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合同中受益人故意致害行为的法律后果分析
保险责任与责任免除
• 3、故意行为 • 投保人或者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
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两年以上保费,保险人 应向其他享有权利的受益人退还保单现金价值。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 人死亡、伤残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丧失受益权。
责任免除条款的效力
•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18条的 规定:“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 于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 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 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 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法定免责事由
• 法定免责事由是指保险法强制 条款所规定的保险人责任免除 事项,具体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 1、 违反告知义务。 • 2、 保险欺诈。 • 3、 故意行为。 • 4、 自杀行为。 • 5、 犯罪行为。
安行宝免除责任
• (1)投保人对被保险人的故意杀害、故意伤害; (2)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或 抗拒依法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 (3)被保险人自杀,但被保险人自杀时 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除外; (4)被保险人醉酒,斗殴,主动吸食或注 射毒品; (5)被保险人酒后驾驶,无合法有效驾驶证驾驶,或驾驶无有 效行驶证的机动 车; (6)被保险人因妊娠(含宫外孕)、流产、分娩 (含剖宫产)导致的伤害; (7)被保险人因医疗事故、药物过敏导致的 伤害; (8)被保险人因精神疾患导致的意外; (9)被保险人未遵医嘱,私 自使用药物,但按使用说明的规定使用非处方药的除外; (10)被保险人 参加潜水、跳伞、攀岩、驾驶滑翔机或滑翔伞、探险、摔跤、武 术比赛、 特技表演、赛马、赛车等高风险活动; (11)战争、军事冲突、暴乱或武 装叛乱; (12)核爆炸、核辐射或核污染; (13)被保险人违反承运人关 于安全乘坐的规定; (14)被保险人驾驶超载机动车,因车辆超载引起的 意外事故而遭受的伤害。
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在人身保险合同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在人身保险合同中篇一:《保险法》第04章在线测试《保险法》第04章在线测试A、本人b、配偶、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c(: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在人身保险合同中)、与投保人形成抚养关系并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的邻居D、与投保人关系密切的朋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被保险人自杀的b、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其自身伤残或死亡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c、人身保险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保险费,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除另有约定外,投保人超过规定的期限60日为之未支付当期保险费的,合同效力中止D、人寿保险合同的受益人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权利,自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2年内不行驶而消灭3、人身保险的受益人通过哪些途径产生?()A、被保险人指定b、投保人指定c、被保险人与投保人协商确定D、被保险人指定后征得投保人同意4、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况下,人身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死亡后,保险金可以作为其遗产处理?()A、受益人为多人,份额不明且相互争诿b、没有指定受益人c、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且没有其他受益人的D、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者放弃受益权,又没有其他受益人的5、张父为其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张南(20岁)投保一份人身保险,与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合同,合同中包含有在保险期限内被保险人意外伤害及死亡的赔付条款,指定张父本人为受益人。
根据以上条件,下列表述哪个是正确的?()A、此保单属于父母替子女投保,所以该份保险合同无需经张南的书面同意即可成立并生效b、设某年暑假张南回家途中被一汽车撞伤,则保险公司再向张父支付保险金后,无权向该汽车主行使追偿权c、设3年后张南因失恋而自杀,保险公司可以给付保险金篇二:保险判断题三、判断题91、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外,保险合同自愿订立(A)92、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的部分无效,保险人应当退还相应的保险费。
张某某案件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30岁,某市某区居民。
2018年,张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某市某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某承认犯罪事实,并表示悔罪。
以下是针对该案件的法律分析。
二、案件事实2018年3月,张某某与被害人李某在某酒吧发生争执。
争执过程中,张某某持刀将李某刺伤,致李某重伤。
案发后,张某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三、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七条:犯罪嫌疑人自愿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四、案件分析1.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某某持刀将李某刺伤,致李某重伤,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犯罪情节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的规定,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本案中,张某某的行为导致李某重伤,符合该罪的犯罪情节。
3.自首情节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七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自愿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在本案中,张某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属于自首情节。
五、判决结果经审理,某市某区人民法院认为,张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犯罪情节严重。
鉴于张某某具有自首情节,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张某某有期徒刑五年。
六、案件启示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2.宽容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故意伤害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年某月某日,甲与乙因琐事发生争执,甲一时冲动,持刀将乙刺伤。
乙经抢救无效死亡。
甲被公安机关逮捕,后被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提起公诉。
二、案件争议焦点1. 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甲的刑事责任如何确定?三、案件分析1. 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甲持刀将乙刺伤,导致乙死亡。
根据法律规定,甲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具体分析如下:(1)甲的行为具有故意。
甲在与乙发生争执时,一时冲动,持刀将乙刺伤,其行为表明甲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伤害乙,但仍然故意为之,具有故意伤害的故意。
(2)甲的行为造成了乙的死亡。
甲持刀将乙刺伤,乙经抢救无效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甲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2. 甲的刑事责任如何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犯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甲的行为导致乙死亡,应认定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根据法律规定,甲的刑事责任应按以下几种情况确定:(1)根据甲的犯罪情节,若甲在故意伤害乙的过程中,有恶劣情节,如使用特别残忍手段,可认定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若甲在故意伤害乙的过程中,无恶劣情节,可认定为“犯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结合本案事实,甲在故意伤害乙的过程中,没有使用特别残忍手段,故应认定为“犯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车险重复理赔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车险行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然而,车险重复理赔现象也日益凸显,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合法权益,影响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车险重复理赔的法律后果,以期为相关当事人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车险重复理赔的定义车险重复理赔是指被保险人在同一保险期间内,就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事故,向两家或两家以上保险公司索赔,且各保险公司均按照保险合同约定支付赔偿金的行为。
二、车险重复理赔的法律后果1. 保险合同无效根据《保险法》第十六条的规定,被保险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如果被保险人在车险理赔过程中故意隐瞒事实,重复理赔,则构成违反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并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2. 返还已支付赔偿金根据《保险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对于车险重复理赔行为,保险公司有权要求被保险人返还已支付的赔偿金。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的规定,保险人主张被保险人返还赔偿金的,应当证明被保险人存在重复理赔行为。
3. 追偿损失保险公司有权向被保险人追偿因其重复理赔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根据《保险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请求被保险人赔偿因此遭受的损失。
如果被保险人重复理赔行为给保险公司造成了损失,保险公司有权要求被保险人赔偿。
4. 责任追究对于车险重复理赔行为,相关当事人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5. 信用记录受损车险重复理赔行为会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对被保险人的信用记录造成不良影响。
保险欺诈及其防治
保险欺诈及其防治【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业也迅速崛起,但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属发展时期。
然而,发生在西方保险业中的各种保险诈骗案近年来却在我国各地频频发生,且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保险界和法律界一些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本文试从保险诈骗对社会的危害,保险欺诈的类型和表现形式以及对保险欺诈的法律整治等诸多方面对发生在保险界的这一现象和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分析,最后,作者对保险欺诈的防范措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设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1995年6月30日八届人大十四次会议通过,2002年10月28日九届人大三十次会议修改)第138条和141条对保险欺诈进行了专门的规定和定性,足见我国保险法对保险欺诈的重视程度,现就有关问题略述已见。
一、保险欺诈的概念和危害保险欺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保险欺诈仅指投保人方面的欺诈,即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或其发生的原因夸大损失程度等手段,致使保险人陷于错误认识而向其支付保险金的行为。
广义的保险欺诈还包括保险人方面的欺诈,如虚假赔款,此外还包括第三人的欺诈,如冒充保单所有人进行索赔等,前者属保险法138条规定的情形,中者属141条规定的情形,后者在我国保险法尚未作专条规定,但亦属我国刑法保险诈骗的范畴。
保险欺诈,最早源自英国的人寿保险,到如今已演变成威胁世界保险业的头号公害。
据证实英国有3/4的健康险索赔中为保险欺诈,美国保险赔款总支出的10%至20%被欺诈者所得。
我国在保险业恢复初期,保险骗赔案发生较少,近几年来,由于拜金主义思潮影响和一些人思想道德滑坡,保险骗赔在我国各地频频发生,且愈演愈烈,成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外的“二号杀手锏”,严重影响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和广大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引起保险界和社会人士的普遍关注。
保险欺诈危害十分巨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险欺诈给保险人带来损失。
案例分析
寿险案例分析1.某日清晨,65岁的退休工人赵某骑车途径一条偏僻的马路时,李某驾驶的一辆出租车在她身后超速行驶,遇到紧急情况后又避让不当,将正常骑行的赵某撞到并卷入车下。
急于逃跑的李某非但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倒车,将受伤倒地的赵某在前后轮之间反复碾压了三次。
赵某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李某驾驶机动车违章行驶,肇事后又到车碾压被害人,被依法逮捕。
李某所开的出租车已投保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
在讨论保险公司是否负保险责任、给付保险金时。
有的理赔员认为该事件一开始是由驾驶员在使用保险车辆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导致第三者遭受人身伤亡,本案被保险人虽有故意之嫌,但受害人则是无辜的,保险公司应给予赔偿。
有的理赔员认为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和费用,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你认为那种观点合理,请给予分析。
答: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
根据近因原则,可将受害人赵某遭受伤害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次受伤,假如就此为止,不遭受第二次碾压,赵某是不会死亡的。
第二阶段,再次受伤,导致死亡。
与赵某遭受意外伤害的过程相吻合,肇事司机李某的伤害行为也分为两个阶段,即交通肇事和故意犯罪。
交通肇事和故意犯罪都是造成受害人伤亡的原因,但前因与后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后因不是前因直接或自然的结果,后出现的故意犯罪为除外责任,所以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
2. 刘某陪其姐到医院检查身体,得知其姐已怀孕。
刘某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在未经其姐同意的情况下,自己花钱为其姐购买一份“母婴安康保险”以示庆祝。
试问保险公司是否承保?为什么?答:保险公司不能承保。
因为在未经其姐同意的情况下,刘某与其姐没有法律承认的保险利益。
在我国《保险法》规定:本人;配偶、子女、父母;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3.2003年5月,某公司42岁的员工丁某因胃痛入院治疗,医院确诊他患了胃癌,但家属因害怕他知情后情绪波动,因此没有将实情告诉他,假称是胃病。
法律案例梳理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是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揭示法律条文的具体应用、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以及法律体系的完善方向。
本报告选取了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对案件事实、法律依据、判决结果和案例分析进行梳理,以期对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案例一:张某某故意伤害案(一)案件事实张某某与李某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张某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
案发后,张某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三)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张某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据此,法院依法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三年。
(四)案例分析本案例中,张某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在司法实践中,故意伤害罪的认定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伤害程度、手段等因素。
张某某在邻里纠纷中持械伤害他人,主观故意明显,且造成他人重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此外,张某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案例二:李某某合同纠纷案(一)案件事实李某某与王某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李某某将房屋出租给王某,租金为每月5000元。
合同签订后,王某未按时支付租金,李某某遂将王某诉至法院。
(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三)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某与王某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合法有效,王某未按时支付租金,构成违约。
据此,法院判决王某支付李某某租金及滞纳金共计2万元。
(四)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李某某与王某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义务。
王某未按时支付租金,构成违约。
故意伤害罪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被告人王某因与被害人张某有经济纠纷,在争执过程中,故意用拳猛击张某头部,导致张某头部受伤,经鉴定构成轻伤二级。
以下是该案件的具体分析。
二、案件事实1. 被告人基本情况:王某,男,30岁,某市某区居民,无业。
2. 被害人基本情况:张某,男,28岁,某市某区居民,某公司职员。
3. 案件经过:- 2020年3月,王某与张某因某工程项目合作产生经济纠纷。
- 2020年4月,双方在某咖啡厅会面协商解决纠纷,但未能达成一致。
- 2020年5月,王某在张某下班途中,故意用拳猛击张某头部,导致张某头部受伤。
- 案发后,张某立即报警,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四、案件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以上的行为。
2. 被告人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被告人王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伤害他人身体,仍然故意实施伤害行为,其主观上具有故意。
- 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导致了被害人张某头部受伤,经鉴定构成轻伤二级,其行为已经造成了轻伤以上的后果。
3. 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 被告人王某认罪态度良好,自愿认罚。
- 被告人王某与被害人张某有经济纠纷,属于矛盾激化型犯罪。
五、判决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某市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王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
六、案件启示1. 在处理经济纠纷时,应依法维权,避免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2.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 公民应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保险
一、单选题1.某投保人在投保时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三年后,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假设这种变化导致投保人丧失了对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则此时保险合同的效力状况是()。
A.保险合同自始无效B.保险合同效力终止C.保险合同继续有效D.保险合同效力中止2.某人投保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回家的路上被汽车撞伤送往医院。
在其住院治疗期间因突发心肌梗塞而死亡。
那么,该被保险人死亡的近因是()。
A.被汽车撞倒和心肌梗塞B.心肌梗塞C.被汽车撞倒导致的心肌梗塞D.被汽车撞倒3.如果保险人已知被保险船舶改变航道时没有发表异议,但事后因改变航道致使船舶发生保险事故并造成重大损失,保险人对该起事故的正确做法是()。
A.负责赔偿损失B.退还保险费,不负赔偿责任C.修改合同D.解除合同4.在住院保险中,保险人为了控制被保险人不必要的长时间住院,经常采用的常用条款是()。
A.损失补偿条款B.代位追偿条款C.比例给付条款D.重复保险分摊条款5.依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职权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有()等。
A.销毁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B.要求被检查的经营者暂停销售,听候检查C.拘役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责任人D.转移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6.产品责任保险的承保基础通常是()。
A.期满发生式B.期满索赔式C.期内索赔式D.期内发生式7.借款人根据银行的要求,请求保险人担保自己信用而购买的保险属于()。
A.责任保险B.信用保险C.担保保险D.保证保险8.人寿保险核保时,以下属于影响死亡率要素的是()。
A.缴费方式B.险种C.投保人财务状况D.年龄9.承保由于火灾等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的发生,使被保险人在一个时期内,因停产停业或营业受到影响而发生间接经济损失的险种是()。
A.企业财产保险B.运输工具保险C.利润损失保险D.特殊风险保险10.就解释效力而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对保险条款所作的解释属于()。
恶意重复保险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恶意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在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上,向两家或两家以上保险公司投保,企图通过保险公司赔偿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在我国保险法中,恶意重复保险被视为违法行为,其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恶意重复保险的法律后果进行详细阐述。
二、恶意重复保险的民事责任1. 民事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对于恶意重复保险,投保人企图通过多家保险公司赔偿来获取不正当利益,这种行为属于故意制造保险事故。
因此,一旦保险公司发现投保人存在恶意重复保险行为,有权拒绝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2. 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对于恶意重复保险,投保人故意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企图通过保险公司赔偿来获取不正当利益,这种行为给保险公司造成了损失。
因此,投保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赔偿保险公司因此遭受的损失。
3. 违约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违反保险合同约定,给保险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对于恶意重复保险,投保人违反了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公司有权要求投保人支付违约金。
三、恶意重复保险的行政责任1. 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保险公司发现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存在欺诈行为的,可以依法对其处以罚款。
对于恶意重复保险,投保人企图通过保险公司赔偿来获取不正当利益,属于欺诈行为。
因此,保险公司有权对投保人进行行政处罚。
2. 撤销保险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保险公司在合同成立后,发现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存在欺诈行为的,可以解除合同。
对于恶意重复保险,投保人故意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有权解除与投保人签订的保险合同。
保险法 案例分析题答案
例田某为其妻子钱某投保了一份人寿保险,保险金额为10万元,田某为受益人。
半年后田某与妻子离婚,离婚次日钱某意外死亡,死亡前未变更受益人。
对保险公司给付的10万元保险金,钱某的父母提出,田某已与钱某离婚而不再具有保险利益,因此保险金应该由他们以继承人的身份作为遗产领取。
您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①人身保险合同订立时要求投保人必须具有投保利益,而发生保险事故时,或发生保险事故给付时,则不追究具有保险利益。
原因在于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是人的生命和身体,同时人寿保险具有储蓄性。
②保险金应为受益人田某。
第3例王某因父母病故,妻子与其相处不和,带着儿子另住别处。
后王某投保了意外伤害保险,并指定其妹妹为受益人。
不久王某不幸煤气中毒死亡,王妹也在其中毒死亡前半月病故。
现王某的妻子与王妹的儿子都向保险公司请求给付保险金。
问保险公司应如何处理?答:根据受益权的特点,如果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时,由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领取保险金,并作为遗产处理。
在本案例中,受益人王妹在被保险人王某中毒死亡前半月已经病故。
因此,保险金只能由王某的法定继承人即其妻儿作为遗产领取。
第4例某车主投保机动车辆保险,保额为40万元。
在保险期内先后发生数次保险事故,第一次车辆受损15万元,第二次受损20万元,第三次受损8万元,第四次受损45万元,第五次受损6万元。
在前三次保险事故发生并获得赔偿后,投保人补充到了40万元的保额。
问保险人应如何赔偿?答:因为机动车辆保险的历次赔偿金额不累加,只有当某一次保险事故的赔偿金额达到保险金额时保险合同才终止。
在本案中,保险人在第一次事故后赔偿15万元,在第二次事故后赔偿20万元。
这两次的赔偿金额均未达到保险金额不进行累加,所以在第三次事故后赔偿8万元。
但第四次保险事故损失45万元,超出了保险金额,保险人赔偿40万元后保险合同终止。
保险人对第五次事故损失不再承担赔偿责任。
第5例某建筑公司以进口奔驰轿车向某保险代办处投保机动车辆保险。
法律案件结果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某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
在裁员过程中,公司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导致与员工发生劳动争议。
原告李某因被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
二、案件争议焦点1.公司是否违法解除劳动合同?2.公司是否应当支付原告赔偿金?三、案件审理过程1.仲裁阶段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了李某的仲裁申请,并依法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仲裁委员会审查了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包括公司经营状况、员工绩效、裁员方案等。
同时,仲裁委员会还审查了原告李某的工作年限、工资待遇、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据等。
2.诉讼阶段仲裁委员会作出了裁决,认定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公司支付原告赔偿金。
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诉讼过程中,原告李某提交了以下证据:(1)劳动合同及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2)工资条、社保缴纳证明等证明其工作年限、工资待遇的证据;(3)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
被告公司则提交了以下证据:(1)公司经营状况报告、裁员方案等;(2)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等。
法院依法进行了审理,并对双方提交的证据进行了审查。
四、案件判决结果1.法院认定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判决公司支付原告赔偿金。
2.法院认为,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但未依法进行裁员程序,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公司应当依法支付原告赔偿金。
五、案件结果分析1.法律适用问题本案中,法院依法适用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维护了原告李某的合法权益。
这也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2.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本案中,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公司未依法进行裁员程序,未提前30日通知员工,也未支付经济补偿金;(2)公司未充分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仅以公司经营状况为由进行裁员;(3)公司未依法进行裁员方案的制定和公示。
3.劳动者维权意识本案中,原告李某在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后,及时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最终获得了胜诉。
法律案件以及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21年7月,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告人李某因与被害人王某发生纠纷,持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重伤。
案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件事实经审理查明,被告人李某与被害人王某系同村村民,平日里关系较好。
2021年6月,李某因土地纠纷与王某发生争执。
双方争执过程中,李某情绪激动,持刀将王某刺伤。
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三、案件审理1. 审理过程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进行了庭前会议、公开开庭审理等程序。
在法庭调查阶段,控辩双方就案件事实、证据进行了充分的质证。
在法庭辩论阶段,控辩双方针对案件的法律适用、被告人李某的刑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辩论。
2. 审理结果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被告人李某故意伤害被害人王某,致王某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综合考虑李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八年。
四、案件分析1. 法律适用本案中,法院依法对被告人李某进行了审理,并对其行为进行了定罪量刑。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遵循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确保了案件的公正审理。
2. 案件特点本案具有以下特点:(1)故意伤害行为严重:被告人李某持刀故意伤害被害人王某,致王某重伤,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动机复杂:李某因土地纠纷与王某发生争执,在争执过程中情绪失控,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3)悔罪态度较好:李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表现出一定的悔罪态度。
3. 案件启示本案给我们的启示如下:(1)加强法制教育:要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防止类似案件的发生。
(2)加强社会矛盾化解:要积极化解社会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3)强化司法公正:要确保司法公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案例分析的点评(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李某,男,28岁,某市人。
2018年7月,李某因与邻居张某发生纠纷,持刀将张某砍成重伤。
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经鉴定,张某伤势为重伤二级。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对李某的犯罪行为及定罪量刑存在争议。
二、案例分析1.关于李某的行为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李某持刀将张某砍成重伤,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因此,法院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2.关于李某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李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符合自首的构成要件。
因此,法院对李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关于李某的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在本案中,李某的行为具有以下情节:(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重伤后果,情节严重;(2)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具有自首情节。
综合考虑以上情节,法院依法对李某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三、点评1.关于自首情节的认定本案中,李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符合自首的构成要件。
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对于自首行为的鼓励和宽大处理。
2.关于故意伤害罪的量刑在本案中,李某的行为具有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重伤后果等严重情节,但同时也具有自首情节。
法院综合考虑以上情节,依法对其从轻处罚,既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3.关于社会危害性的评价本案中,李某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张某的人身权益,给张某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法律案件分析及法理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害人甲因琐事与嫌疑人乙发生争执,乙持刀将甲刺伤,造成甲重伤二级。
案发后,乙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处乙有期徒刑十年。
二、案件分析(一)案件事实分析1. 争执原因:被害人甲与嫌疑人乙因琐事发生争执,争执原因较为简单,但由此引发的犯罪行为却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 犯罪手段:嫌疑人乙持刀将甲刺伤,属于故意伤害行为,具有明显的暴力性。
3. 犯罪后果:被害人甲受到重伤,给其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严重伤害,同时也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4. 主动投案:嫌疑人乙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悔罪态度。
(二)法律适用分析1. 犯罪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嫌疑人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2. 刑罚裁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结合嫌疑人乙的悔罪态度,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三、法理分析(一)法律精神分析1. 保护法益:刑法规定故意伤害罪,旨在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
2. 制裁犯罪:通过对故意伤害罪的严厉制裁,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预防类似犯罪的发生。
(二)法律原则分析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应依法受到制裁。
2. 依法从重处罚:对于故意伤害罪,应当依法从重处罚,以彰显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在判处刑罚的同时,要注重对犯罪嫌疑人的教育和改造,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四、结论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故意伤害案件,通过分析案件事实、法律适用和法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法律对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旨在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
2. 在审理故意伤害案件时,要依法从重处罚,同时注重对犯罪嫌疑人的教育和改造。
姜宽案件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姜宽,男,35岁,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
2018年,姜宽因涉嫌合同诈骗罪被刑事拘留,后经法院审理,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姜宽不服一审判决,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经审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案件事实1. 2016年,姜宽与某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500万元的设备采购合同。
2. 合同签订后,姜宽以公司资金紧张为由,向该公司出具了一份虚假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为300万元。
3. 该公司收到汇票后,按照约定向姜宽支付了300万元货款。
4. 姜宽收到货款后,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供货义务。
5. 后经调查,姜宽出具虚假银行承兑汇票的行为,属于合同诈骗。
三、法律分析1.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姜宽的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1)主观方面:姜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2)客观方面:姜宽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出具虚假银行承兑汇票,骗取对方当事人300万元货款。
(3)客体:姜宽的行为侵犯了公司的财产所有权,破坏了经济秩序。
2. 刑法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本案中,姜宽骗取的财物数额为300万元,属于数额巨大,故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3. 一审法院判决分析一审法院认为,姜宽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一审法院的判决符合刑法规定,充分考虑了姜宽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受益人补偿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受益人补偿是指因他人或组织的活动、行为或决策而遭受损失的人,依法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损害事件频发,受益人补偿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我国法律对受益人补偿作出了一系列规定。
本文将从受益人补偿的定义、法律规定、补偿范围、补偿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受益人补偿的定义受益人补偿,是指因他人或组织的活动、行为或决策而遭受损失的人,依法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这里的“他人”或“组织”可能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而“损失”则包括财产损失、人身损害、精神损害等。
三、受益人补偿法律规定(一)法律依据我国《民法典》、《侵权责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对受益人补偿作出了明确规定。
1.《民法典》《民法典》第1191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5条规定:“因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
”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5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二)补偿范围1.财产损失财产损失是指因侵权行为导致的受害人财产权益受损,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是指受害人因侵权行为直接遭受的财产损失,如车辆损坏、房屋倒塌等;间接损失是指因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丧失的预期利益,如停产停业损失、经济损失等。
2.人身损害人身损害是指因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身体、健康受损,包括身体伤害、残疾、死亡等。
3.精神损害精神损害是指因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心理、精神受损,如心理创伤、精神痛苦等。
(三)补偿程序1.协商解决受害人可以与侵权人协商解决补偿问题。
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补偿金额、方式等达成一致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保险合同中受益人故意致害行为的法律后果分析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果分析
【要点提示】
在保险合同中,当受益人为数人时,其中一人故意致被保险人死亡或伤残,保险公司是否还应当承担向其他受益人给付保险金的义务?对此问题,我国《保险法》的相关规定存在冲突之处。
本案笔者试就《保险法》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的冲突问题予以分析。
【案情】
原告:范某、郭某。
被告:威海某保险公司。
被害人范某某系二原告之女。
XX年3月20日,范某某
的工作单位为其在被告处投保了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合同约定保险期限自XX年3月21日至XX年3月20日,保险费为240元,保险金额为10万元,受益人一栏载明为“法定” : 投保单明示告知栏载明“法定受益人”:顺位受益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受益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当被保险人身故时,同一顺位的受益人为多人,则由各受益人均分身故保险金;若不存在顺位受益人,则身故保险金给付第二顺位受益人。
同时该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条款规定保险期限内被保险人遭受意外伤害事故,且自该事故发生之日起
180天内因同一原因身故,或被保险人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
人民法院宣告死亡,被告按本合同保险单中约定的保险金额给付“意外身故保险金”,同时被告对被保险人的保险责任终止。
同
时保险条款约定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
的,被告不负给付保险金责任。
XX年7月19
日,范某某被其丈夫孙某杀害。
XX年1月10日,孙某被威
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后二原告向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支付保险金10万元,被告以被保险人范某某系其丈夫孙某故意杀害致死,而孙某系该保险合同的法定受益人,故按照保险法第65条和保险合同的约定,其应免除保险责任为由,拒绝向二原告支付保险金。
【评析】
本案涉及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保险法》第六十四条与第六十五条的冲突问题。
我国现行《保险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被保险人死亡后,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一)没有指定受益人的;(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没有其他受益人的;(三)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者放弃受益权,没有其他受益人的。
而《保险法》第六十五条规定: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其他享有权利的受益人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或者伤残的,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丧失受益权。
上述两条法律规定的矛盾之处就在于如果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或者伤残的,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受益人丧失受益权,受益人丧失受益权后根据第六十四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将保险金给付被保险人的继承人,而根据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保险公司则不负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适用两条法律规定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法律后果,如何理解适用?此外,针对本案,还引发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当受益人为数个时,其中一人故意致被保险人死亡和伤残时,保险人是否还应当承担向其他受益人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对于上述问题,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清除受益人说”即受益人丧失受益权后,视为未指定受益人,当受益人为一人时,其法律后果为受益人未指定;当受益人为数人时,全部的保险金由其他受益人享有。
德国采此说。
二是“受益人一人时的绝对免责说”即受益人为一人时,若丧失受益权,则保险人免责,若还有其他受益人时,保险人应向其他受益人支付保险金。
日本米此说。
二是“绝对免责说”即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保险人即可免除支付保险金的责任。
我国《保险法》第六十五条采此说。
四是“仅对受益人免责说”即受益人丧失受益权后,保险人仅对受益人免责,对其他权利人仍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处的“其他权利人”为被保险人或其继承人。
这一点与“清除受益人”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依“清除受益人说”,其他
受益人还是受益人,而本说则排除了所有的受益人。
我国《保险法》第六十四条米此说,即受益人丧失受益权,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的继承人给付。
对于上述四种观点,笔者赞成种观点。
因为受益人为数人时,其中之一的受益人的故意致害行为,应该谁行为,谁负责,而不应当株连到其他受益人;而且从探求被保险人自
治的真实意思来看,被保险人在设定多个受益人时,实际上对自己享有的保险金请求权作了处分,虽然部分受益人丧失了受益权,但其他受益人对受益权的孚有,仍符合被保险人的最初的意思表小,法律无权取消其他受益人的受益权。
《保
险法》第六十五条采用的“绝对免责说”,实际上是为了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但从实际上来
来讲,迄今为止,没有研究成果表明保险人免责比保险人不免责更大程度上减少受益人的道德风险。
故从公平性角度考虑,笔者认为,我国保险法应采用“清除受益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