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关注的滨水空间与城市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关注的滨水空间与城市的关系
要写的是有关江北嘴重庆大剧院所辐射的滨水空间的调查与自己的想法。去的时候不是双休日,理所当然地人很少,加之,重庆大剧院与科技馆本身就是领头的建筑,政府公共建筑一直在引领居住建筑的成长,这一直很管用。
周围到处都是未修建成的楼盘,少有居民,最多的就是拍婚纱照的新人,在草坪上,在大树下,在教堂边上,拍一张又一张的美满。作为中央公园,取景自然是不可少的功能。
唯一看见的生活模样就是一群爷爷奶奶一起出来游玩,坐在小山顶上的石桌椅上,谈话,喝水和斗地主。故意坐在他们身旁,想要融入重庆的市井生活,听闻他们的心声。
老人们想要围起来纸牌游戏,却发现是没有桌子的,只有能坐下的椅子。这不符合老人们的心意,便有喃喃的埋怨:这里没有龙头寺公园好,里面桌子很多,凳子也是可以搬来搬去的很舒服。
这是市井生活中,老人们的想法。岁数到了,不能长时间的行走与站立,倒是需要坐下来休息一下,说话与谈天。
这算是中央公园的败笔,即使是青年或者中年,晚饭或周日休闲的时候,仍需要围而坐的桌椅,是亲切与生活的剪影,而不是各朝一面的树下板凳。
写到中央公园是与大剧院的滨水空间是有相关的,不可分的。这是一串的景观路线,人走进来,就逃不出去这条路线,这是设计者的思路。
讨厌景观轴线之类的傻了吧唧的东西,人们不能像鸟一样飞起来看,只是用铺底与草坪相接的形式,来强调轴线的成立。最多再傻了吧唧的立些柱子,以在第三维上强调空间的连续性与轴线性。
公园,尤其是景观公园,不能是直肠子,不能做所谓的气势以及形式,而更应该是幽静与大树的结合,私隐与开放的共同需求。我躲在一棵树的后面,你看不见我,我在一片草地上,我要你看见我。我在水的旁边看书,我在山顶远眺。
景观公园更应该体现个人意识,不同于商业空间的属性。在这里,人作为商品的属性应该在设计者的巧思里尽量消失,形式主义的衣服应该消失,矫揉造作的走路姿势应该消失,人们更应该穿着睡衣,头发散乱,顶着未清醒的眼睛来散散步,找回自己原本的模样。
知道有问题等于没发现问题,倒是想要知道自己如何修改它。中央公园作为景观公园,它的空间类属太单调了,除了草坪和铺底两种空间属性,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停留的空间,或者说没有什么趣味性的空间来吸引人们,这不是人们没有乐趣的表现,而是吸引人们来往的事情实在是该设计者来做的。
大家来到这里的心态是闲逛的心态,而作为这样一个重要的公园,在这方面是相对失败的,因为没人把他当成一个目的,一个可以欢乐而且愿意欢乐的地方,它让人们丧失了对它的主动权,不可以健健身,不可以喝喝茶,没有举行小型活动的基座。
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地方,不仅仅是公园,它的越乱说明了它的生命力强盛。
这是我对滨水空间延长线公园的想法,当然我们这次的主题是滨水空间的打造。但延长线这种事情,是有它的控制性和不可控制性的。
科技馆是这条主线的重要节点,不仅仅限于二维,而是在三维上建立了视觉上的最高点。科技馆分为A区和B区,明明是一个整体的建筑,分开了,是因为轴线的存在。科技馆建立在一个小山包上,地势高于重庆歌剧院,加之有一条道路通上去,科技馆便设计成了分裂的形式,我试图去形容她的模样,有可能是开天辟地,但这个几乎无用,语言很低能,看见它的第一感觉很重要,我想这才是建筑的重要性。
但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气势,虽然我不知道一个科普类建筑为什么要有气势。
重点当然是重庆大剧院,那个怪模怪样的绿色建筑。在夜晚的时候发出温润的光芒,看
过它的内部,是很不错的光的空间的体验。
作为政府职能的建筑,基座基本上都是必不可少的设计手段。但用在这里,却不需要讽刺或者诽谤,是很不错的表达手法,要把重庆歌剧院托地高一些,要把文化托起来。
重庆大剧院的地势特殊且极具表现力,在两江交汇处,与朝天门的隔水相望,以及沿江建筑对人们讲述故事的能力。重庆离不开江水,码头文化是重庆人生命力的集中表现。我们所看到的烟雾缭绕的重庆的江水上,有一阵又一阵或急或欢的轮船鸣笛声,你不能不联想到生命的繁荣,以及生命的遥远召唤。
我所关注的歌剧院自身的打造,它是好的,因为其在造型上的可理解的突出,在做试图面容与文化的打造。
但对其周边的广场,我却不敢苟同。大面积的硬质铺底,不同高差的踢步,解决功能而又试图美观的路灯。又是一个不能停留的场所,因为它的光滑,因为她的无所遮挡,因为它的简单甚至简陋。
对于音乐的欣赏,不该是忙着来,忙着去,最后导致了忙着听的结果。音乐的无时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城市放慢脚步,消灭时间的痕迹。而这个广场却在很大的程度上刷新了时间的足迹,快又无当。
我不能再听完音乐之后,和亲人,爱人,朋友,坐在临江的夜晚里与风对一场话。这不仅仅是功能属性的丧失,更是精神力量的丧失,是对音乐的亏损。
要去解决这件事情,要种些树来,要化简为繁,让广场趣味化,追求个人立场或者小众立场的半开放式空间。不是一味地追求气势或者模样。
尤其在基座的临江面,更是重点打造的部位。对于江水观赏的至高点,对于情怀的表现,这里才是重点。我们需要表达的是某种类似个人气质的气场,这就像听完音乐后,大家纷繁的感受一样,你不能要求我和你一样,我不能要求他和我一样。这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人的独立性质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
去的时候经过了中午,一起吃了午饭之后,身体懒散地要命,不要再看再想了,把身体放进去,放在江边,关掉吸收信息的主要器官眼睛,用耳朵,嗅觉与身体来感知,江水与自然带给我的感受。用身体告诉我,我要思考的结果。
重庆歌剧院的格局不是缺少,而是没有对于滨水空间的打造,这里指的滨水空间当然是指更近距离的可以抚摸到江水的滨水空间。
我们跟着设计者的石质台阶。走到最低处的时候,仍然采取的是已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观望江水与船的模样。找了又找,才找到了下去的小路口,下去后的感觉与类似雄伟的歌剧院的感觉是完全不同。
它更接近自然,更像我们小市民的场所,我们循着铁链子与破烂石阶而下,荒草丛生,没有指路牌,不是正规的经过设计与完整思考的道路,甚至都找不到再走下去的路口。可我却深切地感知到饿了生命力,人们肆意地行走在这里,不拘束,不用在意自己的装束,这是这样的一个场所,它的气场遮盖了事实的虚伪,表达出来的却是真实的事实。
在江水与强悍的生命力面前,我们以肉体行走在没有经过设计的路中,这才是原始,才是满足了最基本的功能之后设置了无数种可能性的场所。
沿江的水岸是许多被江水冲刷的圆润无比的石头。距离江水再远一点的距离,是成堆大块的建筑垃圾,这也算是特殊牧师的滨水岸滩。
虽然这样简陋的滩涂表达了最原始的生命力,却缺少了必要的人工知道。引导大家参与进来与生命力的少量丧失时必不可少的步骤,需要设计者对于大剧院基座与近水空间的连接做好设计。
不是追求旷大的气势,而是要体现个人意识以及野蛮的力量。在不破坏基座完整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一个非常态的装置,引领我们去江边,形态与基座的形态是分离的,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