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宋代理学的思想史研究:从《宋史道学传》到《朱熹的历史世
《朱熹的思想与宋代理学》
朱熹的思想与宋代理学引言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家和文人,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宋代,朱熹发展了程朱理学的基本原则,并成为后世理学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将讨论朱熹的思想以及他对宋代理学的贡献。
朱熹的思想礼乐观念朱熹认为,礼乐是一种道德教化工具,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品格和行为。
他主张通过观察天地万物中所具备的秩序和规律,借鉴其中来推导出适用于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并通过礼乐实践来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
心性论朱熹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完美的品德需要从自己内心开始。
他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不断修正自己内心混沌和不良情绪,在行动中实现道德与真理才能达到真正的修身目标。
天人合一朱熹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与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共通性。
通过对自然和宇宙法则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洞察到人类个体与社会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实现天地与人道之间的和谐统一。
宋代理学继承程朱理学传统宋代是理学兴盛的时期,朱熹并不是最早提出理学思想的人,但他推动了理学成为宋代主流哲学思潮,并且发展了程朱理学体系中许多重要概念和观点。
他重新诠释了《四书》中经典文献,并为其注解、解释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归正法朱熹对于《大学》中“格物致知”的观点进行进一步阐述,提出了“归正法”。
他认为只有从事物表象中触类旁通,把握事物的本质,并通过考察情感、意志以及行为方面来调整自己,才能真正实践“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方法。
这种方法是朱熹理学体系的核心之一。
注义学派朱熹在注释解读经典文献时,采取了详尽的注释方式,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他的这种注释方法影响了后来很多学者,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注义学派。
这些注释录传承至今,对于理解古代经典有着重大作用。
总结朱熹在宋代理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礼乐观念、心性论和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他对于宋代理学思想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二历史 第4课 宋明理学
高二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复习目标】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理解宋明理学的发展。
【复习讲义】一、三教合一(理学产生背景)(一)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汉朝,是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时代。
同时,也是佛教传入,道教形成的时代。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争取了许多社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二)“三教合一”形势的出现儒、佛、道三家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教师点评:儒、佛、道三家思想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它们逐步认可了对方的可取之处,并加以吸收利用,随之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潮流。
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儒学对“三教合一”的回应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教师点评:到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和佛、道的宗教理论经过相互借鉴和吸收,已经出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
二、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形成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次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
●教师点评:理学涉及的范围,研究的重点都与传统儒学有所不同。
(二)理学的主要流派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程颢、程颐合称“二程”,对理学发展起了突出作用;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
(2)主要思想观点①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了起来。
②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第四章 朱熹的学术生涯及其理学集大成
2018/7/25
16
理尔。如排数器水相似:这盂也是这样水,那
盂也是这样水,各各满足,不待求假于外。打 破放里,却也只是个水。此所以可推而无不通 也。所以谓格得多后自能贯通者,只为是一理。 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
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语
《朱子语类》“卷一”陈淳所录朱熹说: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
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 物。 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 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2018/7/25 28
当然,朱熹在教学与研究的不同阶段也有 不同的侧重点,其说法也有若干差异。在后来, 朱熹较多地强调理气不可分。如《朱子语类》 “卷一”所录: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
九十四)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 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 复有无极也。(《太极图说解》)
2018/7/25 21
他正是根据这样的理论结构讲“理一分殊”:
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 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同上)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
卷九十四)
2018/7/25
6
淳熙六年(1179),重建白鹿洞书院。淳
熙十年(1183),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授 徒讲学。绍熙三年(1192),于建阳考亭建竹 林精舍(即考亭书院)讲学。绍熙五年 (1194),朱熹重修并扩建岳麓书院,并经常
到此讲学。同年,扩建竹林精舍,更名为“沧
州精舍”,并一直在此授徒讲学,著述立说。
2018/7/25 42
从人性天赋的立场出发,朱熹基本同意孟 子的性善说: 性即理也。当然之理,无有不善者。故孟
第四节 朱熹的历史哲学和史学
第四节朱熹的历史哲学和史学朱熹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卒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晚号晦翁等。
他一生仕宦的时间不长,做地方官只有九年时间,先后任同安主薄、知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
其余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
后除焕章阁待制、侍讲。
给宁宗讲经史,时间只有46天。
他被解除职务,重新聚徒讲学也不能安宁。
宋宁宗时的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很激烈。
朱熹等59人正式著于“伪学逆党籍”,史称“庆元党禁”。
朱熹和他的学生以及其他一些学者遭到打击。
朱熹死后,直到宋理宗时,他的学术被重新尊崇,朱熹及北宋的周敦颐、张载及二程列入孔庙从祀,理学被承认为官方的正宗思想。
朱熹的历史哲学是宋代理学家历史观点的集大成者:◆第一,他以气运来解释历史的盛衰的变动,历史盛衰是一种必然的变化,没有盛而不衰的道理。
这里,他综合二程和张载的见解,是明显可见的。
◆第二,历史盛衰的变化是一种治与乱的循环。
从理的角度看,是“理限于秦”,天理流行的下限在秦,他的三代天理流行。
而在秦汉以后的后世只有各种纷纷扰扰;世事浮沉,缺少天理,没有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因此历史又是今世不如三王之世,表现出皇王帝霸的不同。
◆第三,历史的理,体现在“父子君臣”上的等级名分,是封建纲常的内在东西。
朱熹从古今过程中“格”出理来,就是要维护三纲五常的不变。
朱熹在读史、治史上,主张先经后史,认为求学当把经书放在主要位置上,先读《论语》、《孟子》,次及诸经,然后看史,这种次序不能搞乱。
他反对离经求史,认为治史不求理的害处是很大的,他在《朱子语类》中提到:今人读书未多,义理未至融会处,若便去看史书,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
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决之以溉田,则非徒无益于田,而一勺之水亦复无有矣。
读书既多,义理已融会,胸中尺度一一已分明,而不看史书,考治乱,理会制度典章,则是犹陂塘之水已满,而不决以溉田。
朱熹宋代理学家
朱熹宋代理学家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理学家,在宋代理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对于理学的贡献以及其思想体系和影响将在本文中进行探讨。
以下将从朱熹的生平背景、理学思想、主要著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明道子,江西临川人。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自幼饱学经史文词,深受家庭的教育影响。
后来他考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但他并没有在官场上追求名利,而是将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朱熹的代表性思想是宋代理学,这一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理学注重研究经典中的“理”,包括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朱熹在《五经正义》中概括了理学的核心观点,即扬弃了诸多宗派间的争议,将儒家经典理解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方面。
朱熹主张以“格物致知”为根本,通过对外物的感知和认识来达到对内心的自省和提升。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理解并实践儒家经典中所述的道德和人伦原则,达到仁德之境。
朱熹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
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是他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精深阐释,被后人广泛传颂。
此外,他还著有《为学篇》、《尚书大传序》、《春秋左氏传集解序》等许多重要的著作,涵盖了儒家经典的方方面面。
这些著作展示了朱熹对于儒家学说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深受后世学者的推崇。
朱熹的理学思想和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
他的理学在明代达到巅峰,成为当时主流的儒家学派。
他强调要通过“格物致知”来实践儒家的仁义道德,敦促人们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朱熹的理学也受到了许多批评。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他的理学进行了改革和批判,认为他过于强调“格物致知”,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学术观点。
这种批判在明末清初的学术界尤为明显,儒家学者开始探索其他思想流派。
南宋儒学与理学的思想传承与演变
南宋儒学与理学的思想传承与演变引言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包含丰富多样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在南宋时期,儒学和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流派,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儒学与理学的思想传承与演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本文将从儒学的发展背景、主要学派、核心思想,以及理学的兴起和演变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儒学的发展背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需求,儒学在南宋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
南宋时期,以一些开创者和传承者为代表的重要学派相继产生,儒学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南宋社会的主流思想。
H1 五代及北宋时期的思想背景在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和北宋时期,中国面临了政治动荡和社会问题的严重挑战。
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并寻找可以纲纪文明和治理社会的途径。
此时,一种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思想开始兴起,即儒学。
H1 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儒学的传承与发展是南宋时期思想变革的重要特点。
一些儒家学派在此期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其中最为重要的学派包括程朱理学和周敦颐的真儒学。
二、南宋儒学的主要学派南宋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儒家学派,他们在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南宋儒学的主要学派:H2 三程学派的儒学思想三程学派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由程颐、程灏和程珌所创立。
他们提出了以“心即理”为核心的思想,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人可以接近和达到天理。
三程学派对儒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H2 朱子学派的儒学思想朱子学派是南宋儒学最重要的学派之一,由朱熹创立并得到广泛传播。
他强调“心学”,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恶之分,通过修身治学,可以达到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朱子学派对南宋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2 真儒学派的儒学思想真儒学派是由周敦颐创立的,与程朱学派有所区别。
真儒学派注重对人性本质的研究,并强调修身养性以及对天地之道的思考。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自唐宋之际以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儒家学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形成了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是我们学习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一、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1、宋代儒学的兴起宋代可谓是中国儒学的全盛时期,不仅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儒家学说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重要的改进。
诸如程颐、朱熹等后来成为宋代儒学代表人物的学者,都在这个时期开始着手整理儒家经典,设立讲学,推广儒学思想。
2、朱熹的理学思想宋代儒学的发展到了宋理学的时期,朱熹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最高权威。
他提出了“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指针。
朱熹在《大学衍义》、《中庸章句》、《礼记集解》等多篇著作中,把儒家学说从道德伦理层面推向了本体论层面,成为儒家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明代,王阳明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心学”思想,形成另一种儒家思想的流派。
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将“知”放在“行”之后,认为人的理性思维与心灵感悟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
王阳明倡导的“心即理,理即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哲学信仰。
二、宋明理学思想的内涵1、理、气、心三合一宋明理学思想提出“理气心”三合一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气是理的体现,而“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和源泉。
在宋代,朱熹对“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认为“理”是普遍存在的东西,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在明代,王阳明则进一步强调了“心”的作用,认为人的心是智慧的源泉,是寻求真理的阶梯。
2、知行合一宋明理学思想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回应当时朝廷官僚思想的应试教育和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知识和行为的逐渐统一,不仅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魅力,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3、正心诚意宋明理学思想强调了“正心诚意”的概念,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真理,是因为他们保持了纯真的内心。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1。
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我们能看到“宋诗在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独特的理趣美。
”2宋诗喜欢议论,喜欢在诗中谈论哲理。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宋诗反映出宋代文人士大夫对思想的新的认识与觉醒。
如何理解理趣,览余英时先生的力作《朱熹的历史世界》足可解惑答疑。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潜山。
师从钱穆、杨联升,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荣誉讲座教授,现居美国。
余英时是公认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之一。
“整体来看,余先生的学术成就明显体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双向态势。
继承的事业,余英时已经相当完满,而发展也始终是他的学术主题。
”3站在发展的方法论上,余英时显然是动态的、开阔的、包容的、比较的。
“到目前为止,余英时首先发展了钱穆,然后发展了陈寅恪,并试图比较性地发展马克斯·韦伯。
”4发展钱穆之缜密考据、洞察敏锐、学理深刻,师法陈寅恪之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寻觅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伦理问题。
悠悠万世,惟史为大,以良史之忧忧天下。
《朱熹的历史世界》完成于2002年。
这是“关于有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但同时又别有其特殊的重点。
它的焦距集中在以宋代新儒学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和以改革为基本取向的政治动态。
由于背后的最大动力来自当时新兴的‘士’阶层,所以本书的副题是‘宋代土大夫的政治文化’。
宋代的‘士’不但以文化主体自居,而且也发展了高度的政治主体的意识:‘以天下为己任’便是其最显著的标帜。
”5全书在结构上包括了相互关联而又彼此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上篇通论宋代政治文化的构造与形态;下篇专论朱熹时代理学士大夫集团与权力世界的复杂关系:上篇的《绪说》则自成一格,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检讨了道学(或理学)的起源、形成、演变及性质。
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发展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一、宋代理学的发展1.陆九渊的兴起陆九渊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心学”思想,主张“童心论”,强调人的本心是不变的,是万物的本源。
2.王守仁的兴起王守仁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阳明学”思想,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成为南宋时期理学的中心人物。
3.朱熹的崛起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理学”思想,将儒学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四书五经”、“八字命理”等。
二、明代理学的发展1.王阳明的兴起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阳明学”思想,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成为明代理学的中心人物。
2.张载的兴起张载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天体运行论”和“吾心即宇宙”等思想,将哲学与宇宙观结合在一起。
3.朱熹的批判明朝中期,朱熹的理论受到了王安石、苏轼等人的理论的批判,他们对朱熹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格物致知”思想,将哲学发展为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哲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宋明理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发展也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国现当代的哲学,宋明理学中的思想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现代哲学研究之中。
拓展:除了以上简要介绍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1.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中,这些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也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宋明理学的方法论宋明理学中的方法论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思想中,这些思想通过实践和反思,探究了真理;在方法论上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朱熹与宋代理学
朱熹与宋代理学中国宋代是理学盛行的时期,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而在宋代的理学派别中,朱熹可谓举足轻重。
朱熹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人物,对于理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朱熹与宋代理学的关系,以及他对理学的贡献。
一、朱熹与理学的渊源朱熹(1130-1200年),字子晏,号号率山人,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早年就师从于周敦颐的弟子邵伯温,受到了周敦颐“格物致知”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朱熹后来发展理学的重要基础。
二、朱熹对于理学的理解1. 合一性观点:朱熹主张将天、地、人三者之道合一,通过理学的研究来实现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
他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抽象出普遍的道理,从而认识天地之道。
2. 反对阳明心学:朱熹与阳明心学有着明显的分歧。
朱熹主张理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强调实践与实际问题的解决。
而阳明心学则主张以自我实践和自我超越来达到圆融一体。
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成为宋代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三、朱熹的理学思想与传承1. 对经典的解读:朱熹注重对经典的深入研究与解读。
他认为通过对经典的解读,可以找到人类存在的真谛。
他的《四书集注》被誉为宋代注疏最有影响力的版本之一。
2. 教育与实践应用:朱熹重视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提倡理学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通过撰写大量的教材和教学笔记,将理学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
3. 理学传承:朱熹在理学传承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整理了程朱思想的系统,形成了后来程朱理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与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朱熹与后世的评价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于理学思想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朱熹的学说也受到了一些质疑。
有人认为他过分强调经典的传统,对于新思想的发展存在抑制作用。
总结:朱熹是中国宋代理学的中心人物,他对于理学思想的理解、传承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不可忽视。
他注重对经典的解读,强调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学与朱熹的史学思想
理学与朱熹的史学思想朱熹 (1130-1200年) 是明清两代国学大师,也是老子系统学说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代表。
朱熹结合宋明理学,把中国儒家传统学术的理论体系整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以孔子思想为指导,“天命道物,情静为主”的学术体系——“儒家学说”,他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实践相结合,铸就而成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四大经典”的基石。
一、朱熹的宋明理学理论朱熹的宋明理学理论,最直接明主义的体现就是他将理学与儒学完美地结合,也是他东拼西凑形成儒家传统学术理论文化的基础性理论。
朱熹深受明末宋初理学家如慎夷、吕子山、张华等人的影响,从宋初理学家慎夷认为:“理不出于人,人不出于理”和“人民以情静为主”开始,把宋明理学的“一切出于天,皆因情静”的理论作为基础,纳入了儒学的”仁义道德“的思想,大体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以理为主、以行为本”的理论体系,并运用宋明理学,为中国古代传统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朱熹对老子思想的发挥朱熹不但把儒家思想与宋明理学完美结合,而且他还把儒家学说的熔炉、宗教学说的理论体系和老子的道家文章一并纳入,形成自己的整体思想体系,朱熹认为“理以无形”,以老子系统学说为基础,将其视作“天地之本”,认为“天有无微,地有无形”,反对对天的直接把握。
朱熹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坚持以经典文献、传统古籍为重,作出“古德馈今”之计,从而把默化机制与孔子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以传统古籍为标准,以宋明理学为指导,追求“ 不言而信,听而传,而建以信”之学术。
三、朱熹对书法文学思想的发挥朱熹以宋明理学为基础,运用书法文学思想,以'天地统一、理气相应'为基本思想,以'空虚、柔顺'的文章观审读文本,力求能从文章中把握出文本的内在价值,从而把宋明理学的价值观全面体现到文本当中,朱熹强调“致言符道,以情为主”,把宋明理学与文学、书法融合,形成新的朱学思想体系,充分展示了清明宋明理学思想的独特气象。
简述宋明理学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发展脉络引言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它对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起源宋代儒学复兴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继唐代之后,儒学开始重新兴盛起来。
此时的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跃,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宋代士人大多将儒学作为自己的学问主张,官方也开始重视儒学教育。
理学的兴起宋代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学派,它在推翻唯物主义、否定心灵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气、心三者的关系理论,并强调“理”的重要性。
宋代理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展朱熹的哲学思想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他提出的“理气分别说”认为,理和气不可分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的最高境界。
程朱理学的确立宋代末年至明代初期,程颢和朱熹的理学逐渐融合,形成了后来的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对宋代的理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强调以“心为主”,认为心具有至高的价值,要通过修身来追求圣人之道。
近代理学的变革明代末年,理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汤显祖提出了“欲积力而逐虚无”的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王守仁则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主张理论与实践要相统一。
这些新的理论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影响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风尚和政治道德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对后来的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对儒学的影响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它对后来的儒家学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理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它提出了“理”的重要性,强调以“心为主”,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第4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1.背景(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2.理学的兴起(1)三教之间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
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观点(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4.统治地位的确立(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史料一程朱坚认①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有感
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有感《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有感》篇一读了《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这本书,真的是让我脑袋里像开了一场热闹的派对,各种想法横冲直撞。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又神秘的大观园,里面全是宋代士大夫那些弯弯绕绕的事儿。
朱熹啊,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个超级严肃的大哲学家,就像那种站在云端讲大道理的神仙一样。
可是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真实的摸爬滚打。
书里讲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我一开始想,这得多枯燥啊,不就是一群当官的人互相写写文章、争争权嘛。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这就好比一场超级复杂的大棋局,每个士大夫都是棋子,可又都是棋手。
他们在朝堂上的每一次辩论、每一个决策,都像是在棋盘上落下的关键一子。
比如说,我读到朱熹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和政治理念,那可是四处奔走,就像一个执着的推销员。
他面对的阻力就像一座座大山,可他还在那吭哧吭哧地往上爬。
我就在想,他这是何苦呢?也许在他眼里,自己的学说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要是不点亮整个社会,他就觉得不甘心。
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为了自己热爱的东西去拼搏,哪怕所有人都不理解。
我自己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我曾经特别喜欢一种小众的音乐风格,周围人都觉得那是啥玩意儿啊,难听死了。
但我就像着了魔一样,到处找这种音乐的资料,还想拉着别人一起欣赏。
朱熹大概也是这种感觉吧,他觉得自己的理念是真理,必须让大家都接受。
不过,书里的一些东西也让我有点迷糊。
宋代的政治文化和现代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那些复杂的礼仪制度、官员体系,有时候我得翻回去看几遍才能搞明白。
我就想啊,这古人是不是太折腾了?弄这么复杂的一套东西。
但是后来我又觉得,这也许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特色,就像我们现在的网络文化一样,在古人眼里可能也是一团乱麻呢。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对朱熹和宋代士大夫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干巴巴的名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为了理想和政治理想努力奋斗的人。
谈谈宋代朱熹理学的哲学思想主要著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谈谈宋代朱熹理学的哲学思想主要著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谈谈宋代朱熹理学的哲学思想主要著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囗林三桥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一、大理学家朱熹的生平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县。
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
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
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朱熹宋代理学家和思想家
朱熹宋代理学家和思想家时光荏苒,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理学家和思想家。
而在这些理学家和思想家中,朱熹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朱熹的背景、学说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朱熹,字元晦,号周南,是宋朝中期最重要的理学家之一。
生于1140年,他自幼聪慧过人,才情出众,很早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术天赋。
而朱熹的学术背景也为他的后来成为理学家奠定了基础。
朱熹是宋代官宦家庭出身,他的祖父曾任宰相,这无疑为他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打下了基础。
朱熹曾入太学学习,师从韩愈的学生刘恕,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朱熹开始接触到了理学。
他对于理学的热爱与执着使得他追寻理学的道路始终不停歇。
朱熹思想家的身份在他的理学家身份之上,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理学的宣扬和发扬上。
朱熹主张经学,认为经典的义理可以渗透进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他提出了“理即心性,心性即理”的观点,强调了人的心性与天理之间的联系。
朱熹的思想将儒家的“性善”观念与理学的“性理”观点结合在一起,使得理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他主张的“知行合一”更是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朱熹的学说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容忽视。
他对理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修养的强调,为后世的儒学思想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朱熹的学说主张注重道德修养,他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和理解为后世的经学研究者提供了范本。
同时,朱熹的学说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发展,并在明代达到巅峰。
他的学说对于思想界的启迪和智慧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学者誉为“朱熹理学”。
总结起来,朱熹作为宋代的理学家和思想家,以其对儒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也为后世儒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熹的学说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于学术界,也对于普通人的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朱熹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观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当代社会中,为我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提供重要指导。
朱熹与宋代理学思想
朱熹与宋代理学思 想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标题
朱熹的生 平与背景
朱熹的理 学思想
朱熹的哲 学思想与 影响
朱熹的道 德伦理观
朱熹的教 育理念与 实践
PART 1
现实意义:对现 代教育具有启示 作用,强调德育 与智育并重
朱熹的教育实践 :创办白鹿洞书 院,编撰《四书 章句集注》等
P朱A熹R与T宋7代理学思想的现代价
值
朱熹与宋代理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德修养:朱熹提倡“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实践和内心体验提升道德水平,对现代社会道德建 设有积极意义。
教育理念:朱熹主张“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这些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指 导意义。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2
朱熹的生平与背景
朱熹的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朱熹生于南宋时期,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
教育经历:朱熹自幼聪颖好学,先后拜师于多位著名学者,深入研究儒家经典。
学术成就:朱熹在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他的理学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 墨客。
PART 4
朱熹的哲学思想与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
太极说:认为太 极是宇宙的本原, 万物之理最终归 结于太极
格物致知:通过 探究事物的内在 本质来获得知识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抑制个人 欲望,维护社会 秩序和伦理道德
强调教育的重要 性:认为教育是 培养人才、传承 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四讲:宋代理学的思想史研究:从《宋史道学传》到《朱熹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第四讲:宋代理学的思想史研究:从《宋史道学传》到《朱熹的历史世界》
【重点阅读文本】:
《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一》(中华书局校点本
12709-12710页)
道學之名
朱熹入京途中到信州
听说内批逐去首相留正
十月
朱熹入朝给宁宗讲《大学》
十一月
朱熹罢
接着
陈傅良、彭龟年、刘光祖均罢给事中及中书舍人
从这里面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什么?
三、余著的典范性意义
首先
它改变了宋代政治史、文化史和思想史在北宋和南宋之间分期的定论
古無是也
三代盛時
天子以是道為政教
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為職業
黨、庠、術、序師弟子以是道為講習
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
是故盈覆載之間
無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澤
以遂其性
於斯時也
道學之名何自而立哉?
文王、周公既沒
孔子有徳無位
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漸被斯世
退而與其徒定禮樂、明憲章、刪《詩》、修《春秋》
日本早期支那哲学史:
小柳司气太《宋学概论》(1896)、松本文三郎《支那哲学史》(1898)、远藤隆吉《支那哲学史》(1900-1903)
宇野哲人的《支那哲学史讲话》(1914)、《二程子の哲学》(1920)、渡边秀方《支那哲学史概论》(1924)、秋月胤继《朱子研究》(1926)等
周必大推荐朱熹入朝言事
三月十八日朱熹启程
三月三十日到信州
四月一日上札因病辞
四月四日到玉山
再上书札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宋代理学的思想史研究:从《宋史道学传》到《朱熹的历史世界》
【重点阅读文本】:
《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一》(中华书局校点本,12709-12710页)
道學之名,古無是也。
三代盛時,天子以是道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為職業,黨、庠、術、序師弟子以是道為講習,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載之間,無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澤,以遂其性。
於斯時也,道學之名何自而立哉?
文王、周公既沒,孔子有徳無位。
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漸被斯世,退而與其徒定禮樂、明憲章、刪《詩》、修《春秋》,讃《易》象,討論墳、典,期使三五聖人之道昭明於無窮。
故曰:夫子賢於堯、舜逺矣。
孔子沒,曽子獨得其傳,傳之子思以及孟子。
孟子沒而無传,兩漢而下,儒者之論大道,察焉而弗精,語焉而弗詳,異端邪説起而乘之,幾至大壞。
千有餘載。
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
作《太極圖説》、《通書》,推明隂陽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
張載作《西銘》,又極言“理一分殊”之情,然後道之大原出於天者,灼然而無疑焉。
仁宗明道初年,程顥及弟頤寔生,及長,受業周氏,已乃擴大其所聞,表章《大學》、《中庸》二篇,與《語》、《孟》並行,於是上自帝王傳心之奥,下至初學入徳之門,融會貫通,無復餘蘊。
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傳,其學加親切焉。
大抵以格物致知為先,明善誠身為要,凡詩、書、六藝之文,與夫孔孟之遺言,颠錯於秦火,支離於漢儒,幽沉於魏晉六朝者,至是皆煥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
此宋儒之學所以度越諸子,而上接孟氏者歟。
其於世代之汚隆,氣化之榮悴,有所闗係也甚大。
道學盛於宋,宋弗究於用,甚至有厲禁焉,後之時君世主,欲复天徳王道之治,必来此取法矣。
邵雍髙明英悟,程氏实推重之,旧史列之《隐逸》未当,今置张载后,张栻之学亦出程氏,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
其它程、朱门人,考其源委,各以类从,作《道学传》。
【提纲】
引言:宋代理学史脉络的来源
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叙事脉络的三个来源:一,古代的“道统”叙事,二,日本和西方的中国哲学史叙事,三,马克思主义历史叙事。
古代“道统”叙事:
《诸儒鸣道集》与《伊洛渊源录》。
《宋史道学传》的体例。
清代钱大昕的批评。
元代吴澄《道统图》、明代黎温《历代道学统宗渊源问对》。
清代:孙奇逢(1584-1675)《理学宗传》二十六卷;熊赐履(1635-1709)《学统》五十三卷;张伯行《道统传》二卷;《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
日本早期支那哲学史:
小柳司气太《宋学概论》(1896)、松本文三郎《支那哲学史》(1898)、远藤隆吉《支那哲学史》(1900-1903),宇野哲人的《支那哲学史讲话》(1914)、《二程子の哲学》(1920)、渡边秀方《支那哲学史概论》(1924)、秋月胤继《朱子研究》(1926)等。
中国的哲学史和思想史论著:
谢无量(1916,中华)、钟泰(1929,商务)、冯友兰(清华学校,1930-1933)。
贾丰臻《宋学》(1933,商务)、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1933,商务)、谭丕模《宋
元明思想史纲》(1936,上海开明)。
范寿康、侯外庐、任继愈等。
一、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的典范意义
《朱熹的历史世界》的内容及其争论(略)
二、“遗失的环节”:朱熹入朝与孝宗晚年部署
淳熙九年(1182)九月,王淮为左相,梁克家为右相。
淳熙十年(1183),以施师点签书枢密院事,随即权知参知政事。
淳熙十一年(1184)六月,以周必大为枢密使。
淳熙十二年(1185)四月,谍报辽国大石林牙借夏之道伐金国。
淳熙十三年(1186)闰七月,以留正签书枢密院事。
十一月,梁克家罢。
淳熙十四年(1187)二月,以周必大为右相,以施师点为知枢密院事。
七月,周必大和杨万里推荐朱熹为江西提点刑狱公事。
十月八日,太上皇即宋高宗薨。
淳熙十五年(1188):
正月,周必大推荐朱熹入朝言事。
三月十八日朱熹启程。
三月三十日到信州,四月一日上札因病辞,四月四日到玉山,再上书札辞。
在玉山逗留四十余天。
五月,沈清臣上言批评朝廷,用薛叔似言罢王淮。
五月下旬,朱熹到临安,与陈亮见面。
六月一日,林栗求见。
七日,孝宗召朱熹于延和殿。
九日林栗上书攻击朱熹;
稍后,薛叔似、叶适、胡晋臣等先后反驳。
七月,林栗出知泉州。
淳熙十六年即绍熙元年(1189):
正月,以周必大为左相,留正为右相,萧燧为权知枢密院事,王蔺为参知政事,葛邲为同知枢密院事。
二月,孝宗退位,内禅给光宗。
闰五月,沈清臣罢官,周必大也罢官。
绍熙元年(1190):
七月,光宗以留正为左相,葛邲为参知政事,胡晋臣为签书枢密院事,王蔺为枢密院使。
刘光祖上疏,批评攻击道学的官僚,被罢官。
绍熙的五年间,朱熹始终不再朝廷中。
绍熙五年(1194)七月,皇太子即位为宁宗。
黄裳和彭龟年推荐下,召朱熹,八月又召朱熹为焕章待制、侍讲。
九月,朱熹入京途中到信州,听说内批逐去首相留正。
十月,朱熹入朝给宁宗讲《大学》。
十一月,朱熹罢,接着,陈傅良、彭龟年、刘光祖均罢给事中及中书舍人。
从这里面,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什么?
三、余著的典范性意义
首先,它改变了宋代政治史、文化史和思想史在北宋和南宋之间分期的定论。
其次,从哲学史转向思想史。
再次,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拓宽了思想史领域。
因此,余英时这部书的典范意义,就是重新确立了思想史的历史学意味,(一)它要求我们在大量的文献资料里面,重建历史语境,寻找和推测古人“可能的动机”,从而确定他对“环境的反应”,以及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反应,这里的“思想”不仅包括理智的,也包括感受的。
(二)再确定这种这种理智的和感受的反应,如何被后来的解释所“升华”,也就是如何被简约化和理论化为某种“思想”或“哲学”的,因此就可以看出这些表面上看来很抽象的理论背后有很具体的背景。
(三)最近我们还要看一看,这些“思想”是怎么样被放在某种“道统”或“谱系”里面,脉络化为一种所谓“历史”的。
四、对《朱熹的历史世界》的一些疑问
疑问:第一,宋孝宗晚年部署究竟是什么?第二,他是有意扶植道学吗?第三,孝宗为什么马上退位?
特别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
第一,要注意理想化的士大夫(特别是道学家)的政治设计,和皇帝的政治策略,是有不同的。
第二,要注意的是皇权的复杂取舍和皇帝的复杂心情。
由于余先生把思想史拉进了政治史背景中,一切都变得很复杂了,思想史的脉络,也不是那么单纯的。
结语:打通思想、学术、政治和社会史领域:在历史背景中的“新思想史”
宋代思想史上的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道理最大”。
第二个是“与士大夫治天下”。
第三个是“国是”。
“国是”又分了“正论”和“异论”,是恪守“祖宗家法”还是违背“祖宗家法”?
第四个是“一道德同风俗”。
————思想的制度化、常识化、风俗化的过程。
余先生的书在这一点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能不能打通政治史、学术史、思想史、社会史之间的界限呢?或者说,这些学科界限原本就是划地为牢?
【讨论题】:(一)学术史的回顾:关于道统叙事和哲学史传统。
(二)重新检查历史文献的记载:理学中的高调理想主义及历史
中的现实考虑
(三)如何沟通思想史、政治史、学术史和社会史。
【参考书】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赵冬梅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陈荣捷(Wing-tsit Chan)《朱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2.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允晨出版事业公司,2003。
【有关朱熹研究的基本文献】
《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又有《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朱子全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会,
2000)
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
王懋竑《朱子年谱》(中华书局,1998)
钱穆《朱子新学案》(巴蜀书社,1986)
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又,《宋史》(尤其是《儒林传》及孝、光、宁宗本纪)、《宋史全文》(尤其是卷二十七、二十八)、《续修两朝纲目备要》(尤其是卷三)、《续资治通鉴》(尤其是卷一五一)、《宋元学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