是刺激和鼓励贪欲,把它们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导致
“消费社会”的
出现。

资本的利润动机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产者的目的是满足利润需要的交换价
值,为追求利润而无限扩张商品生产;利润的实现离不开消费刺激。而且,为维系其统治的合法性,
资本主义不断向人们许诺提供越来越多的、越来越新的商品;宣扬、鼓励消费主义文化和生存方式,
制造与人的生存无关却服务于利润的虚假需求,引导人们到消费中去体验自由和幸福。另一方面,人
们为了摆脱异化带来的负担,在情感上也越来越依附于商品的异化消费,在对符号象征的追逐中去实
现生活的意

义。

由于脱离了人的真实需要,商品
(其背后是资源)以越来越大的数量和越来越快的速度被消耗
和废弃。浪费成了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许许多多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除了有利可图的一小部分之
外,大都被资本家当成垃圾丢弃。尤其是在今天,无论是争夺资源还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均达到了
前所未有的高峰。工业先进国不仅把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还将大量的有毒害
的废弃物
(如电子垃圾等)直接运送到第三世界国家。另一方面,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以及伴随而
来的大量废弃,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浸淫其中而不查的的生活方式,人们很少有机会去注意到
自己的行为后果。这就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灾难。今日之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全球性问题,即是最好的



·36·《哲学研究》2010年第
11期
证明。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生产,生产和生活就必然导致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这两种排泄物总会在
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因而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我们今天所做的控制人口、低碳
生活、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等,都是这方面所采取的自觉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比任何一个环保主义者都更早地注意到废弃物问题。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对排泄物处理的极端不负责任:

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
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马克思,第
3卷,第
115页)

马克思明确区分了两类排泄物: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并提出了对它们的处理方法。生产排泄物
主要指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
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和消费排泄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总会得到解决的,解决的方法要依靠
“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那些废物的有用性
质”。(同上,第
116页)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解决的方法仅仅围绕有用性,资本家绝不会
自觉地处理这些废弃物;只是当科学发现了它们的有用性后,资本家才会出于利润的考虑,局部地去
处理它们。所以,当代环境危机的症结不在于人与自然间是否存在着物质循环的关系,真正的问题在
于现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倾倒了太多自然负荷不了的
废弃物,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破坏了原有的循环规律。

由此也可以看出,对社会层次的物质代谢进行分析与批判,是理解环境

危机的基本方面。而在这
一方面,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对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有很大的意义。

三、“人与人的和解
”是
“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前提条件

今天,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和资源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资本的无限扩张是生态危机
最深层次的根源。当今的诸多生态理论都无法阻止人类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马克思对生态问题分
析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前瞻性,显示出了它的理论光辉。“生态社会主义
”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证
明。以
“人与人的和解
”为前提,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用无愧于人的方
式对待自然,是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解”的根本出路。

当然,生态问题不是仅仅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生态问题也不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
所有的生产方式都会带来生态问题;只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于与其生产条件的根本冲突,将生态
问题最终推向了生态灾难。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生态问题,但不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造成的。社会主义
都是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而且处在资本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中,所以为迅速发展生产、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赶超型发展战略,追求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粗放型发
展模式,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高速的工业化也带来了大量的生态问题。市场
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受到资本和市场的制约,以及较长时期内缺少对环境问
题的自觉,这些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形成的原因。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
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开始面临来自人口和资源、
环境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批判资本的逻辑,在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的同时限制其消极作用,坚
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要自觉地调整我们的价值观念和需求观念,改变生
活方式。因此,结合实际,从科学和哲学的高度研究总结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是一项重要的理论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之生态阐释·37·


任务。

参考文献

奥康纳,2003年:《自然的理由
: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费瑟斯通,2000年:《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

福斯特,2006年:《马克思的生态学
: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瑞琪、黄之栋,2009年:《〈资本论〉与生态学的交错
:马克思思想的生态轨迹之三》,载《鄱阳湖学刊》第
3期。


2010年:《劳动论争之解明
:马克思思想

的生态轨迹之四》,载《鄱阳湖学刊》第
1期。

科尔曼,2006年:《生态政治》,梅俊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马克思,2004年:《资本论》,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9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辛木

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

第五届
“金岳霖学术奖
”评选结果揭晓

为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
115周年,推动我国的逻辑学研究,展示逻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成果,鼓
励青年逻辑学者,金岳霖学术基金会于
2010年
5月至
9月举办了第五届
“金岳霖学术奖
”评选活动,
评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逻辑学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经过初评、复评、决评三个阶段的
认真评审和公示,评出博士组一等奖
1名:北京大学张立英;二等奖
2名:中山大学张燕京,中山大
学熊明
;三等奖
6名:北京大学邓生庆,南京大学夏素敏,中国人民大学杨武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刘
新文,西南大学吕进,中央民族大学达哇;提名奖
15名:南开大学郭桥等。硕士组一等奖
1名:南
开大学李娜
;二等奖
2名:南京大学杜国平,清华大学俞珺华;三等奖
5名:南京大学蔡亦骅,北京
师范大学胡毅敏,华东师范大学张留华,西南政法大学程哲渊,南京大学王洪光;提名奖
4名:南京
大学马雷等。


2010年
10月
16日至
17日,在金岳霖先生的故乡浙江省诸暨市召开的
“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
11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金岳霖学术奖颁奖会”上,向获奖者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