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合集下载

临床常用麻醉神经阻滞法详解

临床常用麻醉神经阻滞法详解
2)解剖定位:病人仰卧,去枕,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一薄枕使肩关节充分外展。 取喙突内下方2cm为穿刺点。
3)神经电刺激定位:常规皮肤消毒。使用50-100mm22G神经阻滞针垂直方向进针。 根据电流刺激引出的肌肉收缩反应判断针尖与各神经束之间的位置关系。研究发现, 神经电刺激技术定位臂丛神经后束,即引出伸肘和/或伸腕动作,可获得较为满意的 阻滞效果。固定针尖,回抽注射器确认无血及气体后,缓慢注射30ml局麻药。此入路 进针也需要强调避免向内侧进针,否则会增加气胸的发生率。
颈神经丛神经阻滞
4. 并发症 (1)全脊麻和硬膜外麻醉:颈深丛阻滞时,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 腔或硬膜外间隙所致。预防措施包括:使用短针,针尖一定要触及横 突骨质,注药前回抽无脑脊液,分次少量注药观察有无呼吸困难。 (2)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麻药误入颈动脉或椎动脉是主要原因。 此外,颈部血管丰富,局麻药吸收过快,也可导致中毒。因此,必须 严格控制局麻药用量,必须反复回抽无血后再缓慢注药。
5)并发症:局麻药误入腋动脉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下肢神经阻滞
1. 解剖 ▪ 支配下肢的两个主要神经丛是腰丛和骶丛。临床医师只有熟知这两个神
经丛的解剖结构,才能为不同病人选择最佳的下肢神经阻滞方案。 (1)腰丛:位于腰大肌和腰方肌之间的腰大肌间隙内。腰丛主要由 L1-L4 脊神经前支组成,部分T12和L5脊神经也参与组成。上位腰丛(T12-L1) 形成骼腹下神经、骼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这三支神经前行穿过腹部 肌肉,支配臀部和腹股沟区域。下位腰丛(L2-L4)形成股外侧皮神经、 股神经和闭孔神经。这三支神经主要支配下肢腹侧面的感觉和运动。
臂丛神经阻滞
(2)锁骨上入路 1)适应证:该阻滞法注射部位神经干紧密相连,可为肘部、前臂和手部手术提供满 意的麻醉效果。 2)解剖定位:病人仰卧,去枕,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一薄枕以充分暴露锁骨上 窝和颈部肌肉。锁骨中点上方1-1.5cm为穿刺点。 3)神经电刺激定位:常规皮肤消毒。使用25-50mm22G神经阻滞针向尾侧进针,电流 刺激上、中、下神经干可引出屈肘、伸肘、屈腕、伸腕等运动反应。固定针尖,回抽 注射器确认无血及气体后,缓慢注射20ml局麻药。需要强调的是,穿刺针必须与病人 中轴保持平行以避免向内侧成角。向内侧进针可增加发生气胸的机会。

局麻药及外周神经阻滞

局麻药及外周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麻醉
注意事项
盲探性操作,要求病人清醒合作。
熟悉解剖定位的标志。
采用简便、安全和易于成功的穿刺径路
操作力求准确、轻巧.
B超引导下更成,C1以运动神经为 主,C2 ~ C4神经后根均 为感觉神经纤维 浅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 中点穿出后形成四个分 支: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为中效局麻药。具有起效快,弥散广,穿 透性强,无明显扩张血管作用的特点。其毒性随药 物浓度而增加,除了用于麻醉的目的外,可以静脉 注射或静脉滴注利多卡因,以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


用法与剂量: 口咽及气管表面麻醉可用4%溶液(幼儿则用2%溶 液),用量不超过200mg,起效时间为5分钟,时 效约可维持15~30分钟。 0.5%~1.0%溶液用于局部浸润麻醉,时效可达 60~120分钟,依其是否加用肾上腺素而定。 神经阻滞则用1%~1.5%溶液,起效约需10~20分钟, 其时效可维持120~240分钟。
缺 点
◆局麻药中毒发生率高
◆不能阻滞肌皮神经和肋间臂神经,
不适合肘部以上的手术
臂丛阻滞常见并发症
气胸 出血或血肿 局麻药中毒 膈神经麻痹 喉返神经麻痹 高位硬膜外或全脊麻

枕小N 耳大N 颈横N 锁骨上N

颈深支多分布于颈前及 颈侧方的深层组织中
颈丛阻滞
组成:
深支
C1~C4前支
浅支
C1:
运动为主 C2~C4:
感觉神经
颈丛阻滞
颈浅丛的分布
枕小N.
耳大N. 颈前N.
锁骨上.
颈丛阻滞
布浅 丛 的 “ 披 肩 样 ” 分
深丛:分布于颈前和颈侧方的深层组织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效果评价标准
麻醉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包括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 深度等。
镇痛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包括术后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时间 等。
患者满意度
了解患者对外周神经阻滞的满意度,包括操作过程、麻醉效果和镇 痛效果等方面。
并发症与处理方法
1 2 3
神经损伤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表现为感觉异 常、运动障碍等。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和手术治疗。
能障碍。
监测患者反应
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 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控制药物剂量
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以免 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操作后的护理与观察
观察患者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如疼痛 、麻木等。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
护理指导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如保持舒适体位、 避免剧烈运动等。
局部血肿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局部血肿,表现为局部肿 胀、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压迫、冷敷 等。
感染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 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局部清 创等。
06
外周神经阻滞的未来发展与研 究方向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超声引导技术
01
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对神经进行可视化定位,提高神经阻滞的准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的患者 应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小的药物,如罗哌卡因。
根据阻滞部位选择
不同神经阻滞药物对不同 神经的阻滞效果不同,应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 药物。
药物剂量与使用方法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手术需要计算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所需 浓度。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 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满意的神经阻滞应具备三个条件:①穿刺针正确达到神经附近;②足够的局麻药浓度;③充分的作用时间使局麻药达到需阻滞神经的神经膜上的受体部位。

一、解剖标记定位根据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寻找其体表或深部的标志,如特定体表标志、浅层的骨性突起、血管搏动、皮纹及在皮肤上测量到的定位点深层标志如筋膜韧带、深部动脉或肌腱孔穴及骨骼。

操作者穿刺时的“针感”,即感觉穿刺的深浅位置,各种深层组织的硬度、坚实感及阻力等。

局麻药注入到神经干周围后可浸润扩散到神经干表面,并逐步达到神经干完全阻滞。

但解剖定位只局限于较细的神经分支,如腕部和踝部神经阻滞成功率高,而较粗神经除了腋路臂丛通过穿透腋动脉定位外,其他很少使用。

二、找寻异感定位在解剖定位基础上,按神经干的走行方向找寻异感。

理论上,获得异感后注药,更接近被阻滞神经,其效果应更完善。

根据手术范围和时间等决定阻滞方法。

应尽可能用细针穿刺,针斜面宜短,以免不必要的神经损伤。

目前应用神经刺激器及超声引导神经定位,因此不需找寻异感定位。

三、神经刺激器定位(一)工作原理周围神经刺激器产生单个刺激波,刺激周围神经干,诱发该神经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并通过与神经刺激器相连的绝缘针直接注入局麻药,达到神经阻滞的目的。

目前临床使用的神经刺激器都具有较大可调范围的连续输出电流,电流极性标记清晰。

(二)绝缘穿刺针选择尽可能选用细的穿刺针,最好用22G。

选用B斜面(19°角)或短斜面(45°角)的穿刺针。

上肢神经阻滞通常选用5cm穿刺针,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选用10cm穿刺针。

神经刺激器的输出电流0.2~10mA,频率1Hz。

需一次注入大剂量局麻药时,用大容量的注射器与阻滞针相衔接,以确保在回吸和注药时针头位置稳定。

(三)操作方法将周围神经刺激器的正极通过一个电极与病人穿刺区以外的皮肤相连,负极与消毒绝缘针连接。

先设置电流强度为1~1.5mA,刺激频率为2Hz。

讲课稿:周围神经阻滞麻醉PPT课件

讲课稿:周围神经阻滞麻醉PPT课件
讲课稿周围神经阻滞麻醉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基础知识 •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流程 •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并发症及处理 •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问题与解答环节
01 引言
主题介绍
01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局部麻 醉技术,通过将麻醉药注射到神 经干或神经丛周围,阻断神经传 导,使相应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定义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局部麻醉方 法,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干或 神经丛周围,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使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分类
根据注射部位的不同,周围神经阻滞 麻醉可分为颈神经丛阻滞、臂神经丛 阻滞、股神经阻滞等。
适用范围与优缺点
适用范围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手、足、臂、 腿等外周手术,尤其适用于精细手术 和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的手术。
展望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周围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精准。未来 可以进一步研究神经阻滞麻醉对术后恢复的影响,以及与其他麻醉方法的联合 应用,以提高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06 问题与解答环节
学生提问
总结词
学生积极参与
详细描述
在讲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提出自己对周围神经阻滞麻醉的疑惑和问题 ,增强课堂互动性。
麻醉方案
选择左踝关节周围神经阻滞麻醉。
操作过程
在超声引导下,对左踝关节周围的神 经进行准确定位,并注入麻醉药物。
麻醉效果
麻醉效果迅速且稳定,手术进行顺利,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经验总结与展望
经验总结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效果稳定、对全身影响小等优点,是临床上 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神经定位的准确性,避免损伤神经。

局麻药和外周神经阻滞

局麻药和外周神经阻滞

穿透动脉法要点:
常用于要刻意阻滞桡神经,而又找不到桡神 经异感时;有时当腋动脉搏动不明显时,也 可尝试此方法。其方法为:穿刺针进入动脉 回抽有血后,继续缓慢向后进针,直至回抽 无血时,注入半量局麻药;退针至动脉前面 回抽无血时,注入剩余半量局麻药。
腋路-注意
腋路阻滞成功率与局麻药容量有一定关系,40ml左右比较适宜,不能过小 尽量不要损伤血管
误入椎动脉 气胸 喉返神经阻滞 毒性反应
膈神经麻痹
发生率100%
腋路
肘以下手术,尤其适于 非住院病人
绝对禁忌 淋巴管炎
最安全、最容易得入路 患者上臂必须外展
相对禁忌 已有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病变
腋路-解剖
腋动脉 腋静脉 肌皮神经 喙肱肌 桡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止血带
止血带压力适当,患者完全可以忍受一小时以内得止血带;如长时间使用止血带或 但心不能耐受止血带,可预留5ml左右局麻药,将针退至皮下注药以封闭胁间臂神经
腋路成功标志:
1 针随动脉搏动,且回抽无血 2 注药后呈梭形扩散,松开注射器针头可有
回液;有时甚至可回抽出局麻液 3 病人诉上肢发麻或无力 4 皮肤表面血管扩张
局麻药和外周神经阻滞
3束
腋N 桡N 正中N 尺N
股干
肩胛上N
肌间沟 三干
前臂内侧皮N 臂内侧皮N
肌皮N
肩胛下N 胸背N
第一胁骨外缘
每干分为前后 两股
桡N 正中N 尺N
腋窝顶 分为三束
臂丛神经解剖
臂丛神经就是由颈5-8及T1脊神经得前支组成,就是支配整个手臂运动 和绝大部分手臂感觉得混合神经。对于一名麻醉医生来说,神经根就 是如何形成外周神经得过程没有太多得临床意义,只需要知道一些主 要得概念。在这里我们得目得就是简化这种解剖学。

《外周神经阻滞》课件

《外周神经阻滞》课件

血管损伤
注射前先进行血管超声检查, 避开血管。
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术后 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过敏反应
术前进行过敏试验,备好急救 药品和设备。
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提高操作技能
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熟练掌握外周神 经阻滞技术。
术后护理
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有无并 发症迹象。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外周神经阻滞》 PPT课件
REPORTING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解剖学基础 • 外周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 外周神经阻滞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目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ART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对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进行 阻滞,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 用的方法。
其他临床应用场景
外周神经阻滞在康复医学中也有应用,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通过神经阻滞可 以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痉挛等症状,促进康复进程。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外周神经阻滞还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痛、 神经官能症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优化。
PART 05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 处理
神经刺激器
神经刺激器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定位工 具,能够通过刺激神经引发肌肉收缩 ,帮助确定神经位置,减少盲穿的风 险。
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疼痛治疗领域
外周神经阻滞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未来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如术后镇痛、慢性疼痛 治疗等。

外周神经阻滞

外周神经阻滞

外周神经阻滞解剖一、颈神经丛的解剖1.颈丛:C1~4前支组成二、臂丛解剖1.臂丛:C5~T1前支组成臂丛各根穿出前、中斜角肌间隙后,形成上(C5、6)、中(C7)、下(C8、T1)三干三干穿过第一肋和锁骨下后,组成臂丛的三个束(外侧束、内侧束、后束)外侧束和内侧束汇合形成正中神经后束延续形成桡神经内侧束延续形成尺神经腋神经和肌皮神经在腋窝上部出鞘2.上肢浅表周围神经分布3.上肢神经的功能1)肩部外展——腋神经2)屈肘——肌皮神经、桡神经3)屈腕——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4)屈曲手指——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三、腰丛+骶丛解剖1.腰丛:T12部分+L1~3+L4部分(均为前支)腰丛位于腰大肌和腰方肌之间的腰大肌间隙内2.骶丛:腰骶干+S1~3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3.下肢浅表周围神经分布1)股外侧皮神经(L1~3)——大腿外侧、臀部2)股神经(L2~4)——大腿前内侧、膝关节周围、髋关节守卫3)闭孔神经(L2~4)——大腿内侧4)坐骨神经(L4~S3)——在腘窝出分为胫神经、腓总神经5)股后皮神经——大腿后侧、臀部6)隐神经——股神经主干的延续,支配小腿内侧7)胫神经——足底、足内侧8)腓总神经——小腿外侧、足背、足趾9)腓肠神经——足外侧操作要点一、颈丛阻滞1.颈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在皮下注入5~10ml局麻药。

2.颈深丛:由乳突尖至第6颈椎横突(chassaignac结节)作一连线,在此连线上乳突下约4.5cm为第4颈椎横突,以此为进针点。

二、臂丛阻滞1.肌间沟:适于锁骨、肩部、肱骨近端2.锁骨上:均可3.锁骨下:不适于肩部4.腋路:不适于肩部、上臂、肘部三、腰丛、骶丛阻滞1.下腹部手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2.髋部手术:经腰大肌间隙阻滞要神经丛需麻醉出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以外的全部腰神经3.大腿手术:二合一阻滞(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坐骨神经阻滞)需麻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4.大腿前部手术: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5.下肢手术止痛:股外侧皮+股神经+坐骨神经6.膝关节开放手术:二合一阻滞(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坐骨神经阻滞)需麻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7.膝远端手术:坐骨神经+隐神经并发症一、颈丛阻滞并发症:1.局麻药误入椎动脉2.血管和神经损伤3.全脊麻4.高位硬膜外麻醉5.膈神经阻滞6.喉返神经阻滞7.颈交感干阻滞名解1.Bier阻滞又称静脉局部麻醉。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水清写在课前的话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都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之外一种十分有用的阻滞方法,许多时候,下肢神经阻滞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困难,尤其是在外轴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或者B超的引导下来进行操作,更可以提高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下肢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镇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一、神经刺激器的介绍解析:左边的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外周神经刺激器,他们的体积有大有小,有采用脚踏的,也有采用手控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许多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变得体积精巧,功能齐全,便于使用。

解析:国内应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是进口的品牌,有德国的贝朗和德国的宝雅。

这两个牌子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功能齐全,都能够满足临床上下肢外周神经阻滞的需要。

外周神经刺激器有三个重要的参数,输出电流,脉冲宽度和刺激频率。

输出电流强度要求恒流输出,调节方便。

不同的组织结构,电阻是不同的,因此电流在通过不同的层次的阻滞结构时,有可能会出现衰竭或者变化。

而外周神经刺激器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避免这种衰竭和变化。

即设定的是1毫安的电流,通过不同层次的阻滞结构时,发放的电流始终是1毫安。

应用神经刺激器,许多时候是要观察刺激神经以后,所引发的目标区域肌群的运动,来反推我们的针尖是否到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而刺激肌肉运动,所需要引发的运动纤维,只需要有短的脉冲电流就可以刺激发生。

在做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时一般设定的预设参数是:电流强度1个毫安,脉冲宽度0.1毫秒,刺激频率2个赫兹。

注意事项1 神经刺激器不是神经探测器,刺激电流强度与针尖距离的关系遵循库仑定律.2电极片的摆放,电极片的摆放可以和刺激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

而且,不能够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

在做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时,经常可以把电极片放在下腹部,或者下腰部。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用于局部麻醉的方法,通过阻滞神经传导来产生麻痹效果。

它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领域,具有很多优点和适用场景。

本文将讨论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技术和临床应用。

原理神经阻滞麻醉通过注射麻醉药物或导管放置,将药物输送到特定神经周围,阻断神经传导,从而产生局部麻痹的效果。

这种麻醉方法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或减少疼痛感觉,并提供较好的手术可控性。

神经阻滞麻醉的药物通常是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

这些药物能够干扰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通过合理的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可以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技术神经刺激定位神经刺激定位是神经阻滞麻醉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确定准确的注射位置。

常用的神经刺激定位方法包括:1.神经电刺激法:通过在神经附近插入电极,传递脉冲刺激神经,观察患者是否有相应的肌肉收缩反应,以确定神经位置。

2.神经定位仪:利用超声波或电磁定位技术,实时地显示神经和与之相关的血管、组织结构,提供可视化的定位引导。

麻醉药物注射确定了注射位置后,可以开始注射麻醉药物。

常见的注射技术包括:1.单次注射法:将麻醉药物一次性注射到神经周围组织,快速起效。

2.持续输注法:通过导管放置,将麻醉药物缓慢输注到神经周围,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麻醉效果。

相关考虑在进行神经阻滞麻醉之前,有一些相关的考虑需要注意:1.患者评估: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病史以及对药物的过敏情况。

2.麻醉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部位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和剂量,以达到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

3.麻醉监测:在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指标。

临床应用神经阻滞麻醉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手术领域,尤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1.术前镇痛:在手术前用神经阻滞麻醉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可以减轻术后疼痛感,提高手术后的恢复情况。

外周神经阻滞定位技术的临床进展

外周神经阻滞定位技术的临床进展
穿刺 时穿刺 针 的反 复探试 也会 给患者带 来不适感 , 甚至导致患者对 阻滞部位 以及 感受 的错误表达 , 这些 因素将直接影 响到 麻醉 阻滞效果 的完善与否 , 并且穿刺 中即 使 出现 “ 异感 ” 麻 醉 的效果 也 不一 定 完 , 善, 这可能与穿刺针对 神经 的直接触 碰甚 至损 伤有关 。
但穿透性越差 ; 频率越低 , 穿透性越好 , 但 空 间分辨 率也会 下 降。较表 浅 的组织 比
如臂丛 神经 在高频探 头 (2—1MH ) 1 5 z 下 观察 比较清 晰 , 而对于较深 的股 神经在 4

穿刺针误伤神经组织 的几率 , 又在超声 显 像 的作用 下使得局 麻药 注入 时的准 确度 增加 , 直视下 药物 的扩散规 律 , 得 阻滞 使
神经 阻滞 : 定位 在腹股 沟韧 带下方 , 当 相 于耻骨联合顶点水平 , 股动脉搏动外 侧约
操作 的严格 要求 , 外周神经阻滞定位技术
在不 断发展 与改进 , 现将其临床进展作一
综述 。 传 统依 靠解 剖定 位 盲 探 式
不必通过穿刺针 接触神 经产生 的异感 来
判断。以便增强神经定位 的准确性 、 减少 神经和周 围组织 的损伤 以及可 以通过 拔 出针 芯后 注药甚至置管实施连续镇痛 。 神经刺激仪 的适用范 围: 神经刺 激仪
于在临床麻醉 中开展运用 , 近年来 随着科
技 的发展 , 很多便携式的超声仪已经运用 于医学 临床 当中 , 但不菲的价格也是限制 其 在其他领 域 比如临床 麻醉 中的运用 和
推 广 的 主要 原 因 。
反应 , 因此 , 然存在 周 围组织甚 至神 经 仍
的损伤 可能 , 且频繁的调整穿刺针的位 置 给患者带来 的不 适感 以及 药 物在注入 后

外周神经阻滞

外周神经阻滞

进针技术
短轴(out-of-plane)技术:指探头的长轴与神经的长轴垂直所 获得的神经的横截面图像。 长轴(in-plane)技术:将探头从短轴视野旋转90°,即可获 得神经的纵截面图像。
不论选择何种技术,目的是引导穿刺针避开周围结构,比如 说血管、胸膜,同时保证局麻药在正确的筋膜层内,围绕目 标神经扩散。
肌间沟
解剖学标志: 胸锁乳突肌,其 后缘确认肌间沟 (前斜角肌和中 斜角肌),C6颈 椎水平(环状软 骨水平) 超声图像:
肌间沟
操作方法: 穿刺针向内、向后、向下方推进,使穿刺针稍偏向 C6颈椎横突,(可连接神经刺激器,诱导肩部、前 臂或手部产生运动)
• 患者取平卧位,头向对侧旋转45°。 • 将探头置于颈部环状软骨水平。在横截面上可以看 见神经根结构;图像的最适深度为3-4cm。 • 神经根显示为位于前中斜角肌之间的圆形或椭圆形 低回声结构。颈内静脉及颈动脉位于其内侧,胸锁 乳突肌位于其浅层。
解剖学标志: 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外侧1~2cm处 超声图像
辅助检查 操作方法:
神经刺激器:穿刺针与神经刺激相连接,垂直皮肤刺入穿刺针, 直至出现刺激神经而引起的髌骨运动。 超声引导: 患者取平卧位,腿置于中立位。 探头沿腹股沟皱褶的纵长放置。视野深度通常为1-3cm。 • 典型的股神经位于一个三角形的高回声区域内,走行于搏动的 股动脉外侧,髂腰肌浅层,髂筋膜深层。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 侧。
• 肌皮神经通常位于肱二头肌及喙肱肌之间。
学生示范
实践
盲法
优点:前臂和手部手术,完善镇痛 操作简单 解剖标志易于辨别 不需要异感 所有入路中最安全 缺点:肩部、上臂麻醉效果不完善 操作时需要手臂外展(肩部疼痛、前臂骨折时体位 受限) 血肿,血管内注射(罕见)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水清写在课前的话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都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之外一种十分有用的阻滞方法,许多时候,下肢神经阻滞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困难,尤其是在外轴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或者B超的引导下来进行操作,更可以提高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下肢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镇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一、神经刺激器的介绍解析:左边的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外周神经刺激器,他们的体积有大有小,有采用脚踏的,也有采用手控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许多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变得体积精巧,功能齐全,便于使用。

解析:国内应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是进口的品牌,有德国的贝朗和德国的宝雅。

这两个牌子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功能齐全,都能够满足临床上下肢外周神经阻滞的需要。

外周神经刺激器有三个重要的参数,输出电流,脉冲宽度和刺激频率。

输出电流强度要求恒流输出,调节方便。

不同的组织结构,电阻是不同的,因此电流在通过不同的层次的阻滞结构时,有可能会出现衰竭或者变化。

而外周神经刺激器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避免这种衰竭和变化。

即设定的是1毫安的电流,通过不同层次的阻滞结构时,发放的电流始终是1毫安。

应用神经刺激器,许多时候是要观察刺激神经以后,所引发的目标区域肌群的运动,来反推我们的针尖是否到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而刺激肌肉运动,所需要引发的运动纤维,只需要有短的脉冲电流就可以刺激发生。

在做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时一般设定的预设参数是:电流强度1个毫安,脉冲宽度0.1毫秒,刺激频率2个赫兹。

注意事项1 神经刺激器不是神经探测器,刺激电流强度与针尖距离的关系遵循库仑定律.2电极片的摆放,电极片的摆放可以和刺激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

而且,不能够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

在做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时,经常可以把电极片放在下腹部,或者下腰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梨状肌下孔 穿出的
坐骨神经
.
骨盆出口处的 坐骨神经
.
骨盆出口坐 骨神经定位
方法
.
闭孔神经阻滞
解剖:起自腰丛,伴闭孔血管出闭膜管后分为 前、后两支。前支行于短收肌浅面,分支至 长收肌、股薄肌及髋、膝关节。后支行于短 收肌深面,分支支配闭孔外肌和大收肌。支 配股前区内上部的皮肤感觉及大腿收肌群运 动。
.
喙肱肌
.
肱肌
.
肱二头肌
.
肌皮神经
.
桡神经阻滞
解剖:起于臂丛后束,穿行于肱三头肌间隙, 沿桡神经沟绕肱骨而行,在肱骨外上髁上方 穿出,行走于肱二头肌与肱桡肌之间,分深 浅二支。深支支配前臂伸肌群运动,浅支支 配手背桡侧感觉。
阻滞:肘部阻滞进针点在肘横纹肱二头肌与肱 桡肌肌沟间,针尖朝向肱桡肌深面;腕部阻 滞进针点在手腕桡侧“鼻烟窝”处。电刺激 诱发腕背伸。
.
尺神经沟
.
腕部的尺动脉 和尺神经
.
正中神经阻滞
解剖:同时起源于臂丛内侧束及外侧束,在上 臂与肱动脉伴行,至肘横纹处位于肱动脉内 侧,至腕横纹处与屈肌腱共同行走于腕管中。 支配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
阻滞:肘部阻滞进针点在肘横纹水平,肱骨内 上髁与肱动脉搏动点连线之中点;腕部阻滞 进针点在腕横纹水平,掌长肌腱余桡侧腕屈 肌腱中间。
.
绕肱骨干后面 的桡神经
.
肱三头肌
.
肱二头肌
.
肱桡肌
.
肱桡肌深面的 桡神经
.
“鼻烟窝”处的 桡神经浅支
.
尺神经阻滞
解剖:起自臂丛内侧束,在肱骨内上髁与鹰嘴 间的尺神经沟浅出,在前臂不分支,行至腕 部尺管与尺动脉伴行,支配手背尺侧、小鱼 际及尺侧一个半手指浅感觉。
阻滞:可在尺神经沟阻滞,亦可在腕部阻滞。 前者进针前需用手指拨开神经;后者进针点 在腕横纹水平,尺侧腕屈肌腱与尺动脉之间。
阻滞: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股动脉搏动点 外侧,电刺激诱发“髌骨跳舞征”。
.
股神经
.
腹股沟韧带 中点的血管 和股神经
.

股神经 阻滞穿 刺点定

.
谢 谢 聆 听!
.
.
肘部的肱动脉与 正中神经
.
腕管和正中神 经
.
坐骨神经 闭孔神经 股神经
下肢
.
坐骨神经阻滞
解剖: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臀部,到腘窝以 前,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小腿及足 的全部肌肉以及除隐神经支配区以外的小腿 与足的皮肤感觉。
阻滞:多点可选,常在骨盆出口点即梨状肌下 孔进行阻滞,效果较完善。 穿刺点定位见图。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 详解
马钧阳
.
肌皮神经 桡神经 尺神经 正中神经
上肢
.
肌皮神经阻滞
解剖:起自臂丛外侧束,穿喙肱肌,行走于 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近肘窝部穿出,成 为前臂外侧皮神经。支配喙肱肌、肱二头 肌、肱肌运动及前臂外侧感觉功能。
阻滞:肩关节外旋上举呈敬礼状,在腋路穿 刺点外上,针尖朝后外上方向肱二头肌长 头深面寻找。电刺激可诱发屈肘运动。亦 可行局部扇形浸润。
阻滞:穿刺点在耻骨结节外下2cm。电刺激诱 发大腿收肌群抽搐。
.
闭孔和闭孔膜
.
闭孔神经的 走行
.
穿闭孔膜而出的闭孔神经
.
穿刺 点定 位及 穿刺 针移

.
穿刺 点定 位及 穿刺 针移

.
股神经阻滞
解剖:起自腰2~腰4,行走于腰大肌与髂腰肌 之间,穿腹股沟韧带与股动静脉伴行到大腿, 支配股四头肌运动,髌周及小腿内侧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