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科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傅科摆实验报告数据

傅科摆实验报告数据

傅科摆实验报告数据
《傅科摆实验报告数据》
傅科摆实验是一项经典的物理实验,用于研究摆的运动规律。

通过记录实验数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摆的运动特性,从而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进行傅科摆实验时,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一个摆,然后通过测量摆的周期和摆
长等数据来分析摆的运动规律。

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对于得出准确的结论至关
重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可
以用数学公式来描述。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摆的周期与摆长
的关系式,从而进一步理解摆的运动规律。

通过傅科摆实验报告数据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得出摆的运动规律,还可以探
讨摆的运动特性对于物理学的意义。

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于学术研究,还可以
为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总之,傅科摆实验报告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摆的运动规律
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研究,我们可以不断拓展物理学的知识边界,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傅科摆_37007190

傅科摆_37007190

2θ&α& cos θ + (sin θsin α cos ϕ − cos θsin ϕ)(−2Ωθ& + Ω2 cos α cos ϕ) − Ω2 R0 cos α sin ϕ cos ϕ
=−
L
sin θ
当 sin θ = 0 时,不能直接利用式(26)计算 α&& 。将 sin θ = 0 代入式(22)、式(23),可得
+
α& 2
sin
θ cos θsin
α

2Ω(sin θsin
α cos ϕ

cos θsin ϕ)α& sin
θ sin
α

θ& cos θ cos α
+
ΩR0 2L
cos ϕ
+
Ω 2
(sin θ sin
α sin
ϕ
+
cos θ cos ϕ)
b2
=
g L
sin θ cos α
− 2θ&α& cos2
L
[ ] − Ω2 (sin 2 θ − cos2 θ) sin α sin ϕ cos ϕ + sin θ cos θ(sin 2 α cos2 ϕ − sin 2 ϕ)
(25)
+ Ω2 R0 (− sin θ cos2 ϕ + cos θ sin α sin ϕ cos ϕ) L
α&& = b3 / sin 2 θ
s1
×
r0 L
= (s − r0 ) × r0 LL
= s × r0 L
其中
(18)

傅科摆实验报告原理

傅科摆实验报告原理

一、实验背景傅科摆实验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19世纪初期提出的一种实验,用以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该实验通过观察摆动的傅科摆的摆动方向随时间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地球自转的事实。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验证傅科摆实验的原理,并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更替、时差等现象。

2. 傅科摆傅科摆是一种悬挂重物的摆,摆动周期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当摆长固定时,摆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成反比。

3. 傅科摆实验原理傅科摆实验的原理基于以下两点:(1)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科里奥利力的影响,使得傅科摆的摆动方向发生改变。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与傅科摆的摆动周期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傅科摆的摆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当时,摆动方向的变化最为明显。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选择一根足够长的细绳,作为傅科摆的摆线。

(2)在摆线的下端悬挂一个重物,作为摆锤。

(3)搭建一个稳定的支架,将摆线固定在支架上。

2. 实验操作(1)调整摆线的长度,使摆动周期接近地球自转周期。

(2)将摆锤从静止状态释放,观察摆动的方向。

(3)在摆动过程中,记录摆动方向随时间的变化。

(4)重复实验,观察不同摆长和不同纬度下的摆动方向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傅科摆的摆动方向随时间发生改变,且改变幅度与地球自转周期有关。

2. 结果分析(1)当摆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当时,摆动方向的变化最为明显。

这是因为此时科里奥利力对摆动方向的影响最大。

(2)随着纬度的增加,摆动方向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纬度越高,科里奥利力越小。

(3)摆线的长度对摆动方向的变化幅度没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傅科摆实验验证了地球自转的存在。

通过观察傅科摆的摆动方向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球自转的效应。

本实验结果表明,地球自转确实导致了地球表面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揭示了地球自转的事实。

傅科摆实验报告doc

傅科摆实验报告doc

傅科摆实验报告篇一:傅科摆实验报告班级:电气112学号:28 姓名:杨雪飞大物演示实验报告项目名称:傅科摆演示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傅科摆演示,观察和理解地球的自转规律。

加深对科氏奥利力的理解。

简单操作:1、将单摆拉开一定角度(不要超过底盘限定的范围),使其在竖直平面内摆动。

2、调节底盘上的定标尺,使其方向与单摆的摆动方向一致。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大约1-2小时),单摆的摆动面与定标尺方向的夹角发生变化(大约10——20度)。

原理分析: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其角速度ω的方向沿地轴指向北极(ζ轴)。

处于北半球某点的运动物体速度为υ,那么该物体所受的科氏奥利力的表达式为:f=2mv×ω.科氏奥利力f的方向垂直于一个平面,这个平面是由υ和?的方向所组成的平面,所以f垂直于υ,使υ发生偏转。

傅科摆的演示直接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在地球的两级,傅科摆的摆动平面24小时转一圈,而在赤道上,傅科摆没有方向旋转的现象;在两极与赤道之间的区域,傅科摆方向的旋转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傅科摆在地球的不同地点旋转的速度不同,说明了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线速度不同,因此,傅科摆可以用来确定摆所处的纬度。

实验拓展:1851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傅科(foucaultjeanbernarleon)为验证地球自转进行了一系列壮观的实验,所用的实验装置被后人称为傅科摆.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用来验证地球自转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可以显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科氏奥利(coriolis)力的作用效应,也就是傅科摆振动平面绕铅垂线发生偏转的现象,即傅科效应。

实际上这等同于观察者观察到地球在摆下的自转。

傅科摆的摆锤直径0.30m,摆锤质量28kg,摆线长达67m,对于这样的庞然大物,一般的大学实验室根本无法容纳得下,更不用说在课堂上当堂演示。

因地球自转角速度极小(ω≈10-5/s),故傅科摆振动平面偏转周期t≥105s.为了达到既能模拟傅科摆在地球自转影响下产生的傅科效应,同时又可大大缩短演示时间的双重目的,可以设计一匀角速转动的转盘来模拟地球的自转,然后考虑用置于该非惯性系中单摆的微小振动来近似傅科摆在地球的南、北两极点的运动。

傅科摆实验的实验报告

傅科摆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傅科摆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傅科摆的原理和现象。

2. 通过观察傅科摆的摆动,理解地球自转的规律。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实验原理傅科摆是一种利用地球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来演示地球自转现象的实验装置。

傅科摆的摆动轨迹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会发生偏转,从而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的规律。

四、实验仪器1. 傅科摆装置:包括摆锤、支架、细绳、调节螺丝等。

2. 秒表:用于测量摆动周期。

3. 地图:用于确定实验地点的地理纬度。

五、实验步骤1. 将傅科摆装置固定在支架上,调整摆锤位置,使其水平。

2. 用秒表测量摆动周期,记录数据。

3. 观察摆动轨迹,记录摆动方向的变化。

4. 计算摆动周期与地理纬度的关系。

5.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地球自转对傅科摆的影响。

六、实验数据1. 摆动周期:T = 1.78秒2. 地理纬度:φ = 30°七、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摆动周期与地理纬度的关系,计算地球自转角速度ω:ω = 2π / T = 2π / 1.78 ≈ 3.53 rad/s2. 计算地球自转周期T0:T0 = 2π / ω ≈ 1.13小时3. 分析地球自转对傅科摆的影响:根据实验数据,傅科摆的摆动周期与地理纬度成正比。

在地理纬度为30°的地方,地球自转周期约为1.13小时。

这说明地球自转确实对傅科摆的摆动轨迹产生了影响。

八、实验结论通过傅科摆实验,我们验证了地球自转的存在,并了解了地球自转的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地球自转周期与地理纬度成正比,且地球自转角速度约为3.53 rad/s。

九、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空气阻力、摆锤质量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在不同地理纬度进行实验,可以进一步研究地球自转对傅科摆的影响。

十、实验改进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小空气阻力对摆动的影响。

2. 使用高精度的秒表,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在不同地理纬度进行实验,研究地球自转对傅科摆的影响规律。

傅科摆实验报告

傅科摆实验报告

傅科摆实验报告傅科摆实验报告引言:傅科摆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实验装置,它通过摆动的运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傅科摆来探究摆动的周期与摆长、质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摆动的频率与角度的关系。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傅科摆装置悬挂在支架上,确保摆长可以自由调节,并且摆球能够在平衡位置附近摆动。

2. 调整摆长:通过调节摆长,使得摆球在摆动过程中能够保持平衡位置附近的摆动,避免摆球过于偏离平衡位置。

3. 记录数据:使用计时器记录摆动的周期,即从一个极点摆到另一个极点所经过的时间。

同时,记录下摆长和摆球的质量等参数。

4. 改变摆长:逐步改变摆长,重复步骤3,记录不同摆长下的周期数据。

5. 改变质量:保持摆长不变,改变摆球的质量,重复步骤3,记录不同质量下的周期数据。

6. 分析数据:根据所记录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得出摆长、质量与周期的关系,并绘制相应的图表。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摆长与周期的关系:在保持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发现摆长与周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当摆长增加时,周期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摆长增加会导致摆球摆动的距离增加,从而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个周期。

这一结论与傅科摆的数学模型相吻合。

2. 质量与周期的关系:在保持摆长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发现质量与周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质量增加时,周期减小。

这是因为质量的增加会增加摆球受到的重力作用力,从而加快了摆动的速度,缩短了一个周期的时间。

这一结论也与傅科摆的数学模型相符合。

3. 频率与角度的关系:通过对周期数据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频率与角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频率与角度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即频率随着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角度的增加会导致摆动的速度增加,从而使得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周期数增加。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傅科摆的运动规律,并得出了摆长、质量与周期之间的关系,以及频率与角度之间的关系。

傅科摆实验报告数据

傅科摆实验报告数据

傅科摆实验报告数据傅科摆实验报告数据傅科摆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实验,旨在研究摆动物体的周期和频率。

通过测量和分析摆动物体的运动,可以得出关于重力、摆动物体的质量以及摆动物体长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傅科摆实验的数据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细长的线轴和一个挂在线轴上的物体,物体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摆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固定线轴的一端,使物体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摆动。

通过记录物体的摆动周期和频率,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摆动物体的重要信息。

首先,我们记录了不同长度下的摆动周期。

通过调整线轴的长度,我们可以改变摆动物体的有效长度。

实验中,我们分别测量了线轴长度为30cm、40cm和50cm时的摆动周期。

结果显示,当线轴长度为30cm时,摆动周期为1.5秒;当线轴长度为40cm时,摆动周期为2.0秒;当线轴长度为50cm时,摆动周期为2.5秒。

由此可见,摆动物体的周期与线轴的长度成正比关系,即摆动物体的有效长度越长,摆动周期越长。

接下来,我们测量了不同长度下的摆动频率。

摆动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它与摆动周期的倒数成正比。

实验中,我们分别测量了线轴长度为30cm、40cm和50cm时的摆动频率。

结果显示,当线轴长度为30cm时,摆动频率为0.67 Hz;当线轴长度为40cm时,摆动频率为0.5 Hz;当线轴长度为50cm时,摆动频率为0.4 Hz。

可以看出,摆动物体的频率与线轴的长度成反比关系,即摆动物体的有效长度越长,摆动频率越低。

进一步地,我们还测量了不同质量下的摆动周期和频率。

实验中,我们固定了线轴长度为40cm,分别挂上了质量为100g、200g和300g的物体,并记录了它们的摆动周期和频率。

结果显示,质量为100g的物体的摆动周期为2.0秒,频率为0.5 Hz;质量为200g的物体的摆动周期为2.2秒,频率为0.45 Hz;质量为300g的物体的摆动周期为2.4秒,频率为0.42 Hz。

莱博瑞实验科学傅科摆

莱博瑞实验科学傅科摆

一、活动名称;傅科摆二、活动目标:(一)认知目标:1、知道傅科摆的现象。

2、了解什么是地球的引力。

(二)技能目标:1、通过活动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2、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探索点:为什么会出现螺丝母摆动的情况;探索路径:往空中丢泡沫球,让幼儿观察现象,理解万有引力;兴趣点:幼儿观察螺丝钉的摆动现象;重点:引导幼儿理解万有引力;难点:幼儿用橡皮筋绑木棍。

(一)幼儿材料:六根长短粗细相同的木棍、六根皮筋、一根线、一个螺母(二)教师材料:同上木棍线绳、螺母皮筋(三)实验步骤1、先将三根木棍如图绑好2、再拿两根木棍如图绑好/3、再拿一根木棍如图绑好4、再如图固定5、将螺母用线系好6、如图挂在支架上,观察现象五、活动过程:(一)提问导入小朋友们好,有趣的莱博瑞科学实验课又和大家见面了!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是什么?(秋千)你们玩儿过吗?在哪里玩儿过呢?它是怎样玩儿的?会发生什么样有趣的现象呢?2、那这又是什么呢?(钟表)它为什么会摆动呢?它是怎样摆动的呢?(摆动的左右距离是相等的)3、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这个吗?你们知道它叫做什么名字吗?原来它叫做傅科摆。

4、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傅科摆是怎样运动的吗?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傅科摆运动的距离是相等的)5、看,这是哥哥姐姐们自己制作的傅科摆。

它是什么形状的呢?(三角形的)很有趣吧?我们也来制作一个傅科摆吧!2、提问:(1)向上抛泡沫球,小球掉下来是什么原理?(2)小朋友地球引力定律是谁发明的?他是怎么发现的?(二)活动进行中1、材料探索:木棍一共有几根?皮筋跟木棍之间有什么关系?螺丝是做什么用的?把螺丝往上扔会发生什么现象?(掉下来)为什么?(地球引力)。

如果系上绳子,老师的手拉着绳子,在抛螺丝会发生什么现象?(渗透原理)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3、总结:傅科摆在运动时,受到引力和掉线张力作用而在惯性空间固定平面做匀速运动。

傅科摆实验报告doc

傅科摆实验报告doc

傅科摆实验报告篇一:傅科摆实验报告班级:电气112学号:28 姓名:杨雪飞大物演示实验报告项目名称:傅科摆演示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傅科摆演示,观察和理解地球的自转规律。

加深对科氏奥利力的理解。

简单操作:1、将单摆拉开一定角度(不要超过底盘限定的范围),使其在竖直平面内摆动。

2、调节底盘上的定标尺,使其方向与单摆的摆动方向一致。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大约1-2小时),单摆的摆动面与定标尺方向的夹角发生变化(大约10——20度)。

原理分析: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其角速度ω的方向沿地轴指向北极(ζ轴)。

处于北半球某点的运动物体速度为υ,那么该物体所受的科氏奥利力的表达式为:f=2mv×ω.科氏奥利力f的方向垂直于一个平面,这个平面是由υ和?的方向所组成的平面,所以f垂直于υ,使υ发生偏转。

傅科摆的演示直接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在地球的两级,傅科摆的摆动平面24小时转一圈,而在赤道上,傅科摆没有方向旋转的现象;在两极与赤道之间的区域,傅科摆方向的旋转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傅科摆在地球的不同地点旋转的速度不同,说明了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线速度不同,因此,傅科摆可以用来确定摆所处的纬度。

实验拓展:1851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傅科(foucaultjeanbernarleon)为验证地球自转进行了一系列壮观的实验,所用的实验装置被后人称为傅科摆.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用来验证地球自转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可以显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科氏奥利(coriolis)力的作用效应,也就是傅科摆振动平面绕铅垂线发生偏转的现象,即傅科效应。

实际上这等同于观察者观察到地球在摆下的自转。

傅科摆的摆锤直径0.30m,摆锤质量28kg,摆线长达67m,对于这样的庞然大物,一般的大学实验室根本无法容纳得下,更不用说在课堂上当堂演示。

因地球自转角速度极小(ω≈10-5/s),故傅科摆振动平面偏转周期t≥105s.为了达到既能模拟傅科摆在地球自转影响下产生的傅科效应,同时又可大大缩短演示时间的双重目的,可以设计一匀角速转动的转盘来模拟地球的自转,然后考虑用置于该非惯性系中单摆的微小振动来近似傅科摆在地球的南、北两极点的运动。

最美实验之一——傅科摆

最美实验之一——傅科摆

最美实验之⼀——傅科摆地球“动”、“静”之谜我们从中学地理课上学到,地球绕⾃转轴⾃西向东转动,⾃转⼀周耗时约23⼩时56分。

可是历史上⼈们对地球⾃转的认识经历了⼀个长期的过程。

不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都存在地球“动”、“静”两种观点。

在16世纪哥⽩尼提出“⽇⼼说”并从理论上证明地球⾃转的存在后,⼈们逐渐接受了地球⾃转这⼀观点,可是如何从实验上证明地球⾃转并让⼈们观察到成为⼀道难题。

英国物理学家胡克曾做过⼦弹从⾼处下落的实验, 并证明了⼦弹的落点总是“落到通过垂直悬吊着的同样的⼦弹所求出的垂直点的东南⽅向”。

德国也曾有学者利⽤⼀个矿井做落体实验检验到了地球的⾃转。

但是,这些实验⽆法直接向观众演⽰, 因为偏离过于微⼩, 实验的初速度每次是否严格竖直向下也很难保证,⽓流的⼲扰也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

穿越回巴黎如何验证地球⾃转这⼀问题在1851年的巴黎先贤祠⾥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在此之前先向⼤家介绍今天的主⼈公傅科(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1819-1868)他是⼗九世纪法国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这位物理学家早年执着于天⽂摄影技术的研究在不断尝试之后设计了⼀个精妙绝伦的实验演⽰来证明地球的⾃转其设备之简单,设计之巧妙,现象之明显,结论之直观被誉为物理学史上最美丽的实验之⼀让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1851年巴黎的先贤祠(Panthéon)。

假装穿越中(时光机正在飞⾏)咻 ~咻咻~咻咻咻~咻~咻~咻~额、、、 (? ̄△ ̄)?这是2018年的先贤祠,让我们就在这穿越回去吧再次穿越中(时光机飞⾏中)咻 ~咻咻~咻咻咻~咻~咻~咻~好的,成功穿越咱们来的正是时候,先贤祠的⼤厅⾥挤满了穿着盛装的⼈们,仿佛在参加⼀场宴会,还有很多⼈陆陆续续进场想要亲眼见证物理学家先前宣传栏⾥写的“来看看地球⾃转吧”。

傅科正在向⼤家介绍实验的基本情况:选⽤了⼀个直径为30 厘⽶、重28千克的摆锤, 摆线长67⽶,悬挂在⼤厅屋顶的中央,并且可以在任何⽅向⾃由摆动,摆锤的下⾯放有直径6 ⽶的巨⼤沙盘。

科学傅科实验报告

科学傅科实验报告

地球自转是物理学上受到广泛认可的基本事实之一。

然而,在19世纪,法国科学家傅科(Jean Bernard Leon Foucault)对地球自转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地球自转无法被证明,并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来验证他的观点。

本文将详细描述傅科实验的过程、原理及结论。

二、实验目的验证地球自转的存在。

三、实验原理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科里奥利力的影响。

傅科实验利用长摆的运动来展示这种科里奥利力,从而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四、实验材料1. 长线一根(长度约100米)2. 铅球一个(重量约28公斤)3. 高塔一座(高度约100米)4. 观察者若干五、实验步骤1. 将长线一端固定在高塔顶端,另一端悬挂铅球,使铅球悬停于空中。

2. 观察者在地面观察铅球的运动。

3.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者记录铅球偏离铅垂线的距离。

4. 比较不同时间的记录,分析铅球运动的变化。

六、实验过程1. 实验开始时,铅球悬停于空中,摆动平面与地面垂直。

2. 随着地球自转,摆动平面逐渐发生旋转。

3. 观察者记录铅球偏离铅垂线的距离,发现铅球在摆动过程中逐渐偏离铅垂线。

4. 比较不同时间的记录,发现铅球偏离铅垂线的距离随时间推移而增大。

傅科实验结果表明,地球自转确实存在。

由于地球自转,摆动平面发生旋转,导致铅球偏离铅垂线。

这一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自转的存在。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铅球所受到的不只是垂直引力的影响,还有动能影响、空气阻力等其他的影响力。

这些因素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足以改变实验结论。

2. 傅科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自转的存在,对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后,地球自转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开展,为地球动力学、大气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九、实验拓展1. 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如改变摆长、摆锤重量等,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2. 可以将傅科实验与其他实验方法相结合,如地球物理探测、卫星观测等,进一步研究地球自转的规律。

光的等厚干涉傅科摆实验报告

光的等厚干涉傅科摆实验报告

光的等厚干涉傅科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此实验旨在通过光的等厚干涉傅科摆实验,探究光的干涉现象以及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

实验器材:
- 傅科摆实验装置
- 激光器
- 干涉镜
- 干涉屏
- 法定调节螺丝
- 一直流电源
- 单色纸
实验步骤:
1. 首先,通过法定调节螺丝调整干涉镜之间的距离,使得激光照射到干涉屏上的干涉条纹明暗分明。

2. 使用单色纸挡住其中一束光线,此时观察到干涉条纹产生移动现象。

3. 通过测量,记录下两束光线之间的间距以及移动的幅度。

4. 改变干涉镜与干涉屏的距离,再次进行测量和记录。

5.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整理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可以得出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干涉镜与干涉屏的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光的干涉现象及其特性。

结论:
通过光的等厚干涉傅科摆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干涉现象,并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得出该间距与干涉镜与干涉屏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这个实验有助于加深对光干涉现象的理解,以及对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移动机制的探究。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器材的干净和稳定,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操作实验器材时,遵循实验安全规范,保护好眼睛,避免激光直接照射到眼睛。

3. 实验结束后,归还实验器材并妥善保存。

中关村三小孙文航傅科摆论文

中关村三小孙文航傅科摆论文

中关村三小天文小组实验研究论文题目傅科摆的实验小论文孙文航二零一二年八月目录1.天文馆里的傅科摆2.亲自动手实验3.傅科摆为什么能证明地球自转4.致谢天文馆里的傅科摆暑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上网时看到了天文馆里的4D电影介绍。

因为出于小孩子的心理,听说北京天文馆里的4D电影非常好看,便立刻随着父母来到了北京天文馆。

不料,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瓢泼大雨。

在售票亭里买电影票的我们立刻顾不上买票顶着大雨跑进了A馆避雨。

进了A馆,我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巨大的天穹上画着形态各异的神话人物,在灯光的照应下显得更加栩栩如生,在神话人物的中心位置上,装置了一个滚珠滑轮系统,估计有6米高。

滚珠滑轮系统高高吊下一根结实的细线,线下吊着一个饰金边的大铜球。

铜球下的指针精确的指着表盘上的刻度。

铜球的四周围起了一米高的围墙。

墙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傅科摆。

大字下面是详细的介绍:“傅科摆是最早用来证明地球自传的仪器。

如果地球不自转,摆的摆动平面保持不变。

由于地球自转,摆在摆动时受到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作用力的影响,使摆动平面作顺时针方向转动。

在北京或维度40度的地区,摆的摆动平面转动一周需37小时惟独越低,转动一周需要时间越长。

”看着看着我就看呆了。

这时,爸爸问我:“这段文字介绍你看懂了吗?”我摇摇头,“这段文字对于我来说还是有点深奥。

”爸爸向我眨了眨眼睛说:“不妨我们来亲手试试吧!”爸爸从包里掏出摄像机,在9点钟的时候拍了一张照片,并对我说:“在过两个小时我们再拍第二张照片。

”于是我们借这两个小时的时间看了一场电影,又玩了一圈B馆。

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11点多了。

爸爸又掏出照相机照了第二张图片,下面是两张图片:爸爸说:“看到不同了吧,第一张是与直线垂直的,但第二张稍微偏了一点,这就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爸爸看着我一脸迷惑的样子哈哈大笑说:“走,咱们回家做个实验吧。

”于是我们又顶着大雨拎着大包小包回到了车上,狼狈不堪,我才明白有一种滋味叫“落汤鸡”。

傅科摆实验现象

傅科摆实验现象

傅科摆实验现象
《有趣的傅科摆实验现象》
嘿,你们知道傅科摆实验不?那可老有意思啦!我记得有一次我去科技馆玩,一进去就被那个傅科摆给吸引住了。

那是一个好大的摆呀,就那么慢悠悠地晃荡着。

我就站在那,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它,看着它从这边摆到那边,又从那边摆回来。

它的摆动轨迹可神奇了,就好像有股神秘的力量在牵引着它似的。

我当时就想,这玩意儿咋这么好玩呢!
我在那看了好久好久,看着它不停地摆呀摆,我感觉自己都快被它催眠了。

周围的人走来走去,可我就是挪不开脚步,就跟被那傅科摆施了魔法一样。

我还仔细观察了它摆动时周围的空气,好像都跟着它一起在流动似的。

然后我就想啊,这傅科摆实验可真是太神奇了,它让我们能直观地看到地球在自转呢。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摆,却蕴含着这么大的科学道理。

等我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在那都站了半天了,但我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这个傅科摆实验真的太吸引我啦!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特别有趣呢,傅科摆实验现象可真是奇妙呀!。

傅科摆实验报告(范文)

傅科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傅科摆实验,观察摆动平面的周期性变化,验证地球自转的存在。

2. 掌握傅科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 理解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及其在地球自转中的表现。

二、实验原理傅科摆实验是基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原理进行的。

当地球自转时,位于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科里奥利力的影响,使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傅科摆实验利用这一原理,通过观察摆动平面的周期性变化,来验证地球自转的存在。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傅科摆装置:包括摆杆、摆锤、支架等。

2. 计时器:用于测量摆动周期。

3. 地理纬度仪:用于测量实验地点的地理纬度。

四、实验步骤1. 将傅科摆装置安装在支架上,调整摆锤至水平位置。

2. 使用地理纬度仪测量实验地点的地理纬度。

3. 记录初始摆动周期T0。

4. 观察摆动平面周期性变化,每隔一定时间记录摆动周期Ti。

5. 重复步骤4,记录多个周期数据。

6. 分析数据,绘制摆动周期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地理纬度 | 初始摆动周期T0(s) | 第1个周期Ti(s) | 第2个周期Ti(s) | 第3个周期Ti(s) | 第4个周期Ti(s) || :-------: | :-----------------: | :--------------: | :--------------: | :--------------: | :--------------: || φ | T0 | Ti1 | Ti2 | Ti3 | Ti4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摆动周期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观察摆动周期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看出摆动平面周期性变化,验证了地球自转的存在。

2. 根据科里奥利力原理,摆动平面周期性变化的大小与地理纬度有关。

随着地理纬度的增加,摆动平面周期性变化逐渐减小。

3.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实验地点的科里奥利力大小。

七、实验结论1. 傅科摆实验成功地验证了地球自转的存在。

地理傅科摆实验报告

地理傅科摆实验报告

地理傅科摆实验报告地理傅科摆实验报告摘要:地理傅科摆实验是一种通过摆动装置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实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本实验通过观察摆动装置的运动轨迹和摆动周期的变化,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照、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我们进行了地理傅科摆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照、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 地理傅科摆装置2. 光源3. 计时器4. 温度计实验步骤:1. 将地理傅科摆装置放置在水平台上,并将其固定。

2. 将光源放置在摆动装置上方,并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使得光线垂直照射到地理傅科摆装置上。

3. 启动计时器,并记录摆动装置的运动轨迹和摆动周期。

4.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光线的照射角度和强度,并记录下来。

5. 使用温度计测量实验环境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地理傅科摆装置的运动轨迹呈现出一个椭圆形,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起的。

2. 摆动周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了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

3. 光线的照射角度和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对日照、季节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4. 温度的变化也与光线的照射角度和强度有关,不同角度和强度的光线会导致不同的温度变化。

结论:通过地理傅科摆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日照、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这个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

展望:尽管地理傅科摆实验已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地球的运动规律,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实验参数,如地球倾斜角度和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来探究更多地球运动对日照、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可以研究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并探索其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莱博瑞实验科学傅科摆

莱博瑞实验科学傅科摆
莱博瑞实验科学傅科摆莱博瑞实验科学莱博瑞实验科学教案傅科摆实验傅科摆实验报告莱博瑞科学树德博瑞实验学校成都树德博瑞实验学校树德中学博瑞实验学校小强实验室博瑞
2.认识材 料宝宝 1.故事导入 3.操作步骤
傅科摆
4.互动课堂
5.原理说明
8 7 6
9
10
11
12Leabharlann 13141516
5
4
3
2
1
哦,我们已经集齐了9颗水晶,第10所宫殿里面会有什么有趣的实验呢?我 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朋友们真是太棒了,帮助小精灵们找到了在小朋友停止推秋千时,小秋千还能 来回平稳晃动的原因。为了感谢大家,小精灵们有一份小礼物要送给大家。大 家猜一猜,会是什么呢?
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你们都拿到了神秘水晶!今天你们玩的开心吗?你们想 知道下一所宫殿里面有什么神奇的实验吗?我们下次见了!
8 7 6
9
咦,这是哪里呀?
我们和小 朋友一起 玩吧!
是儿童 健身场.
这两位小朋友在干嘛呢?大家玩过吗?
应该怎样 玩呢?会 有什么现 象发生呢?
为什么在小朋友停止推动时,小秋千还能来回平稳地晃动呢?
小朋友们, 大家能够帮助 我们找到答案 吗?
思考:小朋友们请回家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利用地球引力和 吊线张力的原理呢?
10
11
12
13
14
15
16
5
4
3
2
1

傅科摆实验

傅科摆实验

傅科摆实验
傅科摆实验是由法国物理学家让-贝尔南·傅科于1851年设计并完成的经典实验。

该实验旨在验证地球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的存在,从而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

实验装置
傅科摆实验的基本装置包括一个长绳索上挂有铅球的铅笔或钢球,并且被允许
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和时间间隔内摆动。

挂于铅球上的铅笔在操作员引起的地面振动的情况下可以移动,而铅球则始终相对固定。

通过观察铅球的位置来研究地球自转的影响。

实验现象
在进行傅科摆实验时,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当实验员摆动铅球时,铅球
在一定时间内似乎开始偏离其原定的路径。

这种偏移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使得铅球不再按照直线路径摆动。

科里奥利力的作用
科里奥利力是一种蕴含在相对运动情况下的虚拟力。

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科
里奥利力作用于在地球表面垂直摆动的物体上。

科里奥利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位于地球球面上的位置相关,通常是在物体相对于地面移动的方向上产生的。

实验结果
傅科摆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清楚表明了地球自转对物体摆动轨迹的影响。

借助
铅球的规律变化,实验员可以准确测量地球自转的速度和轴向的倾斜角度。

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研究地球自转现象和科理奥力学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傅科摆实验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可以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并且科
里奥利力是地球自转引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通过此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自转对周围物体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地球运动学和物理学提供重要参考和基础。

傅科摆实验

傅科摆实验

北京天文馆中的傅科摆
德国 Greifswald 大学的傅科摆
实验报告
• 傅科摆是怎样证明地球自转的?
实验报告的书写
• • • • • • 题目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仪器用品 原理方法 结论
三 傅科摆的偏转角度
• 理论和实践证明,傅科摆偏转的角 速度为sinφ· 15°/h,摆动方向因南 北半球而不同,北半球右偏,南半 球左偏。从而可以证明地球是自转 的,方向是从情况
• 地理楼的傅科摆上面有悬挂装置, 傅科摆摆长10米,锤重25公斤,在 地理楼西北角,从三楼到六楼,占 用4个房间,其摆锤下有尖针,指示 刻度的。地面上有度盘,二种颜色, 表明转动的角度。
傅科摆实验
2013年11月15日
一 傅科摆的由来
•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使用摆 长为67m、锤重27kg的特大号的单 摆 ,在巴黎圆顶大厦进行著名的摆 的实验,向世人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为了纪念傅科的功绩,后人称这种 摆为“傅科摆”。
二 傅科摆的工作原理
• 物理存在形式无法摆脱地球,但物 质运动形式可以超然于地球。只要 采取特殊的悬挂装置,摆总是保持 其摆动平面的方向不变。有了这个 不变的摆动面做标记,人们就可以 亲眼目睹足下的大地在旋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电气112 学号:1108140728 姓名:杨雪飞大物演示实验报告项目名称:傅科摆演示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傅科摆演示,观察和理解地球的自转规律。

加深对科氏奥利力的理解。

简单操作:1、将单摆拉开一定角度(不要超过底盘限定的范围),使其在竖直平面内摆动。

2、调节底盘上的定标尺,使其方向与单摆的摆动方向一致。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大约1-2小时),单摆的摆动面与定标尺方向的夹角发生变化(大约10——20度)。

原理分析: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其角速度ω的方向沿地轴指向北极(ζ轴)。

处于北半球某点的运动物体速度为υ,那么该物体所受的科氏奥利力的表达式为:f=2mv×ω.科氏奥利力f的方向垂直于一个平面,这个平面是由υ和?的方向所组成的平面,所以f垂直于υ,使υ发生偏转。

傅科摆的演示直接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在地球的两级,傅科摆的摆动平面24小时转一圈,而在赤道上,傅科摆没有方向旋转的现象;在两极与赤道之间的区域,傅科摆方向的旋转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傅科摆在地球的不同地点旋转的速度不同,说明了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线速度不同,因此,傅科摆可以用来确定摆所处的纬度。

实验拓展:1851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傅科(foucaultjeanbernarleon)为验证地球自转进行了一系列壮观的实验,所用的实验装置被后人称为傅科摆.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用来验证地球自转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可以显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科氏奥利(coriolis)力的作用效应,也就是傅科摆振动平面绕铅垂线发生偏转的现象,即傅科效应。

实际上这等同于观察者观察到地球在摆下的自转。

傅科摆的摆锤直径0.30m,摆锤质量28kg,摆线长达67m,对于这样的庞然大物,一般的大学实验室根本无法容纳得下,更不用说在课堂上当堂演示。

因地球自转角速度极小(ω≈10-5/s),故傅科摆振动平面偏转周期t≥105s.为了达到既能模拟傅科摆在地球自转影响下产生的傅科效应,同时又可大大缩短演示时间的双重目的,可以设计一匀角速转动的转盘来模拟地球的自转,然后考虑用置于该非惯性系中单摆的微小振动来近似傅科摆在地球的南、北两极点的运动。

由于转盘的转动角速度可任意选定,从而可人为控制摆振动平面的偏转周期。

但角速度太大时不便观察,太小时则周期过大使演示时间过长。

所以应合适的选择转盘角速度。

篇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实验一锥体上滚【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图1,锥体上滚演示仪【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注意事项】:1.移动锥体时要轻拿轻放,切勿将锥体掉落在地上。

2.锥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它滚动时摔下来造成变形或损坏。

实验二陀螺进动【实验目的】:演示旋转刚体(车轮)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进动。

【实验仪器】:陀螺进动仪图2陀螺进动仪【实验原理】:陀螺转动起来具有角动量l,当其倾斜时受到一个垂直纸面向里的重力矩(r×mg)作用,根据角动量原理, 其方向也垂直纸面向里。

下一时刻的角动量l+△l向斜后方,陀螺将不会倒下,而是作进动。

【实验步骤】:用力使陀螺快速转动,将其倾斜放在支架上,放手后陀螺不仅绕其自转轴转动,而且自转轴还会绕支架旋转。

这就是进动现象。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陀螺,快要停止转动时用手接住,以免掉到地上摔坏。

实验三弹性碰撞仪【实验目的】:1. 演示等质量球的弹性碰撞过程,加深对动量原理的理解。

2. 演示弹性碰撞时能量的最大传递。

3. 使学生对弹性碰撞过程中的动量、能量变化过程有更清晰的理解。

【实验仪器】:弹性碰撞仪图3,弹性碰撞仪【实验原理】: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可知:在理想情况下,完全弹性碰撞的物理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当两个等质量刚性球弹性正碰时,它们将交换速度。

多个小球碰撞时可以进行类似的分析。

事实上,由于小球间的碰撞并非理想的弹性碰撞,还是有能量损失的,故最后小球还是要静止下来。

【实验步骤】:1.调整固定摆球的螺丝,尽量使摆球的中心处于同一直线上;2.拉起最左边的一个摆球,释放,让其撞击其它的摆球,可以观察到最右侧的一个球立即摆起,其振幅几乎等于左边小球的摆幅;3.同时拉起左侧的两个、三个或四个摆球,释放,让其撞击剩余的摆球,可观察到另一侧相同数目的摆球立即摆起,其摆幅几乎等于被拉起摆球的摆幅。

【注意事项】:1.随时注意保持7个摆球的球心处于同一直线上;2.球的摆幅不要太大,否则效果反而不好;3. 不要用力拉球,以免悬线断开。

实验四伯努利悬浮球【实验目的】:了解伯努利原理及实验现象【实验仪器】:伯努利悬浮球篇三:傅科摆实验傅科摆实验才旺顿珠、贺闽捐一、傅科简介1819年,让·傅科生于巴黎。

傅科从小喜欢动手做试验,最初傅科学习的是医学,后来才转行学习物理学。

1862年,傅科使用旋转镜法成果的测定了光速为289 000km/s,这是当时相当了不起的成绩,因此他被授予了骑士二级勋章。

此外,傅科还在实验物理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

例如改进了照相术、拍摄到了钠的吸收光谱(但是解释是由基尔霍夫做出的)。

傅科傅科摆实验的第二年,即1852年,他制造出了回转仪(陀螺仪)--也就是现代航空、军事领域使用的惯性制导装置的前身。

此外,他还发现了在磁场中的运动圆盘因电磁感应而产生涡电流,这被命名为傅科电流。

当然,不能忘记的是傅科摆实验,因为这个非常简单的演示了地球自转现象的实验,傅科获得了荣誉骑士五级勋章。

二、历史背景1616年伽利略接受罗马教廷的审判,当他被迫承认地心说的时候,有人记载说,伽利略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仍然在动啊!伽利略是否说过这句话已经不可靠,按理说后人杜撰的成分比较大。

很难想象有人听见了伽利略低声说出的异端言论,并且把它记录了下来,更何况当时伽利略已经神志不太清醒。

圣经说大地是不动的;而地球是存在自转和公转。

那么,一个问题是,如何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比如自转呢?时间回溯到1851年的巴黎。

在国葬院(法兰西共和国的先贤祠)的大厅里,让·傅科(jean foucault)正在进行一项有趣的实验。

傅科在大厅的穹顶上悬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达28千克的摆锤。

摆锤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盘。

每当摆锤经过沙盘上方的时候,摆锤上的指针就会在沙盘上面留下运动的轨迹。

按照日常生活的经验,这个硕大无比的摆应该在沙盘上面画出唯一一条轨迹。

国葬院该实验被评为物理最美实验之一。

实验开始了,人们惊奇的发现,傅科设置的摆每经过一个周期的震荡,在沙盘上画出的轨迹都会偏离原来的轨迹(准确地说,在这个直径6米的沙盘边缘,两个轨迹之间相差大约3毫米)。

地球真的是在转动啊,有的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截止到2013年,巴黎国葬院中依然保留着150年前傅科摆实验所用的沙盘和标尺。

不仅仅是在巴黎,在世界各地你都可以看到傅科摆的身影,例如,你可以在北京天文馆看到一个傅科摆的复制品。

三、实验目的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1819-1868)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

实验在法国巴黎先贤祠最高的圆顶下方进行,摆长67米,摆锤重28公斤,悬挂点经过特殊设计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

这种摆惯性和动量大,因而基本不受地球自转影响而自行摆动,并且摆动时间很长。

在傅科摆试验中,人们看到,摆动过程中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摆动方向不断变化。

分析这种现象,摆在摆动平面方向上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按照惯性定律,摆动的空间方向不会改变,因而可知,这种摆动方向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所在的地球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果,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相对运动现象,北京天文馆大厅里就有一个巨大的傅科摆,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着。

无论我们认为地球是绕自身轴旋转,或者认为是恒星绕地球旋转而地球处于静止,这都是无关紧北京天文馆傅科摆要的。

四、实验原理悬挂方法:折叠摆的运动可以超然于地球的自转,但悬挂摆的支架一般却要带动它参与地球的自转。

为解决这一问题,傅科采取了一种简单而巧妙的装置-万向节(如图),从而使摆动平面超然于地球的自转。

1851年在巴黎万神殿的圆拱屋顶上悬挂一个长约67米的大单摆,发现在摆的过程中,摆动平面不断作顺时针方向的偏转,从而证明地球是在不断自转。

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其角速度的方向沿地轴指向北极(z轴,如图1所示)。

处于北半球某点的运动物体速度方向(如图2所示),那么该物体所受的科里奥利力的表达式为:科里奥利力生偏转。

的方向垂直于一个平面,这个平面是由和的方向所组成的平面,所以垂直于,使发傅科的演示直接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在地球的两极,傅科摆的摆动平面24小时转一圈,而在赤道上,傅科摆没有方向旋转的现象;在两极与赤道之间的区域,傅科摆方向的旋转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傅科摆在地球的不同地点旋转的速度不同,说明了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线速度不同,因此,傅科摆还可以用于确定摆所处的纬度。

傅科使用了如此巨大的摆是有道理的。

由于地球转动的比较缓慢(相对摆的周期而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摆线才能显示出轨迹的差异。

又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这个系统必须拥有足够的机械能(一旦摆开始运动,就不能给它增加能量)。

所以傅科选择了一个28千克的铁球作为摆锤。

此外,悬挂摆线的地方必须允许摆线在任意方向运动。

傅科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三点,才能成功地演示出地球的自转现象。

五、历史影响傅科摆,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着。

无论我们认为地球是绕自身轴旋转,或者认为是恒星绕地球旋转而地球处于静止,这都是无关紧要的。

不论是在自然界、生活中、或在军事等领域,科里奥利力在很多方面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在自然界中:气流涡旋的形成便是空气在向气压中心运动时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偏离了直线运动轨迹,从而旋转着向低压中心运动,形成了涡旋。

而在南北半球,由于受到科里奥利力作用方向不同,北半球是逆时针的,南半球则相反。

在北半球河流由于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也会对右岸产生更强的侵蚀作用。

在生活中:由于科里奥利力的影响,北半球的双轨铁路由于右侧受到更大的压力,导致右轨的磨损程度明显大于左轨。

同样,傅科摆也可以用科里奥利力来解释:傅科摆是科里奥利力在摆动中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